《迷宫案》是一部精彩的推理小说,讲述了一起神秘的谋杀案件。小说中的情节紧凑,角色形象鲜明,情节转折迭起,让读者不断猜测真相。作者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神秘的迷宫中,让人感受到了推理小说的魅力。
迷宫案读后感(一)
倪家家产的案子,其实最后倪善临刑前看到他爹的信大哭,还有他前面说他爹厌恶他,所以他要比他爹强。其实他爹是很爱他的,可惜忙着为国为民忽略了儿子,加上对儿子有期望所以严厉?导致儿子以为爹讨厌自己。说明家庭教育和孩子是需要爱的问题。
还有白兰失踪案,真是吓到我了,晚上看的,静悄悄,胆子小,觉得有些毛骨悚然。李夫人和玄兰的情节……李夫人喜欢女人。她对玄兰说的那段话,说男人如何如何的那段话,会让人联想到那她很年轻守寡,丈夫是不是就是被她杀害的、不过也只是这么一想,并不确定,因为重点在白兰的案子上。
李夫人是个凶残变态的人,杀了白兰想脱身的时候,还把头给割下来,放在卧室,不过好像那些心理素质极强,变态的杀人犯也是这样的心理。
以及她在公堂上说自己丈夫也是被自己害死的,是得意的。
让人解气的是,经过一些天的等待煎熬,李夫人一直在忍受死亡的恐惧,从开始的杀人的得意,到临时的恐惧。
临刑时候的惩罚更让她受煎熬,大快人心。
最后,翻译很不错就是了。
迷宫案读后感(二)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之下… 狄公调仁兰坊县令,初来乍到,发现这里自成一派,民间居然还有自己的"衙门",百姓们早就忘记了"官方",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官府"。 丁护国密室被杀一案,牵扯到前朝纠葛,而这其中更加重要的是对于密室杀人案件的推理;倪守谦遗嘱案件中,颠倒黑白的人装作最为无辜的存在,无辜的人永远无法自证清白,如果无法破解画中奥秘,那么真相永远无法被看到,正义永远无法被伸张;白兰失踪案件,贯穿了这一部的开始到结束,更多的让我们感觉到珍惜感觉到惋惜,感觉到遗憾,为女子的命运坎坷,也为有些人的欲望扭曲的阴暗… 总得来说,西北边陲小镇,城内恶霸自成体系,城外蛮夷虎视眈眈,离奇之事不绝于眼前,隐士的描写很有志怪小说的味道,也是对于狄公的本心的拷问,迷宫的真相设计颇为曲折,氛围渲染十分到位,三个案件,密室杀人推理并不难却又一波三折,少女失踪案件,女女S.M的描写虽然含蓄却又让人窥一斑而见全豹,作为整个系列前五部的最后收束,狄公对于自己多年的官场浮沉也有了自己的感悟,个人评分9.0分,推荐指数五颗星。
迷宫案读后感(三)
【读书】高罗佩(荷兰)著,张凌 译 《大唐狄公案:迷宫案》
读《狄仁杰传》时得知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个荷兰外交家兼汉学家写了一系列的“狄公案”,并让狄仁杰在国外成为颇有人气的中国神探,故而买来中译本读一读。
读过第一部之后颇有感慨,本书行文就是明清小说的风格,可见译者不但英文功夫深,还要将翻译后的中文再创作成为明清小说的风格,水平的确不一般。另外,书中也有一些诗词、对联、以及中国古代官职、建筑、风俗等等知识,作者用荷文和英文写就,甚至这一部《迷宫案》,高罗佩亲自写了一个中文版,可见其汉学功底之深厚。
从故事上看,情节设定很有中国公案章回小说的意味,也颇似武侠小说的风格,而且悬疑推理逻辑也是不错。高罗佩把中国很多公案小说的内容作为再创作的素材,加工成为“新狄公案”,就连阿加莎·克里斯蒂(就是《尼罗河惨案》和《东方列车谋杀案》的作者,英国推理小说大家)也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没有看过电视剧《狄仁杰探案》,不知道电视剧的编剧是否借鉴过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中的故事,只是知道有一句台词似乎挺火:“元芳,你怎么看?”。但是,在高罗佩的狄公案中没有元芳这个亲信。
整部书16本,我慢慢看吧!诸位,你怎么看?
