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通过讲述作者与姐姐张爱玲之间的关系,展现了姐姐的独特魅力和才华。作者在姐姐身上看到了许多自己的影子,也感受到了她对自己的影响和启发。通过回忆和思考,作者深刻地理解了姐姐的人生和作品,也更加珍惜彼此之间的情感和记忆。
《我的姐姐张爱玲》读后感(篇一)
张爱玲非常有才华,她的弟弟比他差很远,是个很普通的人。
张爱玲个性独特,甚至有点自闭、自私、冷酷。而张子静则是个平和包容的人。
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说,不见得张爱玲一定比弟弟优秀。
他们生于贵族家庭的没落时期,在那个年代,各方面的条件都比普通老百姓好得多,然而他们却活的很不幸,而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出生的家庭。整本书的叙述语言非常平和朴实,但却感人至深。为研究张爱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1/11页《我的姐姐张爱玲》读后感(篇二)
一个是平淡苍凉的白,另一个是浓艳犯冲的红。
封面恰如这对并不亲近的姐弟俩各自的性格和人生。那些惊艳和飞扬都是姐姐的,在弟弟的生活中只沾染三两片落红,不起涟漪。
书名虽然平实亲切,这本书的内容却是客观而甚至有些疏离的。弟弟所熟悉的,是他们共有的显赫而没落的家世,而这些,正是张爱玲少女时代就尽力逃离并最终脱离的,又构成了她小说中灵感的最初来源。
此书的另一位著者季季多年浸润张爱玲的文字,曾因工作与张爱玲有文字往来,极巧的是,她恰与张子静先生同月同日生,又合力创作了这部特别角度的传记文学,对张爱玲的人生和创作都作了非常清晰的梳理。值得张迷一读。
2/11页《我的姐姐张爱玲》读后感(篇三)
世上的书,大抵都是为那些不凡的人写的。这本书虽然是张子静写张爱玲的,而我关注的却是张子静。为张爱玲写传的人数不胜数,而我只能从一些小说和传记的边边角角里窥探大多数人真实人生的样子。
张子静有着和张爱玲一样的显赫出生,有着比张爱玲更好看的脸蛋,但是他身体羸弱,更及不上姐姐的才华,一生平淡无奇,没有子女。相比张爱玲的大起大落,这样的人生才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吧。
以技巧而论,这本书至多能给三星。张子静似乎想给姐姐写一本传记,然而姐弟之间的交流却并不多,常常要借助引用一些第三方的资料,这方面他却并不是专家。这本书真正的精华是张爱玲作为一个平凡人的喜怒哀乐,那些只有弟弟才能体察的。
看着这本书,我仿佛看着一个深爱姐姐的弟弟,细细看着姐姐写的每一篇文字,希望从里面获得日常无法获得的与姐姐的交流,感人至深。
3/11页《我的姐姐张爱玲》读后感(篇四)
我不能算作是张迷,但我喜欢文字的感觉,喜欢张爱玲写书的那种风格一种惊艳,还有一种冷峻。那一种四处散发的特别的气质由字里行间透出,由不得人不侧目。这是感觉的事情,只能自己体会。因着这种感觉,便觉着张爱玲这个人一定是个很有故事的人,所以,而从四处听来、看来、读来的关于张爱玲的生平,让我知晓了她不平静的一生----它是可以用特别两个字来表达的。多多少少看过一些张的作品,从《金锁记》、《沉香屑》、《半生缘》等,到后来的《同学少年都不贱》、《色戒》再到最近出版的她的遗作《小团圆》。尤其《小团圆》,吸引我的倒不是出版商炒作的什么遗作的噱头,而是那里面自传体式的记叙:原来我不自觉地那样想去了解她。
多么好,现在,在我对《小团圆》那半明半暗的描述中实难去真正探得张爱玲的特别时,欣闻张子静先生的《我的姐姐张爱玲》出版。
张子静先生以亲历亲闻的特殊身份,回忆姐姐张爱玲的家庭、生活经历和所接触的人和事。同一个秋千架上的童年,截然两种的人生旅途,家庭变故,人世沧桑……
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下去,从此知道了一个真实的张爱玲。她的特别是经由她的成长而塑成的,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不同的经历塑造出了不同的人生,而张爱玲人生,于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和家庭的背景下,运之于她的思想心理作用,如果不特别的话,我以为她便是失败的。
张爱玲的一生充满着变异的苦痛,这苦痛只有她明了,别人焉知!她用她的华丽的笔,掩盖了这些苦痛,留于人们去说罢了。
假如张爱玲没有个弟弟,假如张子静不写出来,假如季季女士没有促成它的发表,假如吉林出版集团没有把它拿来在大陆出版,张爱玲,我又拿什么来知道你呢?
