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通信员》是一本揭示大脑奥秘的科普读物。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简洁清晰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解释了大脑是如何进行信息传递和处理的。读后让人对大脑的神秘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珍惜这个神奇的器官。
《大脑通信员》读后感(篇一)
有些内容我是真没读懂,感觉作者或许是思维跳跃度比较大。a没讲完就直接跳到c,我还期待b呢。
每章的逻辑框架有点乱。如果我看完一章不自己捋一下的话,很多内容不知道该放在框架的哪儿。
书本上有些地方废话有点多,一直重复。。让我想到冗思。或许可以理解为碎碎念。
有些内容浅浅一谈。可能是出于平时组会汇报的缘故,我总想知道为什么、依据是什么,但在书上很多地方我找不到解答。
P106“探索和开发的权衡利弊”的解释和p126的解释存在矛盾。当然,也可能是我学艺不精,没有读懂。
P105介绍“去甲肾上腺素对人的认知功能作用”,但p106在总结时,把这三种认知功能概括为“适应性行为”,也许是我学艺不精,但我总觉得“适应性反应”更让我接受。
当然,作者不是全能的,书本内容也不能尽善尽美,我可能是有一些吹毛求疵。
总之,看着玩儿还可以,可以当神经科学的启蒙书。
《大脑通信员》读后感(篇二)
非常喜欢作者基于科学分享一些自身的看法,虽然是科普内容,但对于喜怒哀乐,做决策等等也深受启发。最大的感受是:啊,原来神经科学是这样的,我们大脑的运作是如此的神奇!我们对大脑的认识实在算不上多,每天,从早上睁眼一直到晚上闭眼睡觉,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和大脑的神经递质有关!和一般科普书不同的地方在于,本书的内容非常实在但是又足够通俗有趣,让门外汉很容易就能get到。而“硬核”的部分和大学教材有着高度一致!但科普书不应该就是这样的吗?把复杂真实的东西用大家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去呈现,让更多的读者对我们的大脑感兴趣。不像一些科普书喜欢喧哗取众,不够真实反映科学之余,还给读者留下一种“我仿佛什么都没了解”的感觉。这大概也归因于作者强大的学术经历,能准确地给出切实的答案,而不是模棱两可的点到为止,也感谢作者替我扫了一堆的盲。神经递质看似离我们很远,但是通过作者的解说,才发现其实都参与了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有过的再平常不过的经历,吃饭睡觉(打豆豆?)记忆等等,几乎所有的状态都和这些神经递质有很强的联系。还辟谣了一波,纠正那些不正确的新闻/媒体/非专业的信息,个人认为非常有用。虽然说我们平时或许感觉不到这些神经递质的变化和作用,但引用作者在开端的一段话:“…正是因为了解到了这些神经递质的复杂性,我意识到爱情就如烟花般难以控制、转瞬即逝,而且每时每刻都有它的独特性,所以而能够更好地欣赏它、珍视它、享受它。” 谁说科学不能浪漫了?一本书就能让我们对自身了解更多,何不为一件乐事呢?
