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如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的一生起落,展现了人生百态和命运的无常。小说情节曲折动人,情感真挚感人,令人深思。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读后让人感慨万千,思考人生的珍贵和无常。
世事如烟读后感(一)
看完之后迷雾重重,想看看读者们的读后感,好像没有找到答案......与我而言,确实很抽象,可能是我自己的理解能力还不够深入吧。后面两篇真心看不太下去,或许几年后,或许十年后,我可以看懂?我本人其实很喜欢余华的写作风格,揭露社会现实本质,第七天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然后世事如烟我只能说,等我沉淀下来在看吧,当前理解就是,世事沧桑,转眼不过在云霄之间。
1/15页世事如烟读后感(二)
说实话读的不是很懂。。。。
最喜欢第一篇和爱情故事
最后一篇。。。感觉非常荒诞,迷离 知道可能作者要表达这个世界其实或许就是如此荒诞,奇怪,但是,这个表达手法 以我现在的欣赏能力 还不太能完全读懂。待我修炼修炼再来吧。但是确实不可否认,余华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先锋作家。
今年的一个小目标是把作家出版社的余华作品全部读完 加油吧 目标快过半了
2/15页世事如烟读后感(三)
除了在劫难逃之外,剧情太乱,睡着了没看下去外,其他的小说都写的挺好的,带有一种回忆般述写的十八岁出远门,叙述顺序很巧妙,是唯一一个没有和死亡联系的作品,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死亡叙述和命中注定都写得比较像梦境,两个人的历史和爱情故事叙述出朴素却隐含时代变迁的男女关系,最后时事如烟虽然人物比较多,但是在其中却都围绕着一个人物即算命先生展开,剧情叙述螺旋式多向平行也交差,最终叙述了封建迷信和风俗下的各个人物逃脱不了的宿命,很有先锋文学的意味。
3/15页世事如烟读后感(四)
中短篇小说集
前面6篇短篇没什么意思,作品对于余华自身的纪念意义更大。
《十八岁出门远行》:十八岁的余华第一次出门就吃了大亏,认识到了社会的险恶,那时的他还不荒诞,但是隐喻的手法已经用在作品里。
剩下的作品里只有《爱情故事》和《两个人的历史》的结局稍微有点意思。
两个中篇《难逃劫数》《世事如烟》暂时不读了。
2024年7月22日
4/15页世事如烟读后感(五)
读《世事如烟》时最大的感慨: 作家的感知,细微、敏感、准确。 写作中怎么把生活经验融入,把事情说清楚、感情传达明白,都极考验写作者。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写作中会遇到言不及义的问题。余华在这方面就太厉害了,他的环境描写、在文章中所用的比喻,都十分到位,让人感到亲切、实际。 读完后,再回看余华的自序。他说,写作使他拥有两个人生,帮他建立了现实之外的另一条人生道路。现在我还是不理解这句话。 他还说,写作创造的这条人生道路,“它有着还原的可能,而且准确无误”。我在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在后面标了问号。现在想想,这几个中篇,昏暗、压抑,人性贪婪、丑陋,这不也正是每天正在上演的生活吗。
5/15页世事如烟读后感(六)
因为很喜欢《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故事,所以读了这本。打开发现整本书篇幅不多,所以准备都看完。《爱情故事》是意外之喜,后面的就很让人不知所措了,尤其《命中注定》、《难逃劫数》和《世事如烟》,给人一种后背发凉的感觉。
