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波动读后感摘抄

波动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21 18:05:24
波动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11-21 18:05:24   小编:

波动读后感篇一

诗意、隐晦,是看《波动》的最大感受。文字诗化,但是故事和感情很克制,或许是诗人作者的特点,他们胆大,不断用文字呐喊;他们又谨慎,生怕泄露内里太多的感受。对于故事本身,北岛选了五个极具典型的人,他们编织了所处时代一部分的生活,很具代表的一部分;可是对于爱情的描绘,那个时代唯一的样子就是这般。

波动读后感篇二

花一个上午读完了北岛的《波动》。

《波动》初稿完成于1974年11月,1976年4至6月修改,1979年4月份再次修改。小说以不同人的身份讲述,以官二代杨讯、经历的萧凌、官二代林媛媛、林东平、白华的角度写。

杨讯和萧凌的爱情,注定是不完整。阶级差,一个受人保护的官二代,一个被时代毁了的无家可归的女子,两个人注定无法冲破重重障碍走在一起。杨讯对时代妥协了,萧凌对时代绝望了。没有安全感的萧凌,最终无法得到幸福的眷顾。

林媛媛,从小娇生惯养,终究没有追求到所谓的自由。

白华,一个出现的比较突然的人物,到现在都没明白出现在小说的意义。

看一本书,应该知道所谓的时代背景,对于那段历史,我是空白的,在看这本书时,无法深刻了解到背后的意义。可能在充分了解历史后,再来看这本书有更深刻的理解。

波动读后感篇三

放弃过长的序,直接阅读诗一般的小说。

迎向自由的死亡太美好了,希望中的绝望,眼含泪水向往明天。

看了这本小书喜欢上了北岛。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讲的是年代杨讯和萧凌的爱情,林东平与萧凌的爱情,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劳动无权力的平民百姓的冲突。三角关系,痞子与小资,不过爱情到底还是要讲门当户对的。

事实上,一般来说,也只有门当户对的爱情才能得以长久,否则你只能追求那星光飞过的一瞬,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一个人的家庭是影响这个人品行的第步,也是塑造他性格最主要的一部分。萧凌的不自信、懦弱,不断自我否定,还有她过于自尊的必然,使得这成为一段注定会夭折的爱情。弱者总会值得怜悯和同情的,生活中的虚无与理想还是要有的。飞蛾扑火般的幻灭,与无意义的长久,构建一个足以和谐平静的未来。

昨天和明天,生与死,善与恶。前面就是深渊了,总该留下一点东西,留下点温情,留下点希望。

波动读后感篇四

如同一首诗。

语多新奇,优美浪漫、含蓄深刻,描景状物生动细致、层次丰富。但也偶有隐晦、跳跃之处,让人不能一眼领会,因此读来不够酣畅。

另外,由李陀所写前言可知:叙事速度的经营是本篇小说的一大特色,1.强调对话功能,把对话要素作为主要的叙事手段。2.叙事视角的转换,剧情就在五个叙述角度的不断切换中展开。

这里想谈一谈叙述视角转换的问题。

首先这是小说的一大特色手法,其优点之一是从不同的人物进入故事,多角度多方面推进情节发展;其二是通过不同人物的对话语言、意识活动展现出不同的性格,塑造了人物形象(萧凌的形象比较丰满,杨讯和林东平次之)

问题是,除了人物语言之外,细心的读者或许会发现,作为小说精彩手笔之一的写景语言,其前后具有相当一致的风格。这放在其他小说里自然不成问题,但是在本篇小说中,其风格并没有随着叙述视角的转换而变化。

在第一人称的叙述中,景物描写往往暗合着人物的心境。正所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物因其性格与经历的不同,在环境当中自然就该拥有不同的感受,何况他们都不是一路人(经历过苦难、崇尚虚无的萧凌,信奉理想的干部子弟杨讯,宦海浮沉、内心有正义亦有虚伪的林东平……),尤其是林东平,当我从他的叙述角度读到那些优美、细腻而伤感的语句时,我觉得很惊讶…本该是萧凌或是杨讯这一类青年“才能看到的”景象怎会被他所感知?且风格完全一致?

