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关于叔本华的优美句子

关于叔本华的优美句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17 11:55:19
关于叔本华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4-08-17 11:55:19   小编:

《叔本华经典语录》是一本汇集了哲学家叔本华的经典语录的文章。叔本华以他深刻的洞察力和对人生的思考而闻名。这些语录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人生的意义、幸福和苦难、自由和奴役等。通过阅读这些语录,读者能够得到关于人生智慧和哲学思考的启示。

经典语录第1部分

●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像一块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对于许多人, 我们最聪明的想法就是:“我不准备改变他们,我要利用他们。”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我们行动和努力的指南不可以是想象中的图像,而应该是考虑清楚的概念。因为事物的直观图像是直接的认识,它比概念,亦即抽象的思想,更加直接地作用于我们的意欲。概念只能告诉我们事物的普遍情形,因此,概念只能间接地作用于我们的意欲,但概念却能恪守诺言。 ----叔本华《叔本华人生哲学》

●悲剧给予我们的快感并不属于我们对优美的感觉,而应该属于感受崇高、壮美时的愉悦。悲剧带来的这种愉悦的确就是最高一级的崇高感、壮美感,因为,一如我们面对大自然的壮美景色时,会不再全神贯注于意欲的利益,而转持直观的态度,同样,面对悲剧中的苦难时,我们也会不再专注于生存意欲。也就是说,在悲剧里,生活可怕的一面摆在了我们的眼前:人类的痛苦和不幸,主宰这生活的偶然和错误,正直者所遭受的失败,而卑劣者的节节胜利……。 ----叔本华《论文学》

●人真正能够了解和欣赏的,到头来还是与他气味相投的东西。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与善比较起来,恶更具有积极的意义,恶的存在可以使人永不满足,使人看到幸福的虚幻,这样,在他那里,痛苦成了人生的积极因素。 ----叔本华

●人需要外在的活动是因为他们没有内在的活动……正是由于人们需要外在活动,所以,那些无事可做的人就会坐立不安,并对旅行有着盲目的狂热。正是他们的无聊迫使他们穿梭来往于国与国之间。 ----叔本华《心理散论》

●许多人在生活中交上好运确实就是因为他们脸上常常挂着一副愉快的笑容——这使他们赢得了别人的欢心。但我们还是要小心谨慎一点为妙,并从哈姆莱特的不朽名句中认识到这一道理:一个人会微笑着,微笑着捅你一刀。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一般来说,每一个人对独处,即与己为伴的喜悦抑或憎恶,由他自身的内在价值所决定。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一个人只要可能就应该像伟大的天才那样思考,而像普通人那样说话。 ----叔本华

●如果从外在出发,我们永远都掌握不了事物的真正本质。无论付出多大努力,我们得到的只是一些图像和名称。有时候,我们像一个勾画城堡草图的人绕着城堡寻找入口但一无所获。

We can never arrive at the real nature of things from without . However much we may investigate , we can never reach anything but images and names . We are like a man who goes round a castle seeking in vain for an entrance , and sometimes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事实上,生活的真正目的就是让我们迷途知返。绝大部分,甚至是几乎所有人,其构成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是快乐的,无论他们如愿置身何种世界。一旦这一世界免除了匮乏和劳累,人们就会陷入无聊之中,而随着无聊得以幸免,他们也就落入了匮乏和需求、烦恼和苦痛的魔爪。 ----叔本华

●普通大众的生活,让人们醉心于各种满足个人安逸的渺小福利,却不得不对抗由此而生的各式不幸与苦难,旷日持久地挣扎其中;一旦停止为实际生活操劳,人们被打回原形,只能依靠自身内在时,人生就会被不堪忍受的无聊包围,如同行尸走肉,只有疯狂的激情才能稍微点燃死气沉沉的生活。 ----叔本华

