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钟南山传读后感精选

钟南山传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01 15:56:26
钟南山传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5-04-01 15:56:26   小编:

《钟南山传》是一部描写钟南山医生的传记,展现了他在抗击疫情中的英雄形象。文章生动描绘了钟南山医生的卓越贡献和坚定信念,让人深刻感受到他对医学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对人民健康的关怀。这本书激励人们砥砺前行,勇敢面对困难,为社会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钟南山传》读后感(一)

1.第一,在急性发作期,特别是有高烧、有肌肉疼痛的时候,采取中西结合,特别是中医的一些清热解毒方法,减轻症状。 第二,当病人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及时地使用类固醇,或者皮质激素,预防肺发展为纤维化,以及更严重的呼吸衰竭。 第三,在发现病人有比较明显缺氧的时候,应该采取用人工通气的办法,但首先不采用插管,或者是气管切开来通气,应采用无创的鼻罩,或者面罩来通气

1/3页

《钟南山传》读后感(二)

1.第一,在急性发作期,特别是有高烧、有肌肉疼痛的时候,采取中西结合,特别是中医的一些清热解毒方法,减轻症状。 第二,当病人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及时地使用类固醇,或者皮质激素,预防肺发展为纤维化,以及更严重的呼吸衰竭。 第三,在发现病人有比较明显缺氧的时候,应该采取用人工通气的办法,但首先不采用插管,或者是气管切开来通气,应采用无创的鼻罩,或者面罩来通气

2/3页

《钟南山传》读后感(三)

9.“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

究竟还会出现多少病人,究竟疫情会到何时,还将有多大的风险需要承当。

一切,谁能预测得出,答案在哪里?

时值非典过去六年,仍然有人对钟南山当初那声大胆的吆喝:“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心存疑问,他干吗揽这么大的差事?为什么胆子这么大?

2003年3月初,非典最严酷的时段,也是人心最为岑寂、孤独的日子。

不知去路有多远,不知归路为何时。

广州六家专门用于接纳非典病人的医院已不堪重负,一批又一批医务人员倒下去了。

对于大多数医务人员来说,治疗和控制的办法,都是临阵磨枪。

据有关资料记载:3月17日,广东全省累计报告病例在这一天首次突破1000例。

呼研所作为一个坚固的阵地,愈显得倔强峥嵘,勇敢的全体医务人员临危不惧。

重新回到一线的吴华,已经上班一段时间了。呼研所病倒的医务人员,在经受痛苦的闯关。仍然有人在病倒。

非典期间,呼研所共有14名医务人员被感染击中。

钟南山在此时,在广东抗击非典一线告急、人员紧缺的危急关头,说过一句话:“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这句话像攻城的大炮,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开辟了通路。

这句事后被无数家媒体,尤其是主流、权威媒体复制的豪言壮语,显示了深厚的社会根基。

英雄主义,无论任何时代,战争或者和平时期,都是贮藏在人们心灵的火种,即使平庸的人,它仍然会潜在其心灵的最底层,它会敏感于光明的召唤。

真实在表面,也在最深处。

在当时那般危急的情形之下,钟南山,谈何标榜自己,只为铁肩以担。

他说出了一句冒险的话,其冒险的程度,又如何测量得出?

钟南山为什么非要如此挺身而出?毫无疑问,吴华主任最清楚底细。

她爽快地回答说:“是啊,我当然清楚——责任心嘛。”

责任心让钟南山与他的呼研所挺身而出!

呼研所,挺立的呼研所,服从命令、顽强的呼研所!

