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是一部充满神秘和惊悚元素的小说。故事讲述了一只乌鸦妖怪和一位精通随机数的侦探联手解决一系列谜团的故事。通过精彩的情节和扣人心弦的推理,展现了友情和智慧的力量。读后感觉既神秘又引人入胜,让人不禁猜测下一步的情节发展。
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读后感(一)
这些小说十分老练地打开了一个青春世界,不是说它们有那种故作姿态的语调:年轻作者常常把力气用到这类错误方向上。说它们老练,是因为它们颇具说服力地展现了陌生的日常、年轻的复杂,小说人物青涩而努力地思辨着,试图用少量生活推导出一整个观念大厦,从这个角度来说,小说作者本身也和他们一样,而且结果令人满意。这就好像尽管没有学会使用代数工具,但仍完成了一项复杂运算——我也学着作者用数学来打个比方。
——小白 小说家 鲁迅文学奖得主
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读后感(二)
谈衍良心怀热情,目光冷静,以严密的内在逻辑推进叙事,精准克制中不乏真诚和荒诞,才情饱满之余又有难得的清醒。他让我们看到一个理科生打量世界的方式,一个年轻人对人生的体察和想象。
——马小淘 小说家 《人民文学》编辑部副主任
当材料科学系出身的谈衍良,用实验室里的冷峻、诚实与精细,去审视他置身其中的一个个小世界,去捕捉人类心灵这一特殊材料在相互撞击中产生的种种反应时,他给我们习以为常的青春忧郁文学带来一种可贵的健朗之气。他会慢慢成为那种可以欢乐地说出不愉快真理的小说家。
——张定浩 诗人、评论家 《上海文化》副主编
读谈衍良的小说,仿佛看着一个满怀好奇的家伙,用望远镜和显微镜交替观察着人心的某些奇特角落,一时显得突兀崚嶒,细想却又合情合理。待把观察好的这个角落再丢进生活,世界的某个地方好像发生了轻微的变化——这大概正是小说的美妙之一。
——黄德海 评论家 《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
一个90后高智商理科生的小说树洞,深沉而俏皮,放浪而克制,传统而现代,放置着他的想象、心事和微暗的孤独。他不是在模仿生活,而是重建了一种青年人的“生活大爆炸”。
——李伟长 评论家 思南读书会策划人之一
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读后感(三)
文:薇子
我们寻找不同的时候, 也是我们发现自己所不了解的领域的过程。
前阵子广播里在讲关于文科还是理科的讨论, 文科或者理科并非绝对的哪个好。 早前说相声就有过论捧逗这么一个段子, 关于孰轻孰重,谁好谁坏, 并没有一个说明定论,二者同样重要, 缺少了谁最后也不成一出。没办法让人产生欣赏的想法。 文科好或者理科好的问题,也不应该一刀切的哪一个绝对的好。 最有名的理科转文科的例子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故事, 一个想用手术刀救助生病的人的医学院的学生, 放下了自己对于学术的钻研,拿起笔杆子,改用自己的文字拯救民族。 这不能不说是文科有优势的地方。
学业从来没有特别绝对的专业划分, 而且随着高考分文理科逐渐被综合学科成绩代替,文理已经没有特别详细的划分了。 如果只钻研理科却没有关注如何表达清晰,以后还如何将自己的所学分享给其他人呢。
《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其实不是谈衍良写的侦探小说。 作为一个理工类专业的作者来说,他的专业大多数人看来会比较陌生, 文字里面也有一些是关于专业所在的范围的。 仿佛音乐家习惯于用音符表达自己的思想一样, 材料专业出身的谈衍良在《出题人》里面描述的主人公文中的内容有一部分是关于衍正一家人在年末聚会时的情景, 跟文艺气息浓郁的家庭在聚会时都会有一些小节目一样, 主人公的家里有一位数学很好的舅公, 舅公给衍正出了题目, 有的题目也很有趣, 设计的内容虽然不是特别的难,但是想写出来,答对也是需要用心想。 家里还有其他的小朋友, 在过节的时候也会问这个问那个, 衍正也是默默的在一旁观察着,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 关于虚构的故事情节, 其实有很多时候都是作者所熟悉的领域,或者经历过的事情。 善于观察的作者, 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给人以透彻真实的感觉。 生活中本来就该有多种多样的内容, 不但有诗书画, 也有数学题, 这才真实呀。 相对于课本里面的题目,穿插在小说中出现的题目也挺有意思的, 你可以一掠而过, 也可以自己也算算,看能不能求出正确答案。
