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慰藉之书》读后感精选

《慰藉之书》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3 22:35:22
《慰藉之书》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5-23 22:35:22   小编:

《慰藉之书》读后感:这本书通过讲述一个失去亲人的女孩如何通过阅读书籍来寻找慰藉的故事,展现了阅读的力量与影响。在书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孤独和痛苦,同时也体会到她通过阅读书籍找到了心灵的慰藉。这本书让人深思,让人明白了阅读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慰藉之书读后感第一篇

词语也是可以修复的吗?这些年看着越来越多的词语崩坏,中文的美变得越来越罕见,自己的词汇也贫乏到令人难过的境地,除了无可奈何,只剩下无可奈何。因此看到大卫·惠特说想重新修复那些词的时候,几乎是心里一震。

“我想挽救那些因过度使用而变得过于熟悉的词,提醒人们它们珍贵却被遗忘的真义。很多日常中被大量使用的词,我们其实并不真正理解它们,没有尽力或者不辞辛苦地去实现它们可能给我们的生命带来的意义。”

孤独、疼痛、勇气、命运、宽恕、感激、心碎、渴望……这些词语多么熟悉,可是从什么时候起变得那么陌生了呢?我几乎想不起有多久没有体验过心碎,又有多久没有真正感激过谁了。跟着诗人忽然深入这些日常的词语之下,回忆起上一次心碎的时刻,眼泪忽然涌了上来,彼时的一切竟还历历在目,如此鲜明。

大卫说:“记忆是通向个人自由的活的链接。”而他试图挽救的这些词语,某种程度上也挽救了我的记忆和感受。是谁写下了腰封上的那句话呢?“你怎样理解这些词,就度过怎样的人生。”这样一本52个词组成的《慰藉之书》,让人不想一下看完,也许留着每周读一篇,每次重新认识一个词语更合适。52个礼拜后,这些词串联起来,或许会编织成一个慰藉之年。

会吗?我不知道。但愿我也能够挽救自己使用的词,也能挽救自己。

慰藉之书读后感第二篇

要理解这本小书,先要理解书名的意思,Consolation的含义不只是“慰藉”,Wikipedia显示,在医学领域,consolation通常被如此形容:

Consolation is a gift.

Consolation comforts when loss occurs or is inevitable. This comfort may be one person's render loss more bearable by inviting some shift in belief about the point of living a life that includes suffering. Thus consolation implies a period of transition: a preparation for a time when the present suffering will have turned. Consolation promises that turning.

它是一份礼物,暗示着痛苦只是一段过渡时期:为现在的痛苦将要过去而进行的准备。

对孤独、美、自知、勇气、失望、害羞、愤怒、疼痛……这些日常词语的延展和深思,并没有给它们披上温情脉脉的面纱,而是直面不可避免的苦难,以无比的诚实态度告诉读者,它们都是生而为人的本质,但是通过与更深阔的可能性相连,我们有获得安慰与治愈的可能。

慰藉之书读后感第三篇

读大卫的文字,我经常会有一种 “战栗”,因为你的灵魂即将无处可躲。在认识大卫之前,我从来不知道诗歌也可以成为一种武器,在你想防御也无法防御的时刻,裹着灵魂向你直啸而来。在大卫的文字触摸到你的瞬间,你会理解什么叫俘虏,什么是心灵最深处的亲密。

大卫的文字是一种真挚的邀请。在那里,你会与位诗人和哲学家的号角相遇;一个爱着的、孤独的、有温暖、有厚度的朋友,邀你进入对生命最本质的对话和思索。一如大海里的水手,邀请你进入他永不停息的航行。

在大卫 •惠特之前,诗人不会被邀请进世界各大五百强公司,用诗歌来呼唤管理者们关注人类对意义的重新构建,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 与世界,和人类彼此间最永恒的归属与关联。最早邀请他的波音公司,应该也不会想到大卫就此成为领导力发展领域用诗歌开路的先锋。

