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味道》是一部描写南京城市风光和人文风情的文章。作者通过描写南京的小吃、建筑和传统文化,展现了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文章中充满了对南京的热爱和向往,让读者感受到了南京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风格。阅读完《南京味道》,让人更加向往这座城市。
《南京味道》读后感(一)
书中,费振钟以“味”为线索,串联起了南京城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和美食文化。他笔下的南京,不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个充满故事和情感的文化载体。通过品尝南京的美食,读者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南京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韵味。 在评价这本书时,我首先要赞一下作者的功力。他用简练而生动的笔触,将南京的美食、历史和文化娓娓道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作者还对南京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思考,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此外,我还想谈谈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南京味道》的封面以简洁而大气的色调为主,既体现了南京的古老与庄重,又充满了现代感。封面上的一碗小笼包、一把油纸伞等元素,更是巧妙地融入了书名和主题,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南京的独特魅力。
1/3页《南京味道》读后感(二)
《南京味道》:味蕾上的金陵风情与历史传承
《南京味道》宛如一本打开南京美食与文化宝藏的指南,它不单单是对美食的罗列,更是一次深入探寻南京这座历史名城灵魂的旅程,从独特的饮食文化视角,展现出南京丰富的历史底蕴、民俗风情与人情世故。
美食铺陈:舌尖上的金陵万象
书中全方位地展示了南京的特色美食,从街头巷尾的小吃,到精致讲究的金陵大菜,每一道都描绘得活色生香。盐水鸭,那咸香适中、肉质鲜嫩的口感仿佛就在眼前。作者细腻地描述着鸭子的选料、制作工艺,从宰杀、腌制到卤制,每一步都蕴含着南京人对美食的执着与智慧。盐水鸭不仅是一道菜,更是南京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逢年过节、家庭聚会,餐桌上总少不了它的身影。
还有鸭血粉丝汤,这碗热气腾腾的汤品,融合了鸭血的嫩滑、鸭肠的爽脆、鸭肝的绵软以及粉丝的爽滑,再加上那浓郁鲜美的鸭汤,一口下去,满满的都是南京的味道。作者对其起源、发展的讲述,让我们了解到这道小吃如何从民间走向大众,成为南京的标志性美食。书中类似这样对美食的细致刻画,如同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南京美食世界的大门,让人垂涎欲滴,迫不及待想要亲自品尝一番。
文化底蕴:美食背后的历史记忆
《南京味道》的魅力远不止于美食本身,更在于美食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都,其饮食文化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例如南京板鸭,相传已有数百年历史,与古代战争时期的粮草保存有着紧密联系。它的制作工艺传承至今,每一块板鸭都像是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书中还提到许多与美食相关的诗词、典故。比如,南京的桂花糖芋苗,就与古代文人对桂花的喜爱以及对美食的雅趣相关联。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让美食不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存在,而是成为了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美食,我们能触摸到南京这座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脉搏,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智慧。
