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歌 第五季》是一档备受观众喜爱的音乐节目,本季节目精彩纷呈。选手们的实力出众,每一场比赛都让人充满期待。不仅有高水平的歌唱表演,还有精心设计的舞台和华丽的服装。观众们在音乐的海洋中沉浸,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这一季的《我们的歌》无疑给观众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我们的歌 第五季影评第一篇
EP02:庾澄庆,Mike 《让我一次爱个够》 a-lin,马嘉祺《给我一个理由忘记》
EP 03:任贤齐,吴莫愁《,在这座城市遗失了你》觉得他们比较搭啊;Amber,王赫野《why why why》,
EP04:腾格尔,白举纲<天堂>>小白完全被淹没了。苏醒,昊莫愁《爱是怀疑》
EP05:
EP06:
我们的歌 第五季影评第二篇
这个节目只要还有,我就会一直看下去。虽然总是源源不断的吐槽。
【第一期】
A组新声代唱得不错,比前几季总有人混车唱得很勉强,强多了。我挺支持马嘉祺返场的,实力本身就不错,还年轻。
总的来说,因为歌手的业务能力都不错,所以合唱的效果很好,而且今年的和声配合都挺难的,所以呈现出的结果也很棒。符龙飞和庾澄庆合唱的《悟空》真好听,刚开始盲配solo各唱各的,但开始和声之后绝了,我觉得他俩不一组也正常吧,这搭配有点太冠军相了。A-Lin和曾比特搭档的《记得》只能说还行,感觉他俩音色不算太搭,所以配对失败很正常。马嘉祺和大张伟的那首英文歌,我觉得大张伟唱得更有味道一些。陈卓璇唱歌不咋好听,技术可以,但是感情不到,无法传递出个人情感,徐子未这个一轮游剧本实在是太明显了,合唱时就几乎没solo过,其实他唱得比陈卓璇有情感多了。不过光良这组能猜到是A组垫底的,所以徐子未留下来意义也不大,赶紧回家换个节目也算及时止损了。
我们的歌 第五季影评第三篇
冲着苏醒看了《我们的歌》,非常享受不同的高质量音乐舞台,但第一次想要写点什么,是因为四人组翻唱的《在水一方》。
吴莫愁开口非常惊艳,将人一秒带入情境。苏醒和白举纲的主旋律随即切入,那幅画卷徐徐展开,伴随着双声道的享受。腾格尔老师的单人主音让这幅画卷逐渐变得厚重,随后的一段呼麦进一步拉宽了它的宽度。呼麦之后的第二次反复渐入佳境,和声层次更加丰富,苏醒和白举纲的单人部分更加动情,给和声做的铺垫柔软又细密。但此时这首歌都还只是一首正常的抒情曲,我还没意识到它会有这么大的冲击。
直到第二段合声的来临,在众人的和声中,腾格尔老师汹涌又克制地呼出“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踪迹”,那幅画面就突然炸开在我的眼前。在三人细细密密编织的这幅群像中,腾格尔老师兀自站在人流中,因为听到了那一声在水一方而脚步停留,徒劳地找寻那个与他面容有几分相似的小姑娘,而接下来吴莫愁和苏醒的轻吟将他拉回现实,“她在水中伫立”。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他诉说着自己的思念,他的思念化为实感,顺流而下,奔腾入海,海天相接。于是他在最后情不自禁地呼喝出蓝蓝的天上,将他浓浓的思念飘向远方。腾格尔老师的思念不是悲伤,他的思念是怅惘,是祝福,是此生有幸相伴,来生想与你再见。无论是否有来生,无论是否有天堂,如果你能听见我的思念,我轻轻在这里唱。他在这一曲中注入了120分的情绪,但因恐惊天上人,只敢予她60分,剩下的60分予观众,于是一曲未尽,泪已先流。
我觉得大老师说的对,能打败腾格尔翻唱的只有腾格尔的下一次翻唱。直到听完这首歌,我知道我错了。
对不起。能打败腾格尔翻唱的只有腾格尔的抒情翻唱。
如果遥远的思念能具象,那一定是腾格尔的《在水一方》。
我们的歌 第五季影评第四篇
今天看节目(第九期,团战第三场)的时候,感觉看着大张伟越来越烦。一会说情商(虽然本意是讽刺但其实没真正讽刺),一会说文艺行业务虚(文艺行业是什么?人文(Geisteswissenschaft)行业还是艺术(Kunst)行业?这两个行业差别可大了,但相同点就是都不务虚)。真是中国的瓦格纳(仅仅在迎合民众偏见方面)。但就像瓦格纳一样,他在这三季节目里面规划和演绎的作品确实不差。这时候有些人就会说,作品好不就行么?歌手的思想和个性,有那么重要吗?
