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读后感精选

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08 08:25:54
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6-08 08:25:54   小编:

《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是一本既有趣又实用的书。作者以漫画的形式生动地介绍了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让读者在愉悦的阅读中学习知识。这本书对于青少年的思维训练和逻辑思考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读后感篇一

一说起逻辑学,不少成年人想到的是中国现代逻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金岳霖的“哲学三书”即《逻辑》《论道》《知识论》,这次我要说的是“金岳霖学术奖”获得者、中央财经大学逻辑学教授张立英携手广西师大社“神秘岛”品牌、插画师机机先生为广大青少年朋友奉上一套逻辑学通识启蒙漫画读物《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提取逻辑学中最为基础的10个关键词,让枯燥乏味的哲学逻辑学概念,如同看动漫小人书那样被轻松学习和掌握,从而在快乐中学习,提高逻辑表达力和自我认知力。

黑格尔有云:“逻辑是一切思考的基础。”为什么不少家长朋友们经常抱怨孩子“才做过不久的练习题,题目稍有改变,怎么就不会了呢?”“为什么看了很多古今中外名著课外书,作文还是写不好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正反映了孩子逻辑能力不够强,还没学好举一反三,还没寻得解决问题的窍门。这套《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正得其时,家长们带着自己的宝宝仔细共读研读,可以帮助孩子们看清题目的本质与规律。例如在“与或非,到底是什么”分册中,支命题“苹果美味”、“苹果利于健康”都为真,用“并且”联结后,形成一个复合命题“苹果美味并且苹果利于健康”就为真;在“命题,到底是什么”分册中,“雪花是由水变化而来的”,这个和事实相符的命题叫作真命题,“月亮是奶酪做的”则和事实不符,是假命题,既有科学道理,又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童趣;在“悖论:到底是什么”分册中,讲到“无穷嵌套”时,举例了一个可以无穷循环下去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他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生动形象表现复杂的概念理论。

其实在欧美教育中,逻辑学早就是小学生五门必选课之一。反观国内,从小学开始学习的基础知识点、线、面等也涵盖了一些公理、法则、定理。本套书中的“公理系统,到底是什么”分册更是帮助孩子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助于孩子在辩论赛等中运用更为严谨、更具有说服力的推理和论证工具,取得佳绩。

让笔者更眼前一亮的是,命题、推理、蕴涵、论证、谬误、悖论、与或非、可能世界、简单命题、公理系统共10本分册都配有“互动一刻”,可以让家长朋友们实战检验孩子们的学习效果与逻辑能力。

一言以蔽之,《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值得宝妈宝爸以及对逻辑学感兴趣的朋友收入囊中!

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读后感篇二

逻辑学是一门跨界学科,它跟哲学、数学甚至语言学都能扯上关系。但是正因如此它也是一门复杂、烧脑的学科。这套逻辑学入门书虽然是以绘本的形式呈现,但是还是挺不容易理解的,只能作为入门了。如果说是面向青年少年的科普的话,建议再增加些故事。最近我家的小学生也在看逻辑方面的书,但是更偏向于故事性。这套书中也结合了几个小故事,比如算命先生伸出一根指头、《王戎不取道旁李》、《自相矛盾》等。但是更多的是理论方面的讲解,甚至还有符号和公式,越往后越吃力。 这套书共十册,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命题到底是什么》、《与或非到底是什么》……,讲到《公理系统到底是什么》以及《论证到底是什么》……。总体上来说前六本比较简单易懂,涉及的都是逻辑学的基本概念,比如命题、与或非门、蕴涵等。所谓的命题就是判断与事实是否相符的语句表达,比如书中举例的“李白是个诗人”。与或非门对应着几个关联词:并且、或者、并非。蕴涵即我们所说的充分、必要条件。看了这几本之后,你就会发现,原来我们平常所说的话都是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的。 就像我们熟知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也包含了一个逻辑推理。原文“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即假设如果路边的李子不是苦的,那么李子早被人摘光了。路边的李子没有被摘光。结论:所以路边的李子是苦的。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有效推理。所以正如这套书封底的介绍词所说的:“知识和经验有可能会骗你,只有逻辑不会”。这也呈现了最有效的一种推理方式——演绎推理。除了这种推理方式,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还经常应用类比、归纳等方式进行推理。比如哥德巴赫猜想就是通过归纳提出的。正因如此它只能被称为猜想,因为严格的数学证明遵循的是演绎推理的规则。

逻辑学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实现莱布尼茨于17世纪提出的“建立一种普遍的、没有歧义的语言,通过这种语言,把推理转变成演算”的梦想。在现代逻辑学中,人们首先建立了人工语言,然后给出语义解释,同时建立公理系统。公理系统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因此可以由计算机操作。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悖论和谬误让人甚至难辨真假。在这套书的最后两册讲到了这两种错误论证,并且列举了许多著名例子。比如三人赴京赶考,请算命先生算卦,后者伸出一根手指头。这就是典型的语义谬误。算命先生并不立即解释算卦的结果,而是保留天机到考试成绩公布。无论三人中有一人考中、两人考中或者全部考中,算命先生都可以自圆其说。说到悖论,理发师悖论当然要数最为典型的。有个镇子规定,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就由理发师来刮胡子。那么理发师本人给不给自己刮胡子呢?如果他自己刮胡子,那么他不能找理发师,但是他本人就是理发师;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胡子,他让理发师刮胡子,但是他最后还是给自己刮了胡子。

