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家如何写作》这篇文章探讨了人类学家在写作过程中的技巧和策略。作者强调了清晰的思路和准确的语言在传达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性。文章还提到了要积极倾听和理解被研究对象的声音,以及在写作中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总之,这篇文章为人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写作建议和指导。
人类学家如何写作读后感篇一
正如引言所说,《人类学家如何写作》“侧重于让读者学会批判地阅读民族志、学会人类学的思维方式”,在编排中,作者们用民族志著作开始,分析民族志概念人类学理论,再用著作互相验证,小节中有要点概括,章节结束用案例促进思考,循环反复。值得适时反复阅读。
之前看过几本民族志书籍,几乎是当作奇闻异事来看。这本书能帮助我更深更有对照性去阅读。
人类学家如何写作读后感篇二
人类学是一门相对冷门的学科,之前接触的比较少,唯一读过的是费孝通的《生育制度》,读完很受启发。而本书开篇提到的马林诺夫斯基正是费孝通的导师,所以立刻感觉很亲切。
这本书的题目起的是有一定目的的。主标题“人类学家如何写作”可以认为是针对人类学家的写作提供指导,副标题“民族志阅读指南”则是为读者阅读民族志提供了有意义的帮助,一正一副正好阐述了本书作用的两个方面。
从人类学家的角度来说,本书提供了民族志写作的八个重要方面,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看出涉及到了写作的各个方面,事无巨细,且旁征博引,并非简单铺陈。
从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本书可以让人聚焦民族志阅读中需要关注的一些重要点。更重要的是,民族志写作和普通文学作品或其他专业作品有很大不同,这些差异可能成为普通读者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即使是在阅读中没有注意到的一些困难。本书正好解释了为什么会存在这些现象,就这一点来说,即使说不上醍醐灌顶,至少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吧。我认为这是本书最大的作用。
当然,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本书的专业程度还是偏高了一些,阅读中难免有些生涩感。好在书中穿插了很多民族志文章的节选,选择其中一些感兴趣的阅读也不失为一种体验。
人类学家如何写作读后感篇三
包书包着包着忽然想看完。不算是完全看完了,材料片段都没有认真看。 看到中间一度想打2-3星。但是最后两章挺喜欢的,节奏好了很多。 我怀疑拿这本书入门民族志,会直接厌恶民族志和人类学。很难一眼看出来他想要的理想读者是谁。真不适合拿来入门,也不适合推荐给很多人。有某些写文化论文文本分析的气质。 看见豆瓣书评有人说文论。是的,这可能是本适合文论培养方案里面开跨人类学的课程的教材。 要是人类学学界内部要有这本书的理想读者,至少得是开过集中反思民族志的研讨会的那种学者。颇让人有种骑虎难下的抑郁感。如鲠在喉,但是还是值得一吃。 就像,数学题。有的人可以心算和一眼看出答案。但是有的人需要复杂的步骤和清晰地分析,把公式逻辑地列出来。题型分出来。也像语感和语法,当前者忽的遭遇到密密麻麻的语法书和它碎片的案例时,的这种,别扭感。同时自己还变成了被剖析的对象,有种不适。 嗯,但是需要这本书存在于世,无法没有它。 “一个论证可能通过相关证据和连贯模型的结合来说服人,但它可能无法提供更多洞见...... 一个相对缺乏说服力,甚至不连贯的论证可能对下一步研究由很大的提示作用。” 一些难得可读的时候,还是有启发的。 作者的学科基础很恰当,站的位置也很恰当。在本书里面,有意无意地“去人类学”来谈人类学和民族志,我是略有不适...虽然最后我犹豫是否五星,但这个翻译扣一星。
人类学家如何写作读后感篇四
