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三毛:沙漠新娘》讲述了三毛在撒哈拉沙漠与荷兰艺术家Robert相遇并相爱的故事。两人在沙漠中艰难生活,面对困难和挑战,他们的爱情却愈加坚定。影片展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爱情的珍视,感人至深。漂泊的生活中,他们找到了彼此的依靠和慰藉。
三毛:沙漠新娘观后感第一篇
15 岁那一年,感谢借给我三毛的书的小组长,全集基本零零散散看完,在高一最为青春最懂得幻想的年纪,没有看玄幻或者言情,而是看这类人生的故事。假作真时真亦假
三毛影响了几代人,她的故事与人生观,或多或少影响了我们一些选择,关乎利益的,比如选什么学校、专业,将来过怎么样的人生,是不是要畏惧一些生活方式,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逐渐淡化这类影响,从借鉴别人,到找到自己的处世方式,然后我们才能坦然看一遍三毛的一生,她的纪录片,然后还能平复心情吧。
我们无拘于往日的情怀,因为我们已能够找到明日的路,那种坦荡,必然是年轻时,看着三毛的故事,其中曲折纠结,慢慢思考、迭代出来的。
年少以书观世界,而今天涯任我行
三毛:沙漠新娘观后感第二篇
相当压抑而晦暗。让人看到了某种深刻而生硬的质壳。全篇贯穿以《三毛流浪记》和《小王子》的思想价值认知体系,藉由亲朋故友的追述,尝试描摹出三毛许多展示在世人面前的印象轮廓,更毫不掩饰地直面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各站生死线现场,骇人又瘆人——所有这些,或许有许多真相的部分,或许不乏深刻,但绝对不是真正的那位故去的陈家二姑娘内心深处乃至心底里想给这个世界留下的记忆和留念。 有本书名曰“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如果当真去感同身受,那个故去的她总爱挂在嘴边提及的所有怆然苍凉的字眼词句,比如“流浪”,比如“故乡”“远方”,比如“爱恋”,都不是字面上表层的意思。即使亲历触感到世事的沧桑似薄情,她却知正是时空宇宙中这般真实呈现与无常变量相合统一的本来面目成就了这宏微观(人)事物全集根蒂的万物有情与众生有灵。 四星给电影提供者整篇认真选取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指涉意义的视角观察维度来尝试逼真还原的导辑态度。可三星也有理。原人物本身必不会喜爱以如此创痛、茕茕踽踽的一幕幕历程来回顾总结她的一生。
三毛:沙漠新娘观后感第三篇
我少年时代那会儿谈流浪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所以与三毛共鸣不是远方,而是她不快乐的求学时光,虽不是一模一样,但确有几分相似,小孩子哪有不愁功课的?
三毛在处女作《惑》的开头写道:
“黄昏,落雾了,沉沉的,沉沉的雾。
窗外,电线杆上挂着一个断线的风筝,一阵小风吹过,它就荡来荡去,在迷离的雾里,一个风筝静静地荡来荡去。”
寥寥几行,一个孩子的落寞和忧郁跃然纸上,似乎预示她今后的人生悲多于乐,由此我读她的作品,有一阵几乎熟到可以记下她的人生时间线。直到自己的人生经历慢慢丰富起来,这种迷恋才逐渐淡去,恍觉少年时代已一去不回头。
这部2020年的纪录片让我有种故人重逢之感,片中展示的内容让记忆瞬间复苏,那些曾经读过的文字再一次清晰起来,与面前的影像重叠。片中有些人物以前只闻其名,不见其人,如丁松青神父、荷西的手足,甚至传说中三毛最后一位恋人,他们都已老去,而终有一天,所有和三毛有关的人都会与这个世界告别,再也听不到这些活生生,有温度的家常诉说。
三毛在《遗爱》中描写她离开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往事,那么决绝地告别,所有在异乡的喜怒哀乐全部画上句号,从前阅读时自然觉得惋惜,而现在明白一切不过是顺其自然,人生哪有那么多的永远?唯有把握好当下,好比她引用过泰戈尔的诗句“天空里没有痕迹,而我已经飞过”,而她自己则说:“过程就是结局”,这句话一直是我认可的生活理念。
早已不读三毛多年,如今被一部纪录片唤醒无数回忆,那是因为的确被她深深地影响和改变,这不仅是单纯的缅怀,同时还是对自己青春的再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