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心》后,我深感作者对文学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文章中提到文学源自内心的真实感受,需要用心体会和表达。作者强调文学的力量和价值,引导读者思考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这篇文章启发了我对文学的新思考,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悟其中的美好。
文心读后感(一)
看了《文心》以后,感慨为什么自己少年时期没有看过这本书。那时候也算是个爱好写作的人,但都是在自己摸索,老师对字词的讲解,胜过写作。很迷茫的状态,只知道能感动自己的就是好文章,至于如何去写作,没有用心思考过。
如今孩子已上初中,自己有幸遇到了这本书,犹如黑暗中的灯塔,让我对写作有了深入的认识。想必对于孩子,也会有极大的帮助。事实上,能够把如此枯燥的写作知识,讲解的如此有趣,生动,让人有一气呵成看完的冲动,这样的书,真是少之又少,可见作者文笔功力之强大!
看了这本书,喜爱写作的你,一定不会再迷茫了!
文心读后感(二)
夏丏尊、叶圣陶两位先生对日常生活情景的刻画很是深刻,句子清新脱俗,让人耳目一新,如“正午就有雪意的天空,到傍晚果然飞起雪来了。玻璃窗上已粘缀着许多飘来的雪花。”“慧修得空便看,两颗眼珠尽在书页上奔跑。”等等,不胜枚举。先生把知识都融入到父子、师生、同学之间的对话中,从知识点到学习意义、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似涓涓细流,引人入胜。知识传授的过程,没有死板生硬地直接输出,而是互动、提问,既不脱离生活实际,又让读者有所悟。在以“考分论”甚嚣尘上的今天,本应是生活日常项目的读书作文成了一种负担,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让我也不禁生出这样的念想“如果我有王仰之这样的老师,最不济也会在文坛有半席之地”。
文心读后感(三)
一本好书。
满分。
力荐。
缺点,由于时代所限,期间有很少很少的点可能需要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看。
优点,除此以外,全是优点。
推荐,给所有从小学生开始到老人的每一个人看,精读,反复读。
规劝,如果有”过去为什么老师没教过“之类的感觉的时候,可能是老师交了,而自己悟性不在线。好在一本可以伴随的书还可以配得上晚熟的思想和悟性,还好向上是人的本能。
文心读后感(四)
●浅显易懂。本就是为中学生创作,是“亲眷特为自己备办的难得的盛馔”。不止中学生,对于国文刚入门者,或是在门槛附近趴了好些年的青年、壮年,都有裨益,因“一向胃口不好的也可借此开胃”。 ●实用。借生活中的事讲国文知识,所讲知识完全可以让读者应用于生活中。如《文章病院》一节所提文章常见的毛病:用词不当、意义缺略或累赘、意义不连贯。知道什么不好,也就知道怎样写才是好。 ●超前的理念。如对于新体诗的态度,对于“读不用文字写的书”的阐释,以及在书中“明目张胆”地写中学生懵懂的爱恋。 ●内容丰富,短小精悍。书虽薄,内容涉及了读、写、作文,谈及词语的扩展,字句的修饰,文章的组织,读文的声调,书籍的选择,读书笔记的写法等等。
文心读后感(五)
在忙碌的实习中见缝插针地阅读,耗费两个星期,算是粗略读完了。大约还需要抽时间整理一些知识点和有意思的话语。说来也是惭愧,一个大学生,仍在看写给中学生的作文指导。如果中学时有幸见识这本书,不知道会增添多少乐趣。
写作原无公式可言,却有需注意的原则和可以至臻完善的方向。这本书将略显枯燥的文学知识融入进一群中学生的对话与教学中,使读者既感受到小说情节的趣味,又仿佛能身临其境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更让人赞叹不绝的是,作为一本给中学生的写作读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刻画照样不马虎。军阀无能,东北沦陷,底层人民在战火枪炮中流离奔走的场景一一还原在读者眼前,令人感慨万千。
这本书所介绍的知识涵盖面也极广,不仅介绍了写作的技巧和要点,还提到了戏剧,绘画,书写,朗诵等等,到真像是一门国学课的讲义呢。虽然已经过去了近百年,书中的知识在现在看来依然适用。书中知识点较密集,准备抽一些时间整理整理笔记。
文心读后感(六)
从现在看,这书就那样吧,但也不只那样。
