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1Q84读后感摘抄

1Q84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3-06 16:30:23
1Q84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5-03-06 16:30:23   小编:

《1Q84》是村上春树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爱美和青豆两位主人公在一个平行世界中的奇幻冒险。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现实与虚幻的交错,引人入胜。读后感觉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神秘色彩,令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1Q84读后感(一)

那个老奶奶和Tamaru是1Q84的人,还是原先存在于1984年的人?

我感觉老奶奶和T是横跨两个平行时间的人,就是说老奶奶和T同时存在于两个平行的时间。还是老奶奶和T被青豆带进了1Q84年???

1/8页

1Q84读后感(二)

跨越4年的时间终于于今夜读完了,抬头也正好看到了两个主人公从地下通道出来看到的同样的2/3满的凸月(或许也并不是同一个月亮)。感觉这几年由于y情被困的局面和Aomame的经历相仿,长期蜗居在小公寓里,总是要跟各种干扰抗争。楼下小公园的场景依旧深深刻在我脑海里了,现在走在街上看到符合书中描述的场景总是会看看上面的居民楼想着Aomame现在怎么样了。走地下通道也会充满警觉,穿过到另一头,或许就不是同一个世界。不知道有没有同样同情Ushikawa的,作为一个反派,作者把他刻画的过于鲜活,就算他面容丑陋有一个肮脏的内心,但恨不起来,反而充满佩服。说实话他真的有必要被干掉吗?或许这就是炮灰的命运,自己死了两个主角才能够相遇。很多人说故事烂尾,描写也很赘述,但我并不讨厌,有种随时间流动的感觉,不否认是流水账但就是阅读花了挺长时间,两个注定要见面的人也同样等待了20年。很多疑点没有被回答,确实是留有了一些空洞,但有些情节感觉不言自明,说的太清楚,会感觉太吵了。其实感觉两人相遇之后的情节减少一些描述会更好,交织在一起后,神秘感消失了,反而十分荒诞,感觉作者也很迷茫

2/8页

1Q84读后感(三)

1. 男女主角的爱情

太默契,兜兜转转20年后终于见面的再次握手让时间空间都失去意义。只要有彼此在,那就是与世隔绝之境里唯一没被孤独侵染的地方。作者说,这是无论在1q84还是最后的镜像世界里唯一真实的东西。

2. 类似的成长环境

几个主角甚至配角都很像,小时家庭环境的畸形,对他们造成终身的影响,如Aomame的性格以及不时会冒出的祈祷句子。另一共同点是他们长大后都与原来家庭生活决裂,Tengo、Aomame、Tamaru、Ayumi、保镖(忘了名字)等。

3. 母体、子体

母体、子体不断出现,月亮就是明显的象征。子体的作用是什么,像Fuka Eri一样的通道?还是母体的影子?如那些不见了的人,Tengo的年长女友,莫名其妙的NHK收费员,Fuka Eri。这一部分还是不太明白。

4. 与1984的关系

说是向《1984》致敬,有什么联系呢?《1984》里有无所不在的老大哥,这里只有神出鬼没的小小人,人们需要聆听并服从他们的指示,即使逃离,他们也会制造出子体供其使用,如死去的Tamaru,如Aomame怀着的小孩。因此不可能逃离。

不知这是否又和几个主角的成长环境相互印证,如果是这样,也许是想表达个体永远逃离不了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束缚,但是,只有爱情是真实的(= =)。

英文很简易,通俗易懂,就是看完后英文名字和中文名字有时对不上。

3/8页

1Q84读后感(四)

读1q84的时候,有时觉得很冗长,不知道是该继续还是放弃。

留意这个感觉:冗长,不知道该继续还是放弃好。

原来这种感觉就是自己现实生活的取样。

如果一页代表一周,我们其实大部时间都如书中那样:

茶米油盐、无所事事、思考发现、逃避难过、回忆幻想、追查寻觅……

生活关键情节、相遇重逢、情感高潮不过是一时半刻的事而已。

竟然有种画个30*30方格图,一个方格代表生命的一个月,为自己过去的月份涂上颜色,惊觉自己的人生忽然而逝、无意义地流失如此之多的惊愕感。

那种漫长的不相遇其实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但愿我们都在不相遇的时间里做好了准备,然后望上天赐予相遇的机会。