我想说,我喜欢上了你,是真的。
4/11页《我的姐姐张爱玲》读后感(篇五)
先前,关于张爱玲,我仅限于知道一些零散的轶事,比如她显赫的家世(祖父张佩纶,外曾祖父李鸿章),比如她唯一一段爱情(对胡兰成的痴情),再比如她的文学上的才华……
如同海明威讲的那样,“一个文人的最好训练是不快乐的童年”。原名张煐的张爱玲四岁时母亲便离开她,远赴欧洲留学。母亲的离开并非偶然,她厌恶吸食鸦片荒淫无度丈夫,选择离开这个日渐颓靡的家。在张爱玲十八岁逃离父亲之前,她经历了父母和好又离婚,父亲再婚,父亲对她半年的监禁……他带着对父亲和这个家深深地恨意,基本上再也没回来过。宽裕的童年带给她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良好的教育吧。张爱玲早慧,九岁就寄信投稿。
她二十三岁时便名扬上海了,就如同她在《传奇》里写到的:“呵,出名要趁早呀!”去香港读书,用英文练习写作,出版小说,影评,插画等等,不管是迫于那种原因的创作,她是用她喜爱的方式生活着。
二十四岁爱上胡兰成,二十五岁为他所伤,二十七岁离婚。张爱玲的一往情深并没有换回他们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她一生一世一次的爱情竟如此短暂。一个天才女子嫁人同样也会受到伤害。绝望之余,她三十二岁离开家国就再也没回来。
孤傲,冷漠。她从五十二岁开始自我封闭,我始终不能体会她当时的心情。糟糕的童年经历,坎坷的感情经历,单薄的友谊……是不是只有写作支撑着她,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上的。
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在她心中经历了怎样的变故,是后人不可知的。就像她的小说,人们总是不能单纯的看待她的作品,总是找些人或事来对号入座。
写不出溢美之词赞誉才女,我只知道,她生活的年代不复了,她的作品不复了,孤寂的天才不复了……留下的是那些孤独的文字,后人又以自己的理解来解读,这或许是最好的存在方式。
5/11页《我的姐姐张爱玲》读后感(篇六)
-_-字里行间,编者对张爱玲还是欣赏和怜爱的。
其实我一直都不好言情作品,以为所谓言情,不过就是淫诗艳词的排列组合,煽情,骗眼泪的。对张爱玲,自然也不感兴趣。直到读到《我的天才梦》,才觉得这人了得。她谋生,亦谋爱。无论与胡兰成的倾城之恋,还是赖雅的半生缘。都让我刮目相看。
我不得不承认,情感上,我还是对她敬佩的。 读张爱玲的作品,总是零散的。零散的时间,零碎的段落。张爱玲的小说,基调是苍凉的,骨子是荒诞的。总是渗透着令人刻骨铭心的寒意。对一切,她都是批判的。对笔下的人物,她总是毫不吝啬嘲弄的笔墨。以喜剧的形式来上演的悲剧很符合我的风格胃口。
最爱的小说,是《心经》。《心经》是一个悲剧。在一个貌似幸福,人人羡慕的家庭中演绎着一幕人间真而偏执的少女许小寒爱上了自己的父亲许峰仪,并肆意地勾引她的父亲,慢慢地离间及至扼杀她父母之间的爱情。这是一场注定不能厮守在一起的不伦之恋,小寒却妄想永远守着父亲。结果呢?她的朋友段凌卿背叛自己,选择了自己的父亲,而自己的父亲呢?为了躲避这场畸恋,抛弃了她与她的母亲,唯一留给她的就只剩那伟大的母爱。
《心经》真是一部心理学的上乘之作——一个青春期的少女与父母间的微妙关系——与母亲的敌对,与父亲的亲昵。这种隐含的情爱三角关系,简直可以当弗洛伊德恋父情结的经典教材!