作者在《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的书中发表了8篇个人短篇小说, 有的文章也是之前发表的报刊杂志上面的。 对于文学作品, 我们不应该抱有文科或者理科的观念。 只要是读者读起来有收获或者觉得有趣的文字,不应该去深究是文理科了。
成篇的文字中出现了计算公式,或者字里行间偶尔出现了一个专业性的说法, 也权当是这位作者所想要传递给读者的新的内容。 人们总是要接触不一样的东西才会有所比较, 也才会发现自己原来也有不足,或者吐槽的事情。
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读后感(四)
悬疑侦探推理类小说,是我最喜爱的一类型。这类小说中有离奇惊险,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 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还有那神秘的色彩和引人的悬念。是令人喜爱的原因。《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光是这书名就酷酷的,够吸引人了。再一看作者:谈衍良。不是很有名气。但是他的简历到是很与众不同:“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硕士在读,研究金属腐蚀,理想是成为一个工匠。”“喜欢的东西包括布丁、数学、卡牌游戏,以及每一个自娱自乐的小说写作者”。 一个理工男,居然涉足于文学界,这就很令人好奇!他会创作出怎样的作品呢?毕竟文学界长久以来是“文科生”的天下啊! 《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是谈衍良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疼痛课、出题人、爱猫者、百分之七十八的纯净空气、北回归线上的太阳、苍燕飞翔、库生、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和后记:丢骰子的人等9篇中短篇小说。 首先要说的是,这本小说并不是我想当然认为的那类悬疑侦探推理类小说。只是书名和作者这样的身份,让你产生这样的错觉。 其次,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果不其然,有着很明显的理工男的语言特点、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还会时不时的冒出些理工的专业术语)。擅长于解方程、完成电脑编程的他们关注的问题以及看待问题的角度要更独特一些。而对问题的分析要更理智、更果断、更冷静些。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爱情观,因此也散发着不同的色彩。 《库生》一篇。反复读了几次,感觉自己仍旧不能解开心中的疑惑,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一个被称为全村最懂礼貌、最聪明的孩子——张珀光为什么不打招呼就突然离开了村子,他到底去了哪里?而他之后,曾经倒数几名,学习成绩很差,在他帮助下,也成为全村最懂礼貌、最聪明的孩子——任库生,也和他一样,选择离开曾经对自己有恩的村庄,他又到底去了哪里?总隐隐感到张珀光和库生间有着些许的关系。曾经,徐老师象祥林嫂一样,不厌其烦的重复着“张珀光是个好孩子”“库生是个好孩子” 。在库生离开后,保安老谭也化身为祥林嫂,不停的念叨着“任库生是个不知道感恩的坏孩子”。由好孩子到坏孩子,究竟是张珀光和任库生真的变坏了,还是仅仅因为他们的离开?老谭也感觉得到,今后仍会有人离开。你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离别是任谁也挡不住的。 “任库生知道,电子形成库伯对,就能使电阻成为零”“无阻力,不需要任何力量就可以到达无限的远方。”