尽管结局略微肥皂剧的狗血和侥幸。

但也是我们期待成真的小希望和小幸福。

读村上的书,总是有一种“小击中”感(不知道是不是他说的小确幸)

这不是在写自己吗:

Tengo随遇而安的舒服感(个人比较喜欢Tengo的章节,总是盼望读Tengo的部分)。

Aomame的自强不息和倔强。

Ushikawa的不幸和丑陋(我们的自卑)。

Fuka-Eri的出世和个性。

每个人物恰好就是我们内在性格的组成部分。

于是纵坐标是时间的漫长,横坐标是多重性格的涌动。

这就是我们自己的1q84。

4/8页

1Q84读后感(五)

小说从青豆走下高速公路避难阶梯开始,原来的1984年开始发生了些许变化,月亮变成了两个,多了一个绿色的小月亮。“小小人”、“空气蛹”、“母体”与“子体”这些初读起来感觉晦涩的词语成了1Q84年的典型特征。1Q84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份,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空气变了,风景变了,规则也变了,我们必须尽快适应这个带问号的世界。在正常的1984年,青豆与天吾根本没有相遇的机会,只能一面思念着对方,一面孤独的远去。1984年的青豆与天吾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除了10岁时青豆紧握天吾的双手,20多年来,两人的生活是两条平行线,毫无相交的可能。青豆唯一的好友受害于家庭暴力,她从此以暗杀施暴者为生,去酒吧寻找秃头的中年男人是为了缓解紧张的杀人作业;天吾的生活同样一塌糊涂,数学天分没有被发掘,在补习学校当教师,偶尔写作,每周五的下午与安田恭子约会。两人从没思考过寻找对方的可能性。但在1Q84年,寻找对方的感觉变得如此强烈。也许1Q84年发生的一切都只是为两人的重逢做注脚,空气、风景、规则的变化都只是为两人的重逢提供机会。期间伴随着暴力、恐惧、惊慌、愤怒,因一本天吾改写的《空气蛹》,整个世界被搅动起来,而青豆与天吾的生活由两条平行线变得互相倾斜并最终交于一点。在不起眼的儿童公园的滑梯上,青豆再次握住了天吾的手,已时隔20年。从高速公路的避难阶梯逆行而上,最终“逃离”了1Q84年,回到了1984年。这里的1984年只有一个月亮,唯一的变化是青豆找到了天吾。虽然村上在这里停笔,但1Q84年也许是他向往的年份,或者说是他愿意在其中生存的年份。因为那里有关心青豆的麻布老夫人,有查处违章停车的中野亚由美,有自卫队的退伍老兵同性恋tamaru,有她年轻时的好友大塚环,有年长天吾10岁的安田恭子,虽然混乱,但他们是连接青豆与天吾的环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1Q84年,在那里有不一样的风景,也有无限种可能性,会经历生与死,痛苦与幸福,但最终还是要像青豆与天吾一样逃离不一样的1Q84年,回归1984年。

5/8页

1Q84读后感(六)

大学精读第一课,学的 HALF A DAY.. 我们学校用的外研社的教材。。里面用第一人称写了,主人公第一天进学校, 出来时却已是三十年之后的事儿。。不长,但是让人很费解。外研社的老头老太太们,是打算让大一的英专孩子就受下打击的感觉。。

之后, 就是前一段时间看了 百年孤独,说实话,没看的太懂,但是,里面生冷冰凉的各种现实,确实震到我了。。

再然后, 今天晚上刚结束这本书, 就突然想到了小时候看邋遢大王历险记。还有爱丽丝梦游仙境。。 个人感觉,都是 一个大类型的,可以归为历险记。都让不适应看这种写法的人,感到不适。