迷宫案读后感(四)
A Judge Dee Mystery
By Robert Hans van Gulik
336 pagina's
Robert Hans van Gulik (Chinese: 髙羅佩; pinyin: Gāo Luópèi, August 9, 1910 – September 24, 1967) was an orientalist, diplomat, musician (of the guqin), and writer, best known for the Judge Dee historical mysteries, the protagonist of which he borrowed from the 18th-century Chinese detective novel Dee Goong An.
Story
Judge Dee presided over his Imperial Chinese court with a unique brand of Confucian justice. A near-mythic figure in China, he distinguished himself as a tribunal magistrate, inquisitor, and public avenger. Long after his death, accounts of his exploits were celebrated in Chinese folklore and later immortalized by Robert van Gulik in his electrifying mysteries. These lively and historically accurate tales, written by a Dutch diplomat and scholar during the 1950s and '60s and brought back into print to critical acclaim in the 1990s, have entertained a devoted following around the world. Van Gulik's Judge Dee stories often based on actual cases and illustrated with the author's charming line drawings, offer vivid insight into life in traditional China. Poisoned plums, a cryptic scroll picture, passionate love letters, and a hidden murderer with a penchant for torturing and killing women lead Judge Dee to the heart of the Governor's garden maze and the answers to three interwoven mysteries. The Chinese Maze Murders represents Robert van Gulik's first venture into writing suspense novels after the success of Dee Gong An, his translation of an anonymous Chinese detective novel from the sixteenth century
很多人会对本土文化之外的异国文化产生兴趣,但是局限于能力机缘决心,大多数人都停留在异域风情的表层上,而高佩罗显然想深入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所以他的一生都在研究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性文化,古琴,绘画,甚至长臂猿,还写了24本以大唐宰相狄仁杰为主角的侦探推理小说。拿唯一看过的这本迷宫案来说,布局挺复杂的,几个案件平行交叉展开,多个线索人物错中复杂,但是主线又看着不乱,不比同年代的克里斯蒂小说差,和东野圭吾现代的推理小说比,细节上惊喜揪心程度还是差,不过东野也是踩着前人肩膀走过来的。保罗的成功和电视剧的成功推广有着很大关系,
他和水世芳结婚,水世芳是一个中国外交官的女儿,高佩罗本人又是外交官身份。
Many people will be interested in foreign cultures besides the born culture, but limited by ability, chance and determination, most people stay on the surface custom level of exotic.
Apparently Robert Hans van Gulik (born in 1910) wanted to go deep into the soul of the Chinese, so he spent his life studying some aspects of Chinese culture, he published his Academic Works in these areas as sexual culture, guqin, painting, and even gibbons, and wrote 24 detective mystery novels featuring Di Renjie who was the prime minister of the Tang Dynasty, as the deductive reasoning detective book.
The Chinese Maze Murders is the only book i read from him, the layout of whole plot is quite complicated, with several cases unfolding in parallel, and multiple clues and numbers of characters involved, but the main line is not chaotic, even you don’t remember the names in the beginning, slowly the main story line appears. Not worse than Agatha Christie's novels of the same era, maybe Gulik learnt from her, Agatha ‘s book was very popular in those days, the way of deductive reasoning narrative feels similar.
Compared with modern suspension novels, like Keigo Higashino, level of surprise in details is still poor, but Keigo also walked over on the shoulders of his predecessors.
Rober van Gulik married Shui Shifang (born in 1914), who is the daughter of a Chinese diplomat, and Van Gulik himself was also a diplomat.