这就是尼采和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的差别所在。尼采把艺术作品看作艺术家思想和个性的反映,艺术要么依附于某种哲学,如前期瓦格纳和叔本华哲学,要么依附于某种宗教,如后期瓦格纳和基督教。而在海德格尔那里,艺术作品是超越艺术家的,是去蔽(Unverbogenheit, a-letheia)。【1】由于海德格尔的时间在尼采之后,且海德格尔的艺术哲学确实像是对尼采的批判,像是“更深一步的思考”,而“尼采”总是没有机会去“反驳”海德格尔,所以这很容易让人在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差别上倾向于海德格尔,或者甚至把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尼采等同。
我作为“尼采主义者”(只是暂时这么说,因为严格来说并没有真正的尼采主义),之前在这个问题上也并没有那么倾向尼采,但通过今天这期节目,好像就能明白尼采在艺术哲学方面“没有被海德格尔吞没”的地方了。大张伟这样的歌手,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但由于对他个人的不喜欢,所以他再好的作品,也只能作为单独的成果(Werk, ergon)被欣赏,甚至这种厌恶会让那些成果也无法或者只能受损地被欣赏。而对于一些我对其个性较为欣赏和敬佩的歌手,遇到我喜欢的作品,如果是他自己的创作或者经过了他自己的解释,我便会试图去联系他的作品/解释和他的思想和个性,而遇到我不喜欢的作品,也能继续期待他接下来的作品。他于我而言,是处在活动(Tätigkeit, energeia)中的。他的作品、他的解释和他的个性(也即我对他作为一个整体的解释)处在互动之中。
具体到《我们的歌》这个节目,除了涉及每个个体的个性以外,还涉及前辈歌手作为前辈歌手、后辈歌手作为后辈歌手互相对待彼此的模式。这一季相比起前几季(特别是第三季和第四季),似乎除了腾格尔组以外几乎没有看到比较理想的前后辈歌手之间的互动关系。上一期似乎要表现光良对陈卓璇很“包容”,但前后辈歌手的合作就是这样只有前辈对后辈的“包容”吗?大家常喜欢说,前辈出专辑的时候后辈刚出生,或者还在读小学。这些当然都是事实(当然“没有事实只有解释”,这里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解释)。但是不是有可能,后辈突飞猛进的那几年,前辈也暂时放下了事业,或者因为瓶颈期而处在颓废堕落的状态呢?后辈今天能被前辈选择,站在这个舞台上,就是值得尊重的(当然,不站在舞台上的人也值得被尊重),而非仅仅是“包容”。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光良对选到的后辈歌手不满意。总之,没了“我们”,也就没有了“我们的歌”。
有些人又会说:歌手的“个性”,不过是公司和节目组的包装而已,歌手说什么话,都是被指导和控制的,和他的个性毫无关系。但是,即便是拍戏,也不一定会做到一字不落地还原台词。人的其它一切都可以被精准地操控,唯独语言不行(不能精准地操控一个人说的每一个字、音调和情绪)。在综艺节目里,歌手要扮演什么形象,要往什么方向引导讨论(舆论),是被控制的,除此之外便是自由的。
注:
【1】由于我本身对艺术哲学了解不多,因此对尼采和海德格尔艺术哲学差别的阐述,主要参考吴增定教授2022年8月9日的讲座《艺术与真理——尼采与海德格尔的对峙》,可在B站观看。
我们的歌 第五季影评第五篇
《我们的歌》第五季昨天收官了,不会有人还没刷到最新一期的神仙舞台吧?
大张伟和符龙飞合作改编的《约定》,毫不夸张斯文也就反复看了十来遍吧,诚邀每一位听过的、没听过的小伙伴都来再听一遍,感受一下烦恼凭空消失的快乐!
