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作者阅读《河洛古国》的体验和感受。作者认为这本书通过对河洛文化的介绍和讲解,让读者深入了解了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同时,书中的插图和照片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河洛文化的魅力。通过阅读《河洛古国》,作者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还感受到了对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河洛古国读后感(一)
文/石墨杨(shimoyang11)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距今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空白,也表明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的的确确是黄河文化之根。
《河洛古国》一书以“夏商周断代工程”多位首席科学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多位首席专家学术生涯的回溯为线索,系统记录了2020年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双槐树遗址的发掘过程,全面展现了双槐树遗址的建筑结构、墓葬及牙雕蚕、北斗九星文化遗迹、祭祀遗迹等重要发现,并引用大量翔实的考古材料,多层次、立体化地展现了“河洛古国”的文化坐标及历史意义,勾勒了5300年前中华文明的最初样貌,书写了黄帝时代的灿烂历史。全书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将冗长繁杂的考古史料简化精炼,将较为艰深的考古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语言流畅优美,雅俗共赏。
河洛古国读后感(二)
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阅读历史书籍、关注考古新闻也有些年头,对于历史现实的交缠也颇有感触。例如中华五千年文明,自从某位伟人为良渚定调、良渚进入世遗名单之后,大众的目光一下子从中原转移到余杭,媒体上非常热闹。而一直之前被当成文明发源地的中原,却因为二里头仍处在“夏或非夏”的讨论中,一时有点冷情,即便建成了夏都博物馆,也掩盖不了当地的丝丝焦虑。
在这个背景下,双槐树遗址就显得尤为重要。双槐树遗址位于河南巩义,地处河洛之间,距今5300年左右,属于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这个时期,正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而遗址表现出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内涵,“呈现出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其文明特点,“为后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承袭和发扬”。
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文明,被冠以“河洛古国”的名号,虽然其历史地位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察和确定,但是在当地人士看来,这是相对于二里头来说更能证明“河南是中华文明起源地”。与此同时,社会对河洛古国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可以肯定的是,“何以中国”这个领域,中原或者说河南的历史地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吸引网络流量。
在《河洛古国》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双槐树遗址的前生今世,读到遗址展现的文化内涵以及这些内涵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也能读到几代学人为寻找“最早的中国”,探寻“中华文明起源”所作的努力,f非常让人感动。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双槐树遗址的发现算是考古圈子里石破天惊的事情”,也就是说,它的价值和意义,将随着考古的发现而愈加清晰。虽然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虽然近些年来大多数人因为好奇从而更多地去关注“多元”,而“一体”方面却是和我们最密切相关的,最能回答“我们是谁、从哪里来”等终极疑问。双槐树遗址,也许正是告诉我们最终答案的那个节点。
中华文明满天星斗,在双槐树之前,我们见识了辽西的红山文化,领略了山东的大汶口和龙山文化,在河洛之间,先辈们发现了仰韶、二里头,更被石峁、陶寺等遗址惊艳。这些线索犹如涓涓细流,最终汇入到中华文明这条大河当中,也许,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河洛古国”,恰恰就是诸多细流的交汇点。
感谢考古人,在执着和坚韧中,他们让模糊的历史,成为我们身边鲜活的存在。我想,对于中原大地来说,双槐树遗址犹如一针强心剂,给这片土地再次证明自己的希望。在这本书中,我也体会到了长舒一口气的感觉,希望更多发现出现在中原大地上,为整个国家和民族再注入一针强心剂。
河洛古国读后感(三)
