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上下)》读后感: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哲学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哲学的起源、演变和影响,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书中对各个时期的思想家和他们的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让我对中国哲学的精髓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中国哲学史(上下)读后感第一篇
该书可谓冯友兰先生之代表作,重庆出版集团在得到授权后也算是下了功夫,其排版、印刷、装帧都可谓精良。但也略有遗憾,冯先生该著作是分期发表的,全部著述完成十年以后,冯曾有序提出自己的一些思想变化,并陆续做了五篇文章可补该书之缺陷,可惜本套书的编者并未收录那几篇文章,从而我们也就难窥全豹,既然作者已做补充,那出版社在近七十年后为什么不能合而为一呢?或许个中苦衷读者不察,但这遗憾可算是有的!其中有句话,几天捧读也不时:苟顺其自然之性,则幸福当下即是,不须外求!
1/6页中国哲学史(上下)读后感第二篇
总体说来,只能说是一本“识字”的书,对熟悉国学话语系统有所助益。但就开拓新边界、激发新思想而言,读到后期墨家尚未有火花迸溅。
实感对人自身的主观探索到了一定程度就变得兴趣寥寥,说来说去就那么回事,即使悟透也无法抵达。
如此说来,倒是理解西方学术之后蔓延到社会学、心理学之类的做法。或许人本身的趣味是有限的,人与人、人与外、外部世界的多样性才是成就幸福的参差多态吧!又或许主观层面的纠缠于现实修行毫无助益,不如求索于科学手法的研究。
如此而言,人们所吹捧的国学的神秘性实是个伪命题,不过是人类对于自身无知的一种美化解释。如若中国学问对于人类学术是无知的避风港的作用的话,不知是美名还是骂名……那么国学就是科学的糟粕吗?其值得传承的部分又在哪里?
但在如此种种下,自己所珍视的情绪,难道终究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把戏?那我在追索真理的道路上,实是不那么热爱它的.......
毕竟我宁愿保留欺骗自己和玩味情绪的空间……但是又不能让它把自己的骨头都泡软了……
2/6页中国哲学史(上下)读后感第三篇
如果说胡适讲哲学史“截断众流”地从“诗的时代”讲起,那么冯友兰的这本哲学史,以大气魄把两千年来的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是另一种“截断众流”。这本哲学史,上篇讲诸子,下篇讲玄、佛、道、朴之类,虽略有粗泛之感,但也算举玄勾要,有条理且有通识,远高于现今的许多抄书家。纵论中国哲学史,不可能不择要而述,如何取材、如何裁剪、如何组织,最是反映著者的眼界和学识。如胡适则以“名学”贯诸子,如冯友兰则以“源流承接”历述过往二千年之思想变迁,所以本书最重前后衔接。陈寅恪的审查报告说,”所谓真了解者,必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同情,时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p.457),此不惟为哲学史家所言,似亦可为今日人云亦云者警。冯友兰有个自传,说当时著书,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生活的反思,是”以志艰危“,成书于”贞元之际“,所以这本书里关于理学新儒家的介绍和论述(如以form, material讲理、气),正开启他之后所谓新理学的绪端——评论一个人的学识,从为人处世或者人品开始谈起,或者引用别人如何评价,真心不能说明太多问题。
3/6页中国哲学史(上下)读后感第四篇
有时间应该读这本,而不是简史那本。正在慢慢读前面关于哲学思考的部分,看过有些启发的。
4/6页中国哲学史(上下)读后感第五篇
昨天读到秦汉之际儒家关于婚礼的理论,冯友兰先生的讲解简洁清晰,甚是喜欢。《中国哲学史》论述了从古至今中国的思想学说,对我来说是一次系统性的学习。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我才将要读完上册。不敢说完全读懂了这本书,很多地方我也是一知半解,不甚了了。比如说公孙龙的“白马论”、“坚白论”等,可能是我的逻辑太差,辩者的理论往往把我绕晕。
这本书读下来会发现我们的行为或多或少都有各家思想的影子,虽然我们可能并没有在书本上学过。诸子百家的思想其实也是相互影响的,比如说荀子就受到了墨家功利主义的影响,韩非受到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
要说诸子百家,我对哪一家的思想学说印象最深,那一定是儒家。高中时念《论语》《孟子》,觉得无聊透顶,子曰子曰,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但也正是高中时就开始接触儒家典籍,相对于其他几家来说,儒家是我最熟悉的。在我印象中的孔夫子是个呆板迂腐的糟老头子,是拆散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封建礼教的化身,是繁琐枯燥的礼仪,是不可逾越的等级。我从来不懂孔子口中的“仁”是什么,为什么那么执着于“礼”,为什么他那么想恢复周制?所以在《中国哲学史》中读到孔子言“直”的理论,我是惊艳的。孔子居然是注重个人性情自由的,但人之性情之真的流露并不是无条件的,还需合乎“礼”的规范,是有节制的,有约束的。至于出于性情之真的流露而行事,是否能得一有利之结果,在孔子看来并不重要,凡事只问“吾心安否”?以至于后来有隐者说他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突然就觉得很感动,傻得可爱的孔子。
扯得有点远了,其实我就想谈谈昨天读到的婚礼。在儒家的概念里,礼是关于人的行为的规范,包括一切风俗习惯、社会政治制度。之所以设置礼,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节”“人之情”,人的欲望需要节制,使其符合“礼”的规范,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二是“文”“人之情”,如天旱则求雨,通过占卜来决定大事,儒家当然知道求雨、占卜是没用的,但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不过是用这些仪式来安慰老百姓罢了。“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这些礼只是政治的工具。总的来说,儒家的礼是近人情的,如丧祭礼中,人们对于亲人的死亡在情感上不能接受,往往悲痛欲绝,所以“亲死三日而殓”。为死者准备很多的随葬品,并非以为人死后灵魂会继续存在,准备这些祭品只是为了使人们在情感上得到安慰。但到了婚礼当中,儒家却一反常态,变得有些不近人情。在儒家看来,婚姻的作用就在于繁衍后代,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究其原因,冯友兰先生认为儒家虽不迷信人死后有灵魂,但人死不等于完全断灭,其子孙后代为其身体之一部分将在这个世界上继续存在下去,这是一不可磨灭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虽然人不能获得生物学的不死,但却可获得理想的不死。再者,正如《寻梦环游记》所讲述的“死亡不是永别,遗忘才是…”,伟人自有大众怀念,而普通人只能通过其家族和子孙的记忆获得不朽。这样看来,子孙后代就变得至为重要了,婚姻也就沦为“理想的不死之道”的产物,变成繁衍后代的工具,至于婚姻中产生的爱情与快感,则是一种附带产品。
但话又说回来,儒家不是很注重个人情感的吗,为什么会对婚姻中的夫妻之情视若无睹?在这方面儒家思想是有欠妥当的,也造成了许多婚姻悲剧,最著名的应该就是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故事。如果儒家对婚礼也如丧祭礼一样多一些对人性的体察与关怀,人们是不是就不用遭受那么多痛苦了呢?
