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到无穷大》是一本富有哲理的书籍,通过讲述数字之间的关系,引发人们对无穷大的思考。书中深刻揭示了数字的奥秘和无限可能性,让读者领悟到生命的无穷价值。阅读后,让人感受到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无限希望。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第一篇
感觉名过其实,内容都很浅显,属于科普类的,对于没看过不了解的可能很棒,对于我倒是没什么特别感受。其中一个比喻很形象,比较喜欢,就是关于人生的,将整个人生比喻为一段四维物体,或者从四维的角度看人的一生,只是一段时间内的聚集物罢了,四维生物可以看一个人的过去未来,也许算命就是更高维度窥视人生吧。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第二篇
之前看了奥本海默对科学的敬仰滔滔不绝,于是本周看了本科普书《从一到无穷大》,从再版数量和前言上看都很出名,可惜我以前并没有听说过,感觉适合高中高年级和大学低年级阅读。配图和讲述都很清晰,然而我并没有完全逐字逐句的看进去,会有上课学习的感觉,但是很易懂从中获得一些以前没有那么清晰的四维空间时空和宇宙的知识。现代太浮躁了,我也无法静心逐字理解,这是一本很好的科普科学知识的书,有水平易懂。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第三篇
从一到无穷大,被推荐的一本书,很幸运在图书馆借到了。看过以后不断的感慨要是上学的时候就看过这本书,也许会对物理更感兴趣些。作者真的太厉害了,能把从最简单的数字一步一步引进你探索数学的奥秘,进而到物理,再到化学,再到生物,一步一步的循序渐进的带领你一起沐浴在科学的海洋。感觉一下很多之前学习的碎片都连起来了,之前一知半解的甚至早就还给老师的知识又都回到了眼前,却是以完全新鲜的样式让你觉得焕然一新。中间很多有趣的故事,形象的描述,让你读的是那么轻松,那么有趣。超级推荐。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第四篇
阅读这本书实属偶然。书本被放在孩子课外班的书架上,但书名格外吸引我,也许是自己有个极客的内心吧。
这本书写于上个世纪中叶,距今已有六七十年。然而读过此书之后,依然不觉得过时,里面介绍的理论似曾相识,或多或少的都曾出现在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课本上。书中包含的知识相当广泛,从数学出发,扩展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门类,是一部非常合格的科普读物。整本书作者意在使用平近的描述或者比喻,让孩子都能读懂,但我觉得他未必做到了,一些公式还是挺晦涩的。
说句题外话,半个世纪多过去了,这本书依然可用,这意味着科学知识在人生的有限时间内很难飞跃,那么我们这一代是否能见证新的科技革命呢?这里画一个小小的问号,带着一丝惊恐,和一些期待。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第五篇
开始读这本书是因为李永乐老师的推荐,看下来觉得这本书最适合高中文理分科前看,能让你爱上理化生的世界。但是对于学完高中理化生加上高数,大物的人来说,基本没有什么新鲜的知识了,我非常快的就看完了。
这本书的内容小到质子,中子,电子;大到宇宙中的恒星,都做了介绍,真实的从一到无穷大(One Two Three... Infinity)。写作的语言让人能够轻松的理解这些内容,同时会让你产生很大的兴趣。我个人一直觉得物理的世界非常惊艳,报志愿时还选了物理相关的专业。物理教材对比起这本书的讲解枯燥太多,如果先看这本书,然后带着兴趣去学习,效果会非常好。推荐高中生或者大学新生去读。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第六篇
