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江南行吟》经典读后感有感

《江南行吟》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8 09:40:49
《江南行吟》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4-18 09:40:49   小编:

《江南行吟》是一首描绘江南风光的诗歌,作者借由描述江南的山水风景和人文气息,展现了一幅优美而宁静的画面。诗中流淌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宁静与舒适。这首诗让人回味无穷,仿佛置身于江南的美丽景色中。

江南行吟读后感第一篇

这本《江南行吟》亦文亦诗,文情并茂,细腻传神,像一杯陈酿。深深的打动了我。 文章文笔优美,感情真挚深厚,气韵流畅不露斧凿之痕,是一曲对江南和生活的优美颂歌。作者以浓厚抒怀的笔调,刻画出对江南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热爱,对父亲母亲、亲情的眷恋。在朴素的文笔中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相信作者写作后、读者阅读后,都经历了一遍灵魂的洗礼。

1/8页

江南行吟读后感第二篇

这本《江南行吟》亦文亦诗,文情并茂,细腻传神,像一杯陈酿。深深的打动了我。 文章文笔优美,感情真挚深厚,气韵流畅不露斧凿之痕,是一曲对江南和生活的优美颂歌。作者以浓厚抒怀的笔调,刻画出对江南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热爱,对父亲母亲、亲情的眷恋。在朴素的文笔中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相信作者写作后、读者阅读后,都经历了一遍灵魂的洗礼。

2/8页

江南行吟读后感第三篇

江南的美,在文人笔下各具特色。

程兄笔下的江南,有古龙文风之美。程兄心中有古龙,笔下亦有古龙。

江南行吟,亦诗亦文,特别适合慢慢品读,在慢品中见风采。正所谓: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然,更让人心动的是下篇,旧雨新知,性情文也。尤记得当年会聚杭州,聆听程兄畅谈古龙,今再读,历历在目,当浮一大白话。

3/8页

江南行吟读后感第四篇

“诗情画意,只在阑干外。雨露天低生爽气,一片吴山越水。宫烟醉柳春晴。海风洗月秋明。唤取九霞飞佩,夜凉跨鹤吹笙。”

“天随望落低低鸟,海欲潮生细细风。 裘恋客边春夜冷,梦依天末翠微重。 云深碧树浑经湿,日落清江半染红。 愁倚西楼芳草合,吴山越水暮烟中。”

虽没有去过江南一带,但可以从作者程维钧先生这本《江南行吟》的文字里体验到吴山越水之美,书中还收录了大量作者自己创作的诗,更是锦上添花,请诸君万勿错过此书!

4/8页

江南行吟读后感第五篇

本来打算每天看一篇的,今天中午拿起来就放不下了,一口气看完了半阙,徜徉在吴越山水里近五个小时,满眼的碧水清风,竹林环抱;满眼的枫叶火红,梅林飘香。 绝美的景色伴随着绝妙的诗情,有感于“绝色空留待雪风”的凛冽冲击,有感于“才沾指掌便随风”的侘寂之美,有感于“雨滴风荷两三声”的深沉笃定,有感于“蓦然枝动露芳颜”的心灵震颤,有感于“枫桥独坐寻渔火”的古雅幽远,有感于“春寒一阵过庭院”的萧瑟伤感…… 最爱的是那篇《微雨荡口》,整篇文章就是一首行走的诗,一幅动态的“江南烟雨”图,每个小节又是一首完整的小诗,讲雨,讲风,讲庭院,讲桥,最终归拢到一蓬轻舟上,雨丝缠着柳丝,橹声和着笛声,舟上旅人静谧不言,满载一船风雅。 在这里结束本来已经很完美了,文章突然又冒出第五节讲“小雪”,以雪的意象来为烟雨朦胧的江南收尾,堪称神来之笔! 此节一共六句话,却讲了三重结束,这趟“行舟”结束了,这趟“旅程”也结束了,而“小雪”节气代表了季节的轮转,由雨到雪的质变代表着一段“时空”的结束。第五节用三重结束来为“文章”收尾,如诗歌般一唱三叹,隽永深情。 整篇文章的不论画面渲染,还是结构张力,都像泼墨山水一般,简洁优美,神韵无穷,反复品读,沉浸在美中……

