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亲把我忘记》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作者以真实的亲身经历,描绘了父亲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后逐渐失去记忆的情景。他细腻地表达了自己对父亲逝去记忆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让读者反思亲情的可贵与脆弱。这篇文章让人感动,让人思考,更让人珍惜眼前的亲情。
《当父亲把我忘记》读后感(篇一)
遗忘,这就是遗忘,当人类因为爱或恨而牢记一切,或者因为衰老而渐渐把一切遗忘,无疑,人类便是既幸福又不幸的物种。我们因遗忘憎恶和仇恨而幸福,同时因遗忘爱与被爱而不幸。——《当父亲把我忘记》薛舒 在作家薛舒的父亲薛老头刚满70岁那天,这位因终于可以薅一把社会主义羊毛的老人兴高采烈地出了门,他要去居委会领免费公交卡,然而,下午归来时,他却两手空空。他说他找不到居委会了,甚至有些忘记他为什么要去居委会。这就是一切的开始。接着,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薛老头就忘记了一切,然后便是如深渊般无休止的失智、失能,失去一切作为人的基本。 这两本书,既是薛舒对其父亲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后变故的记录,同时也是她对这个成为她父亲的人走过的路的梳理,以及以此为契机引发的一系列对人世间的观察和思考。她是真诚的,她讲述一家人同甘共苦的大爱,但也不避讳父母作为凡人的缺点;她讲述彼此支持理解的温存,也不避讳亲子关系中无可奈何的郁结;她不遮掩往往被认为是冷漠的作为知识分子的理性,但对时代留给她的狭隘也不做修饰。 她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带着典型的中式道德观的家族是如何应对生老病死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她都揭发了讳莫如深却又愚不可及的东亚人的生活观、生命观,同时抛出了尖锐的问题:我们如何平衡我们的道德文化中积极善良的一面和愚昧消极的一面,以应对作为人无法逃避的衰老和死亡的现实,不管是亲人的还是自己的。 这个问题必然是复杂的,可对它的思考很容易就被限定在对生病、衰老和死亡本身的应对上。然而,生命如同螺旋攀升的阶梯,一环扣一环,它宏大地镶嵌在我们整个生命中,又渺小地附着在每天的选择里。薛舒说羡慕其他能带着尊严走的老人,但她说的也仅仅是有自我意识。有自我意识和有尊严还是有区别的。她以文字记录下的人间百态其实也说明了,失智和失能的确是生命的悲剧,但更大的悲剧在于无法清醒明智的活过。一片空白的死去和一片空白的活着相比,前者显得仁慈多了。
《当父亲把我忘记》读后感(篇二)
这本《当父亲把我忘记》是薛舒出版的新书,如实记录了她的父亲从2012年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开始,一点一点忘记了自己深爱的女儿,也忘记了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情的过程。我们都知道生命是一个单向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我们积攒了千千万万个欢笑、积攒了许许多多的泪水,但是当生命走到尽头可能会患上老年痴呆症,慢慢丧失掉这些记忆。有些不幸的人就这样忘记了自己生活的历程,也忘记了自己最心爱的人,最终忘记了自己,也被世界遗忘。但是有些幸运的人能够在别人的笔下永远的留下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独家记忆。