●深刻的哲学必然渗透着常人所认为的悲观意味,因为“天地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它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常人只是一厢情愿、出于个人喜好而主观地粉饰、美化生活及其目的。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大众的生活把大众引向浑噩、呆滞,因为他们的思想和欲望全都是指向维护他们的个人安逸的那些渺小事务,也正因为这样,他们的生活也就迈向了形形色色的苦难。所以,一旦他们停止为这些目标操劳,并且不得不返回依赖他们的自身内在时,无法忍受的无聊就向他们袭来。这时候,只有情欲的疯狂火焰,才可以活动一下那呆滞和死气沉沉的众生生活。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我们的生活样式,就像一幅油画,从近看,看不出所以然来,要欣赏它的美,就非站远一点不可。 ----叔本华

1/6页

经典语录第2部分

●生存环境只不过是对我们产生的一种间接影响,每一个人的心灵也并不全合乎他周围的环境,各人都活在他自己的心灵世界中。至于所处的世界如何,主要在我们以什么方式来看待之。 ----叔本华《叔本华人生哲学》

●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它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正是由于内在的空虚,人们才追求五花八门的社交、娱乐和奢侈;而这些东西把许多人引入穷奢极欲,然后以痛苦告终。使我们免于这种痛苦的手段莫过于拥有丰富的内在——即丰富的精神思想。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所谓国家性格只是人类在每个国家里所表现的代名词。 ----叔本华《叔本华人生哲学》

●无知只是在与财富结伴时才会丢人现眼。穷人为穷困和匮乏所苦,对于他们来说,劳作代替了求知并占据了他们的全副精神。相比之下,有钱、但却无知无识的人却只是生活在感官快乐之中,跟畜生没有什么两样,但这可是司空见惯的情形。另外,这种有钱的无知者还配受到这样的指责:财富和闲暇在他们的手里不曾得到充分的利用,并没有投入到使这两者陡具极大价值的工作中去。 ----叔本华《论阅读和书籍》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死死抓住许多的错误不放,小心翼翼地提防着不让自己检查它们的理由根据,完全就是因为某种我们并没有意识到的害怕:我们担心万一发现自己长期以来一直相信和断言的东西其实是错误的。 ----叔本华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个人表现出聪明和思想只能激起别人对他的憎恨和反感。显示自己的聪明智慧其实就是间接地指责别人愚蠢和无能。对于人来说,最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莫过于精神思想素质,因为人正是基于这方面的优势才优于动物。所以,在社会上,地位和财富可以期望获得人们的尊崇和爱戴,但精神的优势却永远不可以期望得到这种待遇。 ----叔本华《叔本华人生哲学》

●生命是向死亡讨来的借贷,而睡眠,不过是我们必须支付的利息。付的利息越高,越有规律, 那么赎回的日期也越长。
Sleep is the interest we have to pay on the capital which is called in at death; and the higher the rate of interest and the more regularly it is paid, the further the date of redemption is postponed. ----叔本华

●如果一个人出于对别人的有理由的厌恶,迫于畏惧而选择了孤独的生活,那么,对于孤独生活的晦暗一面他是无法长时间忍受的,尤其正当年轻的时候。我给予这种人的建议就是养成这样的习惯:把部分的孤独带进社会人群中去,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这样,他就要学会不要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想法马上告诉别人;另外,对别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他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是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他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虽然生活在众人之中,但他不可以完全成为众人的一份子;他与众人应该保持一种尽量客观的联系。这样会使他避免与社会人群有太过紧密的联系,这也叫保护自己免遭别人的中伤和污染。 ----叔本华《关于独处》