“零或无限都是充满魅力的”。大爱这段话,物理知识中透着哲理和浪漫。这应该是理工科出身的作者带给我们的别样的体验。 意外发现任库生名字中的“库”,张珀光名字中的“珀”和起来与“库伯对”竟然同音。应该是作者刻意的安排吧。似乎是向要从名字来给我们一些暗示吧。 《苍燕飞翔》一篇。一对象莱特兄弟一样,想要飞行的学生,一次次带着“翅膀”勇敢的从二楼到十楼纵身一跃。“激烈即是意义,伤痕即是梦想”。你甚至可以感觉到一种悲壮。但凌岩就是这样一个执着的人。沉浸在自己世界,专注于飞行这一件事中。无论等待自己的是什么。当他再次一跃后,他竟然从人们的视界中消失了! 只能说,《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真的是一部,不是悬疑胜似悬疑的小说。他想要传递给读者的,想要揭示的,如果你不拥有一个理工科的头脑,还真的是不好懂呢。
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读后感(五)
《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是一本短篇小说集,作者是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硕士在读,研究金融腐蚀,乍看起来,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不过想想,那又怎样,我是奔着悬疑侦探小说来的,然而,翻开这本书,我想我错了。
《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分为8个短篇故事,而《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则是本书最后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先是讲述乌鸦出没在大家的视线范围内,出现后这种被誉为“不祥动物”喜欢吃腐肉的“羽类”,目前只有乐明天能看到,且给躲在冰箱里的乌鸦喝了牛奶。乐明天一个学习生活很规律的研究生,会去超市买打折的牛奶,面包,无法忍受房间里有苍蝇类的飞虫,如果发现会竭尽全力地阻止它们,八块八毛的牛奶,喝掉了的那一部分能准确计算相对应的钱数,不得不说让我对金融或者说相关数学产生了好感,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的影子啊!接下来是侦探——林正义,名如其人?人如其名?在我看来,他不过是一位想当侦探想得有点“疯”的人罢了,运用了他父亲那点蹩脚的套路去观察可疑的三个人,小区便利店老板,活跃的快递员,无证司机,他们三人看似都有可疑之处,便利店老板每天都是游手好闲,并不是每天兢兢业业去看着便利店,这引起了林侦探的怀疑;快递员的老婆出走后,没有再出现过,快递员说可能是死了,但是他却没有去寻找失踪的妻子,这也引起了林侦探的怀疑;谢兴盛是一个无证司机,最近他从工作十个小时降低到三个小时,而剩下的时间并没有在家引起了林侦探的怀疑。林侦探主动出击,一天攻破一个目标,与人交谈后,他总感觉对方在隐瞒,在欲盖弥彰,他开始“疯”了,那些周围的人做出反应不和他常规的大脑考虑一致,他便毫不犹豫地认证,他们在——欲盖弥彰!可是,光有侦探的嗅觉,没有侦探探寻真相的本事,也只能当一个“空想侦探”“白日梦侦探”。精彩部分在随机数了,林侦探问道:这次乌鸦妖怪连环杀人事件的真相究竟是什么?给出了五种答案。然而思绪再一次回到“随机”上,我想起还是在初中的代数课上,第一次接触到“随机事件概率”。可能性有无穷多种,但答案是有限的。就像从口袋里拿出骰子开始投掷时,每个面的概率都是一样的,但你却不知道它究竟会是哪一个面。随机里充满了变数,随机里充满了无限的可能,随机是复杂的,一如我们的人生百态。到这里,这本短篇小说故事就戛然而止了。我似乎有点意犹未尽。
作者的文笔让我想起年少时读的《萌芽》《新概念作文》,那时看到韩寒等新一代作家笔下的文章,恍然如梦般醒来,原来作文可以这样写。作者目光独特又饱满冷峻,严密的推理下让一个个故事存在着逻辑的推动,有时很荒诞,有时很真诚,有时很个性,有时很清醒。我喜欢作者写作的调调,那种笔法犹如看了一本又一本升级版的《萌芽》。
文学就要有文学的态度和温度,哪怕是在讲故事,也要清新雅致一番,那锐利的思想是刀,是叉,是打开思想大门的工具,别再不用工具就手抓饭了,是时候来一次这样的文本阅读体验了!