所以大卫 •惠特是一个传奇。他在全世界穿行着用诗歌演讲,在《财富》的董事会上,在欧洲的神圣殿堂。他也会在太平洋西北部岛上的家里,和他祖籍中国的夫人烤着火炉,想念他出生成长的英国约克郡,他深爱的爱尔兰。在大学里学习海洋学的大卫,经历过出海的风暴,曾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担任向导,也曾带领旅行队前往喜马拉雅山。

所以读大卫的文字时,如果我们仔细倾听,能听到那来自遥远海边的海风与海浪;听到一个在大风大浪里燃烧的灵魂,带着犀利的温柔与勇气,与你进行着最直击心灵的对话。

对于同样热爱着文字和大海的我,认识并成为大卫的朋友是一份值得感恩的缘分。感谢青豆书坊发现了大卫这个宝藏,将这份文字的光芒带回我梦里萦绕的东方大地,和我的故乡北京。

祝福所有热爱着灵魂的生命。

陈燕

于温哥华岛

慰藉之书读后感第四篇

看序言的时候,看到词语被滥用的时候,立马想到了PUA,本来释义是社交技能,褒义,而现在,被用来形容精神控制… 在作者的带领下重新去认识常用词,追源,不对,应该是回归词语本来的含义与表达… 很喜欢这个书,字,词语,话语,除了本身的意义,还有背后存在或者发生的环境,不存在褒贬,只有,情景再设… 感性词,用理论解释…从词语原意出发,到理论支持,回到接下来的实践…还有,颠覆了我对他的猜测预想,本来觉得是一个无聊理论,没到的根本不是,文风不无聊,还略带诗意……大赞!!! 在本意不那么好的词里去发现,去找到,存在于它背后的积极意义,动力,隐藏的希望,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而不是过分放大某个词,渲染更大的氛围,让自己困惑…

这几个是看完以后,自己印象深刻的几个词:

绝望,最后的庇护所,希望最后的壁垒,也诞生新的希望,它仅是季节性过度的一个中转… 闹鬼(原文haunted),在百度百科的解释是迷信,这个词,一直给人的印象是,都可以意会,但是没有谁能去解释这个词……这个作者,给了一个很好的回答,从客观,回到迷信,最关键的是,即使有迷信成分,也很好的给了这个词该有的出口… 心碎,生而为人存在的本质,都想避免,却是,美丽讽刺性的孩子气… 快乐,就去感受,完全且自由,完全慷慨的全然接纳…是我们与死亡的关系,向死而生的衡量,也是被践行的慷慨,快乐也有它的弱点,即将失去…当下,现在,马上… 成熟,连接过去,未来,现在的状态,不是只有一个或者两个…成熟,是一种尽情生活的能力…也是放弃与放手 朝圣者,这个词的浪漫之处在于,把自己奉献给终点,终点于启示世界…信仰,难以言表的事,朝圣者,让它保持真实仍然可能…

慰藉之书读后感第五篇

慰藉之书应该像字典一样随时对照来看。

作者选取了52个词,以深刻的洞察与智慧,重新发掘它们被遗忘的内涵。作者敲击每个词语,打开它们内部的秘密小径,借此带领读者从千篇一律的日常表层,下降到宝贵的精神矿脉;从逼仄不安的自我走出,与更深阔的可能性相连。

人生的每一种情感、每一处困境,都有它们可被接纳的合理性,以及潜藏的转机。

人生并非只有激流勇进。

当你身处困境,心灵感到疲倦,不妨回到那些普通而重要的的词语,重新审视它们。

作者说:我想挽救那些因过度使用而变得过于熟悉的词,提醒人们它们珍贵却被遗忘的真义。很多日常中被大量使用的词,我们其实并不真正理解它们,没有尽力或者不辞辛苦地去实现它们可能给我们的生命带来的意义。

孤独。教我们重新思量自身。

它包含着被抛弃的回味。

独处是一项艰难的修炼。

从工作、自身的某个想法或忠诚伴侣的身畔脱身而出,正是我们能欣赏别人、工作和另一种生活的关键——这让我们能独处的同时,也让他们有空间独处,使生活重新变得有选择;让我们的孤独成为一种可望的成就,而非被谴责的状态。