俗尘无绝色。然而张爱玲写的却是世俗生活,俗世中的尴尬,俗世中的荒凉。遗老遗少的生活,洋场男女的世界,在她的心里留下浓郁的沉淀。 在张爱玲的小说里,她的爱情里。月光总是静静地,净净地,如诗如画,如梦如烟,柔情似水,绝世凄凉。俗尘无绝色,然而如她这般的绝色,却生于俗尘里……
6/11页《我的姐姐张爱玲》读后感(篇七)
四十明朝过,尤为世网萦,蹉跎暮容色,煊赫旧家声。
这道张爱玲奶奶李菊耦所作的集句,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那个张爱玲的底色,那个作为满清遗老遗少的后代,生活在一个大烟塌与床榻相连的庭院,祖上的荣耀与高光时刻成为后代们的背景音,后代们能不能重新站在戏台上唱戏不一定,但是底色终究是喧闹的,背景越是煊赫,就越托显出后代的落寞与荒诞。
这落寞张爱玲没有,她执笔捕捉到的是后者——荒诞。
某个不知名公众号一篇写张爱玲的文章中提到了我的姐姐张爱玲这本书,油彩浓墨地抹在张子静与张爱玲的姐弟关系上,认为张爱玲是冷漠至极的人,她用三个举证:一:张爱玲的弟弟一生落寞到凄苦,年老时住在上海市区14平米小房间,终身未娶。姐姐不闻不问。 二:张爱玲还母亲一笔抚养费,似乎意味着母女关系的断绝。三:张爱玲死后遗产分文未留给弟弟张子静,反而捐赠给了外人宋琪夫妇。
一篇文章,她把张爱玲定在了冷酷无情的耻辱柱上。
我不相信,那个我年少时喜爱的不至于如此。与萧红对比,张爱玲的确是冷的。但于父母兄弟,张爱玲也算是公允,尽自己的义务,不至于冷酷。
处于对这篇文章的不服,特意买到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所述《我的姐姐张爱玲》一书,读罢,长久无法释然。
我读到张爱玲的生命的热情,她把自己燃烧在文字的土地里,燃烧在上海的灯光声影里,燃烧在对那个旧的大家庭的不遗余力的批判之中,啃老的,懦弱的,奢靡的,糜烂的种种在她的笔下毫无喘息的余地,她一定要把这些踩在脚底,活出自己的样子。
17岁,被后母用计陷害,被父囚禁,出逃后与旧家庭鲜有交集。
23岁,上海沦陷,孤岛时期,张爱玲凭借在紫罗兰杂志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名声大噪。
她与弟弟的交流与一般姐弟无异。
而张子静也绝非一败涂地,他成年后在中央银行工作,后在上海当语文老师,后期任英语老师。这样的人,与我们何异。难道为了写一篇张爱玲的文章,必须将他的平凡指认为潦倒吗?而且子静也在书中描写他们的姐弟关系,与一般的家庭并无二样。
7/11页《我的姐姐张爱玲》读后感(篇八)
故事的开始,张佩纶正逢人生狭路口,而李鸿章却独独看中了他,竟要将年仅二十二岁的女儿李菊藕许配给张佩纶做三婚夫人,以此为幕,张爱玲人生的细枝脉络自那时就开始盘根错节。
若是有人做了天才,另一个人注定成为无人照拂的影子,张爱玲圆了她的天才梦,而张子静则成了历史角落中微乎其微的尘埃,甚至在记录旧事时也落了个“贩卖”之名。他文笔本就不高超,对他姐姐更是认识不深,我们从这个书里能读出来什么呢?其实那些绯闻旧事早就是光天化日下的新闻通稿了。
说《小团圆》中的燕山就是桑弧,应是坐实了的,故事和故事实在太对得上,而张子静却写张爱玲与桑弧之间只是编剧与导演的关系,这让人觉得,他作为张爱玲的胞弟也未免太过可怜,不仅猜不中姐姐的心事,就连真相也是雾里看花从没明白过。