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读后感(六)
作者:谈衍良
《疼痛课》是一口气就写完的,我只在最后为它动用了一次随机数,这很让人满足,但也很危险。我因此想起一句人尽皆知的名言:“上帝不掷骰子。”
这意味着现在出现在我眼前的红色的四,从根本上不过是由某种规律决定的唯一性结果。它首先取决于力学规律,一个由边界条件决定的唯一且完整的过程,并且可计算。但边界条件的决定一定程度上在于我的行动,在于我丢骰子的手势、力道、高度。人类的行为对于如今的计算力而言不可解,但可以想象,它在物理逻辑上依然是完全唯一的。
如果简化这个流程,丢骰子的本质就是使用潜意识来替表层意识做决定,用不可知的必然掩盖直观的逻辑。它是一种逃避,并且是不彻底的逃避,虚妄的可能性背后潜藏着彻底的决定性。
这种彻底的决定性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它意味着我自身是在依照某种我所无法掌控的规则行动。从构成我的身体的原子的电荷跃迁,到细胞的工作、大脑的运行,包括我试图打破规则的冲动,以及探寻终极真理的决心。
我也因此把这种彻底的决定性看作人类的终极目标。到达终极的路径有很多种,一切对未知的探索、对已知的重复,都是在继承创伤,追寻痛觉。
如果要问我的小说在通往绝对真理的道路上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我预备了很多个不完备的答案。我也因此丢了一个3D20(三个二十面骰),它会替我决定我将要选择的说辞。
答案是二十七。
在我十六岁的时候,我的爷爷告诉我:“人性是复杂的。”
那时候我正在网上玩“三国杀”,并且因为队友的攻击而阵亡。我没有领会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大多数人应当都知道“人性是复杂的”,它是一个基本而普遍的现象,就像万物终将从天空坠向地面,绿豆和黄豆不会自动分成两堆。它的背后也许蕴藏着一个像万有引力或熵增定律一样绝对的规则,当然,还没有人发现这个规则。
那之后,我的爷爷说,他这一生遇到了许多不讲道理的人,他们大都不占着理却热衷于吵嘴,或者是以捉弄人为乐。他举了几个例子,来证明他眼中人性最大的复杂之处:讲道理是正确的,与人为善是正确的,而某一些人类却亲手造就错误。为什么会有人追求错误?
对秩序的信仰与对自由的信仰,破戒的欲望与禁欲的欲望,为个体、为血脉而存在,为种族、为世界而存在,不可理解的善意、不可理喻的恶意,情感冲动、抗拒情感冲动。我们从进化论、从基因、从内分泌解释这些错误或者正确,又或者是归纳为社会学、心理学规律。这一切都只是因为“人性是复杂的”。
但事实上,我们也可以选择逃避问题。
方法很简单:“人性是复杂的”这个命题,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正常的”。而又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正常的”,任何现象与事件都不会超出我们的预期。没有人会觉得一件意料之内的事情复杂,它们发生过,发生过就够了。人性是简单的,人性就是万事皆可。
在我开始每一篇小说的时候,我都会告诉自己:“这不是一个传奇,而是一个平凡的故事。”它们一点儿也不复杂,只是描绘了一种可能性,或者一种偶然性。通常来说,这些可能性是由我的经验拼凑而成的,但在排列组合的方式上则完全超越了我的经验。借由阅读过程中另一份个人经验的加入,故事就将化身成为一个新的独立个体。
一个关于人类的思想实验,它包含了一些差错、一些未知、一些平凡的意料之外,它因此而重新变得复杂、变得重要,成为未知规律的一个拐点、一个论证。
现在我觉得自己像是一个科学家了。我想起在我二十岁的时候,我的奶奶问我,我的文章写出来是做什么用的。那时候我正在吃一个鸡蛋布丁,并且吃到了焦糖味最浓郁的一口。
成为科学家是一个很棒的答案,但我当时只告诉她:小说是不需要有什么用的。
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读后感(七)
疼痛课--
这则小短篇,讲了一个父亲自己没有体验过特别重的疼痛,但是身边的人都已有体验,同事因脑袋撞到锅炉而缝针,老婆嘴角摔破缝了2针,儿子的同学也因意外缝了6针。在通篇之中,这位父亲对于疼痛有着谜一样的好奇,想要自己体验也想让儿子体验,为此买了一包针头想让儿子体验一把被针扎的疼痛,并且由此疼痛而引起重视。疼痛课这篇文章中,这位父亲对于疼痛有一种接近病态的好奇,并想将此种好奇强加于儿子身上。父爱,没有看出来的,幸好在最后的时候,父亲将针头取出来了 ,并未让儿子真正体验被针扎的疼痛。这样的父爱,对于儿子来说是沉重的。疼痛的感受,并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知道。
出题人--
数学家庭对于数学的热爱,在家庭聚会中也是围绕着出数学题和做数学题。数学舅公见到小辈的招呼方式就是出一道生活数学题,让小辈们解。这让我想起小的时候,谁家小孩学了个什么特长,过节家庭聚会时,长辈就会对该小朋友说,听说你学了个啥特长,来,表演给我们看看…这种经历,估计是特长小朋友的成长阴影。
爱猫者--
这篇短文的标题对内容来说,是个讽刺吧?动物保护协会的社员从一个保护猫爱护猫的优秀社员到一个杀害猫的过程,不过短短几天时间,同时因杀害猫解剖猫写出的论文,被导师评了A,这真的是一个大大讽刺。在为自己打上爱猫爱护动物的标签时,难道不是因为真的喜欢动物爱护动物才能加入动物协会么?这样一个人,因为一点小小的事情就会轻易的背信弃义,还从中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动物和人类一样,需要他人的关心与爱护,停留在表面的关心与爱护,不要也罢。可以不喜欢小动物,远离便好,但是不能随意剥夺它们的小生命。网络上经常会曝光一些虐待小动物的视频,无论出于一种怎样的原因,都不该成为虐待小动物的借口。
百分之七十八的纯净空气--
每个人对于未知的事情都会充满了好奇与渴望,林清晖也不例外。他没去过黄山感受夏天的清凉,也没去看过内蒙古湛蓝天空,更没去过澳大利亚感受薄荷奶糖味的空气。空气污染这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在本文中也未曾停止。因为不懂,想要知道薄荷奶糖味的空气到底是怎样的,却因此而付出生命。或许在有人看来是鲁莽是无知,但这条无辜的生命难道不是因为他人的轻视而失去的么?