好吧,说到这本书。作者应该是在写之前,布局好了已经。先讲什么,后讲什么。 到最后, 你才发现, 其实跟好多欧美的小说套路差不多。没什么神秘的, 但是在读的过程中, 作者就可以让你感觉, 似乎有什么惊天隐情。不得不说, 至少作者是一个杰出的讲故事的人。 那些给一星的人, 有点那什么了。动不动跟卡夫卡, 马尔克斯比。还有跟前期作品比。。 他的前期作品,我没读过, 但就讲故事,这本书,比好多作家讲得好。。死长死长的书,讲那么点事儿,还没让我跟读某某之城和夜访吸血鬼的时候一样,想疯掉。。个人对里面那个私人侦探,印象很深。。

接下来说下版本的问题, 美国英文版, 苦逼的,三合一。差点看到吐血,像我这种有强迫症, 又有大把时间的人, 一直要苦逼的一口气看到结束的呀。。。

6/8页

1Q84读后感(七)

很多人看了以后觉得失望,因为坚持了这么久,临了临了好像什么都没有交代。所有疑团,除了更玄,基本没有什么解释。如果你喜欢侦探小说,读完这本书后肯定感觉到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如果你熟悉各种欧美意识流小说或者先锋电影,那么你一点都不会觉得难受,因为在那些作品里,更玄的东西到处都是,且都没有任何解释。习惯就好。 我想说这部小说,更多的是一种隐喻,而不是解释。潜台词是可能作者也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他只是用他敏锐的感觉神经感觉到了什么,他写小说的目的是为了陈述这种感觉。可是感觉这种东西,太抽象,为了直观的表达出来,他用了一些隐喻 (little people, air chrysalis, two moons, another parallel world...)。然而这种感觉到底是不是真的,到底跟现实有多接近,他也不知道。其实很多时候读小说,就是看作者有没有敏锐感官。比如萧红的《呼兰河传》之所以好看,感人,是因为她用文字表达出了很多人司空见惯但不知道如何感受描述的事情。这里,作者描述了他的一种观感,这是他感受到的世界给予的信号,我们不需要像解读密码一样去落实每个细节,而是把这种陈述出来的感觉转化成自己的感受就好啦。 The world with two moons. 大家都知道月亮的隐喻,月亮其实代表的是一种癫狂的状态。lunar and lunatic,还有什么报道说月圆的时候犯罪率会升高之类。同时月亮也指阴性。张爱玲的小说里,月亮是戏精,主要演员,每一个女主都配一个月亮。女人心思有变化,月亮也变。而这个村上春树的世界里,有两个月亮!一个月亮已经可以让人疯掉了,两个来了,世界癫狂。我感觉这个隐喻,主要是说,这个世界里面有很多人做的事情是疯狂的,不能解释的。作者仿佛在说,天啊一个正常人怎么可以做这些事情,还有没有理性!没有。他对一些无法理解与容忍的事情无法解释,只能怪罪给月亮。而且这个出现在新世界的月亮,是绿色的阴暗的。也就是一个穷极负能量于一身的所在。同时月亮也是一种超然于任何人之外的physical entity。仿佛在说,这个世界的疯狂,一它不是一个人决定的,二它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疯狂的情愫,一般人是看不到的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第二个月亮),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深陷其中,受到这种负能量的影响。造成这种疯狂和人性阴暗的,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群人(little people),而是我们每个人的贡献。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little people的下一个目标。与其说是little people 强行选择了sakigake,不如说是leader和 little people 互相选择了对方。月亮永远都在,疯狂阴暗面永远都在,但是怎样释放这种负能量去殃及民众,它的channel是什么,是这种阴暗面永远蠢蠢欲动,想要试图找到的。可是如果人性在某时某刻突然脆弱,这种疯狂便会趁虚而入。 小姑娘被关,要跟一个死的羊呆那么久,且别人都不能跟她说话,这是一种非常刻薄的惩罚。能做出这样决定的leader和他的组织,不被“little people”这种专门致力于传播负能量的媒介相中才怪呢。而leader以死谢罪,仿佛是找到了一些良知,这种良知的回归,让他disqualify,于是little people放弃了leader。故事接下来,little people选中了青豆的孩子,青豆杀过人,有过恨,是很有可能有这种趋恶的倾向的,而天吾也是感受到世界残酷的。这些人,都有可能释放出可怕的负能量,然而同时又是受害者。所以他们既有可能为这个疯狂的世界效力,同时也有可能尝试逃离和远离这种疯狂。然而逃离真的有用吗?就像天吾爸爸疗养院的大门,只朝一个方向开。青豆和天吾最终去到的世界里,老虎是反着的。这又是一个什么世界? The world with two moons. 所有疯狂的事情都被放大了。好比正常世界是一个正弦波,而这个有两个月亮的世界,是一个振幅急剧加大的正弦波。所有事情不合常理的部分都被夸张放大。离魂出去收电视费的天吾爸爸。这个现实中并不会发生,但是为了放大和强调,作者把他心中的这份执念物化了。所以说,你可能觉得不信,可能觉得匪夷所思,作者写的这些胡言乱语,都是人内心某种想法的物化罢了。越是魔幻,越是真实。这些东西平常根本看不到,你能看到的可能就是一个昏迷的老头,敲敲桌子,口中念念有词。然而实际上他的内心正演着人生大戏,而这个大戏,被作者强化体现了。