撤退

我们撤退,不是为了消失,而是为了发现另一块土地来瞭望和立足。

作者写到:我们经常在错的事情上坚持,不是因为继续努力会有成果,而是因为放不下最初描绘的蓝图。试图把缠住我们的东西合理化,只会让我们陷得更深,这时我们最需要的是干净利落的断开。全然、猝然与有时决然地将自己剥离出来,常常是真实、激烈、勇敢地重获自由的方式。

作者关于撤退的诠释使我豁然开朗,明白自己该怎么做。

慰藉之书读后感第六篇

“词语彼此拥有。”在弗吉尼亚 · 伍尔芙仅存的录音里,她嗓音沙哑地说。

的确,词语是我们的造物,但我们不要被自己对它们皮格马利翁式的爱蒙蔽了——它们不属于我们,因为它们不是能被我们占有的静止想法,也不是能交易的工艺品。它们是活的有机体,弹性而多孔,富有野性,不断进化。它们占有我们,甚于我们占有它们。它们滋养我们,甚于我们滋养它们。

词语彼此拥有,且我们属于它们。然而,我们词典中那些最普通的词,那些承担使命、传递人类基本真理与经验的词,它们的意义渐渐被损坏了:被误用、被滥用、被过度权衡或轻视,维度凋零,微妙失色。

你怎样理解这些词,就度过怎样的人生

在《慰藉之书》中,大卫· 惠特通过让词语回归自身,带我们重回语言之地,更因此让我们回归自己——作为寻求意义的造物,语言是我们最强大的能力,通过它我们探索世界这个古老的迷宫。对所选择的每一个词,怀特的写作更多的是复活它,而不是重新定义;更多是蒙田式的,而非考德雷式的。他的短章包含巨大的善意与慷慨的精神,让每一词语及其携带的意义恢复本来面目,不仅仅是人的,更是人道的。

“友谊是存在的一面镜子,是宽恕的证明。”他如此写道。在社交媒体时代,“朋友”这个词已经变得空洞,我们的文化已习惯于刻薄的冷嘲热讽与袖手旁观。怀特在他富于诗意想象、有魔力的织布机上,重新修补了这些老旧、被磨损得衣衫褴褛的词语,将它们变成富有思想与感觉的灿烂织锦。由此浮现的是存在的至高礼物——对词语内涵的更深领受。以此献给词语, 也献给我们自己

献给美丽的词语

慰藉之书读后感第七篇

在观察呼吸的时候,老师会教到一个让内心平静的方法,把注意力放在呼气停止的那一瞬,进入那一刻。通过这个方法,我们可以领悟“当下”,可以放下恐惧、不安、焦虑,进入平静。

《慰藉之书》的作者大卫·惠特也提供了一个类似的方法,并不是通过观察呼吸,而是通过进入词语的领地,深入探索这个词语在身心中的感受和意向。这个方法,可以找到词语和内心中|共鸣的喜怒哀乐,将潜藏的情绪释放。

书里涉及了52个词:孤独、雄心、愤怒、美、开始、包围、接近、坦白、勇气、危机、拒绝、绝望、命运、失望、宽恕、友谊、天赋、给予、感激、大地、闹鬼、心碎、帮助、隐藏、诚实、伊斯坦布尔、快乐、孤单、渴望、成熟、记忆、命名、怀|旧、疼痛、平行、朝圣者、拖延、懊悔、休息、强健、罗马、逃跑、自知之明、阴影、害羞、沉默、慰藉、触摸、无条件、单恋、脆弱、撤退。

大卫·惠特对这52个词语的解读,并不是从文化层面的考究进行的,而是通过词语直达内心,再将内心的感受捕捉,努力用语言描述出来,与陌生的读者相遇。这些词或许不是你心中的词语,当它们或许代表了人类心中的某种共鸣。毕竟,在潜意识之海里,我们曾经彼此拥抱。

