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杜拉斯:写作的暗房》是一本深入探讨杜拉斯写作背后秘密的书籍。通过对杜拉斯的生活和作品进行分析,作者揭示了杜拉斯创作过程中的独特思维和独特技巧,以及她的写作风格和文学贡献。这本书对于理解杜拉斯的作品和创作方法具有很大的帮助。
玛格丽特·杜拉斯:写作的暗房读后感(一)
本来,我对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了解和《情人》这部作品完全划等号。高中时读这个故事,只觉得诡异,未成年少女和成年男人的故事,掺杂金钱,根本无法感受爱情的存在。尤其是母亲找校长谈话,希望校长允许女儿走读的片段,当时的我把这种行为定义为“卖女求荣”。
读完《写作的暗房》,杜拉斯的形象变得丰满而真实。她不再是躲在书后用第一人称视角讲故事的年老女人,也不再虚实参半模糊不清。虽然传记终归是个人视角的主观描述,可是作者以大量资料为依据,尽力还原杜拉斯的生平。合上书后,我最感动的是作者的态度。杜拉斯一生情史无数,以此为噱头写书一定更吸引眼球(确实有人这样做过)。然而作者从杜拉斯的众多情人中提炼出一句话:情人只是杜拉斯的表象和素材,她一生的主题是写作,只有写作。
在出版《情人》之前,这个故事已经被杜拉斯写过很多次,细节稍有变动,主角总是法国白人少女和中国男人,他们短暂相遇,经历一段钱色交易的爱情,永别。从30岁到70岁,杜拉斯不断修改不断发表这个故事,经常被主流媒体认为她是在怀缅一段真正发生过的爱情。然而,她并非怀缅爱情,也不是悼念情人,她只是在探索写作的技巧。杜拉斯笃定记忆的作用是遗忘,让时间带走琐事,只留下珍贵的片段,然后凭借文学的手,把这些片段再度编织成书。杜拉斯不是在美化记忆,而是好奇可能发生的故事会是怎样,所以她一次次地写,一次次地猜。
纠结真实的中国情人和书里的儒雅商人到底有多大出入似乎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文学永远不可能如实描写生活。就像三毛的故事里,沙漠和荷西都比现实更美好一样。有时候,我觉得这种对于故事真实性的质疑是一种针对女作家的“猎巫”。因为她们文笔精妙故事出色就要接受大众的猜疑,内核仍然是父权制对于女性话语权的剥夺。不然,这种事情怎么就很少发生在男作家身上呢?
说回杜拉斯,她的人生厚度和复杂性真是令人羡慕。不仅是一个多产的作家,还是专栏记者、编剧、电影导演、政治运动组织者和地下联络员。她精力充沛,对于政治和时局十分关注,反对战争,反对殖民。退出法国XX党后,她继续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为报纸撰写时事评论,为无法发声的人说话。虽然我不认同她在男人中打转的生活方式,但是她的一些行为仍然是很“女权”的。比如选择跟年轻帅气的情人而不是相貌平平的老公生孩子,比如和小39岁的情人同居多年后辞世并没有留给对方遗产,比如她一生都把金钱看得很重并投资房产。
回看杜拉斯的童年,或许还是要很俗气地说一句: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贫穷、父亲早逝、母亲偏爱哥哥、殖民社会的白人、白人中的穷人 ,这些身份和经历的叠加塑造了杜拉斯的敏锐和聪慧。 大海这个意象在她的作品中频繁出现,而在她的童年,大海每一次的出现都意味着失败。母亲受骗后购买的土地离海太近,奋力垒起的堤岸只会一次又一次被海冲垮,卷走一季的收成。大海带走了一切,而记忆只是海潮侵蚀后剩下的沙砾。闷热、潮湿、肮脏、森林这些元素即使被设置在法国,杜拉斯仍在写西贡,她一次又一次地回想人生前十八年生活的城市,然后她再也没回去过。
杜拉斯爱财,抓紧每一分稿费,质疑电影版权卖得太便宜。这是多么优秀的品质啊。杜拉斯紧握话语权,每一次电影改编都不合她的意,所以她自己做导演。杜拉斯享受成为众人焦点的感觉,70岁后在全世界声名大噪,她不拒绝访问和活动,成了当时最风光的女作家。
通过一本书去了解杜拉斯肯定不全面。从目前已知的信息中,我最佩服杜拉斯对欲望的坦诚。无论是爱情、性、金钱、政治意图、话语权、名声,她直言不讳自己的热爱,并勇敢追求。这份勇气带领她从越南走向法国,从公务员走向作家,走完了一生。
玛格丽特·杜拉斯:写作的暗房读后感(二)
纸质:极好。可以说是目前我遇见过纸质最好的书籍。非常光滑,质感密实,接近铜版纸,但是写笔记在上面也不会滑,我简直不敢相信还有如此良心的系列书籍。
插图:全书插图很多,都与正文有关,并不是随意插入的。看得出来编辑用了心,阅读感好评。
目录:大致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来,从玛格丽特童年至老年。写的非常详细,而且并不让读者觉得无聊。这是一本合格,甚至可以说很优秀的传记,除了作者添加了一些主观猜测上,我看不到还要什么可指摘的地方。即使是主观意见,作者也添加标注
系列:女性天才系列,一共八本,我拥有其中的六本。杜拉斯传记是我看的这个系列第一本,比我想象中好看很多。之前因为主题很感兴趣才买的。对于历史上的女性角色,我拥有天然的了解欲。
