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斯塔福特疑案》的读后感大全

《斯塔福特疑案》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04 03:00:14
《斯塔福特疑案》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5-04-04 03:00:14   小编:

《斯塔福特疑案》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侦探小说,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主人公利用聪明才智和勇气解开了一个个谜团,最终揭露了真凶。小说情节紧凑,悬疑不断,引人入胜,让人难以放下。阅读后让人感叹作者的才华和构思的精巧。

斯塔福特疑案读后感第一篇

转桌祈灵最后竟然没有解释,结尾很仓促啊,怎么看到最后没有震撼的感觉呢?这是我看阿婆的书以来最为平淡的结尾。为什么我觉得埃米莉最后会和警督在一起呢?尤其是到了故事快结局的部分,阿婆给我这样一种错觉啊!大家有同感吗?

1/13页

斯塔福特疑案读后感第二篇

一部头重脚轻的作品。

“转桌启灵”,一种游戏,被凶手伯纳比少校利用来杀害他的好友,特里维廉,动机只不过是获得五千英镑的奖金。

作品中死者遗产的受益人为何也会在同一时刻出现在这里,太牵强!

许多人物似乎没有交代清楚,尤其是李克罗夫特先生!

2/13页

斯塔福特疑案读后感第三篇

似曾相识,和阿婆的另一本《遗产风波》略有雷同。

不知道为什么就觉得伯纳比少校很有嫌疑,也想到他提前到达威廉少校的住处,骗开门,行凶。之后过些时候再到警察局报案。

不过没有注意到滑雪板,而且觉得直到最后阿婆才给出“一路都是下坡”这个线索。也没找出动机,一直以为他中的那500英镑是记者为了采访他而编出来的奖项。没想500英镑啊,那也是不小的一笔钱了。

感叹:知人知面不知心呐。

谁曾想到相交多年的朋友,会为了500英镑杀了自己。当然还因为日积月累的嫉妒。真的应了那句“羡慕、嫉妒、恨”

3/13页

斯塔福特疑案读后感第四篇

先说一个问题

第108页柯蒂斯太太提到怀亚特上尉住2号平房

4/13页

斯塔福特疑案读后感第五篇

对于没有侦探出场的故事,我的兴趣往往容易减半,就看故事本身能不能把兴趣吊回来了……遗憾的是,这本显然没有。

哈欠连天地看完的,对故事中角色的性格什么的完全没有一个清晰的感受,但我一下子就猜中了凶手。

我且来剧透一下,如果我是少校,在莫名其妙地接收到“某人会死”的天音后,估计也会强迫症or精神病发作地跋涉而去看看对方,何况对方还是我的朋友。但我是精神病啊,上哪找这么多像我一样的精神病去?所以一开始我就看这个少校不顺眼,一把年纪了装什么处女座啊。

再想一想,这种“天音”出现在推理小说了那简直就是扯犊子嘛,跟笔仙似的肯定有人捣鬼啊。谁有条件隔山打牛地把上校弄死?答案昭然若揭嘛。

所以……哈欠。

5/13页

斯塔福特疑案读后感第六篇

这是阿婆的第17本书(1931年),这一年阿婆41岁。

继1930年9月11日第二次婚姻开始,从时间上推算这本书应该是在婚后写的第一本书。尝试做一个大胆的推测,这本书没有沿用既往的三大系列的原因是想轻松点,享受下新婚美好的时光,毕竟系列主题的书需要承担继往开来的责任。

回到书上,刚开始还以为阿婆改变风格了,因为最“穷”的一个人死了,把大家的思路都转移到“情”上了。更多从亲情中去看待“人性”的多面。只是到最后我忍不住还是剧透一下,“阿婆眼里只有钱”。

看到阿婆铁粉们把阿婆笔下的死者死因按出现次数排序成,毒、枪、扼、殴、刺、溺。但似乎所有杀人的原因都是钱,这是在阿婆推理世界里面每次必须考虑的要素。

2018-1-9

6/13页

斯塔福特疑案读后感第七篇

任何作家的作品都会良莠不齐。这句话也适用于Agatha。这本书《The Sittaford Mystery》就是这句话的最佳印证。

Agatha的场景描述的巅峰水平毋庸置疑,在此书也得到印证。用转桌游戏来铺垫神秘色彩以及凶手的不在场证明,这种手法的确高明。

可是,破案的关键却实在是弱爆了。让我觉得,Agatha本人是不是没有划过雪?在有积雪的晚上滑雪,back country ski track哪是那么容易覆盖得了的。第二天天一亮,很明显可以看到一条从山上滑向凶案现场的ski track。不用说侦探,就是老百姓也会怀疑少校了。这样的BC ski不是谁都会的?!

