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史》读后感:通过阅读《爱尔兰史》,我深刻了解到爱尔兰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书中详细描述了爱尔兰人民的抗争与奋斗,展现了他们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和理解爱尔兰人民的坚韧和勇气。
《爱尔兰史》读后感(一)
其实我感觉这本书和上世纪70年代翻译的那本柯蒂斯版的《爱尔兰史》不应该叫《爱尔兰史》,而应该叫《英爱关系史》,过于注重讨论政治、民族主义和对英国的斗争,而对爱尔兰本国的历史如经济、教育、宗教、文化等提及甚少。而且本书的章节分配也有问题,有的地方着墨过多,而有些地方则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1/3页《爱尔兰史》读后感(二)
马铃薯于1600年进入爱尔兰——此时的爱尔兰尚处于欧洲文明的边缘,仅有50万人口,是英国“血肉相连”的附属国和殖民地。马铃薯的引进是爱尔兰历史的一道分水岭,它导致了爱尔兰人口的膨胀性增长——在其后的两百年里,马铃薯这种易种、易收、易管理的廉价农作物促使爱尔兰人口由1600年的50万猛增至1800年的500万,到1845年更是达到空前绝后的850万,单就耕地面积而言,爱尔兰已经成为欧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由马铃薯引起的大饥荒从184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852年才彻底结束,七年间共有110至150万人死于饥饿和饥荒带来的疾病,超过200万人移民国外,给爱尔兰留下了无法愈合的民族伤痕。
2/3页《爱尔兰史》读后感(三)
作者罗伯特·基毕竟是英国人,当过皇家空军飞行员,后来主要混电视行业,所以整本书就像分集的电视纪录片——爱尔兰古代史讲的极为简略,主要聊的是英国介入爱尔兰之后的政治和民族史,尤其是北爱尔兰地区的历史。另外,电视的风格就是取舍极其鲜明,细的地方很细,粗的地方很粗。(顺道一提,东方出版中心的这一系列国别/区域史的书水平都不太稳定)因此,指望得到对爱尔兰的全面认知不用指望这本书了,而对于了解爱尔兰的政治史来说,它是一本好材料。
不过国内能找到另一本《爱尔兰史》,作者是出生在英国的爱尔兰人艾德蒙·柯蒂斯,成书于1936年,但剧情到1922年爱尔兰自由邦成立就完了,二战后的北爱尔兰问题(The Troubles)完全没有提及。
另外,这本书也没能把北爱尔兰问题放在冷战的大语境下去分析。
小资料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