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步》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作者通过描写一个勇敢追逐梦想的女孩的故事,表达了对于坚持不懈的崇敬之情。文章中展现了女孩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她始终不放弃,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这篇文章鼓舞着读者们要勇敢面对困难,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永不停步读后感(一)
艺术与生活的分离,助长了大量关于“艺术生活的神话”阴魂不散。……我们未能理解,艺术就是生活,由数以百计的家庭小摆件、构成我们自身存在的景观和记忆共鸣而成。——《永不停步》罗斯玛丽·沙利文 我们多数人知晓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都是从《使女的故事》开始。阿特伍德女士显然在严肃文学与幻想作品势不两立的边界开槽出了新的可能性,并且充满深意。被那本书吸引成了很简单的事,因为其叙述是如此平静、细腻又犀利。而这本《永不停步》则向我们呈现了,是怎样的时代背景和怎样的个性力量共同交织,培育出了能写出那样关于女性现实的不诉诸情绪却能刻肌刻骨的伟大小说的作家。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发生在阿特伍德早年时的一件“小事”,这件“小事”就像一个基调,注定了往后的发展。 这个出生于1939年的女孩,由于小时候跟父母生活在丛林中(因为他父亲的工作原因),也由于没有被父母用“女孩该是什么样的”那一套要求过,所以并没有强烈的性别差异意识。也因此,当她开始在城市求学,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自信、独立与敢讲敢说,时常被认为有违女性准则,阿特伍德第一反应也不是备受打击,而是与众不同的意识到,原来外面世界的男性大多数自尊心脆弱,而这个脆弱源自被称为“男权”的东西。因此,在阿特伍德心中扎根下的——不管是关于性别还是关于国家意识——都并非“压迫”,而是如何争取“差异中的平等”,如何跳脱性别二元论,作为“人”而非“女人”、作为“作家”而非“女作家”去建立自己的空间。这是非常宝贵的意识。 和差不多同一时期的另一位优秀女性一样,她就是美国前大法官鲁斯·巴德·金斯伯格一样,她们都成长于充满动荡的时代,伴随着战争、意识形态斗争、政治不信、历史遗留问题等生活,但这些所有到了她们手上都成了思考和钻研的对象。不论是金斯伯格的法官生涯还是阿特伍德的作家生涯,都不是脱离她们作为个体的存在而存在的。我们其实很容易发现,哪怕是一些有着深厚思想理念的哲学家也可能是面对生活具体问题的白痴,但是她们不是。她们都是从来都对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以及为了实现那种生活该做些什么,充满孜孜不倦探索精神和务实品格的人。 作者写道,“阿特伍德认为,只相信成功,把成功作为衡量标准,这么做十分危险。唯有两件事至关重要:一是为写作而写作,二是以个人生活为中心。”在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女性有将自己做的事、追求的生活浪漫化的倾向和弊病后,阿特伍德以敬业和踏实的双重努力让自己脱离了时代文化为“女性”勾勒的形象,她创造的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加拿大作家身份,还有一种精准的描述时代现象的无关性别的语言。
永不停步读后感(二)
你可能因《使女的故事》认识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但如果你读过她更多作品,你会发现她作品的风格不一,但无一例外都与现实有着紧密的关联。
她为何能创作出如此多的优秀作品?她为何拥有如此大的能量,可以持续创作?
加拿大知名作家罗斯玛丽·沙利文所写《永不停步: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传》或许可以揭开阿特伍德持续创作的秘密。这是阿特伍德的传记,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传记,严格来说,这是关于阿特伍德创作生活的书。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出生于1939年,六个月大就被放进背包带入魁北克丛林。整个童年出入丛林、渥太华、苏生玛丽和多伦多。
这一段经历对于阿特伍德来说至关重要,她自己都说“这显然是我的一个优势”,具有了不惊慌,爱观察,物尽其用这样的经验的阿特伍德回到社会之后,可以远距离审视别人,以独特的视角看待一切。
这大概也是她对社会问题敏感,并以此创作出《使女的故事》《猫眼》《可以吃的女人》等著作的原因。
阿特伍德自幼喜欢阅读,而且阅读内容广泛。五岁时就创作自己的书,六岁写了第一部小说。写作对她来说,似乎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成为作家也是她儿时的梦想。幸运的是,阿特伍德有一位开明的母亲,她会在不侵犯隐私的情况下鼓励她,尊重她的自主权。
学生时代,阿特伍德就在学校杂志上发表小说和诗歌,但她不希望被贴上“女作家”的标签,在性别压力下,她并没有沮丧,相反她受自己的写作欲望驱动,持续创作。
毕业后,阿特伍德期待能找到一份白天的工作,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创作,遭遇碰壁之后,她申请到了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讲师职位。后来,她也一直边工作边写作,好在她的家人并没有反对。
她出版的第一本诗集《圆圈游戏》,有对底层的隐喻,因为阿特伍德发现,这是一个疯狂而紧张的世界,这个世界拼命坚持着一种人为的秩序,随时都可能爆炸。
《可以吃的女人》触及现代生活和女性问题,讽刺整个消费世界,对符号和观念的智力消费,对人类情感的消费,以及对物质的消费。写这本书时的阿特伍德意识到仅为了结婚而结婚是一个陷阱。
《生存:加拿大文学主题指南》使得阿特伍德大获成功,《使女的故事》让阿特伍德名声大噪。
对于为什么写作这个问题,阿特伍德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她写作是源自内心的召唤,她曾说:
至于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为何能够坚持不断地创作,可能与她的抱负有关,她期待自己成为一名好作家,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职业作家。这也是为什么从一开始,她就涉足各种写作,不管是中学时代的广告歌和木偶剧,还是后来的杂志新闻和电视剧本。
如今,她还在写作,还会继续出版其他书。对于写作而言,她永不停步。
总体来说,《永不停步》这本书可以带领我们走近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写作生活,了解她创作灵感来源,以及促使她一直坚持创作的动力。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在了解她的人生经历后,以新的角度来看待她的作品。
最后,个人十分喜欢阿特伍德的《猫眼》《盲刺客》,喜欢的朋友可以去读一读,真的超级精彩。
永不停步读后感(三)
中信无界出品的《永不停步》为我们展现了这位文学巨匠的非凡才华与坚韧精神。作为创作了《使女的故事》并成功将其改编为高分美剧的作家,阿特伍德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赢得了全球读者的喜爱。如今,尽管已经年过八十,她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欲 望,不断为我们带来新的文学佳作。 《使女的故事》作为阿特伍德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未来世界设定和深刻的主题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这部小说不仅获得了加拿大总督奖、布克奖提名等荣誉,更是被成功改编为高分美剧。美剧《使女的故事》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础上,通过精湛的演技和出色的制作水平,将故事呈现得更加生动和深刻。 在《永不停步》一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阿特伍德的文学成就,更能够感受到她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她的生活经历、创作理念以及对文学和社会的独到见解,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阿特伍德的权 威传记也为我们展现了她作为一个人的多面性。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心世界和深刻思想的人。她的生活经历、成长轨迹以及对待人生的态度,都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如今,阿特伍德已经步入八十多岁的高龄,但她的创作欲望却丝毫未减。她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不断挖掘新的创作题材,为我们带来新的文学惊喜。她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也让我们对她的未来作品充满了期待。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非常高。译者陈小慰老师充分考虑了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使得译文既忠于原著,又易于被中文读者接受和理解。还对一些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象进行了恰当的注解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的内涵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