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长谈》的观后感大全

《长谈》的观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6 03:00:10
《长谈》的观后感大全
时间:2024-04-16 03:00:10   小编:

电影《长谈》以一场长达18小时的对话为主线,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困境。两位主人公在对话中经历了情感的波动和心灵的触动,最终找到了自我和对生活的理解。影片通过深入的对话和情感交流,引发观众对内心世界的思考和启发。

《长谈》观后感(篇一)

前两天看见七七说要来上海做活动,小倦说要参加,我连活动都没仔细看是啥马上兴奋地说我也来!我本来以为是个关于女性主义的讲座,然后才知道是七七的电影《长谈》的看片会。

这个片子我之前是在她家的电脑上看的。看完了感受十分复杂,觉得很难评。一方面我非常理解七七拍出这样一个片子,把她内心深处的一些焦虑和困顿之处诚实地展现出来,这些问题我们在日常交流里都曾经谈到,但她能这样坦诚且彻底,还是非常感动我。因为记得很多年前她说觉得自己不太能写小说,因为不太能彻底地把自己内心最深的东西端出来,但现在她以电影的方式做到了(相信小说应该也可以了?)。而另外一方面,这个电影从内容到表现方式实在是知识分子气,非常小众,有些地方在我看来有一点过于“文艺腔”。再有,我跟七七阿波太熟了,对他们日常的说话方式很熟悉,在电影里他们俩的对白文艺都还不是问题,因为他们的日常就是很文艺的,问题是念白的方式,和他们日常说话的口吻有相当的距离,让我觉得不自然,老是出戏。很可能这对普通观众并不是个问题?

这次在大屏幕上看,视听感受比电脑屏幕自然要好很多,而且我好像没那么被这个熟人效应影响,对电影的感受也更深了些。七七自己也是个特别好的分析者,所以放映后的交流会,她自己的分析也非常清晰和完整了。

我第一遍看的时候喜欢的几个场景,现在依然喜欢:音洁和韬哥吵架的片段、七七带着愤怒和挫败跟阿波控诉不晕车的人不能理解晕车的人、咖啡店里的片段、以及最后东明寺的部分。

在湖边剧场的卡夫卡那一段,我第一遍看就觉得和整个片子的调性不合拍,虽然知道这一段想做一个升华,但依然觉得隔。这次七七的解释让我比较能够接受:我们面对的问题很可能是无解的,但希望可以诗歌戏剧音乐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找到一些出路。

另外,七七觉得亲密关系也是一种出路,能够把她托住。这个我比较认同,我们这一代的人,大约都还是对亲密关系怀着信心甚至有信念感的,但有些年轻的更激烈的女权主义者可能会对这个解决方式感到愤怒。但我觉得七七说得很对,不要限于男女关系,而是亲密关系,是我们可以依靠的。我觉得,再说得明白一点,还是爱啊。

最后,陌陌给电影配的音乐真是很棒,尤其是最后下山那一段,和电影的氛围与走向完美契合,超级喜欢,再听还是很喜欢!

我觉得对于七七来说,这个电影真是一个特别棒的开始和尝试。它既是对自我困境的答案,也在许多方面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这应该是特别让人有成就感的!用行动来解决焦虑,多年前七七就是这么说的,也一直是这么做的,真好。

《长谈》观后感(篇二)

有幸在2023年的最后一天的“平行诗歌节”上,欣赏了七七姐的电影。说来惭愧,虽然都在杭州,算起来已经有好多年没有见面了,没想到七七姐竟然拍了部电影,等影片到结尾的时候我还意犹未尽,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呢?还想再听他们夫妻俩和他们的朋友再多聊聊,完全没有过瘾呐。

七七姐在电影里说,她的工作就像兼职,而我的生活全是工作。像是两个平行世界,她拍出了电影,我还是在医院里每天当一个插管女工。再看陌陌,已经从印象中和七七姐一起去看电影,她带上的坐后排的小男生,还有去她家吃饭,那个会自己端着饭菜坐在沙发上,把餐桌让给大人们的小男生,变成高高帅帅,可以给父母的电影配乐的大男孩了。时间真是不可思议地流逝。

在医院里的工作,从来不会感觉时间过的那么快,几年如一日,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工作,包括临床,科研,课题,论文,带教,一如片中所提及的体制内让人厌烦,加班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而在医院的领导看来,没有时间那就等同于闲情逸致太多了,抱怨太多那就是想的太多,最好不要把时间花在无谓的事情上,电影,闲书,喝咖啡,聚餐,发朋友圈这些统统都是浪费时间。苦闷的时候,上级说你们多想想病人,比起生重病,我们是不是已经是很幸福了?可是治愈我的,给予我力量继续在现实中走下去的,始终总是从那些所谓“无谓”的事情里获得的。我还记得七七姐之前和我们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抽烟不喝酒,生活的乐趣都没有了。在这部电影里,也会有些烟,酒,咖啡的镜头,看到我就想起她说的那句话,电影结束后,七七姐说,邀请大家去喝杯红酒跨年,真是些让人快乐的生活乐趣呀。可惜我也变成了不能喝酒抽烟熬夜的无趣的中年人了,心底里羡慕她的这份少女感。希望她和阿波永远健康,能够可以一直保持这份生活的乐趣。

七七姐很热情好客,经常请我们吃饭,我不仅吃过电影里的那家衢州小餐厅,也去过她家吃饭喝咖啡。所以看到电影里的场景都好熟悉。还记得一次去她家吃火锅,大家一起动手,我也不知道帮什么忙,就说我来帮忙洗洗虾吧。刚动手就被七七姐拦下,哎呀呀,怎么能用热水洗虾呢?她笑眯眯地对我说,这样看来你是个幸福的人,肯定没怎么干过活。我还记得那天阿波刚出国回来,带了肖邦的酒,我们吃着火锅喝着酒,然后每人念一句加缪书里的句子。那样的圈子乃是我从未接触过的平行世界,在我熟悉的饭局里,不可能会有这样的场景,我们只会谈论各种病例,吐槽各个外科医生,而不会去欣赏文学和艺术。现在我不仅会熟练地洗虾,也会在高强度的工作结束后继续高强度地带娃,生活里布满了柴米油盐和鸡飞狗跳,好像永远没有下班和周末,那些和七七姐吃饭看电影的日子像是上个世纪般遥远。但那些场景在多年后,经常会治愈我,让我知道,还有这么一个世界,能让我在天天面对生老病死的生活中,快要被生活淹没的时刻里,有伸出鼻子透口气的自由。

