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纠缠的树读后感1000字

纠缠的树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6 06:55:33
纠缠的树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4-26 06:55:33   小编:

《纠缠的树》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作者通过描绘一个纠缠的树来比喻人们内心的纷乱与困惑。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树的形态与姿态,令人感受到它那种扭曲而又坚韧的生命力。同时,作者通过树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以及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纠结。这篇文章让人深思,引发了我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纠缠的树读后感(一)

《纠缠的树——一部全新生命史》

[美]大卫·奎曼 著 吴晓真 译

纠缠的树读后感(二)

唤醒了一些高中的生物知识哈哈哈哈,当时只是知道操作方面,现在对于用途有比较深刻了解

还挺奇妙的知识,而且意外的没有很晦涩,可读性蛮高的

或许是从某一天,或许是科学家发现基因开始,命运的齿轮开始旋转

疾病的种类真的很多,人类生存到现在真是不容易,那么多年不断进化形成今天的人类

关于人是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物,也有很多探讨

当森林里只有一棵树,那么只有一种可能,森林是假的,树是被放进去的

很有趣的猜测

纠缠的树读后感(三)

这是一本科普,关于生物科学;这是一本生物学家们的传记,他们很传奇。

行文有趣,字里行间都透着讲故事的味道。400多页的书,读起来一直津津有味——也因为这棵树确实纠缠得很。全书分了七个部分,84个小篇目。每一个小篇目结束的时候,常留下一个扣子,让人忍俊不禁,感觉刚读完一个故事,结尾告诉你,这是假的,且听下回分解。阅读的我,比那些正在探索的科学家的心情好多了,至少我已经知道那是错的了,继续读下去条理清晰,跟着作者一步步推进。好多生物书上的名词,再次活跃在脑海里,学生那会儿可没学的这么系统。

科学家们各有各的脾气,所谓的伟大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论证。作为一场对兴趣的专研教学,也是挺精彩的。大开本的生物书,里面的每一条都是经历了这么多转折才得出来的结果,没有什么是必然的。读这本书,也能找回一些学生时专注的样子,给自己提提劲儿。

纠缠的树读后感(四)

摘抄:“关于古菌的最新认知是,所有的动物、植物、真菌,以及所有细胞核内有DNA的复杂生物,都是这些奇特且古老的微生物的后代,就连我们人类也是其后代之一。也许是这样吧,这就像是惊闻你的曾曾曾祖父并非原籍立陶宛,而是来自火星。……让我们产生了新的疑惑,还对人类的身份认同、个体性和健康状况造成了重大影响。我们不完全是我们原先自认为的样子。相反,我们是复合生物,而我们的祖先似乎是一群来自生物界黑暗地带的生物。” 感想:人类关于“我是谁”的问题,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与探索。以前,我一直以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仅仅是哲学问题;后来由于《三体》的火爆,我又被带到科幻世界,带到全人类的生存问题,带到宇宙大爆炸,我又觉得这也是物理学家在思考的问题;而在读到《纠缠的树》后,想起《自私的基因》,又看到生物学们的努力,原来,这种抽象的问题,从来都是可以具体到每个人,每件事中。 科学的某种魅力或许就是在于那些不确定性,“它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事实或定律的集合。”“它是某种壮丽但不完美的人类事业。”

纠缠的树读后感(五)

对于生命起源的探究与物种进化发展的探索,一直以来都是科学界和普通读者关注的话题。

《纠缠的树》通过讲述分子系统发生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展示了生命演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作者大卫·奎曼是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和科学作家,他的作品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介绍了生命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理论。

这本书的语言流畅易懂,并配有丰富的插图,使得读者可以比较轻松地理解其中的内容,不仅为普通读者提供了关于生命科学的深入了解,也为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

但是还是要说,作为一名普通的无基础读者来说,由于这本书涉及到一些分子生物学和进化论的专业知识,某些部分可能会对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读者构成一定的挑战。叙事的角度和思路多番变化,非常符合书名,阅读的时候需要特别专注,否则我这个白痴读者就开始思绪飘忽,无法专注了。

另外,这些年真的切实感受到了各种病毒细菌对人类的影响。在当下,更加为人类的未来感到不安,希望排放核污水的无耻国家自食其果,不要影响到其它地球上的生物。但这终归只是幻想吧,唉。