凝视这52个词语,哪个会触动当下的你呢?我在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想要翻开“孤独”、“逃跑”和“撤退”。而当下正在打字的我,想要再看一遍“包围”和“疼痛”。

在这个词条下面,是编辑摘出的金句:“在被包围的日常中创造一种孤独,是个体能为自己做的蕞勇敢的事之一。”

包围本来是一种压|迫,一种力不从心的忙碌和焦灼,一种喉咙发不出声的求助。可是大卫却在包围之中,让“孤独”成为一束光,将处在层层包围中的“心”一把拉出,以勇气为证,开辟出了自|由的美好岛屿。

大卫对此感触:“我们发现,有人来敲门,即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荣幸。被世界看见、认识和需要,有空间来接纳众生与万物,绝|对比相反的情形更好。”

而“疼痛”下面编辑摘录的金句是:“疼痛是一条孤独的路径,没有人能知道我们那特定的痛苦有多深。”这个描述启发了我对“疼痛”的看法,疼痛在我心里不是通向孤独的路,而是走向内心时产生的摩擦。当走过这段不是让我很好受的风景之后,我与心之间的阻力会减少。

《慰藉之书》对这52个词语的解读,并不是属于每个人的心灵朝圣|地,它来自一位陌生的朝圣者,在它带来的启发中,我们借着一个个晶莹透亮的词语,走进纯粹透亮的内心,随着和谐之音归于自然与平静。

慰藉之书读后感第八篇

这是一本诗人写的书,27个常见词,富有哲理的全新解读。不仅如此,这位诗人还被世界五百强的公司请去做培训,用诗歌重构人们对人与自然的意义。

这些词语是古老的祖先,在创立文字之初就已经出现的,充满着古老的智慧。现代的人知识远比古人多,但知道很多知识,却过不好这一生,似乎陷入了知识的诅咒。

就像《元智慧》中说的那样,“智慧是有创造力的,拥有智慧能创造更多的知识。”

《慰藉之书》就是这样一本小书,它既不是鸡汤,也不解决具体问题,帮助我们唤醒这些词原本的意义。就像做正念冥想一样,感受本真,获得力量。

孤独:原始而私密

人类有能力在与他人亲密共居或被世界的繁忙包围时,仍感受到最原始、私密的孤独。

孤独对于不同的人,意义是不同的。对于外倾型的人来说,他们的能量来源于和人打交道的活动,孤独则让他们感到恐慌。对于内倾型的人来说,他们应该能对大卫·惠特关于孤独的定义深表赞同。

大卫·惠特对孤独做了很好的限定:原始而私密,就是纯粹物理意义上的独处。他告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这种能力。

为什么呢?因为人人都需要物理意义上的孤独来关注自己,感受自己。可以内省,可以沉浸,不管是哪一种,人都需要一个时刻关注自己。

个体不仅不必为孤独感到恐慌,反而那是在被包围的处境下,个体可以为自己做的最勇敢的事情。

我们为什么而愤怒?

我曾经做过大五人格测评,在外倾性这一块,我的愤怒是满点的。测评报告告诉我,那是我心里积压的受伤,常常会不自觉的跑出来。

诗人告诉我们,愤怒是在意的最深刻形式,它冲破了意识的表层,身体的容量和理解的极限。尽管有时候,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刻那么愤怒,但潜意识知道答案,那是我们本质的镜像,被内心的脆弱压倒了。

我们以为,那件受伤的事情亚下去了,就过去了。但身体不会忘记,不管过去多久,还是会时不时跑出来。所以,真正的心理疗愈,可能会触碰最痛的记忆,挖出记忆深处的脓疮。

怎么开始一件事?