还记得小时候每个暑假都会看《还珠格格》还有《西游记》,长大后就开始看一系列穿越剧,但对于河洛古国这个名字和历史却十分的陌生 ,但我之前在网上看到过学《易经》要先学《河洛图》的这个观点 ,最近看了《河洛古国》这本书。 这本《河洛古国》中不仅仅有考察队研究槐树遗址的部分经过,还分享了很多和中国古代历史相关的神话故事,比如河图和洛书的由来: 在很久以前,伏羲带着部队来到洛河湾(双槐树),这里靠近水源,土地肥沃,所以就在此定居,当时黄河和漯河没有交界,平行向东流 ,而黄河的水神名叫河伯 ,他喜欢伏羲的宓妃,所以他在见宓妃的时候经常使小性子,让黄河水胡乱的流,并且淹了田地,宓妃为了洛河嫁给了河伯,约束住了河伯,洛河也融进了黄河,从此黄河和漯河交汇 ,水域清浊分明 ,伏羲在河洛交结处测星象,演化出了八卦 ,不仅仅教会了村民捕鱼和养殖 ,还画出了河图和洛书。 当然这本书里还有星宿海的由来 ,以及对裴李岗文化、王湾三期文化的简单普及,整本《河洛古国》总共分为11个章节和结语,包括了双槐树遗址之前神话故事的科普以及现在的环境和考察研究 ,以及对文明起源的思考和考古人的故事分享 ,当然你在这本书中还能发现中原仰韶文化时期关于都邑的布局和独有的祭祀文化,以及对古代建筑的详细解读 ,当然不仅仅是枯燥的专业知识讲解 ,本书还涵盖了古代人们的礼俗习惯 ,以及人们对艺术的热爱 ,比如,在古代人们对艺术的看法和喜爱都能从牙雕蚕和彩陶中窥见一二,当然,对于神秘的北斗星图 ,书中的作者也做出了一定的文化解读 。 对于我之前读过的一些历史科普读物 ,这本书真的大大的超出了我的预期 ,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文化科普和文物介绍 ,而是对于双槐树遗址的前世今生(从神话故事到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 ,以及古代建筑的布局 ,对于艺术上的创造,现今的环境,现金发掘的文物)都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推演,历史神话故事 和历史故事、现今文化和文物以及现今的发现最大限度的结合,给读者带来一场又一场的视觉盛宴。 当然,在这本《河洛古国》中我们也看到了考古人员所做出的努力,他们的专业和认真,很多人都对历史感兴趣,但感兴趣和从事某一职业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真正的考古学家是需要付出极大的认真和耐心的,这需要很大的毅力,我很庆幸双槐树遗址的被发现,也很感谢考古队对现今遗址所研究和推测出的另一种古代生活,给读者们带来一个丰富灿烂的河洛古国。 这本《河洛古国》适合所有喜欢历史和文物的读者们观看,当然也很适合地理爱好者,书里的内容细致,图片清晰,而且看完会对历史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河洛古国读后感(四)
我们从小都知道,祖国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国,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国人视野的开阔,国人越来越意识到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千年,肯定有许多超越其它文明的特性在里面。那么要充分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特性,就要回到文明发展开始的地方,回到四五千年前的历史场景中去。
这本《河洛古国—原初中国的文明图景》,首次详尽揭秘了河南巩义市河洛镇双槐村遗址的发掘过程,将中华人文先祖“黄帝时代”辉煌的都邑展现在我们面前,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知晓关于中国古文明考古方面的许多背景知识,同时也由作者的视角进入考古现场,和中国考古界的大咖们一起来一次文明的探源工程。
自从人类有了现代性意识,历史观就有了巨大的转变,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人类的历史观念改变巨大,在古代人们就算是接触到了古文物,也仅仅是以一种魅惑的眼光来进行认识,例如孔子时代挖出巨大骨化石,孔子认为那是被大禹所斩杀的防风氏的头骨。到了近代考古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在十八到二十世纪堪称是考古的世纪,无数西方探险家进入古代文明遗存进行挖掘,中国也例外。
在中国史学界,夏商的历史都是只有文字的记载,没有实物的证据,殷墟的发现在当时震撼了中国知识界。从那是起,在黄河和长江流域都发现了许许多多的古代文明遗迹,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陶器、遗骨等等古文物。中华文明的源流发展有了清晰的发展脉络,专家们将其形象的称为“漫天星斗”。为了让考古证据和历史资料相结合,中国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了中国历史时期的断代纪年,其中运用到了古生物学、天文学等等学科的手段。
夏商周断代确定之后,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专家们,众所周知,夏商周都是属于中原文明,而且商和周都是属于中原边缘的文明,通过武力征服了先前的王朝而占领中原,可见中原在同时期应该先进于周边,可是漫天星斗光辉依旧,而中原却没有拿的出手的考古遗迹。
幸好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了双槐树遗址,保存非常的完好,文化层的堆积从五千三百年前开始,发展阶段接近五六百年之久。更为重要的是在其中发现了阶层分化、贫富分化的现象,通过考古发现应该有了“王”这样的最高统治者,和周边的古文明相比,双槐树王的墓葬有点简朴,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其它文明的物质生产富余,用在了对神的崇拜上,这些文明的统治者是巫师萨满,而在双槐树王才是统治者,产生的物质富余都用在了人口身上,因此当周边其它文明衰落下去以后,中原文明就异军突起了。
双槐树遗址中发现了五千年前古人养蚕的证据,还发现了北斗九星崇拜的绝世遗迹,这些奇妙的故事都在这本书中,等待着你的阅读。
河洛古国读后感(五)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过,他看过有关黄帝以来的许多文献,“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昔三代指:夏商周)古人诚不欺我,几十年来有关夏、商、周的重要考古发现足以证明夏、商、周三代与河洛之间的关系是何等密切。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古史记忆梗概,却因为起源的关键时期、关键地区和关键材料的空缺,一直是备受西方史学家质疑。
直至2020年5月7日,在河南郑州的一场新闻发布会,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的考古成果。证实了河洛地区在距今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同时也表明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的的确确是黄河文化之根!