断断续续花了快一个月算是囫囵吞枣地读完了,看书名以为是纯数学的科普,但实际上全书四章算是数理化生的一系列有趣问题集,第一章是数学相关,由于是数学专业的关系看得比较轻松,都是些实变和数论的基础知识,第二章是相对论,先借助拓扑和图论解析了宇宙空间的特性,非常抽象但好在本科学过能理解个大概,然后在三维空间引入时间构建起四维时空,最后在此基础上展开相对论,理论很晦涩但讲解很详细,感觉有点真正理解相对论了,第三章是微观的粒子世界,核物理相关部分和概率与量子理论部分算是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其余基本上高中理科的基本知识,第四章是宏观的宇宙世界,讲得简略能省则省,全书没有明确的主线让人感觉内容很散,但作者凭借清晰的讲解逻辑让每部分的内容不至于很乱,对于科普书籍来说够了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第七篇
主要内容:数理化生基本科普;
强推理由:深入浅出的行文,好像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在和你对话,把你引进科学的大门,不仅仅是知识科普,更多的是引发思考和好奇心,感叹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智慧,憧憬未知;插图丰富,虽然是黑白的但不影响理解,附思维导图,清晰明了;近百年经典著作,值得多刷,今后还可以带着孩子一起~
瑕不掩瑜:一些科学知识并未覆盖,而且现今理论不断完善更新,但不影响本书的整体框架。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第八篇
再版多次,赞誉无数,这部存世七十余年的经典堪称科普界的一座丰碑。有高中基础即可看懂多数,但越早读越好,人生或许会因此而不同——这本书能打开很多“门”。 看不懂也没关系,只要继续前行,种子总会发芽的。部分内容已取得最新进展,应留意译注。深奥、抽象的知识可借助3D演示等视频理解,效果显著。对这方面爱好已久,推荐一些与此相关的B站优质UP: 1.“眼见为识”,制作精良,让抽象的知识被形象看见,受益颇多。 2.“妈咪说MommyTalk”,《天文学史》系列很精彩。 3.“艾栗夏”,富有人文情怀,可惜近两年身体抱恙,真诚祝好。 4.“漫士沉思录”,代表作是解析火柴人,比较喜欢其风格。 5.“浮世叁千问”,虽是AI读稿,但质量不错。 一点外行感慨:相较于群星璀璨的黄金时代,如今物理学受实验制约,发展明显放缓。乌云散去,硕果可能还需时间。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第九篇
读完《球状闪电》之后,因为对里面讲的量子力学完全不懂,而社会上总是有各种以“量子”为名号收智商税的现象。就开始莫名地对物理,对科学感兴趣,找了找各种榜单、书单,然后读了《上帝掷骰子吗》,接着是这一本。《上帝掷骰子吗》讲的量子史话,基本对上了《球状闪电》里的内容,而且我没有想到,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次世界观的崩塌又重建,最终完全崩塌,无法重建,发现自己是越来越不懂这个世界,过程非常酸爽,也确实吸收了很多新的知识,有一定的收获。
可能是《从一到无穷大》讲的东西有点多,有时候用了太多的类比,有时候又略微艰涩,我没有找到爽快的感觉,基本上是点到为止,继续翻开下章,这显然是全面科普不全面的一面,当然应该也有翻译的问题,很多东西翻译了一遍就没感觉了。但是作为了解基础的科学门类还是有帮助的。
书里虽然讲了相对论的内容,可能我基础实在太差,没有掌握,下一本准备来一个相对论的史话,希望继续能给我最深的震撼。现代科学进步那么慢,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科学家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前人的智慧需要半生才能贯通理解,而人的学习能力又没有明显进化,留给科学家们创新研究的时间太紧张了。(所以现在孩子们早熟其实是好事?)而我们普通人,一生可能都无法弄清楚科学究竟发展到哪了,我们对世界对自己的认识到什么程度了,虽然并不影响日常生活,但总觉得遗憾。
在开始读下一本科普之前,需要一本小说调节一下。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第十篇
我们那个年代,小的时候,没有好玩的手机,没有电脑,而电视机是大人的玩具,只有晚上可以看一集动画片,书成了我唯一的消遣工具,而我父母很反对我看书,原因只有一个,浪费时间,耽误学习,爷爷倒是支持,可爷爷书种类很有限,全部国文书,小学毕业前,我抱着字典,硬着头皮啃完了《石头记》《聊斋》《官场现形记》《三言二拍》等等这些,几乎没有哪本是看懂了的。
上了初中,有了图书馆,迷上了张爱玲,比起爷爷那些看不懂的书,张爱玲,林语堂,金庸,沈从文,读起来简直不要太爽。。。自习课,路灯下,被窝里打着手电看书的日子,现在依然记忆犹新,想来我的眼睛也是这么废掉的。。。