很高兴这部电影是我2023年的观影结尾,希望这部好电影能够早日在大屏幕上映。

《长谈》观后感(篇三)

影片真正讨论的可能并不是这种生活中实际碰到的困难或难题,不是那种无能为力或无力可施的物质生活困境或情感生活的困惑纠缠:它更指向知识女性年到中年遇到的生理和心理层面共筑的一种焦虑、不安或难以名状的情绪。

影片中的导演,或者说是人物更好,苏七七将其比喻成一种晕车的感觉,这是没有类似感觉的人无法感同身受的,于是只会觉得恶心、矫情、肮脏。这也许就是务实主义眼光下对本片的最直观观感。这也会让我思考,这类影片(是否可以和之前思考过的具有极为私人情绪的影片对观影者评价资格的剥夺)或许对仍然需要时刻面临苦难和生活的人来说是否是残酷的?

这种敏感人群面临内心纠结时,对他人的诉求是什么呢?一种情感或存在的陪伴,不是需要某种具体的解决方法,毕竟问题和焦虑的来源也是不清晰的,虽然会因为某些具体的事情而触发被忽然感知到,有时容易模糊这两者的存在。=对于这个疑问,影片出现也有对应的两人长谈的画面。其中谈到“对我乐观和积极的消耗”让人警觉。

影片围绕女性(家庭和工作见的平衡、单身和小孩),也围绕一些共同的话题:衰老、失落、贪心和无意志,一种徘徊在自我诋毁、自我怀疑和自我放纵之间的矛盾感受。该片似乎跳出了对物质充沛前提下因奢华而引起的精神的摇摇欲坠的资产阶级的批判的道路/不同于法国片《怪异伪装》;而是以一种关切的目光捕捉着那份模糊、轻盈、朦胧、无形的情绪、感知或压力。

影片真正做到清新脱俗且成立的,其实是其在形式的运用和对艺术的借助之上。而影片在处理和感知到导演苏七七想要讨论的点后,它的反应、反馈或它提出的解决方法则是:艺术间的交融。这在某种情况下其实是对两对夫妻谈话中另一对夫妻中妻子所提到的【打破界限,戏剧、电影、小说的现场都有】

影片/空镜 素人与演员的区别[再次回扣“长谈”对话的内容]

戏剧/[格奥尔格]-《jugement》卡夫卡 - 公共空间

诗歌/丈夫做的诗 以及 古诗 = 古代传统和现代当代的共融

哲学/寺庙和自然透露的哲思和生活态度

绘画/山水画

音乐/古-琴-饭馆里音乐家与采访者之间的对话 对于音乐和空间 以及自然之间的相关和对话。现代-背景音乐中悠扬音乐

这些所有的元素都在影片的不同区域,也可以说是影片身体的不同部位出现,并融合。影片讨论的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形而上学的感知和愁绪,那么其对应到形式上的讨论则呈现为一种同样多样、混沌、杂糅的情况。

影片更像是通过这种杂糅和呈现方法完成某种艺术宣言的宣布,有着当代先锋艺术运动的自带。这种处理手法是某种置于电影装置中的艺术实践或对灵魂的拷问。

从这个角度出发,影片更加不是对具体的女性困境提出发问并给予答案或力量,但影片包含着女性创作者,或女性知识分子,乃至每一位女性的思绪和愁苦,继而将这种思考艺术化呈现了出来,充满创造性和打破因为的实验。

艺、哲、思的共同体,精神的颤抖,在想象和妄想的尽头,我们可以看到诗意朦胧且庞大的轮廓。

《长谈》观后感(篇四)

当你熟悉剧中人,你就能深刻共情。

如果不理解,可能是年龄还没到。

七七您好:

看完您的新片难以抑制赞赏和惊喜之情,影片制作的质感与影片思想的深度上都令人眼前一亮。 “长谈”这个片名非常棒,既是影片创作形式,也是一种探寻生命和生活意义的“方法”。相比于昨天展映的《这个女人》那种尖锐的对抗性,《长谈》面对女性困境给出了一种更加具有建设性的、更积极的路径,对话而不对抗,直面现实、承认分歧、积极寻找应对方法。

正如罗曼罗兰对“英雄主义”的定义,我觉得无论是您本人还是整部影片传递出来的,是带给人一种直面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勇敢的力量。从这一点上说,我觉得这才是我心目中真正“成熟的”女性电影! 但是,影片后半段偏“超现实主义”的一个段落,我不太能理解,想向您请教: 第一个问题,就是您和阿波偶遇一场戏剧排练,没记错的话是卡夫卡的《判决》,这个段落,想知道是是先有这个剧呢还是先有您的戏?

七七:有“戏”再有“剧”。我是想,可以将戏剧作为整部电影从现实跨越到超现实的一个关键过渡段落。因此就在想排一出剧,刚好认识美院的一个很有才华的男生,就让他帮忙导演一出完整的戏剧放入我的电影里。虽然电影只呈现了最后“走向河水”的一幕,但是他将卡夫卡《判决》整幕剧都给完整排出来了。

第二个问题是,走向池水的演员,如果没记错是从戏剧演员变成了阿波,下一段落则进入到一场非常私密的吻戏。这前后两个段落是否意味着,呼应影片前半部分您的需求,阿波真正意义上站在了您的一侧?

七七:《判决》这出戏剧从文本而言,我并不重点关注其原作本身的父子关系或者隐射夫妻关系。剧中人最后向湖面走去准备投河自杀,但是当从“剧中人”变成阿波的时候,这里其实不是“投河”,而是“走向银河”,也就是试图探寻一种新的解决困境的方法。这种困境和焦虑不止是我有,阿波也有,在“长谈”后我们彼此站在了一起,一起去面对现实。后面的“吻戏”就是心有戚戚的情感与心理呈现。

谢谢七七老师解疑。我在看的时候,也是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双方各自即便有各种不同的困境,甚至因性别、性格或者思维差异导致的焦虑,但是并不妨碍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守护。“爱”有很多种,但影片深层流淌的你们俩那种互为依存的爱令人羡慕和感动。虽然很不想踩一捧一,但确实“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女性电影都像昨天那部电影那样,我觉得是没救了,七七老师的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女性电影更多的人文性和思想性的可能。期待老师未来再创佳作!!!

