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和自由的故事,主人公在探索爱情和自由的边界时,经历了许多挑战和成长。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让读者深刻体会到爱情和自由的珍贵和重要性。这本书引人深思,令人感悟良多。
爱和自由读后感篇一
说得道理似是而非,故事实例不够典型,也分析不到点上,看了对怎样育儿更摸不清头脑了。作者什么都要拿着爱和自由说事,真让人觉得盲目,对某教育理念的解读表面而不得精髓。全文杂杂碎碎,看到的诚意少,对某幼儿园的宣传更多。
1/15页爱和自由读后感篇二
我觉得还是没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更具实用性,全书所展现的理念都和蒙氏教育有关,但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孩子又无法接受到真正意义上的蒙氏教育,但其中的不少育儿理念还是相当值得借鉴和参考。比如给孩子自由,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
2/15页爱和自由读后感篇三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真的惊讶于当当的好评。
出发点是对的,我们要给予孩子爱和自由。但是不得不说书中的大量论点论据都有问题。看到最后,发觉此书俨然成了作者为其幼儿园做推广的手册。蒙式教育固然有其好的一面,但是决定有着严重的缺陷。这本书真的不值得推荐。
3/15页爱和自由读后感篇四
2013年看的最后一本书,很多人推荐这本书,赶在年尾看完。作者作为蒙氏的教育家,把蒙氏教育带到中国。爱和自由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但做起来很不容易。作者还介绍了很多蒙氏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例举了蒙氏幼儿园和一般的幼儿园的不同。我想一个孩子的成长,父母很重要,环境也很重要。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孩子才能在一个更好的环境中成长。
4/15页爱和自由读后感篇五
能遇到这本书真的是非常幸运的事,令我对家庭教育的理念一下子上升了一个台阶
如何爱孩子,如何对待孩子,这是我们毕生要研究的课题。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我们而来,是因我们而来,是为了他们自己而来。我们所能做的,是陪伴,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从而完成一个生命从诞生到绽放的过程。
孩子,从来都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
5/15页爱和自由读后感篇六
举了很多例子,大家可以通过这些范例,来矫正自己日常教育的小孩言行。
读下来,有些论点的逻辑性感觉不是特别好,不能让我信服。
很喜欢并赞同里面的一段话:蒙特梭利说,老师的启蒙作用相当于什么?好像一个人独自在森林中漫步,宁静、愉快、沉思,任凭自己的内心世界自由地徐徐展开。这时,远处传来了悠扬和谐的钟声,这钟声把他唤醒,使他比以前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这里的平静和美丽。而以前他对此有一种朦胧的感觉。成人的启蒙只起着这样一个钟声的作用。
6/15页爱和自由读后感篇七
通过主题阅读儿童教育的书籍,发现中心思想就是尊重儿童,尊重儿童自然的内在的发展规律,成人要做的只是为他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幼儿园的还有家庭的。社会的环境我们就无能为力,读到现在我最困惑的就是孩子面对社会的真实,面对挫折,面对暴力时如何处理。
我很喜欢书里说的关于人的品格的说法,内心完美的人吧所有注意力都放到了完善自我上,有品格缺陷的人把所有注意力放到了自我挣扎上,我发现我就是这样的人。天天挣扎着写文章的事,不把写文章当成一件乐事,需要外部的诱惑,如职称、金钱来约束自己来写,并不是发自内心得想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其他人分享
7/15页爱和自由读后感篇八
演讲集,缺点很明显,组织没逻辑,说话重复,事例也重复。没有自己的思想,总是蒙氏说蒙氏说。看得出执行蒙氏有些教条。作者还和一老师争论“你真不蒙氏!”,“你才不蒙氏”。感觉把蒙氏当毛主席语录。而且否定所有非蒙氏幼儿园的孩子。总是说这个心智不正常,那个也是。不喜欢这种自我感觉超好,总看不上别人的心态。可以说这是没有吸收力的心灵。
作为书来说,水准品质并不高, 诚意不够。
但是,反过来说, 这本书会在中国如此卖座,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太压制人的天性天赋,那么倡导释放的书就会得到共鸣,我们受过的,不想让下一代再遭受。 本书胜在主题。
8/15页爱和自由读后感篇九
爱,是什么?