这本书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幸运的人,他的女儿用了16章的篇幅记录下来这个父亲从2012年患病开始记忆逐渐丧失的三年。从女儿的视角记录下来了拼图一样逐渐拼起来,却又瞬间被被打散的过程。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悲伤的过程,但是把它们记录下来,却能够成为最珍贵的礼物,不仅献给他的父亲,而且可以让每一个读到这本书的人都体会到这样的心路历程,如果没有遇到——当然是最好,如果遇到了也能提前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能够在这本书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之中体会到作者对父亲深沉的爱。从确诊之前不敢相信,再到确诊之后的失落与无奈,其间夹杂着作者对父亲年轻时往事的回忆,读的时候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特别是看到第138页父亲父亲年轻时和母亲刚在一起,那个时候还是那个十年,母亲的父亲被关进牛棚,一切都是乱糟糟的,但是作为大姐和大姐夫作者的父亲和母亲承担了所有孩子的家长应该做的事情。当然,最后作者的外公还是从牛棚出来了,作者对这一段的描写也体现出了浓浓的时代特征,而这一段经历也影响了父亲的心态和人生历程。当然他们先是送走了外公——和父亲一起。之后更加需要照顾的就是父亲了,慢慢地父亲已经忘记了自己的一切,但是在母亲的提示之下,对故乡是哪里还是有简单的印象,虽然也是一点一点记忆被风吹走。
另外,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封面,好像是许许多多的事,但是被修正带涂改的只剩下书名的几个字,这就像书籍所描写的一样,以前一切的回忆,慢慢蒙上了修正带,慢慢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
《当父亲把我忘记》读后感(篇三)
刚巧前阵子看完了一本关于“失智症”的书,而老年痴呆就是失智症的一种,患者会失去过往的记忆,也会屏蔽外界的信息,甚至会全面的智能减退,直至整个人变得一片空白。 我小时候住的单元楼里有一位邻居奶奶就得了这个病,我很小的时候看到她打招呼时她还能喊出我的名字,等我长大些了之后再看到她,她只会对着我笑,不只是对着我,对所有人都一样,这么说可能有点不太尊敬,但那真的是一种“傻笑”。但这对于一个老年痴呆症病人来说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她上厕所之后会忘记提裤子。 到这种时刻,一个人真的可以说是尊严全无。就像作者在另一本书中所说——“意义,是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活着要有意义,这是我们从小被教育的人生追求……然而,他,对于这世上的任何一切,都不再具备哪怕一丝意义。”这个人不再创造价值,不再能劳动,甚至必须要有人看过,要消耗他人的精力与财力,并且甚至这种消耗不会再获得任何情感反馈。 而你没有任何办法,别人也没有任何办法,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他的记忆不再消退,可他是你的亲人,你永远无法割舍的亲人。 老年痴呆症无疑是残忍的,无论是对病人本身还是对病人家属,都是一种持续且长久的疼痛。 在这本书中作者记录了她父亲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全过程,丛出现征兆到彻底患病,一个鲜活的生命眼睁睁变得迟钝,然后停摆,光是读起来就觉得残忍,更何况是身处其中的亲人呢? 遗忘是那么容易,生命是那么脆弱,再亲昵的血缘关系抵挡不住疾病的侵蚀,而在疾病与生死面前,过往的爱与恨都变得模糊却又深刻。 感概挺多的,我爷爷其实患上了一种差不多的病症,医生只说也是痴呆症的一种。主要表现在语言接收障碍,说直接点就是听不懂别人说话,所以沟通起来十分困难,可他还会经常编造一些无中生有的事情,想让他的儿女们更在乎他。这不同于彻底的老年痴呆,却说不好哪个更折磨人一点,爸爸忍受不了他每次无端生的是非,姑姑们以前不了解情况听信了他的谎话和我们家生了嫌隙,后来虽然知道了真相,但裂缝已有,破镜难圆。 那些年家里的关系复杂、破碎、压抑……然后日复一日的变得麻木,如今将将表面平和,甚至都谈不上爱与恨。 而这,或许就是生命的残忍之处吧。
《当父亲把我忘记》读后感(篇四)
谁能带着爱和尊严,走到生命最后一刻?
这是薛舒“生命两部曲”之一,前段时间分享过《生活在临终医院:最后的光阴》。
这本《当父亲把我忘记:隐秘的告别》是其前身,记录了父亲从 2012 年患阿尔莫兹海默病的生活,记忆逐渐消失。
作者看着记忆中熟悉的父亲一点点被剥离,在书中作者尝试从女儿的视角,记下所有正在随着父亲消失的碎片。在与父亲告别过程中,作者穿插了对童年的回忆、对父辈时代的想象、对生老病死的沉思。这是一种中国家庭内部复杂的爱。
很多人面对阿尔莫兹海默病,会想到一句“最可怕的不是死亡,是遗忘。