北回归线上的太阳--
天马行空的脑洞,看到最后,着实没有看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文中主角生活的世界与现实不同,有些事情正好相反,比如六月的夏至,却在飘雪,并且没有融化的痕迹。这……我有些跟不上作者的节奏了。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惯,一开始我以为所有人都是如此的作息,但后面的描述貌似只有主角是如此。莫非是想要表达主角的与众不同?
苍燕飞行--
渴望飞行的高中生,希望通过改造塑料翅膀来实现飞行,然而事与愿违。来自少年的倔强,在天文台做着工匠的活,想要做出真正的翅膀,到达飞行的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个飞行梦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莱特兄弟。词藻很华丽,却依旧是发散性思维,最后用了开放性结尾,却让人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
库生--
开始我以为讲的是别人家小孩的故事,结尾时,才明白这是一个离别的故事。人这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有些仅仅只是路过,也有些稍作停留的,最后能留下并且长伴的仅仅只有那么几个。曾经最最熟悉的邻居发小,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的变远,或许就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空留下一个名字而已。
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
同名短篇,全文的前半段在努力凹数字,后半段在努力凹乌鸦,一个不是侦探的侦探,构成了这篇过于牵强的小短文。现实生活加上虚幻的氛围,过度的渲染使得整个故事的感染力度不够。可能是因为本文是个小短篇,所以背景及故事框架无法更加完善,因此让人觉得有些突兀。
整本书中的8个小故事,总的来说除了库生,其他都不是我喜欢的风格,或许是因为年龄的差异我无法理解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吧。每个时代早就属于当代人不同的文化风格,来自九零后天马行空的脑洞,现实与虚幻相结合的故事,大致框架已构成,读者各自想象后进行脑补。最后说一句,本书70页中出现错别字,是莫晓光而不是莫晓亮。
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读后感(八)
高中阶段,作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全不怕”理念盛行的教育大省,我也深埋于江苏理科的风暴里,然而始终没有养成热爱的癖好,于是在大学,我就瞬间跳开那个理科魔咒了。理科生在世人的眼中,总是显得有点难以理解,亦或是死板不会变通,其实并非如此。而在一个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硕士研究生作者的笔下,文字的力量不仅彰显了理性思维,同时也彰显了小说中的天马行空,就是这本《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 这本小说中共包含了九篇小说,而书名是以最后一篇小说名字定义的。每一个小说中都明显的带有理性思维,数学方程式、液态氮、解剖、北回归线、飞行原理、随机数等成为了小说主要探讨的问题。虽然大学再也没有碰触过理科,但是这些知识多多少少有点耳熟。《疼痛课》的故事中讲诉的是一个整天坐在烧结车间电熔炉旁的控温员,只要温度超过1400度就需要报警。在这样一个百无聊赖,重复机制的工作中,人就会胡思乱想,于是控温员就从妻子缝针想到儿子同学缝针,再到母亲被开水烫出的月牙伤疤,从电熔炉的温度想到炒菜的油温,从而联想到一系列关于“疼痛”的记忆。最终得出“不吃痛就不知道教训”的人生的经验,而且也知道了,人生经验是不能只靠习得而来,而在于自身的亲身经历。换句话而言,疼痛是需要感同身受的,就像生活中琐事一样,别人的痛未必是你所想的,只有亲身所经历,亲自所想才能体会。 个人比较欣赏《出题人》,在这篇小说里,数学天才衍正在一次家庭聚会上见到了舅公,上桌的菜已经准备好了,毕竟是一个数学天才,于是不可避免的要出数学题目,于是在无比正常的家庭聚会中无时不刻传达数学逻辑的思辨。在衍正眼里数学就是数学,而舅公“把生活化作数学题”,在我看来,专业学科跟生活不应该涉及太深,于是逻辑的复杂性就展现出来了。这个小说让我想起曾经只见过一面的一位男士,因为了解不够深,所以只能从言行举止中猜测出他应该是一个理科生,但是吃顿饭就天马行空的谈论数学公式,理性思维,这有点让人无法理解,兴许是男女人生阅历,思维的差异太大罢了。