●正如流通的是纸钞,而不是真金白银,同样,在这个世界上,流行的不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真正的友谊,而只是做得尽量逼真和自然地显示尊重和友谊的表面工夫。不过,我们也不妨自问: 又有哪些人值得我们对其使用真金白银呢?不管怎么样,我认为一条诚实的狗的摇尾示好,比人们的那些表面工夫更有价值。真正的友谊有着这样一个前提: 对朋友的痛苦、不幸抱有一种强烈的、纯客观的和完全脱离利害关系的同情。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真正与我们的朋友感同身受,但人的自我本性却与这种做法格格不入。所谓真正的友谊,就像那些硕大无比的海蟒,它是否荒诞无稽,还是真正在何处存在过,没有人知道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检验一个人是不是我们真正的朋友,除了某些需要得到他的确切帮助和作出一定牺牲的情形之外,最好的方法就是观察他听到你刚发生不幸时所表现的状态。在这一刹那,他的脸上要么显示出一种真心的、不含杂质的悲哀,要么就是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或者,他会流露出某种别样的神情,后两者都证实了拉劳士福古的那句名言“哪怕是最好的朋友发生的不幸,我们也总会找到令我们高兴的某些东西。”在类似这种时候,一般我们称之为朋友的人甚至掩饰不住脸上的一丝满意的笑容。没有什么比告诉别人我们刚刚遭受了一桩巨大的不幸,或者向别人毫无保留地透露出自己的某些弱点,更能确切地使别人心情愉快了。人性在此得到了多好的诠释啊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智慧之士比一般人更需要阅读、观察、学习、沉思以及训练自己,总之,他需要不受打扰的闲暇。 ----叔本华

●谦虚的美德纯粹就是为了防范嫉妒而发明出来的武器。 ----叔本华《叔本华美学随笔》

●困扰我们、造成我们不幸福的正是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渴望和向往夺走了我们的安宁,而缺少了安宁,幸福却是无从谈起。精神的安宁是幸福的构成基础。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的确,在与大部分人交往时,如果我们的态度不时地流露出点点轻视的神气,那并不会产生什么害处;别人反倒会更加珍惜与我们的友谊。“藐视就能得到重视”——这是一句绝妙的意大利谚语。但是,如果某一个人确实对我们很有价值,那么,我们就应该把这一事实掩藏起来,犹如掩藏一桩罪行。这个道理虽然不会让人感到舒服,但却是千真万确的。想想看:即使一只狗也受不了别人待它太好,何况人呢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6页

经典语录第3部分

●一个有真知灼见的人和那些受到愚弄、欺骗的大众在一起就类似这种情形:他的手表指示的时间是正确的,但全城钟塔指示的都是错误的时间,而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正确的时间。但这又有什么用呢?所有人都听任错误钟塔的指示,甚至包括那些知道这个人的手表指示了唯一正确的时间的人。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巨大的精神思想禀赋使拥有这些禀赋的人疏远了他人和社会,因为自身的拥有越丰富,他在别人身上所能发现和得到的就越少。

别人引以为乐的、花样繁多的事情,在他眼里既乏味有浅薄。 ----叔本华《叔本华人生哲学》

●心性不高的人幸福和快乐的唯一源泉是他的感官嗜好,充其量过一种舒适的家庭生活,与低级的伴侣在一起俗不可耐的消磨时光。教育对这类凡夫俗子也不能扩大他的精神价值。 ----叔本华《叔本华人生哲学》

●在那些智力优越的人身上,所感受到的痛苦也达到了最高级。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无忧的闲暇和极高的智慧,能重合在某人身上,那是极大的幸运。这样的人终其一生,只求每时每刻都能成为他自己。他除了不受打扰的闲暇以外,不再需要向外界索求任何东西,他只需要闲暇时光,发展和成熟自己的智性机能,并享受生命内在的宝藏。 ----叔本华《叔本华人生哲学》

●生命可以比拟成一幅织锦,
每个人的前半生好像正面,
但后半生却是反面。
反面没有那么美丽,但更有意义,
因为可以让我们看见千丝万缕是如何连结在一起的。 ----叔本华

●平庸的成就很快就会获得人们的承认,但这些成就的寿命却很有可能短于作成这些成就的人。这样,在青年时代享有如雷贯耳的名声,到了晚年,却是默默无闻。而作出伟大成就的人却是恰恰相反的情形:他们长时间内生活在默默无闻之中,但以此换来的却是晚年的赫赫名声。 ----叔本华《论判断、批评和名声》

