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中非情缘》是一部展现中非友好关系的纪录片。通过90后年轻人的视角,记录了中非两国人民之间的真挚友谊和深厚情感。影片中展现了中国援助非洲国家的善举和中非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这部纪录片让人深刻感受到中非友谊的真诚和可贵。
《90后的中非情缘》影评(一)
首先,这部纪录片向我展示了中非两国之间的深厚友谊和情谊。其次,这部纪录片唤起了我对非洲人的敬意。同时,我看到了非洲人民的坚韧和努力。最后,这部纪录片也让我重新认识到非洲大陆的挑战和机遇。
总而言之,《90后的中非情缘》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纪录片,它向我们传递了奉献、友谊和担当的重要价值观,同时也让我们更加关注和关心非洲的发展与进步。
《90后的中非情缘》影评(二)
第二集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在竞选浙江大学文艺汇演的主持人的这个位置,在本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来自于非洲,但是却可以讲出流畅的中文,确实给我震惊到了,同时也像我们传达出了其实中国的文化早已经走出了国门被其他国家的人喜爱和熟悉。而且本片的节奏十分舒服让我们沉浸在主人公于中国的学生发生的故事当中,也能让我们看到中国其实是一个接收度很大的国家,也表现出了国家之间交流。
《90后的中非情缘》影评(三)
我本人对非洲了解很少,但看了此部纪录片真的是刷新了我的认知《90后的中非情缘》这部纪录片 纪录片展现了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以及中非之间的友谊与合作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这部纪录片以真实的故事、感人的情节和精美的画面,向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而美丽的非洲,以及中非之间的友谊与合作。它不仅让观众了解到了非洲的真实情况,更让观众感受到了中非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友谊。
《90后的中非情缘》影评(四)
《90后的中非情缘》观后感
我对非洲的关心很少,对非洲的知识也不多,所以对非洲人有一些偏见。在观看视频之前,认为非洲人需要很多帮助或文化交流不顺利,所以沟通起来可能会有困难。但是《90后的中非情缘》中出现的非洲人们和我们没有什么差异。 他们也和朋友们一起吃好吃的东西,一起过生日,和中国人分享想法,一起讨论等等,只是人种不同,和我们的生活一模一样。
特别是,在第2、4集中,看到在浙江大学读书的两个非洲学生、克里象和米莱的生活,我觉得作为留学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视频中非洲学生中文说得非常好,沟通看起来完全没有问题,和中国人相处融洽,互相交流文化,共同发展。他们在中国的生活看起来很好,也很羡慕。他们之所以能说好中文,和中国朋友相处得很好,是因为他们付出了很多努力。我也应该和更多的中国朋友交流,提高中文实力。而且,希望有机会和非洲朋友见面交流。
《90后的中非情缘》影评(五)
筹备丝路文化节、准备晚会主持、拍摄mv、帮助筹办非洲摄影展、举办非洲美食节,每一集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事件完成叙述,其间通过对主角朋友或同事的采访对人物形象进行补充,具有一定故事性和可看性。片子里采访占了很大一部分,正式采访和情景式采访串联起了一个个小事件,让叙事更加流畅。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2集最佳搭档里结尾新年晚会部分,画面是晚会现场,主声音是对克里象的采访,现场的同期声作为背景垫音,使长段的画面和声音不至于过于割裂。还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延时摄影的画面,很大气,兼具动感和美感。
这部片子也存在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有些镜头可能由于手持使得画面过于抖动,后期加了稳定后可以明显看到果冻效应,比如第2集最佳搭档克里象和弟弟打电话时的画面;第3集非洲舞蹈中有较多虚焦的镜头,拍摄mv部分有对焦改变的多余镜头没有裁剪掉;第5集非洲美食中对于美食本身的镜头比较少以及叶老板开车部分的声音格外闷,这些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片子的观感。
《90后的中非情缘》影评(六)
《90后的中非情缘》是一部叙事结构较为中正自然的纪录片,其每一集聚焦一个核心事件的同时大体采取常规线性叙事结构,通过一个核心人物串联起各种线索事件,最终回归到主线,支线故事如第一集的参观王宫同时也为影片增加了一定的可看性,作为一部观察式纪录片,影片的叙事结构是较为完整流畅的。
一部纪录片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实际上就是找到乐意接受拍摄且不畏惧镜头的拍摄对象们,在拍摄对象的选择上,《90后的中非情缘》聚焦于非洲孔子学院的中国教师、生活在中国的非洲主持人等乐于且善于表达自身故事的核心人物,以及一些与核心人物有着密切关系的次要人物,通过展现彼此之间的关系来引出主题,很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影片通过中非两种视角的不同呈现,勾连两国命运的同时也展现了二者不同的地域风情、历史文化、思乡情怀,反而更体现出中非关系“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理念。
