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籍,其中包含了16位传播学大师的精华课程。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技能,并且深入了解到不同传播学家的思想和观点。这本书对于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和从事传播行业的人士都是一本非常有用的参考书。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大师精华课系列)》读后感(一)
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既为江湖,就一定有一套属于该群体的游戏规则。想在规则之下,获得群体的认同、甚至取得战略优势,赢取舆论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舆论的造势以及趋势引导的掌舵人,则是传播与交流担任。因此,学习传播学 — — 这门研究传播与交流过程的学科,对于身处现代江湖的你我他非常重要。如果您不想啃大部头经典理论书,这本《传播学原来很有趣》或许可以帮你敲开「传播学」这扇大门......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是「大师精华课系列丛书」之一,由任职政府宣传部门、致力于传播理论学习与研究的梁萍撰写而出。在书中,经典传播理论与新媒体语态下的传播相结合,并以课堂演讲的方式,围绕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传播学现象,让十六位世界闻名的传播学大师讲解自己的传播学理论。阅读时,就像坐在大师的课堂之上,听着大师们将各个经典传播学理论逐一娓娓道来......
「引言」告诉我们,这本书的设置非常特别: 这是大学新闻传播专业一年级新生的课堂,这是一个借新型智能设备开设「智能交互课堂」,这是一个由「世界闻名的传播学大师」亲自传授专业知识的课堂。
讲述内容很有趣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大师精华课系列)》读后感(二)
传播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也是一门与其他众多学科紧密交叉的学科。
它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研究传播过程,即传者、媒介、受者、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传播学研究的重点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播过程、手段、媒介;传递速度与效度,目的与控制,也包括如何凭借传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关系。
每一个领域的经典理论都是大师的智慧结晶,但理论也很难避免陷入枯燥与乏味。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又趣味横生的氛围中理解传播学经典理论,正是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
全书模拟了大学生上通识课的模式和情景,只不过这节通识课“群星荟萃”,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物理界限,集结了传播学领域有史以来16位享誉世界的传播学大师,包括威尔伯·施拉姆、沃尔特·李普曼、库尔特·勒温等等响当当的大师。每位老师都以课堂演讲的方式讲解自己的传播学理论。除了“请”来这么多的大师讲课,本书更是敬业地为这一模拟课堂塑造了许多为与读者一起济济一堂的同学们,2021年的年轻大学生与不同年代的外国大师出现在同一个“虚拟”场景下,对传播学的经典理论进行讨论与辩论,学习氛围不可谓不好。
随着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传统纸媒,到广播电视的时代,再到如今全民普及手机和互联网,传播学大师的经典理论,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通过应用也焕发出新的生机,不断地进行更新与迭代。而我认为本书另一个颇有价值的地方,就是让大师们“穿越时空”,与当下的年轻人从传播学的专业角度,剖析时下最时髦的话题。
从所有美眉们的挚爱“李佳琦”的爆火,到令人上瘾的微博和个性化推荐,再到IP衍生剧集的层出不穷,每一个话题都是在现在这个特定年代才有的现象,而这些现象其实都逃不出几十年前就已经有所定论的传播学经典理论。理论使读者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更加理性与客观地在这个信息时代生活。
本书的优点就在结合了时代,用最通俗的方式给读者介绍了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但与之相对应地,也让这本书的深度打了折扣,普通读者把这本书作为传播学的科普读物、甚至通俗读本来读都可以,但如果想通过本书入门传播学,或者成体系地了解传播学这一学科,那么就是对本书抱有过高的期待了。但想到以这样一种方式来把传播学介绍给普通读者,的确值得肯定。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大师精华课系列)》读后感(三)
传播学是一门关于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学科。虽然,大众传播本身几乎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与每一个社会人都息息相关。然而,如古话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众鲜少了解传播学的学问,而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至19世纪末才逐步形成,20世纪三四十年代才诞生于美国,其发展历程不过八十年,与它的研究对象几百亿年的历史相比,不过沧海一粟。尽管如此,在不长的发展过程中,传播学也产生了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等经典理论,涌现了一批优秀学者。
