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洗别之死》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讲述了一个权力欲望膨胀的女性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通过对耶洗别的描写,作者深刻地探讨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和毁灭。这篇文章引人深思,警示人们要警惕权力的诱惑,保持理智和谦逊。
耶洗别之死读后感第一篇
我觉得这本长篇的可读性有点差,我认为是翻译的原因,翻译腔比较重,不太自然。
首先说诡计,确实是精彩。我看到解答的时候也是只觉震撼。和一集非常出名的柯南的核心诡计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因为伏笔和描写,我觉得带来的震撼和细思极恐还是非常让人印象深刻的。
人物关系很复杂,而且我认为他们的区分做得不是很好,我总会把这些人搞混。即使他们不是一个年龄段的,因为各种情爱纠葛导致我总是分不清楚人,我觉得也是影响可读性的。
凶手的疯批性格我倒还挺喜欢。我喜欢复仇动机,喜欢不动声色隐藏自己实则内心疯狂的犯罪者。
1/9页耶洗别之死读后感第二篇
在上千名观众的注视下,女主角出现在舞台的塔楼上,被人用手掐死并摔下舞台。塔楼下11名骑士身披甲胄,整个舞台是一个前后均有监视的视线密室。
幻想性的不可能犯罪,五个均有足够动机且各怀心事的嫌疑人,预告杀人,模仿杀人,穷尽舞台空间所有可能性的多重解答。最终诡计相当炸裂,一方面显示了极强的误导能力,另一方面假道伐虢,真正把甲胄的特殊性利用到极致。
不足之处一是最终诡计有两个漏洞没有解释清楚,二是多重解答大多过于潦草,三是红衣骑士的问题似乎有点过于凑巧,不过这个桥段真的很棒。
(1.本来此书布局就比较复杂,译者水平又相当渣。过度意译,两处文字游戏没有注明,而且最关键的舞台、会场、塔楼的位置没有说清楚,读的时候完全跟不上作者的思路。后来找了示意图和原版读者的泄底简介才理顺。2.想来金田一少年事件薄的《魔术列车杀人事件》多多少少借鉴了此诡计。)
2016-6-14
2/9页耶洗别之死读后感第三篇
再次看考克瑞尔探案系列,竟然会有读波洛系列的熟悉与温馨感,这一次他的戏份比《绿色危机》时多了一些,而本作的卖点在广义密室与多重解答。
拥有恶名的女人在众目睽睽的舞台上被人掐死,不可能犯罪的大戏也由此拉开,联想到之前看的《美国枪之谜》,同样是发生在舞台上的凶案,EQ的解答要比布兰德“朴素”的多,在本作最后的解答中,作者运用了一个比较变态且无甚操作性的诡计,“宏大”的诡计构造以及烘托出的恐怖的气氛怎么都让我觉得是在看“新本格”作品——想象有余,理性不足。
本作的推理过程皆是围绕诡计展开,侦探和嫌疑人们共提出了六种解答,但都是只有结果没有为什么的“推理”,读起来很没劲,浪费了期待推理大戏读者的感情(这里面就包括我自己在内,没看过的同好可以省些情感和银子了)。
PS:听说《耶洗别之死》被日本推理小说研究家列为不可不读的百大本格经典名篇,还真是符合日本人的恶趣味啊,呵呵。
3/9页耶洗别之死读后感第四篇