纠缠的树读后感(六)

是一本比较严肃的主打从 细菌/核糖体 入门/入手 的科普书籍,如果对这方面了解不多或兴趣不大,会有一点阅读难度和壁垒,但同时又会对我们熟悉又陌生的身体会产生敬畏之心。

整体来讲文字描述并不像《人体简史》那样生动,和《基因传》是类似的,里面在我看来理科生最大的幽默莫过于第二部分的第11节:

“他们甚至成立了一个半开玩笑的小型精英俱乐部,其成员只有20人,因为作为生命基本成分的氨基酸只有20种。他们会在俱乐部里交流关于编码和蛋白质合成的想法,还将其命名为RNA领带俱乐部。之所以起这么个名字,是因为RNA这种中介成分的神秘面纱仍未被揭开,而领带这种颈部装饰象征着校友之间的情谊,是俱乐部成员微妙的自嘲。加入俱乐部的科学家都有一根相似的刺绣领带,而他们的领带夹各不相同,分别代表一种不同的氨基酸。他们诙谐地接受了各自的氨基酸身份:丝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等,真是可爱的做法。”

同章节还有一个观点让我感动:

“在1967年出版的《遗传密码》(The Genetic Code)一书中,他完整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进化论的观点。该书高瞻远瞩、雄心勃勃、推理严密,书中的观点大多数是错误的。但在科学的进程中,错误并不意味着无用。”

原来我们并不用每一次都做得正确。

纠缠的树读后感(七)

《纠缠的树——一部全新生命史》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科学书籍,作者大卫·奎曼以生动的语言和深入的研究,引领读者探索了基因技术对进化过程的重大影响。本书不仅揭示了分子技术在理解生物进化中的关键作用,而且通过展示分子技术在不同生物领域的应用案例,让我们对生命的历史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首先介绍了进化的基本概念和传统的研究方法,包括达尔文的进化论草图、奥吉耶的植物学之树、希锲科克的古生物图等等。然而,随着分子技术的诞生和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开始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进化的方法。通过基因测序、分子标记和DNA比较等技术的运用,我们能够从微观角度探究生物之间的遗传关系和演化路径,从而更准确地推测其进化历程。 本书的核心部分着重介绍了分子时钟和系统发生学这两个在进化研究中起关键作用的分子技术。分子时钟是一种基于DNA或蛋白质序列的方法,通过测定物种之间基因变异的速率来推断它们的分化时间和进化关系。系统发生学则是研究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及其进化历程的一门学科,通过构建系统树来解析各物种的演化地位和过程。作者在书中展示了分子技术在不同生物领域的应用案例,包括动物界、植物界和微生物界等。这些案例不仅丰富了读者对于进化过程的认识,更深刻地展示了分子技术的潜力和优势。 例如,通过分子技术的应用,科学家们揭示了人类和类人猿之间的共同进化历程,证实了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亲缘关系,进一步支持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此外,作者还对分子技术在解析群体进化和物种形成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讨论。通过对不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和分析,分子技术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种群的演化历程和物种形成的机制。这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纠缠的树——一部全新生命史》是一部集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于一体的杰作。作者以流畅、有条理的行文风格,以及对分子技术的深入浅出的解释,使得这部作品既具有科学价值,又具有广泛的读者吸引力。无论是对生命科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还是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和收获。我强烈推荐这本书,让我们一起在“纠缠的树”中探索生命的奥秘。

纠缠的树读后感(八)

这是一本关于生命起源与进化的生物学史书。在四百多页的篇幅里,它全面地介绍了从达尔文时代至今的进化理论发展进程。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的庞杂与丰富,它所介绍到的生物学家及其理论数以百计。

虽然该书介绍的是生物进化史,涉及到诸多科学理论,但是它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这是因为作者大卫·奎曼用了讲故事这一方式,让书读起来生动有趣。随着社会的进步、研究的深入、认知的发展,人们对于生命进化的理解也会不断纠正。在这个过程中,持有不同观点的科学家之间会产生争论。在科学理论剧变的时代,科学家之间的质疑与争论,也增添了作者所讲述故事的趣味性。