为了解这些传播学的相关知识,近来阅读了《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一书。《传播学原来很有趣》选取了传播学发展历程中重要的16位大师,如美国传播学主要奠基人威尔伯·施拉姆、社会心理学之父库尔特·勒温、著名传播学家梅尔文·L.德弗勒、法国社会学三大创始人之一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等,向读者介绍他们的主要传播学成就,组成传播学的理论脉络,帮助读者了解传播学这门学科。值得一提的是,可能是为了体现传播学具有可交流的特性,作者梁萍采用了一种课堂互动式的场景写作,16位传播学大师化身为大学生课堂的导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为学生普及传播学的知识,也解答他们关于传播学的疑惑。生动活泼的课堂让传播学知识通俗易懂,不再是枯燥平面的理论。但是,私以为有一点值得注意,作者借用大师为导师普及传播学知识,其中自然包含大师的经典理论,但同时,也有作者对于经典理论的理解阐释与应用,但由于在书中都出于导师之口,便不免模糊了二者的界限,需要我们仔细分辨。
大师们的理论多产生于以广播、电视为主要传播渠道的时代。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网络已经取代上述媒介成为主流。作者在《传播学原来很有趣》中十分注重经典理论在最新传播学案例中的应用,紧密围绕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传播学现象。比如卡尔·霍夫兰导师讲“传播与说服”时,便通过宣传广告说明了宣传顺序的重要性,他认为宣传过程中,率先提出的论点最容易引起受众注意,最后提出的论点则更容易让受从记忆,因而,在广告宣传中要优先向受众介绍那些能够唤起他们需求的内容,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而乔治·格伯纳导师讲“电视教养理论”时,则用传播者对受众的迎合解释了流量明星为什么火爆的现象。直播带货、手机成瘾在书中也多次被相关理论解释。
总之,大众传播是信息在传播者、媒介和受众之间流动,而传播学则是流动模式的总结,以及传播功能、效果的探讨。在网络普及、信息碎片化并流动迅速的今天,多学一点传播学知识,对于分辨信息的真假、不做盲目的乌合之众总会有些帮助。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大师精华课系列)》读后感(四)
义务教育里可能涉及到传播学的考点很少,因为没有一门必修学科是传播学,需要到大学的时候去主修(本书中设定的主角马鹏伟就是一个以不挂科为目标的新闻传播学的大一新生),所以很多非相关专业的人员就会不了解传播学,但是与天文水文之类的专业相比,其实传播学贯穿在我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时代的现在,更是到处都与传播学相关,尤其是进入职场后,开始工作发现大部分的广告宣传、市场运营做的都是非常基础的传播学。
因为最近读通识类理论类的书比较多,尝到了读大师经典名著及学科发展的解读乐趣,现阶段非常喜欢这类书籍,感觉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在增强,读书的成就感比较高。又是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系列书。值得读。而且,读这种书,感觉很像是前阵子看的大型电视剧《功勋》,比起学到的理论知识,专家们刻苦专研,做学问的坚持和方法才是最有魅力最吸引人的地方。书中的传播学大师们,很多都是将毕生的精力用在了做学问上,才让人类文明往前一步步迈进。
讲传播学就不能绕过威尔伯·施拉姆,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材,同时也是第一个获得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被称为“传播学之父”。他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政治、经济等领域。
这本书的内容就是系统的讲述传播学的相关知识的,也是选择了16位传播学的世界级大师及其主要观点做内容,然后通过课堂的方式讲述出来。围绕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传播学现象,与大师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学习是非常有利的。研究理论,提出理论创新,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属于非常深奥的。但是其实传播学的范围非常的广泛,与生活息息相关,比如通讯就属于传播学,我们的微信短信飞信都属于传播学,那这些先贤们的理念来龙去脉就非常好理解了,毕竟,他们的时代,这些先进的传播现象还没有,我们可以预判他们的预判。
书中还配了漫画版的插图、思维导图,讲述理论知识的脉络结构,演变过程。非常容易读懂。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传播与交流过程的学科。无论是个体传播者间的信息交流,还是通信、媒介方面的内容,都属于传播学研究的范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传播媒介的改变,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已经成为现阶段传播学研究的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其实,这一点在出版业非常明显,出版就属于文字传播,随着文字的发展书的出现,到现在各种咨询、社交类软件等出现,电子书或者其他信息传播已经非常迅速,也是人们的主要研究阵地。
这本书介绍了16位大师及其观点,因为传播学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交叉学科,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经济等多方面都有交叉和联系,我们也能感受到理论研究的严谨性和普遍联系,看问题要更加全面具体。本书也特别提倡“学以致用”通过马鹏伟的设定,告诉读者要多去实践和思考,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总之,推荐阅读。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大师精华课系列)》读后感(五)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传播与交流过程的学科,从这一概念延伸开来,其包含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无论是个体传播者间的信息交流,还是通信、媒介方面的内容,都属于传播学研究的范围。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 最近读了这本《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从这本书的主标题可以看出这本书的重点:传播学,以及它要讲的主要内容:16位大师的课。 