北京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表示:“河洛古国的地理位置和所处年代意义重大,其所展现的景观与内涵,完全符合《易经》中的“河出图、洛出书卷、圣人为之”的说法。从这处遗址,能发现5000多年前黄帝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形成的繁华都市群的蛛丝马迹。这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的发现!
考古就是这么有魅力,我在5300年后还能窥见前人是如何在这片大地上生活的。带着原始的对于生活、生命的祈愿和渴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淳朴地过完短暂的一生。
双槐树在很久很久以前是洛河的弯,河湾又叫汭,凡是有汭的地方都是景色好、地也肥的地方。所以几千年前的伏羲爷带着他的部落族人在此定居。
在这本书中,不仅能看到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华文化探源工程首席专家、双槐树遗址考古领队等学者的学术生涯回顾和挖掘双槐树遗址的全过程,还能看到完整的双槐树遗址的发现过程、建筑结构及历史意义。本书引用了大量丰富的考古资料,多层次、立体化地展现了“河洛古国”的文化坐标,对繁琐的考古文献进行了细致地梳理和提炼,对双槐树遗址的城池、建筑、墓葬、牙雕蚕、北斗九星文化遗迹、祭祀遗迹等重大发现进行了生动的阐释。本书语言流利,雅俗共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把考古的深奥知识用文字叙述,以文学报道的形式叙述,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广泛的读者。
河洛古国读后感(六)
在村子口有两棵树,一棵是槐树,另一棵还是槐树。老槐树不知在那块土地上伫立了多久,它们的根深深地扎进了足下的土壤里,历经了不知多少年的沧桑岁月,同时也见证了这方水土的历史变迁。
“双槐树村”也因这两棵老槐树而命名,这个村子依河而生,只不过依的是洛河,在那个万物有灵的时代,洛河自然也有河神庇佑,于是便有了洛神宓妃的传说,“芳泽无加,铅华不御”的宓妃为了守护这片土地,嫁给了河伯,于是,洛河与黄河交融了。
黄河,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伴随着这条河的,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许许多多的文化遗址。
而双槐树遗址的发现与挖掘,不仅为这个神秘而又古老的村子添上了一笔真实又生动的色彩。也为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与地点填补了空白。
双槐树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黄河南岸以南2公里、伊洛河东4公里处。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这一中华文明形成的初期,发现的规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它被专家学者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河洛古国”。
而这本书为我们讲述的就是“河洛古国”被发现、挖掘、研究与保护的全过程。
在河洛古国背后究竟还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它的缔造者为什么要把自己的都邑建造在这里?他又是如何设计与修建这座城池的?它西依黑石关,北靠河邙山天险,南凭嵩山屏障,东出虎牢关直面华北平原,依靠着山与水的天然优势,易守难攻。
这个古国的王不仅有着出众的军事才能,他也怀着对盛世的信心,所以他建了一座宏大的宫殿。
但遗址所告诉我们的还远不止这些,在5000多年前的河洛古国里,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又是如何祭祀的,随着墓葬遗迹的被发现,更多河洛古国的丧葬习俗与文化被推测与验证。
北斗星图的背后究竟还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我国丝绸史的源头或许就与仰韶文化有关?双槐树遗址出土的陶器中又蕴含着什么样的美与文明?
这一切的一切,都等着我们去探索与发现。
我一直认为考古人是浪漫的,不过他们的浪漫是写实的,如果说宇航员的浪漫是探索未知与星辰宇宙,那么考古人的浪漫就是探索已知的浩瀚尘烟。
正是因为有他们的探索与努力,才能一步一步将推测变为真实,将谜题变为事实。
我们常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可如果没有这些遗址与文物资料的证实,那一切都是空谈。而正是有了这些发现,我们的中华文明才得以溯其根源。
一个有“根”的民族,即使经历过被侵略的伤痛、即使经历过低迷艰阻的时期,但它永远不会倒下。
河洛古国读后感(七)
《河洛古国》是一本关于考古学知识的著作。
内容包括双槐树遗址的发现,其城池、建筑、墓葬、牙雕蚕、北斗九星文化遗迹、祭祀遗迹等重要发现的解读,以及几位与河洛古国考察有密切联系的优秀学者的考古学术生涯的回顾。
据文中所讲,双槐树遗址位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因而命名为“河洛古国”。经多位考古学家实地考察和研讨论证,认为这是距今5300年前后古国时代的一处都邑。
以山为郭,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
在翻这本书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自己想要去看这样一本书?为什么人们想要去了解距离现在已过去数千年的人的事情?为什么会有人对一块斑驳不堪的石刀如视珍宝?