普通读者阅读民族志可能更期待冲击原有经验、可悬置判断的独特事例,让自己在文化的相对性和多样性中收获对世界更丰富的认识。但本书的目的并不止于此,两位作者希望民族志不仅成为读者了解不同社会、文化的渠道,还要让读者意识到它作为人类学独特的“创造知识的工具”的内在价值。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们在《写文化》以来不断涌现新的可能性的民族志范式中,找出了“共有的关键关注点和技巧”,让读者看到民族志在经验表层之下,如何与不同的书本对话,甚至辩论,在共同的民族志概念中建立起对某个问题的深入认知,生产出新的知识,进入人类学的学科体系中。
在民族志与各种非虚构文体的边界变得日益模糊的当下,人们很容易质疑民族志的文体意义,以及人类学作为学科的存在价值。这本书能帮助大众更好了解人类学这门学科,让读者看到人类学家如何将观察和访谈的事实转化为具有抽象意味的思考,也看到人类学家的理论追求。
同时,民族志的事实让读者能够在事实层面了解世界的参差相异,而本书能帮助读者往深一层思考,进入民族志的挑衅,对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知识发出挑战。化用书中提到的约翰·巴恩斯所说,人类学的意义,除了学术之外,还应对某些道德-情感反应加以引导、塑造和训练,从而为多样化的世界观争取空间,这正是人类学\民族志对象牙塔之外的读者的意义所在,也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人类学家如何写作读后感篇五
谢谢鉴书团和薄荷实验的赠书。
这是一本很严谨同时又门槛低的学术作品,关于普通读者如何入门并读懂民族志的指南书。民族志是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解构某个地区某个族群的风俗、文化、各种行为模式,其根本是通过"人类是什么"两的终极解答。两位人类学研究者功力深厚,以民族志的基本概念和丰富的援引入手,向我们介绍了人类学研究与写作的基本方法和特点,如何通过田野调查的观察与访谈总结和构建出族群的特性。
初次阅读民族志时,就像得以窥探万花筒一眼,只留下对陌生地域上陌生民族不同于我所处文化背景下,他们习俗和观念的新奇感,只记住了对这个陌生族群的整体特性的模糊概念。而本书对复杂的人类学研究方法的解构,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民族志不仅仅是展示那些不同,大到宗教、家庭解构、文化,小到称谓、饮食,不仅仅是万花筒的一个碎片,而是通过对特定人群的观察产生对人类总体的思考。每个优秀的民族志写作者又是如何通过列举,对比,总结,分析来将这无边无际的信息降维。
例如比较,作者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逐步阐释在人类学研究中比较的重要性,比较如何进行,如何通过比较来产生新概念又把这个新概念融入人类学广阔的经验库中。米德在对原始部落的性别观念的研究中,发现邻近的三个部落,分别以(西方现代观念下)男性气质,女性气质,和两性拥有相反的男女气质为特点,进而论证了性别角色并非天生,而是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影响的产物。
人类学家如何写作读后感篇六
作为号称是做自然科学研究但其实几乎没时间搞科研的实验室民工,我怀着好奇和崇敬的心理打开了本书。这种莫名心理可能是源自因为读书期间,一个quit掉我们的program去攻读人类学的同学,在泥沼中苦苦挣扎的我,总以为人类学可能是充满了乐趣和自由。好不容易毕业,也和那位同学早已失去联系不知道现状如何,读读《人类学家如何写作——民族志阅读指南》未尝不是一种追忆和体会。
拿到本书,很喜欢简洁清新的封面风格,印刷和纸质也都比较精美。
本书的理念是侧重给民族志小白读者建立人类学思维方式,让读者能够批判地阅读民族志。因此,本书贯穿全文的是引用一段民族志文本,解构它是如何采取或创新通用写作规则、分析其社会文化背景。每一点小段观点后会配有要点概况,结束语、练习和一些民族志文章的节选。
说实话,对于内行,本书应该是大有裨益。但对于门外汉的我,很难体会到人类学这类社会科学中的趣味和玄妙,感觉本书的专业程度和门槛还是偏高了一些,只能看看热闹。好在节选前配套的练习还能让我帮助思考,不至于完全迷失在这些这些琐碎的记录,而迷茫于其意义。(语文和阅读理解从小学的不好,是我的错)