这本《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封面十分的简单,就不再过多赘述,因为全部书名比较长,以下就简称《传播学原来很有趣》,下面我们直接讲述这本书的大体内容。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作者就通过例子详细的解释了传播学的具体含义,以及这本书要讨论的重点:传播学理论。 这本《传播学原来很有趣》的精巧之处在于作者全程选择了闭嘴,而让大师出现在讲桌上,这些大师们不仅仅会阐述自己的理论和观点,还会结合社会与现实中的例子,让理论和例子相结合,让课堂内容变得特别的有趣。 当然作者也明确指出,这本书所选取的只是一些代表性理论,小伙伴们可以通过大师们的观点,来了解大师们的思考框架,或者,找到自己喜欢的传播学大师,再搜索其他相关的文献,或者文章,具体来了解这位传播学大师,或者和他相关的传播学内容。 当然,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不仅仅只是把大师们扔在讲堂上,让他们孤单的讲课,而是在引言给出了一个故事:让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马鹏伟和他的女朋友卢方娜,同时学习这门课程,并且,通过对高新技术,比如:头戴式智能设备、内置AR眼镜等高新技术的上场,来帮助他们走进大师们的课堂。 这本《传播学原来很有趣》总共分为16个章节,也就对应了16位传播学大师,里面每一章中,不仅仅有重点的概括,还有关于大师的大体简介。 在这本书中,你不仅仅可以在威尔伯.施拉姆的课堂上了解到如何让读者点开你写的文章,你还能在沃尔特.李普曼讲师的课上,了解到为什么人们会形成刻板意见,以及为什么公众的舆论大多数是不正确的。 在库尔特.温乐的课堂上,讲师对于“把关人”这个角色进行了另类解读。在保罗.F.拉扎斯菲尔讲师的课堂重点为传播效果,他将会告诉你为什么大众媒体影响不到选民,以及,相对于媒介传播,为什么人际传播的作用更强一些,对于影响大众传播的效果也给出了一些观点。 哈罗德.D.拉斯韦尔的课堂内容则更加的硬核,它不仅仅告诉你,什么定义了传播学的本质,并且会从实际出发告诉你,大众传播的重要性、口号的实用技巧、以及如何通过巧妙的方法让你的宣传更具艺术感。 接下来的很多讲师则分别从传播的效果、传播中媒介的作用、对于媒介依赖者的解读、并且通过刷微博这个例子告诉你,媒体是如何影响公众的、还对受众进行更加细致的解析、通过对IP句的解读,让你对公众和舆论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等等一系列和传播学接地气的知识点。 并且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连贯性并不强,所以不用从头读到尾,可以先读自己想读的那一节课,所以十分适合碎片化阅读。
所以说这本《传播学原来很有趣》,不仅仅适合传播学理论的研究者,也很适合正在学习传播学的在校大学生,当做了解传播学的入门读物,以及所有对传播学感兴趣的人阅读,喜欢这本书的小伙伴,建议自己找书来读一下。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大师精华课系列)》读后感(六)
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性的社会科学学科,集合了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在这本《传播学原来很有趣》的传播学入门书中,作者别出新裁地通过“邀请”各位传播学经典研究者来为学生们上课,并且通过一群生活在现在社会的学生的讨论与当下进行了链接。了解传播学真的可以让我们判断新闻的真假吗?我们是否可以控制住自己刷微博的频率?传播学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人的生活、社交以及社会参与?
在进入一个传播现象之前,很重要的是去解决自己的位置。每个人拥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和社会身份。而着就导致了每个人的认知其实有所局限,局限于自己的位置。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的位置被认为是研究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在哪种程度上信任一个男性对于女性研究的准确度,或者说我们该如何看待白人中产研究者对于非洲儿童的干预研究?人的位置决定了ta所能看到的世界。这本书里作者提出,与主观和客观现实相对的,象征性现实指的是一种针对环境描写的虚构,即根据自愿或非自愿的原因,基于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针对同一事件的报道。这让我想到了近期写作圈内沸沸扬扬的Larson和Dorland名为《Who is the bad art friend》之争。白人捐肾者与少数族裔作家,社交媒体与聊天记录,伪善与真恶,所有事情似乎不是非黑即白。真假的拉扯让所有人都带着灰度。
如果说用传播学里面的一个理论来进一步分析这件事,呢么拟态环境理论中对于“刻板成见”这一概念就显得非常合适。李普曼提出:“作为实实在在的人,我们拥有表达见解的权利,很多时候我们的见解要涵盖一些比我们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更广泛。”重要的是,各类艺术形式呈现的并不是真实的客观现实,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作品。很明显,在这起艺术纷争当中,两人各自由于自身的背景和经历有所不同局限地认知着这个世界,包括对方的行为。很难判断谁错的更多,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这件事情的发酵无疑是一个传播学的经典案例。“由于我们的道德体系有赖于自身所认可的那种版本的事实,那只要是否定我们的道德判断,或者否定我们那个版本的事实的人,无论是谁,我们都会认为他是错的、异己的、危险的。”说来似乎是道德层面的选择,但是其实展示着社会学、心理学共同运作的机制。
而我们作为受众如果想要抵抗传播介质的影响,还需要了解更多的潜在机制。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守门人(gatekeeper)理论指出:只有那些符合群体规范或守门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够通过门区,在传播渠道中流动。某种程度上这个概念已经被推广到了很多领域,例如父母养育研究中,母亲被称为“守门人”对父亲介入育儿提出了非常多的要求。这背后并不是母亲在故意为难父亲,而是一种社会规范的具体化实现,也是维护母亲神圣地位以及女性平等权力的无奈之举。在个体的行为之上有着更为隐蔽的权力运作。在考虑传播学的时候如果我们仅仅关注传播行为本身其实并无法提供答案。
