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病对话》这篇文章通过对疾病的拟人化描述,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疾病对人类的影响。文章中描绘了疾病如何悄无声息地降临,如何在人们的身体中肆虐,最终又如何被治愈。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呼吁人们应该更加珍惜健康,珍惜生命。
与病对话读后感(一)
很好读,通过生动的案例故事传递基础医学知识和生活常识,又透过疾病和病体从医生和普通人的视角看待生命和世界。书中病人们坚强乐观的一面,让生命变得开阔有韧性,惊叹于戒躁戒药选择自然疗法的神奇功效,感叹人体强大的自愈能力和生命力,以及医生在紧要关头的智慧、判断力,和凭借丰富诊疗经验,胆大心细、勇于尝试的冒险精神。“即使面对死亡,也不得不诗意地栖居。”
与病对话读后感(二)
我面临身体的病痛十多年,有个非常深的体会:当病人遇到一个令自己信任的医生时,是非常利于治疗的,其中的作用很可能大于我们的认知。从胡老师如何对待一个个的病人包括自己的母亲,可以感觉到她就是一个可以让病人产生信赖感的医生!这本书不仅实用,当遇到相同问题时,里面的方法直接可以用,同时也让我学习到面对疾病的态度,这种态度在面对人生难题时也同样奏效。
看这本书让我吃了定心丸般安心。
与病对话读后感(三)
看清自己,关乎很大的勇气
多向万卷书万里路借些勇气
医生有机会看到世间最大的黑暗,胡冰霜老师硬生生的走出了一条新的病辽道路,她说要艺术疗愈要精神疗愈。人要从手才能到心,当然这个社会资源需要向老人更多倾斜。
读之前,对这本书期望值有点高,读之后,看到活生生一个又一个人的时候,反而平和起来。
全科医生推崇的实践医疗,或许有些玄学在,而玄学本质内核又是什么呢?或许是燃起心灵之火,别让他枯竭泯灭。
与病对话读后感(四)
算是一本医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的散文集吧,虽然比我预期的深刻性差了一点点,但还是很推荐,作者的文笔优美,观点质朴,接地气。俗话说“医者父母心”,作者做到了,真正地为病人着想,尊重生命,对生命负责,对所有的病人一视同仁,即使是病入膏肓的精神病人也带着极大的耐心和真挚的爱心去和他们交流。 我最认同的就是人体有强大的自愈力,特别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带给生命的奇迹,甚至可以让绝症和复杂的疑难病症完全康复。无论何时,让自己有事可做,对生活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坚持动脑动手去创作,是一个人保持健康有活力的基石。 还有就是关于精神病人的思考,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我们所谓的正常完全是在用人为认定的标准去衡量的,如果站在精神病人的视角去看,对“正常”的定义可能会完全颠覆。人的大脑和心灵是世上最神奇最有灵性的存在,很多精神病人都有超乎常人的特殊天赋,大脑在给你关闭了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你开一扇窗,所有生命都是不完美的,所有生命也都是完美的,多么妙啊!
与病对话读后感(五)
每天两三个小故事,看到最后,还特地去百度了一下作者,明明学的也不是中医呀。印象很深的是作者母亲因为心脏房颤住院后,凌晨三点,作者背着护士在病房里给母亲各种按摩,然后模仿山路颠簸,然后让母亲打太极、气功十八法,最后洗了个澡,终于在5点多让心跳转回了[惊恐]不是自己有专业知识、不是自己懂急救、不是自己亲娘、不是娘自己胆子大,谁敢这么冒险。
从医这么多年,从针对器官和系统的医学、到精神医学、到心理学、到预防医学,作者形成的主张之一是,可吃可不吃的药、可打可不打的针、可做可不做的手术,不不不。大抵是因为作者“对个体康复力、生命力的景仰连绵不绝”吧。她说[玫瑰]唯有向死而生的意志会使生命变得更为美丽、宽广……即使面对死亡,也不得不“诗意地栖居”。
