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齐物读后感1000字

齐物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4 01:20:11
齐物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4-14 01:20:11   小编:

《齐物》是一篇讽刺性的散文,通过描述一个想要齐天大圣的人的种种荒谬行为,揭示了人性的贪婪和虚荣。文章以幽默的笔调展现了人们追求名利的荒谬和荒唐,引发读者对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反思。通过对人性的揭示,作者呼吁人们应该珍惜当下,追求真正的内心平静和快乐。

《齐物》读后感(一)

考工学理论体系研究集大成者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也是中国人的共同语言。它们编织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核。” 承载着历史和记忆的“工匠”“匠人”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遇良工,宁存故物;一鳞一焰,皆自匠传。” 《齐物——中华考工要论》(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4年2月)基于中华文化批评传统视角,以中华考工历史为依据,聚焦围绕从战国时期《考工记》到清代《考工典》的考工知识体系,系统阐释中华考工理论体系之精髓与概貌,并剖析中华考工的理论体系、精神体系与批判体系,还原与建构中华考工学理论的话语体系及其生成逻辑,展示中华考工与中国文化批评传统的独特渊源关系。 从《考工记》到《髹饰录》的历史、哲学解读中,探究并阐释“中华考工学理论体系”。 以时间、空间、地理为跨度,以纵横捭阖,探幽入微的工匠学理论为视角,聚焦从战国的《考工记》到清代的《考工典》等工匠文本知识,考察了中华工匠学理论体系,揭示了中华工匠文化、精神与批评之特质。,为“工匠”“匠人”精神建档立卡,树碑立传,呈与世人。 考工匠物虽万千,理论精神齐如一。 能工巧匠,匠心独具,大国工匠,巧夺天工是匠人在人们心目中的第一印象。古物有匠心,人与器物共存亡,古物与人同命运。一鳞一焰,一釉一瓷,苍青覆苔,兀自惊心的历史气息。古老的器物是有生命信息的活化石,看似无声无息地沉睡在历史的长河里,其实无所不在地与时间的流逝进行着对抗。那些经历时间磨砺与淘洗的器物,在与时间的对抗坚守中,精神诉求找到了无比深阔的空间,展开了一个厚重而炫目的历史光年。“不遇良工,宁存故物;一鳞一焰,皆自匠传。” “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齐物——中华考工要论》依托大量中国古代文献资料,并引入米歇尔·福柯的“知识考工学”理论,梳理应用当下最新研究成果,贯通成书,为中华考工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部系统的方法论和部分纲领,对中华考工学理论的研究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工匠在制造器物与工具中肩负着重要使命与责任,工匠所创造的手作文化已然向人类无私地开放它的使用价值与审美意义。抑或说,工匠文化被工匠个人通过手作创造出来,但它却服务于全人类,并发挥普世性的存在价值。特别是在生活、生产与消费中,工匠文化一直成为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命文化,因为在人类生命文化谱系中起到基础作用的.正是物质文化、作为物质文化的器具是生命生存必不可少的支配条件”。作为“考工格物”书系的首卷,《齐物——中华考工要论》“齐物”一词来自《庄子·内篇》之第二篇《齐物论》,用“齐物”表达“中华考工要论”,意在表达考工匠物虽万千,但其理论和精神是“齐一”的,也即将各种有关中华工匠文化的重要理论及其批评是贯通齐一。

《齐物》读后感(二)

从清末民国初,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大量西方的学科体系被当时中国的学人引进,被国人所接受,中国现在的设计学同样也是如此,是根植于西方学科话语体系的。那在西方的设计学进入中国之前,中国有没有自己的设计学呢?这是《齐物:中华考工要论》一书的潘天波,在此书讨论的时期,从《考工记》到《髹饰录》的历史、哲学解读中,探究并阐释“中华考工学理论体系”,构建“中华考工学”的学科范式,从而形成中国特色考工学理论话语。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是我在大学《城市规划概论》课本上看到的,也是每一个学城市规划类相关的学科学生耳熟能详的。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考工记》,知道有《考工记》这样一种书。《考工记》出于《周礼》,《周礼·冬官考工记》为战国时齐国官书,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城市规划课提到的那些是出自“匠人营国”一节,一直被认为中国城市规划理论滥觞于此,是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学说。

《齐物:中华考工要论》的理论性非常的高,可以说是纯理论的书籍,有点像是中华考工学概论,哈哈哈。本书引入的是米歇尔·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理论,用其理论来重新构建中国特色的考工学。何为“知识考古学”?