拍摄手法上,《90后的中非情缘》选择了传统的访谈、跟拍等方式,在画面与采访旁白的匹配以及空镜头的选择上做的比较优秀,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第一集5:35-5:48的一段画面,旁白声音自然轻松,配合流畅的画面剪辑,在说出影片核心命题时又不显得突兀,非常值得学习。
影片的质量非常高,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整体缺乏一些冲突和矛盾的事件,戏剧张力和爆发力略显不足,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难免缺少一些吸引力,某种意义上,这也反映了传统纪录片在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些困境。
《90后的中非情缘》影评(七)
《90后的中非情缘》采用了“中非对话体”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中国90后与非洲90后彼此交流合作的故事,深入展现了中非青年交流中的多样性和创新力。
首先,中国90后与非洲90后这个选题就很吸引人。在绝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中,非洲似乎等同于贫穷、落后、蛮荒。当中国青年踏上非洲大地,又将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个选题可以说兼具了被拍摄、被关注、被分享、被保存的多重价值。
此外,这部片子做到了以“旁观者”的视角去记录人和事,尽可能不用解说词,而是用画面和人物的采访来呈现故事,把理解权和主动权交给了观众。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集陈佳乐和hope等人一起筹备丝路文化节的故事。该集一开头陈佳乐带大家练太极的片段就已经把主人公的个性鲜明地刻画了出来。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乐观开朗、美丽爱笑的中国90后女孩。而后,该集围绕着“丝路文化节”这一核心事件展开,并穿插了多个小事件,在内容充实的同时也做到了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连接自然。而这种自然的连接是通过空镜、采访等多样的方法来完成的,让叙事更加流畅。
多机位的拍摄、正式采访与情景式采访的结合、充满异域风情的片头曲等等这些视听元素都使观众投入到中非交融的文化氛围之中。同时,非洲野猫、小鸡等自然的风土人情又呈现出了非洲的多样之美,拉近了影片与观众的距离。
可以说,通过这部纪录片,非洲观众可以对中国文化有更多了解,而中国观众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非洲的真实民间生活。
《90后的中非情缘》影评(八)
《90后的中非情缘》是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纪录片,它以“中非对话体”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中国90后与非洲90后彼此交流合作的故事,展现了中非青年交流中的多样性和创新力。
首先,这部纪录片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选题。在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中,非洲似乎等同于贫穷、落后、蛮荒。然而,《90后的中非情缘》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90后与非洲90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展现了中非友谊和相互尊重的真实面貌。
其次,这部纪录片采用了“旁观者”的视角去记录人和事,尽可能不用解说词,而是用画面和人物的采访来呈现故事。这种叙事方式让人感觉更加真实,也让观众更容易投入到中非交融的文化氛围之中。例如,第一集中陈佳乐带大家练太极的片段,就已经把主人公的个性鲜明地刻画了出来。而后,该集围绕着“丝路文化节”这一核心事件展开,并穿插了多个小事件,让观众在了解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非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此外,这部纪录片还通过多机位的拍摄、正式采访与情景式采访的结合、充满异域风情的片头曲等视听元素,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了中非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共同点。同时,非洲野猫、小鸡等自然的风土人情也呈现出了非洲的多样之美,拉近了影片与观众的距离。
总之,《90后的中非情缘》是一部展现中国和非洲国家友好往来的纪录片,通过讲述中国90后与非洲90后之间的交流合作故事,展现了中非之间的深厚友谊和相互尊重。观看该片让我们更加了解中非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共同点,也让我们更加珍视中非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尊重。同时,这部纪录片也让人们看到了年轻人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为中非文化交流和友谊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90后的中非情缘》影评(九)