5/8页

江南行吟读后感第六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一直是我多年来向往的所在。或许在我心里,她不是一个地方,也不是某个盛景,而是那种躺在云朵里的那份惬意和自在。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直没能亲自前往,甚为遗憾,而《江南行吟》的出版,仿佛能弥补这份遗憾,跟着作者的目光和思绪,心情饱览。

本书作者程维钧先生是古龙研究领域的专家,也是一名出色的文艺工作者,之前已经出版过古龙研究著作《本色古龙》(台版)、《古龙小说原貌探究》(朗声)及独立编写的古龙评论集《神交古龙》,都取得了不俗口碑和成绩,甚至一印再印。当得知程先生要出这样一本书时,就一直翘首以盼。苦等数月,终于如愿。

首先,书的包装上,简约,素雅,完全契合内容与主题。内外封都采用了特种纸。因为是诗文结合,在目录上也完美的体现了出来,诗词部分字体纤细,美文部分字体加粗,一目了然。正文文字适中,排版舒朗,极为便于阅读,且线条插画相间其中,这些细节上的考量,也为本书锦上添花,极为难得。

当然,更重要的自然还是书中的内容。全书分上下两篇,如果说上篇为游记,带你领略江南之美,那么下篇则为心记,带你感受江南之情——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类共同的情感,在每个人面前又全不同。

以前读散文、随笔,大多为纯表述文字,但《江南行吟》却别出心裁,在每篇文章前配一首,或两首诗词,读诗词清新隽永,品文章回味无穷。“江城有幽境,春至几徘徊。清水绕浮栈,白鸥栖露台”,即使我全不懂诗词,每每读来,也忍不住叫出好来。

相对诗词的信手拈来,美文无论从哪一篇读起,都觉得自然舒展,味美如甘。作者对于文字的把握,相当独到,非一般写手可比,全不输名腕大家。

也许多年以后,我们早已物是人非,但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字,却只会像美酒一样,越陈越香。

6/8页

江南行吟读后感第七篇

「詩詞好不好?」

「很好!」

「苦學近十年,詩詞怎麼會不好?」

「文章是什麼風格的?」

「是藍的,就像海一樣藍,一樣深,一樣憂鬱。」

「文章在哪裡?」

「就在他的筆下,他的筆就是文章。」

「書呢?」

「書就在他手裡!」

「那是本什麼樣的書?」

「他的書如天涯般遼闊寂寞,如明月般皎潔憂鬱。有時一書在手,又彷彿是空的!」

「空的?」

「空空蒙蒙,縹緲虛幻,彷彿根本沒有字,又彷彿到處都有。」

「可是他的書看起來並不厚。」

「是的。」

「不厚的書,怎麼能傳世於天下?」

「因為他的書已超越了厚度的極限!」

「他的人呢?」

「人在江南,人已微醺。」

「何處是書店?」

「書店就在他眼前。」

「他看不見?」

「他沒有去看。」

「所以他買不到?」

「現在雖然買不到,遲早總有一天會買到的!」

「一定會買到?」

「一定!」

7/8页

江南行吟读后感第八篇

古典诗词是韵文的一种,它含蓄凝练,讲究平仄格律,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现代散文是白话文的一种,它清新隽永,娓娓道来,写景状物,旨在“形散而神不散”。

这两种文体一古典,一现代,我都很喜欢。

我年轻时就开始写散文,到张家港文化馆从事文艺创作后,更是一直没有间断过。但我系统学写古典诗词,还不到十年。

2014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加入了本地的诗词学会,从平仄、格律一点点学起,逐渐掌握了律诗、绝句和常见词牌的写法。

我原以为古典诗词和现代散文完全没有关系,但是等我真正学习的时候,才发现以往对散文的心得和技巧,同样可以用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上。