这就是烧脑的逻辑学。虽然其中还有些真值表之类的暂时搞不太清楚,但是这套书是需要时不时拿出来温习的。对于青少年来说可能难度较大,他们可能没太有耐心看那么多枯燥的公式。但是“知识和经验有可能会骗你,只有逻辑不会”,我认为学一学逻辑学是有必要的,不但能够让人开动脑筋、保持思考,更有利于训练语言的准确性,并且对训练判断性思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读后感篇三

家里有小学生的家长可能都深有体会,孩子做数学题的时候,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干扰的条件,这时候孩子就不知道怎么做这个题了。有的时候甚至因为这个干扰的条件,干脆整道大题都做错了。

每次看到测试卷的时候,其实心里面总是在想这个干扰条件,明明一下就能看清楚,为什么小朋友们就看不明白这个题目的干扰条件?一点用处都没有呢?

昨天晚上我家娃做了一道应用题,题目是这样的,

一个垃圾处理厂上周收到249吨生活垃圾,本周收到生活垃圾比上周多1/3,这个垃圾处理厂本周收到的生活垃圾有多少吨?

来这道题目比较简单,就是涉及到小学生的一个分数乘法的应用,可以让孩子直接先求出1/3是多少,然后加上249也可以直接用249×(1+1/3)

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家的小朋友就出错喽,他列的算式没有问题,最后得出的答案是252。

估计他自己都觉得这个题目没什么难度,所以连检查都没检查,就直接把作业本合上了。其实我们平时也不检查作业,刚好昨天好奇心驱使之下,想看一看他最近都学什么东西,一眼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后来我跟他讲,要不然咱们这样,你算240的1/3是多少?这样比较简单,直接就得出来80

240+80=320

所以这道题直接得出来252这个答案肯定是不对的呀。

还是会算这道题,但是做题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错误,很多家长都会归咎于孩子比较马虎。

但其中的原因真的是马虎吗?

提到逻辑学,可能大家都会觉得很深奥,最近朋友推荐了我一套漫画逻辑学的书籍。

他说,虽然逻辑学比较烧脑,但是这本书绝对可以让你了解逻辑学到底是怎么回事?

虽然知识和经验都很有用,但是可能有时候会骗你,可是逻辑学却不会。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这套绘本的内容吧。《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涉及了十个有关于逻辑学的内容,

这套书一共分为十册,告诉给孩子们论证事实需要什么步骤?其中是否包含悖论?

是与非,公理和预设,条件的充分和必要……

这些看似最常见的词语,其实都是逻辑学的基础概念范畴。

也许大人们都会觉得逻辑学是不是有一些深奥了呢?

这本书采用的是漫画的形式,孩子们可以通过漫画的形式了解逻辑学所包含的内容,每本书的最后还有一个讨论的小环节,可以和小朋友们一起回顾一下这本书里面的故事里涉及到的一些问题。

就比如说第一册到底什么是命题?其实很多的问题,平时我们就已经接触过了,就是我们都没有感觉到它其实是逻辑学的内容。

比如上面这个图片。复合命题是可以进一步解出其他的问题。他们可以分解出更小的命题单位,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复合命题。不妨我们也试一下,看看日常生活里边我们读到的文章里边有没有类似的这种复合命题呢?

那我们是怎么判断一个命题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其实要判断命题真假,要用到很多的知识,比如说可能就会用到日常的生活经验,也有可能会用到地理,数学,物理等各种学科的知识。比如三角形的内角之和是180度,需要怎么去论证呢?不妨和小朋友们一起画一个直角的三角形,我们测量一下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不是180度呢?这是不是比直接告诉小朋友这个定理要有意思多了呢?

黑格尔说:“逻辑是一切思考的基础。”

其实,做数学应用题也是一种逻辑的关系,应用题里边有时候会充满一些迷惑性的条件,有的时候会给出一些完全没有用的条件,也有像我上面说的那种孩子明明把计算的式子都列对了,但是算的时候给出的答案却完全不对,可能他自己检查的时候也检查不出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因为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对的的时候,在检查的过程中,他也会默认这个题已经做对了。

引导孩子使用逻辑学的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能有的时候我们的知识和经验都会骗我们,但是逻辑学却不会。

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读后感篇四

疫情在家,朋友问有没有适合孩子看的,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书,当然有了,我向她推荐了《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

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

8.9

张立英 著 机机先生 绘 / 2021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耕雲

这套书由北京大学逻辑学专业博士张立英老师和国内知名漫画家机机先生共同创作。张老师一直从事逻辑学的教学科研工作,曾获得“金岳霖学术奖”;机机先生的作品火遍全网,传播量过亿。两位强强联合,用生动可爱的漫画形象让逻辑学易懂且有趣,孩子看得津津有味,大人也是受益匪浅。

《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一套共十本,讲了命题、推理、与或非、蕴涵、可能、简单命题、公理、论证、谬误、悖论等等逻辑学的知识,内容趣味与广度、深度并存,其实老少皆宜。如果特别适合小学高年级或者中学生课外阅读。

