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风之画员》,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小说中描绘了一个充满美好与温暖的世界,让人感受到了心灵的宁静与舒适。主人公通过绘画和大自然的交流,找到了自己的内心平静和应对生活的力量。这部小说让人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美好与温暖。
风之画员读后感(一)
很好的书。收录了两位画员的主要作品,而且对画作进行了详细的评讲。整部书是以画作为线索讲述故事的。故事很淡,没有画作本身给人的震撼和感动来的更为强烈。
1/8页风之画员读后感(二)
画中的故事是隐秘的,润福的情感思绪是隐秘的,隐藏在细节中的真相,等待着有心人去揭露。
品读润福的内心世界,就像品读她的画作一样动人心弦。她的内心不是直白的展露出来的,是借人,借物,借题,象征的来比喻,隐喻的来表真。
因为,真相太过于耀眼,她的梦想和欲望太过炙热,以至于让她害怕,她不得不加以掩饰和削弱,用委婉曲折的方式表达,不易让别人察觉,既增加了神秘的意境,也保护了她一心要守望的秘密。
她心里在想什么呢?究竟爱着谁呢?留下美人图后她又何去何从呢?
弘道的孤苦与悲切指出了答案,他爱她,她爱她,她爱她。
润福寻她去了。
2/8页风之画员读后感(三)
看了剧版后,就迫不及待的看了小说。 发现原著和剧版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不管是人物设定还是剧情比重方面。 原著中的所有人都厚重而克制,完全就是历史剧的风范。其实原著对于润福的内心描绘相对很少,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弘道的猜想而道出的。原著把润福写成一个迷,使你还不知道知道谜面是什么却已经好奇答案。 对于贞香的直接描绘就更少了,都是通过对话环境行为表现出她的性格和心境。不过五两的故事中,对于情感描绘相对少而弘道的情感描绘就超多,因为润福与贞香的感情与艺术精神上的触动有关。而弘道的情感就单纯的多也容易理解的多。 所以弘道就凡人得多,他本身就是讲述者,他本身就喜欢着润福,他本身就想搞清楚师傅之死的真相,所以他情感意识动机都具有,反而是润福和贞香离我们很远,所以最后也离开了弘道,离开了我们。
3/8页风之画员读后感(四)
作者详细写了如何制作颜料和制纸,以及鉴赏画的一些方法,书中出现的插图都是当时的美术作品,把书提高了一个档次。 在B站看了电视剧的五两cp的剪辑后才看的书,但是书的重点是师生恋,老师爱上了这个绘画功底极高的女扮男装的学生。内容悬疑的部分不多,可是强烈要求换结局! 为什么由男一男二组成的剧里边,男一或者男二其中有一个就是女扮男装的呢?编剧觉得这样的故事很有趣是不是?是编了最终真的是同性恋怕社会压力或者于心不忍是不是?是觉得写其中一方在认知自己性取向的过程中煎熬挣扎很虐心很刺激是不是?可是,编剧作者们,能不能动点脑子把bl写完啊!你这女扮男装的梗都不觉得用烂了吗?敢情都是不敢写这两个男男真心相爱怕社会不容国家不许是不是? 同性恋必须平权。 最后,文根英的颜值真高啊,完全沦陷啊。希望她能瘦下来,重返颜值巅峰啊。那时这部剧好像没能在中国火啊。敬佩韩国的电视剧电影业。
4/8页风之画员读后感(五)
读的初衷是想回忆韩剧的,开始部分确实和电视剧一模一样,更准确地说是电视剧在开始部分严格遵循了原著.但到两名画员各自画相同题材的命题画时,我才真正发现了读书的乐趣.