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看,则多数所谈非虚。
毫无写作经验的人看,或许有醍醐灌顶之感,或许又看不出太多东西。
从语文教育的观点看,则真是不错的一本示范,语文老师可以琢磨琢磨。
借书中话语来说,这书就是作者对内部经验的表达,成了读者的外部经验,可这经验的价值几何,还是要看读者的内部经验如何。
文心读后感(七)
小说的本质:那就是作者从那些实事中看出来的和一般人生有重大关系的意义。P156
关于小说那张的想法,以前确实没有思考过小说和记叙文的区别在哪里,突然提出这个疑问,脑袋是空空的,看了作者的回答,其实还是有些不太懂,小说的意思是在于作者有自己的中心思想,然后以这个事情去构建一个小说,这是其一,其二是内容要相对的跌宕起伏,太平淡的事情写出来的中间并没有和一般人生有重大关系的意义,其三是虽然有作者把意义寄托在故事的叙述上面,但是并不详细说明,而是通过叙述,自然的省悟他的意义是什么。
那到底“意义”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我觉得不是很清楚的一点
现代汉语词典当中对于意义的解释是:名词,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 价值,作用。
文心读后感(八)
最近先后读了《七十二堂写作课:夏丏尊、叶圣陶教你写文章》、《文章例话》、《文心》。大概是幸运,这三本书恰巧是由浅入深,《七十二堂写作课》是基础,是框架;《文章例话》则是举出实例;《文心》兼而有之,而且给了我最多启发和灵感,甚至抚慰了我焦虑的心情。
也许因为先有了读前两本时的基础,以及读书时存在的疑惑,读《文心》的过程中,让我不断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会回忆起之前遇到的一些问题,“哦,原来那时书中所说的是这个意思”,“原来那一点还可以这样理解”; 甚至记忆起从小学到高中学过的一些作文知识,“哇,其实这个内容初中学过呢”,不禁欣喜。
《文心》的写法很是独特,以民国时期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为背景,巧妙地把知识点融入其中,十分生动有趣。甚至是以主人公的口吻,问出了许多我在读之前两本书时思考过的问题,并以学生讨论、长辈解惑等方式给出答案。这其中不仅有答案,还有思考的过程,不由自主就被主人公们的情绪所感染,使人更容易理解和牢记。
此书中还有一些题目,我也会跟随着一起习作;一些书目,也在不断地补充阅读。习作间有书中先生的分析和引导,不会再像之前一样无头苍蝇似的乱撞;写出的东西虽还是不尽如人意,起码没有离题万里,不知所云了。大概两周左右的时间,硬着头皮写了几个无聊的片段,与最初只写了300字的小段落相比,还是有了些自我感觉的进步,但哪怕这微不足道的提升,在我看来也是满足的。我想,与这本《文心》有很大关系。
当然,离我梦想的某文小说家还差着十万八千里,但没关系,担心什么辞不达意,只要不断练习,总会得到曾经的欢喜。
文心读后感(九)
很遗憾没有在上学的时候独到这本《文心》,很遗憾以前当老师的时候没有读过这本《文心》。对于语文学习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本绝对不能错过的书,从来没有一本非常实用的书籍让你觉得是这样的通俗易懂。虽然文章比较客观的好像在描写别的事情,但是那里面的学生仿佛就是你身边的同学,而且书里展现了一个重视国文的时代,和现如今重视“数理化”的风气完全不同的时代。学生会为了国家大事而群情激愤,也会在劳动苦难的磨砺中依然不放弃对文学的追求。而且一群孩子们在月下围绕着一个学识渊博的家长,一起讨论文学的画面,简直是让人内心极其动容的场面。书中出现的各种老师,他们绝不是被教学理论困住的教学机器,他们是博学多才的真正可以教书育人的让人敬仰的能对学生进行知识和品格熏陶的完美教师。再加上这本图书颇具丰子恺绘画风格的配图,让人爱不释手。喜欢书里的每一个人物,喜欢重视国文的那个时代,也喜欢书中对于一些语文概念的独特理解。比如一些晦涩的古文为什么年少读来不解其意,因为孩子不是古人不知道古人在想一些什么,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和心情创作的文章。而且孩子也不是大人,很难去理解大人经历过的人生坎坷和雨打风霜。甚至一些现代文也是一样,因为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并没有想去给别人鉴赏,而只是自己情感或观点的一种抒发。但假如你碰巧和他有着相似的遭遇,见到了相同的景色和事物,那么那种感同身受将一下子直击你的心灵,你将对一首诗或者一篇文章肃然起敬,惺惺相惜。那种灵魂穿越般的契合,会让你感到文字是那么美妙。以前自己也有类似观点,但直到看到《文心》才知道原来这是自己想说的话,这些是自己在短暂的教育生涯里拼命想要传达给学生的内容。如果以后有机会再去教学,一定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学生。如果所有的教材能有这本书设计的匠心,我相信学习将变得简单和有趣。