平静的叙述语气,简单的人物名字,没有特定的主角,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交织成一张网,像枝蔓一样缠绕在一起。平静的语气带给人的却是喘不过气的阴森,分明不是恐怖故事,但整个叙述满是平静又压抑的气氛,阴暗灰色,没有多少生气。
最后《世事如烟》的结尾给人一种惨然的感动,像是把人蹂躏殆尽后又逼着去接受,甚至还得从里面寻找一点徒然的安慰,那种无可奈何后的一丝庆幸有点作者逼着你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感觉。
6/15页世事如烟读后感(七)
在这部集子的八篇小说中,三篇涉及性,四篇涉及暴力,五篇涉及死亡,其中篇幅最长的两篇则是充斥这暴力、死亡,并非出于自然,而是荒诞剧般不断地上演。
这就是早年余华,他曾说,之所以写这些是因为承受不了,不得不写出来。他笔触是直接、赤裸、残忍的,而语气则是冰冷、漠然。这显然与同情心无关,就像一个欲将呕吐之人,应该胃里翻江倒海,所以冷汗直流,无法张嘴。
最喜欢其中的 《十八岁出门远行》 :
我徒步在山路上,天将黑,我需要找到旅馆。我搭上了路边的一辆车,快到村庄时,车子却抛锚了。这时村里来了一群人,二话不说,将车上苹果一抢而光,我大喊、阻拦,被揍得头破血流,眼看着车轮都被拆下来带走了。汽车司机站在路边,没事人般做着体操,做完后朝我一笑,和村民一起走了。天完全黑了,我躲进车厢——这正是个不错的旅馆)我回想起十八岁时,父亲扔给我一个背包,说“你该去见识下外面的世界了”,他在我脑上拍了一下,于是我离开家门,像只欢快地马儿奔跑起来。
7/15页世事如烟读后感(八)
余华的文笔利索而有力,宛如刻刀。他早期的“先锋文学”作品风格独树一帜,风靡一时。其中这篇小说就极具代表性。这篇小说是篇逻辑相当混乱的小说,真至于说,它根本就没有逻辑。全篇以各种怪力乱神的情节和描写拼凑而成,甚至是人物都只是用数字作为代号。看起来没有主题,没有情感张力,没有思想寄托,甚至没有人物形象。那么本来它应该极其枯燥而无味,但相反的是它散发这一种诡异、荒诞、讳莫如深的文学气质,让人喘不过气来。在这样的文字里,读者的想象力和个人见解也获得无限的发挥空间。 读过个别几篇,找时间看完。(想看) 死亡叙述有种血淋淋的因果报应论,爱情故事代表了年轻冲动和长久婚姻的倦怠。没有惊喜,只有满大街都有的开心。 “它会流入大海的” 世事如烟☞怪诞的旧社会小镇,神神叨叨,迷信算命先生丢掉自己/家人的生命。或许迷信/信仰只是一个给自己做(好/坏)事的理由。
诡异的数字名称代号,如果算上司机,接生婆,灰衣女人,算命先生,瞎子,对应1/5/8/9/10,一共10个人物。
后面两篇就是些杀杀杀,夹杂一些意识流的露骨情节描写。
8/15页世事如烟读后感(九)
这篇小说我只看了一遍,因为书里的所叙所思让我甚至有些毛骨悚然。但我觉得有两点令我眼前一亮。
首先是名。他们的名字,即一个一个冰冷的数字配合着缥缈的职业称谓,没有任何情感与温度地“记录”着一个一个或暴力,或阴暗,或诡谲的故事。数字是不变的,文中的算命先生是命久的。算命先生算的是命数,命数正如车下的灰色衣服与河中歌声,是无可改变的。这种手法让整个文章更“血淋淋”。(值得一提的是,“名”与“命”同音)
其次是烟。小说刻画的所有人物或自身黑暗,或身处黑暗,或窥伺黑暗,而小说怪诞的笔法将这种黑暗无限放大,仿佛整个世界都充满了迷信与狂热,欲望与幻想,绝望与死亡,仿若一场如烟的“噩梦”。
作者在手法下了大功夫,有新有心;但是让整个文章弥撒在雾霭之中,且怪且迷。若说笔在人性,实有牵强之嫌。总判还需多读,但我实在不愿忍着难受再读一遍。姑且如此罢。
9/15页世事如烟读后感(十)
