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1000字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6 13:41:05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6-16 13:41:05   小编:

《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一部富有哲学思考的小说。主人公约翰是一个寻求真理的人,他通过不断探索自己和世界的方式,逐渐领悟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本书深刻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哲学思考,值得一读。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一)

他的肉体和灵魂都在酝酿着巨变。他看着灵和肉的变化,又惊奇,又厌恶,但是无能为力。他不明白自己是怎么了。他的生命在分崩离析。他过着昏昏沉沉、难以忍受的日子。工作对他也成了痛苦。夜里,他睡得如受重压,支离破碎,做着怪梦,人欲横流:兽性在他心中驰骋。他头脑发烧,满身大汗,连看到自己都害怕;他竭力要摆脱这些肮脏的胡思乱想,他甚至怀疑自己要发疯了。

书里好多这样的描写,刚开始看还能去体会,后面就不想看这样的了。反复写。

我能体会罗萨的心情,喜欢一个人的时候真的跟他接触就会很开心,去远远的看着他会觉得幸福,就像自己也获得了力量一样。干活的时候,晚上做梦的时候都是他。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二)

赶在2021的尾巴看完了,1778页的篇幅,我读过最长的长篇了,读长篇小说犹如一个人的马拉松,你完全不知道你的终点在何处,亦步亦趋,就一步步到了终点!用这本书来给2021告白是多么的浪漫,从此我的书架上多了一本值得珍藏的书

约翰克里斯朵夫如同一首交响曲,在他没去法国之前,如同潺潺流水静静的,一到法国之后,情节的张力如同黄河之水一般倾泻而下,我刚开始是极度不喜欢他的,后来才觉得他越来越有趣,我也从他看到了一部分我

我多么希望克里斯朵夫能得到救赎啊,我多么希望克里斯朵夫能得到幸福啊!他的母亲,他的舅舅,萨冰,奥利维,安娜,葛拉齐亚,一个个多么生动的人哈,却又那么不幸,他们应该得到幸福啊!

克里斯朵夫给了我很多勇气,我想他的一些高贵的品质会刻在我的灵魂里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三)

谢天谢地看完了,差点整个12月都耗在上面了。看完之后非常推荐,蛮好读的,就是体量确实有点大了,整个读完有点累。

整个看完之后其实感觉有点捋不过来,约翰的这一生太坎坷了。看完之后有点疲惫是真的,有很多话想说,但都还是在脑子里翻涌,累得人说不出话。如果约翰没有音乐天赋和对音乐的执着追求,他也会成为碌碌无为众生中的一员。因为有了音乐,他有了寄托和目标。

简单说一下看完结尾的想法吧。到约翰生命的最后,也是书的最后一章,约翰似乎是放下了,不再拥有年轻时的执着和热血,被生活上过课的他最终在生活里疲惫地释然。好像这是部分人们所追求的状态,有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年纪大了,经历得多了,有了人生阅历,再遇到一些事的时候便想得开了,这样的状态也不错。但是居然有点想看约翰在经历这么多的事情之后还能有一份执着和热情,这样是不是会更有意思呢?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四)

本月第二本文学共读,看的许渊冲的版本。行文通顺用词优美,一口气读完很是享受,至于傅雷的音乐性只能重读的换个版本体会了。在这本书前罗曼·罗兰还写过一本《贝多芬传》,听闻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原型是贝多芬,本想一并阅读奈何时间不够无法对比阅读还是略微有些遗憾。

纵观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一生,他是幸运的,有舅舅作为领路人,在擅长的音乐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背井离乡虽历经磨难但也结实了知己奥里维,陷入舆论还有“贵人”暗中相助。在生活中他又是不幸的,早早的担负起家庭的重担,虽有天才之名,却埋没在世俗的生活中,因打抱不平被迫逃亡巴黎。在音乐上,他是天才的,有着一颗纯粹的心灵。在物欲横流的“上层社会”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艺术底线。但在感情上,约翰克里斯多夫又是荒唐的,儿时不幸的爱情经历令人同情,但成年后的混乱生活却也令人厌恶。他有一颗对社会的反叛之心,却又陷入情欲无法自拔。年华老去岁月更迭,物是人非事事休。在摆脱了情欲的束缚后,约翰克里斯多夫迎来了自己的安宁。整本书最令我惊喜的是葛拉齐亚这一角色的塑造。没有恋爱脑反而是一种对爱慕之人谆谆教诲。这种清醒不仅表现在言语中更是在行动上,那种对爱情的克制和对身边每个人发自内心的尊重令人佩服。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五)