某一天,我们历史老师拿给我一本书,就是这本《从一到无穷大》,老师推荐的自然不能不看,一目十行,边看边惦记着我那没看完的《飘》,结果可想而知,往心里去的并没多少,直到去年。看一个公众号推荐了这本书,才再次读到它
在浩瀚的文学作品中,能称为“经典”的少之又少,科学著作被奉为“经典”更是凤毛麟角。。几十年都还在畅销,书中提及的的理念也都未过时。
这本书从数学写起,涵盖了,宇宙大爆炸,黑洞,时间空间,到弦理论,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了。
虽然公式要比《时间简史》多一些,但是有图,有讲解,有故事,读起来也不会头大。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第十一篇
小时候经常喜欢去各种科技馆观摩那些违反直觉的物理现象。最速曲线,牛顿珠,角动量守恒实验,重力加速度实验,非牛顿流体,以及各种千奇百怪的实验的表现都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出奇的相悖。感官和直觉的结合似乎会萌生出一种可以预测一切的“感觉”,但种种迹象表明,这种“感觉”好像仅限于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基本运动罢了。世界,远比感觉中复杂得多。
在实验和科幻小说的双重围攻下,我对这些现象的兴趣愈发扩大了。有时候睡前甚至会思考一些所谓的“人生哲理”:宇宙大爆炸之前既然没有时间,空间或物质,那在虚无中最初的奇点有时怎么出现的呢?引力可以扭曲空间,那当引力突破某个临界值后空间可以被撕裂吗?宇宙是无穷大的吗?
有些问题虽然是依然找不到完美的答案,但读这本书确实解答了我曾经苦思冥想过的问题。
无论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数字还是许多人绞尽脑汁都无法理解的物理定律,都被伽莫夫分解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微观到宏观,从二维到三维到四维,世界观的提升确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直白的单线解读。
虽然书中许多内容在读之前就已经熟知,但丝毫不印象阅读时享受轻松的体验。总体感觉蛮不错的,值得一读,一篇容易消化并且得以概括宇宙基本复杂理论现象和微观宏观构造确实可以有效的为一个不怎么接触物化生改良世界观。对熟知的人来说,把他当做一本休闲小说也不是不可以。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第十二篇
第一章主要讲数学,比如素数的无穷多个的证明等,还有实数和虚数等,这些我以前就了解过,没太多更深的感受。
第三章开始讲述空间,有的证明很有意思,比如证明 V - E + F = 2.
第四章,可以讲述宇宙,思维空间,时间就是那个第四维,伽利略测量光的速度,爱因斯坦证明空间扭曲,很多实验很巧妙,还有手性,乌比斯环,穿过扭曲的平面,左手性可以变为右手性。同样的,思维空间投影到三维空间上就是两个重叠的苹果,或者比如说,一个时间上从五一节到儿童节的苹果。
时间的投影我们以虚数来记录,这样思维空间的距离可能是虚数,也可能是实数,但是时间距离永远是虚数,空间和时间并不能互相转换。
第五章,讲述了菲茨-杰拉德收缩,为啥光速不受坐标系的影响,因此速度变快了,空间尺度上就缩小了。但是,他们感受不到,这是因为他们处在同一个空间中,速度提高的时候,整个空间收缩了。
空间收缩,同样在时间上,就是钟慢效应。速度越高,时间感受越慢。理论上速度足够高,那么时间就会回退,但是根本定律任何物体的速度不能够超过光速,就决定了时间不能回退。
另外,引力现象是四维时空世界的弯曲产生的效应。
第六章,油膜测量分子的直径。质子,电子,中子。温度就是分子无序活动的表现。
第十章,宇宙,银河,星云。空间是有限无界的,弯曲的空间形成自我封闭的结构。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第十三篇
这是一本我听说了很久,但总觉得自己不会碰的书。因为对自己的定义是一个宽容度只有3000-5000字科普文的理工盲。但耐着性子看完之后,体验竟然很不错。
以下评论,算是给和我一样理科不好的朋友写个测评吧。