若说林东平也曾是一个敏感多情的文艺青年我信,但是以他如今的面目,是绝对说不出这番话的。更何况伴随着小混混白华、官二代媛媛叙述视角的出现(他们的所见之景都是同一种色调)——就更加使我确信,作者在这一点上考虑欠周。可以说,在五个叙述视角中,除了萧凌和杨讯,其他人在环境中的感觉描绘都是不合适的。

有人说《波动》的人物塑造不够丰满,我想这写景语调的一贯性,也会淡化他们各自的特征,甚至让读者产生“他们是同一个人”的错觉。当然作者只有一个,他站在每个角色的身后,却有必要让他们各自不同。

波动读后感篇五

每次读完一本书,总是迫不及待的想要与人分享点什么,但,无奈的是,找不到分享者,不懂的人,总会觉得你装逼。

我很喜欢书中的人物萧凌,名字有种凄婉的美感,从一开始认识她,你会不自觉的在心中说“呵,好奇怪,好尖锐的女子”,但越是靠近她就越会被她的气质所吸引,她向往自由,对于感情敏感,对于生活多疑又近乎偏执,对于权贵勇敢而执着,当林东平向她抛出给予工作的橄榄枝时,她却对着他“你还年轻”的劝解说“所以这个世界显得太老了。再见,林伯伯”,如果说我之前仅仅是喜欢上了她,那么这句话无疑让我死心塌地的爱上了她。我喜欢有思想的人,而萧凌的固执,正是我所最欣赏的思考,她忠于自己,忠于内心,面对生活中的诱惑,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像她一样,否定世界,坚持自我。如果用一种动物形容她,我觉得“刺猬”最合适,用满身的刺试图来保护自己,包裹下的身体又无比柔软和敏感。

书中的五个人物,杨旭,萧凌,林东平,林媛媛,白华,性格各异,但却有共同点,极富理想主义,都在与当时的生活作斗争,无论是否成功,但都不甘现状,企图反抗。读小说时,弄清写作时间和写作背景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把小说放到当时的背景下,你才能够切实的体会到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和可爱之处。书中极富魅力的男性,在我看来不是杨旭而是白华,这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以偷盗为生,却深深的爱着萧凌,他为人仗义正直(一个以偷盗为生的人,却奇怪的让人感到正直),在林媛媛试图逃离生活去流浪时,他在最后关头赶她离开,只因为他知道她不过一时兴起,小女孩尤其这种养尊处优的大小姐,根本受不了流浪之苦。白华,总给我一种绅士和侠义的感觉,哪怕他说着脏话,做这些不入流的事情,也还是让我佩服和欣赏。

不愿多说书中的其他人物,有感触,但并不如这两个深切。接下来我想谈的是萧凌和杨旭的爱情,那个时代,爱情总是落地无声,如同雪花落在大地,哪怕你用尽全身力气,也不能在地上砸出一个坑,甚至会一点痕迹也不留,那是的爱情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得其中的苦涩和无奈,爱而不能,恋而无果。

读之前,看网页的评价,总说北岛还是写诗好,这篇小说成型与他二十六七的年龄,正直年少,加之社会背景,青涩粗糙十分正常,但书中所想要表达的,所给人的感受却是十分清晰和深刻的。能让人有思考的空间的书都是好书。我不同意网友对于这本小说的过度不认可,对于他的小说,只能说他的诗歌成就掩盖了小说的成就。

波动读后感篇六

作为北岛写就于1974年,历经四次改动,发表的唯一一篇小说,《波动》对于我来说,可谓是一篇惊喜之作。无论是对话的设计、场景的布置、氛围的烘托、细节的描写、人物的刻画,如此种种,像诗像光影,都颇有令人抚掌称赞之处。本书篇幅简短,以人物之间的对话为主,讲述了一个简短但带有深刻时代烙印的爱情故事:时期,“暂时下放”的干部子弟杨讯,偶遇了家破人亡、沦落不偶的女子萧凌,二人相爱,而后因为阶级的鸿沟、命运的作弄、他人的作梗,又不可避免的分开。其间,敢爱敢恨的白华,天真幼稚的林媛媛等鲜明不逊色于主角的人物穿插于故事之中,为此书增添了许多魅力。这些在时代之中颠沛沉浮的人,在一个甚至没有写出名字的地方,在一种无可奈何的哀伤基调下,在一个不知年份的冬天,相遇、相爱亦或是憎、相冲突、最后离去。因此,故事虽简单,但令人沉醉其中,只觉身处于书中的情于景,爱上了萧凌。