民俗风情:饮食里的人间烟火
除了美食与文化,书中还生动地展现了南京的民俗风情。南京人对美食的态度,体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讲究。在南京的传统节日里,美食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春节时的什锦豆腐涝,寓意着十全十美;端午节的绿豆糕,不仅是应季美食,还承载着驱邪祈福的美好愿望。
书中描绘的南京街头巷尾的小吃摊,充满了浓浓的人间烟火气。人们围坐在小桌旁,吃着热气腾腾的小吃,聊着家长里短,这种场景展现出南京市民生活的质朴与温馨。《南京味道》让我们看到,美食不仅仅是个人的享受,更是连接人与人、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纽带,反映出南京这座城市独特的生活节奏与文化氛围。
写作风格:生动笔触绘就美食画卷
作者的写作风格生动活泼,语言充满感染力。在描述美食时,运用丰富的感官描写,让读者仿佛能闻到食物的香气,尝到食物的滋味,看到食物的色泽。比如在描写龙袍蟹黄汤包时,“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短短几句话,就将品尝汤包的技巧与乐趣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身临其境。
在讲述美食背后的故事和文化时,又深入浅出,将复杂的历史知识和民俗文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没有太多背景知识的人也能轻松理解。这种写作风格使得《南京味道》既具有专业性,又不失趣味性,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2/3页《南京味道》读后感(三)
去年3月,我忽然想吃梅花糕,一位生在上海的网友告诉我,上海知名露天夜市——泗泾夜市有家卖糕的小摊子,口味多,可以尽情挑选。等到周末,我立刻坐上地铁9号线飞奔而去,到了现场,才发现各地小吃琳琅满目,寻找一家摊子无异于大海捞针。我绕了两圈,一无所获,一家卖阜阳卷馍的摊主告诉我:过年前还在,现在没有了。
这加剧了我对梅花糕的渴望。
如今美食博主推荐梅花糕,取景的摊位基本上分布在江苏南京、无锡或是浙江台州等江浙地区,可奇怪的是,它的确是我在安徽滁州长大时常能买到的一种食物。梅花糕缘起何时何地?民间流行一种说法:乾隆皇帝南巡时期尝过这种糕点,并用外形较为接近的梅花为其命名。我对这一说法表示怀疑,如果梅花糕之名来自君王“钦定”,那为何有关饮食的传世文献,著述南巡的碑刻题字中几乎都没有关于梅花糕的信息呢?
位于南京丰富路的一家梅花糕小店,店老板从刚刚出炉的一锅梅花糕中挑出一个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曾在1985年推出过一“中国小吃”书系,按地域分卷。江苏、上海两卷均有收录“梅花糕”的条目,前者进一步将梅花糕归为苏州传统小吃:“原为苏城四邻八乡船帮赶庙会时,或逢年过节时,一人一担、走街串巷的流动食摊供应的大众小吃”“早在(20世纪)30年代即在苏州城乡盛行”,而只字未提南京、无锡或是台州等如今都将梅花糕视作本地小吃的城市。
梅花糕源自江南,但是制作糕体的材料是糯米与面浆的混合之物,而江南百姓并非从一开始就有吃面的习惯,这是一个漫长的作物种植与饮食同化过程:先有魏晋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北方的小麦种植技术和饮食习惯;唐宋南北饮食风格进一步交流融合,手工业的繁荣,又为庖厨提供了精细的烹饪工具和技术,力求形态精巧、刀功精细、分量小少,而不使食者生厌。人们不满足于“食面”而已,还想将面食做得好吃,尤其是夜市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百姓有机会体验到“饱腹”之外的饮食乐趣。明清之际,在频繁商业活动的助力下,不同地区饮食风味相互切磋,逐渐有了地区菜系的分野,苏州作为江南文化的中心,其饮食风尚也曾一度引领全国潮流,诞生于江南之地的梅花糕,或许就是借着这股风尚向周边“流动”开来。