1.肆意表达,节目与音乐人双向奔赴
怎么样,这版《约定》是不是越听越上头?原曲深情到有些心酸的感觉融入爵士曲风后,莫名显得轻松快乐起来。
就像吴莫愁说的那样,“你我约定难过的往事不许提”,之前听像是歌者哭着倾诉“我要快乐”,但被大张伟和符龙飞这么一唱,给人的既视感就成了“难过的往事不许提,谁提谁小狗”。
真的每次听大张伟唱歌都会感慨,他不仅在用歌声疗愈自己,更用他的音乐把美好带给了无数听众。而对大张伟自己而言,《约定》就像是《我们的歌》节目组送给他的礼物,让他圆了一个一直想做、一直在做、如今终于完成了的梦。
“我来咱们节目这么多季,不就是想尝试不可能吗”,把《约定》改编成爵士风舞台这件事,从前对大张伟就是一大“不可能”,他因为这个“不可能”的实现在家爆哭,觉得自己来《我们的歌》一百遍都值了。
这让我想到本季节目之初,大家调侃大张伟怎么又来了时,他形容这档节目是属于他的游乐园。“别的节目对我宽容,这个节目对我纵容”,大张伟在这里玩得尽兴,带来一次次精彩的舞台,节目组送给他“最好的礼物”,我愿称之为歌手与节目之间的双向奔赴。
事实上不止大张伟,在《我们的歌》节目组的宠爱下,可以说是每一期、每一位、每一组歌手,都在用音乐肆意表达、挥洒着自己。
比如黄丽玲A-Lin和时代少年团马嘉祺合作的《对不起,我爱你》,是腾格尔老师听完都会大赞“感到很满足”的程度。歌声中缱绻的情谊和掩埋遗憾的告别感,浑厚的女声搭配少年清澈的声线,交织出别样的深情。
曾在东方卫视跨年晚会公开喊话想来参加《我们的歌》,这季终于“求职成功”的苏醒,不仅在看完《约定》之后当场表示,大张伟的舞台又给了他一个继续来《我们的歌》的理由,也和吴莫愁合作带来了差点“送走他”的《燕尾蝶》。
意思是他俩唱这歌完全没降一点调,苏醒没少飙高音,唱完在台上直接汗流浃背,节目组也相当好(有)心(梗),直接在场外给他配了两句《送别》的BGM。
如果说苏醒唱《燕尾蝶》是差点把他“送走”的话,那么腾格尔和白举纲合作完成的《嘎达梅林》,就是让白举纲直呼“唱完脸会瘦一圈”的瘦脸神曲。看我们小白唱完都喘成什么样了,斯文也是第一次感受到,有时候唱歌竟是体力活儿。
《嘎达梅林》燃到什么程度呢,直接把其他嘉宾听得浑身颤抖、表情管理失控,“太可怕了”、“天呐”、“这还怎么唱啊”、“冠军!冠军!”、“我们后边直接清场吧”…比起舞台上燃烧的火焰,真正为这段英雄故事注入灵魂的,是腾格尔那难以复制的蒙语呼麦。
还有苏慧伦和刘逸云Amber的《再见》,这是斯文第一次听到有人能把《再见》唱得如此温暖治愈,双女声的搭配被童声合唱衬得更显单纯美好,这是音乐的本质,也是每个音乐人的初心。
用这首歌来拉开这季节目最后一期的序幕再合适不过,我们都知道节目收官了,音乐人要和他们的搭档说再见,节目也要和观众说再见,但短暂的离别后是欣喜的重逢,陪伴我们五年的《我们的歌》,一定会在明年与我们再次相见。
以及任贤齐和告五人版的《倔强》,比起原曲洋溢的青春少年气,前后辈的合作更加凸显出温柔与大气。
就连主持人林海都很值得一夸,黄丽玲A-Lin和马嘉祺演唱的那首《对不起,我爱你》改编自中岛美嘉的《雪之花》,这首歌总共有八个版本,而马嘉祺原本最想要呈现的《飘雪》版,作词人正是林海。
对没错,这位隐藏的作词人就是台上低调的林海本人。除了在写歌这块才华横溢,林海更靠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成为《我们的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每位歌手和他们的作品都如数家珍,堪称“华语乐坛活字典”。