乃至张爱玲远去美国,他们之间的联系就更加少了,张爱玲与夏志清好歹还你一封信去,我一封信来,可搬家流离与人世辗转间,原本拥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反倒更加生分,只是在最后的最后,大洋彼岸或报纸扉页上传来她的新闻,他才明白这世间零零落落唯他一人了。
和姐姐比起来,他总显得那样没出息,连做份报纸也要去讨要文章,最后张爱玲竟是不给,他只好自己写起了《我的姐姐张爱玲》,这么写起来总归是有人看,文笔或者其他早就不中用了,张爱玲珠玉在前,他再有能耐也逃不出这天,他也只能在上海的小房子里随时代的风尘静静萎谢,只是偶尔忆起家族的前尘往事时,不禁唏嘘。
说起小时候的事,好歹还能写写母亲,写写父亲,写写家中佣人乃至后母,而等到张爱玲逃出这个家之后的事,恐怕张子静是真的不清楚了,作家的好在于妙笔生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张爱玲到底有没有“冤枉”过她的父亲或者佣人却不得而知。
张子静晚景不佳,张爱玲身处异国他乡更是飘零,两个人皆无子女,一代名门血脉就此断裂。也许,在很早的时候,张爱玲的母亲就为她两个孩子的一生埋下了伏笔,她督促女儿上学,尽量比男人强,告诉她自立,而作为男子的张子静则只能在父亲这种遗老的阴影下过活。
这些年将张爱玲周边八卦史看了一个遍,这一本也是略做补充,大多数的事其实早就知晓了,有时竟觉得,我们这帮看客比张子静还知道得多哩,也不知是张爱玲的幸或不幸,当然,若不是“损”读者们的推波助澜,《小团圆》又怎会有见天日的可能呢?
也不用讨论张爱玲的性情是否凉薄了,或者,换一种话说:“你愿意做遗世而独立的天才,还是庸碌一生的凡人?”但大多数时候,人生由不得选,天才早已是注定。
8/11页《我的姐姐张爱玲》读后感(篇九)
大前天在周冲的公众号看到她写的关于张爱玲的文章,其中有提到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写的《我的姐姐张爱玲》,作为一个热心八卦又曾经喜欢过张爱玲的吃瓜群众,迅速决定看这本书。
我对张爱玲的感觉一直还蛮复杂,记不起来是哪一天突然知道她,也许是初中在书店忽然看到她写的《童言无忌》,也许是语文课上老师对她那句旗袍上的跳蚤的引用让我产生了好奇,我真的记不起来是何时何地以怎样的心情去好奇她了。
只记得高中时在新华书店旁边的那家小小的二手书店买了她的《传奇》,后来又陆续看了她的其他作品,到了大学还爱屋及乌的看了胡兰成的《今生今世》,也断断续续的看别人写的关于她的回忆,现代人关于她的一些猜测与臆想。
看她的弟弟张子静这本回忆她的书的时候,我已经过了那个愤世嫉俗,情感容易外溢的年龄。所以去楼观台的路上,我一边闲闲的看书,偶尔从看书的缝隙间看看窗外的风景,心情是非常的自在舒适的。
曾经那些不能理解的地方,也慢慢因为自己的经历结合书里的内容有所懂得了。
人们看待事物往往无法客观,总带有一点自己私有的主观意识。那个时候我曾经切身体会的到她笔下父亲的冷漠与自私,与母亲的隔阂与愤怒,但是通过她弟弟笔下的回忆,却又有了另外一种角度,这种感觉很微妙,但是并不妨碍我对她的喜欢。反而更加加深了我对她的理解与同情。
这本《我的姐姐张爱玲》非常纪实的回忆了他们在一起时的事情,一直到张爱玲逃出她父亲家,也依然用他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看待她。我总觉得作者张子静有点自卑,而且有点想要讨好张爱玲的粉丝的感觉。这让我突然想起小学时有天看中央台的一个节目,采访那个唱澳门回归歌曲的弟弟,问他觉得他的姐姐唱的如何,那个孩子非常不给记者面子的说,她唱的难听死了,没有我唱的好听!