我之前以为爱就是吃想吃的,做想做的,不委屈自己……这些都没错,但不够具体。爱是不奴役,不驯化,不苛责,不评判,是尊重,是包容,是忍耐,是理解,是相信。 大多数人从出生起,就开始被驯化奴役,父母、养育者、师长,他们都不断的对儿童批判对错、好坏,善恶,他们抑制儿童自我的探索,破坏儿童的自我成长,不断地打压儿童的人格,最终使儿童迫于恐惧而不得不学会察言观色,以讨好的行为来换取爱,从而丧失自我,成为一个父母、老师眼中的乖孩子,好学生。 而自由呢,自由是什么? 我以前认为自由是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现在才明白,真正的自由是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一直追求爱和自由,我以为爱一定是别人给的,小时候是父母,长大了是恋人。以前我渴望爱情,其实我渴望的不是爱情,不是一个人,而且希望能得到理解,尊重和包容,是希望在我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怯懦时,有人能推我一把,给我勇气,是那个被过分驯化没长大的孩子的对爱的渴求。 我不知道成人是可以自爱的。但当我学会自爱,学会尊重、包容自己时,自由也就存在了。自由不是逃离在外规则的束缚,而是解绑自我的驯化和评判,以爱为根基建立自己的世界,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9/15页爱和自由读后感篇十
1.孙瑞雪老师真的很了不起,她和她的团队对蒙氏教育思想的吸收和实践之深刻令人肃然起敬。
2.蒙氏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放下大人自以为是的上帝视角,真正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理解孩子发展的内在规律,给孩子足够的爱和自由,但这爱和自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爱和自由,爱是尊重理解包容接纳和等待,自由是建立在基本规则之上的自由。
3.基本规则:不能粗野粗俗;不能拿别人东西;请归位;请等待;不可以打扰别人;请学会道歉;请学会说不。规则有助于建立孩子的秩序感,增强孩子内在力量。
4.关于蒙氏教学中教实际生活相关的事物,少想象的措辞以及孩子自由进出教室等过于自由的安排我持异议,任何一种思想都需要结合当下的实践,至少我觉得到幼儿园有集体感和界限感是家庭教育首先要做到的。关于想象力的那部分我也不能完全赞同,但因为可能是从不同纬度的理解所以可以批判的吸收。
5.孙老师关于为何我们家长很多时候不能给孩子真正的爱的说法,因为我们自己也需要爱,也不独立,还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实现心理上的独立自主,这一点比较有意思,和终身学习和成长的理念契合。我们没有充沛的童年经历,但我们可以学习成长,逐步实现心理的独立。
10/15页爱和自由读后感篇十一
12我觉得儿童整个发展的遗憾可能就在这儿。一方面就是他在感觉的时候,我们破坏了他的感觉;另一方面就是当儿童感觉到的时候,我们
没有把词语同他内在的感觉及时配上对。配对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15人们有很多必须共有的东西,比如知识、道德,这是有理由的。但共同的东西不能用共同的时间教,即使能用,那也是小学及以后的事,
那时儿童的精神胚胎有个变化,能把感觉点转向成人招引去的注意点,这个能力年龄越大就越强。
30儿童接受的任何东西应该通过儿童自身的大脑。儿童的大脑运行虽然比较慢,但只要让他思维,给他机会,就会逐渐变快。
34儿童从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然后是准确的概念。所以一定要仔细为儿童选书,因为很多书逻辑有错。
36应该用一种方法来隔离孩子的内部注意力,把它固定在某一知觉上。
43哭除了表达情绪,又是儿童心智未及的一种表现。
68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他的孩子在各方面发展都非常出色。比如说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比较小、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快乐无比。
168儿童在3岁以前是不可能顺从的,除非他接受的命令与他的冲动一致。
11/15页爱和自由读后感篇十二
当我被孩子气的一团糟的时候,大概率会失控,然后又自责,再就是看教育类书籍。
这本是蒙特梭利教育方式的书,与书名一样,爱的同时给予自由。爱从来都不是按自己的标准和想法,去强加于另一个人,对孩子,对家人都是。而且,从孩子的角度来讲,大人的爱不一定是符合他的想法和认知的。后来我也慢慢懂得,对谁都是如此,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强迫从来都不是爱,也不是自由。