《长谈》观后感(篇五)

当你熟悉剧中人,你就能深刻共情。

如果不理解,可能是年龄还没到。

七七您好:

看完您的新片难以抑制赞赏和惊喜之情,影片制作的质感与影片思想的深度上都令人眼前一亮。 “长谈”这个片名非常棒,既是影片创作形式,也是一种探寻生命和生活意义的“方法”。相比于昨天展映的《这个女人》那种尖锐的对抗性,《长谈》面对女性困境给出了一种更加具有建设性的、更积极的路径,对话而不对抗,直面现实、承认分歧、积极寻找应对方法。

正如罗曼罗兰对“英雄主义”的定义,我觉得无论是您本人还是整部影片传递出来的,是带给人一种直面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勇敢的力量。从这一点上说,我觉得这才是我心目中真正“成熟的”女性电影! 但是,影片后半段偏“超现实主义”的一个段落,我不太能理解,想向您请教: 第一个问题,就是您和阿波偶遇一场戏剧排练,没记错的话是卡夫卡的《判决》,这个段落,想知道是是先有这个剧呢还是先有您的戏?

七七:有“戏”再有“剧”。我是想,可以将戏剧作为整部电影从现实跨越到超现实的一个关键过渡段落。因此就在想排一出剧,刚好认识美院的一个很有才华的男生,就让他帮忙导演一出完整的戏剧放入我的电影里。虽然电影只呈现了最后“走向河水”的一幕,但是他将卡夫卡《判决》整幕剧都给完整排出来了。

第二个问题是,走向池水的演员,如果没记错是从戏剧演员变成了阿波,下一段落则进入到一场非常私密的吻戏。这前后两个段落是否意味着,呼应影片前半部分您的需求,阿波真正意义上站在了您的一侧?

七七:《判决》这出戏剧从文本而言,我并不重点关注其原作本身的父子关系或者隐射夫妻关系。剧中人最后向湖面走去准备投河自杀,但是当从“剧中人”变成阿波的时候,这里其实不是“投河”,而是“走向银河”,也就是试图探寻一种新的解决困境的方法。这种困境和焦虑不止是我有,阿波也有,在“长谈”后我们彼此站在了一起,一起去面对现实。后面的“吻戏”就是心有戚戚的情感与心理呈现。

谢谢七七老师解疑。我在看的时候,也是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双方各自即便有各种不同的困境,甚至因性别、性格或者思维差异导致的焦虑,但是并不妨碍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守护。“爱”有很多种,但影片深层流淌的你们俩那种互为依存的爱令人羡慕和感动。虽然很不想踩一捧一,但确实“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女性电影都像昨天那部电影那样,我觉得是没救了,七七老师的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女性电影更多的人文性和思想性的可能。期待老师未来再创佳作!!!

《长谈》观后感(篇六)

北京下雪的那个星期,有一天下午去北影看了七七的《长谈》放映会。这个电影是七七两年前拍的,我们离得远,之前从未听她说过,所以去年——也可能是今年年初,我现在时间感很模糊,总是不能确切搞清楚过去发生的事情是在多久以前——听到她说拍了电影并且不久后就是在影展放映,感到很震惊,一下子就从影评人跳到导演了!这次看完电影后,我的感受就从震惊、感佩变为欣慰,并且由衷地为七七和阿波感到快乐了。去看这个电影前,因为看到小克说她平常跟七七和阿波很熟,电影里七七和阿波对话的腔调和平常聊天有些不同,让她第一次看的时候很难代入,我还感到很紧张,害怕自己看的时候也会被对他们熟悉的感觉和电影里表演的差异所影响。结果从第一个镜头开始我就发现不是这样,对我来说,银幕里的七七和阿波就是和平常一样的,非常自然,没有任何阻碍我去倾听的东西,包括后面一些诗歌的朗诵的语调,因为它和电影行至那时的情节、情绪是咬合得很好的,也觉得很相托,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个电影是以七七和阿波的生活为基础的,拍的是中年生活里的一些困境:一开始拍的那场朋友夫妻之间的争吵,显现出的与进入青春期的女儿在教育问题上的矛盾。但我在看的时候想的其实是这个困难可能未必像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女儿学习问题的背后可能是她一个少年人在我们这样一种艰难的周遭世界成长的困难,以及夫妻之间关系的问题,它作为一个隐藏的问题掩盖在了“女儿现在到底该不该继续上补习班”的争吵背后。这场戏中父母对小孩的评判,我感觉对于始终未曾出场的小孩来说是不公平的,不知道大人们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争吵牵引出另一个困境,工作上因为无法过度社会化而不能实现的“成功”,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于个人价值的深深的怀疑,“我为什么这么差”(看到这里的时候我都震惊了,七七这么优秀、聪敏的人也会有如此感觉)。过去的时光那么快地流逝过去了,在家庭和养育小孩中花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已经完成的事情那么少,而未做的事情是那么多,看起来又那么难……当这种茫然的挫败得不到亲密的人的倾听和理解,就往更孤独的地方深入和盘旋。这是一种女性的困境,不过在这里我想强调的不是女性主义,而是七七的主体性——因为电影是她导演的,电影的创意出自于她,虽然里面她和阿波共同出演,但这仍然是她的视角。因为这种主体性,七七在这部电影获得了比阿波更多的东西。虽然在看的时候我也会想,为什么我们总要怀疑自己?为什么在我们的心里,似乎总有一种不能稳固的不安,催促着我们证明我们的价值?在这个世间本身这个事实,似乎不足以让我们立足,总像是脚底的大地有震动,震得我们的枝干瑟瑟颤抖,而不只是山谷里有大风,吹动山崖上的树发出松声……阿波会怀疑自己吗?可能实际上他会,但是在电影里看起来不太怀疑。在电影里他的困境看起来仅仅是“我的爱人和我的关系出现了疏离”,但在更深层次上的自我怀疑是看不到的。灯具制造商和诗人的身份在他身上同时结合得很好,这也许这是因为他的自我很稳固(那又是为什么呢?),也可能是因为没有被展现。从这方面也许可以说,这是阿波的损失,因为这个电影不是他拍的!