虽然读完这本书并没有能够实现我自我控制不去浏览过多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但起码问题以及浮出表面,描述这个问题本身就已经为结果提供了可能。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大师精华课系列)》读后感(七)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传播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而传播学这门容易被人忽视的学问,也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最近读了《传播学原来很有趣》这本书,受益匪浅。这本书选取了16位传播学领域大师的精华课程,清晰地梳理了传播学脉络,通俗易懂地介绍了传播学的知识,读来趣味横生。 提到传播这个概念,我们可能会想到很多事例,比如读书学习,人际交流......在威尔博·斯拉姆教授看来,传播是分享信息,这是一种关系,也是一种分享的活动,而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施加的行为。换句话说,传播应该是双向的。
“以我们为中心,可以构筑起一个复杂的传播联系网络,我们的所有传播活动都需要通过这些网络线路来进行。最近的线路往往通向与自己最亲近的人,而更远的线路如手机、互联网,可以让我们的传播活动通向更远的地方。”
当我们在阅读公众号的文章的时候,其实也在完成信息的传播(包括信息的接收和反馈)。如何让受众点击我们写的文章呢?关于这一点有一个公式——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
报偿的保证是指传播内容满足选择者需要的程度,而费力的程度则是指得到这些内容和使用传播途径的难易状况。受众选择去接触哪种媒介来获取信息,是一个主观评判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当我们写完一篇文章之后,如果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点进来阅读。我们可以起一个比较有趣点的名字,或者是带有悬念的名字,这样可以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让他们愿意点开看我们写的文章。在内容上,我们一方面需要做到足够的通俗易懂,又要能够满足读者的某些需求,比如说通过科普的方式让他们获得知识,通过幽默的故事让他们获得乐趣。
我们很容易发现,太多的人每天用很多的时间来刷手机,尽管这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然而却很可能忽略其产生的隐性效果——在刷手机的那些时间里,我们不再想去做其他事情。
更为糟糕的是,如果我们连续一周时间都看到惨烈的交通事故视频,我们就会觉得驾驶汽车真的很危险......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它们清楚地展现了媒介信息在不断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我们或许也会发现过多的使用手机,过多的去接触媒体信息,可能会让我们得注意力变得更难以集中。
与其让那些我们不知道,甚至从来都不了解的大众媒介来决定我们将看到和听到什么,不如亲自走出去,从生活中获得真知,做一个有头脑又不存在偏见的信息接受者。 虽然相比于那些更追求实际操作的学科内容,传播学更多的是在社会现象中提炼理论,但是用这些理论去指导社会实践往往会有非常多积极的发现。 在我看来,传播学的趣味性正源于它存在的普遍性,传播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我们正见证着传播学的发展与魅力。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大师精华课系列)》读后感(八)
小时候看广告,听说广告是广而告之;长大了,听说广告是讲说故事打动人心;后来听说传播无处不在,广告只是其中小小的一部分。那更大的概念传播是什么呢?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本书既是科普也是专业入门课程。由梁萍老师根据16位大师的主要观点,用授课的形式将大师的主要观点娓娓道来。 01.传播学是什么 威尔伯.施拉姆在课程中说:传播是分享信息,这是一种关系,也是一种分享的活动,而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施加的行为。简单来说,传播应该是双向的。 有时候我们会简单的认为传播就是由一个发出者向周围扩散自己想传达的信息,让对方接受到。这样简单地理解,不利于发挥传播的效应。 传播是共享信息,这种信息的共享发生在一定的环境里,同时被双方的共识部分所连接。这就涉及到下一个环节,当我们传播信息时,很少会原封不动的表达信息,因着每个人的知识和价值观的不同,或多或少都会加入自己的情绪和感情。 所以传播并不是绝对客观的,也就意味着,传播信息的人要谨慎,接受信息的人要多一份独立思考。 02.了解传播特性,做到谨言慎行 网络时代个人的声音有时候很弱,有时候出奇的大,也意味着影响出奇的大。但是普通公众发出的观点会真实吗?即使是媒体的从业者,也未必能复原出全部的真实,再传播出去。 沃尔特.李普曼导师在《公众舆论》课当中提到“媒介真实”可能并不真实。 李普曼教授提到一个概念,我们与真实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虚拟环境,被称为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就是大众媒介通过对象征性的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然后通过结构化手段重新向人们展示的环境。” 最极端的一个例子就是《罗生门》的故事,三个人叙述同一个故事,却有完全不同的过程和结果。 正因为如此,提醒每个人听到大众媒介所传播出来的信息,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哪怕暂时保留疑问,也要避免 被公众媒介传递出的情绪所感染。这对我们每个身处互联网的人来说,都是必要的一种公民素养。 03.换个环境影响受众 直播带货的效果真的让人很惊诧,也火了一个又一个网红。在库尔特.勒温导师的课上似乎让人找到了背后的原因。 “人的行为产生会受到个体需求和周边环境的双重作用,但这之中人的个体需求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行为。” 从这个视角来看,用户的消费行为主要是有个体需求,并且他所在的环境也起着作用。传统的广告是激发客户的需求,在依靠环境来促进客户消费上,还有所欠缺。 直播带货不仅激发了个体的需求,还提供了消费的具体环境,包括主播的演示,还有受众的弹幕及下单。 如果没有产生预期的消费行为,不妨换个环境去影响受众。 16位大师的精华课,堂堂精彩不断,本书也是现身说法,用大师与学生的对话这种双向传播的信息来表达的。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大师精华课系列)》读后感(九)