这本书,很温暖,或许是因为里面的一些病人,或许是因为里面的一些医生,或许是因为作者,或许是因为看书的人
与病对话读后感(六)
看《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知道了乐府,开始读这本书 很佩服作者在精神病学 全科 心理学 预防医学多个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以及中年之后学习书法绘画,并有所成就 然而,书里的内容大部分不敢苟同。虽然作者在后记中也写道“且有意要写40年“目睹之怪现状”,故常识性的、教科书上有的东西便不赘述”,但对于大部分没有医学常识的普通人来说,更容易把作者目睹之怪现状奉为圭臬,加剧对现代医学的不信任,比如人家华西的教授都说啦,胆结石吃药就可以,你们非得让我手术,就是谋财害命,类似的,精神病的药都是害人的,房颤不用手术等等之类的。 理解作者的用意,但对于目前国内大众来说,更需要的是医学基本科普,让大家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当然,生命本身就充满奇迹,也有起死回生 不药而愈的病例,但太少了,谁敢赌自己就是那个幸运儿呢?还是老老实实按现代循证医学诊断治疗吧。
还有作者母亲房颤住院的一节,假如房颤已经形成血栓,如此这番一折腾导致血栓脱落发生脑梗肺栓塞,算谁的。作者肯定是有把握的,但如果我是管床医生,早晚被吓死
与病对话读后感(七)
如作者所言,这本书是展示生命因信心、勇敢、坚韧、宽阔而得以继续,因此此书不是传统的医学科普书,没有系统地针对某一类或某些疾病的防治展开体系性的知识科普,甚至作者自己专业的领域——如精神病学也是叙述几个故事。此书带来的,更多是对待疾病和生命的态度,主角包括病人、病人家属(指作者的家人生病)以及医生,通过一个一个的故事,举重若轻地传递理念,如“生命的任何状态都是有意义的,抑郁、焦虑、强迫、恐惧等各有其价值”。
与一般科普不同,作者更为提倡少用药物或医学手段治疗,甚至强调身体有强大的自愈能力,而一般科普则更强调及时就医、服从医嘱诊断治疗。普通的科普有时会在无形中传递焦虑,原因在于个人只知症状,但无法自行诊断病因。知道得越多,就容易把自己的症状同大大小小的、所有可能的疾病连接在一块。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疾病的焦虑更少一些,面对自己的身体与生命也更为坦然。疾病,只是身体或生命经验的一部分,若我们只顾自怨自艾,让疾病或治疗完全占据我们的生活,那才真使生命失了色彩。医学治疗也是如此,医学治疗是手段,帮助人们更好生活的手段,也仅仅是是人们恢复身体健康或减少病痛的其中一种而非唯一的方式。
与病对话读后感(八)
昨天看了个樊登老师的直播,是关于一个医生的书,当然也脱不了医学相关知识,由于与书有关,也共同记载下来。因为人的记忆真的有限,而且最要命的是不只是模糊,更会有一定的偏差。回到正题,记录几个自觉有用的小知识点。
1.不要一味地拒绝抗生素,只有用量足够,完全杀灭细菌或病毒,才能避免产生耐药性。
2.遇烫伤,最重要是及时第一时间降温,冷水冲,直到感觉不到疼痛为止,可能会几个小时。
3.便秘。喝各种液体,不只限于水,包括果汁、汤汁等,必要时喝几勺食用油。加大运动量,吃些口味重的东西,酸辣等味道会刺激肠胃蠕动。尽量独处,避免其它环境刺激而错过便意。如打开塞露配合打哈欠,会使全身放松。
4.养猫狗也有好处,让人所处的环境比较复杂,以产生合适的免疫力。
很庆幸我有及时记录想法的习惯,因为至此己经忘记很多内容了,日后忘的恐怕会更多。
2020年2月14日
与病对话读后感(九)
这个世界上太缺少有能力的女性的书写了。作者胡冰霜是四川华西医院一位全科医生,因为同为西南片区的人,共享着川渝方言,所以偶尔看到方言会觉得很有趣,也会想,北方人会不会想半天会错意?