虽然只能看看热闹,但确实大开眼界,能体会到人类学和民族志不是单纯的主观的记录,而确实存在其特定的研究方法(比如,观察与参与观察;相处共话、访谈;系谱法;重要文化报导人;生命史;主位观点与客位观点;问题取向的民族志研究;长期研究;团队研究;调查研究等)和写作规则。
人类学家如何写作读后感篇七
从内容上而言,是本较为小众的专业书,更适合对人类学、民族志、社会学等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很直观地呈现了民族志作品是什么,民族志怎么写,民族志怎么阅读,实用性较强。但可能因为我对民族志的知识过于匮乏,接受过程不够敏感,有些观点和细节较难消化,get不到精髓,比较可惜。不过说到底也是在讨论研究人类,探寻人类的意义,以及如何呈现研究成果,致力于非虚构写作的创作者可以学习借鉴,因为关于如何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记录世界,有一些方法是共通的。
从组织架构上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友好的书,写作逻辑很清晰,每一节后有要点概括,每一章后有小结和阅读理解练习,检验是否读懂了前文,能够感受到互动性以及作者的良苦用心。
译者刘月的语言功底应该是十分扎实的,译文流畅无异义,对非民族志专业读者而言,阅读起来没有风格上的障碍,都是能听懂的话,不像一些故弄玄虚的学者论文。
贴几条摘抄:
民族志写作往往是一种“我们”与“他们”之间、跨越多种背景的交流,写作者在他们自身和研究对象之间、在后者和他们自己所处社会之间、在这二者和他们接触这门学科所积累的有关其他群体的“二手”知识之间来回移动。
每部民族志都是细节与共性之间斗争的一个例证,是两者反复交替的一个过程。
民族志写作必须维持熟悉与陌生之间的张力,既要表现人物和事件的独特性,又要以读者能理解的方式进行翻译。
人类学家如何写作读后感篇八
民族志作为一种事实,将我们与整个社会社会连接,它是我们了解另一个世界的方式。看似平淡的话语,实则蕴含深意。了解如何阅读民族志,就是我们深入了解世界的开关。
“比较”在典型的人类学知识的生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人类学家经常通过与他们自己、与他们对社会自身的认识和其他人类学家关于其他群体的撰述进行比较,来描述自己对研究对象的看法。尤其学者可以建立起知识资本和学术认可时,他们就更容易根据个人的自传经历来表述他们的智力活动。与其不同的是,年轻的作者会隐藏他们的智识能动性,以学派成员身份、忠于或者对某个宏大叙事提出异议的方式来呈现他们的知识。
民族志是建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而田野经验提供的潜在可能性具有内在的多样性。有的民族志并没有晦涩的语言,反而读起来像是小说一样,为了使其从人际关系转换为社会关系,它尽可能的接近研究对象生活实际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生活的逻辑。在这个过程中,学者们需要斟酌选择、区分出所有观点,对其进行强调、简化和抽象。作者的任何想象力和情感所留下的文字都是推进读者阅读理解的重要武器。
“范式”经常被人类学家用来描述在人类学历史上某个特定时刻从事研究的大批学者共同的假设和研究目标,以及这些设想的结构和内容是如何在相对激进的“范式转换”中被转变的。然而,不同的对话同样重要,“大对话”的多元叙事也会给民族志提供一个相关的框架。只有将所有对话都融入其中,民族志才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生活具有终极意义。
本书可以让我们去思考更多可能性,深度挖掘曾经被忽视的部分。它清楚地告诉每一位读者,书中的任何一句叙述可能都是蕴含深意,它背后可能是无数数据理论和经验的支撑。
人类学家如何写作读后感篇九
对人类学感兴趣,但其实对「民族志」的定义还不太明白,为此也专门查了一下。了解到民族志是人类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和写作文本,本书也是围绕民族志的阅读和写作来讲的。感觉还是有点阅读门槛的。
引言中把本书的主旨也讲的很清楚了。
“本书旨在为那些刚接触民族志或者需要知识补给的人提供阅读指南。”
“我们将为读者提供分析民族志文本的技巧,并且引导他们一探人类学知识的特质”