在新媒体盛行的当下,我们的信息获取渠道愈加丰富,微博、微信、抖音,这些都成为了我们获取信息的工具。但是,在我们接收大量信息的时候,也在传播着各种信息。我们既是接收者,也是传播者。 往回倒十年,我们接收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电视、报刊杂志,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播的工具和渠道也愈发丰富多彩,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渠道也越来越多。但是,我们却对传播学这门学问所知甚少。
最近在读的《传播学原来很有趣》就用一种轻松简单的方式介绍了什么是传播学,也带我们解读了生活中的传播学知识。 据悉,大众报刊的出现标志这近代大众传播出现,随着科技发展,大众传播不仅仅局限于以报刊杂志为载体了,内容也逐渐丰富了起来。随着人们娱乐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一个怪圈里。 人人网出现的时候,人们疯狂在人人网上晒日常,后来,人人网销声匿迹,随之而来的博客、微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传播者的队伍。尤其是到了近几年,出现了一大批职业传播者,他们就是明星和博主。这类人群在互联网上拍视频、开直播、写文章,都在不断带动着信息的传递。但是作为接收信息的人而言,我们并非被动接收这些信息的,而且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的。 就像曾经的UC震惊部,我们总是会被那些标题给调动,但是这种情绪的调动,也是我们内心的好奇心在作祟,拉扯着我们点开文章阅读,阅读后也许会记住,也许会弃之脑后。这都是取决于我们自身。 这本书就一直在强调,传播学,不是说我们被迫接收信息,而是我们在主动索取信息。这本书通过16位学界大师的课堂“实录”,把传播学的知识深入浅出展现了出来,也认真带我们分析了当下的一些现象。 越来越多的社交软件出现在了大众面前,豆瓣、抖音、微博……这些都成为了人们传递信息,接收信息的工具。常常有人说,一刷起来微博,一打开抖音不知不觉就是一整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对自己心情的一种疏解。从传播学角度而言,这些社交软件其实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们表达的需要,通过点赞、评论、转发这一系列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喜欢和厌恶,更是我们自由表达的一隅天地。但是,渐渐会发现,这种表达是空洞的,逐渐沦落成了一个分享八卦,推介产品的载体。 这也在提示我们每一个人,追求一时的娱乐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够丢失自己的主见,否则只会被一些无营养的信息带着跑。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传播带来的舆论导向,传播的过程就是产生舆论的过程。我们在我们各种平台发表自己的评论,有人会被“带节奏”,也有很人会“跟节奏”,这都是信息传播的结果。当发生了一件新闻,许多人都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形成一股力量,就像当初的“李星星”事件和妈妈伪造孩子被伤害的证据,这些都是在利用舆论来解决事情。越来越多这种真真假假事情发生,也就导致现在的舆论风向变得很快。
因此,在当下能够学习一些传播学知识,略知其中门道,就能够避免被带节奏,也能够学会独立思考。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何保持自己独立思考,不被外界信息牵着鼻子走,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传播学也许能够带给我们一些感悟。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大师精华课系列)》读后感(十)
读书的时候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一个班里总有几个同学的小道消息特别精通。这样的同学也相对受欢迎,因为总感觉他们会有第一手消息,大家愿意跟他们走的近一些。
这应该就是最初的传播途径吧,口口相传。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传播的途径也越来越多。
人们获得消息的方式也五花八门,在《传播学原来很有趣》一书中,作者通过十六位传播学大师的课程,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深入浅出地带领我们初步了解了传播学。
01你眼中的传播学是什么
最近央视有一档节目,是可以穿越时空和先哲对话,当看到主持人撒贝宁和孔子,屈原,老子,徐霞客等人面对面对话,跟他们诉说着千百年后的故事时,真的让人感慨万千。
这也是一种传播吧,传播最初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
传播的过程是相互的,有句话说你有一个消息,我有一个消息,我们交换一下,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消息。可见传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起到了互通的作用。
作者在书中讲到大学开学的第一堂课,学校就启用了智能设备,让同学们可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传播学大师们的魅力。
我们生活在传播的海洋中,可以从中获取自身生存需要的信息。这样先进的智能设备,也是传播学进步的一种体现。传播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02传播媒介是人的延伸
作者在书中提到,希望大家回忆一下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这个问题听上去很开放,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做答。
有同学从媒介的发展这一角度回答了问题。小学时我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是通过电视,在书本里获得知识,在电视上获取信息。到了高中就有同学开始接触电脑,通过电脑这一媒介很多同学获取知识和精神追求都因此得到了满足。到了大学以后,智能手机慢慢取代了电脑,手机几乎成为了每个人生活不可缺少的设备,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不同时代的技术发展为人的延伸带来了不同的变化,古代人们会在人员集中的茶管酒店传播信息,现代人们通过更多的智能设备传播信息。