文心读后感(十)
本书标题为《文心》,副标题为“不一样的国文课”,顾名思义,它是汲取了作者(夏丏尊和叶圣陶)多年的教学经验而来的国文手册。该书出版的1934年前后,专门依据初中生的年龄和水平而编辑的国文教材并不存在,因此学生们存在很多疑惑。夏丏尊和叶圣陶深知这一情况,就合著了这本书来改善初中生的困境。另,书中多次提及的《中学生》杂志,亦是他俩主办并编辑的,旨在帮助中学生拓宽眼界。
作者虚构了周月华,张大文两个初中生形象,围绕着他们身边发生的故事,本书所要探讨的32个章节次第展开。这些内容,我简单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是文章写作方面,包括题目与内容的关系、知识与情感的关系、写作容易犯的毛病、文章的组织等;二是鉴赏方面,包括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比较、课外书的选择、田园诗与工人诗的区别、文章风格的鉴赏等;三是应用方面,包括信的写作、日记的写作、读书笔记的写作等。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部分内容并不适用于当下,比如对新体诗体裁的批判态度;但很多内容时至今日仍有应有性,比如习作和创作的关系。讨厌命题作文的人,大概不那么喜欢习作。因为题目或体裁被规定,学生在写作时被剥夺了部分选择的权利。但是,自由地写作不等于夸夸其谈。要想我笔写我心,前提是具备基础的文字功底,包括精准的字词选用,缜密的逻辑安排,而这需要通过不算地练习。
私以为,本书更适合作为老师备课的素材,部分内容可以成为语文课上的例证和补充,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国文教学演变,也顺便增长些见闻。此外,结合之前频频被爆出的教材问题,两位先生想学生之所想,积极解决教育困境的态度值得教育界、出版界的从业人员好好学习。
文心读后感(十一)
倘或能在初中读懂这本《文心》,我就再也不愁想写东西无从下笔、内容空洞、语言苍白了吧! 所幸,种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当下,这本书点燃了我学习用文字吐露心声,传播思维,与你交谈的火炬,很高兴与你分享。 其实在读这本书前我有一个疑问。 在短视频蓬勃发展、遍地发芽的今天,文字的传播力是否如当年报纸业应对互联网的浪潮一样,竭力喊却又无能为力。 在人人掌起麦克风、个个都能当rapper的今天, 诗歌、小说是否最终也如四轮马车被汽车取代那样,被放入博物馆无人问津。 会么?至少短期内不会! 或许电影、视频、音频等等能够单位时间内涵盖更多信息,或许更直观更沉浸易于让观者接受,或许文字真的会被取代,可能是如《三体》中三体文明那种无障碍沟通,可能是脑机接口将一切化为代码和新的语言方式,但也绝对不是现存传播手段能够做到的。毕竟到那个时候,世界上不会再有我们能理解的艺术,只剩肤浅和焦虑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滋生,设想一下未来吧!人人追求变态的效率、用营养膏剂替代美食,用改变脑电波替代爱好,用注射激素替代睡眠。 或许有些天马行空的悲观,但当前存世的深邃的思想,深刻的思考,深情的思绪都是用文字承载的,保持能够读懂和书写文字的能力至关重要、不能退化,必须从头练起、处处打磨。 回到这本书,两位文学大家带着我们沿着看似平淡生活的文学小径一步步攀登,手把手教学可比我们坐在课堂里听登山课有用多了,文字魅力流淌在书中这群欢快的孩子鸡毛蒜皮的小事里。时常我和主角一样坐在课桌前为一封感谢信或是文章而苦思冥想,也时常在小细节中回味孩提时代青涩的还不能称之爱情的爱慕。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一本理财的入门书籍《穷爸爸富爸爸》,想在其中找寻到财富密码。 我更推荐这本文字写作的入门书籍《文心》,去领略传播思想、包罗万象的文字魅力。 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谢谢你阅读到这里,期待你的赞同和喜欢,新的一年,我们一起精进!