在这个小说中,作者想表达的是将小说数字化,生活数字化,这种思维训练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日常生活。 《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这个短篇小说反映出作者谈衍良的一个哲学观点,就是他认为世界总有一个必然性,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终结,不管表现为什么样的过程或者表现为什么样的事件,都暗暗符合了必然性,终结感。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爱猫者》这个小说,在这里,一个保安因为小时候难得吃到的鱼被猫吃掉了而憎恨猫,每月捉一只猫杀掉。看到这,我不禁感慨:你一个大老爷们,跟猫计较干啥?不过就像鲁迅先生讨厌猫一样,人世间并非所有人能体会爱猫人士的那颗温柔之心。于是学校里一群爱猫人组成保护猫协会,试图找到杀猫者。组成了一个匪夷所思又让人忍俊不禁的组合,爱猫人士抓杀猫人。本来应该是正义与邪恶的碰撞,结局应该是大快人心的,可是斗转星移,发生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保护猫协会里的一个学生偷窥到保安杀猫的过程后,内心产生了某种不可解释的黑色欲望,他结合生物解剖课的专业知识,也变成了一个冷酷的杀猫者。所以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邪恶指不定被什么给激发出来,这就是人性的黑暗。 众观所有的九篇小说,我都在其中感受到一种透过理科知识得到的人生哲理,荒诞中带着无可奈何,忧郁中带着不可思议。这个小说真的很有意思。
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
6.9
谈衍良 / 2019 / 上海文艺出版社
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读后感(九)
初次见到这本书只有一个书封,说实话,我不解其意,人类在好奇心驱使下会做出许多举动,所以我在好奇心驱使下读了这本书,在没有任何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就读了这本书,这个冲动使我在读了《疼痛课》和《出题人》之后都没有将内容与书名联系上。我读书一般会翻阅简介,但是不看目录,这本书我没有看简介,更没有看目录,等我意识到自己无法与作者的思路碰撞时,回过头看简介和目录才发现本书是谈衍良——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在读硕士的中短篇小说集,书名是最后一篇小说的篇名。
《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书封
《疼痛课》在初读时,一千二百摄氏度上下浮动的温度,不断提到的针头,精确的数字以及肖伟峰想要在肖安逸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使他被针头扎一下体验疼痛感无不揭示了作者严谨的的理性科学思维,精准的把握细节,完美的控制实验,小说主人公的工作是材料耐高温检测,作家又是材料科学硕士,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分一部分给自己所写的小说主人,作品就更加的贴近生活,对于人物内心的描写就如同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倾诉出来,荒诞而真实,看似毫无逻辑,实则就是将常人头脑中也会一闪而过的想法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
作者的每篇小说思路都像是一张蜘蛛网。在写作时,抓住一条线,沿着这条线四处前行,随机发散的思路逐渐将这张网铺设完整,形成一篇以篇名为中心思想的字数不多的中短篇小说,独特的写作风格让人记忆犹新,每一篇里都会有大量精确地数字,这些数字作为线索串联起故事,让故事按照顺序发展。