檀园和蕙园根据帝王的命题以各自的观察作画,附在书中的画乍看上去内容相似,但在作者的剖析下慢慢显露各自的特色和个性。高潮的部分是最后一次决斗,内容、颜色、人物肢体动作、画面平衡等等,第一次发现看画是很有门道的事情,看到作者通过笔下人物鉴赏和分析画作的时候,很有畅快淋漓的感觉,甚至能勾起人提笔学画的愿望。我把这本小说读成了画作鉴赏,算得上意外收获吧。
不知道历史上是否确实有两位画员数次对决,如果是作者把檀园和蕙园各自的画作挑出来创作了这样一本小说,那实在是构思巧妙。突然想到中央记录频道播出的《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也有同样的巧妙。
通过表象延展到各层各面,跳出固有的思维,全书都透漏出这点,无论是画作的分析,还是蕙园的性别,檀园的视觉。我真正难以理解的是金朝年和大监的设定。金有卓越的鉴赏能力,他的成功最初是自身勤奋,后期是作奸犯科,千方百计洗脱自己低贱的出身,但是最后全部身家输给贵族出身卑鄙的大监。让人不禁惋惜,满不符合商业化的结局。作者通过这两人想表达什么?
发现这篇东西不像书评,更像读后感了~
5/8页风之画员读后感(六)
畫是一個很好的隱喻。一方面,畫需要與「真實」達至某一種合轍押韻,遙相呼應,但另一方面,畫作是創作者作為主體對於其所處世界的在線,是充滿真實和虛假、主體與客體、人與神的糾葛的纏鬥。
小說中,申潤福說:「繪畫就是思念,畫卷會變成相思,相思也會變成畫卷,如果有思念之人,就會有容顏之畫,如果有思念之山,就有山岳之畫,忽然看到容顏之畫,就會思念畫中之人,忽然看到山岳之畫,就會思念畫中之山」。能喚起思念的畫,必定是用盡能量去畫的畫,而這樣的畫,也必定因為注入了畫師的心血而有了靈性和靈魂。這樣的畫也注定無法屬於圖畫署,因為它包含了行禮如儀的朝堂所無法控制的,蘊含著顛倒的力。潤福的師傅感慨:他的光芒突如其來,令人難以忍受,像劃破黑暗的驚雷。這種光芒來自於衝動,一種無可消解的,對於「紀」和「念」的衝動。
小說裡描述的幾位主人公都是充滿著這樣的「成為人」的「生死愛慾」的衝動以及抑壓衝動的矛盾感的人。毋寧說,他們的衝動本身就是矛盾的。申潤福的衝動在於她要畫一切有情之人物,「所有的一切,所有存在的一切我都想畫。天空、白雲、風、鳥、水,還有人,面帶微笑和眉頭緊鎖的人,爭吵的人和 相愛的人,男人和孩子還有女人」。拒絕格式、打破戒律、隨心所欲的畫。但卻在現實中不斷遭遇挫折和打擊。甚至乎,對她來說,自我的覺醒不僅痛,而且危險。畫在一定程度上是追求陳年往事真相的手段,也是她成為一個人的必由之路。她需要變成畫師,才能找到真相,但成為畫師和作畫本身又蘊藏著巨大的矛盾。她畫作中石破天驚的光芒整整來自於矛盾。師傅檀園的衝動是看到了天才的潤福,想隨光的軌跡起而行之,但必須要在建制中為自己和潤福這樣的異數求一線生機的矛盾。貞香的衝動是她作為一個演奏伽倻琴的妓生,對於琴和自己的自傲和自身處境的矛盾。申永福是作為真正的子嗣,卻活在申潤福的陰影下,他的衝動和矛盾是,他用心血性命追求的顏料的藝術也和他自身一樣,是一種可見的不可見——無人會在意這種顏料從何而來,但這卻是他的意義所在。就連金朝年也充滿這一類的「衝動的矛盾」,他在京城的搏殺如此驚心動魄,而他在搏殺中有表現出如此滔天偉略,但他始終是一個出身低微的商人。種種衝動中的矛盾,綜合起來,就是人對於可見世界中不可知部分持續探索和紀錄的衝動,就來自於這種對於生死愛慾的本能的不懈渴望。看到表象而想知到看不見的部分的僭越,以及不斷追求與燃燒的譫妄。這是一場徒勞卻有功的夢,就如同驚雷流星,轉瞬即逝,但於其瞬間,便可睹光明。
