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家狗》是一部描述家庭矛盾和人性弱点的小说。主人公在家庭纷争中逐渐失去了自我,最终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家庭关系的脆弱。读后让人深思,引人反思自己的人生和家庭关系。
《丧家狗》读后感(篇一)
《丧家狗:我读“论语”》,李零著,中华书局,2021年2月版(微信读书)。这本读“论语”是我希望的样子,有注释、有解释、有说明,书前书后还有围绕“论语”的相关话题:由来、版本、历代注解、孔子生平、他的思想、弟子情况、书中提到的人。可以说,能想到的内容全有了。也因书出得较晚,更能融汇参考诸前说。当然,最关键的是思想。拿李零先生的话说,孔子的“仁”是拿人当人,因此读“论语”也要把夫子当人,去道德化、去政治化、去宗教化,就是当平常人去读。这样,很多内容就非常好理解了,不用强圣人找撤了。
(公号:行云楼)
《丧家狗》读后感(篇二)
这十三人有谁?是“孔门十哲”(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予、子贡、冉求、子路、子游、子夏)加有若、曾子、子张。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也不太懂,好像是一种更自由的精神境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样样都合规矩。 古人有所谓“四科十哲”:德行科,“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科,“宰我、子贡”;政事科,“冉有、季路”;文学科,“子游、子夏”(《先进》11.3)。 闻、问同源,古文字,早先只有从耳从昏的闻字,没有专表问答的问字。闻是双重含义,他要打听的事,既可以是听来的,也可以是问来的。后来为了区别主动和被动,才另外造了个问字。 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视”是看;“观”是粗看,看全景;“察”是细看,看细节。三个字,都是察看的意思。“所以”,是现在怎么样。“所由”,是过去怎么样。“所安”,是将来怎么样。合起来,是说知人要知根知底,有彻头彻尾的了解。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丧家狗》读后感(篇三)
作者在导读四,纸本书第49页里面提到,他看不懂杨树达的《论语疏证》,没想到我刚好买了杨树达的书而忘了看,结合两本一起看的时候才发现,作者对论语的偏见非常大而且非常浅薄,杨树达先生应用左氏传、谷梁传、公羊传、韩非子、荀子、吕氏春秋、春秋繁露、说宛等等作为集注,对比之下,论语更像一本对历史警示的语录,而绝非普通世俗讲道理的谈话录,细思极恐,我们从长辈得到的警示教训都是他们曾经踩坑踩出来的,那么论语说的自然也是春秋时代的故人踩的血坑,以至于总结成轻飘飘的一句话,比如“节用爱民”,不节用则国穷民怨,君子危矣;不爱民,奴役民众去搞工程,则容易错过农事,而秋收粮食不足,古代粮食不足就容易有饥荒危机,百姓闹饥荒自然就流离失所,国自然亡,可不像作者轻飘飘的理解成“孔子讲节约,是心疼有钱有势有身份的人,没有身份的人,只是使唤的时候要掌握好季节,掌握好节令”
作者太纠结春秋时代的贵族阶级作派,高度套用欧美农奴主贵族的思维进去。
《丧家狗》读后感(篇四)
在解读《论语》的书里,李零老师《丧家狗——我读〈论语〉》是很有名的一本,当年出版时因为书名引起巨大争议。其实“丧家狗”一词出自《史记》,原文是“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也就是说有个郑国人对子贡说孔子像丧家狗,孔子知道后,还表示赞同。
李零老师解读《论语》,主张平视,把孔子当人,而不是当圣人,“去圣乃得真孔子”。把书名取名为“丧家狗”,估计也是对当时社会上过度崇拜孔子的一种“矫枉过正”。
我觉得这本书是理解《论语》必看的一本书。这本书的优点,一是善于归纳,在导读和总结里,把《论语》里的主要思想、提到的人等等,做了全方位的归纳整理,还对过往解读《论语》的书进行了评价和推荐;二是考证详实,对于字句的解释不厌其烦,这也是李零老师解读古典书籍的特点;三是平视孔子,把孔子当成普通人来看。希望大家都读一读!
《丧家狗》读后感(篇五)
字数:580千字
耗时:12个小时
分类:历史
后记中提到,作者当年在北大中文系讲《论语》时的讲义整理成书,于是有了这本《丧家狗 我读<论语>》。
这本书在读的时候就感觉阅读门槛有点高,虽然是讲作者对《论语》的解读,但对我这样知识储备还不太够的人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点费劲。主要因为这本书里讲《论语》没有译文,也就是默认你是能无障碍阅读《论语》的。本来我还想吐槽,这也太不贴心了;后来看完后记我意识到:读着吃力不是作者的问题,是我自己的问题,这大概就是我和北大中文系学生的水平差距吧。
这本书的几个特点:
1.正文占一半 其他占一半
这本书全文共597页,580千字,其中序加四个导读1-60页,正文61-398页,后面三个总结加四个附录加后记399-597页,所以正文讲“我读《论语》”的部分也就一半多一点。关键,导读和附录的某些内容有些重复,甚至附录和附录之间也有重复,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如果再薄一点可能会更好吧。
可能是因为我的《论语》水平不够,正文部分读的很吃力,但前面的序和导读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对书名《丧家狗》的解释,不仅仅是论语原文的“丧家狗”,而是知识分子,并且是“背井离乡、边缘化的知识分子”,突然感觉可能就是指你、我、身边的其他人。
2.去政治化、去道德化、去宗教化
这个去三化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当把孔子去政治化、去道德化、去宗教化之后,再从一个普通人视角看孔子,可能才最接近真正的孔子。“半部《论语》治天下”,当全民都神话孔子的时候,脱去孔子神圣的外衣,恢复的反而是孔子的本来面目。
作者是想告诉我们: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员。
3.咬文嚼字
这本书虽然没有《论语》的译文,但很注意对重点字词的咬文嚼字,对比不同时期的人的不同注释,然后分析谁解释的比较好,为什么。还有引经据典、故事背景的介绍,对《论语》及其相关内容的扩展介绍讲的很多,属于《论语》注释的进阶版。
个人一点点不成熟的小想法:
作者多次提到孔子还是很在意个人的名声的,不仅是生前的名声,还包括死后的名声。孔子死后对孔子进行“造神运动”最积极的人是子贡,作者分析弟子对师傅的造神运动第一肯定是因为尊敬老师,第二也是为了弟子们的仕途顺利,因为师傅圣人弟子肯定也不会差。但现在想想,子贡如此积极的“神话”孔子是不是也因为他揣测到老师的意思之后,积极的满足老师的遗愿呢?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这本书挺好,就是阅读有点门槛,至少要读过全文全注全译的《论语》,并且能无障碍理解《论语》的所有内容。读这本书就是对《论语》的一个拔高认识。
最后,根据书的内容,整理了一下“孔子眼中的世人分的几个等级”,不一定对,但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