仔细翻《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我知道它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了,因为里面没有枯燥乏味和死记硬背,而是将逻辑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好看、易懂、接地气。

比如,关于真命题、假命题,前者作者用“雪水是由水变化而来的”,后者用“月亮是奶酪做的”来举例。

关于“推理全方位地出现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作者举例了侦查案件、下棋、数学证明、平时买东西、决定走哪条路等等。

讲到真值联结词时,”并非“、”并且“、”或者“三个词分别化成了三个小人儿,各自有不同的脾气、爱好和用法,生动又形象。

你知道吗?17世纪德国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莱布尼茨提出了一个奇思妙想:建立一种普遍的、没有歧义的语言,通过这种语言,把推理转变成演算。

听起来有些天马行空的莱布尼茨之梦,后来真的实现啦——人们建立了现代逻辑,有了人工语言,建立起公理系统。孩子们可以在《公理系统到底是什么》里一睹究竟。

不仅有丰富的知识,《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也是诗意盎然。比如推理还出现在诗歌里。讲到推理形式时,张老师给大家展示了由芬兰作家伊迪特·索德格朗作,北岛译的《星星》:

”当夜色降临

我站在台阶上倾听

星星蜂拥在花园里

而我站在黑暗中。

听,一颗星星落地作响!

你别赤脚在这草地上散步,

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

那么这首诗里是怎么用省略推理的呢?感兴趣的读者们可以翻一翻书哦。

“知识和经验可能会骗你,只有逻辑不会。”好看又易懂,趣味十足又诗意盎然的《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推荐给朋友们。

我是虎皮柚子,主业做教育,业余写书评,喜欢阅读与写作,很高兴在这里遇见你。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所以我组建了「柚子读书群」,欢迎爱看书的朋友们私信我加入,大家一起结伴看书。

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读后感篇五

读书的时候,曾学过一篇文言文《白马论》,在这篇文章中,孔子的弟子公孙龙提出了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著名的哲学问题“白马非马”,影响深远。两千多年来,人们对此命题依然争论不休。也正因为此,公孙龙被后人尊为中国逻辑学的“开山之祖”。

虽说考试的时候涉及这篇文章的部分我也能考得不错,但其实我并不太懂。情感告诉我他说得不对,但理智上我却无法辩驳,只得悻悻得同别人一样称之为“诡辩”。

后来,我又迷上了一档脱口秀辩论节目《奇葩说》,主持人马东和导师蔡康永等人向来以“会说话”为观众称道,该节目的宗旨是要在华人圈寻找“最会说话的人”。节目一经推出立即受到众多年轻人的拥趸,该节目也捧红一大批有着新奇的观点和独特的表达能力的选手。

我无数次被选手们高超的语言技巧和无懈可击的逻辑才能折服,每次看节目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是根墙头草,在正方和反方摇摆不定,感觉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

不会说话的我一直以为公孙龙和那些奇葩们玩的是“文字游戏”,一度还在网上听课想学习“说话之道”。直到看了《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我才顿悟,在那些看似高深的文字陷阱背后,真正能让人折服的并不只是文字还有逻辑。原来我真正要学的不是说话之道,而是逻辑思维。

说来也巧,这套《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原本是给我家刚上初中的孩子准备的。收到书时恰逢元旦假期,他如获至宝,捧着书津津有味地看了三天。原本我还担心他看不懂,打算陪着他一起看。事实证明我想错了,看不懂的人不是他,而是我。

由书名便可知,这套书是专为青少年制定的逻辑学通识启蒙读物,作者特地提取了逻辑学中最为基础的10个概念,用分册漫画的方式进行表达讲解,让看似枯燥的哲学逻辑学概念,像看动画片一样被轻松学习和掌握。文字简练亦不失风趣,漫画也不单单是文字的附属,二者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这套绘本的文字作者张立英,现为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学年从事逻辑学的教学科研工作。曾出版并翻译过多部逻辑学相关作品,是真正的专业性权威人士。这套绘本旨在提高青少年群体的逻辑表达力和自我认知力,从而为未来的人生成长之路提供世界观方面的激发教育。

而漫画作者机机先生,是国内一线漫画家,资深美术视觉师。“有机形象”系列作者,自主表情IP曾火遍全网。《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的漫画风格采用国际上流行的平面画风,造型简洁生动,色彩搭配具有视觉冲击力,独树一帜,给孩子艺术和设计感的双重启蒙。

为了维护我作为母亲的尊严,我认真研读了这套书,发现它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确实无处不在。

首先体现在内容的设置上,十册书十个主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命题的定义到推理的本质,从真值联结词“与或非”到可能世界,从推理论证到谬误和悖论的本质,巧妙关联阅读流畅。其次在每册书的结尾处都会总结前面的知识,还有一个有趣的小互动,帮助孩子及时巩固。

也许短短的十册书并不能讲透逻辑学究竟是什么,但读了这套书至少可以让孩子从小就具备“洞悉规律”的成长视野,为他们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前面我说过,我看不懂,所以我认真做了笔记,连续并系统地阅读。有不明白的地方等孩子回来向他请教,他也很乐意当小老师为我答疑解惑。