《大脑通信员》读后感(篇三)
该书适合睡前或者刚睡醒阅读,读后既增加了有趣的知识又让人平静下来~
本书大致分为以下5个章节,以便后续复盘。
第一章:神经细胞,神经递质的一些大致介绍,不涉及具体的神经递质,比较抽象我是放在最后读的。
第二章:万众期待的多巴胺介绍,作者文笔通俗易懂,又不显得太无聊也会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人有持续阅读的欲望。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观点是:多巴胺其实是奖励预测误差,而不单单是奖励,与奖励的意外性正相关。
第三章:血清素 主要的功能:调节心情控制睡意和食欲。杜绝碳水也会导致血清素缺乏,它可能是惩罚预测误差。
第四章:去甲肾上腺素 主要功能:包括集中注意力,对危险的事情及时作出反应。其中谈到觉醒和行为表现呈钟形曲线关系,去甲过高易焦躁过低则昏昏欲睡,它是意料之外的不确定性。
第五章:乙酰胆碱 它是意料之内的不确定性和巩固记忆力有关。
第六章:没仔细阅读 唯一记得是要这些神经递质都跟睡眠相关且谈了下如何影响恋爱的。
总结下这是一本适合初学者了解神经递质的书,有理论知识也有一定的趣味性。
《大脑通信员》读后感(篇四)
看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要把书好好保存,等儿子上小学了让他好好品读。
之前对脑神经和脑细胞、以及神经递质这一块是白痴。
书里有的知识比较难懂,还好作者每一章前后都有系统的梳理,做成最简便的笔记方式,让我们记得更加清楚、。
渣男就是渣男,拿什么多巴胺说事,多巴胺背的锅太多了。
诚然,多巴胺有鼓励有促进我们学习的功能,但现代人一遇到什么事都说是多巴胺惹的祸,好像对多巴胺理解的有多深刻,这种说法极不负责又无知至极,更有甚者,很多大v和网红博主经常会在讲解心理学时,突出多巴胺的作用,真是可笑至极又装神弄鬼,不懂心理学、不懂神经递质、连自身行为和情绪产生的原因都不懂的人还在网上讲心理学?太可笑。
赵思佳的这本科普书,真是强烈建议小孩子到达人都可以读一读的,其实有时我们产生情绪、想吃东西、想偷懒都是由于神经递质控制的,并没有很复杂的心理原因,看完这本书,第一,我想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给自己那么多束缚;第二,要尊重科学,要系统学习,别一天到晚把时间花在一些装神弄鬼的博主身上;第三,本书虽然很精彩,但我们记忆有限,还是要常学常新,经常翻一翻读一读,搞清楚自己的神经想要什么,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行为的产生。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如果我们有了情绪上的问题,那就及时吃药、及时就医,别瞎想、别信谣,神经上的问题不是什么大问题,但不好好治疗就是大问题。
《大脑通信员》读后感(篇五)
虽然不能算上一篇真正意义上的书评,但就我个人一些感悟,是有因这本书而启发到的。
那么先简略说一下这本书。它评分虽然不算很高,7.多,但我还是去看了。主要我是冲着“人民日报推荐”这几个字去的,我想着,呵,那就稳了啊,必看。就买回纸质书了。装帧很好看,封面和内封有色差。整本书不算太沉重,也不算小巧,但一巴掌能托起来。书中为辅讲解,图片都是几乎高清的,并且附有版权。一本科普书,很严谨,理论都有论文来源出处标明。
起初我以为这是个标准科研男出书,后记才知道——啊!?准,妈妈?
我被震撼到了。不得不说,我是“傲慢与偏见”了。
以下为些感悟,可能是些没有什么意义的东西吧:
我被框在时间的四维盒子中,6月,7月,8月,9月…… 如果这个盒子是永远的,是可延伸的,那么我们一生都被困在这里,东撞西磕。 如果我们能超越,以人80岁死亡为界限,我们还能够有多少年?十几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 哥白尼日心从提出—被世人嘲笑—哥白尼死亡—被人证实—被世人认可,但就这一个理论,这些下来,用尽多久? 或许我们一代几十年根本不够,或许在我们临死,即将闭目之时,都见不到理想的世界,世界各国心中各有各的计量,心思,或许还可能更乱。 华夏儿女还需再努力。 最前沿,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拯救不了世界。各区界面临的问题,或许连大方向都是错的。 我们在黑夜中摸黑,神明指引不了方向,就如同,祈祷神明,疫情肆虐不会停止。(当然,并不是说神是不好的。至少可以慰藉人心,或许是安慰剂效应。) 世界,是问题的聚集。 人活着,为了拼命解决问题而活着。
《大脑通信员》读后感(篇六)
常读科普题材的书籍,对于我这个不懂行的读者来说,常认为点到为止式的科普文章最适合,再有深度我读不懂,浅尝辄止地却又觉得对读者敷衍了事。因此我可以认为得到一些学术名词之后,最适合面对另一群“小白”吹嘘自我掌握的“知识点”更多,但当我读完赵思家老师的科普作品《大脑通信员》之后,我明白了其实我这种为了获取所谓的“知识”的做法,实际上也相当愚蠢、惭愧(需要自我反省)。
这本专门为读者科普“神经递质”的书,是国内罕见关于介绍此类物质的书(也许是第一本),可如何把神经科学中难点、又关系到每一个人大脑的内容讲清楚(除非你不在乎自己的大脑),是非常具有写作上的挑战性。因此,作者在下笔写这本书之前,该怎么将“神经递质”这样纷繁复杂的物质关系,表述得令读者一目了然,在写作设计上,显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首先,作者在做七个主要的“神经递质”总述时,拿儿时动画片《金刚葫芦娃》中的七个葫芦娃做类比,让很多八零后读者倍感亲切。为啥科普就得一本正经的写?像教科书又太容易枯燥。这样类比反而更贴切——单独拿出任何一个葫芦娃对抗妖魔,结局只有失败,唯有团结合力才有获胜的希望。就像作者要讲述的“神经递质”,它们更加神秘、更加复杂、关联千丝万缕,谁也不可能离开谁,虽然互相照应,但又存在着“对抗”与“制衡”。单独拿出某一种“神经递质”,谁也不能挑起传递指令信息,维护大脑和平的重任。
其次,作者在开篇之前写了《阅读指南》,她考虑到各层面的读者接受能力、阅读时间不同,特意写的。在其它科普书籍中比较少见这样的体贴。大概是因为“神经递质”本身特性的缘故,对读者的提前告之,有助于在这本书里快速得到有效信息,以节约时间。
第三,为了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作者从“爱情”这个几乎每人都经历过、体会过的人类感情开讲,站在神经科学的角度,告诉读者那些奇妙的、令人无法克制的欲望,甚至举动,都是怎么引起的。你要说你埋怨自己当时的做法那么傻,本质上来说,是你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在起作用,在人类其它各种行为也是一样,你不能轻易评价自己做法的对与错,你只是“神经递质”综合体的人形外壳而已。
想要了解自己的大脑,如何保护好它,还得多看看这样的神经学科普。为了更持久的掌握知识,除了保持大量阅读的习惯,还得遇到这样在专业上相当靠谱、在科普上乐于分享的专业作者才行!
《大脑通信员》读后感(篇七)
我不懂这种科学对人自身有什么意义?除非有这四种颜色的药片,需要的时候来一片立即充满力量!除非人类的未来就只能靠药活着,靠兴奋剂打鸡血?真的该吃药了! 让人做回人吧。 我看到解决方案也多是音乐冥想之类的,这跟是不是多巴胺、知不知道多巴胺没半毛钱关系。我们确实获得了知识,了解自身的运作机制和物质基础。这知识似乎也是无用的知识,当然无用才是科学精神。然后呢,我们可以活的更好了吗?这书又不是学术研究,而恰是(硬是)要在多巴胺和人生之间建立桥梁,你告诉我咋建? 科学硬是要传递具体的人文关怀——你了解多巴胺吗,掌握它你将获得爱情和幸福;信我你将永生!刚还想到了星座,这都小看它了。