—————————————
书评
小记《玛格丽特·杜拉斯:写作的暗房》——8.9分
没有给9分以上是因为对大部分人来说,全方面了解一个作家可能没有必要。普及度扣了一点分,单论此书质量,完全可以达到9分以上。我一般强烈安利给所有人的会打9分,感觉不错的会打8.5分以上,感觉还可以的8-8.5分,不太喜欢的会给8分以下。
之所以在女性天才系列中,先读杜拉斯的传记,是我前段时间趁活动买了一套杜拉斯全集,一共十本,数月过去我一本也没看。所以先读作者传记,提升兴趣后,才有动力读完全集。确实,在我读完全此书,对杜拉斯的小说也有了很大兴趣。
杜拉斯的人生经历波澜起伏,尤其是男女关系上,写成小说也未尝不可。作者的许多小说都是来源于她自己的真实经历,是半自传性质的小说。最著名的应该是多次改成电影的《情人》一书。电影男主大家都不陌生,梁家辉。
很多人不太欣赏杜拉斯的写作风格,可以先看看这本传记,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好的传记不仅仅带读者了解一个人,更多的是带读者了解那个时代、了解一群人的思维。这本《写作的暗房》就做到了。
玛格丽特·杜拉斯:写作的暗房读后感(三)
跳出“呈现传主生平”写作桎梏的这本《玛格丽塔·杜拉斯:写作的暗房》(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年6月版),是从就读硕士研究生起就开始关注杜拉斯的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黄荭的新作。在她自己撰写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国内外关于杜拉斯的传记,就我知道的,光法国就已经出了十几种,国内已经翻译引进的也有不下六种……”
这也不足为怪,自从小说《情人》出版特别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在全球热映以后,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知名度遍及海角天涯,人人争说杜拉斯,也在意料之中。只是,被写作者如此深扒,属于杜拉斯的传奇应该已经稀薄了吧?“我能有什么新的材料、新的角度、新的发现?”读罢此书, 我们知道那是黄荭的自谦。
书中第一章第三节《情人》,黄荭开宗明义地写道:“杜拉斯用五个文本,《战争笔记和其他文本》《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伊甸园影院》《情人》《中国北方的情人》——为读者打造了五个版本的“情人”。问题来了,又不是没有题材可写,杜拉斯为什么要写五遍“情人”的故事?在杜拉斯的文本天地里沉潜了那么多年的黄荭,果然深谙其中的道道。
在杜拉斯去世十周年之际,法国出版了根据她生前捐献的手稿和笔记本整理而成的《战争笔记和其他文本》。在这本书中,被杜拉斯唤作雷奥的那个男人,就是“情人”的1.0版本:“有高级轿车、手上戴着硕大的钻石戒指、穿柞丝绸西装、会说法语、从巴黎来、彬彬有礼”,此时未被杜拉斯明确国籍的雷奥像后来数个版本中的他一样,迷恋上了“个子矮小、身材扁平、脸上还有雀斑,身后拖着两条沉甸甸辫子的白人女孩”,而白人女孩呢?“与其说白人女孩为雷奥倾倒,不如说是受到了他的豪车和豪车背后巨大的家族财富的诱惑”。
在笔记本内容的基础上创作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出版于1950年。在这个2.0版的“情人”故事里,男人已更名为若,白人小女孩则有了名字苏珊。被苏珊家人称作“猴儿”和“癞蛤蟆”的若先生,依旧是苏珊和她家人的钱袋子,苏珊乐享若先生送给她的礼物,但当若先生的嘴唇吻她时,她“仿佛挨了一记耳光似的”。
1979年《伊甸园影院》的问世,标志着3.0版“情人”诞生。依旧是那个若先生,依旧是那身打扮的若先生,依旧是对白人女孩一片痴情的若先生,但经过作者29年的发酵,苏珊对这份情感的反馈,有了改观,她对他的亲吻少了几分嫌恶,“情人的雏形已经完成”,黄荭说。
随着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情人》风靡世界,随着小说《情人》荣获龚古尔奖,那个写在笔记本里的情人故事已经“功成名就”,可以从杜拉斯的记忆中消褪了吧?但记忆的拥有者杜拉斯却觉得,《情人》还没有为笔记本里的“情人”故事画好句号。1991年,《中国北方的情人》问世。5.0版的“情人”故事里,白人女孩的情人,非但倾倒了白人女孩,还因谈吐风趣、知识渊博,迷倒了母亲、镇住了大哥——从1.0版到5.0版,“情人”的衣着打扮、行为举止没有变化,可由杜拉斯投射给他的价值判断,却一版一版地更新着。
不屑于去纠缠那些流于表面的杜拉斯传奇的黄荭,整本传记都在引导读者潜入到杜拉斯的文本里理解杜拉斯,于是,这一本杜拉斯传,就秀出于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