古语说,万事开头难,从古到今都是这样。这导致大多数人宁愿承受痛苦,也不愿意追求幸福。因为承受痛苦不需要思考,但追究幸福得考虑怎么开始转变。

“无论是好的开始,还是坏的,重要的是开始。”这一阶段要允许自己的无知,宽恕自己什么都不懂。

开始一件事,也许开头很痛苦。但永远不开始,就会一直痛苦。

这本书,特别适合夜深人静,独自一人,慰藉心灵。如果你总感到焦虑困惑,或者心理能量不足,可以来读一读。我们自己就拥有全部的力量。

慰藉之书读后感第九篇

既然这是一本《慰籍之书》,那这本书就应该是要给我们带来心灵安慰的。 作者大卫·惠特是英国作家,诗人 。作家的责任就是从语言的哲思中窥见其背后的真谛,并用这种哲思启迪我们思考的力量,让我们也能够重新审视这些语言所代表的真实含义,以这些含义背后的逻辑。其中正面的词汇能够给我们带来力量,那么其中很多负面的词汇呢?在深层次挖掘中,它们也有着存在的意义,也是为了我们生活的更好而存在。

孤独,这是这本《慰籍之书》的第一个词汇。孤独带给我们每个人的确实是一种不好的体验,所以作者会说“孤独是决然而立的一个词”,“独处是一项艰难的修炼”。但人类有着孤独的情绪,也就一定有着它存在的意义。孤独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孤独的渗透,教我们重新思量自身”,“使生活重新变得有选择”,孤独不就正是我们对于这个世界思考的开始嘛。 读了这样一篇短小的文章,你还会惧怕孤独吗?是不是给到了独处时的你一种应有的籍慰呢?

那么那些快乐的词呢?它们本就是我们生命的籍慰。比如友谊,这是每一个个人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存在的意义?和孤独完全是一个对立面。孤独让我们从内心审视自己,那友谊呢?“友谊是存在的镜子,宽恕的证明,友谊帮助我们能透过别人的眼睛看见自己”,依然是审视自己的一种方式。什么样的友谊才是值得珍惜的呢?“友谊的终极试金石并非彼此提升,而是见证”,见证者着幸福的到来,见证着成就更好的自己。

这里关于我们人生的关键词汇一共有52个,他们的每一个都通过这本《慰籍之书》作者诗意的语言,给我们带来以另类的思考,给我们带来人生的智慧,给我们带来籍慰。

其实,这本书如果脱离了这些词语本身的思考,诗意的风格、优美的语言、洞察世事的智慧,让我们沉浸于阅读之中,这本身就是籍慰的一部分。 《慰籍之书》,沉浸于阅读之中,就能够完成自我的升华,就能够带来重塑我们心灵的力量。

慰藉之书读后感第十篇

人的心境在日常生活中,会随着自身的xi惯,及表达方式而呈现出固定的理解,如,是偏向于乐观,那他们的意识里和现状也是表现得这样。现实生活中没有完美,当一个人尝尽了人生的百般滋味,那他(她)对生活的态度理解便是带着深刻情感,深沉思想的。在挫折面前不会轻易放弃或者仅仅了解表象之意。生活需要一种感悟的直觉,悟是一种心境感受,当我们感受到事物本质的事情,无论是那类意思,内心世界感受也会随之大放异彩或安静或忧伤。《慰藉之书》这本书带给读者的便是这样,英籍作者大卫·惠特选择了52个词,重新发掘它们里面被人们遗忘的内涵,解读其中那些实在又真实,美丽的含义。如孤独、美、诚实、感激、疼痛、勇气、命运、拒绝、心碎、拖延、天赋、阴影、害羞,你怎样理解这些词就度过怎样的人生。文字的优美在于人类赋予了它们每个字可以表达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意思。生活是严肃的,有了思考人生的能力,我们现实生活里才不会被表象所迷惑。

慰藉之书读后感第十一篇

我们时常被一些自以为是的正面情绪,或者负面情绪的词语包围,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苦苦挣扎,无法自拔。然而,困扰我们的不是词语本身,而是读不懂这些词语的自己。 例如,当我们面临困境,无力回天,出现"绝望"情绪的时候,是不是心碎至极,感觉整个世界都崩塌了呢? 然而,英国哲学家大卫·惠特在《慰藉之书》中写到,绝望是一座天堂,以其奇美与自我怜悯的短暂形式呈现;当我们想从伤痛中脱身就接受它的邀请。大卫把绝望比作是最后的庇护所。