我相信一切心理的都是生理的,一切生理的都是物质的。不过我完全可以绕过一切物质去听音乐去冥想。难道去冥想多巴胺来来往往?明明可以直接由A到B,但科学告诉你是经过C到B。没错,但关我乜事。突然发现为何不用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某些主义好不打脸哦。后台的事你拿到前台来,说说也就罢了,好像你能操控,不过你确实意欲操控。这就是你们的文明,这就是你们的野蛮。
科学击碎焦虑到底如何可能?关于物质原理的知识能够改变他所讨论的物质,这挺唯心的。但却可能真实发生,但那不是科学本身而是真实故事营造出来的精神氛围。也就是学习了多巴胺的知识就获得了多巴胺的控制感(偷笑)。当然书中有不少可操作建议,听音乐冥想运动吧啦吧啦,俨然成了科学的专利。总的说来满治愈的,有科学又治愈,所以就是科学治愈的喽。
书中也说了多巴胺不是快乐也不等于爱情,这句话是至理。难道你不学点多巴胺就不会快乐了吗?你不快乐学透了多巴胺就能快乐了吗?我们学来的那点快乐发生的那点改变,是心理模仿了物质原理运作方式,在暗示下再现了某种获得的状态。如果你相信暗示的力量就好好的暗示,真诚的暗示,不带暗示的暗示,那就是信仰。所有说到最后我发现我不该说。转念一想也无妨,理性主义者只要真相。
看这图我想到曾经的粘液质、胆汁质,,,如果那还能当做一种类比,这边快乐激素尽管有实打实的验证基础某种意义上却怎么更不靠谱。挑明了吧,它们在你的精神中并不存在,你无法体验到它们,在这个意义上毫无意义。你可以拿它去制造药片那是尖端技术,但我们不是工具人,也不只是物质的人,更不能作为被某些意志(包括自己的意志)操纵的对象。 让人作为人,让爱情、快乐、幸福、烦恼、痛苦原发的呈现和体验,多巴胺也就自在其中了。
对于书本身还是给4分的,反正要批判的又不是某本书。有实践成功者欢迎讨论。
《大脑通信员》读后感(篇八)
春节将至,终于赶在上班前完成了本书阅读,心情也是跟着本书变化着,因为是科普读物的小白,之前只读过儿童科普书不知算不算,呵呵所以刚读的时候很忐忑,很怕坚持不了,不过看来是我多虑了,因为本书完全不是那种教材式的科普书,而是用非常有趣的笔触来解释神经科学,虽然我以前很惧怕医学,从小对医院就很抵触,但是经历过住院手术一些曲折过程,慢慢内心强大起来,也逐渐读些医学常识,这和亚健康的打工人的身体真的息息相关,尤其是书作者赵思家博士,她列举了很多例子都非常有趣都很接地气,我一开始完全以为赵博士是男生,因为文笔有趣生动,一些例子仿佛是男生才感兴趣或是了解的,没想到读到最后的后记,才知道赵博士原来是女生,而且写书后经历了怀孕找工作的人生大事使我恍然大悟真的很不容易,在曲折的出版过程中经历了人生大事尤其本书是那么吸引读者,使我这种小白也多少懂得了一些大脑科学知识获益匪浅。 这是一本科普通俗读物,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举例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多巴胺会让你快乐吗、爱情真的由多巴胺控制吗?血清素会让你的抑郁症状减轻吗?戒烟为什么这么难?去甲肾上腺素真的是所谓的“聪明药”?内啡肽---吃辣和跑步为什么让人很爽?乙酰胆碱和记忆力有关吗、作者将本书中出现的七种最常见的神经递质比喻成“葫芦娃”,每一种都有各自的一样本领,每章结束还有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本章要点,真的简单易懂。
封面非常有趣
思维导图