出版年 小说名 中文翻译 任职 断案年月 时间线
1951年 The Chinese Maze Murders 迷宫案[注4] 兰坊县令 670年 17
1958年 The Chinese Bell Murders 铜钟案 浦阳县令 668年九月末 10
1959年 The Chinese Gold Murders 黄金案 蓬莱县令 663年 1
1960年 The Chinese Lake Murders 湖滨案 汉源县令 666年 6
1961年 The Chinese Nail Murders 铁钉案 北州县令 676年 21
1961年 The Haunted Monastery 朝云观 汉源县令 666年 8
1961年 The Red Pavilion 红阁子 浦阳县令 669年七月末 15
1962年 The Lacquer Screen 四漆屏 蓬莱县令 663年七月中 5
1963年 The Emperor's Pearl 御珠案 浦阳县令 669年端午 14
1965年 The Morning of the Monkey 断指记/晨猴 [注1] 汉源县令 666年 7
1965年 The Night of the Tiger 飞虎团/汉家营/暮虎 [注1] 北州县令 676年 22
1965年 The Willow Pattern 柳园图 大理寺正卿 677年 23
1966年 Murder in Canton 广州案 大理寺正卿 681年 24
1966年 The Phantom of the Temple 紫光寺 兰坊县令 670年 18
1967年 Five Auspicious Clouds 五朵祥云 [注2] 蓬莱县令 663年 2
1967年 The Red Tape Murders 红丝黑箭 [注2] 蓬莱县令 663年 3
1967年 He came with the Rain 雨师秘踪 [注2] 蓬莱县令 663年 4
1967年 The Murder on the Lotus Pond 莲池蛙声 [注2] 汉源县令 667年 9
1967年 The Two Beggars 跛腿乞丐 [注2] 浦阳县令 669年元宵 12
1967年 The Wrong Sword 真假宝剑 [注2] 浦阳县令 669年 13
1967年 The Coffins of the Emperor 太子棺柩 [注2] 兰坊县令 672年 19
1967年 Murder on New Year's Eve 除夕疑案 [注2] 兰坊县令 674年 20
1967年 Necklace and Calabash 玉珠串 [注3] 浦阳县令 668年 11
1968年 Poets and Murder 黑狐
2020年8月,是高罗佩诞辰110周年。新加坡南洋出版社以彩色和灰度影印结合,高度尊重原貌,推出了1953年新加坡版《狄仁杰奇案》的影印本,並汇集整理了各语种不同版本的配图。[8]
学术专著
编辑
奠定高罗佩学术地位的是他的一系列汉学专著:
* 《秘戏图考 附论汉代至清代的中国性生活》(删节本) 杨权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 7-218-00952-2(Erotic Colour Prints of the Ming Period, Privately printed, Tokyo, 1951)
* 《中国古代房内考》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ISBN 7-208-00642-3(Sexual Life in Ancient China: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Chinese Sex and Society from ca. 1500 B.C. Till 1644 A.D., 1961)
* 同上台湾版 《中國艷情-東方愛典》 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 2004年 ISBN:, 9861460616
* 《明末义僧东皋禅师集刊》(Collected Writings of the Ch'an Master Tung-kao, a Loyal Monk of the End of the Ming Period, Chongqing, 1944)
* 《中国琴道》(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 An Essay in Ch'in Ideology, Tokyo, 1941)
* 《嵇康及其琴赋》(Hsi K'ang and His Poetical Essay on the Lute, Tokyo, 1941)
* 《中国漆屏风》
* 《中国绘画鉴赏》(Chinese Pictorial Art, as Viewed by the Connoisseur, Limited edition of 950 copies, Rome, 1958)