是啊,患病人就像是脑海里出现了一块橡皮擦,一点点地将人生珍贵的记忆、生命中重要的人从脑海里擦去,活着的每一天都意味着失去,直至生命终止。
最遥远的距离或许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是谁。
这本书很有意义,父亲忘记了很多很多,而我选择记录父亲留下的痕迹。
《当父亲把我忘记》读后感(篇五)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薛舒记录了自己父亲患上阿尔默茨海默症之后的生活。本书的看点之一,就是能够以一个阿尔默茨海默症家属的视角去了解阿尔默茨海默症这一群体,去了解患上这一病症的患者有什么的症状,以及对于他自己和家人又有什么影响。
阿尔默茨海默症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太恐怖了,说难听点我宁远死都不愿意患上这种病。首先患上阿尔默茨海默症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健忘,这一点大部分人其实都有了解,因为在网络上经常能看到有这种病的老人走失的信息,即使是他们生活几十年的地方,又或者仅仅200米的路程他们都有可能走丢。因为他们的大脑根本就认不出这里是哪里,其实这个健忘的症状还算是轻的了,这个病还会使患者对于某些问题无限放大非常易怒且不安,书中作者的父亲就是这样。
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因为一点点小事就怀疑出轨,实际上根本没有,就是之前一点点的问题这个病都能无限放大然后对自己的家人发脾气,对自己的家人极其不信任,甚至还出现拒绝吃药这种情况。我最开始对这个病的认知,就是知道患者会非常健忘,会忘记很多东西,刚才做的事10秒钟后可能就忘记了。但是我没有想到得了阿尔默茨海默症的患者到最后甚至连说话都不会说,完全丧失自理能力,吃饭什么的就更不用说了,只会张张嘴发,所以我觉得这个病很恐怖。
其实作为读者来说是很难体会作者的那种感受的,但是看到书中的剧情还是会有一些触动,比如说作者的父亲一开始还能记得作者,但是到后面根本认不得作者了,不管你跟他解释多少遍,他都会忘记。
本书的副标题起的非常好,“隐秘的告别”,只要是患上阿尔默茨海默症那基本上就是隐秘的告别了。虽然患者人在那里,但是你能够感觉到患者一点一点的丢失自己,一点一点的正在与你分别,但最后就算他在那里,也已经不是你最初认识的那个他了,有的只是没有灵魂的肉体。
《当父亲把我忘记》读后感(篇六)
家中如果有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读薛舒的“生命两部曲”很容易产生深刻的共情。那种刻骨铭心的无助,那种难以割舍的亲情,都让人深深的感动。
这两本书是薛舒写给父亲的,她的父亲2012年开始患老年痴呆症,在三年的时间里,从失忆到失智再到失能,继而在老年病房住了五年,最终于2020年2月去世。作者根据这些年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当父亲把我忘记》和《生活在临终医院》这两本饱含真情实感的书,也是充满勇气的记录。
《当父亲把我忘记》记录了父亲患病之后的生活,作者还回忆了家庭的生活片段,呈现了一个家庭的薄物细故,并对生死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其核心则是深沉的爱。这是一次真实的记录,必须选择用非虚构的方式,用作者的话来讲,“小说的虚构已经无法承担我的焦躁,我必须毫不隐藏地袒露,以及宣泄。”
前篇写于2014年,《生活在临终医院》则写于2020年,讲述了父亲在医院的时光,或者说,走向人生终点的时光。这部除了记录父亲的日常,还描绘医院护工、其他病人和家庭等更为广大的众生相,对生命议题有了进一步的挖掘与透视。
读这两本书让我想起了2020年十分火爆的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主角安东尼是一位身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时间、空间、人物皆处于错乱之中,罹患老年痴呆仿佛打了马赛克的人生,模糊了现实与虚幻,分不清现在与过去。影片是一幕带来沉浸式体验的室内剧,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现阿兹海默患者的生活,呈现了一个老人晚年的孤独、无助与恐慌状态。