我总觉得,作者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写了一些想要讨好别人的东西,而他自己的真实感受却隐藏在这“两行之间的第三行”,以我的眼力却无法看的出来了。
因为心里有这种感觉,所以对这本书倒是猎奇心理更多一些,理解作者的心思就少了。也许吧,名人的家属就是比较为难,对待他的拥护者你是不能放心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的,也许。
不过书里除了写那些我已经知道的张爱玲的童年,家谱,和胡兰成的感情之外,还写了张爱玲关于写作的一些个人用功方法,这里我倒是蛮感兴趣的。
在《早慧·发展她的天才梦》这一章,作者写道:“她说积累优美词汇和生动语言的最佳方法就是随时随地的留心人们的谈话,不管是在路上、车上、家里、学校里、办公室里,一听到后就设法记住,写在本子里,以后就成为写作时最好的原始材料。”
以及,提高英文和中文的写作能力,很好的办法即:把自己的一篇习作由中文译成英文,再由英文译成中文。反复多次,尽量避免重复的词句,经常这样练习,中英文都会有很大的进步。
这些方法是张爱玲和她的弟弟交流时说的,想必她一定是在香港上大学时曾经苦练过,所以后来才能有这样的成就。
不管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态和目的去写的,但是这本书看起来很轻松,他虽然没有过人的才情,但是文笔读起来也趣味十足,关于张爱玲的事情写的也都挺吸引人的,哪怕只是因为张爱玲本身的缘故。
让人觉得有点唏嘘的,是从书中他写他们那个显赫的家世,联想他的一生,生活在一个十四平米的房子里,一生没有结婚,据说是因为他的父亲抽大烟没钱给他结婚,而后他也厚道的给他的后母送了终,到了老年还想攒钱娶个老伴而不得,担心自己哪天身体不好不为人知,所以只要在家里就把门开着,这些看起来琐碎的细节却让人觉得有点心酸。
昨天回家的路上我忽然想,人这一生,大概还是平淡生活着为最好,然后努力做一个不平凡的人,却过着平凡的生活,这大概才是真正的幸福吧?
而张爱玲和张子静姐弟两却恰恰都没有这样的人生,想起来倒是让人觉得怪难过的。
9/11页《我的姐姐张爱玲》读后感(篇十)
同父同母,相差不过一岁,相同的童年环境,姐姐成为著名作家,名满天下,弟弟却只是一名普通的乡下老师,自嘲庸碌了一辈子。是什么让两人有这么大的差别?
从主观上说,弟弟显然也是向往姐姐的成就的,他对姐姐有一种仰慕甚至崇拜的感情。晚年的弟弟说,“没志气”的我,庸碌大半生,仍是一个凡夫;姐姐发表过的每一篇文章他都会看,甚至想从中去了解自小到大都不甚亲密的姐姐,即使姐姐很少会写到弟弟,写到的大部分也都是对弟弟的哀其不争,甚至有点冷漠的情绪,弟弟也只是说“我也没有悲哀”。
那么差别是从哪里开始的?