在电影里,矛盾是随着关系的皱紧、浸泡而又舒展开来得以解决的,一种暂时的、但也因为可以重复或更深入而指向发展的解决,因为彼此终究是愿意理解。七七在映后的对谈中说,因为电影里的关系是有基础的,开头两个人一起在沙发上读乐府诗的那一幕就是理解的一种写照。因为彼此有这样的基础,才使得矛盾在结尾得以化解,或者说,获得了此时面对生之怀疑的勇气,那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尽可能去面对和行动。一旦面对和行动起来,人就获得了勇气。生之怀疑在某些时候像是想象的龙,它张牙舞爪,在暗夜里放大它的重量和阴影,在白日晴天,也许收缩成可爱的、小小的身影,趴在生活的壁角隐没。讨论生活的痛苦是否从此得到持久解决的想法是一厢情愿或说不足为训的,但更深的凝视可能不是,使我稍稍感觉不满足的是,在我以为电影只放到了一半的地方,它结束了。这部电影对于七七的“工作”——或者说,“付出”“创造”“行动”的部分拍得太少了,几近于没有,从而显现出一种稍嫌被动的情境。对于工作的背景,它当然有交代,一个在大学里教电影的老师,对于家庭的付出也有一句提到,“我确实付出了很多啊”,但这样言谈中浅淡的提及恐怕很难得到更深的理解,它柔化了矛盾,使得生之忧郁变得有时候看起来只像是因为人不够自信或看不清自己已拥有的而来的烦恼。而在我看来,“我的工作总像是兼职”这句话是很有痛感的,但这痛感建立在我对七七的生活有一部分了解的基础上,对于不熟悉的观众来说,所能接收的信息、唤起的情感和发生的理解可能就会打折扣。我很喜欢七七在映后对谈里说的,这个电影起初的大纲是围绕着空间的变化而生发出来的,从睡觉的阁楼到楼下的客厅,到小区里面,到小区外的小餐馆,到附近的河边,最后到山上的寺里面。空间一步步变得阔大,人物的情感由起初的压抑到移动、喷发,最后缓缓流动开来,人遂与其同时感受到舒畅与自由,对于人物的行动也有了更深的期待——这是为什么下山时我以为电影只进行到了一半,人物行进至此,仿佛在说:“我准备好了,我有了面对的勇气。”但接着就戛然而止,阻断了前面这些积累引发的情感期待。

当然,实际上这个电影是顺着真实的生活而走,七七和阿波都几乎是在扮演自己平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模样,尤其前半,看到我所熟悉的七七的家和小区在电影里展现,有时会有一点看纪录片的感觉。影片中出镜的人,也都是七七和阿波实际生活中的朋友,呈现的也都是他们平常真实的身份和言谈。在现实生活中,七七的回答就是向阿波提出拍一部电影,并在2021年疫情进行时很快完成了这项工作。这个是在现今仿佛已安全的环境下想起来我仍然觉得十分厉害的事。这就是七七的行动,在现实中十分有力,但在电影里,女主角呈现的仍然是一种柔婉的期待,我的生存的痛苦只是我生存的痛苦,亲密的爱人只要站在我的身边理解,我的痛苦就能得到纾解。这当然是事实,但也只是事实的一部分。阿波的支持在现实中也是很有力的(并不是所有的丈夫都会在妻子提出“我们拍一个关于我们生活的电影”时欣然同意参演男主角吧!),在电影里则多少显得有点“我不知道你在痛苦什么”。相反的,七七则是在贴近他,萧耳来小饭馆送菜一节中,聊起和阿波同处过去发达的丝织区的童年,萧耳回忆小时候跟随父亲卖蚕丝的小船,经过水边的码头,感觉它像是河上的一个辉煌的水晶宫,而在成年之后再去看,发现它是那么小和残旧。这水晶宫使我感觉简直就是对他们已全失落的来处的隐喻,但仍有那么一个完好的水晶宫,存留在儿童的回忆里,在梦里托住他们。这是七七的“为君生出光辉”。而阿波的爱和理解也许就表现在他为七七所写的那些诗里?人物最后的勇气当然是经由夜晚回归路上所见的事情点燃的,但在那之前或之后,还是使人期待故事有更深的发展。

写了这些个人的想法,但实际上看电影时惊喜的感觉远远超出了这些。能看到她创作出这个完满动人的电影感觉实在是太好了,是一种由衷的欣喜。电影的很多镜头我非常喜欢,开头读乐府诗的,阿波的诗的,码头的,在河边行走的,呈现戏剧部分的;最后下山窗外绿色的那个长镜头尤其喜欢。对谈上主持人说“这个镜头非常阿巴斯”,七七说,现在这样听起来,也感觉这个镜头很阿巴斯,但实际上在拍的时候,她是没有想到的,因为那就是她真实的经历和感觉。我很能理解这一点。它让我想起有一年春天,我从北京出发,和刚认识的朋友一起到宏村去玩。在那之前我和这个朋友并不认识,也从未谋面,幸亏她写邮件邀请,否则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和不认识的朋友单独出去玩,也就会失去那年春天山里的风景和后来的体验。从黟县回屯溪的路上,我们有一段路要坐大巴,当时狭窄的山路上,突兀的山石和山石间春天树木的新绿、树丛中时不时一丛映山红的红色、冬天枯萎尚未发新的斑茅,就像这个镜头一样,不断随着山路的回转扑面而来。闪过、遮蔽、变化,那时我也产生了同样的感觉,就是那种“太美了,想要拼命记住此刻的变化和新鲜”的感觉。陌陌和杨岚的音乐也非常温柔,将人包裹在里面。所有这些惊喜的感觉使我几乎在看到电影结束的同时,就开始期待起七七后面继续的讲述,期待她更多的影片了。

《长谈》观后感(篇七)

正如其作为单纯造型画面所具有的视觉冲击力之强烈,作为解析图示的树下驻足交谈场景对本片意蕴的阐释同样锐利。影片的结构确实如树的形态一样,主干分明,枝桠横生。

一、从身体发端,航向后现代的逃逸线

仿佛大脑中有着打了结的发条在搅动的失眠,刚喝一口就又续上的红酒,似乎在对抗肉身疼痛而非精神焦躁的枯坐。影片真正的开端是七七(指角色,以下无特殊说明者均指角色)在桌前的时刻。当不必再面对任何人,她的前台逐个关闭,人格的面具也件件剥落,然而,在后本质的时代,我们无法在期许面具之下有“真我”恒存,等待着在深夜透气。后现代早已将自我宣告为无数角色的重影,于是,在面具掉落的沙沙声中,我们只能再次与体内的空洞对视,接着,被空洞喷涌而出的深黯胶体包裹,使躯体在时间中凝滞,思绪在体内盘旋。