“本书侧重于让读者学会批判地阅读民族志、学会人类学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单纯地向他们提供信息。”
“本书通过教读者用人类学方法分析民族志,帮助他们理解民族志是怎样的一门学问,并让他们培养出自己的人类学认知。”
本书的结构比较清晰明了,全书分了八章,每一章都有比较具体的民族志片段节选和对应的分析,有要点概括、章结束语,对应的章节练习和阅读节选。有详细的列出参考文献,非常严谨。翻译挺好,没有什么阅读障碍,不过对于我来说,对人类学还是了解比较少,相关阅读也读的不够多,很多地方更多的是囫囵吞枣过一遍。本书对于人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很友好,值得一读。对人类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也可以一试。确实像教科书,即使是教科书应该也算挺不错的教科书了。对于我来说,可能需要扩大自己的民族志阅读量之后再回过头来重读此书了。
ps:感谢豆瓣鉴书团赠书,给我拓展了新的阅读领域。
人类学家如何写作读后感篇十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民族志不仅仅是对一个生活世界的富有同理心的描绘和论证分析,他还是一个复杂的思维实验:从这些方面、考虑到这些关系、在这种情感参与和感官反应的框架下、根据这种推理方式……来体验世界会是什么样子?”(pg300)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平时阅读民族志只是抱着读故事的心态,了解另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对一些与自己文化传统不同的地方表示惊奇与了解。在这本《人类学家如何写作:民族志阅读指南》中,作者以学术角度切入对于民族志文本的解读,详细介绍了民族志的精读方法。
非常推荐这本书给人类学初学者或者想要了解人类学学术框架及思考方法的读者。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教科书式的解读与引导,每一章介绍民族志的文本的一个写作要素或对象,引用实际的文本进行详尽的分析。末了,作者还会对重点进行提点总结,章末带有一篇相对完整的阅读材料,并提出阅读思考题。整体思路较为清晰,是一本不错的入门民族志阅读的教科书。
作为普通读者,人类学是一门对于我来说比较新鲜的学科,作者提到:“人类学家常常通过与他们自己、与他们对自身社会的认识和其他人类学家关于其他群体的撰述进行比较,来描述他们的研究对象。”(pg22)对此,我的疑问是,是否会因为人类学家自身的经历作为比较的范本,而使得不同的人类学家会对同样的研究对象得出不同的分析与结论呢?换句话说,人类学的分析与结论是否“客观”。作者对于这一点也做了陈述,“人类学家没有,也不太可能像物理学家在基本定律上达成一致那样,对一套共同假设达成一致。”(pg288)
作者认为,民族志不是一种绝对的真理,但可以作为人类学知识的基础。人类学也并不能与所谓的硬科学去比较。民族志可以提供事实,而这些事实可以为提出不同的问题创造基础;民族志的发现可以挑战对于日常的常识理解;民族志在讨论人类的意义时扮演角色。
在我看来,民族志与人类学提供了一种“婴儿认识世界”的渠道,在阅读并尝试理解一个新的文化的时候反思自己可能忽略或者无意识的认识世界的过程。
人类学家如何写作读后感篇十一
本书中文名为《人类学家如何写作:民族志阅读指南》,其实英文名直译更为准确,How to Read Ethnography——如何阅读民族志。也就是说,本书其实是作为赠予读者的礼物,而非对于写作者的教导。于是,作为一个人类学的门外汉,我兴冲冲地随作者一探民族志的究竟,在此之前,我对民族志和人类学唯一的理解仅停留在林耀华的《金翼》。
作者以亲切的语气和明确的指导,使读者渐入理解了人类学的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作者说:“人类学不仅仅是一个专业,更是一种思考方式。”我蓦地想起,在经济学入门课上,教授也曾说过一样的话。
越往后读越是发现,阅读民族志并非易事,与其他文本不同,民族志既不简明扼要,也没有那种生动有趣的叙述方式。作者为了保持客观、保持理性、保持作为一名人类学学者的专业素养,通常以相当无趣的笔触来进行民族志的写作,并在字里行间体现复杂的概念和专业术语,对读者来说无疑是在“劝退”。