* 《砚史》
* 《中国长臂猿》(The Gibbon in China: An Essay in Chinese Animal Lore, Leiden, 1967))
* 《中日梵文研究中论》(Siddham: An Essay on the History of Sanskrit Studies in China and Japan, 1956)
另词典一部:
* 《英语-黑脚语词典》(A Blackfoot-English Vocabulary Based on Material from the Southern Peigans, with Christianus Cornelius Uhlenbeck, Amsterdam, 1934)
Academic Works made him as the sinologist, and he is the found of Department of Sinology University of Leiden
Erotic Colour Prints of the Ming Period, Privately printed, Tokyo, 1951
Sexual Life in Ancient China: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Chinese Sex and Society from ca. 1500 B.C. Till 1644 A.D., 1961
Collected Writings of the Ch'an Master Tung-kao, a Loyal Monk of the End of the Ming Period, Chongqing, 1944
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 An Essay in Ch'in Ideology, Tokyo, Hsi K'ang and His Poetical Essay on the Lute, Tokyo, 1941
Chinese Pictorial Art, as Viewed by the Connoisseur, Limited edition of 950 copies, Rome, 1958
The Gibbon in China: An Essay in Chinese Animal Lore, Leiden, 1967
Siddham: An Essay on the History of Sanskrit Studies in China and Japan, 1956
A Blackfoot-English Vocabulary Based on Material from the Southern Peigans, with Christianus Cornelius Uhlenbeck, Amsterdam, 1934 Henry James
The portrait of a lady
迷宫案读后感(五)
探索迷宫在中国古代传播途径的过程,本身就如同身陷一座复杂莫测的迷宫。但可以肯定的是,迷宫的确曾悄然传入,在一些古人的大脑里生根,并潜移默化地影响过他们。于是,对古代中国迷宫展开合理的想象,成了一件既富趣味又极具挑战的事情。
已知最早的迷宫出现在埃及和克里特岛。自那以后,饰纹迷宫,教堂迷宫,草坪迷宫,树篱迷宫,石头迷宫……各式各样的迷宫渐次涌现,跨越许多时代。
迷宫对应的单词有labyrinth和maze,尽管历史上常常互换着使用,但有些研究者对它们的含义作了严格限定,大致如下:
Labyrinth(左)和 Maze(右)
Labyrinth只有一条迂回曲折但没有分支的路,是一笔画;maze有许多岔路、回路和死路。
Labyrinth只有一个入口,同时也是出口;maze有不同的入口和出口。
Labyrinth设计的重点不是为了让人迷路;maze则可以像谜题那样设计成不同的难度和复杂程度。
某些labyrinth具有精神意义,象征着通往上帝的复杂而漫长的道路;maze则可用于科学实验,以研究空间意识和智力。
不论labyrinth或maze,还是衍生出的变体或结合体,如今迷宫已摆脱了原始功能,广泛应用于当代生活许多场景。景观、建筑、数学、心理学、教育,这些领域自不必说。许多文艺作品和流行文化产品中,迷宫也是关键元素,例如博尔赫斯的小说、《闪灵》和《龙与地下城》。
电影《闪灵》中的迷宫画面
对许多人而言,迷宫如此神秘。就像《迷宫故事》的作者威廉·亨利·马修斯所说,「每当提起迷宫,人们总会感觉有一团充满着幻想、激情、冒险与神秘的空气环绕在它的周围。」被迷宫所吸引,大概是共通的人性。童年遇到的迷宫游戏书令我们沉浸其中,这种阅读经验直到成年后仍未过期(哪怕人们早就通过数学技巧给出了迷宫的通用解法)。无论是纸面的二维迷宫,实景的三维迷宫,或者像《迷宫大侦探》这样带动态效果的电子游戏迷宫,都能让人短暂地抛却俗尘,将心智和精神全然集中,和迷宫设计者之间展开一场精彩角力。
但迷宫起源于西方,对中国而言,它是舶来品。那么,有没有某些类似迷宫的东西,在中国古代悄然生长?