是的,我也随着杨迅、白华、谢黎明,爱上了萧凌。

萧凌命运凄清。她作为高知分子的子女,曾经有一段幸福的时光,那里面有爱着她的父母亲、有月光奏鸣曲、有阳光与沙滩、有诗歌。可是无情的时代之轮碾碎了这一切,家被卫兵小将们无情的查抄,父亲不堪屈辱自杀,身上被贴上了无情的阶级标签,离京辗转自我放逐人生凋零,甚至在有身孕的情况下被谢黎明抛弃。“她似乎没听见,依旧抱双臂向窗外眺望。她能看见什么呢?夜空、田野、树木……或许只有黑暗,漫无边际的黑暗。”陈迅初见她时的心中一念可以说构成了萧凌命运的隐喻:她所见到的人性、世事都是黑暗的,哪怕只求别人的爱与帮助,只求几句体贴的话,都是不可求的虚妄,她活在星光照耀不到的地方。

这使她成了一个几近绝望的虚无主义者。在她眼里,人生下来就是不幸的,活着不过是作为一个事实在苟延残喘。在她自己眼里,她已经老了,如同街上的拾荒老人,只剩一个躯壳活着;她否定着意义这个词汇,“没有意义的东西不是更长久一些吗?比如:石头,她的意义又在哪儿?”她甚至以向陈迅宣告的形式否定祖国的意义:“谢谢,这个祖国不是我的!我没有祖国。没有……”

而陈迅却是一个年轻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属于“高贵阶级”的干部子弟。二人之间,有着无需赘言的巨大鸿沟。换言之,他们不过是在一个不知名的地点短暂擦肩的过路人和拾荒者。于是,从始至终,萧凌都在强调着‘你们’与‘我们’之别,更出于极大的心理劣势和不安中,她和爱人陈迅相处时感受到的美好事物,如“落日、晚风、莫名其妙的微笑,还有幸福”都是她以一个贼的身份偷来的。这彰示着他们终究不会相濡以沫,同归于尽,而是分离,许下虚幻的后会有期的承诺,最后相忘于江湖。

萧凌像是戴望舒在《雨巷》中描写的那位姑娘,偶遇在风雨中,结着愁怨,身上伴着许多不可知的秘密,冷漠凄清又惆怅,承载着作者心中的苦闷彷徨。

我爱上了她。

她伸出来一只手,“我叫萧凌”

波动读后感篇七

看完了,这本书怎么留到现在,并且可以被看到的。北岛先生写得太好了,个人的矛盾冲突和民族、时代交织在一起,生命和自由哪个更珍贵。

不敢多写,我想说的和凌想说的是一样的。这本书看完,像吃了一片苦瓜,吐不出来,只能嚼一嚼咽下去。吞完之后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摘抄几个片段做纪念。

1. “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虽然是一个近年才流行红火起来的舶来词,但是它却负载了中国人太多太多的想象、愿望和梦想,被赋予太多它可能承担和不可能承担的意义,几乎被当成了一个能够化解一切危机,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

2. “正相反,咱们这代人的梦太苦了,也太长了,总是醒不了,即使醒了,你会发现准有另一场噩梦在等着你。”

“为什么不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局呢?”

“你呀,总在强迫自己相信什么,祖国啦,责任啦,希望啦,那些漂亮的棒棒糖总是拽着你往前走,直到撞上一堵高墙为止……”

“你也并没有看到结局。”

“是的,我在等待着结局,不管什么样,我总得看看,这就是我活下来的主要原因。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为世界添一点儿光辉,另一种人是在上面抓几道伤痕。你大概属于前者;我嘛,属于后者……”

我默默地注视着她那双眯起的、深不可测的眼睛。“你个人的生活很不幸吗?”

“个人?”她慢慢地闭上眼睛,“一到这种时候,人们就会把你和世界分开了……”

“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想问……”

她的脸骤然沉下来,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有很多问题是不能问的,懂吗?!这在今天是最简单的常识,懂吗?为什么,为什么,好像你是刚从另一个星球来的!”

3.“你想到过没有?它既是旧的又是新的,在我们这里只看到昨天的光辉,而在它那里正在发出新的光辉……”

“那怎么啦?”

“我们只是在接受一种既成事实,却不去想想这些和我们的生活溶为一体的东西是否还有些价值?”

4.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一个民族的生命是无限的”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