然而,正是这种复杂性使得民族志与其他文本迥然不同,它们探索了人类多样性的方方面面,从文化、社会到心理等各个层面,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研究的可能性,而非文字上的消遣与娱乐。阅读民族志和学习人类学的意义在于丰富我们的视野,并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从约束人类千百年的偏见与固有思维中暂时松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人类生存与交往的更多可能性。人类学让我们跨越边界,换位思考,从而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和别人。
p.289
人类学家如何写作读后感篇十二
田野调查后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经常基于一种“经验”,如果不依靠田野调查的实例,很难将这种经验传递给人类学入门者。大家在入门时,会通过阅读民族志来学习做田野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但是,作为读者,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成型的故事,除了被故事间接“culture shock”到以外,我们难以按照一个“通用模式”来组织材料并讲好自己田野的故事。阅读和撰写民族志或许没有通用模式,但也是有道可寻的。总体上来看,本书可以作为人类学、社会学等质性研究方法的入门书,给我们指到一个方向,帮助我们更好上道。读完本书,收获最大的是三个方面:经验、叙事和论证。
首先是经验。人类学家或社会学家进入田野时是一位观察者,尤其是进入那些陌生的世界时,第一收获的就是不一样的体验,这种不一样来自于与自身所在的世界的比较。在进入田野,熟悉了田野中各种人际关系以后,第二就是思考这些新发现是一种普遍模式吗。这两步都需要研究者深入田野,在特定环境下思考,对所观察的内容有个整体总结。比如,民族志中常出现对当地环境的细致描写,作为读者我常将其作为背景,从而忽略这部分内容。但是,这些描写为我们理解民族志中的关系模式铺垫基本经验。比如书中第78页举例布迪厄对咖啡馆的描写。这些关系模式并不是来自于研究者的想象,而是在研究中所形成的这一套认知。
其次是叙事。我们在阅读民族志时,常有读报告文学和长篇小说时起起伏伏的阅读体验,甚至对其中的人物关系等细节印象很深,比如怀特的《街角社会》就是能带来这种体验的民族志。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叙事很重要,虽然民族志并不是小说,并不追求给读者带来丰富阅读体验,但是叙事就是所收集的资料的组织与呈现。有趣的叙事能让读者感到这个故事“正在进行”,这种即时感来自于作者对田野观察中的记录和整理,记录的不仅是报道人的叙述还有作为研究者的感悟。本书第4章就谈到这种即时经验的重要性。
最后是论证。不仅是人类学家或社会学家,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作为生活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但是,民族志同田野观察报告所不同的部分在于扎实的分析和论证。有过田野调查经历的读者可能感触更深。出于各种顾虑,报道人不一定向研究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他们会根据研究者的身份,调查时的情境讲出不同的故事。那么这就需要研究者在资料整理与民族志写作中去佐证和推敲。比起观察和记录,这一点更考验研究者的能力。对此,本书可以作为上道的引导,但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还要依靠更多实践。正如第8章所谈到的“文本即编织的学术人格”,本书270页芒恩引的海德格尔的一句话或许是田野工作者与民族志作者最深的感悟:自我“从它让自己经历的事物中向自我反映出自我”。
人类学家如何写作读后感篇十三
Warning:这是一篇非常主观的书评!作者完全不学术!还是非常推荐人类学专业的同学人手一本!