还有一个很神奇的点是天吾说那个月亮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根本没有见过具体第二个月亮长什么样子。可是当他真的看到那个月亮的时候,发现这个月亮竟然跟他想象的一模一样。这里作者好像是在强调这个世界的面目其实是由生活在里面的人决定的。每个人都是参与者,都会影响到这个世界存在的形式。 这个世界之所以疯狂,不是因为某一个人,而是因为每个人。如果所有人都把内心中某种情绪强烈放大无法自拔,那么对不起,我们所有人都将走入那个拥有两个月亮的世界。

7/8页

1Q84读后感(八)

I turned to 1Q84 right after finishing Norwegian Wood--a reasonable pick perhaps. I was fascinated by his way of describing loneliness, a feeling that we are most familiar with but have no means of depicting. He did it perfectly, no more and no less, crisp clear but also profound. He lured you into a forest, which appears serene and exuberant from outside, but there is no turning back once you step in it. He did not set the trap, but simply revealed the trap and left us there pondering--unsettled and horrified. However, this book is no way comparable to Norwegian Wood, because Haruki Murakami started a story without giving it an end, or he might have come to the realization that the story was more than he could handle.

The first part of this book was magnificent and utterly intriguing. The story was surreal, I knew it was a novel, only an escape from my imperfect world, but I cannot resist the ideals it conveyed--a novel could well be the reality. It is not easy to draw a line between what is imagined and what is real, is it ever possible? Life is a dream, you wouldn’t know that you were in a dream until you woke up. Many keep themselves busy most of the time--work, family, ambitions, and obligations, so they won’t necessarily come across such a thought. But for those who are thoughtful, this seems to be a lifelong battle and an everlasting question, where does it lead us? If it is not going anywhere, why should we act or even care?

The world we perceive only exists in our mind. It is no more than a congregate of ideas, not a bit of truth. The world is impermanent, but we tend to construct our experience based on time and identity to create a permanent or coherent sense. Again, it only offers temporary relief but backfires when people realize that the world is nothing but a lie, a lie that is too big to accept.

Most (should I say all) characters in 1Q84 are loners, incredibly isolated in the fortress that was built by themselves: Tengo, Aomame, Ushikawa, Fuka-Eri, Komatu and the leader. They have always been alone and lonely. They desire human contacts, especially the warmness of human body, but too afraid to keep intimacy because they know that the intimacy is just another lie. Nothing is surer than the self and the solitude. Some might name this insecure attachment, but please tell me, is there any secure relationship, apart from the one you have with your self? It is not about trust, but hope. It is not being pessimistic, but too realistic. They aspire being understood by others, but they also know that it is impossible, or the possibility of finding such a person is literally zero, so they give up. They also refuse to believe in lies. To me, depression is as simple as this.

The last part of the book was too articulated--it does not have the natural flow of a story. Tengo and Aomame should be separated, and no bridge could ever link these two worlds that easily. There was a part of story untold, a critical transition that was missing, and thus leaving the readers puzzled. If this is a story, it ends prematurely. If this is simply describing a state, a mood, it involves too much theory and logic.

8/8页

还剩5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