6/8页风之画员读后感(七)
几年前,一次到朋友家玩,正好碰见他在看碟。屏幕上一个画匠在描绘一群河边洗澡的女人,裸露着胸膛嬉笑打闹。当时就笑朋友:“还看A片呀?”他立即纠正说那是讲述韩国一位画家真实事件的电影。我笑笑没再问,但记得当时的画面确实很美很性感。
2010年末,我拿起李正明的小说《风之画员》翻看。看了几十页,突然间想起那部电影,没错,就是那个女扮男装的韩国画家的故事,而且居然是悬疑小说。这更让我大吃一惊,因为直到书读完我都没有悬疑的感觉。
可能是我太迟钝了?不,实在是因为那些美得让人叹息的文字,那样华丽又单纯,用词造句精美得让人惊讶,好象无一字可以改动,让我完全忘记了是在讲一个充满悬念的故事。开篇是一位老者的喃喃自语,充盈着浓烈的爱意,敦促我进入他的故事亦或追忆,全然没有探究疑案的情绪。
故事围绕着一幅无脸图展开——就象世上很多珍贵且久远的画作,总是藏着秘密和玄机一样。李朝时代的图画署发生命案,留下一幅没有脸部的人物画,它成了破案的唯一指向。多年后,才被故事中的两位天才画家解答。一位是开篇那位的老者,倍首瞩目的宫廷画员;另一位是他的学生、对手、和恋人。如此多重的角色关系,蕴涵着无穷的感情牵绊,强大的爱情主题和无处不在的艺术氛围让我的心随之跌宕起伏,深深沉醉于作者描绘的色彩之中,悬疑淡了,画却更浓了。
十八世纪的韩国,女人只能假扮男人才能在宫廷画画,才能暴露在公众中寻找素材感受万千生活。这和当时亚洲其他国家的风俗何其相似啊。所以主角一旦是女人,她的感情纠葛和行事作风立即变得与众不同,连她的画风都是那么不屈不饶地只表现着世俗世界里的不同女性。压抑的身体和思想只能在画里复活,幻化成美丽性感的妓女、留泪相思的情人……那些至今珍藏在韩国博物馆、美术馆的精美画作适时地配合着故事的延伸,用饱含色彩的语言渲染着故事的真实和绚丽,强调着人物的心情。绘画的语言是如此强大,就象书中画家评说的那样:在普通人眼里,雾和霜并不重要,但对画而言却重如生命。些许的浓淡变化会彻底改变画的整体效果。凝滞,还是扩散,就在那一瞬间。
此外,我爱插画还没有爱到这么强烈过——几十幅插图精美雅丽,恰到好处地出现在故事中。每一幅都凝结着两位主角的心血,恰如其分地帮助故事深入递进。共同展现了韩国各地的民风民情,并大胆开创了风俗画的先河。单只这一点,就足以让两位天才画家名留青史。随着案情逐步明朗,女画家的身份终于暴露。她的爱恨印在了画纸上,永不消失,但她的画风和性别决定了她的命运即将走向末路。所以她只能在精神上爱着她的老师,象风一样扫过这个世界却不得不离去。临别时她画下一幅美得让人窒息的仕女图,那是她一直珍爱的自己的原形:安静的神态,朴素的色彩。但那凝望的眼神却隐藏了多少忧伤,忧伤到让两人都变老逝去,忧伤到无数世纪后看画和看故事的人仍然会心痛到无言。
——“我爱他吗?也许我曾经爱过。也许我从来就不曾爱过。”老人在终年的孤寂中体味着怎样的情感呢?被展阅了无数次的那幅画,还有那画画的人,也在叹息吧?