因此,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人生的坍塌,也不必想方设法地从中逃离出来。实际上,当我们不再寻旧路找希望,它们便也不再以过去的方式伤害我们。 由此可见,绝望的解药并不是从事快乐的事情让我们转移注意力,而是鼓起勇气给身体与呼吸极大的关注。当我们集中注意力关注绝望本身时,证明我们已经有足够的力量承担绝望的全部重量。此时,我们会惊喜地发现,绝望已经慢慢消退了。 所以,"绝望"这个词本身并没有那么可怕,只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被我们有意或无意地曲解了。像这样,被我们过度使用或曲解的词语还有很多。 大卫·惠特在《慰藉之书》中从哲学的角度对52个常用词语进行了重新解读,让词语本身蕴含的意义重新现世,只要读懂它们,就能滋养我们内心,获得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有趣的是,大卫·惠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诗人。试想一下,当他用哲学的思维,诗歌的语言解读词语时,会呈现出怎样的一种文风。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你的文化底蕴稍微弱一点,未必会一眼读懂。然而,经过细细品味、慢慢琢磨,悟出的人生道理,似乎更经得起岁月的推敲。

【金句合集】(速速摘抄……) 【美】——美是对当下的收获,是世界转瞬即逝的刹那深印在我们内心。美是存在于外界的事物与内心深处的事物之间的对话。 开始——无论好的开始还是坏的开始,重要的是开始。在这个阶段,要允许自己有权什么都不懂。 【拒绝】——拒绝无处不在,甚至是美妙之事,你能看到它的慈悲与基本力量,它抚育与守护某种角色,直至准备好继续前进。拒绝可能是一次漂亮的蜕变。 【疼痛】——疼痛教我们更好地节制,关于运动,关于内心的爱,关于对自己的要求,最后,关于对他人的要求。疼痛加诸人美丽的贬低,让我们自然而然地变得谦卑,迫使我们丢下伪装。 【拖延】——拖延是美丽之事,就像一位耐心、友善的朋友,以及真实模式的揭示者。拖延让我们能浅酌不情愿之事的味道。 【懊悔】——真挚的懊悔可能是一种关注未来的能力,我们错过了一种浪潮,但能感知一股新的浪潮。充分的懊悔事懂得,即使在平凡的人生中,也充满了风险。 【休息】——休息不是自我放纵,休息是准备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放松之下,我们重新确立目标,我们更加慷,更加勇敢,更像一个邀请,成为我们想记住以及其他人也想要记住的人。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文字的美,以及对词语的更多诠释。而是通过词语洞穿人性,读懂自己,重塑一个更加健全的心灵世界。

慰藉之书读后感第十二篇

我们用文字来慰藉我们的灵魂……

写这篇书评的时候,正值夏至,天气热得不像样,好像全世界的空调都在开放,所以空气里才会像是进了干蒸房……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在地铁上、在等车的车站、在排队核酸的路上,所以那个时候我想,哪怕身体在闷热的环境里,我的思想也不能同时觉得烦躁……

正如书名那样,在闷热的户外,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我的灵魂得到了慰藉!

其实在读序言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有疑惑的,作者的文字让我认为这本书是用辞藻堆砌的让人不知所云的书,我深怕在读过书后,我不会得到慰藉,反而会一头雾水……

但当我开始读进去,这本书便开始了它的慰藉之旅……

与其说这是一本哲学书,不如说这就是一本由特殊关键词组成的词典,作者大卫·惠特用他的方式解释了包括孤独、友谊、绝望在内的52个关键词,而这里面有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每一个关键词看起来都富有哲理,让人时而觉得高深,时而又富有哲理,一不小心便戳中了内心深处!

在阅读伊始,在读到第一个关键词时,我便卡住了,我发现我很难get到作者的点,作者的文字晦涩而跳跃,我甚至一度怀疑是不是翻译的问题,但译者的翻译却又富有诗意,且用词妥帖……于是那一刻,我竟有些失望……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为什么会让人如此困惑!