每个神经递质都有一个简历,插图的人像也很有趣,比如多巴胺首先自我介绍一番,有籍贯、常居地、弱点、技能、科学史等“简历”内容,紧接着介绍了多巴胺的几种功能,而且每章还会敲黑板,帕金森病就和多巴胺相关,内容贴近生活,每个人都会老化也都有老人在身边,这种无法医治的疾病真的很可怕…接下来作者相继介绍了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谷氨酸、GABA、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每种神经递质都有贴近生活的例证,所以真的通俗读物,大人孩子都可以读懂,我最感兴趣的是最后一章,介绍了睡眠,自从有了孩子以后从来没睡过踏实的一觉,作者向我们阐明睡眠真的是复杂科学,一点也不简单,也明白了睡觉对于我们来说多么重要。
最后作者总结了神经递质的科普领域还在前牛顿时代,到现在还只是管中窥豹,任重而道远,多谢作者给我们呈现一个有趣的世界,也希望作者多写关于这方面的书籍供我们趣读。
《大脑通信员》读后感(篇九)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些脑科学词汇已经充斥在我们周围,好像他们还特别玄乎、特别能够忽悠人。而用这些词汇所带来的知识、文章、甚至广告还都特别吸引人、显得特别高大上,可他们所介绍的内容真的正确吗?很少有人真的去了解这些专业词汇的真实意义。如果只是来看一下热闹,到也无所谓,但如果真的用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那就一定要注意了,不要因为错误的误导而让我们走向方向。了解其本质,才有可能真实的了解其内容。
下面这些词汇,相信你一定都听说过,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谷氨酸、GABA、内啡肽。这些都是我们大脑的神经递质,都是我们很多情绪和行为的指导因素。但就因为日常很多不专业、别有用心的宣传,人们对于这些神经递质的作用就会有很多误解。比如说到多巴胺,很多人就会把它和快乐联系在一起,但多巴胺本身不直接产生主观的愉悦感,他只是参与了愉悦感产生的过程。多巴胺是奖励预测误差,当得到超出预测误差,多巴胺才会出现意外惊喜,也就是说多巴胺的多少不等于奖励的绝对值,而与奖励的意外性成正相关。但这种不断苛求意外奖励的行为,就会造成上瘾。上瘾是一定和多巴胺相关的。
多巴胺对于个人的主要作用是三个大的方面:运动控制、行为选择和强化学习,其实这都是奖励机制的附加产品,这就与我们认为多巴胺的行为机制有着本质的区别。而这也就是一本专业的科普著作和很多借用名词炒作的区别。 赵思家,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科学本科、博士、博士后,知乎神经科学、脑科学专业答主、科普作家。这一本《大脑通信员:认识你的神经递质》就是赵思家关于大脑七大神经递质的科普知识,就比如上面所介绍的关于多巴胺的内容,就是这本书相关内容的一小部分。而赵思家用一本书来专业科普这些对我们来都听说过但真不了解的词汇,也就是让我们避免陷入人云亦云的坑。
当然,肯定很多人又会担心会不会陷入赵思家这个坑,而且神经科学是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但赵思家作为行业的专业人士,他一定要保证这本书的内容都是现阶段经得起考验的,都是权威的,而所引用的观点也都是专业的内容,不会有其他方面的误导。
《大脑通信员》是一本科普著作,也就要求本书要用绝大多数人能够看得懂的语言,那真本书呢?完全满足这一要求。作者用七个人物想象的给这七种大脑递质给出来想象的性格特点,让它们有了人性化的特质,也便于我们对它们的理解。而本书语言也足够平实易懂,更重要的是作者直接给出了相关思维导图,让我们可以轻松理清七大神经递质的相关知识点。 阅读《大脑通信员》,让我们进入我们身体的本真世界,了解自我、了解我们大脑的运作过程,了解我们生命的过程。
《大脑通信员》读后感(篇十)