“知识考古学”旨在系统地描述话语对象,限定话语的特殊性,有差别地分析各种话语方式,描述“话语实践”的“构成规则”以及不同的“话语构成”之间的转换。可能大家读的有点拗口,其实我读的也很拗口,甚至有些难以理解。但是在书中却不会这样,因为作者会对此进行阐释和举例说明,这样就很好理解了。

开篇即是对《考工记》的“考工记”知识书写模式、路径及其意义的探讨,历史上众多名家都有对《考工记》进行解读,从各个学科和视角,但是从“知识考古学”视角,从知识书写的边缘性、异质性与非连续性的偏向出发,是前人所没有进行的。认为《考工记》的研究有三大基本分析范式,空间中心主义分析范式、个人排他主义分析范式、历史整体主义分析范式。而研究其需要从三方面进行:逃离中心,关注边缘。逃离趋同或整体,关注异质。逃离连续,关注断裂。是不是又迷糊了?这些都是总概性的,里面有具体的分析,会很好理解的。

作者看到国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其作为传统文化研究者,深感研究阐发传统文化必将是一项重大而具有时代使命的课题。为“大国工匠”和“文化自信”两个时代命题助力,从自身的学科出发,建构属于中国特色的古典的考工学理论体系建构范畴。

《齐物》读后感(三)

说起工匠精神。最初的印象是关于日本那边的吧。好像很多东西,因为是手工,所以我们称之为工匠精神。这件事情一直在网上讨论的沸沸扬扬。那什么是工匠精神呢?这本书在开头就给了介绍,不是说手工做的就是工匠精神,也不是说机器做的就不是。

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一份认真,一份精致。手工也不一定有工匠精神,而机器也可能出现了新的工匠精神。

本书从《考工记》为起点来展开。毕竟《考工记》是我国所见年代最早关于手工业技术的文献。它出于《周礼》,记载了30多个工种的内容。不仅如此,里面还有春秋时齐国政府制定的工匠劳动制度的书。所以关于工匠,考古这本书,是非常必要的。

本书作者以此为基础来探讨中华考工学。这本书非常的专业,感觉就是一本论文著作。像门外汉的我看起来还是有点吃力的。因为书中的干货太多,我有点噎住。但是作者通过古文讲解,又辅助出土文物来讲解,看着就很过瘾。

这其实就是中国工匠的历史,通过文献、出土文物来讲工匠在整段历史里的逻辑,它的核心理论。它所在的当时的知识话语体系。说真的,这部分我真的是在囫囵吞枣的看,太过专业了,我还在慢慢反复的啃。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新世界的开启了。

我原本以为这部讲的是具体工种的历史变迁。比如织锦的历史,比如木工啊、染色啊,这些具体的工种的历史过程。可惜的是并不是,这本讲的都是理论知识。是由工匠这点衍生出来的,知识书写的异质性、非连续性和边缘特性。还由工具来探寻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更奇妙的是还能探寻出一些学术行为。让人不得不佩服考古学家的厉害。好像考工记里的那几个只言片语里有着一个巨大的宝库,让我们一点一点的挖掘。

其中让我惊喜的是还降到了先秦,想起之前看秦始皇墓的书籍,作者也是通过一点点还原着历史上已经销声匿迹的事情。如果这里,你仿佛能直观到先秦的学者和工匠之间的互动,他们创造出的绚丽的烟火。

继续往后翻,工匠居然还跟唐代诗学也有关联。这在我看来真的是风牛马不相及,在文学上,他们居然还牵扯了这么多。看了看,发现原来都是文学上的比喻居多,但是在这种比喻下,如果不是很懂这个工种,也是看不太懂的。比如“雕虫小技”是因为“雕虫”是为创作之小挤。毕竟雕刻也是工匠工种之一。

看完觉得自己对工匠一词有了新的了解。不再觉得它们的变迁历史是最值得看的。它们其中蕴含的思想,跟那时历史蕴含的学术,以及在其他各方面的存在。有时发现可能是现代的我们知识吸收过于广,所以对很多知识都习以为常,以为这是理所当然。但其实,深入挖掘一下,依旧是一片未曾了解的领域,充满着诱惑的气息。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