如果说两人天生便不一样,虽然是同父同母,但姐姐有优秀的基因,弟弟只有平凡的基因,弟弟也认为姐姐从小就早慧,有天赋,自己则很平凡,比如姐姐小小年纪就能揣摩到保姆之间的勾心斗角,弟弟却一直对这些事懵懂无知,这就注定了两人的不同成就,基因决定论可以说明了一切。
天赋或许是有影响,但我觉得还有一样重要的东西—不甘。
姐姐个性是很好强的,她不愿居于人下,因为这会给她强烈的耻辱感。揣摩到保姆的心思是因为她察觉到自己是弱势的一方,因此才格外留意,男女差别也是当时的客观事实,要强的她当然不能接受,下决心“务必要胜过我弟弟”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弟弟提到了两人受教育的差别。
姐姐十岁,弟弟九岁的时候,父母离婚。因为国外游学经历,母亲深知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虽然两个孩子都跟着父亲,但母亲在离婚协议里坚持姐姐的教育要征求她的同意,教育费用由父亲承担。至于为什么不提弟弟,弟弟认为是母亲认为男孩本身就有家庭的保障,而由于时代背景,女孩很少能接受好的教育,为了让女儿不走自己的旧路,母亲才这样坚持。就这样,在母亲的坚持下,姐姐十岁插班进了美国教会办的黄氏小学六年级,而父亲仍然让九岁的弟弟在家里接受私塾教育,姐姐十四岁的时候已经是圣玛利亚女中高一的学生,十三岁的弟弟才刚刚被父亲允许插班进入协进小学读五年级。上学的这段时间姐姐喜欢上了看电影、读小说,还有画图、写作,甚至还尝试办报纸,弟弟成为了姐姐变化的观察者。
父亲对姐姐创作的支持。
父亲在姐姐笔下一向是堕落的、暴力的、没有人情味的:抽鸦片导致母亲离开,娶了一个对孩子不好的后母,因为姐姐和后母吵架把姐姐关在房间里半年之久,让姐姐差点病死,姐姐关于父亲的文章是没有一点正面的东西的。但是父亲也爱看书,也会鼓励女儿作诗、写作,把女儿的作品自豪地向亲戚朋友炫耀。
母亲对姐姐教育的支持。
母亲的形象在姐姐笔下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无私母亲,她写母亲让她感觉到自己于母亲是一个累赘,母亲虽然为她做了牺牲,但总会怀疑这份牺牲是否值得,因为此时母亲已经有了一个美国男友,姐姐会成为他们之间的阻碍。姐姐十七岁的时候想出国留学,但父亲不想出钱,母亲为了这件事从国外回到上海,但父亲对母亲避而不见,后母对母亲冷嘲热讽。这直接导致了后来的父女决裂。我思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局面,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人都是自私的吧,即使家人之间的亲情,也是要在满足个人私欲的基础上才能顾及的。后来姐姐在母亲的支持下,考入了伦敦大学,但欧战爆发未能成行,后又转入香港大学读了三年,因为香港沦陷又中途退学回到上海。
姐姐的勤奋。
姐姐曾和弟弟讲过学习的方法:“积累优美词汇和生动语言的最佳方法就是随时随地的留心人们的谈话,不管是在路上、车上、家里、学校里、办公室里,一听到后就设法记住,写在本子里,以后就成为写作时最好的原始材料。”“提高英文和中文的写作能力,很好的办法是,把自己的一篇习作由中文译成英文,再由英文译成中文。反复多次,尽量避免重复的词句,经常这样练习,中英文都会有很大的进步。”对于此时的弟弟,他对这些方法是赞同的,但已经没有去践行这些方法的动力了。
关于弟弟
一九三八年,姐姐从父亲家逃走后,十七岁的弟弟感觉很孤单,他偷偷地去找母亲和姐姐,希望留下来。母亲委婉地说自己供姐姐上大学已经很吃力,劝弟弟回父亲的家,好好读书,他们都哭了,这样看来,他们的感情还是很深的。至于后来的姐弟感情、弟弟和姑姑的感情为什么愈加淡薄,以至于姐姐不辞而别,姑姑的冷淡,也许是因为长久的疏远和恨屋及乌,还有姐弟二人相隔越来越远的精神世界。