当然,大部分时间还是很顺利的。毕竟作者在介绍逻辑学的基础概念范畴时,用的都是最常见的词语。逻辑学听起来似乎很高大上,实际上它是人类认知社会和自我的最为核心的通识教育之一,离我们生活很近。作者从始至终都在用日常事物打比喻,让人一看就懂。在讲解“复合命题”时,甚至以孩子熟悉的数学为例,孩子读后就可以马上用起来。也在无形中,用系统化的思维指引孩子的想象力。

我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但搞懂了“白马非马”这个悖论,也学会如何正确并严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被“谬误”“悖论”带偏。而与孩子一起阅读讨论的过程,更是一段美好时光。

当我问孩子看完这本书有什么收获,他倒是很实诚地说,看柯南更有代入感了。但我相信,只要他推开逻辑学这扇大门并一直向前走,他的性格将会更严谨,判断力会加强,认识事物将会更加客观。因为知识和经验有可能会骗你,只有逻辑不会。

想让孩子从小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时候学点逻辑学了。而这样易懂且有趣,烧脑又快乐的逻辑学科普绘本,你确定不给孩子来一套?

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读后感篇六

看到这套《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想起当初在复习公务员考试时候的推理判断题,如果P,那么Q;除非Q否则不P;P→Q的逆否为-Q→-P……被结论和真题虐待的感觉仍然想起来就会感觉压力倍增。那时的我并不明白为什么那些题里面的字明明看上去我都认识,却无法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该怎么去做,最后仍是一知半解,放弃了不少。

所以,当这套《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出现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些知识真的能够用漫画的形式给孩子们讲清楚么?这么难的东西有是否真的适合青少年们。实际看到书中的内容的时候,觉得还是很清晰的,这套书将逻辑学分出了10本小册子,包括“命题”、“推理”、“与或非”、“蕴涵”、“可能世界”、“简单命题”、“公理系统”、“论证”、“谬误”、“悖论”这十个关于逻辑学的基础问题。

那么什么是“逻辑”呢?用通俗的话来说,逻辑就是正确推理的规律。而逻辑学家门借助符号,把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一直在经历却并不那么容易被发现的规律显现出来,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使用这些规律。

书的第一册帮助我们把“命题”从日常生活中“抓”了出来。一直以为的离我们很遥远的东西,原来就藏在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之中,那些能够直接判断与实施是否相符的语句表达就是我们说的“命题”,与事实相符的命题就是真命题,而不符合事实的就是假命题。而真假之外其实还有争议,不过并没有在这系列书中进行展开再讨论。

再理解了什么是“命题”之后,这本书开始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当你理解了命题,理解了它们是怎么从简单到复杂的时候,复杂的复合命题也就变得没有那么难了,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将命题拆分成一个一个的最小的部分,直到它们不再包含其他命题的时候再分析“联结词”、使用真值表进行真假的判断(突然感觉公考笔试有救了)。而具体的分析方法和内容讲解则是在书的3-6册(“与或非”、“蕴涵”、“可能世界”、“简单命题”)之中,逐一进行了讲解。

在“具体”的讲解之后,这套书又逐渐升级到了宏观,比如超级有趣的“公理系统”。书中从德国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莱布尼茨的一个奇思妙想开始:“建立一种普遍的、没有歧义的语言,通过这种语言,把推理转变成演算。”也就是后来的“人工语言”,通过这些人工语言,给出语义解释,建立公理系统,再从公理出发,推出一系列的定理。

其实说到“定理”,我们就很熟悉了,我记得在我小学的时期,在不懂什么是逻辑、什么是命题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学习并使用“定理”了,最开始是在数学课,然后逐步扩展到其他学科。那时老师并没有给我们解释什么是“定理”,它是怎么来的,只是告诉我们,记住并且按照其中的内容去使用就可以了,直到今天,我才补上了这一课,知道了它们是怎么来的。

另外我觉得很有趣的地方就是“人工语言”。如果你对逻辑有一定的了解,就会知道在逻辑学中的语言和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并不相同,在使用的时候经常会有类似“这真的是我们说的话么?”“为什么字我都认识可是理解起来好难啊”这样的感觉。弗雷格用人眼和显微镜的关系来比喻了日常语言和髯公语言的关系: 人眼很灵活,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调节,不过想要用人眼来观察细胞或原子就不太灵了。用显微镜来观察细胞和原子很趁手,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东西。不过我们在研究的时候使用显微镜,日常还是人眼最方便。

这个说法真的是又形象又清晰,“人工语言”清晰准确,用来分析问题很适用,但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依然是那些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语言,那些省略的、相似的、有趣的、内涵丰富的语言,才是最灵动的、最真实的、最生活的。“逻辑学”也是一样,当我们沉下心去研究的时候,它是最真实的,最趁手的,但是也不必担心有了“逻辑”就没了“生活”。

当然,这套书并非是为了“公考”才出的,它更多的是培养逻辑思考的能力,去理解那些从名字来看好像离我们十分遥远,我们却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使用的学科——“逻辑学”。书后面有这样一句宣传语:“易懂且有趣,烧脑又快乐。知识和经验有可能会骗你,只有逻辑不会。”深以为然,这的确是一套快乐更烧脑的科普读物。

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读后感篇七

这一套《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是我一个书友推荐给我的。原因是这套书是由金岳霖学术奖获得者,中央财经大学逻辑学教授张立英教授所撰写的,是给青少年的逻辑学通史启蒙漫画读物。