题记式的段落结束,后现代个体的困境在逐渐的具象化中展露其复杂性,从七七在阳台边讨论家庭的迁居到阿波在办公室窗前目睹城市的迁移,现代性的物质与空间基础,城市,的易变性及人在其中的无根性已经显现。当然,实体的格子间只是限制个体之无数结构中的一种,由王音洁一字一顿说出的“因为这个社会不需要人认真地思考,越不认真越好,所以我无利可图”也指明了那带有知识灵晕的学术界不过是另一套格子间,隔板是宋体小四,座位是课题申请书的句号。不过,饭桌戏与其说是炮轰学术体制与夫妻关系的前奏,不如说是藏匿了内在悖论的表象,在两个家庭里,以更严谨的姿态去规训后代的,竟都是夫妻中更深受规训之痛的一方。此悖论潜藏着三个“历史时期”的牴牾,前现代的家庭教育伦理,现代式的“恶心”和后现代的理论暴力,走在后现代,以理论暴力对抗体制化的学者却不得不在家庭场景中采取前现代的伦理,对抗在厌学情绪中获得了朴素现代式“恶心”体验的孩子,同时,她们的敏锐又使她们迅速洞察到这一悖论,陷入更深的自我怀疑。

这或许才是逃逸线的主轴——自我怀疑,现代性主体大厦的基石,其建立和坍塌恰恰为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进行了分期,它也可与河边那最关键的台词呼应,“好快啊,四十多年,我们就从前现代走到了后现代”,既然其分期依赖观念的转变,那么,从“前”到“后”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弹性的,才能在四十年内走完;是可折叠的,才能在一个家庭中并置;是个体顿悟式的,才能使七七凭“连自我怀疑都变得不再可靠”一句话而得以向后现代漂浮。

漂浮,是后现代的特征,亦是其症结,后现代者因漂浮而冷漠,也因漂浮而渴望亲密。这也是七七(指导演本人)说自己“又冷漠又甜蜜”的原因。指向自我的怀疑剥除了身上所有的结构,但正如最开始强调的,并没有现代式的“主观建构的人”在等待出露,只有一个空洞。就像身上所有伪装的“重”都因被识破而失去重量,可随之而来的“轻”却并未实现它应允的自由,反而轻得不能承受。这即是后现代者必须面临的悖论:一具前现代的仍保有肚脐的肉身,无法匹配一个将脐带从大地上抽出的漂浮灵魂。如果我们重申三个“现代”在时间上的弹性和可折叠性,将其视为个人塑造其精神世界的策略而非硬性的历史分期,那么影片结尾七七选择回到“爱”这个“最小单位的共产主义”中,回到“做好自己能做的事”这个现代式荒诞主义策略中,就是可想象的,也是可原谅的。她从玄思冥想中逃逸,重新为灵魂系上连接大地的脐带,在自己选择的爱中,让生命获得她坚信的重量。

二、枝桠横生的众创

影片大纲先行,边写边拍的方式在上述明确又开放的主干之支撑下也并不显得杂乱,值得注意的枝桠有四处。

(一)噪音、附近与无尽的远方

影片的画面总是游离于主线,其中最彻底的当属森林大火的影像,诚然我们可将其庸俗地解读为在疫情及后疫时代的推波助澜下,现代性如同山火迅速蚕食我们的立锥之地。但画面并不在上述猜想应在的时刻出现。伴随着角色的絮语,它更像后疫时代叠合了战争与超真实境况后,人类精神结构的折射:我们有权获悉无尽的远方,也因此权力而被施以共情的义务,然而,在后疫时代所筑的精神壁垒和超真实时代对现实无法洞察的遮蔽之中,我们也发现自己并无实际的行为能力,就像再度被缚于柏拉图的洞穴,被迫观看似真非假的影像,在“或许该做点什么”和“什么也做不了”之间挣扎。

影片的声音设计为此点明了一种“重新发现附近”的可能。尽管画面几乎只聚焦于七七身周不过5米的区域,但在阳台收录的球场声响和在河边收录的高架桥车流声使得在视觉上消失的附近以听觉的形式突入。噪音是阿兰·巴迪欧在讨论“电影的不纯性”时首先提出的“当代世界”的主要特征,在承认当代世界充满噪音的基础上,他继续指出要“在声音的混沌基础上……重新创造一种纯粹的声音”,唯有坦然地收录“故事”以外的噪音,才能完成“对当代世界进行的一次综合”。或许球场的声响所综合的图景并不清晰,但突入到纯粹精神漫游般河边散步场景的车流噪音却有效地揭示了当代世界的一个境况——本真自然的消逝,在本片中它演化为乡愁的消逝。

(二)码头与乡愁

突然造访的萧耳是本片叙事中最游移的一支,不过七七(导演本人)仍然借助内容的安排完成了综合,承载这次综合的是阿波,萧耳的造访不仅是一代知识分子求学记忆的造访,也是乡愁的造访。夜航船从码头驶向河边,在乡愁的造访中,日常状态里看似更积极的阿波显露出比七七更彻底的漂浮感,在分不清是恐龙还是兔子的雕像前想起童年的原野,在对岸的《判决》中戴上面具,如果说七七的困境源于在冷漠中剥离所有的面具而窥见空洞,那阿波则展现了后现代困境的另一种样态,在数量越来越多、概念越来越复杂的面具叠合中使得“角色的重影”变得过分模糊,使自我难以辨别。这种以角色表演行为来表征个体精神世界的模式将我们引向第三个枝桠。

(三)素人与演员,日常、仪式、戏剧

影片最具自我指涉性质的场景是在饭桌上素人演员们关于“素人演员”话题的讨论,它除了提供趣味之外,也与镜头在衢州餐馆中的游移所对准的关于“生活、仪式与戏剧”的讨论呼应。在“社会拟剧论”揭破日常生活的表演性,戏剧又自布莱希特起走向人类学之后,“表演”,无论是戏剧的还是日常的,都有了仪式化的价值,在仪式中人为自己的雕塑描摹形象,日常生活的表演,成为了在人人都带有面具的后现代,折射出个体精神状态的棱镜。