尤记此前读过《意识探秘》一书,读的可谓艰难,边读边感叹自己专业选的好,以自己的智商真选了类似方向,那估计真是永远毕业不能了。时隔多年后,又再一次挑战自我,这次读了名字更为可爱的《大脑通信员》一书,虽然名字可爱,封面也可爱,然内容却毫不敷衍。诚如作者在本书开篇所言,对待科普的态度不希望是点到即止——抛出个高级词汇就截止;也不希望是囫囵吞枣——各类词汇组织一通即可。本书确实是本着普及的精神传递着复杂的基础知识。或许在专业人士眼中,神经科学研究仅仅是在堡垒之上打开了一个洞,大量内核的本质的事物尚有待探讨;但是对于普通人,仅这点点的知识便已经足够迷人眼了,毕竟对意识的讨论,最终殊途同归,终是回到哲学层面。
回到《大脑通信员》一书,对于科普的内容不再复述,复述并不能准确传达书中所述理论。在此仅就本书所用科普的一些形式进行评论。“形式大于内容”确实包含贬义,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完全不论形式,好的形式能够充分发挥载体的作用,更好的传达内容。本书所采用的形式就契合了这一点。先看书的名字,诚如前文所言,这是一个读起来颇为可爱的名字,让人不禁想到了《工作细胞》里的诸位细胞们。抛开这可爱的名字,对应全书内容,就能体会到这个名字的精妙。本书所科普的内容中, “血清素”、“乙酰胆碱”特别是“多巴胺”,这几位并不陌生,但是真正要描述他们是做什么的,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往往无法言语。本书的名字就恰好概述了他们的作用,可谓点睛。
翻开本书,不难发现基本上采用了“总分总”这一形式,这恰好是论文里比较喜欢的形式。但是本书本书并不等同于论文,科普性质为主。因此如何总如何分都有不同。分的部分自然是围绕着7个主要科普对象逐一到来。但是如何收拢呢?正如作者最开始所言,睡眠一章是关键。这一章不仅是串联前面诸位的关键,同时也是把理论落脚到实践的关键。相比于一般的科学论文,科普中我们总是期待能够读到贴近现实的、易于理解的桥段。本书所科普的对象“稍有不慎”就转向了哲学领域,想要平易近人确有不易。所幸,睡眠这一章做到了,不仅解释了睡眠还解释了梦境,这种略带神秘感的信息总是让人心生向往而又引人深思的。
既然提到了“平易近人”的科普,就得提到本书科普中用到一些形式。其一是谣言粉碎机,这个名字大家想必耳熟,本书中也没有以这个名词去进行科普。但是本书很恰好的指出了很多谣言的来源——非全真非全假。在本书第58-59页,作者以“无论意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爱情=苯乙胺+多巴胺”为例,从本质上说明了这类误传的根源,可谓浅显易懂却又一针见血,是本书中我很喜欢的一个部分。其二是图文并茂的科普方法。这种方法当然不新鲜,尤其是考虑到作者的科学背景。但是不厌其烦的作图,细心的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归纳要点,既有专业内容图也有科普性质的漫画,这些都是本书图文并茂中的亮点。最后一点,则是多学科交叉的科普。从一个专业名词的两个对应词汇分析道词根词缀;从中英文翻译的异同加深理解,这是语言学的交叉。从神经递质谈到药学再到治疗,虽然十分顺畅但是也涉及了跨学科。总之这种多学科交互式的科普,让神经科学不再直奔哲学,效果却是更好。
如果说,世界是我们所有人大脑所创造的存在,我们就更应该了解大脑怎么样工作的了。
《大脑通信员》读后感(篇十一)
提到神经递质,百度上的定义是“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如肌肉细胞、腺体细胞等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对于大多数不了解大脑运作机制的普通人来说,这个定义让人依旧云山雾绕、抽象晦涩、不明所以。
但是,如果说神经递质的作用发挥能够让人记忆力增强、感到快乐,甚至让你变聪明,那恐怕大多数人都会精神为之一振——神经递质是好东西啊!