而这两本书则是作者从子女的视角,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在观察和记录之下,作者还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和挖掘,探讨了家庭的含义、生命的意义以及那些不可避免的衰老与死亡。
这两部非虚构作品充满人文关怀,读了让人感慨万分,不仅是为那些无法纾解的困境,更是对生命所生发的思考,以及激荡在内心难以舒缓的情绪。
《当父亲把我忘记》读后感(篇七)
“它将变成一张消退了每一丝痕迹的白纸,却因岁月的侵蚀而浑身褶皱,并且支离破碎......” - 这一段是本书序中的开头。“它”对应的是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父亲的大脑,也是隐喻着父亲退回到生命最初形态,失去记忆,失去智性,最终失去独立生活能力的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智力和尊严。 - 这是一本纪实类文学,不过我更偏向于用“纪实”来描述它。它记录了一个古稀老人失智的整个过程,也记录了一个普通家庭度过的岁月和琐碎日常,更记录了一个逐渐走向生命消亡的人和亲人之间的爱与纠缠。因为“人的终点”这个话题太过于沉重,而记录和延续家族故事的任务太过于道远,真实比任何想象都更于重要,记录者很难将它当成一个文学来创作和讨论。 - 在本书的后记,作者写道:“当文学与生命,情感比肩站立时,我发现,文学是矫情,是隔靴搔痒,是一顶因尺码过大而不得体的礼貌”。诚然,文学说到底是想象角色的感受,始终是取代不了真实本身。也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当我渐渐放下对文学某种“艺术观赏”性的期待,我看到了作者事无巨细的记录中隐藏着你我之间共同经历过的无言心酸和人性中微弱而坚强的光亮。 -
譬如,当父亲几乎丧失完全记忆的时候,曾经一起结伴度过退休生活的朋友们,来到家中,试图用共同的歌声唤醒父亲沉睡的意识,在某一瞬间,父亲仿佛真的被唤醒的时刻,母亲与女儿某种复杂的情绪立刻跃然纸上。 - 当父亲不再记得这是自己的家时,他便完成了与家告别的过程,这个“家”除了地理意义上,家庭意义上,还是他心灵家园的所在。他失去了任何与过去关联的纽带,甚至于到后来,每一分钟他都要经历死亡和新生,以至于来不及记忆,来不及思考就要变成另一个人。作者回忆父亲在她小时候如何关切子女却又羞于表达的往事。而生活的荒诞之处在于,昔日里文化基因中对于“私人情感”的隐藏和保护却在父亲如今失智状态时完全地逃逸,取而代之是一个全新的,情感充沛的,孩子般的天真率直。然而,如同作者在开篇中所言,这种干净透明,却伴随着满满的支离破碎。 - 阿尔兹海默症对家人的打击是莫大的。而当父亲最后失去独立生活能力和为人的尊严时,作者感叹彼时的他活着的某种悲凉。 作者读到美国作家桑德拉. 骆的文章,摘自《我为什么希望父亲死去》,桑德拉对自己在父亲残存的漫长生命存在的意义上产生了质疑。当他父亲失智后开始恶作剧般地折磨他时,他感到筋疲力尽和内心的矛盾,带有某种爱恨交织的张力。而这种在生命的最后仿佛还在剥削年轻生命的“道德绑架”在作者看来是一个对年轻人极其不公平的社会问题,尤其在“百事孝为先”的中国。为了实现孝道,年轻人要么失去工作,要么要承担繁重的照护开销,他们失去了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生活...... - 当面对父亲这样一个失智老人时,作者看到的是更多相似的群体,她诘问:“当我们把年轻人精神奔溃的原因规责于老人时,谁替他想一想,他自己愿不愿意这么活着?”,这个残酷的灵魂拷问一瞬间后,作者似乎立刻被那个中国人的孝德和亲情拉回现实。人在各种的关系之中就是没办法那么理性得做出抉择,也许绝大部分人觉得,灵魂是跟随肉体的,肉体的生命即是一个人尚还鲜活的标志。然而,我们终究跨不出去的那个更大的慈悲是什么呢?
《当父亲把我忘记》读后感(篇八)
这本书的封面太让人揪心了,像是一张原本写满字的纸,被一块强力橡皮暴力擦过,斑斑点点间被勉强留下来的几个字,连起来是——“当父亲把我忘记”。
这注定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知名作家薛舒在这本《当父亲把我忘记:隐秘的告别》中,用非虚构的手法,记录了父亲身患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的生活。
一位思维活跃的老人,刚刚达到领取免费乘车卡的年龄,于是一个人骑上自行车美滋滋地去居委会领卡,可竟然没领回来,老人没说具体原因,别人也没追问,这本就是件无关紧要的事,再去一趟就是了。