小说部分的阅读体验有些过于糟糕了,有几个原因,一个是书中对各人的称呼、叙述视角一直在变,二是情节进展过于跳跃、混乱。这些问题最终带来的结果就是对案情的理解没到位,看解答部分时有一种不知所云的奇怪感觉。最终还是看了fang大的文字才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 不过推理部分实在过于强大,而且它不止大梗震撼,它从布局到推理到多重解答再到最终大梗都非常精彩。一个高潮来自于多人竞争红骑士的原因和最后推理出红骑士真面目的切入点。第二个高潮就是探长最后刻意做的伪解答,这个解答从另一个角度利用到了前文反复涉及到的“多余铠甲”问题。最后就是最终解答,当时我对于人物的行进路线没能完全理解,但是这个前文作者刻意隐藏起来没有产生疑问的点突然爆发并爆出如此真相,反正在多重解答上已经完爆联愁杀了。而且这个梗非常公平得利用了某个前文线索,且实际上根据案发场景时各人的动向结合诡计就能完全锁定凶手身份,在这种情况下,凶手却能藏的如此深,确实是做到了极致的藏木于林。 总而言之,本书在推理层面上可以说是没有太大的瑕疵,且在布局,误导,多重解答,各方面都做到很好的情况下,还拥有如此精彩的诡计,确实很棒。但是行文方面实在是太过于头疼,属实可惜。说实话,我宁可看轻小说那种流水账,也不想看这种故弄玄虚的混乱叙述。
4/9页耶洗别之死读后感第五篇
对于读惯日式推理的读者,《耶洗别》肯定会有很强的即视感。而对于《金田一少年》的读者,这种已经不能称之为即视感了:品行恶劣、各怀鬼胎的被害人,血腥直观的案情呈现,恶魔般的犯罪诡计,被打断的系列谋杀,还有案件背后的陈年恩仇,都是100%的金田一那味,加上《魔术列车》里那"儿子像老子"的核诡。如果你是《金田一》系列的忠实读者,本书的情节将难以吸引你,被泄的七七八八的诡计也将无法给你带来震憾。很不幸,本人就是。躲得了《占星术》躲不过《耶洗别》,唉。
应该说,本书除分尸诡计外的另一大卖点多重解答还是有些看头的。几大配角争当凶手那段,好一出六国大封相!(你是红骑士,我是红骑士,这里还有什么红骑士是我不认识的吗?)探长钓鱼用的伪解答,揭开波特夫人的病情之类的"伏笔"时也很爽。到了真解答的时候,总感觉很乱,讲得不明不白,没有真相揭晓的畅快感,不过整体没毛病。广义密室挺强的,如果没有《金田一》某种程度上的泄底,可能会看得更舒服。哦对了,凶手很自然地把被害人的头颅随身携带这个惊悚点,《柯南》的某案,《金田一》30周年时我也看过了。唉,不说抄袭这种严重的话,解答撞车之类的事情在推理小说里已经司空见惯了,看推理得趁早啊。
对了,本书的翻译虽有缺点,但个人认为至少是及格。阅读过程不流畅,排版得背一半的锅,翻开一看都是密密麻麻的字,叙述视角切换时,文段间也没有表示(哪怕空两行呢)。师太原文也许就是这样,但翻译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事前诸葛"了,你排版也中国化一下不好吗?
5/9页耶洗别之死读后感第六篇
看完耶洗别,果然是本好书。之前一直有人推荐这本,说密室质量很高,逆转不断,在凶手开场就划定在很小的圈子的情况下,还能给人意外;甚至有人说这本的诡计已经不再像古典推理,而是像新本格了。现在看来这些评价很准确。
看完后最先想到的一部作品居然是卡尔的《三口棺材》。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一直以为卡尔三口棺材里的某个宏大的连环布局是后世万难仿效的,即使仿效,也断然难有诡计、意外、严密性兼具的。但耶洗别就给出很好的一例。不过,没看过书的同学不用担心有剧透,《耶洗别之死》和《三口棺材》的布局、诡计的设置只是神似,形不似。
此外,此书还让我想到之前屡屡提过的“假道伐虢”诡计,具体如何我不多说,多说容易被人视为剧透。这种诡计难度较大,做得好的,连这本在内只看到过四则。
三个目标,三个死亡预告。三口棺材如此,耶洗别也是如此。又同为密室不可能犯罪,还有之前我所说的最大的神似处。推理、逆转也给力,无疑这本比中国橘子、死亡飞出大礼帽、九九神咒等更有实力进十大密室榜,不知为何连16强都没进,估计是布兰德出道晚名气不够,或者莫非她与霍克那个圈子里的很多人交恶,当然这都是本人的无责任猜测而已。三口的密室透着诡异的哥特风;而这篇的诡计则非常岛田化,虽然小说背景是1947年,岛田貌似还没出生。难道过于超前也是它没进十大榜单的原因?