这本医生手记没有多少医学方面高深晦涩的术语,主要是记录了她行医多年来对她影响颇深或印象深刻的病例,比较轻松有趣,也让我了解了一些医学常识,顿感卫生知识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书中多次提到胡医生非常推崇的自然主义疗法,相信人体自身的强大修复能力,和坚韧信念能对让人生更加广阔这两条对我有所启发。对于疾病,我一直是因为不了解所以常惶恐,一有小病小痛便往最坏的结果想,而且我一直觉得人生虚无,没有意义,今日有活着的理由和羁绊便安安心心活着,明日没有了也就无牵无挂走了,而且老年人,明明身体真的不舒服,为什么还是死撑着一直赖活着 还是因为互相的羁绊。虽说他者即地狱,人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但不得不承认,人际关系也是人活着最大的理由,毕竟我们也能从他人身上获得勇气 治愈 新希望和新想法。
生命的广阔还有待我慢慢去发掘。
与病对话读后感(十)
推荐胡冰霜教授《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 看病,看人,看生命的希望与光亮。 见医,见智,见命运的禅机与必然。 胡教授以自己精神医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的研学和行医轨迹,为读者展示了过去40年医学的变迁、医学的复杂、医者的勤奋与诗意。 王曾礼医生的锦囊妙计或许可供医生朋友们借鉴。 中老年人则可借鉴胡教授的母亲及黄原老师的老年生活态度与规划。 心理学同好们则可窥见上世纪90年代艺术治疗最初被介绍到中国、介绍到四川的状况。 也有很多有关中西医治疗的辩证认识供参考,以及对中医针灸推拿实用性及效果的实例介绍。 胡教授文采极佳,读起来很是愉悦、有趣。 黄原老师感叹,中国书画精英多是出家人,智永、张旭、八大山人、石涛、渐江、弘一法师……而照胡教授的记述描写,像洛夏医生、王曾礼医生那样高超的医生也颇似出家人。
与病对话读后感(十一)
看见如此仁慈,开阔,坚韧,积极,真诚的一本医学书,只能油然生出一股敬仰之情,以至于要多在长评里废话几句。胡冰霜老师虽然作为一位医生,但写的散文比当下许多专职作家都包容和有见地,显现出大是大非全都观遍之后的那份从容和高贵,绝非一些故作矫情之作能够相比。文章有着对动人生活细节的敏感,“怀抱着羊羔取暖的老人与孩子们”“四川德阳什邡龙居寺的荷塘边”,如此种种。
”唯观察与思考未有穷期”。读此书倍感此前的生命枯萎而狭隘。生死如昼夜,虽然生老病死,人有可能去选择高兴还是悲伤。个别抑郁症患者应该使用药物治疗,大病也有可能是一个生命的转机。
在医学的角度来看,本书记录了作者经历过的诸多巧合甚至奇迹,让人甚至忘记了真正的华西医院那拥挤与嘈杂,那一张张烦躁或无助的俗世的脸。那些多交的少交的钱。那些多用的少用的药。
乌兰巴托被写的好美。读罢在谷歌地图上大致看过,建筑可以称得上破旧,植物也十分少,见不到什么绿色。大概仁心见仁,处处都有光辉。
希望各行优秀学者业余都能写写这样的散文,让社会里不至于全部充斥着浮躁悲观和猜疑。本书也应该给许多医院工作者看一看,让他们能知道,在有一个地方,所有的病人都能够被拥抱。
与病对话读后感(十二)
医生眼中的患者,可能是高度抽象化的,一系列生化指标或医学影像让人成为了疾病面前的样本,病人首先是病,而后才是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这种非人格化关系,让人们在医学面前更多想到的是药品、手术等器物,而非帮助、安慰等温情。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经历丰富的职业医师,精神病学的出身让她既关注患者的身体也聚焦他们的心灵,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的国内外实践使她有更多机会在非传统医疗机构观察患者的喜怒哀乐,因此对医学形成了颇为独特的感受。
本书是作者的随笔集,记录了她从上世纪70年代末踏上医学之路40多年的所见所思所感,既有对病例的深刻反思,也有身边同行的精彩故事;既有医学知识救人于水火的成就,也有神奇人体起死回生的惊异,因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病例不仅鲜活,而且饱含深情。
年复一年,作者目睹着无数生命因信心、勇敢、坚韧、宽阔而得以继续,故对个体康复力、生命力的景仰连绵不绝,点燃了心底里关于生命的希望与光亮。在作者看来,医生与疾病对话,不仅是医者的仁心仁术战胜了病魔,更是疾病教会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如何相处,在医生治愈疾病的同时,疾病也治愈了包括医生在内的每个人。
本书的故事生动、文笔精炼,阅读中能够充分体会到作者的真诚与真实,医者的智慧、灵活、通达赋予了疾病全新的视角,为思考生命带来十分独特的体验,值得闲暇时翻阅品读。
与病对话读后感(十三)