优点:封面设计清新,纸张手感超好(不是轻型纸!),装帧是锁线胶装(肯定很贵),翻译不错,制作看起来花了很大力气。论严谨、详实程度,绝对强过国内绝大部分人类学方法论/论文写作指南,非常非常适合当作一本教材或者工具书。甚至还有要点概括part和练习题part。
适合人群:人类学考研学生,初入人类学/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在写论文的学生
但假如你是抱着看民族志、纪实类,对标薄荷实验其他作品的期望来看这本书,就会有一种如坐针毡的坐牢体验。(again,本书的主副标题绝无误导别人的可能性,它的功能就是一本阅读/写作指南)。
从阅读指南的角度来讲,材料非常老派,鲜有2000年后的作品案例;视角中规中矩,非常扎实硬核单实在太不sexy了。
有些书注定只能成为教材,不适合一口气酣畅淋漓地读完,只适合作为工具书放在案头,或者考研前进行填鸭式复习。给豆瓣的荐书团,让我这样没啥追求的人拿到,恐怕是有点错付了。
封面设计真好看,适合春天
证明我有好好读过
人类学家如何写作读后感篇十四
我们侧重于让读者学会批判地阅读民族志、学会人类学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单纯地向他们提供信息。我们用人类学视角对民族志作品进行分析,并像对待其他所有文化产品一样,对它们进行解构。本书通过教读者用人类学方法分析民族志,帮助他们理解民族志是怎样的一门学问,并让他们培养出自己的人类学认知。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民族志”还没有什么概念。在开始阅读的时候,我还去搜索了民族志的定义: 民族志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文化展示的过程与结果。它运用田野工作来提供对人类社会的描述研究。在看了这个定义后,发现还是读过几本民族志。
书封
通常一个章节会以一段摘录的民族志作为开端,接着概括章节的要点,最后提出一些问题并提供练习的材料。
沿着书中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材料,在阅读中也的到了一个不同的视角,看到材料背后作者思考和意图。这也为普通读者去理解民族志提供了一个框架,可以注意到一文化背景对阅读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不光光在阅读民族志适用,同样可以用在其他书籍的阅读上。而书中丰富的材料也可以继续去拓展阅读。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这本书让我开始了解民族志,并作为以后阅读民族志的“钥匙”,其中的很多例子很有趣,也可以作为之后买书的参考。民族志的阅读也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和自己的另一个渠道。
人类学家如何写作读后感篇十五
在了解《人类学家如何写作》这本书之前,你主要先了解“民族志”的概念,民族志大概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人类学家的研究结果,是通过田野工作之后对人类社会的描述总结,但民族志同样也被称作一种研究方法和写作文本,既然是文本,就会有写作和阅读两个视角,《人类学家如何写作》这本书,就是帮助我们理解这两个视角下的民族志。
人类学是针对人类社会的学说,民族志关注的也是环境中的人,人类学首先发掘某个环境中人们的差异,再进一步地观察与理解,个体与群体就是民族志中体现出的层次。当然,民族志也会构建关系模式,去解释一个不一样的社会文化的存在,这里既有叙述,又有论证,叙述中记录了人类学家的一切观察,他需要以直接且清晰的方式讲述自己收获的经验,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论证,得出一个人类学的结论。
听上去复杂,但是大多数人类学著作也适合外行人阅读,只是我们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点阅读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学家写作时的本意。比如在人类学研究中,会出现不同社会现状之间的比较,也会有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划分,人类学家会将不同的社会特点抽象剥离出来,建立出新的关系,当我们理解了这些研究方法的时候,阅读民族志会显得更加轻松。
为了论证自己的理论,作者也在《人类学家如何写作》中添加了许多练习环节,给出了一些我们可以用作参考的人类学著作,这些节选都展示出人类学家观察、研究和论证的方法,也能成为我们供扩充的知识点,这些作品——如《犹豫的热带》——有时如同文学作品一般精彩。
这本书最基本的价值,是教会我们阅读并理解民族志的写作,更广义的价值则是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学的价值,人类学是一个看似抽象和笼统,实则横跨文理包罗万象的学科。在那些我们难以涉足的地方,人类的存在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当我们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之后,会观察到更广阔的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