终将懈怠的热情

怀揣对生活热切的希望

浩浩汤汤

纯粹啊

心灵世界的序曲

本性

凌驾感念与理性

由天意指挥

跟着人生的旋律奏鸣

寻觅

力量盘旋在一个民族的头顶

它与命运较劲

难分高低

左耳松涛 右耳海潮

往复生息着时代的浪

神秘底域的暗流交响

总有灯塔指向那同一处远方

重生复活的血液沸扬

轻衣简行

为荣耀勒红的肩膀减伤

山峦之巅

平庸的枯荆缠不住的向往

悲喜相通

卓尔不群的根本闪光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六)

幸福的生活存在于心绪的宁静之中。——马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

和惰性都斗争了几日,也实是不知道该怎么去叙述,随便写写吧。

从襁褓婴儿,到弥留离世,一个音乐天才的平凡人生?如此总结,不知是否有失偏颇。说实在的,我开始接纳这个角色,已经是他快走完人生旅程,内心归于平静的时候了。而在这之前,无论多么功成名就,克里斯朵夫并不是人群中会被我仰望而敬佩的人。这是我对这个角色的看法,也代表着我对这本书的认可。

从前他在莱茵河畔不算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是个渴求爱与被爱的孩子,很是让人心疼。然而到了他的青春时代,过多的心理刻画总在诉说他经受了什么样的煎熬,总在寻找一种依靠和寄托。人性里会藏着悲剧,浓烈而炽热的情感,会灼伤别人,也会焚烧自己。当他走过他的青春,被迫离开故土,经历有的人会经历的背井离乡,有的人会经历的穷困潦倒,热爱的音乐,灵魂契合的挚友,开始灌溉着他丰沛而热烈的情感。而曾经找寻不得的那种煎熬,突然就缩小成了人生的一小部分,第二重天地被打开。但谁说人生翻篇之后,不会再翻篇?而人生的变动,都伴随着一些折磨,揉搓着,雕刻着,走过荆棘遍布的漫漫一生,最后才是迎来了归于平静的新生。也算是幸运的吧,他没有以抗争到不肯妥协的悲壮姿态离开,至少他有信仰且热爱的一切。就这样,从一开始被敏感热烈淹没,到最后的"冷眼旁观",不断去和他的敏感热烈抗争,剥离感性的温床理性才会成长。不妄断、不评判、不议论,不论是否喜欢还是会给予尊重,包容的种子会发芽。

说来也觉得稀里糊涂的,明明买回来的是傅雷译本,读的却是许渊冲译本。注意到这个的时候,顺带了解了一下两位老先生的生平。他们的一生,就算是寥寥数语的百度简介,呈现出的也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而他们所处的那个大时代,到底是让人唏嘘。(好了思维卡壳短路了,那就这样吧╮(╯-╰)╭)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七)

看了整个的6月,后半部分因为开车上班,不坐地铁,路上看书的时间没有了,导致略微延期几天,但是还是实现了我的小目标;看的是浙江文艺出版社的许渊冲翻译的版本,然后书是精装版的,虽然是6.18活动买的,但是在上个月的月底其实就已经到了;书皮看完之后会有磨损的痕迹,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吧,还是精装的书看的舒服,可以完全打开书脊;最让我感慨的是克拉夫特一生中遇到的女性,克拉夫特有好多次机会可以过上幸福的人生,可是一直选择成为一个斗士,一个我可能不太理解的人。不过最后,作者也说了,克拉夫特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人类过去的缩影,所以我也不纠结了。然后另外一句名言,说认清现实,然后勇敢生活下去,不啦不啦之类的,其实不是出自于这本书。作者我一直以为是个诗人,没想到还写了这么长的一本小说。之前看外国人的小说,顶多标记人名的,这次我标记了很多,可能比较对仗的句子,感觉语言起码还是非常有韵味的,不排除和翻译有关系。(然后查询了一下作者是法国人,而且并不是诗人,可能是和华兹华斯搞混了,但是看起来也非常了解和热爱德国,瑞士,还是意大利的;)文中中下部分有德国和法国关系的讨论,经过奥利维口中表述出来了,突然一下子深刻起来,感觉有点跑题。不过德国,法国,意大利的对比也挺开过眼界的。作者是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这个长篇小说就是代表作;另外还有名人传;我喜欢的角色还是其中的女性的角色,有很多悲剧的角色,之前其实我是喜欢喜剧的,但是现在喜欢悲剧多一点了,悲剧更加永恒;于 2022年07月08日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八)