感觉结构太简单了,就是简单的记在看病日常,而且很多地方详略感觉不是很得当。正常来讲,作为医生,看到病症,为人医治一般来说应当先判断再诊断再开药,但是看到的前几篇,都是判断出了某些症状,病人被开导了一下,然后病情就好转了,生活也突然焕发光彩,甚至可以说过于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而且双性人无性人那部分看下来感觉很奇怪,明明醉着可以展开的,不管事从医学还是社会层面,但是她就简单盖过,然后写了听了我的话之后突然就有希望了,一句开导的话为病人带了希望。甚至言语之中还有一张抱着同情而不是怜悯的感觉。。。 人的心理作用确实是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但是作为一部医学散文连着好几篇都是这方面的,以这种思想为主题未免让人觉得乏味。 本来以为这本书没什么好看的,但是读到第二第三部分也并非如此,明显能感觉作者是不同时期写的,以不同的心态,而且文章的叙事结构前后有很大的差别后面读起来就比较舒服了。 不再是堆砌病症描述以及严肃的医学知识,而是由病过渡到人,深入了解患者病情的前因后果,疾病不是一时发生的,所以对病人也不是仅限于一时,中后部分作者对病人似乎多了一种人文的关怀。 最后一部分则更侧重于收到的医学上的启发。 总体来说,这本书就是单纯的记述行医中的生活与感悟,每一部分还可以学到一些医学知识,当时无聊时的消遣未尝不是不错的,但是也仅仅如此。
与病对话读后感(十四)
非常非常好看的一本书。看书名以为是医学科普,实则全科医生胡冰霜从医几十年的所见所感,世间冷暖尽在其中。
作者文笔非常好,字里行间可看出其崇高的医德以及为人处世的智慧与悲悯,真是一位医术精湛、经验丰富、兼具人文关怀的医者。
以下记录些许我读本文的收获。
1、“无为而治”。可吃可不吃的药不吃,可做可不做的手术不做,检查可以积极些,但创伤性的检查应保守些。
2、疑病症的终极原因在于病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毫无意义,对世界和他人的看法一片虚无,才会转而瞄准自己的身体。
3、好心情是天下第一良药。高兴是一种习惯和能力,是自我的选择,可以习得,且当自找和自发。
4、“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中医提倡舒筋活血,所以进行全身按摩、保持气血通畅很重要。按摩应以感到舒适为准。
5、一直进行适度的、创造性的、令人愉悦的体力和脑力活动,对于保持身心健康有利。
6、冰敷对烧伤和烫伤有奇效,冰敷应以舒适为准。
7、“自须我就山川,亦须山川就我。”艺术具有疗愈作用,绘画治疗有奇科学依据及意义。
与病对话读后感(十五)
都说健康是革命的本钱,正在多的钱如果身体不健康那一切都是白扯,现在的人们往往都是遇上大病之后才意识到应该去了解些医学知识,可是这时已经晚了。人们不去了解相关的知识,主要还是其中问题的繁琐,想着有病就去医院,交给医生就好了。其实自己拥有一些预防措施之后对于疾病的治疗会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太专业的书我们普通人也看不懂,就算能看懂也会看不下去。这本书不同,一篇篇充满趣味性的医学散文不仅能够达到科普的作用,还能在阅读中得到放松。
医学不能够马虎,看书当然还要选择专业的作者,胡冰霜的学术地位可以说是非常之高了,再加上其无数成就,完全可以证明本书的靠谱性。我很喜欢看作者讲故事,因为作者要想抓住读者的心,就要去套近乎,可以说我是在试读前两页的时候就选择了这本书。作者主攻精神科,但本书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我们日程生活中会接触到的疾病作者都有谈到过。
当人们得知自己患病的时候,那种打击可是比丢钱还要强烈的多,所以会有很多人冲昏头脑去选择盲目相信一些事物。通过作者遇到的病人事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和身边老人相似的情况,也就是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如何去控制好自己的心态,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说作者找到了病痛的根源,这才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人类就是因为太聪明了,所以才能够想到很多问题,就连不必要的都想到了,也就是所谓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那么病到底是由什么得的,又是由什么医治的,我也觉得没有绝对的答案,通过医学手段的进步,治疗方案一直在更新,所以也就没有什么绝对治不好的病,也没有最好的药。可是我认为,唯一能够调整的是我们自身,药物都是辅助。如果一个人的病痛到达了一定程度,那则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这时作者也想出了一个点子,就是通过图画来表达,从而找到了病源。等等这些都是作者在与病人对话,与病对话,相信这能够解决很多人的心病,这也是医生能够做到的最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