制作梅花糕的工具恰能体现中国人在烹饪工具上的讲究,这是一个重达二十多斤的六边形紫铜模具,内设的十九个孔洞,就是梅花最常见的五瓣造型。做糕师傅向里注入面浆后,举起模具转动,使得面浆均匀地粘贴在孔壁上。接着将模具置于炉火之上,依次向内添加豆沙、糖猪油丁、白砂糖等原料,再灌满面浆,撒上用以装饰的红绿丝等配料,加盖闷烧而成。最后用一根细细的铁扦将单个糕点剥离,再挑出,用纸杯装好,递给食客。
梅花糕制作工具。图片来自《中国小吃·江苏风味》,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
梅花糕是分食,一人一吃,这与中国人进食三餐的群体进食活动不同。早期记载有小吃、点心一类食物的作品如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按,唐人郑傪为江淮留后,家人备夫人晨馔,夫人顾其弟曰:‘治妆未毕,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 似乎自古以来,进食小吃在国人眼里就不该是集体行为,它们不属于具有仪式感的正餐。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些特点恰好让小吃更加容易被复制,甚至在传播至各个地区之后,还能产生配料差异、咸甜之分,例如南京的梅花糕上会撒上青团或小元宵点缀,苏州和无锡地区甚至有肉馅梅花糕。梅花糕自诞生之日就徘徊于人头攒动、贸易繁盛的市集和庙会之间,这似乎注定了它的归属之地并非一成不变。
那些近代在苏州庙会上买了梅花糕的食客如果穿越到了今天,或许会惊异于梅花糕如今正越来越被视作南京而非苏州的特色饮食。尽管苏州也有张家港市后塍“王记梅花糕”这样的品牌被列入当地非遗文化名录,但是现今南京梅花糕的声量来自上下齐鸣所构成的“排山倒海”之势:不仅南京地方媒体给予关注,率先强化了梅花糕与南京城市文化之间的关联,以至于南京街头的梅花糕铺子,几乎都会在灯箱上和乘装糕点的纸杯上印有“某某电视台”或“《某某报》”特别推荐的字样。甚至央视新闻也在推动“南京梅花糕”成为一种品牌,去年有则名为《南京梅花糕风靡台湾》的报道,一位经营台湾梅花糕铺子的老板接受记者采访,直言自己是从妻子的南京亲戚那里学来的技术。报道一出,等于“坐实”南京在梅花糕制作技艺、口味方面拥有的“正统”地位。大小文旅、美食博主的探店活动,甚至把梅花糕摊子都变成了南京旅行目的地。
媒体新闻截图
一部饮食文化史专著如此总结:“在以天然地理条件为饮食基础的前提下,饮食风味体系首先基于厨师的创造劳动,再就是得益于文人食客的渲染提炼”,古代文人的角色类似于现代媒介,梅花糕从苏州小吃变为南京小吃,媒介功不可没。甚至梅花糕自身也正在走向一种媒介化。如马台街梅花糕这样名气响亮的“老字号”早已被余斌、华明玥等南京地方作家记录下来。言语之间,无不提及这家铺子经营时间之久,令这座铺子在南京城市改头换面的幕布映衬之下,获得一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淡然姿态。
无疑,这种自发但趋同的写作倾向揭示了梅花糕早已具备超越食物实体的文化价值:虽然城市的大举改造带来了陌生的景观,但那些留存下来的小店小摊和经典永恒的食物香气,成为了让居民记忆有所栖息的“地方”。现如今,年年都有人总结南京小吃榜单,梅花糕几乎次次在列,可见它作为“乡愁”美食的地位。我读高中之后,家乡快速发展,城市对流动摊贩的管理愈加严格,梅花糕一夜消失,直到去了南京才得以吃上。咬破梅花糕的表皮,熟悉的豆沙味来袭,那一瞬间我无法不对南京产生好感。
位于南京先锋书店·五台山店入口附近的一家梅花糕摊子。巧合的是,距离书店约200米的地点“随家仓”,得名于“随园”和“小仓山”,而随园是清代诗人、古代美食名作《随园食单》的作者袁枚的私家园林,依山而建,因此袁枚的书房也叫做“小仓山房”
从历史上看,记录饮食其实是人类社会走向世俗和繁荣之际普遍起来的一项书写传统。明清两代,如李渔《闲情偶寄·饮馔》、顾禄《清嘉录》、袁枚《随园食单》这样的饮食著述可谓层见迭出,意在表达人对生活的热爱。但这些作者多是有闲有钱人士,否则哪里能够搜罗、品鉴到如此繁多的美食品种,余斌的《南京味道》中却常常出现一些“于今看来绝对当不得‘美食’二字的吃食”,这与他经历过食物匮乏单一的时光,固然是分不开联系的, 中国是饮食大国,也是人口大国,关于食物的生产、配给等各个环节,都关涉社会公平和权力。与其说余斌在写食物,不如说他在写与食物有关的生活方式和集体记忆, 记录饮食,正视“吃”这件看似小却贯穿生活的事,也是正视我们作为人类的尊严。
原文首发于澎湃新闻·城市漫步栏目,内容有改动。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