●女人是控制男人的生物。狮子有抓,象有牙、男人拥有雄壮的体魄,而女人拥有控制男人的狡猾智慧。 ----亚瑟·叔本华《叔本华选集》

●It is a curious fact that in bad days we can very vividly recall the good time that is now no more; but that in good days we have only a very cold and imperfect memory of the bad.
奇怪得很,人们在倒霉的时候,总会清晰地回忆已经逝去快乐时光,但是在得意的时候,对恶运时光只保有一种淡漠而不完全的记忆。 ----叔本华

●精神迟钝的后果就是内在的空虚。 这种空虚烙在了无数人的脸上。并且,人们对于外在世界发生的各种事情——甚至最微不足道的事情——所表现出的一刻不停的、强烈的关注,也暴露出他们的这种内在的空虚。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内心空虚之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无聊只是必然伴随着那些除了感官享受和社交乐趣以外,别无其他乐趣的人。这些人并不曾开发和丰富自己的精神潜力。如果一个人原先就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它总会有绰绰有余的精神力以抵御无聊。 ----叔本华《叔本华人生哲学》

●人生无论以何面目出现,构成人生的仍然是同样的要素,所以,无论这一生是在茅棚、在王宫,抑或在军营,修道院里度过,人生归根到底还是同样的人生。人生的际遇、历险、获得的幸福或遭遇的不幸尽管千差万别,生活仍然就像糖果一样:尽管糖果的形状千奇百怪、颜色多种多样,但都是由同样的糖果浆做成。
那些生活得比我们好的人只是看上去比我们更好而已。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头脑思想狭隘的人容易受到无聊的侵袭,其原因就是他们的智力纯粹服务于他们的意欲,是意欲的工具。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人们对那些与他们个人无关的事才真正地漠不关心。他们对真正的、吸引人的经验知识和美好的、神奇的、有趣的事物都无动于衷,因为他们不可能理解和感受它们。但是对任何打扰他们无聊的虚荣心——哪怕以最间接的方式——或者从不利的方面影响了他们那极为宝贵的自我的事物,则极为敏感。 ----叔本华《叔本华人生哲学》

●如果我们的存在是否具有价值需要依靠别人来评定,我们的生命就是可悲的。

在人生的路途中,如果我们愿意而且有能力做到两点:放眼前途,容忍异己,我们会受益良多。前者让我们不受损失和伤害,后者可以使我们免于争论和口角。

对别人的行为感到气愤,就如同对着滚到我们面前的石头气愤一样愚蠢。

做人需要委屈自己,有些人跟你交往的唯一接触点,就是你性格中自己最不喜欢的那一部分。

塞尼加说:无人能够长时期伪装不存在的性格,因为天性不久就会依然故我。 ----叔本华《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

3/6页

经典语录第4部分

●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规定了。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当我们感到快活,在我们远离上述一个使我们免于这种痛苦的时候,我们也就接近了另一个敌人,反之亦然。 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 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为克服困难、阻碍而努力奋斗是人的一种需要,这道理跟钻洞之于土拨鼠为必不可少是一样的。 ----叔本华《叔本华人生哲学》

●换言之,幸福与满足,就痛苦定归于消灭之情景而言,常常含有欲望圆满的意义在内。 ----叔本华《论人世的痛苦》

●“不轻易爱人,也不轻易恨人”是处世智慧的一半;“不轻易说话,也不轻易听信别人的话”,是另一半。
不管命运如何降临我们身上,不可太高兴,也不可过分悲伤。一方面是由于一切事物都充满都充满变化,我们的运气随时都会变动;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判定事情对自己是好是坏之时,我们易于收到欺骗。
人们一般总是觉得目前的处境会持久,事情会像过去一样在未来继续。他们的错误,出于他们不了解所见事物的缘由——其缘由跟它们所造成的后果不同,缘由是本身即含有未来变化的胚芽。
我们的脑海似乎只有那么一点思想,不能容纳别的什么。我们很容易看出,为什么人们都那么烦闷无聊,为什么喜爱社交,为什么喜欢在人群中走动——为什么人类是群居的?是个人性格的单调,让人们觉得独处无法忍受的。 ----叔本华《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