首先,必须要赞美一下新版本的编辑们。夹在书中的两张海报,螺旋形的海报让人得以快速一览这本书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另一张笔记图则构筑了大概的知识框架。书中的配图都很有意思,手写的笔记和“假装”笔划的重点,仿佛是接手了另一个理科学霸的课本。总之,在形式上,可以说是有颇多趣味。
接着,分说几个部分。“第一卷 数字游戏”讲数论,讲的点都比较基础,只要有一点抽象的数学思维,基本上还是能跟上。而到了“第二卷 空间、时间和爱因斯坦”我就开始渐渐地如坠云雾、半通不通,跟上颇为吃力。缺乏空间想象的抽象思维,和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是硬伤。“第三卷 微观世界”占据的篇幅最重,知识点涉及物理、生物、化学,大部分还是非常基础、深入浅出,很好理解。尤其是原子结构和染色体的部分,简直是初高中课堂回顾篇。
不过随着盘子铺开,还是会涉及一些稍微复杂的化学式变化、核物理知识(裂聚变反应)、概率论等知识点。但总的来讲,调理清晰,易读。
至于“第四卷 宏观宇宙”就是天文学的入门了。这章读得很慢,倒不是因为内容艰深,纯粹是因为这部分内容同前三卷相比,更为陌生。
大概高中刚毕业的时候,食用最佳。怪不得是大学新生礼物,笑~
作者举的例子都很生动有趣,行文幽默诙谐。这扭转了我的一个印象,原来俄国科学家(或许是因为“美”化)也可以是好玩的,而不是刻板印象中的一脸苦大仇深。
他在序言中说,宣称自己什么事都比著名的父亲懂得多,除了数学,数学和父亲懂得一样多的玛丽娜·冯·诺伊曼在看了部分章节的草稿以后,她坦白,很多东西都看不懂。作者只好承认, 本书不适合儿童阅读。而我,大概也只比儿童好一点点。
毕竟,在自然面前,人类也不过是孩童而已。
而在人类发展了几千年的浩瀚知识面前,我的眼界,仿佛是初生的婴儿。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第十四篇
很经典的科普书籍,关键是并不枯燥,感觉读完之后有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涉及到物理,数学,化学,从微观到宏观,很有意思 1. 数字游戏 很多数学规律都是先因生活经验而起,随后经过数学家长时间的验证和推论确定其正确性,所谓的哥德巴赫猜想300多年来也没有人能验证成功。另外,复数是人工造出来的数,其第一次是出现在无意义的表达式中,随后随着数学学科的发展变得无法回避而有了其实际意义(复数平面内) 2.空间,时间与爱因斯坦 时间是第四纬度,虽然三维空间的人类无法想象出四维空间,但是类比三维空间物体如立方体在二维空间上的投影,我们能想到四维空间类似物体在三围空间上的投影是怎样形状的。 时间空间通过光年相互转换。 3.微观世界/现代炼金术 原子是非生命物质的基本单位,由电子和核子组成,金属导电就是由于电子的移动导致。 金属都是用相应的矿石在高温炉里炼出来的,所以古代炼金术认为矿石和普通石头一样,用土元素构成,又由于铁的淬炼,他们认为金属分子是土原子和火原子组合而成,即不同金属的性质如金铁等源于土和火的不同构成比例,中世纪一些炼金术士就一直在通过加入更多火来尝试用普通金属打造人工黄金。现代的炼金术其实是各种原子间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如氧化还原,核聚变等 4.生命之谜 细胞是生命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其究极奥秘在于控制人类性状和特征的DNA,人类尚未掌握其具体规律,但是在遥远的未来 基因编辑确实有存在的可能性 5.宏观世界 太阳存在已经50亿年,绕着银河系银心旋转,银河系有400亿颗恒星,且每颗恒星都有一套行星系统,这些行星的物理条件几乎和地球一样,如果这么多可栖居的世界里都没发展出生命,或者说生命没有发展至最高阶段,那可真是咄咄怪事了。 最简单的生命形式比如病毒,只是由c h o n组成复杂分子而已,而这些元素大量存在于新形成的行星表面,一旦固体地壳形成,原子的长期碰撞,总有一天能撞出需要的结果。 太阳的能量由c n循环反应链产生,但会消耗h,以消耗的h含量算,太阳的寿命大约500亿年,所以未来十亿年,它仍会以目前差不多亮度在空中闪耀。 三点定位原理也能用到宇宙间行星距离的测量上。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第十五篇
喜欢在一些书里找到其他书,一种对话变成围炉对谈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