文心读后感(十二)
教育的重要性一直被人们所重视,但是这方面的缺陷却层出不穷,最开始让我对教育方式产生兴趣的是我看到了陈丹青的文章,其实对于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的我来说,我很赞成他之前写过的那些文章。而这本《文心》则代表的是民国时代中国的教育方式,这本书的作者夏丏尊和叶圣陶可以说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两位学者,叶圣陶的文章更是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这本书除了文字,还有插画,这些插画也都是具有民国年代感的,这位画家名叫吴浩然,通过这本书可以进一步去了解他。
说到教育,也就有了师徒与老师的区别,之前在看《圆桌派》的时候也讲到相关的一些问题。教育甚至可以分为有偿和无私的,但是有时候无私之中也带有一丝防备,所以我一直认为自学很重要,并且知识的来源一定要广泛,如果局限是不会学到全部知识的。民国的教育方式并不落后,甚至在有些方式优于现在,但是时代总是会促使很多东西的本质改变。本来教育就是为了让受教育者的生活变得更好,但是现在的教育则大都忽略了这个定义,只是流于形式了。
书中的三十二篇文章,讲的就是让我们认识到学习的正确方式,学习并不仅仅看的是成绩,而是做人,教育和学习也是同时进行的。那些高科技罪犯,不就是没有接受到良好的品质教育,最终才会走向犯罪的道路。通过书中的插画也能明确表现出这些道理,之所以一幅画就能变现出来,正是因为问题并不大,只是解决起来比较复杂。现在也很少有老师回去讲这方面的知识,花了十几年的学费,最终却什么也没学会,这些人如果早点能看到这本书,没准就会重新对待自己所学的知识,
所谓文心,就是以一颗真挚的心让世界变得更好,只有注重了对新生的教育,才能够改变未来的社会,社会改变了生活也就会随之改变,以这种方向将会得到顺风的力量。这本书本身就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学思想,也只有这些文学大家才会思考得这本深刻,这种思想值得所有人去学习。通过书中所讲,能够让未来的教育行业少走弯路,也能让人们认清当下所最需要的是什么。
文心读后感(十三)
浅薄地看完后,很遗憾中学时没有遇见如“王先生”一般的语文教师。然而,转念一想,“王先生”还可能出现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么?