达尔文或许会为了他的进化论而孜孜不倦地寻找证据,那么我们呢,难道我们擦去历史的灰尘,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确实是古猿进化而来?
或许,是为了让平面的世界有些立体感?
本来,世俗的庸碌只在于眼前,乍一见历史,便好像有了侧面的延伸。人呢,就好像能从一个平面,翻叠出无数平面,变出了一个新鲜的物儿。
——
当我看到书中描述的“北斗九星”的时候,突然有种时光交错的感觉。
突然想起了那句,时间非线性。
除了北斗七星之外,可能最熟悉的便是那个令国人自豪的、常常出现在科技热点新闻的北斗卫星定位系统。
都是那个北斗啊。
这感觉就像,得知远在西伯利亚的托洛夫斯基和张三一样喜欢吃肉夹馍,有种隐秘的小亲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都曾在这一片夜空下,仰望满天星月。
——
或许,真的存在前世今生。
考古,就像是,找寻前世的记忆。
寻寻觅觅,那粗细的彩陶线条背后,或许正是前世自己最精心的雕琢。奉给天地,祈祷风调雨顺,奉给鬼神,祈祷来世无忧。
彩陶碗处处裂缝,正如参差的岁月,总在遗忘和寻找中,将光阴打发掉。
这等“刨根问底”的乐趣应当不在于那些极为考究的数据,而是古朴气息后那让人遥想的故事。
似真似假,如笼面纱。
——
对比,真的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
就在想啊,你说现在都在火葬,这风儿一吹,就洋洋洒洒再无踪迹。
要再过一万年的话,那时风云变幻,或许早已没了现在的记忆,到那时,人会不会也看着手中拿着的破铜烂铁,笑今日众生之粗鄙?
到那时,会不会有疑问,一万年前的人类接近灭种了么,怎么尸骨几近于无?
也不会有人记得,曾有人说过的这样那样的话。
——
也许,历史上一切的询问,其实都是在问自己。
河洛古国读后感(八)
世界文明古国,唯有中国有胆气称自己拥有“五千年文明”,也唯有中国,拥有一脉相承、代代相传的不断裂文明,只有我们是延续着黑头发、黄皮肤的“龙的传人”。
这“上下五千年文明”在外国学者眼里,却成为了我们自吹自擂的一个形容词而已。好在我们自己争气,不说那些古老神话传说,只说拥有历史记载的文献以及现在越来越多被发掘发现的古国遗址,无不表明,大中华民族,确实存有五千年的不断裂文明。杭州的良渚文化遗址、河南的河洛古国遗址等,都是我们古老文明的一个证据。
提到河洛古国,不得不说一本书《河洛古国》。这是一本基于河南省巩义市的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而被创作出来的作品,由参与了“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筹建工作的齐岸青执笔,回溯了该遗址相关考古学者学术的生涯以及展现双槐树遗址的发掘全过程,让读者从他的字里行间,去体会每当一个遗址被发掘的历史意义与建筑美学意义等。
双槐树遗址,便是河洛古国遗址,位于河南的河洛镇,因此也被称为是“河洛古国”。这座距今5300年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远古都邑,在2020年被发掘出来,让世人再一次见证大中华土地上曾孕育着的神奇文明。当然我们无法参与到古国遗址大发掘,却可以从书中读到曾经历经8年时间去发掘的双槐树遗址是一种怎样的全貌展现在世人眼前。
根据书中描绘,双槐树遗址是一座大型夯土建筑群基址,是封闭式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光是拥有哦1700座大型墓地就可以窥见这座城邑的完备。书中还较为详实地记录了诸多考古工作者的考古经历,从牙雕蚕到“北斗九星文化遗址”,无不是让我们对古老而神秘的双槐树遗址有了全新的认知,也对考古工作也有了一定认识。
仅从文化角度来说,双槐树遗址的发现不仅仅是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更是见证着大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的佐证与资料,更是用具有科学考古实证的意义,诠释了我国那些曾经被传说“神话”的史料。比如遗址中的“三重环壕”表明着当时已有完善的政治礼制制度的雏形;比如规模大、布局完整、结构负责的墓葬与陪葬品,对现今人们研究并发掘古人生活情境、习俗拥有着重要文化参考价值。
一直以“上下五千年文明”自诩,却不知我们已然从追溯到了5300年前,更甚至是6000千年以前,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是我们不可缺失的瑰宝。做为龙的传人,每一个人都应该懂的!