电子媒介的出现,促进了文化,价值和立场的快速变化,我们只有充分意识到它们的动态规律,才能更好的改善我们的现状。
我们如果能够理解新媒介对我们当前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就有可能预见并控制它们,反之新媒介就有可能控制我们。
03如何让受众点击你的文章
我们身处于知识付费的时代,如何让受众点击你的文章,答案也许就在传播学里。
我们都知道,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同,我们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是不同的。有的人喜欢用手机在网上获取信息,有的人喜欢去图书馆查阅资料。
大多数人会选择最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途径,如果同时出现两个途径,我们会选择更方便的那种。
通过手机获取信息的最直接表现就是速度快,而且通过搜索可以同时获取更多的知识,能更全面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通过阅读图书获取信息,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信息的准确度高,但是如果每天都去图书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时间久了有人或者就不愿意去了。
电子书籍的出现又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阅读器阅读电子书籍方便快捷,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那么我们说了这么多,跟如何让受众点击我们的文章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呢?举个例子现在很多人会熬夜追剧,原因在于电视剧的情节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而做到通宵学习就很难。
当我们的文章被推送到大众面前,想要获取更多的点击率,内容一定是能吸引读者的,和读者相关,对读者有用的。
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公式: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如果我们的文章内容和这个公式是相背而驰的,那么可想而知,点击率一定不会高。
传播学虽然问世晚了一些,却始终都在变化,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传播理论,这些理论也许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利用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大师精华课系列)》读后感(十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传播媒介不再只有报纸杂志、书信、电话等形式,互联网网络信息传播发展飞速。随之而来的网络暴力事件也逐年攀升,国家严厉打击网络暴力,而网络暴力也是一种危害严重、影响恶略的传播事件。其表现形式分为用文字语言或图片视频进行传播,虽然个体被群体影响的行为被称为“传播学”,但是违背法律、违背人性的行为肯定是背离“传播学”初衷和目的的,是不应提倡的。
传播学到底是什么?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信仰的?是轻信于各种传播信息还是要懂得辨别信息真伪,不盲从拒绝被忽悠?……《传播学原来很有趣》将给你答疑解惑!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一书汇集了16位传播学大师关于传播学的讲解内容。采用模拟课堂互动问答形式展开。从多方位、多角度讲解什么是传播学及它的知识体系内容。16位大师更是对他们理解的传播学逐一进行剖析,给读者更好的理解氛围,为读者更全面、系统的了解传播学。
16位大师16章内容16种角度。既有“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舆论领域的先驱沃尔特•李普曼、“把关人”理论提出者“社会心理学之父”库尔特•勒温和“知识鸿沟”理论探索者菲利普•J.蒂奇诺等。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庞大的知识体系支撑整书内容。问答互动模式更是引人深思,读者仿佛置身于课堂之上,或同感或不认同,亦或另有独特见述。
2022年的今天微博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传播工具。人与人相互影响,各种名人、明星塌方事件微博都占据着焦点位置。广大民众看到各种内幕、独家爆料等五花八门的信息时,很难保持理智的思维和清醒的头脑。大众媒介的表达功能和参考功能哪个占据主体地位呢?
卡尔•霍夫兰导师注重理论与社会现实的结合。分别以沟通场景和销售场景位例,给读者详细进行说明。传播者的权威性越高,其对受众的影响就越大。这就和那些大V、知名主播在对某些新闻事件发表观点以后受到粉丝追捧跟帖是相似的。在事件面前,是否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导向、舆论导向将直接影响社会舆论、社会传播的风向。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积极健康的文化信仰不止需要官方引领,同时也需要每个人来传播和传递,且每个深处于社会生活中的人都应做的。
孟子《尽心上》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人文素质是人对生活的看法,人内心的道德修养,以及由此而生的为人处世之道。作为内容接收和信息传播者,我们要坚守公正、客观的原则,全民人文素质的的增加,将有助于传播学的发展,有意义人类社会的进步。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大师精华课系列)》读后感(十二)
当下,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好像各种天灾人祸比以前多了很多,网上天天都有各种各样的车祸事故、社会犯罪等等。究竟是现在社会灾难变多了,还是以前也很多,只不过以前传播途径少、传播速度慢,十天半月都传不遍一个县城的事故,现在几秒钟就有可能走遍整个世界?