大概是两年前,在梁永安老师的视频里,有提到这本小说,所以我加入了阅读书单里,但是两年的时间里,几乎每次读了开头,就再也很难继续读下去。

因为一直以来很少读小说,尤其是这种长篇的小说。今年想着无论如何,也试着读一下。带着这种心情翻开书本,也不是一个非常期待地开始。

小说的铺垫实在是太过于长了,和之前无数次翻开这本书的感觉一样,好几次读没几节,就不想读了,就感觉这个“小屁孩”一家,怎么这么多事,乱七八糟的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一直到现在花了7个多小时,终于把第一部读完的时候才发现,一切铺垫和过程,都是有意义的。

第一部只写到了克里斯朵夫17,18岁之前的故事,但是阅读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好像看到了一个男孩在我眼前成长。

作者用非常细腻精准的描写,讲述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家庭关系,朋友关系,恋人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谈及了宗教和信仰,自我意识觉醒,和社会规则的对抗等等,当然还有对克里斯多夫而言最重要的东西——音乐。

一个人,想要获得幸福,却始终得不到幸福。

一个人,想要成为英雄,却做尽了各种蠢事。

但是,尽管困难重重,历尽艰辛

他都从来不曾放弃自己的信仰

读小说和平时读的社科类的书籍,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你似乎也和这个主人公一起,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生。

因此每当那些“道理”出现的时候,你的感受更加真切,每一句话都像一根刺扎在心上,你甚至无法回避,因为你会看到主人公回避的下场,让人更加难以接受。

回到本书,克里斯朵夫的青春,就是一个原生家庭极端糟糕的不幸之人,一个007的童工,一个满腔壮志却总是做尽蠢事的普通人,也是一个极度缺爱又渴望爱的勇敢之人。

尽管所有的悲剧,都被安排在一个瘦弱的肩膀上,但是,我们在他身上看到的生命力,比任何一个角色都强烈,可能也是因为作者给予了他一个天赋:音乐。

使得每一次当他遭遇人生重击的时候,音乐都能成为他的地基和支撑。

在那些被压迫,被歧视,无人理解的不平等的时光里,音乐成为了他的表达,也因为音乐,他理解了大地和自然。

所以,每一次当他的生命快要枯萎时,音乐和自然,一次又一次地治愈了他,给了他无穷的生命力。

这个过程,当然不会是那么轻描淡写的轻松,仿佛只要拥有了音乐,一切问题就都被解决。

小说的魅力在于,你看到一个人完整的挣扎纠结的过程,为他不平,为他心疼,更为他悔恨。

但是,你也惊叹于他怎么会做出这样一个选择?

印象很深刻的一个细节,是克里斯朵夫在寻找自己的信仰,因为他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简单地信仰宗教,想要知道怎么样才能幸福的时候,他们发起了一场很长的对话和辩论。

有人劝说他:“来生比今生更好。”

他说:“要完全放弃今生,你不觉得有点划不来吗?”

对方答道:“那有什么可惜的?难道人生是快活的,美好的?”

克里斯多夫看着美丽的黄昏,没有犹豫就说出:“总还有些美好吧。”

难以想象,在此之前,克里斯多夫的生活经历了非常艰难和沉重的变故,作为一个旁观者都觉得,对主人公而言,生活确实没有什么快乐和美好可言,因为全是痛苦和负担,不该他承担的也都是他在承担。

但是,仅仅只是一个黄昏而已。

在另一个相信“来世比今生”更好的,已经获得自己幸福的人面前。

只是一个黄昏,他就完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信仰:“今生还有些美好的事情,值得”

当然不只是一个黄昏,当我们一字一句地读到这里时,过去无数的日与夜的经历,真的很难不和他一起共情。

如果说克里斯多夫空有一腔热血,那个对他人生最重要的人,就是他的舅舅,一个在第一部书中仅仅出现了三四次,毫不起眼的人。

每一次,都在关键的时候出现,戳破男主的幻想,让他从“成为一个大人物”的蠢事中,得到短暂的清醒。

写小说真好,可以将自己的价值观附在任何一个角色身上,安排他恰到好处的出现,全书(第一部)最喜欢最后舅舅出现说的一段话:

尽我所能,

就够了吗?