河洛古国读后感(九)
巩义双槐树,有座仰韶城。为览龙图便,紧临大河边。
又防河水冲,城壕围数重。城前有大坪,疑是仿苍穹。
陶罐仿北斗,北斗拱北极。北极是天帝,人间有黄帝。
黄帝位至尊,举手挥玉兵。率师杀蚩尤,三战降炎帝。
是始建朝廷,诸侯来朝奉。嫘祖始劝蚕,潜心供蚕神。
春蚕勤吐丝,丝绸惠万方。中华创文明,神州大风光!
——严文明《双槐树礼赞》
2020年5月7日,各大新闻头条被一条考古发现刷屏: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员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的说法,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距今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的空白,也表明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的的确确是黄河文化之根。
《河洛古国:原初中国的文明图景》这本书就是对发现双槐树这一考古过程的记录与还原,具体而言,主要通过“对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双槐树遗址考古领队等学者学术生涯的回溯及其发掘双槐树遗址的全过程,全面展现了双槐树遗址的发现过程、建筑结构以及历史意义等”。
该书作者齐岸青在这方面具有分量较重的话语权。他近年来参与“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的筹建工作,该研究会通过广泛吸纳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立足嵩山,利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多学科分工协作,积极致力于嵩山地区人类起源、早期文明起源、中原古都群以及"根""源"文化、"天地之中"等方面的研究,进而推动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研究。
至于该书的谋篇布局,主要分为十一章,分别从双槐树的前世今生、考古人的不懈求索、古文明的起源与思考、双槐树遗址中的古代珍贵文物等方面进行展开,不仅讲述了双槐树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还更为深入地探究到中华文明的根源和血脉。正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所说,双槐树遗址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尤其是其社会发展模式和承载的思想观念,给我们呈现出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北斗九星及诸多凸显礼制和文明遗迹的特点,也为后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所承袭和发扬,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主根脉有望追溯于此。
在《河洛古国》,发现原初中国的文明图景,也发现中华民族的根与源、血与脉。
河洛古国读后感(十)
任何一项轰动性的考古发现揭晓,都是考古学“破圈”进入大众领域的高光时期。“河南郑州巩义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考古重大发现发布会”就是这样一个时刻。作者以此为引子,以一名新华社分社资深记者的视角,直播并报道了发布会激动人心的场面——媒体报道,通常是大众了解考古发现的首要渠道,也是造成轰动性效应的助推力量、大众眼中考古发现的第一层面。 下一步,非考古学领域的普通读者不免好奇:李伯谦、王巍、顾万发……这几位人物有何来历?具体身份又是什么?这是大众了解考古发现的第二个层面。但是作者并不着急,在专家出场之前,考古发现中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层面:民众。 在土生土长的双槐树村民的眼中,考古发现意味着什么?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他们又以怎样的眼光去看待这个吸引来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和考古挖掘工作者的古老遗址?作者虚构了一个人物形象:水榆生,让他来讲述这个村子的历史,和他的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故事。 在这个部分,关于洛水传说颇耐人寻味。村民视角下伏羲氏的女儿宓妃,并没有后世流传的洛神形象那么香艳旖旎。她与黄河之神河伯的婚姻,颇有几分悲壮和孤勇的意味在里面。而在其他版本中,河伯也并没有因此受到约束。后文讲述黄河,又誉其为“有着饱满生命力的女人”“母亲之河”。洛神化身为神圣的洛水,“与暗恋着她的邙山未来得及缠绵话别,便循着呼唤,顺山势东去至三河口与黄河相拥”——洛水与黄河的相拥,陡然变了一种演绎方式。这大概也是作者借水榆生之口所说的:“这以后的很多话都不是他说的,是写书人的话,他只是觉得写书人讲的话都很拗口,也啰嗦。” 故事经由人的口来讲述,难免带上讲述人主观愿望和情感的色彩。因此上古时期的故事往往经不住往深里推敲,不同地方流传的版本也大不一样。就连正史都伴随着众多演绎,何况没有确切文献记载的非“信史”呢?“河洛古国”,严格来说更接近于神奇的传说,而非史实。李伯谦建议称双槐树遗址为“河洛古国”,作为项目而言当然是响亮而气派的名称,但重大发现发布会上称之“古国时代都邑”,似乎是更审慎的定义。归根到底,考古学努力要做的,就是一铲一铲地挖开黄土,复原遗址,从中寻找可靠的证据。 第三章,视角转向了考古学家。