1 / 印香:燃烧的二维迷宫
印香,也叫篆香,是用汉字或图形模具制成的香,用以计时、祈愿、养生等。出于审美的雅趣,也出于最大化利用空间的需求,模具形状往往回旋往复,乍看犹如迷宫。
将香粉填入模具,移开模具香粉便会成形。点燃一端,让香粉循序朝另一端燃烧。显然,无论用什么字或图作模具,燃烧路径都必须是一笔画。也就是说,印香结合了labyrinth(没有岔路、回路和死路)和maze的特性(入口和出口不同),天生就是迷宫。
唐代诗人王建等人的作品里出现了印香。到了宋代,相关诗文成倍增多,说明印香已经相当风靡。但这些文字都缺乏对印香形制的具体记载。可以想象的是,早期的印香图案简单,例如粗具轮廓的祥云。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设计出复杂的印香图案。需要提及的是《新纂香谱》,因为它保存了一幅十分特别的印香图:《大衍篆图》(后人的记载中也称为《大衍篆香图》)。这幅图外观为圆形,内部路径的构造却相当绵密、细致、繁复,令人过目难忘。
《新纂香谱》中收录的《大衍篆图》
大衍的概念出自《周易》,此图的设计者很可能是想用它表现周易哲学的玄妙与复杂,然而在今人看来,他却误打误撞地把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揉捏到了一处。因为一眼看上去,《大衍篆图》和西式迷宫几无分别。
《新纂香谱》作者陈敬,其活动时间约为南宋末至元代。而《大衍篆图》旁所附文字显示,该图是他人在传抄此书时补入,时为天历二年(1329年),已经是元代中后期。元代海外交流兴盛,与西方在文化、宗教、贸易方面来往不绝。如果中国古人在这段时间内开始广泛接触到传来的迷宫图案,并加以改造和应用,那么《新纂香谱》录下的这幅《大衍篆图》就并非异数了。
此后香道依旧绵延,对印香的记录也渐趋详尽。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记录的几种印香图式,都是较复杂的形状。至于清代丁沄的《印香图稿》,后文还会专门提到。
2 / 园林:观景的三维迷宫
清代以前,中国应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景迷宫。文学作品中偶见「迷宫」二字连用,往往是「迷宫阙」、「迷宫草」甚至「迷宫徵」这样的用法,和labyrinth或者maze全不沾边。西式迷宫在中国第一次落地,是乾隆年间仿照欧洲迷宫兴建的万花阵,作为圆明园广泛吸取各地园林的精华的一部分。皇家宫苑纳入西洋奇物,普通人却无缘消受。
如今的万花阵是1980年代在原址上重建的,连中心的中式凉亭也改成了西式
徐大可在其论文《中西方园林的曲径模式与迷宫模式比较研究及其应用》中指出,「西方园林『迷宫』的形式上是相对理性的、注重人工造型的,整体形式具有相对的秩序、富有有序的规律,设计师们往往经过理性思考,通过明晰、精确、严谨的造园形式来进行设计。」而它的功用,如童寯在《造园史纲》所说,通常是为了「使进入的游人循路曲折摸索,有时误入死胡同,易进难出,以为戏乐」。这和中式园林的设计思路、审美旨趣格格不入。
中式园林重视自然的美与趣。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提倡园林应「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功」。尽管中式园林的某些元素也能让人恍如置身迷宫,例如留园错综复杂的道路,还有狮子林「如穿九曲珠」、「如逢八阵图」般回环莫测的假山,但它们与西方园林的迷宫仍属两套系统。
祁彪佳是明末著名的造园家。他在介绍饱蘸自己心血的寓山园林时,特别强调了精心设计的游览途径、掩映布局带给游园者的体验:「才一举步,趾已及远阁之巅,是壶公之缩地也。堤边桥畔,谓足尽东南岩岫之美,及此层层旷朗,面目忽换。意是蓬瀛幻出,是又愚公之移山也。」学者曹淑娟指出,或动或静的游览途径和诸景象构图的掩映布局产生了序列,「游人游览寓山,则顺随动态序列,不断重叠其先后观赏到的景象画面,而从中兴发美感情趣。」
祁彪佳的匠心足以为中式园林代言。那些宛如迷宫的曲径,造成掩映效果的假山、植物,归根结底都是观景这一行为的辅料,旨在让游园者的观景体验变化万端。在观景过程中强调意境、美感、趣味的中式园林,很难将严整的西式迷宫作为自身的一部分直接纳入。金庸笔下南宋末年的归云庄「道路东转西绕,曲曲折折,尤奇的是转弯处的栏干亭榭全然一模一样,几下一转,哪里还分辨得出东西南北」,虽说按奇门八卦之术布局,其实看描述更接近于西式迷宫,无法满足中式园林对观景的执迷,所以只可能存在于虚构作品里。