视角设计上,《90后的中非情缘》有别于某方出发的单一视角,采用“中非双视角”,既有在非洲的中国青年叙事,也有在中国生活的非洲青年叙事。双视角叙事围绕“中非情缘”这一叙事主线展开,在丰富影片情节的同时,也更加全面地展现了中非青年的情感交互与中非文化的双向交流。
叙事安排上,纪录片共五集,即五个由各自的核心人物串联起的小事件:丝路文化节、新年晚会、mv拍摄、非洲摄影展、非洲美食节。在每集25分钟左右的时长下,完成一个事件的完整叙述,同时辅以人物关系、情感交织、文化交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了叙事完整、节奏合适,可见导演的情节组织能力和叙事功底。
人物选择上,跨国际视角下的视听交流作品,寻找合适的核心人物是重中之重。例如,第一集中国教师陈佳乐,在非洲传播剑术、中国歌曲、汉服文化,第二集克里象被德云社吸引,开始学习主持,并成功主持浙江大学新年晚会等。他们的故事中都少不了“坚持”二字,我想,这也是为什么选择“90后”这一年龄群体作为主体的原因之一,他们热烈、昂扬、充满激情,是文化交流中的新鲜血液,但同时他们又不失脚踏实地做好一件事情的坚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正是因为一辈又一辈中非人民的努力,才让中非情缘与文化交流跨越代际,延续至今。
拍摄手法上,使用延时摄影使得空镜具有动感,多次进行沉浸式采访,保留同期声,使画面得以衔接流畅,在拍摄美食时选择微距镜头,利用感官互通,让观众感受美食的色香味等等。
美中不足的是,部分画面存在问题。例如,第二集 7:50-8:05 出现明显的果冻效应; 8:10-8:45 克里象在车内的讲述,画面看起来过于紧凑、压抑。通过车前挡风玻璃拍摄道路,虚化的近景及道路车流,显得画面杂乱拥挤,影响观感。
《90后的中非情缘》影评(十)
《90后的中非情缘》的第一集围绕非常明确的核心事件“举办丝路文化节”,开展了逻辑清晰的叙事和架构。所呈现的故事真实且“接地气”。以年轻、新鲜的视角向观众呈现了不一样的非洲形象。片子剪辑节奏紧密有序,将大量的信息以深入浅出而又轻松的方式传达给观众,让看者在不知不觉中深陷故事的魅力之中。每集以小人物出发,讲述围绕在他们身上各个方面的故事,构成了鲜活的人物,也将主线故事完整地复述出来。观影中明显感受到拍摄调度的复杂性,多机位多视角的拍摄使影片的观赏性大幅提高。
事件选择
第一集
1.陈佳乐的剑术课堂
2.非洲人上计算机课
3.筹划丝路文化节的会议
4.老师们一起逛本地集市和做饭吃饭
5.中国老师参观布干达民族
6.中国老师穿非洲传统服饰
7.开会筹划丝路文化节细节
8.陈佳乐和非洲老师一起打太极
9.中国老师一起游览尼罗河
10.陈佳乐教学生唱中国歌曲排练节目
11.陈佳乐到非洲人家里做客
12.开会讨论横幅细节
13.非洲老师教中国老师乌干达歌曲
14.老师们一起熨烫汉服
15.学生穿上汉服排练节目
16.非洲老师陪中国老师看病
17.中国老师弹古筝
18.陈佳乐和妈妈视频通话
19.丝路文化节的前期准备工作
20.丝路文化节的节目表演
21.陈佳乐与非洲老师一起放风筝
第二集
1.克里象主持晚会
2.克里象参与语艺队主持人内训(读绕口令、朗诵)
3.克里象参与浙江大学新年晚会主持人面试终审
4.克里象和朋友们一起吃饭聊语言
5.克里象和弟弟视频通话
6.克里象乘车谈对杭州的印象
7.克里象和朋友们租赁主持服装
8.克里象和朋友们打篮球
9.克里象和同伴一起练习主持稿
10.克里象和同伴们进行彩排
11.新年晚会当天的前期准备工作
12.克里象紧张地准备和练习
13.克里象正式主持浙江大学新年晚会
14.非洲鼓表演节目和啦啦操节目
15.新年晚会顺利结束,克里象与朋友们拍照庆祝
叙事结构
影片整体采用非常典型的三幕式结构,第一幕从陈佳乐的剑术课、计算机基础课开始,建构了背景、明确了主角,不仅是非洲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呈现,也是关键教师人物陈佳乐的出场;由此引出共同举办丝路文化节的核心话题、进入第二幕——丝路文化节的准备过程,对日常生活和活动准备细节的叙述相继铺开;最终影片在丝路文化节成功举办的部分达到高潮并走向尾声。全程还穿插了对于人物的专访及情境式采访,丰富了人物形象和故事细节,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其心理和情节发展。采用主线叙事支线辅助的叙事结构,在筹备丝路文化节的核心事件之外,用多个日常小事件串连起中国教师在乌干达生活的日常,这种叙事强化了故事的可看性和受众收看的专注度。而这部纪录片最可贵的还是在于“90后”。纪录片全程没有旁白,只有同期声及采访,也就可以说全片都是以主人公的视角展开的。以一个来到非洲任教的年轻女孩的视角,讲述举办丝路文化节的故事,用小人物、小故事展现大时代、大背景,相比以往的国家宏观视角的宣传,或许更能触及人心,也充分展现了微观个体与时代大流的交融。
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上,主题曲令人印象十分深刻。非洲朋友们一起用中文唱着歌、甚至还有rap,在欢快的曲调中让人感受到非常深刻的文化交流和情谊。整体镜头都比较规整,全景、特写、空镜适当穿插,偶尔有晃动等等在纪录片中也是一种真实性的补充。整部影片一直保持较稳的运镜,但是在片中人物扭动的时刻,故意晃动镜头,使得人物和画面同时晃动,强化了扭动的感觉
千年前,唐太宗李世民都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以某种程度上说,注意和观察镜面反射效果,是人的本能之一。在摄影中,利用镜子来进行构图和表达,就是利用这种本能。在老师教授的房间里,利用镜子,增加画面的丰富性、空间感和立体感。影子,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影子能够在画面中起到“扩充”场景的作用。片中红墙上的人影,富有艺术气息,增添古朴的感觉。同时利用影子就可以起到对画面净化的作用,从而突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