从中我们看到了学术的传承、几代考古学家筚路蓝缕的激情岁月。考古学在中国是一个年轻的专业,迄今不过百年。就连北大的考古文博学院正式获得“学院”称号,也仅仅20年时间。 考古学人的学术生涯本身也是历史,也是故事。无论是对土豆刻骨铭心的记忆、火车上一碗面条引发的爱情,还是对授业恩师的感恩,都是考古学学制建立过程的一部分。 本书牵涉考古学的三项大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丝路重大考古发掘与丝路文明传承研究项目”。在某种意义上,双槐树村这处都邑性聚落遗址对于这三大项目所涉及的关键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确切年代,中国最早有文献记载年代的“信史”开始于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中国历史没有公认的年表。有关上古时期伏羲氏、炎黄二帝等,始终未见详细系统的文献记载,因而无法确切纪年以至于流于神话和民间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只能依据不会言说的遗址及其“器物”去证实。紧随其后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关系到中华文明是否确有5000历史。丝绸历来被认为起源于中国,但在2014年6月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当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为世界文化遗产时,有其他国家的代表提出异议,认为本国的丝绸比中国更早。考古界因此受命寻找丝绸起源于中国的确实证据。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在经过细心清洗和详尽观察分析之后,被界定为家蚕的雕塑,成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成蚕雕刻艺术品、仰韶文化时期中国桑蚕丝绸历史的见证物。读到此处,有谁不会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呢? 全书最后几个章节,分别围绕建筑形式、礼俗、墓葬、北斗星图、彩陶艺术,逐一细述,充分证实了考古学是历史,也是艺术,还是人类学研究……多学科的融合确实必不可少。
河洛古国读后感(十一)
2020年5月7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人头熙攘。轩辕堂会议厅的入口处陆续有人排队,等候参加新闻发布会。近百家媒体记者早已落座,前排摄像机位已无虚席,几十台摄像机仿佛今天都急于见证这一时刻,期待着这场发布会的盛况,并急切地要将消息传播出去。嘉宾开始就座,会场音乐响起,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
《河洛古国》通过对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双槐树遗址考古领队等学者学术生涯的回溯及其发掘双槐树遗址的全过程,全面展现了双槐树遗址的发现过程、建筑结构及历史意义等。
双槐树遗址位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双槐树遗址现已探明残存面积的117万平方米里,发现有仰韶文化中晚阶段的三重大型环壕、具有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采用版筑法夯筑而成的大型连片块状夯土遗迹、3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3处夯土祭祀遗迹、与大型建筑融合的用九个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与丝绸起源有关的重要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艺术品……
双槐树遗址的重大发现说明,典籍所载和一些上古的传说都存在史实的素地。中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主根脉有望追溯至此。‘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所以经过多次慎重的考证,以考古的实证材料结合现有地域名称,将该遗址定名为‘河洛古国’。
双槐树遗址证实了河洛地区在距今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的空白。
一直以来,中华文明起源的话题始终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史记》中记载了中国起源时期——三皇五帝时期,也是大家所熟知的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祖先。虽然我们看到的书籍上常有关于三皇五帝的叙述,但多为神话传说的形式,并没有考古实证,因此这段历史一直被西方学者所否认。
直到这次‘河洛古国’的考古重大发现,再一次让中华文明起源走到了幕前。双槐树遗址所表现的内涵,有机是社会发展模式和承载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北斗九星及诸多凸显礼制和文明的遗迹的特点,为后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所承袭和发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正是赖此主根脉而延绵不绝。