说起传播,大家都明白,简单说就是信息的传递。说起传播学,似乎就是关于传播的学问,再深入一些,估计大多数非传播专业的人就搞不清楚关于传播还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当你读到这部《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你会发现,原来传播是这样一件有意思的事。了解了传播学,你就会对网上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有自己的理解。
作为本书的突出特点之一,16位大师级人物的精彩授课是重中之重。这里有传播学的知名人物威尔伯·施拉姆,有沃尔特·李普曼,有库尔特·勒温,等等,每一位导师都有自己对传播学的深入研究与独到见解。作者采取导师上课的形式,让16位导师一一登台授课,面对面为大家讲解传播学的知识。
这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众传播”“公众舆论”“把关人”“传播效果”等等,这些具有典型现实意义的授课内容,是从事传播行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听专业人士的详细讲解,对我们了解社会上舆论传播现象很有启发意义,对我们如何利用传播原理扩大自己媒体影响力也很有帮助。
比如,作为一名新媒体创作者,如何能够让自己的文章或视频吸引读者的眼球,赚取更多的点击量?书店或网上有很多类似讲解方法技巧的书籍,但通过威尔伯·施拉姆教授的讲解,你会从技巧之外的另外一个角度认识舆论传播。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讲解,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文字创作水平,这是一般的工具书所不能企及的。
而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舆论,如何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也需要有专业的传播学知识帮助。就像网上舆情发布初期,公众往往会从表象得出自己的观点,然而等事实真相浮出水面之后,很多人会被事实“打脸”。公众舆论究竞是大多数人的真理,还是乌合之众的舆论狂欢?沃尔特·李普曼认为“公众很难形成正确的舆论”,这个论断从网络舆情传播的现实中似乎得到了印证。所以,看到热点新闻、奇异事件时不要急于表态,不了解事实真相的前提下,安心做一名“吃瓜”群众就行了。
除了网络舆情,说话也是一种信息传播。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让自己的信息“传播”达到“说服”的效果,特别是当双方对某一问题产生争议的时候。如何让自己的观点表达产生效果,让自己成为那个说服对方的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你掌握一些传播学的知识,学会运用信息传播的技巧,也许这事没那么难。
作为一部普及传播学知识的读物,《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有理论阐释,但不是枯燥晦涩的原文转述;有案例讲解,但不是单纯引用一个猎奇的故事;有方法传授,但不是简单地技巧解释。这部书既有通俗易懂的理论讲解,又有实践运用的案例举证,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让读者在实践思考中理解传播的原理,掌握信息传播的方法,并以此指导现实生活中的信息传播。
而关于当下网络舆情、知识鸿沟、意见环境、兴趣推荐等与每个网民息息相关的传播理论关键词,更增加了本书的现实意义。想要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中保持一丝清醒,读读这本《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很有必要。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大师精华课系列)》读后感(十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流也经历了质的变化。从原始社会人们用肢体、语言和眼神来交流信息,伴随着文字、绘画的出现信息传递更加具体和准确;到古代的飞鸽传书、快马驿站、烽火狼烟到现代社会的电话、电报,再到如今的无线网络、卫星转播,传播的效率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但我们应该明白,虽然信息的传播方式一直在改变,传播的本质属性却没有变化。传播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科。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这本书汇集了古今中外16位著名的传播学家,通过杜撰的科学幻想故事,以主人公——新闻传播学专业新生马棚伟的视角,借助未来的科技穿越时空,与这16位传播学大师相遇,通过他们的经典理论和学术研究,阐述他们对传播学的独特看法,讲他们是怎么研究传播的。让读者真正对传播学理论有个基本的了解,掌握学习传播学时需要的关注点和思维角度。
传播学是什么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传播与交流过程的学科。无论是个体传播者间的信息交流,还是通信、媒介方面的内容,都属于传播学研究的范围。传播学主要对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内容进行研究。传播学理论和传播学的理论研究者是本书重点介绍的内容。
“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讲“大众传播 我觉得传播与传递很相似,只不过传递更注重物质实体,而传播更偏重于信息之类的内容。研究传播更应该主要研究信息是如何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在传播过程中这些信息发生了哪些变化,信息的传播造成了哪些结果等内容。
传播是分享信息,是一种关系,也是一种分享的活动,而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施加的行为,所以传播应该是双向的。想要了解人类传播,就要了解人类是如何建立起联系来的。在这种双向关系中,传播者和接受者被社会环境联结在一起,同时也被他们个人的知识和价值观的共识部分所联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他们才能够共享信息。
大众传播作为个人的雷达,既可以从中观察有什么新鲜事物出现,也可以去寻求与周围的社会关系产生关联。还可以作为我们自己的管理工具,帮助我们做出决定也可以用来说服和操纵别人。反过来也会作为别人说服和操纵我们的工具。
如何让受众点击你的文章 作者总结出受众选择大众传播节目受一些因素的决定性影响。“选择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报偿的保证”是指传播内容满足选择这需要的程度,而“费力的程度”是指传播内容和使用传播途径的难易状况。
我们选择信息获取途径的时候,大多数人会选最能满足自己需要的途径,比如吃饭可能会上大众点评,出行选携程或者订外卖选美团。如果出现两个同时满足自己需要的途径,我们则会选择更方便获得的那个途径。