蜘蛛网(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这本书里,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库生》,我眼中的库生是优秀的,他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为之奋斗的动力,他在张铂光的光环下,他精彩的人生被掩埋。人人都在拿自己的视角去评价他,库生的外婆、老谭、王老板以及小王老师,他们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在了库生的身上,他们有目的的筛选信息,留下满足他们幻想的人物形象,他们都是自我的,从来都没有真正的关心库生,库生在他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是不一样的,就如同现在的某些追星女孩,我的偶像光芒万丈,别人的偶像一文不值。在张铂光按照他们的需求为库生提供帮助时,张铂光是好孩子,张铂光消失后,只剩下库生,他们生活的谈资只剩下库生时,库生是好孩子,库生追求自己人生离开他们社区的时候,又有了下一个好孩子,好孩子是他们的需求,也是它们赋予的意义,而不是真实因为某些客观条件评判的,就像最后小王老师说的“他们”,当老谭不再以库生作为他关心的“好孩子”,甚至连库生的现状都不再关心。看完这个故事我在思考,我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吗,他们又是以什么角度去评判我的好坏,我真实的样子与他们的期望差在了哪里,我为了迎合这个社会的口味还是我吗。
这本书的每一个故事看似荒诞,毫无联系,但是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值得深思的地方。它在向我们诉说着社会上正在发生的事情,生活没有中心思想,没有必然发生,每一个选择都会产生一个平行时空,我们所在的平行时空是我们所期望的吗,我不得而知,生活就是充满了未知和挑战才有趣。
《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这种类型的小说我是第一次接触,有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知道我的看法与其他读者是否一样,写下这篇书评,欢迎其他书友指正。
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读后感(十)
《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封面
《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书评
对于这本书,我想说的有很多。 首先,我也是一名理科生,只不过远不及作者那般优秀而有趣罢了。严格说来,我甚至算不上一名合格的理科生。至少作者的冷静与克制,我是达不到的。 这本书的书名来自于最后一篇短篇小说。全本有八篇短篇小说,一则后记。 在读这一本的时候,我还未读完,可能只读了三分之一吧,我就有很强的欲望,想给这本书写评,想说说我是如何喜欢这本书,我为何喜欢这本书。 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后面的读者,这是一本写“人性”的书,虽然是个短篇小说的合集,但是每一篇,都是在写“人性”。碍于我是个半吊子理科生,更不是个文科生,不能完美叙述出这本书的好,只能尽我所言来描述这本书。 这本书翻阅到最后,于《丢骰子的人(后记)》中,作者直接明了的写出了他爷爷的一句话:“人性是复杂的。”恰好证实了我前面下的定论,这本书就是在写“人性”。 关于“人性”这个话题,古往今来,古今中外这个话题都是不会衰老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人滋生出的不同人性,都是值得探讨的。“人性”确实是复杂的,除了“复杂”二字,我也再想不到其他更好的形容词了。说人性本善吧,可是在某些时候,内心的某处突然就滋生了邪恶的念头。说恶吧,更是太过于阴谋论,毕竟世间不是有回头是岸一说吗?这样看来人性确实是“复杂”的。 说到此处,就不得不说作者的写法了。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本书之前,我是未曾见过此种写法来写人性的。很多关于人性的书,写得也是极好的,但是不如这本一般,若是让我来评说一番,其他关于人性的书,作者个人主观情绪是比较重的,而这本书,更偏向于旁观者讲故事。在这本书里面,你不会看见浪漫的语言,也不会看见饱含深情的句子,更不可能看见特别浓烈的感情色彩。理科生的世界,关于风花雪月的感叹本就要少一些,我倒不是说理科生冷漠,相反,理科是一层外壳,这个外壳冷静而坚硬且并不圆滑,用个东西来形容,大概一块冷铁,只是冷铁内部是滚滚的熔浆,炙热滚烫。 至于对“人性”描写,作者谈衍良的描写是诚实而精细的。诚实在于对人物的描写是客观的,没有把任何一个人写得十恶不赦,也没有把任何一个人写得德高望重,每个人都是生活里再平凡不过的人了,他们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角。精细在于对每个人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是符合身份的,也是符合内心想法的。