3 / 阵法:玄幻的小说迷宫
金庸当然不是最早将八卦附会成迷宫的人。《三国演义》里,智不出众的将领曹仁随便布下个阵,就是极复杂的「八门金锁阵」。「八门者,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如从生门、景门、开门而入则吉;从伤门、惊门、休门而入则伤;从杜门、死门而入则亡。」敌方军师徐庶则用这寥寥几句话,既点破了入口、出口,也勾勒出正确的动线。
一方设计迷宫,一方破解迷宫,八门金锁阵看起来跟maze异曲同工。同书诸葛亮用「八阵图」困住敌将陆逊,原理和八门金锁阵相似,只是不用士兵而用巨石,且附带巫术效果,布局也呈动态:从「四面八方,皆有门有户」,到「急欲回时,无路可出」。前述清人朱炳清将狮子林的假山比作八阵图,也印证了阵法与园林一样,都跟中国古人的迷宫想象相关。
《三国志·蜀书》中的确记载了诸葛亮「作八阵图」的事迹。八阵一名最早见于汉代,是一种御敌的军阵,无关乎玄幻的魔法。顾名思义,「阵法」本指排布军阵之法,但汉字的玄妙处在于,一旦「法」字让人产生了法术的联想,军阵便被涂上了玄幻色彩。唐宋以来,屡有兵家阐释乃至发明阵法,然而五行八卦、奇门遁甲等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早已深入骨髓,以至于对阵法的描绘往往玄之又玄,令明人何良臣忍不住发出「阴符家每好穿凿,或假知兵之名,而妄作阵图,为害深矣」这样的激愤之辞。
后世的诸葛亮形象往往附带太极八卦等元素
这种「好穿凿」、「假知兵」的倾向在小说家中也一样。对八阵的图解却被罗贯中演绎成按八卦属性来迷惑敌人、令其难以脱身的石阵,再到连名字都颇能唬人的「八门金锁阵」,可称质变。其他文人笔下也诞生出诸如「九九曲中藏造化」的「九曲黄河阵」(《封神演义》)、「甬道丛杂,变化不常」的「天门阵」(《杨家将演义》)等等。
这类创作如果放在今天,堪称「阵法爽文」。它们也许是古代中国作者将迷宫融入本土文化的集体尝试,但往往借助诡谲的幻术、恐怖的氛围和英雄的超凡能力来虚张声势,缺乏对阵内布局具体客观的描述。也就是说,如果把这些作者看成迷宫的设计者,他们显然对作品拥有了过大的权力。
4 / 《迷宫案》:中国式迷宫的终极可能?
探索迷宫在中国古代传播途径的过程,本身就如同身陷一座复杂莫测的迷宫。印香也好,园林也好,小说中的阵法也好,似乎没有确切的证据显示迷宫是如何改变了它们的发展,也难以确认迷宫在这些领域之外是否彰显过存在感。
但可以肯定的是,迷宫的确曾悄然传入,在一些古人的大脑里生根,并潜移默化地影响过他们。于是,对古代中国迷宫展开合理的想象,成了一件既富趣味又极具挑战的事情。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就别出机杼,将西方迷宫元素融入中国古代背景,创作出推理小说系列《大唐狄公案》中的《迷宫案》。
在这个故事里,要想找到死者倪守谦的真正遗嘱,狄仁杰必须解开迷宫。而迷宫其实有两重,一重是二维的纸面迷宫——倪守谦生前所绘的一卷山水画;另一重是三维的实景迷宫——他建在东郊的一座园林。
小说用附图的方式直接呈现了前者。这座以「虚空楼阁」四个汉字为图案的纸面迷宫,其实是高罗佩从清人丁沄的《印香图稿》中借鉴来的。如此一来,印香、园林和小说在《迷宫案》中似乎神奇地会合了。
丁沄书中的「虚空楼阁」印香图(左) 和 高罗佩修改后的「虚空楼阁」迷宫(右)
不过,印香必须是一笔画,而高罗佩修改后的纸面迷宫则结合了maze和labyrinth的特性:既有回路、死路和进出通路,又兼具「到达迷宫中心」的目标——因为倪的遗嘱就藏在迷宫中心。问题是,这个纸面迷宫的中心圆点和四周完全绝缘,没有任何通路可以到达。也就是说,如果仅用常规的labyrinth解法,绝无可能完成此迷宫。
至此,任何读者都已经败下阵来。但狄仁杰顶着主角光环,当然是万能的——在高罗佩的安排下,狄仁杰带着助手们勇闯东郊别业,终于发现了它的秘密:
第一,路边种植的松树是暗号,标志着此处要转弯(这一设计灵感可能和《水浒传》有关,祝家庄难于攻打,原因之一就是地形如迷宫:「路杂难认,一遭都是盘陀路径,阔狭不等。但有白杨树,便可转弯,方是活路,如无此树,便是死路」);
第二,某些松树背后隐藏着小径,可以直达迷宫中心。而这根本没在纸面上标出!