但读到第二个关键词“愤怒”的时候,我觉得我的内心被击中了,那种像是陨石坠地般的击中,扎扎实实地击中了我的心里……

这就是我们真实的写照,我们常常愤怒,却很少究其根源,我们将所有愤怒的矛头指向别人,却不曾想,愤怒其实是自我认知的偏差……我们借着愤怒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同时也看清自己的内心。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本慰藉之书,不如说是一本帮助我们认清自我、接纳自我之书。因为只有认清与接纳自我,我们的内心才会得到慰藉,我们才会不再为一些虚无的东西所困扰,而是直面自己的内心,坦然地去接受自己的失败、绝望、愤怒……

我想,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这里面的关键词并不仅仅充满哲理,同时作者也在告诫着我们,想要得到真正的慰藉,首先我们要学会重生……而如何重生,我想,答案就在这52个关键词里面!

愿你我在这些关键词中,学会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从而迎接新生,得到灵魂的慰藉!

慰藉之书读后感第十三篇

做节目的时候,认真的学习了一本书叫《作家之旅》,在书里,提出了将故事模型分为“英雄之旅”的12个阶段。按照这个逻辑,我在自己做节目的时候,会用一些词语将这一些阶段命名,形成当期主题,比如,面对、勇敢、突破、坚持、朋友、感激、收获等。

这些词很好的帮助了我对于内容方向的把控,但同时,我也在使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己的肤浅。这些平时熟悉的、信手拈来的词语并不是像看起来那么简单。

在使用这种情绪类主题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很妙的现象,就是这个周期使用什么词,整个剧组都会被这个词带来的气质笼罩。

因为对这些词的敬畏,所以看到《慰藉之书》的腰封上写着“52个关键词,英国诗人、哲学家大卫·惠特以词语洞穿庸常,重塑我们的心灵世界。”“你怎样理解这些词,就度过怎样的人生。这样的字句的时候,我就果断入了这本书。

书很薄,本以为很快就可以看完,但是我却读的很慢。书里作者按照52个词,给出了52篇散文,字数不多,但是没有废话,逻辑清晰、文辞优美。作者对人性有着深刻的洞悉,对我来说是可以每一句都作为摘抄。整本书可以作为我做节目的一个指导。

作者大卫·惠特,不仅仅是诗人、哲学家。他是第·一个被邀请进世界各大五百强公司的诗人,是领导力发展领域用是个开路的先锋。他在全世界用诗歌演讲,在《财富》董事会上,在波音公司,甚至在喜马拉雅山上。

作者对孤独、美、自知、勇气、失望、害羞、愤怒、疼痛……这些日常词语的延展和深思,并没有给它们披上温情脉脉的面纱,而是直面不可避免的苦难,以无比的诚实态度告诉读者,它们都是生而为人的本质,但是通过与更深阔的可能性相连,我们有获得安慰与治愈的可能。

雄心:

我们能在工作上留下的伟大遗产,并不是将雄心灌输给他人——虽然这可能是我们介绍自己事业成就的第·一步——而是传递一种纯粹的荣幸感;因为我发现了一条可以追随的道路,我有幸走上它 ,与他人一起,体验了那么多困难与微小的胜利;而最大的潜在礼物是,成为见证者,也充分参与到对话之中。

愤怒:

愤怒是在意的最深刻的形式:在意另一个人,在意这个世界,在意自己,在意生活,在意身体,在意家庭以及所有我们的理念,在意那些脆弱、可能受伤害的一切。

开始:

