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爱的五重奏》读后感摘抄

《爱的五重奏》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3-12 04:10:15
《爱的五重奏》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5-03-12 04:10:15   小编:

《爱的五重奏》是一部探讨爱情的小说,通过五组不同背景的人物展现了爱的多重面貌。作者细腻地描绘了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爱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部小说引人思考爱情的真谛,让人感悟到爱是无法被定义的。

《爱的五重奏》读后感(一)

爱的五重奏,奏响的是人生!

一直很喜欢周国平略带哲理性的文章,午后一杯清茶,坐在一把藤椅上,和作者一起思索:女人、性、爱情、婚姻、孩子

书中多有真知灼见,细细品味,多了一份对爱情的感悟,对婚姻的理解。

1/6页

《爱的五重奏》读后感(二)

1生存教育缺失

轻视体力劳动和过分培养应试技能,这是很可悲的事,很多人基本的衣食住行和人际沟通技能都不具备,一旦生活中显得特别无能。

2性和婚恋教育

朋友说,她想和学生们谈谈性与爱。这当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只是公然把“性”这个词,放进演讲的大红横幅中,不知校方可会应允?变通之法是将题目定为“和大学生谈情与爱”,如求诙谐幽默,也可索性就叫“和大学生谈情说爱”。思索之后,觉得科学的“性”,应属光明正大范畴,正如我们的老祖宗说过的“食色性也”,是人的正常需求和青年必然遭遇之事,不必遮遮掩掩。把它压抑起来,逼到晦暗和污秽之中,反倒滋生组虫。于是,朋友就把演讲题目定为“和大学生谈性与爱”。这期间我们也有过小小的讨论,是“性”字在前,还是“爱”字在前?商量的结果是“性”字在前。不是哗众取宠,觉得这样更符合人的进化本质。

2/6页

《爱的五重奏》读后感(三)

人本能地在禁欲和放纵,或说是在苦行主义和享乐主义之间维持平衡。当一个人走至禁欲主义或自我放纵的极端时,他会本能地走向反面。 自我调节、避免极端是人的本性。比方说,当一个人由于对自己过于苛刻而感到压抑并丧失了生的欲望时,他会一反常态,变得放纵起来,采用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享乐主义生活方式最终会再次唤起他生的欲望。由此,他会又走向苦行主义,再开始一个新的循环。 我们可以用弗洛伊德式的语言来形容这个周期,即当“超我”这个暴君走至极端时,“原我”便进行反扑,使“自我”尝到甜头。在“自我”恢复了和谐与健康以后,它就又听从“超我”的调遣,于是就开始了下一个周期的循环。阿纳托尔·法朗士这样形容这个周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堂·吉诃德和一个桑丘·潘沙。我们轮流地听从他们两人的调遣。” 正如人类本能地在极端之间调节自己,人类也本能地在环境中调节自己。当外界条件不利的时候,人就收回“力比多”而放纵“原我”以克服不利条件。托尔斯泰在描述一个在艰苦环境中想方设法自我安慰的战俘时,这样写道:“他的运气越不好、前景越糟糕,他就越对目前的艰难处境无所畏。这种想法使他感到无比的欣慰。” “超我”在逆境中放松自己,在顺境中则加强自己。

3/6页

《爱的五重奏》读后感(四)

国内离婚率达历史高位,其中北京今年首9个月离婚和结婚的比率约57%,意味每100对夫妇结婚,就有57对离婚,已经逼近2016年58.71%的历史高位。不过北京还不算最高的地方,根据统计,黑龙江省离婚和结婚的比率高达63%。 北京市民政局22日公布《2019年社会服务统计季报表(三季度)》,显示前3季北京结婚登记有逾9万对,同比减少6.98%;离婚登记逾5万对,同比增长12.44%;即今年前9个月,北京的离婚和结婚比率达到57.33%。《2018年北京市社会建设和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至2018年,结婚登记对数从约17万对降至约14万对,离婚登记对数从约5.6万对增至约6.7万对。 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结婚登记人数为1013.9万对,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446.1万对,离婚结婚比为44%。北京市民政局官方微博早前刊文指出,在各省离婚结婚比统计中,黑龙江省的离婚结婚比高达63%。这意味有100对夫妇结婚,就有63对夫妇离婚。此外天津、吉林、辽宁、重庆的离婚结婚比也超过五成,上海、北京则紧随其后。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李雨潼曾做过东北地区离婚率全国居首的原因分析,认为离婚率逐年升高是全国各地区的普遍现象,并非东北独有。她认为,离婚率提高主要包括法律程序简化、社会成本降低;婚前感情基础不够,对婚姻质量要求提高,婚外诱惑增加;低生育率导致婚龄人口中独生子女比例更高,婚姻包容度降低等原因。#杂闻#