科普作家、牛津大学神经科学博士后赵思家著的大脑科普作品《大脑通信员:认识你的神经递质》,对常见常用的7种神经递质: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已酰胆碱、谷氨酸、GABA、内啡肽,进行了系统全面地介绍,包括其有什么作用、如何起作用及其相关的研究背景。
1.有趣科普,认识大脑
人类对大脑的认识,比起对身体其它器官的认识,要晚得多、少得多。因为大脑的构造神奇而复杂,而且处于身体内部,想要通过外科手术、人体解剖、实验研究等方式来了解大脑运行的奥秘,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所幸的是,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来没有停止过,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前赴后继,不断发掘出有关大脑的秘密。比如,多巴胺具备运动控制、行为选择和强化学习三大功能;血清素可以调节心情、控制睡意;去甲肾上腺素决定了人是昏昏欲睡还是头脑清醒;乙酰胆碱可以影响记忆力的好坏,决定是否会患上阿尔茨海默病;谷氨酸过多会导致大脑兴奋甚至癫痫发作;GABA搭配药物起到抗抑郁效果,还能辅助酒精让人放松;内啡肽可以帮助止疼,给人带来愉悦感和“爽”感……
诸如此类的知识点,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在《大脑通信员》一书中,都有深入浅出的介绍。
2.科学辟谣,远离误区
如何将实验室中理论性极强的知识,转化成简单易懂、能够被普罗大众接受和运用的知识,是科普作家们的努力方向。《大脑通信员》用浅显的文字表达、直观的图表数据、有趣的卡通漫画、精炼的总结概括,将关于神经递质的那些事儿呈现在读者面前。
对于民众来说,最可怕的不是完全不懂,而是一知半解。网络上、朋友圈里流传的各种难辨真假、甚至互相矛盾的“科学”知识,往往让人不知所措。诸如,爱情=苯乙胺+多巴胺,高蛋白+无碳水化合物饮食能减肥,“聪明药”安非他命可以让人变聪明……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殊不知,在你盲目相信这些真假参半、一知半解的东西,乐呵呵地给商家掏腰包的时候,你可能只是吃下了安慰剂,交了没有用的“智商税”,却并不能改善你的大脑和生活!
3.理性思考,展望未来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没有局限于一家之言,而是以辩证发展的眼光去讲述知识。作者理论功底扎实,书中引用了大量前沿尖端的科学研究数据和成果,回顾了神经递质的前世今生,甚至还试图展望未来。
直到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今天,我们人类依然无法自信地说,我们了解了神奇大脑的全部秘密。许多奥秘依然有待发现,众多难题依然困扰着我们,很多疾病我们依然无能为力,神经科学的海洋依然有待开发,这些都需要科学研究者们不断努力,寻找答案。未来必将越来越好,这一点毋庸置疑。让我们共同期待!
《大脑通信员》读后感(篇十二)
“世多似是而非,虚伪类真。”《三体》里有一个情节至今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阶梯计划”的一个片段中,韦德说出的那句震耳欲聋的话:“只送大脑!只送大脑!”,当时真正的震撼到了我,虽然这只是小说,但是却反映出了人类在对抗未知力量时,大脑可能是我们最重要的东西,也可能是我们唯一的武器。
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要思考事情,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经历喜怒哀乐,可以说情感和认知始终贯穿着我们生命中的每时每刻,而这一切都是由一个叫做“大脑”的东西控制着,有时候我们也许会感叹它的神奇,但是也就是想想罢了,大多数人并能真正的理解一个小小的脑子,怎么会驱动我们做出这么多的事情?我也一样,直到拿到了一本名叫《大脑通讯员》的书,才明白世间的一切喜怒哀乐皆是生化反应,我告诉自己看谈人生吧,一切的一切只不过就像宇宙间永恒的物质一样,早已注定。
《大脑通讯员》很好读,让我们管中窥豹,可以从生物学的角度对大脑的运行机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让我们对大脑中的一些生理现象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整本书的排篇布局很有特色,简单明了,分成了清晰的章节,按照总分总的顺序,重点介绍了大脑中的7种重要神经递质,你可以挨个看,也可以选自己感兴趣的跳着去看,基本不会影响阅读体验,也不会影响你获取知识的进度,如果你有一上午的完整时间,基本上可以看完这本很有意思的书。