这本书以考古学者的视角和经历,将举世关注的双槐树遗址考古发现过程、结果以及重大意义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翔实的文献资料,原始照片、示意图及遗址分布图等考古资料,不仅可以了解到这段重要中国历史,还可以探究考古工作开展流程及内容,趣味性与学术性兼备。
河洛古国读后感(十二)
这本书真的是太美了。作者的文笔真的是太好了,感觉自己好久没有看到这样“高质量”的文字了。有一种“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感觉,再搭配上文中特别高清的图片,微观和全景图片,真的是让人心醉啊。而且装帧的方式是线装的,读起来太舒服了。
说实话,相信不了解考古的人,关于文物还停留在《我在故宫修文物》里,对于遗址的概念,脱口而出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如果再多说一些的话,可能会滔滔不绝的讲起盗墓笔记吧。
双槐树和河南的博物馆,相信很多人不知道。
牙雕蚕
双槐树遗址实证了河洛地区在距今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资料的空白。是研究黄帝时代的中原地区的文明化程度非常重要的材料。至此,我们也开始知道“河洛古城”名字的由来,“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个名字是以考古实证材料结合地域名称而来的。
这本书真的是给了很多惊喜,虽然是用“故事性”的叙述,有些人名字是虚构的,但是完全是锦上添花的,不仅故事的流畅性特别强,而且还有一定的情节起伏,能够看到太多为了“双槐树遗址”努力的考古人和祖祖辈辈在这里生长的农民的心路历程和奋斗过往。而且,作者对大自然母亲的赞美也是非常的深入人心。无论是黄河的咆哮还是洛河的温柔,还是嵩山的深沉,他们都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见证者,他们是中华儿女的哺育者。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夏商周文化,还有丝绸之路的繁荣起点。嵩山地区一直是夏商周三代的建都之地和立国中心。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从不同角度出发的,有基本的年代框架,当时的人员和条件都非常有限,但是大家都因为对考古的热爱,一头扎进去,有很多专家(安金槐、俞伟超、邹衡)甚至都不在了。
想起我自己上大学报志愿的时候,真的是没有人会去报考古学,甚至是有的同学报考了这个专业,大家也会对她议论纷纷,就像是去年高考考入考古学的孩子被关注一样,其实这是一种“物质的世俗的偏见”,因为我们觉得“赚钱多”的专业才是好专业。其实不然。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考古工作”和“考古学家”令人尊敬的一面。
考古算是百科之学,形而下方面要懂陶陶罐罐、百姓生活;形而中方面要研究聚落、组织、社会关系和人的行为、制度、贸易、战争;形而上方面要学习哲学、艺术、美学等。此外还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考古人必备课程——田野考古。
我想这本书除了要给爱好和喜欢文物的小伙伴推荐下,尤其是给喜欢打卡各省博物馆的同学,还可以给高中生们普及一下这个专业,至少,可以把上文的这段话转给他们。
河洛古国读后感(十三)
《河洛古国》
《河洛古国》讲述了双槐树遗址的故事。故事里有考古界的重要领军人物,也有双槐树村的村民(虚拟且典型),不仅仅是故事的参与者,也是历史进程的推动者。
《河洛古国》前五章解读了双槐树遗址大背景,后面六章则对双槐树遗址的发现细分类别,具体介绍了双槐树遗址城池、建筑、墓葬、牙雕蚕、北斗九星文化等重要发现……
那一代的考古人无怨无悔地投身入考古专业,他们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游山玩水,而是要克服重重困难,或风餐露宿,或饥一顿饱一顿……
现在的大学生,可以选择的路太多了……在大千世界的诱惑下,多少人想过风光亮丽的生活呀,如果可以选择大有“钱”途的专业,那谁还会选择那些需刻苦钻研、“来钱不快”的专业呢?这时,就真的要看个人追求了。可惜的是,绝大部分孩子在18岁时尚未看清自己的本心,不知道什么领域才是自己的“命中注定”……
回到《河洛古国》,“这一代的考古人,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本书,但装订的不是年月岁数,而是人生的一个一个故事。”
讲到逻辑思维的历史推理,不得不提《河洛古国》中的那枚牙雕蚕。《河洛古国》的第十章讲述了“联结过去与现在的一枚牙雕蚕”的故事。
牙雕蚕究竟从何而来?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故事来论证,但无疑的是,这个爱情故事很美,而且,牙雕蚕证明了以双槐树遗址为主的黄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的最早代表。牙雕蚕证实了当时家蚕养殖业的起始,丝绸的精湛技艺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优秀文化的舞台上。
双槐树遗址的发现是近期考古界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河洛古国》将双槐树遗址的故事呈现在广大读者的面前,读者不论是否深入了解仰韶文化、地层学、文明发展模式等考古学的内容,都能通过《河洛古国》收获相关的历史知识。
河洛古国读后感(十四)
中国人号称是炎黄子孙的后代,那么黄帝究竟存不存?是神话传说还是确有其人?中华民族号称有五千年的历史,然而真正有文献记载的“信史”却是从西周开始,“五千年”的历史究竟又从何而来?《史记》记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这里的“河洛”又在哪里?