我买完这套书之后略微翻阅了一下,我发现我真的有点太低估这套书了,完全摒除了这是一套儿童绘本的概念,之后认认真真地自己翻阅了一遍。看完了之后不禁感叹,这才是真正的逻辑思维啊!这套书不光孩子可以看,对大人来说也是一种逻辑思维上的梳理。

这套书一共有10本。每一本都不厚。看上去薄薄的绘本但是里边的知识点可是非常有内容的。

阅读有一个前后的顺序,上面标注好了序号。

表面上看命题就是主题或者标题的意思。书中给出的解释是,我们把可以直接判断与事实是否相符的语句表达叫做命题。

是不是有点费解?作者仿佛知道读者在这里会打出一个大大的问号,于是在后面用了非常可爱的形象和通俗有趣的语言来解释了这句话的意思。顺便还告诉了我们与事实相符的命题叫真命题,与事实不相符的命题叫假命题。

作为家长的我,看了之后觉得即使是开始的第一本也不容易理解。所以这套书才起名叫《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而不是给儿童的漫画逻辑学,原因就是孩子如果太小真的不太容易理解。

推理这个概念就比较宽泛了。我们对于推理的狭义印象可能来源于推理小说。推理小说本身也是非常讲究逻辑的。一本小说如果逻辑不合理,很容易就会被读者发现漏洞。

这本书中讲的推理概念则是广义的推理概念。孩子们做的数学题也是推理的一个部分。

推理也分为好几种类型。从前提得出真结论的推理叫做演绎推理。用应用和归纳的方法得出的推理叫做应用归纳推理。

应用归纳推理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先尝后买的行为就是应用推理。我们尝了一个,觉得很好,后面买的就一定会甜吗?你一定会说不一定,但是有很大概率是甜的。

看到题目的时候,我也是一头雾水,这里的“与或非”是什么?

文中的解释是“并非”“并且”“或者”。其实这个概念有点类似小学时候的关联词“不是,而是”“不但,而且”“或者,或者”。这么一说你肯定能明白,原来小学语文这么早就有了逻辑学的概念。合理运用关联词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那么对大多数人而言,“与或非”是不是就一目了然了?

“蕴含”居然是一个逻辑学概念,没想到吧!还是孩子的语文关联词的“如果,就”“只有,才”这 种具有假设前提的命题。这样的问题就是有“蕴含”的命题。

说到这个,我想起一个看到的笑话:妻子对丈夫说,下班的时候别忘记买一笼包子,如果看见西瓜,就买一个。丈夫晚上到家,妻子看见丈夫只买了一个包子,奇怪地问,为什么只买了一个包子?丈夫说,因为看见了西瓜。

我记得看到这个笑话的时候,又倒回去看了几遍,才找到笑点。而我的闺蜜,则是瞬间就看懂了。所以说,这是一个逻辑上的笑话。也是一个“蕴含”命题的笑话。“蕴含”还有“逆蕴含”“等值蕴含”等等,需要自己去理解。

如果说“推理”让人想到推理小说,那么“可能世界”会让人想到科幻小说。“可能世界”就是“可能”和“必然”的关系。

如果“可能”是概率大于0%,那么“必然”就是概率接近100%。“可能世界”是人类的联想力,也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驱动力,是开启宝藏的大门哦!

在第一本书中我们了解了“命题”是什么。这一本的“简单命题”按照我的理解,就是把“命题”的概念拆分了,分为了简单的一步式命题和复杂命题。

“简单命题”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其实也可以拆分哦。

“公理”这个概念可能要到初中才能接触到。我们对于“公理”的认知最多的也就是数学中那让人背得欲生欲死的公理公式了吧。

这本书中并没有过多阐述“公理”的定义,而是更多地讲述了构建公理系统的必要性。

“论证”和“公理”一样,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一个数学概念。每一个人对论证的概念都有自己不同的解释。实际上,“论证”的概念就是对推理的综合运用。

到这一本书的时候,我发现这些概念真的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越到后面的概念,对综合运用的要求就越高。

“谬误”这个概念我看完之后理解为推理错误。推理有正确自然就会有错误。

“谬误”还可以分为形式谬误和非形式谬误。形式谬误只看推理形式就能辨别,比如数学老师说,你只要学好数学就能通过1000米跑步的考试。非形式谬误要证明就要难多了,需要考察论证的内容。

我看完前9本之后已经对逻辑学到底是什么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作为这个系列的最后一本,我觉得“悖论”一定是其中最难的那一个概念。

“悖论”乍一看是相互矛盾,和“谬误”有点像。实际上我觉得“悖论”比“谬误”复杂得多。悖论一般是严肃的理论探讨中发现的,可能发现者自己都会很吃惊。

我觉得悖论有点类似“莫比乌斯环”,看上去好像没什么问题,操作起来却会陷入一个死循环或者不可解的矛盾之中。

比如一个理发师要为城里所有不为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但问题是:理发师该为自己刮胡子吗?如果他为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话“只为城里所有不为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不应该为自己刮胡子;但如果他不为自己刮胡子,同样按照他的话“一定要为城里所有不为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又应该为自己刮胡子。