之前听人说布兰德也属于那种文章较缓,较为碎碎念的作家。但无论别的作品如何,这本耶洗别绝对过瘾,没有上述问题,节奏感在古典派作品里属于控制到位的那种。即使人物闲聊、磕唠叨的桥段,也是非常耐读的,各种搞笑的台词、损人的话语层出不穷。翻译也到位,不少双关都给用中文表达出来了。
另外声明,布兰德的书某些地方很像阿加莎-克里斯蒂,细节线索比较隐蔽,要认真读认真找。一旦搞错一个细节会导致全部结论皆弄错。我为何全然上当就是因为开篇描述现场的时候,一个细节搞错了,我以为木塔的梯子是在外面的,最后看完书了回翻才发现梯子是在塔里的,这导致我全然没去考虑正解的那种情况。这就是细节决定成败。
最后说说常让人费解的结局:
1、很多人诧异侦探为何明知凶手是谁,还不断兜圈子,以至于最后凶手有段时间离开了,他还兜圈子。
2、凶手最终为何自己主动认罪。
这两个问题由于解释起来势必泄底,我另开帖子分析,这里只不泄底地简述一下我的看法:只需想通侦探倒数第二次指控的理由就可以解释得通了。总体评价:
百分制:90分 结论:神作
五围制:
情节&节奏:82
诡计&解答:93
推理&线索:81
误导&意外:80
文笔&人设:77
总分420,结论:二级神作
读完后,我心目中的十大密室榜单也因本作而有所变化。
耶洗别我认为能排到第七名。
6/9页耶洗别之死读后感第七篇
这本书跟朋友一起读的,大家都是边读边推,让我充分享受到和作者“智力对决”的乐趣:作者很巧妙地为谜题笼罩了众多可能性,而且线索也不少,因为平时读推理小说养成的习惯,该注意的点基本都注意到了,曾几乎逼近真相,却被作者的一段话反将一军,最后细想确实也能说过去,虽有运气因素,但解答不牵强,说到底还是输给凶手进一步的准备。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多重解答本身是值得玩味的东西,但可可探长最后竟然没有指出其他解答逻辑上的错误点(当然不合辙的错误是有的),而是全靠凶手一句话的失误才意识到ta的真正身份,然后才设下圈套的。虽说可以依靠思考来解决,但这点对读者可能不太友好,思路容易混乱,陷入一种说啥就是啥,也不知道为什么的被动接受局面。
其实这个如果谜题如果让奎因来解是可以出很漂亮的逻辑的,比如关于内衣里的纸条,红骑士的身份,排除法出凶手等。布兰德显然是把重心放在剧情的戏剧性和推理的多样性上,我之前读的《谋杀游戏》就对她的这种技巧印象相当深刻,无论是短篇《谋杀游戏》还是这本《耶洗别之死》trick和plot和红鲱鱼都很棒!克里斯蒂安那·布兰德着实是古典推理作家里面相当闪耀的星。
——————————以下关于一些常见疑问,会剧透—————————————
————————————————————————————————————————————
—————————————————————————————————————————————
————————————————————————————————————————————
纸条有两个洞,放紧身内衣里,而且死者死亡和坠落相隔一分钟左右,事前没有关于贝尔事前有系别针的描写,别针上有颗钻石,而且衣服没有口袋...
那如果纸条是别人放的,会是在她死前还是死后呢?但其实无论死前死后,放进紧身内衣里面还要用别针夹着相当麻烦,如果要将纸条公之于众,直接扔在塔里就行了,如果要给死者看,也无塞进她紧身内衣的必要,此路不通。唯一剩下的可能是:死者自己放的。因为没有口袋,又想戴在身上事后问下对方,这是很合理的事情。问对方什么呢?具体不知,但可以推测,纸条上有两个洞,钻石别针可能事先就系上纸条然后放在她必经而那段时间不会有其他人经过的路上---塔里,所以伊萨贝尔看到了,事后应该想当面问问关于这件贵重礼物的事情。
乔治是受了刺激,想让自己不被别人看不起,想获得关注。
伯池莉是为了维护爱人布莱恩。她当初跟“白骑士”说话,但是白骑士没理她,所以她怀疑布莱恩是凶手。
布莱恩说他是红骑士是为了反过来袒护伯池莉,但不说穿,以搅乱局面的形式来保护她。白骑士里面又有蓝眼睛,他就算说自己是红骑士也有办法洗清自己的嫌疑的,事实上探长亲自替他洗清嫌疑。
波特早就暴露了他知道诗词的内容,因为从逻辑上看,警察没公开过,而且诗的内容很奇怪,但他知道内容,所以是他写的,他写的是舞台右侧的红骑士正是送礼物的人,而礼物是他送的无疑,因为钻石曾穿过纸条,那么他就是红骑士,其他三人不是,逻辑相当清晰。
我认为他虽想复仇,但爱上博尔了,文中他两暧昧的地方多如牛毛,coco探长发现并利用这点,还提前替换了他的手枪。
黄色是凶手路线,蓝色是马路线
正因这个头晕,让白痴丽是凶手的可能性存在了,我是理解为除了增加剧情外,作者为了多重解答设置了头晕,因为头晕加上白痴丽误导让brain误以为门上锁了,于是密室就成立了。
7/9页耶洗别之死读后感第八篇
因为新收到了这本书,正好之前有下载过原文的电子版,随手对照一下,发现一些问题。
翻译:约翰尼·怀斯拨通了“暹罗猫崽”舞厅的电话,令他诧异的是舞会早已散场。
“这里到午夜就关门了。什么,厄尔·安德森?我们从未听说过这家伙……”舞厅的服务生抱怨着答道。
开头一段就有问题,本身只有一段,被分成了两段。而且不知道为什么自我发挥的内容这么多,“令人差异”,“舞厅的服务生”,都从哪里来的,问舞会的情况,怎么变成了问人?