在知识层面上,这本书也是很有趣味性的,因为作者根据每种神经递质的特点,把它们全部拟人化,表现成为性格不同的人类,这也就把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生物层面的东西,外化成生动的具体形象,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也容易理解,这无疑是一种很聪明的科普方式,确实,当你遇到这些专业神经学上的名词: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谷氨酸内、啡肽……时,你估计早已经晕头转向,或者看着就脑仁疼,而把这些名词变成一种特定性格的人物时,你会觉得,啊!一切都那么好理解起来了,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本不错的科普书的原因,科普书并不是要给大家传递多么高深的知识,而是让所有看的人都喜欢看,都能看懂,这不就是科普最基本的含义吗?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家们至今还没有完全了解小小的大脑全部的本质。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每天都用大脑在思考,也就是说没有大脑,就没有我们生存的意义,没有大脑就没有我们所有的一切,但是这本书也让我们明白,其实大脑只不过是一台精密的生物机器,我们只有了解了它的工作机制,才能更懂得怎么去运用它,从而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大脑通信员》读后感(篇十三)
我们可能知道大脑激素,其实也可以称为神经递质,就是神经细胞之间交流的信使。这本书列举了最常见的7种神经递质:多巴胺、血清素、去甲上腺素、乙酰胆碱、谷氨酸、GABA和内啡肽。这本书正文的第3章到第9章会对这7种常见的神经递质进行系统的讲述,但相对于科普书本或者专业教材,这本书讲述的会更生活化,更好理解。
若是时间非常有限的话,可以先看书中总结的个人简历和思维导图,非常清晰明了地总结了每种神经递质的特点和技能。
比如多巴胺拟人化的个人简历。它的籍贯介绍是这样的,大脑里两个主要的多巴胺生产基地黑质和腹侧被盖区。而对多巴胺的长居地的介绍则是说,这种神经递质会被送到纹状体、前额皮层等不同的区域工作。
对他的弱点介绍是这样的,分为三类上瘾、精神分裂和帕金森病。而他的技能则是运动控制行为选择和强化学习。还有最后一部分,对于他一点科学史的补充。比如他首次被凯瑟琳·蒙塔古识别是在1957年。卡尔森在1958年发现他的功能,因此在200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沃尔弗拉姆·舒尔茨、彼得·达扬和雷·多兰三人因为“多巴胺是奖励预测误差”这个理论获得欧洲大脑科学奖。
在多巴胺思维导图这里,则是对它的各个技能和弱点进行了简短的描述。比如多巴胺是奖励预测误差,这个理论的解释是对意外之喜的反应,也就是说多巴胺的多少不是等于奖励的绝对值,而是与奖励的意外性成正相关的。
举个例子就是本来做某件事是没有期望得到回报或者奖励的,但是做完之后你突然得到了奖励和回报,这时候就会引起多巴胺短暂但强烈的释放。所以才说多巴胺是对意外之喜的反应。 还有对多巴胺弱点的解释,比如弱点之一上瘾的解释是这样的。我们知道某种行为会带来不好的影响,但又也难以停止的一种重复性的强迫行为。
比如可以间接的增加大脑中多巴胺释放的毒品。会让大脑逐渐适应高水平的激活状态,所以当我们停止摄入毒品时,神经细胞就很难适应低水平的激活状态,从而导致吸食毒品的人上瘾之后很难戒除,但他们又不是喜欢吸食毒品,只是强烈渴求吸食毒品罢了,可以说是对人的身体和精神是一场灾难性的毁灭。
虽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24次颁给了神经科学,但我们对神经科学的研究还远远未到极限。期待更多的人们投入到这一领域获得更多的有益我们发展的发现吧。
其实什么都不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半瓶子水晃荡,似懂非懂。可能看到过有些产品或者服务打着神经科学的旗号来割韭菜,其实就是对我们知识储备的蔑视。当然别人的观点我们也要听,但是也要自己多积累一些正确的知识,这样积累的知识多了,自然而然就不会被牵着鼻子走。
爱生活,爱阅读,一起做个快乐的书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