在确定了基础的方向后,怎么协助孩子去开发自己的潜能,让他觉醒,使之成为个体的人。
我想,这也是父辈缺失的东西,也是我缺失的,就这么一代代的传承了下来,我至今仍不时感觉,我身上带着的父母的脾气和习惯。
给予自由的同时,要对儿童的成长规律有充分了解,毕竟我们也忘了儿时的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要设置好底线,让他安全,健康的成长,培养出他独立的一面,给予尊严,平等,互相尊重,承担责任。当然这是很难很难事情,过程艰辛如此,也经常让人恼怒又懊悔。
我开始会慢慢逼自己冷静下来,再去好好解释1234。也明白爱不是施舍,不要自己有高高在上的感觉。
12/15页爱和自由读后感篇十三
一本挺好的儿童教育与成长类书籍,不能说蒙氏教育的育儿方法与教育观点全都是对的,但整体来说可取的部分占比还是很大的。
1、终其一生我们都在追寻爱与自由
对于儿童来说父母给予的爱,是儿童自由发展天性的基础,不强加干涉,不无端指责,不随意PUA,关注孩子真正的需求,让孩子真正的在爱里学习和成长。
2、0-6岁这个阶段的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
谁都不是天生就是父母,做父母也是需要学习如何做父母的,不要带着过去我们的父母教育我们时的烙印去教育下一代。大量阅读学习,科学育儿,站在儿童的视角看待问题,教育和引导孩子培养一生的好习惯。
3、没有什么比拥有独立人格更重要
书里面一直在强调独立人格,特别是对待儿童教育,一定要从小培养其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拥有独立人格是自由的前提。
看完这本书,好想把自己变成两个人,一个是自己童年时期的父母,一个是童年时期的自己,然后把自己的童年重新再经历一遍。
13/15页爱和自由读后感篇十四
有一个学前教育研究生的朋友,自然会或多或少了解小朋友的教育问题,也就不能不提到蒙特梭利。《爱和自由》这本书讲的就是家长如何去爱自己的孩子,给予小朋友自由,而不是事事干涉,让他依靠自己的内在精神(书中称之为精神胚胎)去发展规则、秩序、自尊、道德感和意志力,可算是对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特梭利教育思想的阐述与实践。
书中列举了非常多的幼儿教育的实例:安全感、自由、敏感期与吸收性心智,孩子“吃”的问题,智力发展与神游……,很多问题都是家长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所以读起来也不会觉得枯燥,切实从生活案例中教授我们如何成为合格的老师与合格的家长。
书中最想改变的是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让家长明白父母对儿童真正的爱是关心他的成长,关注孩子自身,不要滥用家长的权利,明白这个道理就不白读这本书了。
书中摘要:
以爱的情感唤醒儿童成长的积极性;
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的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
以规则的内化形成儿童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
以平等的关系引领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
PS:个人觉得蒙特梭利教育思想与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本质是一样的。
14/15页爱和自由读后感篇十五
两次读这本书,中间时隔一年。第一次并没读完,因为个人心境,很难进行下去;第二次则较为顺利,在里面找到了很多能应用在工作上的东西。
很喜这本书传达的蒙氏观点,也喜欢里面的例子,读的时候常会找到共鸣。从书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孙瑞雪对孩子的爱和期望——虽说我们常说不要过于期望。因为爱,也因为高的期望,孙会投入过多,投入到一些细枝末节中去,比如孩子被老师无意打扰,这种情况多次出现在书里,接下来就可以看到孙瑞雪去做了何种提醒。第一次、第二次,都还好,第三次第四次就未免有点不适,其实没那么严重吧,孩子探索需要安静没错,但被人无意打扰也是一种经常存在的客观环境,每个人都要适应。读者若是顺着这些例子表达出来的思路,扣每一个这样的瞬间,难免搞得人心惶惶,一举一动都会变得畏畏缩缩,生怕自己稍不注意就打扰了孩子,或者违背了蒙氏理念。当然,这并非孙的本意,只是我个人读书的感觉而已。
开卷有益,尽信书不如无书。抱着这样的态度去读这本书,我感觉是比较有益的。接受一种理念,让自己有觉悟,有改变,对于大多数爸爸妈妈来说,就够了。至于此书够不够蒙氏,够不够谨慎,就留给专业领域的人去评论好了。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