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笔记本》是一部描写时期的小说,作者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种种荒诞与苦楚。小说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揭示了当时人们在政治运动中所受到的摧残与迫害,引人深思。这部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扭曲与悲哀。
红色笔记本读后感第一篇
通篇都是一则则简短的故事
每一件小小的不可思议串联起来却让人无法不相信人生是有宿命的..
生活中其实许多事都值得我们回味、沉淀和分享。人生的精彩也正在于此...
1/15页红色笔记本读后感第二篇
对生活在这个国度,这个时代的我们来说,这本美国人写的所谓巧合、奇迹,算个屁。
价太贵,而书又太薄,薄到只有印出了双语版。否则,80来页的中文,不管怎么包装,也包装不成一本书吧。
总之,不推荐。
2/15页红色笔记本读后感第三篇
很简短的故事。有些故事似乎也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个世界总是充满各种机缘,我们通常会一笑而过。当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往回看,却又感叹人生的奇妙和无常,我想,如果我们也记下这些点滴,拥有一本自己的红色笔记本,也是件不错的事情。
3/15页红色笔记本读后感第四篇
类似的巧合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会遇到。保罗奥斯特的过人之处就是把这些记忆很好的分类到了脑海,于是涓涓细流有了规律,巧合成为了小说。
读完之后意犹未尽。奥斯特真是个可爱的敏感男人。
另外小汉翻译的也狠好。说起来是在他博客里看到这本书才买的。愉悦的阅读体验。
4/15页红色笔记本读后感第五篇
很薄,80页,50分钟看完。在我生命的这50分钟里,我就一直看保罗·奥斯特在扯蛋,一直扯一直扯,扯那些让他自己都烦他自己的、最后让全世界都终于烦了丫的蛋。
我操。久仰久仰。
5/15页红色笔记本读后感第六篇
下午在友邻推荐的文章里看到一篇最伟大的当代美国小说家,推介philip roth.傍晚在首图的书架里寻找河童旅行素描本时,随手拿起一本村上的小书,最后一页,最后一行小字大意写着,菲利普罗斯真是妙趣横生的作家。
恩,我也有自己的红色笔记本。
准备找几本罗斯的书来看。
2009.6.10
6/15页红色笔记本读后感第七篇
由于某种便利
春节前就看了
看的是电子版译稿
非常非常喜欢
但是发现它很短
还问是不是只给了部分内容
没想到说是这本书内容就是这么少
所以
当时我根本舍不得一下子看完
每天只看一篇
现在拿到了书
中英文放在一起
依然是一本比较薄的小书
不过
真是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可能因为我真的非常喜欢这一类巧合的事吧
7/15页红色笔记本读后感第八篇
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书中写了作者本人以及他的朋友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看似普通的事情,串联起来却让人惊讶于“巧合”二字的奇妙,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的巧合哦,印象很深的是作者妻子的妹妹当年和一同学聊天,聊起了各自都有个姐姐,然后姐姐都在纽约留学,最后聊啊聊,两个姐姐居然住在同一栋屋里,而这两人却彼此完全不认识。世界真是太奇妙了,而那么多的巧合居然都被作者给撞上了,这人的生活可真是精彩的很啊。
有点小奇幻,读起来有点小惊心动魄。
8/15页红色笔记本读后感第九篇
生活中真的经常存在一些让人惊叹的巧合。
突然想到一个寒假时候发生的事情。
那天我本来约好一个朋友出去,但她临时有事而我已经在外面不想回家就自己去了某个地方逛逛。
第一次去那里,一去到就在想XXX(一个高中的同学不是很熟),因为他好像喜欢去那里。然后几乎在那里一直都想到他这个人,逛了逛书店,看到了哪本书也在想他好像喜欢,看到了哪张CD也想到他。
就在我走出那家书店!迎面,看到了他。
虽然只是次偶遇,但是很奇怪很巧合在那之前我反复想到这个人。
9/15页红色笔记本读后感第十篇
真是本巧合的书。
今天去图书馆因为路上去探访了位老友而匆忙。本想借的书没有找到,就随手借了几本享誉盛名的书。第一本拿的就是《小王子》作者的合集。这是本看起来很平庸的书。牛皮纸的精装封面是我喜欢的风格。一直想读这本书,因为听到了太多的好的评价,但却阴差阳错的总是和他擦肩而过。在外文书里逐本寻找着熟悉的题目或者是感兴趣的书本,于是就借了《红色笔记本》这本书。说实话,我并没有听过这个名字,只是觉得喜欢他的名字和封皮。回来后第一个读的就是他,因为他简短,随意。却在最后发现他介绍的《小王子》就是我今天借的第一本书。
10/15页红色笔记本读后感第十一篇
好吧,我承认如果可以我很想做个以貌取书的肤人。。。。。
我喜欢简单的封面,最好是书名+作者名。最讨厌拿人物做封面,哪怕你阿罗多姿赛金莲。
看了这本书,感慨谁说人生不如戏?人生就是一场伏延千里的灰蛇,谁知道在此刻轻弹的一朵花在下一个路口结出什么样的果。。。。
你还敢指着电视剧里的无处不在的巧合或者擦肩而过的遗憾再嗤之以鼻吗?