可第二天,他依然没领回来。这次,七十岁的老人黯然说出了原因:我怎么寻不到居委会了,明明去过很多次的……
没有人意识到,这便是个整个事情的开始。从那时起,原本开朗健谈的健康老人变了,他忘记了熟悉的歌词,性情开始多疑而暴躁,后来他慢慢忘了回家的路,忘了陪伴自己几十年的老妻,忘了儿女早已长大……
从出现早期症状到发病、再到智能全面衰退,薛舒以“父亲把我忘记”为节点,真实记录了父亲与家庭、与亲人在精神层面上的彻底告别。
在这个过程中,有父亲的恐惧与挣扎,有女儿的惶惑与抗争,更有母亲的痛楚与无助。曾经坚强而宽容的父亲,变成了一个回不了家的苍老孩子,这让他的亲人们无法承受,但又无法逃避。
在和母亲相依为命照顾父亲的过程中,作者对“老来伴”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说,老来伴从来不是一种公平的相互陪伴,而是比较健康的照顾先患病的,相对年轻的照顾更老的,活着的为先死去的料理后事……
这是一个用细腻笔触记录的悲伤故事,故事中有父亲身体、性情以及智力的变化过程,也有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对父亲经历的回顾。这是一个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世界,也是一个很多家庭正在经历的岁月。
书中说,“无论多么黑暗的地方,也无法隐藏一支蜡烛的光亮”。是啊,虽然无力留住亲人走向生命末端的脚步,但每个人都可以尽力点燃一支爱的蜡烛。正如作者和她的母亲,用自己微弱的光,照亮父亲最后的路程。
这本书读得很难过,但我并不想放弃关注这个故事的结尾,在《生活在临终医院:最后的光阴》中,我将再陪薛舒送父亲一程吧。
《当父亲把我忘记》读后感(篇九)
几年前的一天,我偶然在朋友圈看到某个人分享了一页精美的日历,上面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话,配图也很精美。但我现在只记得日历的右下角写着“单读日历”。最近逛书店偶然看到了一本封面很独特的书,勾起了我之前关于“单读”的回忆。
这本书的封面像是过去练字用的字帖,但是隐去了大多数字,只留下一个让人想去探究原由的书名——《当父亲把我忘记》,这是单读图书出版的非虚构小说。我翻开看了下,作者写了父亲确诊阿兹海默症前后的故事。故事很真实,画面感极强。父亲因患病而和母亲吵架的片段让我狠狠地共情了,因为我也曾经历过那样的瞬间。后来我用两小时看完了这本书。
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去年底我关注的一个视频博主,她的母亲患了阿兹海默症,而上半年读过的《困在记忆中的母亲》,外国作者的母亲也患上了阿兹海默症。这些母亲患病后是安静柔弱的。我没想到的是,本书作者的父亲患病后,在精神上折磨着陪伴他的家人,让每个陪伴的人都感受到了难过和无奈。
作者笔下的文字是真诚的。她揭露了父亲患病前后脾气的变化。将自卑情绪隐忍了大半辈子的父亲,生病后肆无忌惮地散播着暴君的脾气。他在还能记事时屡屡编造莫须有的艳事指责妻子,这让妻子痛苦不已,也让儿女们心碎无奈。
她也没有掩饰自己面对患病父亲的自私。在她确定父亲病了的初期,她希望母亲放弃工作全职陪伴父亲,她没有底气地写道,“倘若要牺牲,也不该牺牲年轻人的工作和生活吧”?
当父亲遗忘了大部分的记忆,某天晚上父亲想听睡前故事。她讲了从其他人嘴里听来的父亲小时候的故事,父亲听得津津有味,屡次想要拥抱她。她拒绝了。后来她反思了自己的举动,也许是心理上依然难以接受父亲因生病变成了“小孩子”。
但作者又是在父亲患病期间扛下了很多的人,她为了不影响弟弟的工作,尽力做照顾陪伴父母的事情。她写这本书也是为了记录下父亲的故事,让未来的自己有个念想。她写着“不想承担”的文字,却做着“承担责任”的事情。
这本书主要写了作者父亲确诊阿兹海默症以后一年的故事,却也穿插了父亲的大半生,以及家族众多其他人的故事,真挚的文字让我感到亲切。书中最让我震撼的一句话是,“我们因遗忘憎恶和仇恨而幸福,因遗忘爱与被爱而不幸”。即使父亲终将拥有失去爱与尊严的未来,作为女儿的读者却将他们之间的爱记录了下来。
读这样的非虚构文学故事,意义在于提醒读者珍惜现在的生活。作者从父亲的背景去寻找父亲患病之前发脾气的原因,这也提醒我们,如果我们和朋友或者父母有矛盾,不妨再往前想一想,也许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最后祝大家阅读愉快!