4/6页

《爱的五重奏》读后感(五)

爱之与我真是很傻很单纯,周国平描述的爱情太合我心了。

摘抄一些与我心灵相通的爱之体验。

爱情不风流

“我爱你”,内心严肃的人最不容易说出口,有时因为它太假,有时因为它太真。

调情是轻松的,爱情是沉重的,当真爱来临时,灵魂因恐惧和狂喜儿颤栗了。

爱是一种奉献的激情,爱一个人,就会情不自禁的想为她(他)做些什么,想使她快乐,而且绝对不求回报。

爱是一种了解的渴望,爱一个人,就会不由自主的想了解她的一切,把她所经历和感受的一切当作最珍贵的财富接受过来,精心保护。

爱情虽甜尤苦,使人销魂也令人断肠。

真爱让人付出撕心裂肺的代价,但也使人得到刻苦铭心的收获。

爱情不风流,风流不过尔尔,爱情无价。

真爱是一种依恋

一时的迷恋不是爱情,爱情是相当长久的迷恋,在长久的迷恋中相互玩味和欣赏。

依恋是迷恋天长日久的存在形式,由于依恋,爱是一种永无休止的惦念。

爱一个人,就觉得她比所有人都脆弱,自己比所有人甚至她自己都要更了解她,只有自己能洞察她强韧外表下的脆弱。

真爱的时候必定温柔,爱一个人,就是疼她,怜她,宠她。

真正的爱情是两颗心灵之间不断相互追求和吸引的过程,所以一切真正的爱情都是未完成的。

真正的爱情是长久的,一时的迷恋只是欲望。

花心是人的本性,专一是爱情的本性。

爱的经历丰富了人生,爱的体验丰富了心灵,因为爱,我们才有了观察人性和事物的浓厚兴趣,因为挫折,我们的观察被引向深邃的思考。

一个人经历挫折仍保有爱心,证明其在精神上足够富足。

人因为孤独而寻求爱情,寻求爱情就是为自己的孤独寻找一个守护者,只有一心一意忠实的守护者才能担当守护其孤独的使命。

爱情是相爱双方之间一种不可抑制的依恋之情,它是一种痛苦和倔强的感情,得不到就会感到极其悲哀。

爱情无论幸与不幸,都能激起人的精神创造力。

爱情是人生的主要价值,是生活轨迹上最耀眼的闪光点。

爱情没有成败,它是人生最美丽的梦。

世上并无命定的姻缘,但,那种一见倾心,终生眷恋的爱情确有一种命运般的力量。

爱情是盲目的,只要情投意合,仿佛一丑遮百丑,爱情是心明眼亮的,只要情深意久,确实就一丑遮百丑。

成熟的爱情更有价值,因为它是全部人生经历发出的呼唤。

爱可以抚慰孤独,却不能也不该消除孤独,如果爱妄图消除孤独,就会失去分寸,走向反面。

有个性是真爱情的前提,有个性才有爱的能力和被爱的价值。好的爱情原是两个独特的自我之间的相互惊奇,欣赏和沟通。

心灵相通,在实际生活中又保持距离,最能是彼此的吸引力耐久。

我爱故我在。

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是最近的,也是最远的。

爱情使人发现自我,在爱人面前,谁不是突然惊喜的发现,自己原来还有这么多平时疏忽的好东西?

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

未经失恋的人不懂爱情,未经失意的人不懂人生。

5/6页

《爱的五重奏》读后感(六)

因为步入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恋爱期,我最近总想着找些关于爱情、两性的书来看,周老的观点没让我失望。

第一次阅读周式哲思类散文,他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流畅而连贯,文笔简练干净,内涵温暖人心,他对两性的差异、对真爱的定义以及对幸福美满的婚姻关系的经营之道的探讨,与我的爱情观基本一致:一段感情最初常起于性吸引,再由生理需求上升到审美情感的心理需求,比如对方的长相(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很重要)、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是否与我相符,再朝前发展到道德情感的阶段——一种精神上的认同与默契,若再进一步则为宗教情感,彼此终生依恋至死不渝,认为对方是自己世世代代轮回中寻找的那一人(带有一些宗教色彩),通常表现形式为双方定下婚约。核心思想都是:爱情是一种美好而神圣、需要追求者用心去追求且值得拥有的东西。