全体人员尊重钟南山,但却不是苟同于他。科学、民主、融洽的气氛,充盈着这个集体。

当呼研所上上下下的人都知道了所长向上级主动请缨:“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大家就清楚了,“我”,就是呼研所,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

自从广州各医院的病人越来越多,就有重病人不时转到这里。但是,转来的病人常常是生命已经到了底线,到了一息尚存的地步。

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在适当的时间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呼吸机。钟南山的叮嘱被大家一一记牢。

“中山二院过来的病人,病情挺重的,终于醒了;中山三院过来的那个病人,病情也挺重的,都是从大院过来的,都那么重。”吴华回忆着。病人眼看着越来越多,而转过来的病人都是这么重,面对着命悬一线的病人,“回天乏术呀!”吴华这样描述。

当把重病人抬过来的时候,他们的手硬邦邦的,神志不清,脑神经也出现了问题,一下子也无从判断他们是否被真菌侵犯了大脑,或者是不是由非典引起了脑部的病变。

必须赶快给这样的重病人脱去身上的衣服,但是衣服已经脱不下来了,病人的四肢都不能打弯儿了,最后他们只好把病人的衣服剪掉。

“不能到这个地步才送过来!不能前脚送进来,后脚就被抬了出去……”

钟南山的提议被上级采纳之后,马上就有病情不是极重的病人被送进呼研所来了。

“我这里是广东呼吸病专科研究所,不送这儿来送哪儿去?我应该承担,我应该负责。”这就是钟南山唯一的决定。

每当回想此情此景,已经年过70的钟南山,都对广东省相关领导,在当时能够同意他的此番请求,表示万分感激。这是领导人的重大决策啊!钟南山纵然胆量齐天,如果没有省委领导的批准,也不能如愿以偿,至少会阻力重重。

呼研所的医生和护士抽出人手到各医院去把病人接来。到处缺人,极缺医护人员。

可是他们去那些有病人的医院去接病人的时候,有的医院并不像他们这样亲力亲为,有些医生或者护士是隔着门看病人的。当他们一个主任跟另外一个主治医生去一家医院拉病人时,有个护士就是隔着门去看病人,吴华这样回忆说。

中山二院和中山三院是医务人员被感染的重灾区,当大批医务人员倒下去,幸存者、那些未被感染的医务人员,仍然能够坚持在一线工作,已经是战胜了惊骇,超常发挥了。

女医生如果只有两个人的时候,抬担架是非常吃力的。男司机往往帮助一起抬,但是在上担架之前,三个人抬仍然很艰难,因为不是只抬病人,还有随着病人移动的救护仪器、针剂。

房间里好像低回着悲怆的重音……

钟南山回忆那一幕一幕——

“那个时候的感觉,看到自己的骨干一个一个地都倒下去了,非常难受,又觉得现在真正的办法也不多,而且还要继续抢救病人。”

钟南山的团队,终于解了危局,终于挺过来了!在严酷的境况之下,整个团队治疗没有出问题,预防没有出问题,谈何容易?

当时发生了一件事,就是有两个来自内蒙古的患病姐妹前来呼研所就医。在平时,这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在2003年3月,那是呼研所抗击SARS 最艰难的时刻,这两位姐妹千里迢迢慕名而来,深深打动了医务人员的心。对呼研所来说,这件事,成为他们心头永远的最生动的风景。

那么远的普通病人,都投奔他们来了!已经疲惫不堪的医务人员,突然被强烈地激励了一下,干劲又回到了身上。两个远道而来的姐妹深深唤起了他们心中作为医务人员的价值与责任的神圣感,他们是受了如此的褒奖——病人需要他们。

这两位内蒙古来的姐妹发着烧,有肺炎,不知道通过什么办法,骗过了机场的安检,从呼和浩特飞到广州,然后直接到呼研所来。

“当时两姐妹的病情已经很重了,其中一个马上就插了管子,做人工呼吸。但两个人后来都完全病愈了,她们很开心。”

2003年3月底,就在最为艰难的时刻,出现了一个转机,由于医护人员积极的隔离和防护,SARS病例在广东开始下降了,病人真的开始减少了!

呼研所被感染的医生和护士也都一个个逐渐恢复健康,陆续上班了。有一个是其他医院的医生,病情最重,骨头都坏损了,差点没救治过来,恢复了好长时间,幸好没有落下残疾,后来还回单位上了班。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