苏慧伦回到阔别已久的舞台时,一度没自信到怕观众认不出自己,是林海的笃定、鼓励让她放松下来。最后一期节目里,苏慧伦还特别强调了她对林海的感谢,“被你访问是被理解、被尊重的感觉,我觉得真的很幸福”。
斯文把话放在这里,这期的每个舞台都很值得我们反复回听,因为每一首大家回忆中的经典歌曲,都被节目中跨代际的歌手们合作演绎出了新的生机,又通过一次次的出圈,被更多年轻的歌迷听到,再次产生了新的音乐记忆。
一路追过五季节目的我本人真的很感慨,于观众而言,与《我们的歌》同行,与其说是沉浸在一场场怀旧金曲的情怀杀里,不如说是我们在享受着,一次次酣畅淋漓的音乐穿越之旅。
2.从我的歌到我们的歌,从我的故事到我们的故事
其实享受这趟音乐之旅的,又何止屏幕前的万千观众呢?对歌手们自己而言,除了可以在《我们的歌》节目组的纵容下,尽情尝试自己从前认为“不可能”的音乐,更能在节目“配对演唱”的设置下,找到一位与自己无比契合的音乐搭子。
腾格尔和白举纲的“格举打开”不仅在节目里炸翻全场无数次,俩人还约好要在节目结束之后,一起搞摇滚、玩唱跳、说rap、弹琴,真正创作一首属于他们两个人的“我们的歌”。
虽然现在看着是能在镜头外相约喝酒的忘年交,但在节目开始之前,腾格尔老师其实是不太认识白举纲的,白举纲看腾格尔也是一位自己尊重、崇拜但“有点害怕”的前辈,两人是通过在节目中的一次次合作、一个个舞台才真正熟络起来。
两人合作《天堂》的过程中,白举纲一开始跟不上腾格尔,腾格尔会耐心细致地教学点拨,私下更对白举纲的问题知无不言。
白举纲写的《阿尔茨海默的爱》感动过无数人,两人合作的这版舞台也唱哭了台下不少观众,腾格尔的声音自带故事感,而白举纲设计的舞台细节,则让两人的对唱像隔着时间相望。
虽然严格来说,节目里的每组搭档都是前后辈关系,但腾格尔和白举纲的组合,无疑是我心中“前后辈”既视感化学反应最强的一组。前辈对后辈的提携、照顾不用多说,难得的是两人之间能够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互相成就更新、更好的舞台。
如果说腾格尔和白举纲的化学反应,更多来源于两人合作中的相处和音乐的碰撞,那么苏醒和吴莫愁之间的“来电”,则是因为他们在各自的音乐路上,本质算是同一类人。两人当年都是选秀出身,有过风光无两的巅峰时刻,也走过无人问津的低谷时光。
苏醒一度沉寂到一年只参加过一档节目,吴莫愁甚至官宣过退圈,如今他们都有机会重新站上舞台,每一次合作那些曾经鼓舞过他们的歌,两人都能在歌声中对彼此充分共情,用音乐传递出那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力量。
实不相瞒,大张伟和符龙飞的组合一开始在我看来有点破次元壁,没想到后来越看越觉得他俩简直像一对默契无双的知己。就像大张伟说的那样,他想唱爵士版的《约定》,符龙飞还没搞明白怎么个事儿呢,就开始问他,“哥,从哪进”了。
还有那套魔性到让斯文久久难以忘怀的青蛙玩偶套装,乍一看很符合大张伟的审美,可它竟然是符龙飞的想法…就,一时让人不知道应该先说“帅哥你的脑洞怎么逐渐大化了”,还是“害,你就宠他吧”。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相处过程中,两个人的审美、喜好、习惯逐渐靠近彼此、无条件信任对方、陪着另一个人放肆去笑去闹去玩,又因此碰撞出更多精彩的舞台、更有趣的音乐玩法,咱就是说,《我们的歌》也有自己的伯牙子期!