当然了,由于涉及的人物与故事太多,该书看起来可能会缺乏系统性,读着读着我经常记不住部分人名和他的理论,只留下个大概印象。这也是史书常有的特点。

读完该书,我们可能会产生很多感悟。我们会发现,科学的发展充满了荆棘与波折。我们会发现,那些在教科书上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有喜怒哀乐、会生老病死的普通人,他们并不仅仅是书上的简单符号。我们会发现,进化论的生命之树,如同迷宫一样复杂。我们会发现,生物体就如同一部无比精密的机器,而且充满了艺术感,进而感叹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

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到最新的分子技术,在短短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人类对于生命进化历程的理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命从最初的简单形式,演变到今天纷繁复杂的形态,这个过程到底发生了多少事件?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生物之间相互纠缠、相互影响,让进化之路显得更加复杂。正如该书封面所提到:“你的基因不只来自祖先,还来自细菌、蚊子甚至病毒。”这些出人意料的发现,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于生命、对于世界的认知,甚至会改变我们的哲学观念。

而且,科学的步伐仍未停止。我们今天奉为圭臬的理论,有可能在将来就被彻底推翻,正如我们毫不留情地推翻前人错误的理论一样。追寻真理的道路,远没到终点。

纠缠的树读后感(九)

初听到书名,以为《纠缠的树》讲的是树的进化史,但实际上这本书和树没有任何关系,这里的“树”是一个概念,指生命之树。本书围绕这棵生命之树的树枝、树干一点点勾勒,向读者展示了生物进化科学的演变,并揭开了分子生物学的最新发现如何改变我们对进化和生命的理解。

虽然是一本生物学相关的科普图书,本书的阅读却是有门槛的,至少高中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必须掌握,否则会在书中“不断进化”的生物学概念中晕头转向。对于生物学相关的大学生或专业工作者,强烈推荐这本书,因为阅读中你们一定会很多次“老友重逢”的惊喜,书中很多名字,你不一定认识,但一定在专业课本上听说过。在这本书里,除了科普知识,你还可以了解的那些大佬的生活和八卦。

尽管本书受到很多媒体、评论家的赞誉,但作为豆瓣鉴团活动的参与者,我有必要对自己的“读后感”和书评负责,需要客观的评价这本书。在未拿到书之前,我对本书的期待是像《基因传》一样,读完之后能刷新认知、让人无限回味的科普类读物,但读完后发现,我对它的期待或许太高的。一方面,如前面所讲,如果阅读本书前对分子生物学相关的概念没有基础的理解,读起来便会云里雾里,因为有时作者仅仅给了你概念,而没有展开这个概念背后的具体内容,对于没有相关知识积累的普通人来说有理解的难度;另外一方面,本书提到了太多名人,几乎每个章节就会出现一两个新的人名,与前章节没有连贯性,过于琐碎,阅读的过程也没有畅快的感觉。

本书的作者大卫·奎曼是记者和科普作家,全书也是典型新闻报道讲故事的风格,讲了很多在我看来和主体无关紧要的八卦和细节,比如某人的出生地、家庭背景、长相等,就像看在看冗长的报道,似乎作者不仅仅在讲纠缠的生物学科学的演变,也在讲纠缠的八卦。书中本身的内容理解就已经有门槛了,加上这些琐碎的八卦,读起来便会觉得“纠缠”。

简言之,这是一本不错的科普书,为读者了解古细菌、分子生物学等打开了一扇窗户,但是叙述风格过于“纠缠”,需要我们在纠缠的八卦和叙述中抽丝剥茧,真正发现和了解“生命之树”,感受科学研究和进步的魅力与惊喜。

纠缠的树读后感(十)

用不到一周的时间断断续续浏览完《纠缠的树》,不得不说书名取得挺成功,足以激发读者(至少是我)的好奇,让人忍不住想翻开一探究竟;而副标题“一部全新生命史”又充满了生机勃勃的野心,给阅读定下一份严肃又恢弘的基调。