7/8页风之画员读后感(八)
不yy会死的话唠同人女又来写评论了,关于五两cp也许会过度yy,自己长期写文章话题说不清楚。。我自己都放弃希望了
首先谴责下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如同云山雾罩,名为悬疑推理,其实悬疑推理的部分做的很差,看了三分之一就猜到主人公申润福就是调查中徐x那个失踪的女儿,作者也没有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机会揭开之前所有埋伏好的线索,写到最后申润福和老师檀园联手复仇的部分已经无力吐槽了。就是历史和艺术理论的部分做的比较扎实,特别是关于绘画本质的讨论,很多句子疯狂想全部抄写下来。
以下是这次想说的重点
五两cp是真爱!五两cp是真爱!真爱!的分割线.................................................................
小说结局部分是老师檀园的角度,所以结局不清不楚。申润福最后的结局怎样?她真的去找贞香了吗?这些问题先放一放。首先说一说我对檀园和润福师徒的解读(猜测)。
原著中檀园数次指出自认为才能不如润福,作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天才,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认为也许是因为师傅自认为自己的绘画没有润福绘画那样强烈的矛盾,无法像润福的画那样用激烈的情感感染人心吧。对于很多人看来,画家的职能仅仅在于将现实中的东西原封不动搬到画纸上。但是越是观赏大师的作品,越发感觉仅仅是逼真是无法成为大师的,归根到底还是靠画家的思考。有的地方画得逼真,有的地方画的含糊,给人们留下想象的空间,难道不是蒙娜丽莎的微笑令人沉迷的原因吗?有的地方画的纯净如天堂的幸福,同时又展现一览无余的暴力,大概也是卡拉瓦乔之所以闻名的原因吧。申润福的作品引人注目的魅力恐怕也来自于画员年轻的人生面临的巨大矛盾,时代不允许像她这样的女人拥有各种权力。申润福只有假装自己是男人,才能拿起画笔作画,才能为自己的父亲报仇,只有假装自己是男人,才能爱自己想爱的女人。但是她在图画署还是不能画自己想画的东西,想要敬仰的师傅同时是想要超越的对象,想要拥有的女人也无法拥有,甚至要到夺走女人的商人家里作画,通过这样的方式见到自己的爱人,同时又嫉妒着夺走爱人的商人。她的生命既然如此矛盾,于是更需要用各种极端的方式绘画,更要去挑战这个时代加在她身上的束缚,这其中就有图画署作画必须以墨色为主,在题材上亦有严格规定这一点。檀园可以满足于规则中适当的自由,润福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甚至在画员考试中画出禁忌的风俗画。这就好似有的人可以在十四行诗的格律中对格律加以改造,有的人却要写自由诗。所有的痛苦和矛盾也会反映在作品中,使作品获得令人惊叹、不安的力量。。即使被当做是疯子也无法阻挡的才华,这就是画员申润福,也是风一般的申润福。
师傅檀园和商人金朝年都无法真正理解润福对贞香的爱情,他们都从某个层面上懂润福的画,但是他们的思想也被常理所束缚。檀园被润福的惊才绝艳所征服,渐渐爱上了润福,同时又因为爱上男人而震惊,直到发现润福是女人才感到了安慰同时让他不安的是曾经自己爱上男人的罪,却变成了润福身为女人爱上女人的罪,这种罪让他不能理解,无法释怀。同时,商人金朝年买下了贞香,想要完完全全得到贞香的才艺和她的心,贞香爱的是润福让他非常痛苦、嫉妒,得知润福是女人让他如释重负,甚至认为润福是女人真相可以让贞香改变想法,忘掉润福。但是润福宁愿代替贞香,让贞香逃跑,这样的结局是金朝年完全无法想到的,润福用对一个平等的人的态度爱着贞香,也愿意为了对贞香的爱付出所有。