10/11页《我的姐姐张爱玲》读后感(篇十一)
读完《我的姐姐张爱玲》,我的心情是沉重的。 很多人恨弟弟的懦弱无能与麻木不争,但是弟弟又何尝不是可怜人呢。 作为张志沂家中唯一的儿子,弟弟张子静本应该享受最幸福的童年、接受最优质的教育、活出最璀璨的人生。 然而命运总是向最意想不到的方向前进。 1938年的一个夏天,弟弟跟着姐姐逃到了母亲家,带了一双报纸包着的篮球鞋,说他不回去了。我想,那时的子静多少还是有些争气的,他想跟姐姐一样,冲破张家的桎梏,在母亲这位新时代女性的携带下,跟随姐姐接受当时最前进的西式教育。但是母亲的经济力量只能负担一个人的教养费,加之弟弟又是家中唯一的男性,她想,父亲在儿子的教育上多少会有所照料的。所以她只能拒绝了弟弟。最后弟弟回去了,带着那双篮球鞋。 然而母亲黄素琼怎么也料不到,父亲到底是封建的,他给予儿子的所谓“教育”,竟是古老中国式的家塾教育。 那次的会面成了姐弟俩的分水岭,从此他们走上了迥然不同的生活轨道。 同一个秋千架上的童年,截然两种的人生旅途。 初露峥嵘的姐姐,凭着她一身的傲骨与先天性的聪明才气,风生水起,成为了上海滩最红的女作家。 而弟弟张子静,终其一生郁郁不得志,最终走向了社会底层。他的人生,“既无大的欢乐也没有悲哀,仿佛只是日复一日麻木生活”,“有的只是烟雾迷蒙的家,一大堆仆人侍候着我那吸大烟的父亲,以及我那也吸大烟的后母。” 后来他也继承了父亲的不良习性,迷上了赌博,直到解放后才戒了瘾。 弟弟的一生是不幸的。论先天资质,他似乎只继承了母亲美丽的面容这一优势,张家从李鸿章那一脉传承下来的文学天赋,他是一点也没沾上,全给姐姐占了。姐姐从小就比他活泼伶俐,讨人喜欢,而他木讷寡言,不善言谈,远远不及姐姐。论后天发迹,他亦是失败的。他曾经也想搞一番文艺事业,合办了一个名叫《飙》的杂志,但是他的写作资质到底没有姐姐优厚,他终究学不了姐姐隽永的笔法;他看到美丽的姑娘,也会心动,但是身体上的疾病和经济上的负担,加之张家晚年的颓败,使得他的婚事永远地被耽搁了下来;他曾经也想逃出那个腐朽不堪的家庭,却不幸地被抛弃,从此走上了惨白黯淡的日子。 当反复的羞辱与打骂已成常态、当一切的反抗都徒劳无功,原有的棱角也会被磨平,渐渐地,就会变得对一切无所谓。
毫无生气、无动于衷。 说到底,这也是一个爹不疼妈不爱的可怜孩子。 而姐姐亦是不幸的。她虽然在文学上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也成功地逃离了那个梦魇般的张家,但是她在心灵上却没能逃得过原生家庭的伤害。她后来在爱情上走过的弯路,有一大成分是基于原生家庭的创伤。张家于张爱玲,是一份矛盾的存在,既赋予了她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又给她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心灵创伤。但是如同海明威讲的那样,“一个文人的最好训练是不快乐的童年”。张爱玲终归不是张子静,她会凭着骨子里的傲气与先天性的文学天赋,把人生坎坷的经历转化成一行行冷冽的文字,自成一派,筑成一座座独属于她的文学帝国。她是山顶石缝中长成的奇异艳红的玫瑰,原生家庭给了她山顶般高于他人的文学积淀与坎坷如岩石的生存环境,但她绝处逢生,开出了冶艳的花瓣,并孤芳自赏,从峻高处冷眼俯视天下。但是山顶上的红玫瑰离群索居,虽然耀眼,却是孤独的,她最终跟弟弟一样,一生无子女,孤独地死去。 成长期结束了,但创伤还在成长。 说到底,还是原生家庭。 姐弟俩终其一生都未能活出原生家庭的阴影。 两人是如此地不幸,但我想,若硬要二选一的话,我相信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活成姐姐。因为至少她活出了自己。而弟弟始终没有活过。 豆瓣有一条评论是这么形容的: “一个是平淡苍凉的白,另一个是浓艳犯冲的红。 封面恰如这对并不亲近的姐弟俩各自的性格和人生。那些惊艳和飞扬都是姐姐的,在弟弟的生活中只沾染三两片落红,不起涟漪。”