以此书警戒不要做作家的粉丝,以防止自己浪费时间去阅读那些无意义的书。

7/13页

斯塔福特疑案读后感第八篇

小说阅读起来和作者以前的作品文风和氛围不同,细腻描写家常生活。很有点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风格。

仍然是偏远的小镇里,一个小村落发生的一个谋杀案件。到处覆盖着白雪,人们的邮政通信、日常往来都失去了往日的规律。宁静的生活和良好的自然环境让这个村落变成老年伤病人退休后的居住地。这些人有退休养老的老人、退伍军人、科学爱好者等。他们居住在村落中,有些人喜欢和人经常来往,有些人则很神秘。为了侦办案件,警督需要找这些人了解情况。通过和他们对话,也有邻居之间的分析聊天,描写展现了好几个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性格。小说让我们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特点。

作者在小说塑造了一位类似马普尔小姐特点的年轻的女士艾密莉。她为了救出未婚夫,像一个侦探分析案件。找线索联系有关人员。协助警督果敢行为。像马普尔小姐行动迅速聪明,不一样的是案件侦办发展中,遇到了聪明能干前途美好的年轻人的爱慕追求。艾密莉对执着爱情,又善解人意可爱聪明让人赞叹。

小说中案件特殊点是凶手是平时和气的老人。他和被害者是每周都见面玩棋类游戏聊天的人。

这两个老人都是滑雪爱好者。滑雪速度快时间短,人们分析案件时可以忽视。小说推理中利用这个疏忽增加了警督的困扰。让案件变得复杂。

小说是有点偏向老年人的生活。总体案件不是很复杂。

8/13页

斯塔福特疑案读后感第九篇

《斯塔福特疑案》这本书似乎有一些啰嗦。感觉文章的主体内容其实和案件本身没有什么大关系,尤其是在看到了结局之后,更是深有此感。

这本书感觉是阿婆写的书里我比较不喜欢的一本了,主要还是真相设计上不够好。

其实,这本书的诡计核心很简单就是一个时间差问题。借由被杀时间判定的误差为自己创造不在场证明,顺带利用所谓的招灵骗局引诱大家误判作案时间。而破案关键就是一双靴子,一副滑雪装备。杀人理由在这本书展现的还是有点意思的,把最最关键的杀人动机不露声色的以一种最为平淡无奇的方式暴露在我们眼前而不自觉,还借此引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物。

但是这本书真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首先,破案完全来自于灵机一动,之前看得人有些无聊无奈的大段大段的对话几乎没派上什么用场。书里先是警督,再是艾米丽,还有查尔斯,一个一个地对那几个固定的嫌疑人做一遍一遍地询问,而且那些谈话几乎没什么有用信息,完全是在拉家常啊!还有书里的犯人越狱神马的也就是个混淆视听的东西,感觉这种引入别的案件混淆视听的手法不够高明。还有一个让我蛮怨念的事情就是虎头蛇尾的招灵,什么都没有解释。就是那一章再次招灵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解释,太失望了。再有那个克里罗夫特老先生,还有那个作家等等,都没有好好的解释,太遗憾了。

9/13页

斯塔福特疑案读后感第十篇

我看完以后只对两处印象最深——开头很吸引人:一群身份不同,心怀鬼胎的人在大雪围困的老宅中玩通灵游戏,应该就是后来风靡日韩的“笔仙”游戏前身。原以为是封建迷信,可结果竟然真实地预言了杀人事件的发生,实在太诡异了!看到这里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很希望一口气读下去的;到了结尾,通灵招魂会又一次举行了,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第二点吸引读者的,就是新时代的法国独立女性,青春美丽的傲娇女——埃米丽小姐!她才是真正的小姐(额...我是说她的年龄符合对于小姐的传统定义);而马普尔小姐仅仅是从生理学的上定义(请原谅我这样对比,我其实很喜欢马普尔,但我更喜欢称呼她为“马普尔婆婆”或者“马普尔老太太”!)。阿加莎鲜有将年轻男女当做侦探主角的,即使有个别的年轻人,也都是长相怪异的。唯独埃米丽小姐,漂亮有气质,聪明有主见,实在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完美女性!