(四)屏幕与镜头

关于表演与前台,影片还有一处值得分析的地方,当七七从妇女们的塔罗牌游戏中抽身,她在自身的破碎矛盾和其他人完满而平整的形象对比中进一步怀疑自己。然而,正如七七(导演本人)在她任教的浙江师范大学私人映后回应学生提问时说的,这部影片会打破她在学校场域中的“完满而平整的形象”,揭示出她更多的侧面那样,妇女们“完满而平整的表象”何尝不具有“表演”的嫌疑呢?后现代的个体处境是“在摄像机与屏幕之间”,该境况进一步打乱了作为前台的社会场景,不仅如此,数字媒体凭借强大的模拟能力“伪造”出媒介化的前台空间,使得日常生活在混乱的媒介化空间中迷失。最能证明这一境况普及程度的事件是最新的“抖音网红”“秀才”与“一笑倾城”掀起的“合拍视频”浪潮,曾被视为处在新媒体时代边缘的中老年群体在欲望促动下投身于“合拍表演”的活动,成为生活“在摄像机与屏幕之间”的个体,享受自己在虚拟前台中的表演,由于对新媒体的不熟悉,他们在摄像机面前形成的令人哭笑不得的“角色幻觉”,更证明数字时代的媒介化空间给个体带来了前台的混乱。

用“运动影像”所记录和揭穿的日常生活的表演,串联起“知识分子”与所有人,在日常生活的表演性中,面具的多重性逐渐随着屏幕的折射而广为人知,《长谈》也不再是“知识分子的自溺”,而是后现代普遍困境的“知识分子版本”。

从这个意义上讲,怀着对勇于自我剖白的导演的温情与敬意,有理由期待,《长谈》是一次更长的谈话的开端。它的最终目的,是在后现代的意义荒原中,召唤更多敞开的言谈,搭建新的巴别塔。

《长谈》观后感(篇八)

为什么喜欢《长谈》?因为它把分裂的痛苦和矛盾的挣扎用一种近乎自残的方式展示了出来,因为它用幸存的亲历去见证那场灾难在人身上留下的非人印痕。先说分裂,拉康说人的组成就是分裂和死亡。分裂在这个表面健康的社会被过分的污名化了,就像大多数人把精神分析里的症状当成真的有病那样。分裂不是隐藏,而是曝露,它把不可见变成可见,把安全的空间再次编织的险象环生,它让安全的主体再一次的身陷险境,它形成致命的尖端,让一具完美的身体满是口子,它如此强烈的伤痛展现不仅让掩饰分裂的人发现自己的虚伪和懦弱,还让我们发现时代的和谐与无能。它是包罗万象的图像学,因为图像里面没有固定的形象,分裂也是一直在生成变化中,距离和角度决定了图像有无数的观看方式,分裂和图像一样,它们是一片打开的无私空间。分裂在没有中止之前,永远包含无限的潜能,它像一个握紧的拳头,难以预测,充满力量,一朵花的花束分裂过去就是成片的花簇,一棵树的树根分裂以后就是起伏的树林。分裂的对立面正是统一,统一才是封闭、掩盖、隐藏,统一完美的像一座雕像,干净、庄重、一尘不染、充满形而上的忧思,它也只能是雕像,一个死气沉沉的符号,因为它的周围看不到生命,遍布死亡的气息。统一用绝对的语言阻止可能性的语言,用永恒的价值剥夺偶然性的骚乱,它最无耻的就是它收回了疑问,只留下答案,而且是唯一且完美的答案,除了它可以言说以外,剩下的只有空气和沉默。《漫长的告白》、《艺术学院》这种都是“统一”的电影,当回忆的欲望服从于为男人的形象建碑立传的时候,回忆就变成了封闭的自恋,因为这个围绕男人建立起来的电影,所有的向心力都是为了把男人变成最核心的那个点,就像宗教画在最深处都有一个隐藏的圣光去隐喻上帝那样,男人带着他的光芒插入到银幕的表面,他变成了宗教,一门形而上学,他可以象征所有东西,唯独不能象征充满差异、遍布断裂的人。分裂恰恰相反,分裂是离心运动,是去中心化的运动,《长谈》里面,所有的人物不都是在语言的风暴中把自己甩到世界的另一边吗?就连那个沉默的弹琴人也要去流浪,也要变换位置,空间的移动和琴弦的拨动是一样的,似乎只有移动、只有裂变,人才能继续保持人的状态,琴才能不断发出声音。

然后是幸存的见证。近景里出现的家庭和生活会随时被景深的政治所吞没,少数人心理的扭曲正损耗着大多数人精神的健康,这是一切不安的来源。看得见的是七十分钟的痛苦和焦虑,看不见的是一千多天的压抑和死亡,家庭是人类社会学的微观拟像。诗、戏中戏、黑白图像、不规则的对话,它们是不连贯的描写所形成的不稳定形象,正是不稳定才使得它们包含了如此丰富多彩的含义,唯有多义性才能穿过单一的指令去激起思考的震荡,意义像花一样轰然散开(阳台的花),像颜料一样四溅流淌(客厅的画)。

(一)

《长谈》的时间线很简单,前一天的夜晚开始,后一天的清晨结束,故事集中发生在中间的那一天里。同样的,对空间进行抓取的镜头设计也很简单,以固定的静态镜头作为不变的点,围绕着这个点,摄影机要么平移,要么推拉。但是我们要注意,在《长谈》里,诗的每次出现都会产生一个奇特的现象,要么将时间敲碎,要么把空间破坏,或者将二者共同卷入到另一个平行维度中,时空遭到了扭曲式的逆转,现实发生了弯曲。诗成了一个崩塌的建筑物或者一种类似于音波的跳动线。诗不再受环境的限制,即便在上一秒钟,组成它的那些字还在这样的限制里,诗从办公室的电脑里可以直接旅行到家里的烟灰缸内;七七和阿波在楼下长椅谈话的时候,诗一会向上飘到阳台的手机上,一会向下弥散在古画的山水里。然而在电影的开头,七七和阿波一起念的古诗是个例外,古诗的作用和空玻璃瓶、跳棋盘、日历、酒杯一样,古诗和这些空镜头内的物体相同,古诗不是为了怀古,物体也不是为了展示物自身,古诗有自己的生命,这些散落在一地的物体也是,它们总是在自己讲述自己,就像花瓶,是花瓶把我们安放在静默的最深处,而不是我们用装满花的花瓶去点缀这个俗不可耐的世界,一个感觉系统发达的感性主义者有和它们融为一体的强烈愿望,好的电影总是会把古老的语言变成新的语言,把逃离我们视线的物体重新捕捉到我们的身体内。