看完这套书,别说是孩子了,我觉得就是对于家长的我来说,想要说清楚这些概念也是非常有难度的事情。但是如果能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些我觉得又很有意思。

家长从孩子出生开始可能就会接触到“拓展逻辑思维”这个命题。由逻辑思维衍生出来的各种儿童的逻辑思维课也非常的多,但是大部分我觉得都不是很正宗,而这本由张立英教授撰写的逻辑思维启蒙,我觉得可能更接近于逻辑思维这个概念的本意。

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读后感篇八

最近给女儿选书,翻了些逻辑学的入门书,发现有了这门学科的加持,生活中的很多弯路原本都可以避免。

比如最近刷某“种草”平台上的做饭博主,看到她们用的漂亮的盘盘碗碗就忍不住想收入囊中。当然,有这种想法也正常,毕竟人家最后就是为了靠视频带货的。

但我看评论区还有更夸张的,甚至连博主用的面粉、酱油这种最基础的原料,都要问个牌子要个链接。

只能说,通过一个视频,能让从不做饭的人愿意花钱去买食材,这营销手段也是过于高明了。

其实,在逻辑学中,商家是利用了“诉诸公众谬误”,来激发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诉诸公众谬误,是指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试图证明某个断言有道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少数服从多数”。

在进行集体决策时,这种方法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用在论证中就不够严谨了。

网红博主之所以能带货成功,究其原因,是因为她们创作的视频浓缩了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面,赋予了人们充分的想象空间。

一套好看的餐具不仅能为餐桌增添色彩,更意味着你可以拥有一个阳光明媚的慵懒早晨。

穿上明星同款的连衣裙不仅会让人心情愉悦,更代表着自己与梦想生活又近了一步。

你以为你需要的是产品,其实你想花钱拥有的,是网红博主贩卖的生活方式。

而讽刺的是,生活方式恰恰是无法通过跟风“买买买”就可以得到或改变的。

狼藉才是厨房的常态

关于逻辑谬误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我们经常看的育儿公众号,有的博主会在自我介绍中标明毕业于某某名校,但如果仅靠这个身份就对ta的文章深信不疑,其实是犯了弱归纳的错误。

如果这个博主是人大物理系的,写写科普类文章是没问题的,但如果写的是带娃经验,很可能不如一个普通高等院校学发展心理学专业的人靠谱。

很多人认为,国内传统教育并不重视逻辑思维。其实参加过公务员考试的都知道,无论是行测还是申论,逻辑思维都是重点考察的对象。

比如上面这道很拗口的行测题,如果动脑筋硬想,多少得费点功夫。

但在逻辑学中,这道题其实涉及的是一个经典的有效推理形式:如果A,那么B。并非B,所以并非A。

这句话的前半句和后半句互为逆否命题,也就是说这句话包含的两个命题同真同假。

套用这个推理形式,可以对很多复杂的句式进行真假判断。

比如,从“如果你帮我完成这项工作,我就请你喝星巴克”这句话,可以推出“如果我没请你喝星巴克,说明你没帮我完成这项工作”(并非B,所以并非A。)。

但不能认为,如果我请你喝星巴克,就说明你帮我完成这项工作了(如果B,那么A)。

虽然听起来很绕,但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全部都是建立在这样的有效推理基础上的。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就是仅从5个公理和5个公设出发,最终推导出了13卷共467个命题。

也就是说,我们学生时代学过的所有平面几何的相关定理,都是从这简单的10句话中推导出来的。

与其它学科很明显的一个区别是,比起命题的内容,逻辑学家更关注的是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

因为要判定一个命题的真假,不仅涉及数学、地理、人文等相关学科知识,还很大程度依赖于经验。这就意味着人脑在海量信息面前,势必存在局限性。

但只要找到那些只通过形式就能判断真假的命题,即使没有相关领域的知识,也能从逻辑上判断事情的对错。

所谓的知识的“底层逻辑”,能让你一通百通的方法论,其实都能溯源到逻辑思考能力。

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不仅可以提升学科水平,

还能够在写文章时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在与他人的交谈中,遇到不同观点,能够做出合理的辩驳。

遇到未曾经历的问题时,也可以运用逻辑工具,并通过推理的可靠程度,帮助自己做出正确决策……

逻辑工具之真值表

逻辑工具之对当方阵

逻辑工具之三段论

虽然名义上是“给青少年”的读物,但这套书其实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大概看到第三本就开始犯晕了。不太推荐给初中以下的小朋友作为启蒙读物,爸爸妈妈们倒是可以先看起来,等娃大了,找机会推给ta就是了。

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读后感篇九

养娃过程中,经常被安利什么书什么玩具可以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云云。

逻辑倒底是什么东西?