如果阿婆像金庸先生一样,晚年有时间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补就好了!这本《斯塔福特疑案》在她众多作品中,实在没啥名气!但是如果按照核心卖点来修改,其实它是有成为佳作可能的,不会就这么简单的“泯然众人矣”了!

PS:看过根据本书改编的电视剧,剧情改的面目全非,完全忽略了“笔仙招魂”这原可以很精彩的戏码,只是不断把死者灵魂再现当卖点,既俗套又无聊;饰演埃米丽的姑娘长相漂亮,但气质一般,导演想突出她和两个男主人公的感情戏,但是又没协调好三角恋的关系!

10/13页

斯塔福特疑案读后感第十一篇

受害者特里维廉上校的朋友伯纳比少校,在周五时收到一封以他名义但实际是特里维廉猜中的字谜中奖通知,5000英磅。此时伯纳比上校正因股票下跌而损失残重。为弥补自己的亏损,他计划将此奖金占为已有,办法只有杀掉特里维廉上校。

于是在周五斯特福特村民(也只有几人)都会去的聚会上,大家玩了一个“转桌祈灵”的游戏。游戏中透露出了特里维廉上校被杀。此时大家停止游戏,里克罗夫特看了下时间在五点二十分。

伯纳比上校表示放心不下,于是告知大家自己一定要赶去,并依照正常步行方式(约三个小时)到上校目前所住的埃克桑普贤顿镇查看。实际上他是踩滑雪板走下坡,只花了十分钟。杀害上校后,又装作步行而来,八点钟的时候到警察局说出自己的担心,与医生同去上校家,发现了杀人案件。

----------

此中情节,各相关利益方值得怀疑的地方都有,而不在场的证据都不是很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隐藏的小秘密。在被抓的嫌疑人未婚妻埃米·特里富西斯小姐坚决的调整下,配合尽职的纳拉科特警督,最终查出线索抓获真正的杀人凶手。

线索就在于伯纳比的滑雪板,因为他把带来的滑雪板与上校家的放在一起,而又担心与上校的皮靴不匹配被发现,特意把皮靴藏起。然而此疏漏被埃米莉发现之后,最终得出案件结果。

人物较多,但主要都是围绕受害人的亲戚产生。在最终嫌疑人确定后,最大的谜团--威利斯母女来此租房,是为了设计她父母的越狱,也给予了解答。其他的如詹妮弗太太的不在场证明,只写了她丈夫与护士的奸情。

总体最终结局,并不是太出色。前面情节一环扣一环,较为出色。

11/13页

斯塔福特疑案读后感第十二篇

本书为阿婆独立侦探小说,推荐程度一般,主要是人物关系有些过于复杂,而且这一版翻译的不是特别好,尤其姓名还有一些语序对于读者不是特别友好。不过抛开其他看看主线,故事还算是比较闭合的推理故事。

首先,聊聊故事情节。本书开篇塑造的环境场景还是画面感挺强的,不过在事件发生之后的调查过程中,叙事有些拖沓和繁杂,而且抛出的烟雾线索有些过多且没有合理收束,导致中间部分阅读感不是特别好。不过好在故事尝试在一种自洽的模式下完成推理,而且故事的主线还算可以接受,算是一部比较中规中矩的本格推理吧。其中关于通灵,房屋出租等并列线索还是挺有阅读体验的。

再说说人物。说实话,如果本书是波洛或者马普尔小姐的系列,也许会发展出不同的感觉,相信中间冗长的调查会省下好多,比如成熟的侦探,一定会重点怀疑开篇的几个人,然后研究手法和动机,这样就不会需要展开这么多的人物关系了。不过好在,本书还是和阿婆的一些其他小说一样,塑造了一个坚强独立聪明的青年女子的形象,从中后期开始将线索和人物串联起来。这种独立的关系也挺耐读的。不过最后的女子和记者的人物关系处理的有些突兀。

另外,本书关于男女独立的关系的表达也挺有感受,作为成功的独立女性侦探小说作者,相信阿婆的观点虽然和亦舒的观点有些一致,而且会更有说服力吧。

不进行详细剧透了,人物关系有些针对解密的部分就直接省略掉了,相信会对阅读带来帮助。

总之,如果翻译的更考究一些,如果人物和支线精简一些,推荐度会更高吧。

人物关系图

12/13页

斯塔福特疑案读后感第十三篇

【超级剧透】

“你要提到结婚,”艾密莉说,“那是办不到的。”

“什么——可是我——”

“不行!”艾密莉说。

“可是……艾密莉……”

“你真要吃苦头了,”艾密莉说,“我热恋吉姆!”

