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资本主义与死亡驱力》读后感100字

《资本主义与死亡驱力》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02 00:35:27
《资本主义与死亡驱力》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6-02 00:35:27   小编:

《资本主义与死亡驱力》一书探讨了资本主义对个体心理和社会影响的深刻分析。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死亡驱力成为个体追求成功和财富的动力,同时也带来焦虑和空虚感。书中提出了对抗资本主义对死亡驱力的建议,引发了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资本主义与死亡驱力》读后感(篇一)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韩炳哲批判自恋、宣称爱欲消亡,但在《非物》的附录中又展现出相当程度的自恋,韩批判商品逻辑与消费主义,而他的书又转而成为当下最为畅销的商品。

这种矛盾性体现在很多方面,譬如韩在《资本主义与死亡驱力》这本书后半部分论及罗萨的加速社会,当下大众应对加速和内卷的做法无非是减速或者广泛意义上的躺平,但韩的观点是,减速只能算是加速的“症候”,它不会创造出另一种不同形式的时间、只是减慢了工作时间,对于加速的解法是“他者的时间”,即集体的时间。且不说这种限于日常生活层面的抵抗在面对铺天盖地又密不透风的资本逻辑时的无力。仅仅是沿用这一逻辑,韩往往挂在嘴边的“看见他者”就又变成了一个可疑的概念。在新自由主义政治体制、监控社会、大数据和算法技术的发展共同塑成的现代精神政治学统治之下,韩炳哲意义下的个体是否还真的能看见他者,抑或只是通过另一人的瞳孔看到了自我的倒影,成为一种纳西索斯式的隐喻?这种旧世界里的所谓他者不会创造出另一种不同形式的联结,只是在幻觉中减缓了个体溺亡的痛苦。

不如继续借用这一修辞进行言说,即韩的作品的畅销只是当下社会的“症候”式体现,而症候本身并不能成为疾病的解药。

《资本主义与死亡驱力》读后感(篇二)

韩炳哲是当代德国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观点被誉为新生代思想家。他的姓名既让人知道他是来自亚洲,但是他是在德国从事哲学、文学和神学研究。 韩炳哲出生于1959年,出生在韩国首尔。在年轻的时候,他选择到德国深造,学习哲学、文学和神学。在大学期间,他展示了出色的才华和思维能力,之后再多所大学进行任教。自此,他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致力于思想探索和知识传承。

近期,韩炳哲出版了一本名为《资本主义与死亡驱力》的新书,这本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书中,他通过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影响,以及它与生命的关系。他指出,资本主义追求的是永不停歇的增长和发展,这使得资本主义之中始终存在着动荡和不安定的因素。 在这本书中,韩炳哲与著名戏剧导演托马斯奥斯特迈尔进行了对话,讨论了市场、资本主义、情绪和爱等议题。他通过这些对话,揭示了资本主义对人们的情绪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资本主义的桎梏下寻找自我、爱和幸福。最后一章,资本主义不喜欢安静,也以这种对谈的方式作为了结尾让本书的成文方式不仅仅是单方面记述 与其他哲学家不同的是,韩炳哲更注重从微观的点着眼,通过一个个新的事件或者是一些文章来分析社会现象。在这本书中,他使用资本主义和生命作为分析难民问题、市场等社会现象的突破口。他通过这种分析,揭示了社会现象背后的复杂性和深层次的问题,并试图给出思考和改进的方向。 说起来韩炳哲并不能称之为现在的一个哲学家,但是可以说是现在的一个思想家,他近期出的那么多的书中,几乎每本书都是以一个比较小的点作为切入点然后很理性,有理有据的去分析其中存在的一些哲学问题,去融入自己的一些思考,一些判断他虽然与黑格尔,弗洛伊德那种很成体系的哲学家有所出入,而且他的有一些理解,也有一些有争议的地方,但是他的这些思想都很有价值非常适合大家的阅读

《资本主义与死亡驱力》读后感(篇三)

一种对社会发展现状的新批判形式 读《资本主义与死亡驱力》 如果你觉得进化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退化; 如果你能感受到资本制造了焦虑本身; 如果你对新的批判思想有新的认知; 韩炳哲的作品是需要读一读的,这一本《资本主义与死亡驱力》也会引发思考。 01 作者每一本新书都会引发新的思考 这本书是由许多的小篇文组成,喜欢看韩炳哲的书有一个很有趣的点,每一本都薄薄的,小小的,像是有点儿口袋书的感觉。 别看薄,但是引发的思考总是能让你放下书以后,静静地沉思一阵子。比如,在这个时代下,那么多焦虑的人,于是面对社会性焦虑,有时候想到未来要从事心理咨询的行业。 你看在资本环境驱使下,人的思维是矛盾与对冲的,不去思考为何会有社会性焦虑,有的人说道,要有这种忧患意识,才能创造财富,才能拥有跃级的人的生活。 但是人们的思维里却从来都不会去想为何会有这样的思维与现状,虽然当你面向一种新的文化时有时候是充满希望的,但是从你原本的环境脱离出来时,你能感受到原有环境的缺点与劣势,但是新环境呆久了呢?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脱离不了一些时代与环境的困顿。就像是二三十年的经济大潮里,房地产和金融,还有互联网一直在沉沉浮浮中,左右着人们的生活。 似乎没房不能结婚,然后男性给女性礼金结婚演变成骗婚,不仅有女性以此为例,也有男性借女性需求感情为基石,搞点儿PUA,来个杀猪盘。 这些产业在整个时代时发酵,人们源于对钱的名利的渴望,在资本的操纵里,忘却规则,忘却人性。 难道真的每个人拥有了财富就会非常幸福了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02 问题来了,资本与生死有关系吗? 比如回到现代社会的现状,底层的人们比例基数巨大,就算是从底层向上行走的人出现了,但是你会发现,这样的人依然是少数。 有的人抓住了机会,抓住了红利,只是基本摆脱贫困而矣,大部分的人生活在工资几千块,不想月光,也很难支付自己的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这不是当今的现象,而是从古到今,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现状。 而对于头脑资本的运营者,在制造财富焦虑的同时,到底在制造一种怎样的社会身份认同呢? 比如很多人无法抵抗社会焦虑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要怎样看待这样的事?普通大众除了只是觉得可惜,成为谈资,还会有什么新的思考吗? 03 思维是变迁的,怎样思维才是新的探究形式 2023年,愿你在文字里与自己相遇,见证烟火滚烫,人间美好。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