还有苏慧伦和Amber这对搭档,她俩完全是在节目里才第一次知道、认识对方,结果直接对彼此的歌声一见钟情,不仅双双成为了对方的歌迷,更从音乐和生活层面逐渐相识相知,观众也从另一个角度,见到了两人不同以往的一面。
在我们以往的认知里,舞台上的苏慧伦人美歌甜,Amber主打一个帅气,但两人的组合名为“温柔爆炸”,温柔指的是Amber,爆炸其实对应苏慧伦。Amber眼里的苏慧伦又酷又靠谱、安全感满满,她害羞时可以躲在姐姐身后,也会为姐姐准备“小鸭子”的惊喜。
她们之间的友谊,跨越了时光和代际,缘起于音乐,在舞台上绽放,虽然两人在节目中合作的最后一曲是《再见》,但斯文从两人和声中听到的,是藏在歌词背后的“曲终人不散”。
同样年龄差蛮大、而且看起来破次元壁的组合是A-Lin和马嘉祺,但是该说不说,这俩人在斯文心里是有先天优势的。女声浑厚深情,男声清澈透亮,两人的声线仿佛天生契合,每次开嗓都能创造一个出圈舞台。
而任贤齐和告五人虽然是节目中途才组合在一起的,但二者之间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告五人第一场签唱会,从台前的语言支持到后台的肉桂卷应援,小齐哥的温暖鼓励从未缺席,他们之间最大的遗憾,大概就是在节目中的合作还不够多吧。
不过斯文相信,在《我们的歌》同走过这一段路,每组搭档的合作就绝不会是“仅节目内可见”。因为从节目开始到收官,各组的选曲一路从代表前辈的金曲,唱到代表后辈的潮音,每一次的合作于两位歌手而言,都是一场灵魂的交流。
他们在舞台上,把一首首“我的歌”唱成了“我们的歌”,而在他们的合作过程中,是把原本独属于自己的音乐故事分享给了对方,也成为了一段全新的,由节目组见证的“我们的故事”。
3.从过去到未来,我们都在路上
这种从“我”到“我们”的变化,以及从“过去”到“未来”的延伸,大概就是《我们的歌》做到第五季,不仅拥有一大批忠实老粉,还能频频出圈的缘故。
《我们的歌》每一季都会请来不同代际的歌手,让他们通过配对演唱的方式改编经典歌曲,用音乐架起几代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也让我们记忆中的经典金曲焕发出新的美好。
大家喜欢《我们的歌》的理由可能各不相同,但对斯文而言,最戳我心的就是它足够有温度、有人情味,除了会在音乐专业上纵容歌手们放肆去玩,还会更关注歌手们的成长、经历、一路走来的音乐故事。
节目本身是对歌手们倾注了许多情感的,可以说是节目组先给音乐人们提供了充足的情绪价值,歌手们再通过音乐,把这份饱满的情绪传递给观众,要不然大张伟怎么会连着来参加三季节目,苏醒又怎么会对它公开喊话、流连忘返?
这一季的主题是“一路为伍,向生绽放”,节目主舞台上也可以看到,舞台灯光构成了一条跨越时空的银河,旁边有两个巨大的耳机听筒,正是花朵的形状。
顾名思义,《我们的歌》这档节目,已经与大家一路相伴了五周年之久,而不论节目本身还是节目中邀请到的跨代歌手,始终都在这一路上陪伴高歌、惺惺相惜。
后辈歌手们向前辈取经,音乐造诣的进步本身就是一种“在路上”。前辈歌手敢于走出舒适区,挑战年轻人喜爱的新一代经典歌曲,这也是一种“在路上”。
而通过一个个舞台实现了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华语乐坛发展的节目,自己也“在路上”。
《我们的歌》五季以来不断迭代,从第三季开始加入了中生代的设置,每季都有新的主题变化,这一季更在盲配环节引入直通电话,增加了不少悬念感和趣味性,可以说是节目本身也一直坚持着“我卷我自己”。
而作为一名观众,通过节目开启一趟趟音乐之旅,见到如今已经鲜少露面的前辈歌手、重听我们记忆中的经典金曲、再被音乐反哺出继续在现实中好好生活的力量,这是观众自己的“在路上”。
所以我说,从过去到未来,有《我们的歌》陪伴的五年间,华语音乐、华语歌手、节目本身,都始终和观众一起,相携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