翻译:约翰尼继续给“袋鼠”、“黑熊”和“妙龙”这三个舞厅打电话,全部无人接听。看来,大家都睡了呢。
“他们一定是去了伊莎贝尔那里,”约翰尼心想,“可怜的伯尔都亚,她肯定累了,而且就要被伊莎贝尔的说教逼哭了吧。这类独白永恒的主题是性和金钱……像这种时候,她肯定招不到出租车,也许我该到伊莎贝尔那里喝一杯,顺便送伯尔都亚回家。”所以他便开着他那辆破旧的克莱斯勒来到了伊莎贝尔楼下。在他年轻、温柔、快乐的心中,从未想到这将是一次不受欢迎的拜访。
首先,又是不知道为什么分段,第一句明显有问题的,三个舞厅都是用动物命名的,所以用了一个比喻,形容没人接通,而不是说大家都睡了。
其次,Peppi是Perpetua的昵称,但是这里翻译成了全称。
翻译:“这样的话,能否让我进去喝点东西,稍待片刻再带她走呢?”约翰尼问道。
这里原文并没有后半句,"稍待片刻再带她走呢"纯属翻译的添笔。
翻译:“那好吧,请转告伯尔都亚我来过了,这总没问题吧。”她的失礼之举,让约翰尼颇觉讶异。
“她的失礼之举"这里是翻译的自我多余的发挥。
8/9页耶洗别之死读后感第九篇
以下是关于《耶洗别之死》的相关翻译捉虫,以便完善大家的阅读体验,仅供各位参考交流~
注:译文标粗为错译处
† 第二章(厄尔·安德森和伊莎贝尔密谋时,关于年龄)
原
‘Dash it all, she’s getting on a bit: she must be twenty-seven, if she’s a day. And still not married.’
‘You’re thirty-seven if you’re a day,’ said Earl, more or less good humouredly. ‘And still not married.’
译
“该死,她已经陷入了这种生活,如果再过这种寄宿女生的日子,到二十七岁也嫁不出去。”
“如果你也过寄宿女生的日子,三十七岁都嫁不出去。”厄尔说,多多少少带点讽剌挖苦。”
纠
if a day --- 至少
† 第五章(两位探长讨论安德森下落时)
原
‘So he can’t get far. After all he was in the building less than an hour ago.’
‘If he was in the building,’ said Cockrill: two could play at the fancy stuff.
译
“他走不远的,毕竟他刚刚离开这里还不到一小时。”
“如果他还没有离开这里呢?”考克瑞尔说道。
纠
If he was in the building (less than an hour ago).
† 第五章(现场尸检时)
原
Isabel Drew had died within one minute either way of hitting the ground.
译
伊莎贝尔死于坠塔前的一分钟之内。
纠
within one minute either way of --- 前后一分钟
† 第九章(正式尸检时)
原
‘Rigor begins in the head and neck, you see, old boy… And in this case the neck…’ It was all very unattractive.
译
“是从颈部和头部的联接处下刀,残酷而精准。你看,老伙计,这死者的脖子……”这一切都并不引人注意。
纠
Rigor mortis --- 尸僵
† 第九章(布莱恩在伯尔都亚家时)
原
He stretched out an arm for it. ‘Yes? Yes, I take it.’ After a moment, unobtrusively, he rang off, though he still held the receiver to his ear. ‘Sorry, I think you got the wrong number. This telegram is not for here.’
译
“他伸出手将听筒放在耳边,”对不起,我想你打错了,这个号码不是这里。“他放下电话,又将手递给伯尔都亚。
纠
漏印加粗部分
† 其他漏印处
第七章前半部分:考克瑞尔安慰伯尔都亚,波特和伯池利在酒店早餐,揭露他发现伯池利喜爱布莱恩。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FDU推理社”,欢迎各位同好关注转发。
责编|八木
编辑|卡西
文案|八木
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