查尔斯瞠目结舌,手足无措地盯着她。

“你不能:““我能而且一定能,始终如一,并且将一如既往!”

“你,你已使我想……”

“我说过,”艾密莉严肃地说,“有个可靠的人是好的。”

“对,可是我以为——”

“你以为的事,我有什么办法。”

“艾密莉,你是个不择手段的魔鬼!”

“我知道,亲爱的查尔斯,我可以满足你的一切要求,而绝不计较。试想,你将会多么伟大,你得了特号新闻,为《每日电讯报》得了专有的独家消息。你肯定是个有成就的人,而一个女人能成什么气候呢?如尘埃似粪土。

强悍的男人没有找不到女人的,而女人只不过象长青藤那样缠着他成为附庸罢了,每一个伟大的男子都是不受女人所支配的,没有任何东西比伟大的事业得美好,更能使一个男子得到绝对的满足啦,你是个坚强的人,查尔斯,是个能独立生存的人……,“请你不要说了,艾密莉,这话象一篇致青年人的广播稿,你已使我的心碎了!你不知道,你和拿尔拉柯特走进屋时,你显得多么可爱呀!就象复仇凯旋一样,”胡同传来“笃笃”的脚步声,杜克先生来了。

“呵,是你,杜克先生!”又密莉说,“查尔斯,我告诉你,这位是伦敦警察厅前首席警官杜克。”

“你说什么?”查尔斯因久仰大名而大叫起来,“这就是警官杜克吗?”

“是的,”艾密莉说,“他退休后,住到这里来,非常谦虚,他不愿四处张扬、我现在才明白,当我要拿尔拉柯特侦探告诉我,杜克先生犯过什么罪时,他为什么闪耀其辞的缘故。”

杜克先生大笑。

查尔斯动摇不定,在记者与情人之间经过短暂的搏斗,记者终于胜利了。

“我很高兴遇到你,警官!”他说,“哎,我不知道你能否为我们写篇短文,八百字左右,谈谈策列维里安案件。”

艾密莉匆匆走上胡同,到克尔提斯太太的小屋,进卧室拿出她的衣箱。克尔提斯太太跟了进去。

“你不打算走吧,小姐?”

“要走,我去伦敦有许多事要办,还有我约小伙子……”

克尔提斯太太凑上前。

“告诉我,小组,哪一位是?”

“艾密莉随意把衣服放进箱子。

“当然是坐牢的那个吸!从来就没有第二个。”

“呀!小姐,你为什么不想想,你可能会干傻事,你怎么知道那一个比得上这一个呢?”

“啊,不!”艾密莉说,“他比不上这个,这一个前途无量!”她向窗外望去,查尔斯还在那跟前首席警长热烈地谈判。“他注定要发迹的——但假若我不去照顾那一位,他不知要发生什么事了。你看,如果没我,他现在不知落到什么田地了肝“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别雨说了,小姐!”克尔提斯太太说。

她退下楼来,她的老伴坐在那里望着空空如也的房间。

“她(指艾密莉)就是我姑婆那个莎拉斯•贝林达的活原形。”克尔提斯太太说,“抵押了一切东西,来到三考斯委身于可怜的乔治•普朗克特。可两年以后,她付清了一切典当并经营了一块地方。”

“噢!”克尔提斯先生轻轻地移动烟斗。

“乔治•普朗克特是个英俊的家伙。”克尔提斯太太回忆道。

“噢!”克尔提斯先生说。

“但他和贝林达结婚后,就从不看女人一,眼。”

“哦!”克尔提斯先生说。

“她也从不给他一次机会。”克尔提斯太太说。

“唉!”克尔提斯先生说。

为什么不能和查尔斯呢……艾米丽明明有能力的,还有ITV那部剧改成这样子,虽然手法差不多不过动机和情节已经不是阿婆的书了……¥

13/13页

还剩10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