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复活》读后感精选

《复活》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7 01:30:30
《复活》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4-27 01:30:30   小编:

《复活》读后感: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男人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挫折之后,最终觉醒并实现自我复活的故事。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成长,深刻阐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生的意义。本书引人深思,让人感悟到每个人都有可能在逆境中找到力量,重新站起来。

《复活》读后感(一)

.

“唯独人,成年的大人,却无休无止地欺骗自己而且欺骗别人,这么多自己而且折磨别人。”

“你在尘世的生活里拿我取乐还不算,你还打算在死后的世界里用我来拯救你自己!”

罗曼罗兰曾经这样评价托尔斯泰:他是”俄罗斯伟大的心魂,百年前在大地上发着光焰,曾经是照耀我们青春时代蕞精纯的光彩太阳。”这句话放到今时今日,依然准确。在读过《复活》以后,我再次拜倒在这位伟大的作者脚下,他真的太会写了!!

这本书,托尔斯泰写了10年!它是聂赫留朵夫的救赎之旅,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之旅,托尔斯泰以他人到晚年对社会、生活、人生的洞见,探讨了道德觉醒、个人责任、社会不公等等话题,并提出了对新时代的野望。

小说对俄罗斯当时的司法制度、贫富差距、道德败坏等社会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揭露。作为一个大资产阶级出身的作家,托尔斯泰从不曾为自己的阶级美言半句,甚至终身都很厌恶沽名钓誉的作家和不劳而获的食利阶级,他对劳动人民有着深深的同情和热爱,这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人性中的善与恶是文学千古不变的话题,通过聂赫留朵夫鱼马丝洛娃的人生故事,托尔斯泰形象地展示了人性中的善与恶是如果转变的,以及人应当如何通过道德觉醒实现自我救赎,揭示了个人信仰与社会责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复活》常常被认为是托尔斯泰颇具教育意义的一本著作,这让人们往往忽略了它也是一本结构极其复杂、精美、充满趣味性的文学著作,多线索并进的叙事方法需要高超的文学技巧才能驾驭,这也许就是托尔斯泰人到晚年才写出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更好地反思人生、思考自己的社会责任与道德义务,以此作为追求人生幸福和意义的指南。热烈推荐所有年轻的朋友和文学爱好者去看看这本书!!

《复活》读后感(二)

《复活》是托尔斯泰众生三部曲之一。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沦落风尘,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她,深受良心谴责,并为她奔走伸冤,还请求同她结婚…… 这本《复活》是译林出版社经典译本,全新修订本。拿着这本书,首先就深深喜爱上其封面设计。油画质感橙色的封面,绿色的蜡烛,飘着红色的烛光,高饱和度色彩充满了暖意。去掉书皮,像洒满了金粉的内封映入眼帘,上面黑色的火焰占据整个画面,仿佛在熊熊燃烧,呼应着书名“复活”。 译者导读《人性的复活》中知道这本小说是作者呕心沥血十余载的结晶。六年的时间完成第一稿,作者很不满意,不断探索、重写,先后六易其稿。在这十年中托尔斯泰为了小说描述的真实,有深度,他参观了许多监狱,还到法庭旁听,接触囚犯、法官、狱吏等,到农村调查农民生活。通过他这样的认真,《复活》才会有着目前这么高的艺术价值,真实佩服托尔斯泰为写好一部小说的付出。 很喜欢作者的对比手法,写美好的春天,“阳光送暖,青草蓬勃生长,不仅在街心公园的草坪上,而且在石头缝里,凡是青草没有铲尽的地方,都是一片翠绿。”紧接着监狱描写,“就是在监狱的院子里空气也是新鲜清爽的,那是吹进城里来的田野上的空气。可是走廊里却是污浊难闻的空气,充斥着伤寒菌及粪便、焦油和腐烂物品的气味,任何人一走进来都会立刻感到窒闷和难受。”通过这样鲜明的对比,更加显示出监狱的难受和外面清新空气的难得。 有许多细节的描写让我佩服不已,比如,对女犯玛丝洛娃出场时的特写,“她的脸异常苍白,白得像地窖里的土豆芽,长期坐牢的人脸色都是这样。”还有后面细腻的描写,看出女犯的处境和心理活动,“女犯的脚差点儿碰到一只蓝色鸽子,那只鸽子腾地飞起来,拍打着翅膀擦着女犯的耳边飞过,给她送来一阵清风。女犯微微一笑,接着想起自己的处境,沉重地叹了一口气。” 看完《复活》除了感叹文学大师托尔斯泰艺术手法高超,感受到批判现实的意义。《复活》是人性的人复活,也就是人性复活。

《复活》读后感(三)

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变成自己曾经以为自己无法成为的自私自利的人,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羞愧;如果我不再有勇气去改变自己,如果我被麻痹得毫无知觉,我希望这本书(《复活》)能给我力量。

一个贵族青年引.诱了他姑母家的婢女,而婢女在怀.孕后被赶出了家门。

后来,婢女遭遇各种不幸后沦落风尘,还被人指控偷钱,要遭受审判。

这个贵族青年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当他认出这个以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时,他深受良心的谴责。

为了赎罪,他向法官申请准许自己同这个女人结婚。然而不幸的是,这个女人蕞终还是因斑疹伤寒而死于狱中。

这便是《复活》的故事原型......

高中时老师提到这本书,印象特别深的一句话是:聂赫留朵夫呼吸到西伯利亚的冷空气觉醒过来想要过一种新的生活,当时脑中不断构想这一画面。15岁的时候拒绝了这本书,25岁庆幸读到了它,如今30岁重读它......

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悔悟?或许是在被触动的时候,就会发生改变。如果在法院审判玛斯洛娃的那天,涅赫柳多夫不是当天的陪审员,那么也不会醒悟。

不愧是托尔斯泰,一个如此温柔的人,即使他看到了世界上充满了制造他人苦难后又装睡的人,他还是相信这世界充满希望。

不因老于世故,就忘记年轻时的善良;

不因蜡烛的光芒太微弱、太短暂,就不去点燃。

每一颗心都可以从寒冬复活,也都可以唤醒春天。

合上书,想起托尔斯泰在人生蕞后时光中离家出走,在火车站奄奄一息的时候,他是否会觉得自由的我,终于能成为“聂赫留朵夫”,而走向属于自己的“复活”......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