●我们的痛苦多半在于瞻前顾后;痛苦本身是短暂的。死亡的忧虑所引起的痛苦,甚于死亡本身。 ----叔本华《生存空虚说》

●一定程度的腼腆畏惧对于我们在这一世界的生存是必需的,懦弱只是畏惧超出了限度而已。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被希望抛弃了得人,恐惧也同样放过了他——这就是绝望的含义 ----叔本华《叔本华思想随笔》

●推理必以成熟和经验为前提,同时要听其自然,在推理能力成熟以前,偏见的印象,将永久有害于它。 ----叔本华《人性的得失与智慧》

●一个具有深远和高贵思想的人不应该允许自己的精神思想完全被私人琐事和低级烦恼所占据,以致无法进行深远、高贵的思考,因为这样做确实是“为了生活而毁坏了生活的目的”。 ·我们关心的只是如何使一个人以本性的内容和特质所允许的方式发挥他的本性,既不应该希望改变、也不可以干脆谴责别人的本性。 ·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我们应该牢牢记住事物昙花一现的本质,对于任何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都要马上清晰地想象到其相反的一面。因此,在富裕之时看到落魄、不幸,从友谊想到反目成仇,在风和日丽想到电闪雷鸣,从爱看到恨,从信任和坦白看到背叛和悔疚,等等,反之亦然。这样做会使人们永久地增进那真正的、人世间的智慧,因为我们会变得凡事深思熟虑,不会轻易地受骗上当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生命是向死亡讨来的借贷,而睡眠,不过是缴付利息。
英译:Sleep is the interest we have to pay on the capital which is called in at death; and the higher the rate of interest and the more regularly it is paid, the further the date of redemption is postponed. ----亚瑟·叔本华

●如果在买书的同时又能买到阅读这些书的时间,那该有多好!但是,人们经常把购买书籍错误地等同于吸收和掌握这些书籍的内容。 ----叔本华《论阅读和书籍》

●人们的生活应当适当地去认识世间的事物的因果关系,因为每当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而不知所措时,或者是由于不幸而备受打击的时候,他正是以此来表现他发现事物的本质并不是如意料所及,因此也表现出他是谬误的俘虏,没有真正认识到人生的真谛,没有人知道无机的自然如何出于无心的偶合,有机的自然又如何出于意图的相反,而寸步不离地堵截着每一个人的意志。所以任何人动人的欢愉之情都是谬误,都是妄念,因为没有一个已达成的意愿能使人感到满足,长久不衰。同样任何财产任何幸福都是偶然现象,变化无常,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消失。任何挫折感都是由于这个妄念的滋生而产生。妄念和痛苦都是源于错误的认识,所以欢愉和痛苦都会远离智者,没有什么事件能扰乱智者的平静。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每天的日常生活,若没有激情来驱动,就十分平淡乏味;而如果有激情,又很快会变得痛苦。只有那些思想禀赋超群的人才是幸运的,他们的智力超出了意识欲望所需,能够在日常生活之外,同时享有精神的生活,没有痛苦且妙趣横生。享有精神生活,只依靠闲暇(意即,当智力无需由意识欲念来驱使的时候)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真正充足的力量,摆脱意识欲念的拘囿,才有资格从事纯粹的精神活动。 ----叔本华

●我们可将财富比做海水,喝的愈多,愈是口渴,名声亦复如此。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4/6页

经典语录第5部分

●没有什么比告诉别人我们恰逢某一巨大不幸,或者向别人毫无保留地透露出自己的某些个人弱点,更能确切地使别人得到好的心情了。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虽然他们对于别人谈话中的真知灼见、妙语警句和优美细腻之处一无所觉,但对于一切会伤及他们脆弱虚荣心的话语——哪怕只是非常间接地——他们却极度敏感。这些都归于这样一个事实:意欲在这些人的身上远远地压倒了认识力,他们微弱的智力完全服务于意欲,甚至片刻也摆脱不了意欲的控制。 ----叔本华《叔本华人生哲学》