《当父亲把我忘记》读后感(篇十)
有多久没看到一本让人落泪的书了,又有多久没有看到这样平易近人的感动,又有多少人在面对人生抉择的时候能冷静思考。
《当父亲把我忘记》是薛舒“生命两部曲”之一,她在2014年创作的长篇非虚构作品,记录了父亲身患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的生活,从出现早期症状,到发病,再到智力的全|面衰退,在五年的时间里,以“父亲把我忘记”为节点,父亲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与家庭、亲人在精神层面的彻底告别 。 其实看名字我想大家就能猜到大概的内容:遗忘!在面对痛苦的时候,遗忘是一味良药;面对心爱的一切,遗忘却是一剂毒yao。但是如果能选择性遗忘那就是一件非常厉害的技能。
其实这本纪实型的作品,就是反应当下社会问题的文章。所有人都会有老的那一天,我们的父母,我们自己,我们的孩子以后也会变老。都有可能会忘记身边的人和曾经的美好回忆,我们不知道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忘记了过往就会有新的快乐。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用爱去陪伴。 作者在描述现阶段父亲的状况的同时,还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事情;在面对家庭变故的同时,还有对生命的思考;在面对角色变化的的时候,是自己的努力是转变的的过程。在每个不同的关系中,是如何让自己去适应并胜任这个角色。让我泪腺控制不住的就是这个点,也可能是已经处在同一个多种关系的变化之中,所以特别能感同身受。 有时候读一本书不是要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感受,这本书的感受非常特别,一边看,一边切换角色;一边看,一边转换立场,真的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体验。一种代入性很强的感受,是非常正向的能量,积极的感情引导。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非常喜欢,一篇完整的笔记,被修正带一点一点覆盖住,就好像是纸张忘记了文字一样,跟整本书的主题相呼应。质感上层,阅读体验非常好。
《当父亲把我忘记》读后感(篇十一)
或许是因为对腾讯视频制作的《十三邀》访谈类节目中,许知远先生的精彩表现,或者是对他睿智的访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开始接触他创立的《单读》系列丛书。就个人阅读的感受,《单读》系列丛书的人情味和文字背后所透露出来的思辨精神,更加适合我的阅读习惯,给当下患得患失患的我,以一种“冷眼旁观”的视角去看待生活。
当《父亲把我忘记》这本书则是《单读》新书“生命两部曲”的其中之一。他记录了作者以一个女儿的视角亲身经历父亲患阿尔茨海默病症的全过程。“女儿”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观察,勇敢地呈现了父亲患上阿尔兹海默症的“三年缓慢推进的时光”,并刻画出一个家庭面临着的巨大挑战和痛苦。通过对父亲智力、记忆和认知能力的逐渐衰退的描绘,读者不仅能够看到疾病给他带来的身体上的变化,还可以感受到对家人和亲友关系所造成的巨大心理冲击。
“阿尔兹海默症”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往往会经历认知功能的逐渐丧失。在这本书中,作者无私地分享了她个人作为女儿的心路历程,她目睹了父亲变得陌生,无法辨认自己的亲人、失去常识和能力的痛苦。父亲在疾病的逐渐侵蚀下,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甚至充满猜疑和“令家人感到恐惧”。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不仅对患者本身而言极具痛苦,也对“妻子(作者母亲)和亲人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甚至是伤害。
阅读这本书,读者将被作者对细节的敏锐观察所打动。作者以真情实感的方式描述了父亲逐渐对家人的遗忘,以及家人对此的复杂情绪反应。这种描绘不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阿尔兹海默症对人们关系的冲击,还引起了读者对自己在类似情况下的反应和应对方式的深思。
与此同时,这本书也探讨了人性中的温情和坚韧。尽管家人们在面对阿尔兹海默症的艰难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情绪波动,他们最终选择用爱和关怀来回报父亲。他们鼓励父亲参加各种活动,创造温馨的回忆,以帮助他保留记忆和情感联系。这种家庭的团结和无私的关爱为作者和读者们带来了温暖和启示。