这是克里斯朵夫,一个十七岁的少年

对他自己发出的疑问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九)

记得去年国庆假期在书店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聊天,他和我谈起多年前在新华书店的一次经历——那天他在书店遇到一个学生,想买一套在当时很难买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他就和她约好第二天同样的时间在书店见面,把自己收藏的一套送给了她。“那上面还有我的批!她高兴的不得了。”我至今还记得老爷爷说这句话时洋洋得意的神情。

直到今天我仍然在努力回想当时的情景,回忆着“约翰·克里斯朵夫”这几个字从老爷爷口中说出的那一刻。我曾在中学语文课本上看到这个名字,一板一眼的白纸黑字,括在一串书名号里,和其他“中学生必读书目”安安静静地列在一起,激不起我丝毫的关注。中学毕业六年后,这个名字突然又在我耳边响起,像从遥远的地方吹来的一丝微风,悄无声息地从耳边掠过。那一刻的空气中,一定有某种细小的声音被我忽略了;那阵来自过去的小小微风,一定神不知鬼不觉地钻进了我的内心,在某个看不见的地方吹动了预兆的风铃,奏出一声来自未来的邀请。“他”就站在未来的光谱上,看着那一天的我。

于是我便被无形的大手推着,向“他”走去了。

提到二十世纪初的欧洲文学家,怎么能够忽略罗曼罗兰?更何况我已经与黑塞、茨威格打过了照面,而罗曼罗兰又同时被他们盛赞不已。他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一九三一年的重版序言中说:

“……记得有一个作家,亲切友好,一般说来眼光敏锐,曾经俯身看着这贫寒的摇篮,预言这本书走不出十几个熟人的圈子。今天,他已经横冲直撞,走遍了全世界,几乎会说各国的语言。在他穿着奇装异服,周游世界回来的时候,他的生父三十年来也在人生崎岖的小道上践踏了多少野草闲花,几乎认不出他的孩子了。因此,请允许我回忆一下,他小时候在我怀里是个什么样子,他是在什么情况之下来到世界上的。”

我一直相信作家与他创造出来的人物之间的微妙连接,这种连接像一条剪不断的脐带,源源不断地从母体输送着思想、信仰、悲欢与爱,日复一日哺育着体内的胚胎。人物有了血肉,有了人格,才能睁开眼睛醒来,被推入这个世界。

“江流滚滚,声震屋后。……新生的婴儿在摇篮里动来动去。”

就这样,约翰·克里斯朵夫·克拉夫特诞生了。

该怎么去形容克里斯朵夫呢?我看着他的一生,像在看一部轰轰烈烈的话剧,种种浓烈的情感像音乐一样流淌在身边,随手掬起一捧泼向前方,幕布便会瞬间点燃。就在舞台燃烧起来的那一刻,滚烫的火舌中伸出一只邀请的手,声音在空旷的剧场中回荡:“来吧,和我一起!”我便受着这音乐般蛊惑人心的嗓音的牵引,梦游似的地把手递给他,转眼间便被拽进这场熊熊大火里。

为什么会这么爱他?我曾三番五次地问自己这个问题。这个莱茵河畔出生的孩子给我带来的情感体验是那么的真实,我记得他不幸的童年,记得他第一次按下琴键的样子,记得他在生活的压迫下怎样挣扎喘息着攥住音乐女神的衣袖;我记得他在开往巴黎的站台上亲吻小女孩的脸颊,眼泪落在母亲捎来的信上,义无反顾地踏上背井离乡的火车;我记得他在铺天盖地的质疑与指责下每一次的横冲直撞,像一头伤痕累累却双眼放光的小兽,在黑暗中独自舔舐激烈战斗后留下的伤口。在他独自斗争的日子里,每一次的跌倒都是对意志的历练与磨淬,可即便经历再多的痛苦不甘和头破血流,他眼里的光似乎也从来没有熄灭的时刻。