在作者关于爱的“五重奏”当中,我选择先欣赏前三个乐章——女人、两性和爱情,婚姻和孩子部分暂缓,理由很简单:看和自己的经历有所重合的部分会给我带来更多共鸣。开篇作者引用尼采的话,恰巧也被余点提及过——“永恒之女性,引领我们上升”,足以说明女性在作者心中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他认为女人本身即美的化身,空灵、神秘而永恒,同时女性又是包容万物的,因为她肩负着孕育后代的使命。“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母性是女人天性中最坚韧的力量,这种力量一旦被唤醒,世上就再也没有她承受不了的苦难。作者因以上两点原因无比热爱着眼前这个充满女性魅惑和女性恩惠的世界,他对女性只有深深的感恩。当然,外界关于批判周为“直男癌”的说法并非全无道理,他曾提出“女人只有生儿育女一个野心,骨子里总把爱和生育视为人生最重大的事情”,放在上个世纪还成,但在如今“女权”盛行的时代,就难免遭受讥讽,毕竟在妇女解放、男女平权的二十一世纪,不走寻常路线的女性并不在少数:她们或潇洒自由,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选择不育甚至不婚,或将对事业的追求视为人生第一要务,叱咤商界,经济独立财务自由,打破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两性模式,而非扮演传统的女性形象——“一个温柔的情人、体贴的妻子或者慈爱的母亲”,在我看来,这些不过是个人选择罢了,毫无优劣之分,纵使这些女性在周的眼中“美感大打折扣”,那有如何呢?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我们如何得知她们幸福与否?她们自我满足,过自己选择的生活,首先把自己当“人”而不是“女人”对待,是否在外人眼中具有美感又有何干系呢?不过总的来说,周在这方面的评论也算是与时俱进,随着时代进步观念也有所变化,所以称他为“审美型直男癌”也算贴切了。

关于两性,作者谈到最多的是性是两个相爱的人之间的一种不可或缺且并不可耻的美好体验,是灵与肉的奇妙结合。他主张因爱而性,无性不爱,把两性因差异而结合在一起的过程看做上天的馈赠,认为这是通向真爱必经的途径。同时,他视人们就两性差异所引起的争论为无稽之谈,两性的不同之处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存在孰优孰劣之分,能够尊重彼此差异并且善用对方性格特点和优势的人远比为了二者之间永恒的斗争喋喋不休的人要聪明的多。我很喜欢他关于男女性别特点不等同于性别歧视的观点,这让我想起好友c,她曾说有智慧的女性知道如何利用自己温柔、感性的力量去化解工作和生活遇到的难题与压力,而不是扛着“性别歧视”和“女权主义”的大旗用自己的弱势与男性力量硬碰硬,还浑身充满“ 打落牙齿和血吞”的大无畏悲壮精神。说到c对两性性格特点的理解,也与周不谋而合:普遍意义上讲,男性刚强而理性,女性阴柔而感性,只刚不柔便成脆,只柔不刚则成软,只有刚柔并济才有韧,二者在性格上是互补的,因此周提出,一个人身上拥有的异性特质越多,他/她的人格发展便越完整,我表示同意!这句话在我今后的自我性格塑造和习惯培养方向上也有所提点。

最后一部分作者谈了爱情,对如何维持一段幸福而长久的关系(恋爱和婚姻)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我主要概括为三点:一是顺应爱情的本质——陶醉与激情,并不断延长享受它的过程(这是热恋和新婚最令人着迷的地方不是吗?);二是在爱情中辅以友情的理解和宽容,尊重对方,付出而不计较回报,对被爱不视为理所当然而是倍加珍惜,从而减少爱情中由嫉妒和自私带来的风险;三是恋人或夫妻间相处要亲密但不要无间,须知孤独是人类的终极宿命,爱可以抚慰孤独,却不能也不该消除孤独,两个再相爱的人也许能在生活上相互扶持,然而精神的丰富终究只能靠自己。给对方以喘息的空间,给自己以必要的solitude,分寸感才是成熟的爱的标志。

我爱你,当然和你有关,我的爱需要得到你的回应才能让我有继续的动力,我的爱也只有在被你了解并接纳以后才能慢慢生成意义。我眼中最美好的爱情大概是:彼此心灵相通,在实际生活中又保持着距离,饮食起居上互相照顾,在精神空间有拥有自己独立的世界,这样最能使彼此的吸引力持久,也更能使关系坚韧。

6/6页

还剩3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