鉴于我平庸的智商、数学学不明白的大脑,我决定看点写给孩子的“逻辑学”图书,比如这套《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它由金岳霖学术奖获得者、中央财经大学逻辑学教授张立英编写,内容专业、深入浅出,是一套普通人也能够理解的逻辑学通识启蒙漫画读物。

我果然没有看错自己的,看到第四本《蕴含》的时候,就开始烧脑了。因人而异,我一定是烧得比较早的那些人,让您见笑了。

“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系列“提取了逻辑学中最为基础的10个概念,用漫画的方式进行把看似枯燥的哲学逻辑学概念,用日常事物打比喻,帮助普通人理解。

单册的内容层层递进,整体的内容设置有逻辑,带领孩子一步一个脚印掌握系统化知识。每一册的结尾处总结前面知识,帮助孩子及时巩固,课后小测试难度适中,经过思考都能够答对,给读者积极的反馈。

这套书给我最大的惊喜是充分运用举例子、画图表的形式,把抽象的符号语言用身边逗趣的事物举例说明,堪称一绝。

比如命题是什么?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如何区分。

例子很简单:

李白是诗人(李白在这套书里的出镜率极高)。李白不是诗人。

前者是简单命题,后者是复合命题。

为什么肯定句是简单命题,而否定句却不是了呢?我觉得已经拆分不出来了呀?

其实,李白不是诗人=并非李白是诗人。

也就是说,这句否定可以拆分为一个简单命题(李白是诗人)加上一个联结词(并非)。简洁明了。

“否定句都是复合命题吗?”是我看这套书产生的第一个疑问,这个疑问也被后文迅速解答了。

或许有些人觉得太简单了,这不就是最基本的逻辑学内容吗?竟然有人不知道?

没错,可能我上高中时知道过,但我承认,二十多年没用到的知识,现在已经忘光了,如果你的水平和我一样,或者家有高中生,这书适合我们入门:能看进去、不枯燥、不劝退、简洁明了举例形象。

明明能说人话,为什么要搞一堆字母出来,用一些看上去很“形式”的东西来表达呢?

这正是我疑惑的地方,老师用简洁的语言告诉我:

逻辑学研究命题形式,透过现象看本质。

看上去空洞的大话,形式真的很重要吗?其实我们生活中每天都在和逻辑打交道。就像这道题提问者里所提到的“辟谣”一样,逻辑学让我们可以自主甄别谣言。

比如“谬误”。

在家庭群里,是不是每天都被七大姑八大姨们发的“养生知识”“惊天科学”“生活误区”弄得心烦?比如这一页里提到的“不相干谬误”。

当这类不相干谬误披着“科学”的面纱出现,我们一定要擦亮双眼!当我们现在弄懂了逻辑的形式、逻辑学的目的,等我们自己老了,可能就不会被这类“伪科学”欺骗了吧。

你看,学习逻辑学,不仅有益增长知识,还能在家族群里撑起真正的“科学”大旗,让谬误曝光在众人面前。(建议还是自己学吧,家族群其实不是个讲科学讲逻辑的地方。。。)

更不用说面对推销人员的“推心置腹”、骗子的巧舌如簧等等,了解逻辑学命题形式,就能轻松看破本质,戳破对方利的谬误和诡辩。

对普通人来说,逻辑学的乐趣可能存在于做推理谜题的时候。比如土耳其商人和帽子的故事。

通过对故事内容的分析,我们的确能做出推理并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推理过程耗时较长。

而当我们把逻辑学里的“有效推理形式”综合应用的时候,就能够迅速得到正确结论。熟练运用这些有效的推理形式,真的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哦!

说实话,我在求学期间并没有喜欢上这些符号,特别是当它们出现在数学课本里的时候。我真的学不明白啊!然而当我顶着30多岁几乎生锈的脑袋看这套书时,竟然看出了点兴趣,并且能够做对每一册后面的互动时刻的题目,这种有趣的正向反馈让我对原本枯燥拗口又烧脑的逻辑读物大为改观。

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读后感篇十

在一个小镇上,有一条严格的法令,规定镇上每个成年男子都必须要每天刮胡子,那些不给自己刮胡子的,就由理发师来刮。

可是,镇上只有一名理发师,于是问题来了:谁来给这位理发师刮胡子?

作为理发师,他只负责给那些不自己刮的人刮胡子,那么他要是给自己刮胡子了,就不能给自己刮胡子。而要是不给自己刮胡子,就必须要给自己刮胡子。

哈哈,你有没有被绕晕呢?这是《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中提到的一个逻辑学悖论,是罗素悖论的日常版——理发师悖论。悖论就是真的前提,正确的推理形式,却得到矛盾的结果的现象。光看文字有点绕,看书中的漫画却很有意思。

《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又是我借着孩子之名入手,实际上给自己看的童书之一。

虽然这套书尽可能言简意赅地解释了命题、推理、论证等逻辑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漫画和有趣案例也使得知识相对直观有趣,但因为逻辑学本身的抽象性,使这套书还是有一定的阅读门槛,个人来看,至少10岁以上的孩子才会读出趣味来。

这套书的作者张立英是北京大学逻辑学专业博士,现为中央财经大学逻辑学教授,曾获得「金岳霖学术奖」。漫画绘制者机机先生也是国内知名的漫画家,「有机形象」系列作者,自主表情IP曾火遍全网。

他俩的合作珠联璧合,使得这套书专业性过硬,内涵丰富,同时又直观有趣。是少见的青少年逻辑学通识启蒙读物。

到底什么是逻辑呢?逻辑就是正确推理的规律。要掌握这种规律,先得认识常见的命题和推理形式,为了在生活中不被别人的观点牵着鼻子走,我们最好再了解一些常见的谬误。

命题是推理的基础,命题为真,再加上推理形式有效,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那么什么是命题呢?命题就是能直接判断出是否与事实相符的语句,与事实相符,为真命题,与事实不相符,则为假命题。

如:

不一定是陈述句,反问句也可以被看作是表达了命题。如:

而无所谓真假的句子则不能算作命题。如:快进来吧。/你想吃点什么?