真相只有一个,但必须从三维迷宫中寻得,二维迷宫只是个幌子。一部分二维迷宫爱好者读完《迷宫案》很可能会面露愠色。他们会发现,高罗佩设计的二维迷宫并不严肃,甚至可以说是作了弊。只有当三维迷宫的小径在高罗佩的文字描述中突兀地呈现时,倪守谦的遗嘱谜题才能勉强成立。之所以说勉强,是因为这条小径和迷宫中其他道路不同,在初始状态下不可见。也就是说,它试图利用中式园林惯有的掩映布局,为迷宫设置关键难度。
除了园林与印香等,《迷宫案》还将中国画作为迷宫的载体;巧合的是,《迷宫大侦探》在中国宣传时被贴上「欧洲版《清明上河图》」的标签,也道出了中国画和迷宫的相似之处
无论labyrinth还是maze,就算再复杂,路径本身应该一目了然。迷宫虽是谜题,设计者和破解者也应站在公允的平台上。隐藏路径在某些新形式的迷宫中可以成立(《迷宫大侦探》就利用了类似设计),在《迷宫案》里则不然。无论对于用附图展示的二维迷宫,还是对于凭文字描述的三维迷宫,隐藏路径都违背了迷宫设计的一般准则。迷宫设计者(倪守谦背后的高罗佩)全知全能,破解者(狄仁杰和读者)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如果读者默许了这种不公,相当于赋予作者无限大的权力,将任何不够合理的设计狡黠地用文字掩饰过去。
所以,这篇打着迷宫的旗号、又以迷宫为核心谜题的推理小说,本来大概会吸引那样的读者,他们渴望看到将印香、园林和小说等可能开启「中国式迷宫」想象的元素调制在一起,生成一座恢宏壮丽的经典迷宫,让这迷宫像天降彗星一样撞向东方的古老国度,激发出带着神秘吸引力的幽幽暗火。很可惜,高罗佩的努力最后也未能完成这一进程。
部分参考资料:
《迷宫故事》,[英]威廉·亨利·马修斯著,余瀛波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6月版
《迷宫趣话》,吴鹤龄、毛晚堆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
《迷宫大侦探皮埃尔:寻找被盗的迷宫石》,[日]神垣博文、IC4DESIGN著绘,丸山千寻文,陈剑平译,浪花朵朵童书编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12月版
《迷宫大侦探皮埃尔:保卫帝国迷宫塔的宝藏》,[日]神垣博文、IC4DESIGN著绘,丸山千寻著,甄春雨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2月版
《梦觉皆寓:〈寓山注〉的园林阐释系统》,曹淑娟
《中西方园林的曲径模式与迷宫模式比较研究及其应用》,徐大可
《解谜的艺术3 迷宫补记》,deducemath,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1adcb301010apr.html
https://www.diffen.com/difference/Labyrinth_vs_Ma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