不过幸好,独自承受苦难的时期过去了,第三卷终于迎来了爱。第九章《楼中》是全书中我最喜欢的章节,奥利维·耶南,这个温柔平和的法国少年如天使般降临到他身边。还有什么比灵魂相契的朋友更打动人心?回看他们两人共同生活的这段日子,像一支如梦似幻的协奏曲,美好得令人落泪。我记不清自己在看这一章时笑了多少次,有时一口气看到深夜,会兴奋得跳下床,赤着脚在地板上发疯似的又蹦又跳。

他们一起生活的日子是那么鲜活、美好,以至于我每一次回顾奥利维死去的那个混乱的上午,都忍不住感到惊愕——这一切发生得实在太突然了。一个纯洁善良的青年,竟会以这种意外的方式被卷入那场没来由的暴动中,在不知为何向他挥来的刀下,瞬间沦为无辜的牺牲品。一边是濒死的奥利维,一边是疯狂的人群,而对奥利维的死亡毫不知情的克里斯朵夫就这样被连哄带骗地坐上了开往瑞士的火车,还天真地以为他亲爱的朋友早已远离了危险的人群,会在目的地的站台上等他,他们会在瑞士重新开拓属于崭新的生活。火车开走了,他们甚至没有见上最后一面。

克里斯朵夫与奥利维,他们曾经是那么相爱,似乎只要拥有彼此,生活便永远沐浴在无限的光明与快乐中;也正因为如此,在吊诡的死亡无情地把他们分开之后,故事便倏然又沉入一片灰暗之中。克里斯朵夫到达瑞士后,随机到来的奥利维的死讯使他痛不欲生。他开始怀疑生命,怀疑死亡,怀疑世上一切事物存在的意义。栖息蜷缩在日内瓦一座安静的小镇里,对音乐、对人生,他开始了漫长的思考和自我疗愈的进程,构成了全书的最后两章《燃荆》《新生》。

毋庸置疑,我自始自终都是爱着克里斯朵夫的,甚至一直是怀着母亲般的“疼爱”将他的故事啜饮,看着他在摇篮中发出第一声啼哭,看着他逐渐成长,心心念念地期待着他最后的功成名就。当那一刻真的到来,当我看到他在激烈的斗争后重获新生、步入晚年时,先前那种在胸中汩汩跳动的爱却突然变得力不从心了。

这是因为他已经到达了现在的我还无法触摸、无法企及的那个地方。我清晰地记得在母亲路易莎、好友奥利维相继离他而去时,他铺天盖地的痛苦与绝望;可当他唯一信任的女友葛拉齐亚的死讯传来时,他显得那么平静,似乎所有的悲伤都被老人的心境默默地咀嚼消化了。当意识到这点时,所有对他的爱瞬间化成酸涩的苦酒,因为我猛然发现,我再也不能带着那种母亲般“疼爱”的目光去爱他。这种爱的视角的转变,让我得以从那个时空、从“母亲”的角色中抽离出来,重新回到现实中,变成我原本的样子——一个听故事的小女孩,坐在他的床脚下,用带着敬仰的天真幼稚的目光仰起头,像在看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前辈,同时轻声恳求:“教教我吧!”

“教教我吧!教我如何坦率与真诚,教我如何去爱,去恨,去拼,去闯;教我如何去爱这世上的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教我如何将热爱注入血液化作无穷无尽的力量;教我如何欣赏自然的馈赠,教我如何找到心灵的平静;教我怎样生,教我怎样活,教我怎样死……我的好前辈、我的艺术家,把这些全都教给我吧!”

散场的钟声已经敲响,故事接近尾声,那曾经包围着我的、属于他的生命之火渐渐褪去、熄灭了,那只把我拉进这场大火的手也慢慢松开、走远了。我的心上留下一串镀金的名字,我年少时期曾与这个名字擦肩而过,却不知道这个名字原来一直在遥远的未来等我,等待着用他生命的火舌席卷我的全身。

在他生命余温燃烧的噼啪声中,我闭上眼睛回忆和他在火焰中度过的时光,那被滚烫的火舌灼痛的每一秒,被炙热的欢乐牵动的每一个微笑,被痛苦的烟尘呛出的每一滴眼泪,竟都是幸福的。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