5/6页中国哲学史(上下)读后感第六篇
(注:本读后感仅为介绍和评论该书,供自己学习和研究,做些笔记和思路的整理。)
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其实下册已经看了过半。这本上册全部在介绍“子学时代”,按照冯老的介绍,“儒家之兴起,为子学时代之开端;儒家之独尊,为子学时代之结局。”
坦率的说,诸子百家对于我来说也许只有孔孟老庄稍微了解些。看过这本哲学史之后,非常佩服冯老的一点就是他向读者展现了真正的百家齐鸣的历史。也让我知道了,“在中国历史中,自汉迄清,有大影响于人心者,非《周易》,而乃带《系辞》、《文言》等之《周易》;非《春秋》,而乃带《公羊传》等之《春秋》;非《仪礼》,而乃有《礼记》为根据的《仪礼》。”
很喜欢这种叙述历史的方式,按照冯老自己说的,采用叙述式和选录式相结合的方式。不光能看到原始的资料,还能有冯老的梳理和解读,当然还有最精彩的“融会贯通”。
这种“融会贯通”主要是两方面,一则是对比诸子之间的差异,打通他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从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开始,“合同异”和“离坚白”之争,“盖或自物之异以立论,则见万物莫不异;或自物之同以立论,则见万物莫不同。”一直到《墨经》的离同异,合坚白。似乎就把一场甚至跨越年代地域的辩论赛呈现在眼前。都没有错,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前提假设之上。
很喜欢冯老的一句话,“现在哲学家所立之道理,大家未公认其为是;已往哲学家所立之道理,大家亦未公认其为非。”是是非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句判断,从不同的观点来看,也许我们更多的是明白其所以然,而不是简单的贴一个好坏优劣的标签。
以此也很喜欢冯老的态度,“伪书虽不能代表其所假冒之时代思想,而乃是其产生时代之思想,正其产生之时代之哲学史之史料也。”所以也可以看到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的思想,也许就是凑满了管中窥豹的管子。
“天下虽有名,而仍无共相。”也许这就是哲学史最简单的一句概括。
另一方面的“融会贯通”,是从历史的纵向对比角度发展到横向的中外对比。比如介绍孔子是如何颇似苏格拉底的,还有“墨子所主张者为‘之所为’,此其所以见称为墨道也。此犹希腊安提斯塞尼斯之学之见称为犬学。”等等,会很有意思的看到其实哲学的各个视角在中外哲学史上都能找到一个具体的标杆。
冯老也引用了希腊哲学家的分类:物理学(Physics)、伦理学(Ethics)、论理学(Logic)。来展现现代哲学的框架,让我受益匪浅:
1、宇宙论,“对世界之道理”(A Theory of World):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素者和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
2、人生论,“对人生之道理”(A Theory of Life):研究人究竟究竟是什么者和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
3、知识论,“对知识之道理”(A Theory of Knowledge):研究知识之性质者和研究知识之规范者。
对于中国来说,”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人之是什么,而不注重于人之有什么。“
这也牵出了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议题,“经验”和“道理”。“所谓纯粹经验即无知识之经验。在有纯粹经验之际,经验者,对于所经验只觉其是’如此’(詹姆士所谓’that’)而不知其是’什么’(詹姆士所谓’what’)”。
进而可以看到中外哲学的发展,乃至现在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发展,也可以追溯到that和what的源头。“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一个经验之本身,无所谓真妄;一个道理,是一个判断,判断必合逻辑。”
如果中国哲学家更喜欢基于道理或者“是什么”而言,又有一个很值得回味的点,“孔孟之正名,仅从道德着想,故其正名主义,仅有伦理的兴趣,而无逻辑的兴趣。”也许这是值得进一步深思的地方。
关于这些“融会贯通”只能说是看完上册以后一部分的收获,还有具体每家思想的进一步理解和熟悉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加上文言文和哲学的语境本来就不太习惯,一遍的阅读远远不够,值得再精读几遍。
总体来说,这第一遍已经是收获满满,虽然冯老也很坦诚的说,“写的历史永不能与实际的历史相合”,但这本书已经为我打开了很多扇哲学思想的大门,期待以后的继续探索。
2022.05.08
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