一个是朱门旁惨白的余灰,一个是山顶上孤标傲世的红玫瑰。
地上的余灰永远仰视着山上的玫瑰。
从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得到弟弟语气上是自卑的,谈到姐姐,永远是推崇、仰视的。
而余灰与玫瑰又是如此地遥远,如同姐弟俩的关系,思维层次上的不同使他们难以亲近。
弟弟是爱姐姐的。
弟弟虽然没有姐姐的写作天赋,但他朴实无华的笔触,字字句句透露着对姐姐的爱。
子静先生大去后,几次来到了季季的梦中,他睁着那双呆滞的大眼睛,嗫嚅着说:“我的姐姐,那本书,那本书……”
余灰虽然不及玫瑰,却毫无怨言。 午夜梦回,张子静躺在床上,想到了以前住过的那些大房子,心里有白云苍狗之感。父亲张志沂在人世的最后一口气,是蜗居在那十四平方米的屋子里结束的。后母孙用蕃——北洋大臣孙宝琦的女儿——也是在这里走完了她的一生。有一天,这也是他的结局。 难以想象,这就是李鸿章后代的晚年景象。如此煊赫的家世,催生出了如此不幸的人生。唯一可庆幸的,就是催生出了张爱玲这一无可复制的文学巨匠。 《红楼梦》是张爱玲最爱的文学作品之一,讽刺的是,她显赫的家庭,上演的亦是一部《红楼梦》。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繁华褪去,剩下的只有无能为力的窒息感与繁华逝去的悲哀感。 —————————我是分割线———————— 浅谈弟弟眼中的张爱玲 说起张爱玲,人们或许只记得她文字的冷冽刻薄,让人觉得这是一位冷淡孤傲的女子。 但是从弟弟的眼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可爱、真实、不一样的张爱玲。 博主@这个月形容了张爱玲的炙热,只不过她的炙热被隔离了,它不扩散,因为外面包裹着的这个冰壳太厚了。而这个冰壳,是关于她一切的成长经历、人生经历,是她此前一系列的人生串联起来的。 阅读《我的姐姐张爱玲》,再次印证了这句解读。 年少时的张爱玲,对学习充满了热情,她会和家属老师谈天说地,硬缠着他捏着喉咙学女声朗读《海上花列传》;她注重精神生活,一到寒假就忙着制作圣诞和新年卡片,还亲自编制了一份报纸副刊;她会不厌其烦地教导佣人唱《渔光曲》;跟姐妹玩闹的时候,她很放得开,有时笑的时候也很大声。借表妹的话,这是“一个既热情又孤独的人”。 张爱玲的中学教师汪宏声说,她的文章绚烂瑰丽,却总是缺少热情。冷冷的,让人不寒而栗。 但是没有热的底色,冷也无法写得敏锐深刻。这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当炙热的灵魂得到了冰冷的待遇,敏感如张爱玲,选择把世间的冷酷内化成针锋般的文字,跃于纸上。 所以她写成了《花凋》,写的时候是一种哀悼的心情,哀悼她三表姐这朵鲜花过早的凋谢,也哀悼自己失去了一位知心的女伴。其中也有批判,批判那封建的舅舅,摧残了表姐年轻的性命。 若心中无热,冷意带来的锥心之痛,张爱玲是感受不到亦写不出来的。 我想,不只是张爱玲,很多所谓高冷的人,大抵如此。
我的姐姐张爱玲
7.0
张子静 季季 / 2009 / 吉林出版集团
1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