(二)

很难说《长谈》是由什么故事开始的,没有具体的故事作为线索,比故事更急迫的情绪摆在那里,情绪比故事更确切、也更尖锐,携带着生活的力量,近乎于沉默,难以辩驳。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七七因为疲惫不愿再去维护亲密关系的时候就达到了其焦虑化的顶点:从床上离开,打开红酒,以便能在外部空间得到解脱。第二天醒来,当七七和阿波共享一个画面的时候,画面的四边形成暗角,虽然中心的画面还是明晰的,但是矛盾已经在边缘处产生。午饭时和午饭后是矛盾集中爆发的时刻,在面对孩子和工作的时候,两个家庭都出现了分歧,一边是孩子的教育,一边是家长的工作,一边是无限的破坏,一边是无尽的深渊,似乎哪一边都能让人产生下坠的晕眩感。但是我们要明白一个问题,家长对浪漫主义少年的恐惧就像体制对理想主义知识分子的恐惧一样,少年让家长害怕,同样,知识分子也让体制担忧。孩子和知识分子扰乱了既定的平衡,他们是秩序的叛徒,他们一会冷酷一会热情,所以家长和体制要在固定的平面上规划出可供他们滑动的有限范围。这部电影并不排斥爱的极端性,爱不总是明亮的,当然也有阴影,母亲让孩子选择,父亲让母亲选择,我们可以看到爱和理解并不能抵抗全部的灾难,爱和理解甚至会变成国-家、体-制、权-力的共谋,我们总会以爱的口吻、以理解的口径,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胁迫我们挚爱的那个人作出选择,爱里产生了无可救药的痛苦,而无处不在的意识形态正是利用痛苦、利用这种令人心碎的煎熬,把人类推向了自我相残、相互肉搏的永恒轮回中。这是充满着政治性的爱。卡夫卡的《变形记》是这种悲剧爱的最高预言:家庭是如何完美的成为了政-府的一个部分。权-力喜欢这种爱,因为就连私领域的爱都是为了公领域随处可见的不爱,都是为了这个社会喷薄向上的能动性。但即便冲突发生的时候,《长谈》也表现得冷静克制,简单表现出生活的一般状态比复杂的传递出冲突的起伏更重要,非理性的激烈争吵有时候会脱离生活的地面,变成悬在空中的形而上论争。

并不是七七和阿波在长椅上的交谈才结束了忧虑的一切,跟拍镜头下他们并肩走在一起的时候,忧虑就已经结束了。争吵或许有时候是必要的,爱情会渴望用必然性去代替偶然性,然后将这份必然转变成牢固无比的亲情。可是,我们知道,亲情的必然,亲情的团块,所有这些坚不可摧的东西,都是为了重新唤醒爱的激情,那么这就要让亲情再次变成流动的液态,再以偶然的形式组合出新的激情。可以说,偶然是为了必然性更好的发生,失衡对于平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就像毁灭是为了新生,必须要有一些新的物质出现,当七七和阿波站在树叶晃动的河边,他们共同说出在他们身边遍布着偶然奇迹的时候,沉重的历史还重要吗?真正的情感会让我们背叛历史,背叛国家,甚至不惜背叛所有人。水的影子、树的叶子、地面的孢子、空气的粒子聚合成了一道光,在这个纯白瞬间的刺透下,过去坚硬的争吵破碎了,这些碎片组成新的柔软生命体,生命体里面包裹的是家庭、孩子、父母、爱人。

(三)

动物雕塑随处可见,但是很少会有人把雕塑认错,兔子-恐龙或者说恐龙-兔子,把兔子指认成恐龙,恐龙变异成兔子。这个看似错乱的组合包含着两种肯定,它既肯定了过去,过去并非只是依附于我们的记忆,它在记忆之外也是存在的,将兔子指认成恐龙,表面看起来是错乱的,但它把过去的事物看作比人类、比人类记忆更高的存在,兔子与恐龙不再有区别,它们挣脱出了生物分类法,取消了相互的关联,它们因为独立而变得孤独,因为孤独而变得崇高;同样的,这个变异组合也肯定了未来,即便河边的工厂消失了、森林燃起了大火、制度成为了这个世界的污点或成为我们体内的一个癌,也会有一些我们认为的错误东西因为我们的错误从而在未来正确的存活下来,此刻最微小的错误对不久的未来也具有最深刻的含义。正是兔子-恐龙这个异质组合作为中间性的过渡,才能完美的衔接具有虚构性的戏剧场景,就算兔子-恐龙这个突兀的组合消失,它也巧妙的把突兀背后的两种肯定性不停反射到屏幕上,以便作为回溯性的经验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后续的电影片段。为了彻底摆脱焦虑、失眠,人应该借助戏剧开始幻想,或者超越幻想,卡夫卡的《判决》是一个关于儿子的故事,也是关于父亲的故事,父亲毁坏了这片土地,也摧毁了这个儿子,面对寓言的灾难和灾难成真的寓言,七七和阿波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阿波那张过度曝光的脸就像一块风化的石头,背对着历史,面向着爱人,在幻想与现实之间,在半醉与半醒之间,他们两人已经有了足够的勇气,准备好了去承受即将到来的阴暗与灰色、鲜血与虚无。既然电影不能直接去讨伐政-治,既然电影在很多地方都被禁止,那就在电影的基础上再加上戏剧,在戏剧里再穿插幻想,戏中戏是把控诉以一种间接迂回的方式进行表达的执着行为,曲折有时候是为了更庄严的攻击。《判决》是对一半现实的补充,这个世界的另一半,早已经变成了这副恐怖的模样。

(四)