以上理论在自媒体搭建逻辑上同样适用。“报偿的保证”是指只有你的内容足够好地满足受众需求,那受众才可能会选择你,来点击你的文章或视频。“费力的程度”是指你提供内容传播渠道的普及程度、阅读内容所需要的技能和设备,以及阅读步骤等。
这本书通过十六位传播学导师的理论,为我们普及传播学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理论框架,破除过往对于信息传播领域的认知谬误和空白。传播不同于物质的传递,其载体为人的特性让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因此我们需要基于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多学科综合视角去予以看待和学习。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大师精华课系列)》读后感(十四)
最近看了松浦弥太郎的一本书,他在书中说到,增加收入的公式是:收入=感动*人数,不断的增加这两个变量,就能不断的增加收入,如果你学了一点传播学,可能就有方法了,将自己的事业传播更广,让感动波及到更多的人,收入自然提升。
那么外行人如何学习传播学呢?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借助既通俗又专业的书籍来帮我们了,这本书就是这样的一本读物。
这本书有一个系列,除了这本之外,还有这 《逻辑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大师精华课系列)》、《心理学原来很有趣》、《哲学原来很有趣》、《历史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管理学原来很有趣》等,每一本都可以帮助这个领域的小白入门,非常值得推荐。
言归正传,说说这本书,这本书由16位大师级的传播学人物,以课堂的形式交给我们一些传播学的基础和知识,书中的传播学的知名人物威尔伯·施拉姆,有沃尔特·李普曼,有库尔特·勒温等等,可以说每一位导师都有自己对传播学的深入研究与独到见解,这让16位导师一一登场为我们授课,将传播学讲得通俗易懂,看完之后,我们的脑海中立马就有了传播学的概念,再去好好实践,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我们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被大师的课堂一步步引领,边看边思索书中传播学的概念和知识,带给我的收货很大。
这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大众传播”“公众舆论”“把关人”“传播效果”等等,对于一个新媒体人来说,这些授课内容的实用性是很强的,它不仅仅是技法而是心法,可以说是从事传播行业必备的基础知识。
我们要入门一门知识,还是需要听专业人士的详细讲解,这样才会对我们了解社会上舆论传播现象有真正的启发意义,当然了,对我们如何利用传播原理扩大自己媒体影响力也很有帮助。
本书的优点就在于结合了时代,用最通俗的方式给读者介绍了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当然了这本书不适合传播学专业的人来读,因为这本书深度不够,但是却非常推荐普通人和新媒体从业人把这本书作为传播学的科普读物,我想这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而且当你学习了传播学之后,你会发现,当你再看到网络上的一些广告和新闻之后,也会不禁深思,这是真的还是传播在作祟,我们会更好的分辨,对生活的帮助很大。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大师精华课系列)》读后感(十五)
让时间追溯到几千年年的那天早晨,一群居住在山顶的原始人类絮絮叨叨的不知道在说些什么?他们手舞足蹈,哼唧哼唧。似乎他注意到了一个举动,女人用手指着幼婴的肚子,男人视乎明白了什么,拿起手中的长棍,跑了出去。
让我们再把时间往后拖延,时间回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一刹那,狼烟四起,四面八方尘土飞扬,金戈铁马一应而来。顿时,天降一只白鸽,拍打着它那丰硕的羽翼,轻轻的落在主人的肩前,主人拿出信筒里的书信,仔细的端详,一句不发......
另一方,远在美国的小A正在使用5G网络,看着全球直播的春晚节目,用视频聊天的方式,向家里人送去节日的祝福。
看到以上这些故事案例,我们不难理解,从古至今,但凡有生命的迹象,就有传播学的影子,其区别只是在于传播的形式与方式,但是其本质上,却是万变不离其宗。
很多人见到传播学,其实多多少少都能说明白一点,譬如传播学就是一件事儿或者一个物件如何以某种形式让其他人知道的学问;又例如所谓传播学,就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这样一门学科。其实传播学远不止是我们所认为的那么简单与片面,其学位大到甚至印象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而在现如今告诉发达与高速发展的社会来说,传播学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为,5G时代的到来,如何运用好这一项技术更好的为为人类服务,这些都是传播学所研究的问题。那么传播学真的就那么难吗?真的我们普通小老百姓就只能学其皮毛,望其项背吗?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播学原来很有趣》一书,大大的满足我们小老百姓对传播学这项似近似远的学问,睹书中打破一如既往的学术书籍冗长枯燥的表现形式,采用上课的模拟形式,将读着代入到大学的校园中,跟着老师的课堂,跟着学生的提问,一起揭开一个又一个有趣的知识。本书为我们描述了传播学的定义,作者告诉我们,所谓传播学,其实就是处在一个多种学科的交叉点上,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很好理解,传播学是建立在许许多多事情之间的一门学科,它其实就相当于一个传声器,我们可以将某件事、知识附着在它身上,如果没有它,他们永远无法实现信息互通,甚至无法产生人类文明。随着这些年来,许多研究者的不懈研究与努力下,传播学也产生了许多自身独有的理论知识,作者告诉我们,这些理论为传播学站住了脚,继续成为这个时代的新宠儿!
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传播学的学术研究书籍,在我看来,它跟像是一本笔记本,里面记录着16位传播学大师的精华课,每一个篇章都让我们眼前一亮。例如威尔伯·斯拉姆导师为我们带来的“大众传播”知识,为什么打开这个神秘国度的大门。他让我们了解大众传播的途径是什么,如何运用大众传播的知识,分析并写出一篇传播力度大的文章。而沃尔特导师则是用极具生动的口吻,为什么揭开公众舆论的神秘面纱,让我们了解到,其实眼见不一定为实,刻板成见对公众舆论的影响等等.
本书每一章的篇幅都不长,读起来其实并不吃力,绝对是一本传播学的入门书籍,在16位大师的生动讲台上,我们一起开启传播学的时代之门,这个信息时代下,即使我们不做专业的学术研究,其实了解下传播学的定义与一些基本理论,我个人觉得真的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