我们总是偏爱精心筹划的故事,安于躲在恐惧的阴影中;我们希望地平线永远待在远方,从不做出完全或简单的承诺。但文章总是比需要的更长,而安全的回答是不可能的。

慰藉之书读后感第十四篇

一本非常唯美的《慰藉之书》,用抚慰人心的52个关键词变成了一本书,创作成了一本书,以一种私密,甚至秘密的方式开始成了世界各地读者们所喜欢的书,作为诗人哲学演讲家,《慰藉之书》也陪伴了作者的旅行生活。 这是富有创意的书,这本书我非常喜欢其排版的方式,书中有52个关键词,特别的引人入胜。直接引领读者了解其中的核心要点。翻开这本书,第一个映入眼帘的要点是孤独,孤独是让我们重新思量自身的孤独,孤独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从生下来就需要独自面对生活,人生就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我们很长时间都需要独处。 接下来是雄心,那么雄心这个词其实作者认为是凝固的欲望。怀抱雄心的益处是可以解释给别人听,我们能给予他们的不仅包括可能获得的奖赏,更包括事业本身的奥秘。作者对美也别有一番趣味,他认为美是对当下的收获,是当下内在和外在之间的桥梁,美是存在于外界事物和内心深处的事物之间的对话。 无论好的开始还是坏的开始,对作者的理解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开始,确实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连开始都没有,就在那里自我怀疑徘徊、犹豫不定。坦白是解放自己。坦白获得的是新的豁免,我们以新的目光认识自己对他人带来的伤害,这伤害不仅源自于世界,也源自我们隐藏的某些东西,保守秘密不仅是免受惩罚的防御,也是无法迈出勇敢的下一步。 坦白不仅是承认自己一度隐瞒真相,是投入更大的充满希望的力量,让自己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勇气是对我们由衷的投入生活,投入团体工作和未来的一种衡量。这本书中有关键的52个词汇,真的都是生命的核心,让我们通过这些词汇去领悟,感叹人生获得新的体会和慰藉。

慰藉之书读后感第十五篇

这本书是带着诗意的,所以它的作者是个诗人。

“孤独——孤独的渗透,教我们重新思量自身。”

“愤怒——愤怒是在意的最深刻形式。”

“命运——面对世界的方式,将决定我们看到的世界的面貌。”

……

我们的生活是被语言定义着的,我们会孤独、会愤怒,会面对失望与绝望,我们因拖延而懊悔、因诚实而坦白、因给予而感激。

但我们却似乎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些词语的背后究竟代表着什么?

而诗人、哲学家大卫·惠特就在这本《慰藉之书》中,为我们重新解读了这些词。他选择了52个词,以哲学的角度和诗人的目光去挖掘这些词语背后的深层含义。在人性的最深处,这些词语究竟代表着什么?

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思考,许多事情都会变得不同。

例如作者谈孤独——“孤独时,我们栖于自身的方式与人相处时并不相同。孤独时,我们作为一个问句而非肯定句活在身体里。”

正如蒋勋在《孤独六讲》中所说——“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明。”

孤独与寂寞是不一样的,寂寞是一种会让人发慌的情绪,而孤独只会让人更加饱满。

因为在孤独时,我们可以更好地寻找与反思自己。

再例如作者对于感激的定义——“最大的感激是对存在的感激。”

感激不应是被动的,而应该是主动的,因为看到蓝天白云而产生的好心情、因为吃到了超级美味的食物、因为这世上还有那么多书可以读。

这样想想或许昨天刚看完的一本童书《真好呀》它所讲的内核就是感激吧。

即使我们面对不好的事情发生,我们也要心怀感激之情,这并不是什么心灵鸡汤,而是一种面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对于一切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与其闷闷不乐为其困扰,不如换个角度,重新思考。

在这个焦虑而内卷的时代,我们仿佛在被一股洪流裹挟着前进。可如果停下脚步仔细想想,被裹挟着前进的话,既无意义也不快乐。

正如简介中所说——“人生并非只有激流勇进。”

大卫·惠特的语言富有哲理却又不会晦涩,语句温和却又饱含智慧,言辞温柔却又不失犀利。

而阅读无非就是通过别人的文字来找到自己的一种方式,这本书在这一方面就做得很好。

遗憾的是我并没有在网上搜到大卫·惠特所写的诗歌,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称大卫·惠特是她最喜欢的诗人之一,这也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心。

或许当代诗人总是面临着某种困境,但依旧希望如果有缘的话,能够读一读大卫·惠特笔下的诗歌。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