命题可以分为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复合命题由可以拆解成更小命题的支命题和联结词构成。常见的联结词如:并非、并且、而且、如果……那么……

逻辑学注重的并不是具体命题的内容,而是真假关系,也就是致力于找出那些只看形式就能判断真假的命题。

比如,把两个命题分别记作A,B,那么,「或者A,或者并非A」就永远为真,叫作永真式。

而「A并非A」,就永远是假,叫作永假式。而「A并且B」,则无法直接从形式上判断真假,要根据具体内容判断,这种被叫作或然式。

所以你看,逻辑学之所以抽象,正是因为它把具体的命题抽象起来,形成了更容易判断真假的公式。

推理就是根据一定的前提,推出某个结论的思维过程。推理的前提和结论都是由命题来表示的。

提起推理,我们都容易想到侦探小说,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推理也被频繁使用。

如,卖西瓜的小贩经常会吆喝:先尝再买,不甜不要钱。

那么尝了一个觉得甜,买的其他西瓜就一定甜吗?不一定,但甜的概率更大。这个推理过程叫做类比推理。

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从真前提得出的结论极可能为真,但不是必然为真,其他如归纳、例证、引证等推理方法也是如此。

以归纳推理为例,它就是根据常识进行的推理。比如,因为大家见过的很多乌鸦都是黑的,就推断「天下乌鸦一般黑」,但是,只要被发现有一只乌鸦是其他颜色的,这个结论就不成立。

所以,在严格遵循演绎推理规则的数学领域,归纳推理的结果被叫做猜想。如哥德巴赫猜想,虽然至今没有人找到一个反例,但它仍然被叫作猜想。

最可靠的是演绎推理:只要是真前提,用这种方法推出的一定是真结论。

比如,把两个命题分别记为A、B,那么「如果A,那么B ,并非B, 那么并非A」这种推理形式一定是有效的。

举例:如果这个人是酒驾,那开车时体内一定含有酒精,没有检测出酒精,那么他不是酒驾。

这只是一个举例。逻辑学家还找出了很多推理公式。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形式,只有确定这个推理形式有效,才能保证根据真前提推出真结论。

单纯从上面的内容看,推理似乎很简单,只要保证前提为真、推理形式有效,就可以推出真结论。可实际上,我们生活中的推理谬误比比皆是,很多时候还不容易被发现。

作为普通人,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谬误背后的实质,很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甚至上当受骗。

谬误包含形式谬误和非形式谬误两大类。

形式谬误是单纯从形式上就可以看出的谬误,书中也举了例子,容易被发现。

真正难以察觉的是非形式谬误。常见的非形式谬误有:语义谬误、不相干谬误和弱归纳谬误。

01. 语义谬误又可以进行多层细分,今天先以其中一项,「含糊」为例,为什么算命先生、星座等不科学的东西,却让很多人都觉得被说中了,就是因为语义含糊。

比如:三个人进京赶考,找算命先生,算命先生只伸出了一根手指头,再细问就是天机不可泄露。

那是因为这一根手指头是个含糊表达,可以表示一个人考中、一个都没考中、一齐考中、一个都没考中等众多意思,所以无论出现哪种结果,好像都算得很准,其实是故意在用语义谬误中的含糊推理。

02. 不相干谬误是指结论和前提不相干。书中提到了诉诸公众谬误、诉诸怜悯谬误、「稻草人」谬误、转移话题谬误等多种形式,但我觉得这个谬误,想想网络上时有出现的「完美受害人」言论,就理解了。

判断一个人在一次事件中是否受到了伤害,不分析事件发生时的种种因素,却和他/她平时的喜好言行被扯上关系,就是典型的不相干谬误。

03. 常见的弱归纳谬误包括诉诸无效权威、诉诸无知、轻率概括、赌徒谬误等,读起来都特别有意思。

有时我们会听到有的父母说:天生爱学习的孩子,不管家长管不管都能学好,我家附近的那个谁谁谁,两口子每天打牌应酬,几乎不着家,人家孩子照样考第一名。

这就跟「那个谁谁谁抽烟喝酒比谁都凶,人家还不是活到了90 多岁?」一样,都属于轻率概括,很可能你见到的只是个例,而且你看到的也不是人家生活的全部。

《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总共10册,看上去每一本都薄薄的,开本也不大,容量却非常丰富,看着那些生活中常见的推理、谬误、悖论等被拆解分析,虽然烧脑,但确实有趣,第一次读过去感觉云里雾里,读第二遍的时候就清晰多了,而且每次读到后面的内容,想起之前的疑惑可以被解释,被印证,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兴奋感和成就感。

对于本就抽象的逻辑学来说,张立英教授和机机先生的这套漫画书已经非常友好了,如果家有中学生,特别值得带孩子读一读。

至于为什么要学点逻辑学,除了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说话写作都需要逻辑外,我觉得封底的那句话,更是最好的回答:「知识和经验有可能会骗你,但逻辑不会」。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