但其实开始阅读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一部严肃科学史,更像是基因学界的稗官野史,以史实和科学发现为基础,配上生动翔实的演绎,构建了一部虚虚实实亦真亦幻的科学外传。整体阅读体验还不错,叙述逻辑清晰,语言风格明快,翻译顺畅,只是选材略显零散。我在好奇作者从哪里找来这么多迷你小素材的同时,也在疑惑选取素材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例如对一些出场时间极短的龙套演员来说,费半页的笔墨去交代他的某项与科学研究不甚相关的特点或轶事,是出于何种考虑。阅读过程中我曾一度觉得,如果把这本书改编成影视作品,可能会类似于某些国庆档大电影,有大量明星客串,每个人都各有千秋,但放在一起总觉得乏善可陈。此外,书中涉及大量的科学常识和生物学名词(如作者所说,但凡有更通俗的名称可用,他也不至于堆叠这么多专业名词),而全书几乎所有的配图(可谓相当粗糙哈哈)都只用来解释“树”的概念(个人认为最没用的一par),对真正抽象的概念诸如DNA、RNA的排列,却只是在用大段文字进行描述。对于高中生物知识只能用“残存”来形容的我这样的读者,极大地影响了阅读和理解的进程。

最后想谈谈我对“纠缠的树”这个概念的理解。大概应该是说,传统的科学理论更倾向于把生物划分为近似树状(总干-分枝-更小的分叉,这样)的样子,最具代表的典型是提出进化论的达尔文及其众多拥趸,这些人被称为“抱树者”。而近现代的研究发现,在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之外,存在一些跨物种的“水平基因转移”现象,例如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的基因组,是有可能在不知觉的过程中并入人类基因组,并在遗传的过程中世代延续下去,如此一来,代表不同物种的树杈(或者根系)之间似乎就不再泾渭分明,而是可能本就相互纠缠,支持这类观点的现代派学者被称为“砍树者”。抱树者认为砍树者所述,仅为边缘性的理论和小概率的事件;而砍树者认为抱树者的观念,略显陈旧和封闭。至于到底哪派能够最终获胜,可能还要依靠更多科学家更多地努力。

至于我们普通人,不如就保持敬畏之心,对自然,对生命,对科学家们。嘿哈~

纠缠的树读后感(十一)

你的基因不只来自祖先,还来自细菌,蚊子甚至病毒,《纠缠的树:一部全新生命史》是一本全新的生命,能够刷新你认知的科学史故事。 宇宙中的生命仅在地球上展开过一次,就是在大约40亿年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呢?一直以来,人们对进化的认知都来自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生物的进化就像一棵树,位于进化树不同位置的生物由于个体差异产生不同子代,并在自然筛选下形成不同的物种,也就是说,进化来自遗传,变异与自然选择。

本书中,作者讲述了新的基因研究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生物学这个领域和我们对生命的一贯认知。本书共分七部分,书中内容阅读的难度并不大,语言流畅,简单易懂。用浅显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一种讲述和推演进化史的新方法。并且通过运用这种新方法,人们由此发现的某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真相。

通过这种方法,科学界又有了三个令人惊讶的发现。第一个发现涉及一种异常的生命形式,一种全新的生物类别,被称为古菌。 第二个发现是一种从前不是很起眼的遗传模式,现在被称作水平基因转移。第三个发现揭示了我们最悠远的起源,或者说提供了一种极有可能的理论,人类也许来自一些若干年前还不为人知的生物。 这三个令人大跌眼镜的发现合在一起,又让科学家们产生了新的疑惑。还对人类的身份认同等造成了重大影响。人类的进化之路好像是比我们原先所认为的要棘手要复杂的多,生命之树的枝干比我们所预想的样子要更为纠缠。这也正是这本书名的来源。

这些发现颠覆了我们在生物学领域的基础认知。作者认为人们熟悉的达尔文意义上的“进化论”似乎也过时了。他们对达尔文模型提出质疑,认为进化意义上的创新可能通过增量突变以外的方式发生,并通过垂直遗传以外的方式传播。对于一些生物学家来说,这些想法过于接近形而上学,几乎到了危险的地步。因为这个理论也许没有错,但是却无法解释生命史上最初的20亿年是如何形成的。

纠缠的树读后感(十二)