初中时的语文教师,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只是仗着资历深,年纪大,占据了这一个职位。全凭着课本、习题照本宣科:教课文的时候,就一字一句念课文,讲习题时,就一字一句念答案。高中时的语文教师,相比较之下就显得有文学素养多了,至少能扩展知识,在教课文之前讲一些背景,并且善于引导,让我有些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魅力。可即使这样,依然有些同学不喜欢,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这也怪不得他们,试卷并未要求学生要有多深厚的文学功底,课本上的课文即使意味再深长,韵味再浓厚,也与试卷上的题目毫无关联(除默写题之外)。学生们只需记几个“之乎者也”,背下几套模板,照猫画虎便也能得到高分,因为标准答案是规定好了的,只需往上靠便可。高三时,换了个语文老师,大多时间刷着一套又一套的语文试卷,语文功底自是不见涨,然而应试技巧也没领略到一星两点,我只感到彷徨,当然也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
阅览《文心》,里面中学生的素养令我惭愧,虽说内容是虚构的,可总要参照几分现实。无论是对于写作的风格、方法,还是鉴赏的经验、态度,这本书都有所涉及。缺点自然也是有的:每一部分内容稍显单薄和空洞,没有详尽地探讨某一个方面;对于现代的学生来说,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需要改进,例如用词、引用的书目等。然而,这本是针对初中生所编撰的课本,纵然有不足之处,却已经值得反复捉摸了。
写作是生活中的一个项目。初看时,我只觉得有些好笑,有多少人在脱离学校之后还保留着写作的习惯呢?可看完后,我只感到悲哀。
读书、写作是生活中的一项,而并非只是某种点缀,我要时常告诫自己。
文心读后感(十四)
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用故事的体裁来写关于国文的知识。知识是枯燥的,用讲故事的方式寓教于乐。
朱自清先生作的序,写到国文教学的三种困难,用来说当前读与作的现状也是恰如其分的。
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应是先写出内容,再配上题目。作成了要改到无可再改才罢手。
文是心的表现,也可有三种分别,就是知的文,情的文与意的文。从情、意方面去说话,要经过知识的驾驭。
要学会印象的描写,不要总是用空洞的形容,比如美丽呀,悲痛呀,有趣呀,必须把怎样美丽,悲痛,有趣用真实的印象描写出来。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触发要是自己新鲜的才好。如果袭用,就等于一味说人家说过的话,自己不说什么了。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去读没有字的书,在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
行书比楷书更多用处,须兼习行书才是。
学习的主体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要学习的话,在无论什么场所都行。
我们为要充实我们的生活,所以必须修炼写作的技能,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对于写作方法的研究非从实际生活出发不可。
应用之作,习作与创作:三者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习作,习作是练习手腕的基本功夫,要习作有了相当的程度,才能谈得到应用,才能谈得到创作。
如果要好好的地鉴赏,预备知识是必要的。想象也是鉴赏的重要条件。
紧要的是学习了各种科目,是否能充实自己,是否随时随地地可以受用。
用创作的态度去对付,要忠于自己,绝不肯有半点的随便和丝毫的不认真。文学者固不必人人去做,然而文学者创作的态度却是人人可以采取的。
文是重点,但“心”更是。无怪乎从1934年初版至今,仍在流传。这本书讲述的不仅是国文知识,还包括为人处世的道理。推荐初中就可读起来!32个场景故事,润物细无声般传递着岳父和写作的乐趣!力荐!
文心读后感(十五)
夏丏尊先生和叶圣陶先生二人合作的《文心》一书,我才看了一个头,就在一个微信群里做了推荐:这书应该列为小学高年级必读书目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容我慢慢道来。
正如本书的内容简介所言:
《文心》一书以初中新生张大文和周乐华学习国文为始,用故事的体裁来写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每种知识大约占了一个题目,每个题目都找出了一个最便于衬托的场面来,将个人和社会的大小时事穿插进去,关联地写出来。每个章节之间既连贯,又独立成文。可谓两位大师的技艺高超之处。
因为主角是一群初中生,所以,该书出版时的初衷是写给初中生看的。夏丏尊先生和叶圣陶先生两人均是教育家,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所以,对于什么事情应该说、怎么说才好懂,都考虑的非常详细周全,非常适合中学生。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九章《文章病院》,一群中学生给一篇篇文章“找茬”,看看在语气、用词等方面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搁现在就是找病句,他们总结出来的病句有三种:
这很好的总结了学生“作文”存在的通病。但凡克服了这些毛病,即便无法作出上乘佳作,普通以上是没有问题的了。
现在时代不同了,我觉得小学高年级就可以开始阅读此书了,因为毕竟小学高年级开始,“作文”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