敬畏,敬畏,要敬畏。。。。。
所以,请相信E.T是存在的,就像我儿时的梦境。
囧,我是不是太扯了。。。。。
PS:090322完读~
11/15页红色笔记本读后感第十二篇
在火车上一口气读完保罗奥斯特的《红色笔记本》,双语版还赠送了一个小小的红色封面的空白便签本子,真是被这些书商的狡猾折服,这种附加的没有任何意义的东西也需要读者来买单。每个人都有很多巧遇,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如果能集结出来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不敢保证他写的每件事情都是真实经历的,但是提供了一种让你足够相信的可能,这个世界的很多未知的事情只有比你的想象能力走的更远。记的小时候夏天在姥姥家淘气,吃了西瓜把西瓜皮乱丢在,然后顺着一块木头上房顶,没抓稳不小心从木头上掉下来脑袋正好摔在西瓜皮上,西瓜皮丢在地上看来不只是用来让人摔跤,所以我得感谢那块西瓜皮。早上被一个列车员恶狠狠的回答了我的一个问题,心情骤然很愤怒,但是想想自己有时也这个德行对待别人,然后哑口无言原来被人态度不好的吼的人心情会如此糟糕。这就是生活只要你肯发现处处充满了玄机,充满了因果,充满了乐趣。每个人都有应该一本红色笔记本用来记录生活。
12/15页红色笔记本读后感第十三篇
一本篇幅短精、做的比较精致的书。送的笔记本实在写不了几个字,和书店风格相符。站在地铁上看完的,很轻松,有点悬。想想自己也有过这样类似的奇妙经历,看似完全不可能发生的小概率事件,但就是发生了,讲给别人听,他人或者不一定相信,或者也能举出类似的事来。说过也就忘了,现在能想起来的很少,只记得一次和一个久不联系的朋友发短信,她也正好在给我发,结果我们同时收到短信,觉得很惊讶。也算是心电感应吧。如果我也有本红色笔记本,随身带笔,说不定记下所有的奇事也能出本书。
有一篇关于父母离异的C的故事给我印象最为深刻。“两种真相,彼此互为抵消。这些年来,他就这样毫不知情地被搁浅在两者中间。”其实这种感觉是很普遍的,每个人看到的事物都是不一样的,或者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看到的事物也是不一样的。也许世界上没有所谓的“真正的真相”,人是一种喜欢欺骗的动物。
13/15页红色笔记本读后感第十四篇
比较简单的一本书,读到这些文字,有看某人日记的感觉,本来是当小说买的,可作者写的好像都是发生过的事,不是在投入地叙述,而只是轻松地讲给我们听,里面有好多故事,有些是朋友告诉作者的,有些是作者自己的,书名叫成笔记本一点也不足为过。
这是我读保罗的第一本书,从这本书里无法获知作者的风格,因为这书一定是作者心血来潮即兴写着消遣玩儿的,不过可都是些小事要命的范儿,直让评论家发出人生不可预测的感慨。要那么当真吗?意外时刻发生,我们继续活着。如果养成作者随时都能发现巧合的眼神,那茶余饭后就有的闲聊了,不是像书里说的很多故事都是和别人聊天得来的嘛。摸着小巧的书本,无聊时随意翻翻,的确是遣兴佳品。
买书时套页里好像说村上读过,还得到了灵感写进《东京奇谭录》里,就是那个在书店里看表那次吧,记不大清了,不过书的余韵还在记忆里。而这本书给人的是闲暇之时拿着这小红册子坐下来读几页人家生活里的历史碎片,掰有品味的感觉。所以,这是出版成功的一本书。
14/15页红色笔记本读后感第十五篇
保罗一贯的文字风格是一层层俄罗斯套娃般的剧情,每个人物小心翼翼牵着一根线在迷宫里做着标记,最后却仍然迷了路。那些故事在我的想象中,是再不可能在现实中发生的。保罗小说中经常透露出的某种机缘巧合的际遇所导致的生活荒诞的真实感,所以他的小说往往有几分哲学的意味。在我看来,其中的情节只是为了冲淡哲学的枯燥。
这本《红色笔记本》写得是作者在多年写作生涯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可思议的巧合与奇遇,那些我以为是虚构,但是实际上宿命般的真实发生。有时候我会觉得人生所有的选择不过是一念之差,稍微转一个念头就不可逆转的朝向另一个不可知的方向飞驰而去,从此迈向一个新的世界。
在《红色笔记本》的最后一个故事里,奥斯特写道:“如果不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延续下去,我觉得写这本书就没什么意义。这就意味着我要把自己编进故事里去 (至少是和我相似的,用了我的名字的角色),也意味着要写一个不是侦探的侦探,一个没有答案的迷题。我不知这是好还是坏,但除此外别无选择。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