宇宙中地球的生命起源和演化是一个复杂又令人好奇的问题,地球上生命如何诞生?地球上最早的人类是何时诞生? 《纠缠的树:一部全新生命史》共有7部分,书中内容阅读的难度并不大,语言流畅易懂,书里还有丰富的插图,图文并茂,方便理解,是本很轻松的科普读物。可以了解到关于基因进化,以及地球生物历史,人类对地球生物史认识转变的过程的。

这本书很是刷新认知的科学史故事,解释了为什么演化和达尔文所理解的并非一模一样。人类的基因不只来自我们的祖先,还来自细菌、蚊子甚至病毒。“人类基因组中约有8%是由病毒DNA构成,那是我们昔日经由感染所得来。”

作者在引言中就提到一件事,20世纪20代中期,一位鲜为人知的英国医生弗雷德在为卫生部研究肺炎时,注意到了细菌之间令人意想不到的转变:一种菌株突然转变为另一种菌株,从无害细菌急速转化为致命细菌。 人类肆无忌惮的研究病毒、细菌、基因……在生物战的争夺中,实验室一旦泄露,所造成的后果都是有目共睹的!很多科学研究往往就如同《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照鉴之背,不过點髅;照鉴之面,美不可言。”不同的用途会有不同的结果,是造福人类还是毁灭人类,不可知!

达尔文在他的秘密演变笔记本「B笔记本」画了一幅小素描,是一棵枝状造型的小树,还用潦草的笔迹在上方写着,“我认为。” 作者从这一幅小素描开始,把读者带回到那个时刻,解释一下生命树的形象这几百年来如何演变。

“生命之树”最初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和《创世纪》中,但只有达尔文画的这棵树,才是第一棵生命演化之树。 达尔文认为物种可能是随着时间演化的,只是他对于是物种都如何演化的,还没能建立起自己的理论。

作者在书中阐释了,随着科技技术发展,科学家们开始运用达尔文时代还不存在的新科技,在过去几十年间,在生物学方面有了许多新发现,在基因定序方面的发现,而使得这个概念经历了大幅修改,同时揭开了演化不为人知的一面……从而彻底改写了生命起源的故事。

纠缠的树读后感(十三)

初看到这本书,以为是一本介绍树的科普类书籍,没想到,它描述的不是普通的树,而是人类进化的生命之树,是一本实实在在的生命科学史。

在本书中,作者大卫·奎曼通过运用分子系统发生学的方法来讲述和推演进化史。像大多数人一样,我对“分子系统发生学”这个名词产生了困惑,这个名词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分子系统发生学”是指从现今生物体内某些长分子的组成单位的序列中,读出生命的深层历史和关联性。

那么可能有人会发问,这具体涉及到哪些分子呢?除了我们经常提到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外,还包括RNA(核糖核酸)和几种特定的蛋白质。

了解完以上这些概念,我们将正式进入生命史的挖掘中,重新认识地球上的生命进化史,尤其是人类的进化史。

作者用三个令人惊讶的科学发现带领读者深入这些问题的核心:一种全新的生物类别——古菌;一种从前不甚起眼的遗传模式——水平基因转移;一种极有可能的理论——人类也许来自一些若干年前还不为人知的生物。

在我之前的认知里,人类由猿猴进化而来。但事实往往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复杂——人类是复合生物,这棵生命之树的枝干比预料中更加纠缠和复杂。

谈之色变的病毒也可能在人类基因进化中扮演着一个平平无奇的角色。这可不是空穴来风。美国纽约市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Ivan Marazzi 教授带领团队在Cell上提前在线发表了题为Hybrid Gene Origination Creates Human-Virus Chimeric Proteins during Infection的论文,首次报道了在病毒感染期间病毒与人类融合产生的杂交基因能够在人体内产生未知的全新蛋白,并揭示了这些融合蛋白对人体造成的影响。

有数据表明,人类基因组中有多达8%的序列来源于远古病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研究人员将这些序列称为垃圾DNA,但是现在看来这些来自远古病毒的基因不仅有作用,而且倘若没有它们,就可能没有现在的我们。

最典型的例子要数哺乳动物胎盘的形成。起源于病毒外壳上的合胞素与胎盘形态发生中的细胞滋养层到合胞体滋养层的分化过程十分相关。合胞体滋养层对胎儿与母体之间的营养物质和废物交换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它还能够阻断母体免疫细胞的入侵,防止胎儿的免疫排斥。