●当谦虚成为公认的好品德时,无疑世上的平庸之辈就占了很大的便宜,因为每个人都应该谦虚地不表现自己,世人便都类似了。 ----叔本华《叔本华人生哲学》

●一件伟大或者优美的作品却是永存的,因为它包含广泛、普遍的意义,它发自智慧,纯粹,无暇,就犹如从这一意欲世界升华起来的一缕芬芳气息。 ----叔本华《叔本华人生哲学》

●所谓辉煌的人生,不过是欲望的囚徒。 ----叔本华

●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我们不应该向他询问那些令他高兴的赏心乐事,而应该了解那些让他烦恼操心的事情;因为烦扰他的事情越少、越微不足道,那么,他也就生活得越幸福,因为如果微不足道的烦恼都让我们感受得到,那就意味着我们正处于安逸、舒适的状态了——在很不幸的时候,我们是不会感觉到这些小事情的。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我们不应该从他人那里,或者从自身之外期望太多。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所能做的极为有限。归根到底,每个人都孑然独立。 ----叔本华

●人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欲望,主要原因在于对未来及非当前的事物加以思考。这一点,对于人类的一切行为所产生的影响非常大,亦即是忧虑、希望、恐惧等等的真正来源。——这种情绪影响到人,较之动物对于其所有当前的快乐及痛苦、所能发生的一切事情的影响远为深刻。 ----叔本华《悲观论》

●在女人中,相貌丑陋的人则是受欢迎的和必不可少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任何精神上出类拔萃者总是与他人格格不入的原因,人们由于嫉恨而疏远他、孤立他,并且貌似公允地对他的行为举止说三道四。 ----叔本华《叔本华人生哲学》

●真理在直白的时候是最美的;表达真理的方式越简朴,所造成的印象就越深刻。 ----叔本华《论写作和文体》

●对下面这一朴素道理的认识,会对增进我们的幸福大有益处:每一个人首先是并且实际上确实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里,他并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人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叔本华

●对于别人所作出的成就,有着两种行为态度:要么自己也做出成就,要么就是不承认有人做出了这些成就。而后一种方式由于更加便利,所以人们通常更为乐于使用。 ----叔本华《论判断、批评和名声》

●朋友都说自己是真诚的,其实,敌人才是真诚的。所以,我们应该把敌人的抨击、指责作为苦口良药,以此更多地了解自己。 ----叔本华《叔本华人生哲学》

●保持礼貌就等于我们订下一条闭嘴保持沉默的协议:我们都将互相忽略和避免责备对方在道德上和智力上的缺陷。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5/6页

经典语录第6部分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他才能完全做自己。一个不喜欢独处的人,是对自由缺乏热爱的人,因为一个人只有独处的时候才能获得自由。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人要避免厌倦的最好方法,莫如增长自己的心灵财富;人的心灵财富愈多,厌倦所占的地位就愈小。 ----叔本华

●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相反,为了保管好偌大的财产,我们会有许多不可避免的操劳,它们打扰了我们舒适悠闲的生活。 ----叔本华

●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叔本华

●事物的存在或发生,仅存于我们的意识中,且只是为意识而存在。所以,人的意识素质是人的最重要的事物。在大部分的情况中,意识素质的重要性远超过形成意识内容的外在环境。因此无论外在的环境如何不同,每个人的生命终其一生都是具有相同的性质。一种动物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总狭小的限定在自然所赋予它那种不可更改的性质中。 ----叔本华《叔本华人生哲学》

●如果你的眼神关注的是整体,而非一己的生命的话,那么你的行为举止看起来会更像一个智者,而不是一个受难者。 ----叔本华

●在泛泛和平庸的社交聚会中,人们对充满思想见识的谈话绝对深恶痛绝。所以,在这种社交场合要取悦他人,就绝对有必要把自己变得平庸和狭窄。因此,我们为达到与他人相像、投契的目的就只能拒绝大部分的自我。当然,为此代价,我们获得了他人的好感。但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他就越会发现自己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这根本就是一桩赔本的买卖。人们通常都是无力还债的;他们把无聊、烦恼、不快和否定自我强加给我们,但对此却无法作出补偿。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6/6页

还剩3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