从佛寺下来,经过崖边的云海,长镜头纪录了之前的一切:七七乐观的笑和笑里整齐的牙齿、阿波低着的头和头下脊椎的弧度。长镜头也纪录了之后的一切:车往前开,曲折的路和两边的树。这一切比所有的理论和所有的概念都要真实。我忽然想到了之前在玩塔罗牌的妈妈们,她们一头扎进生活里不再回头,她们关注游戏,不再关注新闻,她们不需要进入这个肮脏破败的世界,她们逃离这个世界,她们感受现实的迟钝和她们乐观积极的力量一样动人。电影结束的时候路还没有结束,宇宙有时候只有一段路的大小,而人类卑微的生命,不过是地上的一块石头或道旁的一个路标,被随意踢走或者被任意安置。如何对抗这种不公,如何反抗这种绝望呢?把一个人变成结伴的两个人;在路还没走完的时候就游向银河;趁伤口还没愈合的时候再把伤口揭开,形成一条血的通道。

《长谈》观后感(篇九)

继入围FIRST FRAME第一帧单元后,由苏七七导演、编剧的长片首作《长谈》入围2023年第45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长谈》讲述了一对中年知识分子夫妇的一个周末,在纪录与剧情的融合中,展开他们的生活、精神困境,及对这种困境的应对与求索。电影中的中年知识分子们展开一场又一场的「长谈」,夫妇之间的,朋友之间的,他们尽力地想用语言拨开迷雾,虽然迷雾拨开是更大的未知;但也许表达与交流,想象与诗,已经是凭依。

《长谈》海报

七七老师是我的大学专业课导师,课堂之外我们也保持着亲密的交流,让我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受益良多。《长谈》模糊了剧情与纪录的边界。展现了语境的变化,处境的困顿,70后这代人所抱持的“乡愁”等诸多部分,同时也得以一窥女性知识分子的精神囹圄。抱着学习和敬仰的心态,我代表抛开书本向七七老师发出了这次采访的邀约。

编辑/文字∶李美瑶

责编:刘小黛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Q 七七老师您好,能否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创作《长谈》灵感来源? A《长谈》并不来自于某个灵感,不是灵感带来创作的想象和可能,而是我处在一个现实与精神的困顿之中,这种困顿需要也可能用一次创作来整理并找到方向。正如大家知道的,这个作品是关于中年的,人至中年时,我发现我们所身处的语境,我们自己的处境都在变化中,这个电影是对语境与处境的一个回应。它不来自于一个偶然的灵感,而来自于整体的情绪与情感状态,理性的分析与思考。

《长谈》剧照 Q 能否简单聊聊《长谈》的创作团队? A 前期团队主要是制片人赵晋,杨欣茹,赵晋对这个电影的理解与支持给了我很关键的帮助,欣茹则是拍摄过程的管理者。欣茹、执行导演刘舒博、摄影指导张峥安、录音师江虎、场记郭子暄和我和阿波一起组成了一个像“电影兴趣小组”一样的非常纯粹的创作小团体。我们另有工作,排练和拍摄都安排在周末,虽然是一个规模极小而且经验很少的剧组,但整个拍摄过程却出奇地顺利和愉快,所有的人都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战友一样,齐心协力地完成了前期拍摄。 后期则是更有经验的创作者加入制片的行列,剪辑指导秦亚楠、剪辑师胡力维、调色指导付舒、声音指导黄社人、韦舒倩都是艺术电影业内都是能力和口碑很好的,她们加入了她们的想法与审美,让《长谈》有了属于它的质感。 想到创作团队的每一个人我都感到很快乐,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信任与彼此付出,我们的信任与彼此付出让我们完成了一个属于我们的作品。

《长谈》创作团队 Q 您在片子中自导自演,饰演“苏七七”本身,有什么感受呢? A 这个电影在纪录与剧情的边界上,它用剧情片的方法拍摄,而场景、人物都完全是真实的。我其实并不喜欢表演而且对表演很无感(表演是需要天赋的,在影片中,音洁和阿波就是有表演天赋的,他们能在摄影机前很自如在呈现自我,释放自我),我也谈不上表演,就是还原下我自己的状态。我更喜欢的工种还是编剧与导演。而且我的音质还比较特殊,童音很重,感觉很不符合知识分子人设,但最后也没办法,只能把自己推出去。

《长谈》剧照 Q 在影片中剧情和纪录的边界是比较模糊的,您在剧本创作中是如何完成这一点的? A最初的剧本大纲结构和现在的成片是完全一样的,只有两张a4纸。每场戏具体每个人的台词都是在拍摄前的一周讨论出来的,我和阿波的台词就是一点点对出来的,甚至有一天晚上我们写台词,有场在小区里走路的台词的感觉找不准,我们就走到场景中去,在小区里边走边想。片子里音洁、萧耳的台词都是我给一个大概讨论的方向,她们自己想的。她们本身都是作家,有很好的文学作品,哪一段台词都不是我能编出来的。所有人都演的是自己,说的是他们自己会说的、想说的话,只是场景是由我来设定的,这是影片确定的纪录/剧情的边界线。

《长谈》拍摄现场 Q 影片中的声音处理其实是非常生活化的,包括打篮球、高架桥、飞机等,这些是导演设计的一部分吗? A因为场景都是真实的,录音也都是现场收音,所以就收进了所有真实的声音。我们没有刻意去把声音采得特别干净,而是保留了与剧情没有直接关系的声音,与相对纯净的画面相对照,这些比较混杂的声音里有一个真实的世界。

《长谈》剧照 Q 作为七七老师的学生,其实七七老师在生活中是非常甜蜜可爱的一个人,为什么在这部片子里选择用一种非常冷漠平静的表述方式呢? A 那天我遇见一个老师,他说我这个片子镜头什么看上去挺机械的,但人物关系还是比较甜蜜的,然后阿波就在旁边说:“她就是这样一个人,又冷漠又甜蜜。”我自我反省了一下,确实是我性格中有很甜蜜的一面,是一个非常依赖亲密关系的人,并且还擅长建立长期亲密关系,无论是婚姻还是友情。但在我的世界观里,又有比较悲观的、忧虑的部分,以一种有距离感的方式观察和表述。平时作为一个老师,我是把我的正能量给到学生的,也以一种中年的体面要求自己不流露自己脆弱的一面,然后就把这面放在了作品里。所以这个电影里的我,和课堂中的我相比,是另一个侧面的我。

《长谈》拍摄现场 Q 这种冷漠的部分是否会和疫情的一个大背景也有关呢?片子中也隐约的暗示,但是没有过多的展开。 A 是的,某种意义上说,疫情的开始于更早之前,后疫情时代也并不意味着疫情已经结束了。我们是以一种文学性的方式去表达这个状态。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