最后继续说润福对贞香的爱情。。正如之前润福不小心对檀园表白的那样,“我的心里也有一个人,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而是一个人。”不得不感叹下对于艺术生来说,美的存在比性别更重要吧。。?或者说申润福本人也并不能以男人或女人来称呼,而是一个更加完全的人吧?以前看到一位很喜欢的演员,他说演员既是男人也是女人,因为“通过扮演男人理解女人,通过扮演女人理解男人。”可以说一个艺术家没有兼具男人和女人的气质也很难有什么出息了。通过原著的种种细节我们可以看到申润福并没有什么性别认同上的障碍,她始终知道自己生理上为女,知道自己假扮男人是为了获取男人的社会权力达到自己复仇的目的,同时她并没有鄙视自己身上女人的部分,就像小说结尾她表白的那样,她将永远珍视身为女人的自己。但是小说中她也自始至终很清楚自己是爱着贞香的,贞香是她的女人,她渴望自己在有能力的时候真正地珍爱她。这种感情始终带着强烈的占有欲,润福喜欢贞香的身体,在端午风情中画上贞香,润福渴望让贞香属于自己,贞香被商人买去,她感到嫉妒而痛苦,这种感情并不因为润福是女人而减弱,嫉妒的痛苦充斥了他的画作,最后金朝年提出斗画胜利后把贞香送给她,这样的条件也让她无法拒绝。。对我们来说,可能只有一个男人才能拥有一个女人,因为我们为常理束缚,认为女人是男人的财产,是附属于男人的存在,我们很少反过来认为一个女人拥有一个男人,更不会认为在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的感情中也会充满了占有欲和激烈的爱情吧。。但是对于申润福这样的一个艺术家来说,我们的常理只是庸常之论,她已经挑战了绘画的常规,爱上贞香也只是身为一个人的人之常情了。同样,贞香对她的爱也是如此吧,艺术生之间的爱情太玄妙。。
分割线...........................................................................
关于结局。
又要回到男女间长期的战争了。前面已经说过女人附属于男人,女人是一件物品,似乎已经占据了大家的潜意识。就好像一提到我国的绘画就只有山水画是正宗,其他的都不做考虑。就好像一些人说的,长时间以来女人作为裸女的形象进入艺术馆(男人欲望的对象),但是女画家却不到百分之一。女人是男人的物品,是欣赏的对象,是激起男人痛苦或仰慕的存在,是天使是魔鬼,但是她们不是创造者。
当我们回顾各个民族古老的神话,回顾最初的文学,初民们认为人类是女人创造的,女人才是世界上的创造者,再回首古希腊的文学,那个时候女诗人受人尊重,诗歌中也有女人对女人的爱,有男人对男人的爱,初民们并不避讳这些。
在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战争中,男人无法完全拥有女人,女人也无法完全战胜男人,他们注定互相爱慕,又互相痛恨,男人想要完全拥有女人,于是创造了贤妻良母的神话,在这样的神话中,女人只能完全属于男人,为男人所有。男人并不明白一个人并不能完全属于另一个人,如果没有完全的平等,注定会有不断地奴役,欺骗。你想要奴役你爱的人吗?你希望大家互相奴役吗?人们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就真的天经地义吗?
小说中檀园仰慕徒弟润福的才艺,认为自己能够保护她,拥有她。直到最后他才发现真正的画员,她是履风之人,她不想依赖恩师的肩膀,她不需要檀园来珍爱,因为她真正地珍爱自己。
同样,时代在改变,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不再理所当然,新的农作物在引入,人们可以凭借经商获得财富,一直以来严格的等级制度变得松动,更多女人得以拿起画笔,表现自己惊才绝艳的才能。
也许只有在这样的时候,男人面对着更加平等姿态的女人,才能反思认识他们的母亲、姐妹、朋友、妻子、恋人、女儿,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吧。
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