可以这样说,当作者写到“莫晓光”指示同伴告诉“林清晖”球罐位置的时候,我确实是有疑问的,为什么要这么做?可是当这一切是为了写人性这个主题的时候,是没有意外的,也不会惊讶。因为人性本就复杂,或许就在短短一秒,有人会心生厌恶,也有人可能心生向往。“莫晓光”与“林清晖”不正是吗? 我还要说的是,多少人说看不懂这本书,说这本书不好,我只说我想说的,这本书确乎是荒诞的,但是,它不是荒谬。我记得我的语文老师曾说过“小说来源于生活”。是的,一篇好的小说,无论它是荒诞的写法,还是实际的描述,它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究竟是什么?作者不是脑洞大,他只是在利用理科生的习惯来写这一本小说,这本书里面的描写是直观而冷静的。这是很多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小说达不到的健朗。 作者就像一个最懵懂的稚子,在尚还不懂善恶的时候,用最简单的语言,最不加修饰的描述来完成这本小说合集。 我还要说一下,这本书它是荒诞与理智并存的,作者的情节安排,或许是荒诞的,可是对于人性的凸出,是极其理智的。没有声嘶力竭的吼叫,没有深沉忧郁的哀叹。作者只是一个最冷静的旁观者,用最克制的语言,来写出内心最沸腾的感受——关于“人性”的感受。 再就是,作者没有在模仿生活,他刻画的就是荒诞的生活,但却是事实的人性。 关于这本书的感悟,我知道了人性不能但以“善恶”二字来叙说,而我又是个词汇匮乏的人。但我敢肯定的是,如果你看懂了这本书,你会有别样感悟的。
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
6.9
谈衍良 / 2019 / 上海文艺出版社
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读后感(十一)
首先,先要说明的是,虽然《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这个书名看上去像一本侦探推理类的小说,但是这真的不是侦探推理类的,也不是一本悬疑类的小说。虽然我入手的时候是当做侦探推理小说入手的……但是这本书是作者谈衍良的短篇小说集。
这本书一共有八个故事,和一篇后记,这个书名取自书中的一个同名的短篇小说,也是本书的最后一篇。
这篇后记点击链接自取,虽然豆瓣上的版本并不完整,但很有意思,特别是和《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的最后一句话连起来。
作者的行文风格独特,他喜欢将事物进行数字化。
比如:
这种将描述精准化的写作方式让人印象深刻,与其说是作者文风习惯,不如说是一种本能,这是他自身风格的烙印,是基于他的日常对于数字和逻辑的热爱。很多作者行文时喜欢把自己代入到主角之中,可是谈衍良的文字是在代入之后又抽离出来,这种矛盾的感觉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奇妙的阅读体验,仿佛一个大大的顿号,让你停下来想一想,而不仅仅在故事情节之中,仿佛你就站在作者的旁边,仿佛你是这故事的旁白。但是这种写法是存在争议的,这意味着他放弃了故事的连贯性和阅读的趣味性。
作者
因此在提起谈衍良的时候,人们的关键词之一是“理科生”,这是对他文字的赞叹,也是对于他文字的歧视。但是我个人觉得与其说是理科生的习惯将万事万物数字化的理性思维,不如说是这是一种将灵魂抽离于肉体之外的冷眼旁观。
有形容这本书是作者的小说树洞,我很喜欢这个说法,因为作者他其实并不想向我们剖析什么,证明什么,也没有想要向我们灌输某种观念或是态度,只是把他的思考和想象用一种最直白的方式写出来,无关于善恶或是对错(《爱猫者》、《百分之七十八的纯净空气》),也并不在乎是真实还是虚构(《北回归线上的太阳》、《乌鸦妖怪与随机数侦探》),仿佛是在撰写一篇学术的论文,无关于你的想法和猜测,只是在用精准科学的语言去描述事实的情况。
他在解一个方程,一个人生的方程式,万事万物规律的方程式,但是这个方程并没有解答完毕,他没有结论性的语句,他只是将他看到的题目描写了出来,并给出了他能够推导出的全部解题过程。至于读题的人能解出多少,他并不在乎,你读懂他也好,没读懂他也好,有共鸣也好,理解不了也没有关系,甚至你也可以鄙视他的文字,他并不在乎。
他在乎的是一种表达,他借助于这种表达去完成他的思考和他对于思考的记录,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自娱自乐”。或许,他现在,只是在用一种自律的方式记录、整理、寻找自己,但是当有一天,他找到了这个方程式的解,他将会得到一份不一样的收获,至于他是否会选择整理出来放到我们面前,我不确定,但是我十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