因为历史年代实在太过久远,所以很多说法更多是猜测、口口相传,并没有得到实证。在历史考古更加注重科学实证的情况下,对历史遗址进行发掘,运用专业的考古方法进行精确分析,从中寻找历史真相已经成为业界的一致共识。所以,每当一个重大遗址被发现,总会引起历史界、考古界乃至国人的振奋。让沉睡的数千年历史重见天日,让泱泱中华数千年的历史理直气壮地站在世人面前,成为历代考古人的夙愿。
作为中原文明的发源地,河南这片土地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太多记忆,河南因此被称为“考古大省”“文物大省”。就在2021年4月13日,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出炉,河南有三处遗址入围,其中一处即为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处考古遗址的发现,何以能引起全国考古界的重视它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又有什么样的重要地位?
对此,“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王巍北京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等专家公认,“双槐树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这一中华文明形成初期发现的规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它“实证了河洛地区在距今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它的发现,“必将帮助人们持续理清华夏文明发展的脉络,充分彰显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从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中我们不难看出,双槐树遗址的发现对中华文化寻根溯源的重大意义,搞清楚双槐树遗址的历史断代,就能帮助我们找到中华文化的“根”。那么。这座极大振奋考古界的神秘遗址又是怎么样被发现的,与其它实证中华文明发源的遗址相比,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齐岸青以一部《河洛古国:原初中国的文明图景》为我们揭开这座遗址的神秘面纱。
这本书聚焦双槐树遗址,详细阐述了从遗址中发掘出来的“建筑群落”“墓葬群”“北斗星图”“牙雕蚕”和“彩陶艺术”。这些文物的相继出土再现了“河洛古国”的“社会发展模式和承载的思想观念”,“北斗九星及诸多凸显礼制和文明的遗迹的特点,也为后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所承袭和发扬,我们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主根脉有望追溯至此。”
搞清楚了双槐树遗址的“河洛古国”,就有可能找到中华文明发源的“根”,这种重大考古发现怎么赞誉都不为过,参与这场考古的工作者们也不应该被忘记。在书中。作者运用较多的笔墨介绍了以李伯谦为代表的考古人为了考古事业付出的努力和作出的贡献。他们在发掘历史中“再现”历史、“改写”历史,也“创造”历史。
用作者的话来说。本书既不是学术论文,也不是考古报告,更不是小说,而像围绕双槐树遗址做的一场“文学报告”。这场“报告”从双槐树遗址的发掘谈起,带领读者一起探寻中华文明起源。在这场“寻根之旅”中,作者以深沉的历史情怀,带领我们随着考古工作者的脚步,一起穿越历史的时光,回到中华文明的原初,寻找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源。
河洛古国读后感(十五)
《河洛古国》。作者,齐岸青。
河洛古国, 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名字,说它古老,是因为河洛二字,几乎和中华文明同生共长,《易经·系辞上》已有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黄河出土,洛水出书,圣人们依据它们而推理,制造了一些让人遵循的原则。
说它年轻,是因为河洛古国的命名,河南郑州巩义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被大众得知,进入大众视野,是2020年的5月,距今才有两年时光。
这一发现,证实了河洛地区在距今5300年前后,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
河洛古国成果的发布,让我们既看到了117万平方米里,一个个令人心脏狂跳考古硬件发现: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三重大型环壕、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封闭式牌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远古人类居住的痕迹和远古人类留下的大批文化遗物,让人清晰地看到双槐树遗址具有完备充足的地理配置,刚才我们提到的那些遗址,都是成熟而饱满的,以他们的规模来推论,这里不仅是远古人类的聚居地,而且是古代时期的王都配置。王都往往是一个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的文化是全国的精华所在,具有强大的代表性,这种有中心而有组织的居住,也彰显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人文习惯。
从古至今,中国的文化都是崇尚集体文化,都城的这种大型的群聚群居,正是这样文化的外化。
另外,由于古代人类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不断,双槐树遗址也能看出,当时的人类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不仅活着的时候有多重大型的环壕和瓮城的保护,用当时最为简单直接的方法,来护卫自己,甚至死了之后还有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用共同祭祀的方法,把一个群体牢牢捆扎在一起,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我们今天。到今天很多地方,共同祖先的人们都还有大型的祭祀活动,借由这种对死去的共同祖先的祭祀,活着的陌生的人们,逐渐形成一种凝聚力,形成一种新的人脉,然后扶持着一同前行。
双槐树遗址还具有强大的人文软件配置,用9个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让人看到中国人的眼睛,早已经仰望星空,天文即人文,人们用天文指导人文的生活,用人文解释天文的现象,形成了强大的宇宙观。
也许正是有了5000多年前的这种人文与天文的铺垫,今天的中国才有一次又一次的冲出地球的探索,这些和古文化都是一脉相承的。
本书通过对河洛古国的解读,让我们叩问“源初中国”,直抵文明源头,然后看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断流。
这真的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