本书通过串联起一个个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讲述了新的基因研究如何改变了生物学这一领域,并且让我们重新认知生命的进化历程,刷新了我们的常规认知。

纠缠的树读后感(十四)

一部全新生命史,听起来很有意思,封面上写着“你的基因不只来自祖先,还来自细菌、蚊子甚至病毒”,这颠覆了我的认知概念,作者大卫·奎曼向我们介绍一种讲述和推演进化史的新方法——“分子系统发生学”。

达尔文用5年旅行时间中的点滴记录,这些成为了进化论的素材来源、树状图的诞生、适应法则的作用;他认为灭绝是自然而必要的,老物种的消亡为新物种腾出空间,生物学著作《物种起源》的问世,开创了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生命之树是个古老且诗意的形象,它长期存在于西方思想之中,而我认为:生命之树寓意生长,生命不停的轮回,物种的不断变化......

1953年,影响了生物学进程的DNA分子结构被两位合作伙伴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所发现,进化生物学是一段历史,需要传承与发展,一门学科只有不断向前摸索前行,才会有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科学研究离不开实验,实验室设备、资金和行政管理,一个得力的助手,聪明熟练操作各种设备,乌斯真正热爱的事业: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并为之努力终生。

细菌分类学的研究范畴,它为细菌设计了一个嵌套式的架构:种、属、科,诸如此类,科恩根据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来给细菌分类,将细菌分为四个族:球状、杆状、丝状和螺旋状,他为后代科学家的研究尊定了基础。

海克尔在1874年出版了《人类的发育史》,这是一本纯粹关于人类进化的著作,书上的“大橡树”插图是个艺术作品,人类坐在树的最顶端,他是一位浪漫主义者,也是一位进步主义者。

“基因”是一个诞生于1909年的抽象概念,代表某种决定遗传性状的实体,埃弗里、麦克劳德和麦卡蒂发现了基因的物理性质,书中讲述了这个真实的故事。细菌无处不在,空气里、我们的皮肤上,它们活跃于我们生存的整个环境之中,细菌的进化模式比人们普遍认为的更加纠结如网,细菌和其他微生物栖息在健康的人体中。

对于生命,我是报以敬畏的态度,刚刚经历了140年来最大强降雨,在恶劣的环境之下失去了生命的救援人员,TA们是可敬可亲的人。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何过好这一生是每个人不同的抉择,理解全新生命史,拥有自己的无悔选择!

纠缠的树读后感(十五)

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开始的呢?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困扰着人类。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实验室,各种元素和化学物质在漫长的时间里碰撞、融合。而在这个无声的舞台上,生命的奇迹悄然上演。 这是一本进化论的生命之树,实际上纠结得犹如一个复杂迷宫,这也是一部令人惊叹的著作。这本书揭示了基因的奥秘,告诉我们基因并不仅仅来自我们的祖先,还来自细菌、蚊子甚至病毒。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解释了基因传承进化的复杂性,以及地球生物历史,人类对地球生物史认识递进和转变。三个发现着实令我们惊讶,一是异常的生命形式,古菌;二是不起眼的遗传模式,水平基因转移。三是人类也许来自一些若干年还不为人知的生物。 本书一共7个部分,阅读难度不大,尤其是书中插入了许多生物学研究的图片,图文并茂,更方便读者理解。书中科学家们的不同观点也时常产生碰撞,增加了些许趣味性。 通过阅读这本科普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的起源和演化过程。这本书揭示了基因传承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让我们重新思考了我们与微生物世界的关系。无论你是生物学爱好者,还是对人类起源感兴趣,这本书都会给你带来新的触动和启发。 生命起源和演化是一部永不停歇的奇妙剧场。每一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每一种生命都在追求自己的生存和繁衍。而我们,作为地球上的一员,也要学会珍惜生命,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读罢此书,久久不能平静。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与其他生物的联系,并重新思考我们在这个生命大树中的位置。我们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他生物共同演化的一部分。对于科学研究者、生物学爱好者以及对生命起源和演化感兴趣的人来说,《纠缠的树》是一本不可错过的读物。它不仅能增加我们对基因和生命的理解,也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加敬重和珍惜与自然界共生共存的机会。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