总的来说,《当父亲把我忘记》是一本打动人心的书籍,通过女儿的真实记录和个人的情感展示,深入揭示了阿尔兹海默症及其对患者和家人的影响。这本书的畅销不仅是因为它提供了对这种疾病的深入理解,还因为它触动了人们内心最纯真的情感。它教会我们珍惜眼前的人和时刻,并无条件地给予支持和关怀。
正如《单读》编辑部所说,为了将“生命两部曲”这套书更好的呈现给读者,他们在书本版式、装帧以及印制上花了不少的心思。书籍封面所传递出的“被遗忘,被覆盖”的视觉信息,透过三层胶合压制,呈现出一种叠加的状态感,恍恍惚惚的文字呈现出“飘忽不定”的感受,这样的设计直观的呈现出书名,在视觉上实现了与“阿尔兹海默症”病症状态的恰合。
《当父亲把我忘记》读后感(篇十二)
泪水不经意间伴着翻过的书页流下,读毕合上书本,唯盼望这一切不再发生。“阿尔茨海默病”随着近年来的社会关注提升,大多数人而言并不陌生,有数据统计显示,全球每3秒钟就会新增一位症患者,并且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中重度。在去年备受好评的电影《妈妈!》就是一部讲述了一位85岁母亲照顾65岁阿兹海默症女儿的现实主义亲情故事,触及到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整部影片中有高密度泪点,无数观众在影院落下泪水。
对于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恐惧并不是遗忘,因为父母与子女间的“爱”不会消散,而令人恐惧的是带去的关于人的尊严的渐渐丧失,失忆、失语、失去熟悉物体的辨识……行为与性格也伴随改变,直至语言能力丧失,甚至出现便失禁等各种行为的退化发生,我们完全可以更善意的理解成,好听的说像是渐渐变回孩子再变为婴儿般。出版作品曾获《人民文学》奖等众多文学奖项,作品多次入选各大文学榜单的作家薛舒,正在亲身经历这一切。
一直以来秉持出版高品质内容的《单读》,近期精心策划了薛舒老师的“生命两部曲”系列,其中之一便是《当父亲把我忘记:隐秘的告别》,记录了一场漫长而又隐秘的告别,她的父亲罹患阿尔茨海默病,自2012年确诊患病起,一切从薛父的记忆被蚕食开始,短短三年间,像是一步一步慢慢走远,作为女儿的她,即便心中有再多对父亲的爱,既无力唤回他,也无力停下他的脚步,她用一个女儿的真实视角,用自己作家的文字创作,记录了所有。
从封面的标题开始,整本书的阅读带有一股压抑感,这是谁都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可以想象薛舒老师在写下这些文字时内心的苦楚,也能想到或许薛老师写下这些对自己是一个内心好的排解,“因遗忘爱与被爱而不幸”。薛舒老师的文笔绝对一流,“将变成一张消退了每一丝痕迹的白纸”,这样好的句子有很多,我在阅读间感受到了她书写时从遣词用句到文字的叙事都是极佳的,但再想想讲述的这些非虚构内容,又觉得是那样令人心酸。
薛父到了“七十而从心所欲”的年纪,对老年的生活还有着丰富的期待,薛老师用一张免费乘车卡,在生活中这样稀松日常的小事物充满家庭温暖氛围的开始,但很快便被记忆错乱的争吵与误解而改变,这一切都是确诊前的细小征兆,谁又会往阿尔茨海默病去向,对时间的认知开始混乱,智力逐渐退化,我感受到作为儿女内心的那种转变,从开始的带些不理解不相信,渐渐会转变为理解与妥协,真实的想谁作为儿女会轻易放弃和接受。
或许没有这场病,薛父与薛老师间不会有这样透彻的相互理解,那些误以为的老小孩脾气,那些误以为的“心疼钱”,原来都可因为父女之爱化解,但要是没有这个疾病作为前提该有多好。书中穿插着其他内容上对家庭细微的讲述,这些让这本非虚构充满了温暖,而不是冷冰冰的现实感,也充斥着对老一辈人生与经历的回忆,家长里短,长辈族人,喜怒哀乐,这些才是属于一个家庭最棒的文学故事,每个家庭都有这样一本故事。
这些故事或许你从小听到大,耳朵都长茧了,但你现在想想是不是你听过最快乐、最温暖的故事,是不是某些时刻最能支撑你的一种力量。后续的书籍中展开了许多生活小小细节的变化,这些变化与这个疾病息息相关,或许是弟弟、母亲等时间上的牺牲,或许是碍于生活的具体环境,但一切都无法阻挡时间向前,疾病带去改变,薛父最终成了一个“孩子”,薛老师在谈对她母亲感谢地那一段,泪水如崩,是啊!最好的抚慰都只能是家人。
书中那场返乡别具深意,薛父历经一生的成长与老去,因病又成了一个“幼儿”,而故乡正是他曾经从幼儿起步的地方,这是时隔半个多世纪的回归,早已山河巨变,那一声“噢——回家喽”的欢呼,我想没有谁能看到这不动容。收拾收拾情绪,阅读完这本书有太多想说和分享的,但想想不剧透更多了,因为这本书值得你拿出时间来细细阅读,非虚构有他自身的魅力,而这本书的内容更值得每个人去阅读和思考,我们的社会正在面临老龄化。
“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筷子兄弟《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