文学的形式体裁虽然不同,但内在却是相通的。

散文虽无需讲究平仄和格律,但它同样讲究意象的运用、行文的节奏,同样蕴含着诗意。

有一年春天,单位组织在乌镇采风,回家后我灵感激荡,写了三首七言绝句,分述古镇白天、夜晚和清晨的美:

这组诗是我七言绝句的处女作,没想到获得了诗友们的赞赏,后来还发表在了《诗潮》杂志上。

七言绝句虽语言浅显,但言近旨远,含蓄蕴藉,常用兴托和巧思表达转瞬即逝的灵感,而且音节柔美舒展,适合和乐吟唱。

一首好的七绝,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甚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譬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杜牧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等等。

我对七绝有着偏爱。所以在我这本诗文集中,它们占了很大的分量。

我没有奢望我写的七绝能及得上这些名家之万一,但我对七绝的技法和巧思,还是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去揣摩的,使得它们读上去至少有一点味。

当然,其他体裁也各有妙处:五言律诗清健秀拔,立意集中,多寄情于山水田园;七言律诗对仗工整,章法严密,善用典故,表达内容较为丰富;五言绝句以小见大,质朴古淡,崇尚自然真趣。

等诗的创作熟练掌握后,我又开始学着填词。

词的婉约和豪放、绮丽和雄壮、缠绵和开阔、长短结合中的抑扬顿挫,又为我的情绪表达提供了多种可能。

有几位诗友,不但学习古典诗词,也喜欢清新优美的散文。

他们读了我关于乌镇的那三首七绝后,觉得“意犹未尽”,让我抽空再写一篇散文,让他们“拜读”一下。

于是我创作了《乌镇三味》这篇白话散文。三味,就是古镇白天、夜晚和清晨带给我的三种回味。

在每一段回味前面,我分别插放了一首七绝。

这篇散文后来发表在了我们文化馆主办的刊物《沙洲文艺》上,诗、散文和图片,经过用心的排版后,效果和反响还很不错。

诗与散文相辅相成,也赋予了阅读的多种可能。

之后的每一次踏春赏秋、步月看花,或者追忆往事、怀念故人,在创作古典诗词的同时,我都会另外撰写一篇散文,将诗词无法完全表达的细节、场景和感悟,以及一些类似“诗话”的心得,用或长或短的白话文表达出来。

或者也可以说,将散文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片段,用凝练含蓄的古典诗词表达出来,给读者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间。

于是既有了《丙申年小雪日访双杏寺》《过荡口》《秋尽西湖二首》《扬州慢·春来重游》《深秋过寒山寺及枫桥》《重阳夜陪家母叙旧》《赠小女于壬寅年中考后》《初夏恬庄品茗》《水龙吟·悼古龙》等古典诗词,又有了《三访双杏寺》《微雨荡口》《西湖忆旧》《廿年一觉扬州梦》《寒山寺的诗意》《母亲的手》《秋秋趣事》《茶之味》《流星与恒星》等现代散文。

我生在江南,长在江南,虽也曾到过江南以外的其他地方,领略过一些名山大川的风光,但是在我午夜梦回的时候,想起的从来只是江南。

江南的春夏秋冬、一草一木,都已深深地刻在我的骨子里。

这几年因为疫情,我已久没有去过其他地方。

但任何事都有正反两面。也许正因为去不了其他地方,使得我能更静下心来,行走在江南的时空里。对于张家港、苏州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风物人情,也有了一些以往没有的细腻感触。

于是便有了上面说的这些诗词和散文。把每一首诗词、每一篇散文结集起来,就有了这本《江南行吟》。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每个在尘世中生存漂泊的人,都希望心灵能得到宁静和安逸,哪怕只是片刻的、短暂的。

诗文并列,我不知道前人有没有尝试过这种形式,至少对我个人来说,是第一次。

我也不知道这样的尝试算不算成功,也许要请诸君读过之后才知道。

程维钧

癸卯年春于汲古斋

8/8页

还剩5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