没读懂,又把人物很多却又拿数字或者职业、特征作为代号的中篇《世事如烟》读了第二遍。算命先生算是主线——多数人物把命运和儿女交给算命先生。故事中涉及多种社会问题:算命先生奸淫幼女、司机与6的女儿冥婚、6卖了六个女儿维持生活、灰衣女人替女儿上山求子、3与孙乱伦、4的父亲迷信把4送给算命先生奸淫。唯一存在爱慕和怜惜的人是个整日坐在街面上的瞎子,最后又跟着4投河自尽。世事如烟,说不准这些丑恶和提心吊胆的生会不会随文明高度发展消失殆尽,或许又是另一番花样。现在很多丑恶加以"文化"二字,又可以拿到阳光下。不能小看人性丑恶,不能低估人的算计。小说中的人看似相信宿命,却也在轮回中相信人间的恶,算命先生算是恶势力,他们愚昧无知的颤颤巍巍的信念在算命先生手里,看得清楚大概就是死亡前兆吧。 想尽快从这中荒诞吊诡的氛围里抬起头,也发现其实书中书外都是荒芜,生无可喜,为今天复习的日子平添一丝阴郁,赶紧回宿舍了,庆幸自己还生活在现代社会,也没有发达到被人工智能占领,我还是觉得尽可能去感受物质吧,人心这东西还是很难直视,对自己都没有信心,又何必寄托别人情怀。尽可能享受物质丰腴的时代,人群狂欢,别忘了自己还有良知和感受力,悄悄寻找本质的东西吧,人间或许不值得,地球还值得,够美丽。
10/15页世事如烟读后感(十一)
《世事如烟》这本书是余华一九八六年到一九九八年的写作旅程。 余华在自序中写到,写作使我拥有了两个人生,现实的和虚构的,它们的关系就像是健康和疾病,当一个强大起来时,另一个必然会衰落。当我现实的人生越来越平乏之时,我虚构的人生已经异常丰富了。 而《世事如烟》中所收录的八篇中短篇小说就是它的另一条人生之路。 《十八岁出门远行》,生活不要见了欢喜就忘了伤悲,生活的丑恶往往让善良的你措手不及。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荒诞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构成。如果你沦陷其中,也要带着面具配合所有演员。 《死亡叙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 《爱情故事》懦弱到尽头还是懦弱。扛不起生活的大旗,就不要自讨苦吃。 《命中注定》宿命,难道是上天安排好了吗? 《两个人的历史》时间会让每一个人面目全非。曾经的美好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得一干二净。 《难逃劫数》,东山与露珠,森林与沙子,广佛与彩蝶,这篇中篇中的人物名称都似乎带着丝丝讽刺。东山没有大山的巍峨,露珠没有露珠的轻盈,森林没有森林地广阔,沙子也没有沙子的犀利。广佛并没有佛心,彩蝶也并非蝴蝶般妖娆。背叛,阴险与仇恨是这世上谁也想躲开,但始终躲不开的谜题。 《世事如烟》,数字符号,迷雾重重,该来的终究会来,谁也逃不开死亡。 整篇小说中都充斥着残忍,背叛,阴险与仇恨,还有解不开的迷题。这是作者在那个时期的另一条人生之路,人间抑或鬼魅,都把丑恶一一揭示。 每个人都是以同样的方式来到世间,然后以同样方式结束。人世一遭,你经历的一切都会以同一种方式回馈给你。这本书中收录的小说没有一个是皆大欢喜。其实,生活也是如此,生活不会是处处如意,你所经历的一切到最后也是随着生命消逝,而如烟散去。
这本书反映了在八十年代,一个青年在现实中的各种挣扎,想要挣脱各种束缚,找到自由的出路。
11/15页世事如烟读后感(十二)
《世事如烟》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血腥与暴力,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人物的某种宿命结局和飘忽不定的情态关系带给我们一种潮湿、阴沉、难以捉摸的感觉。人物和景物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关系又都是若即若离、时隐时现的,小说的基调阴沉,节奏飘忽,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诡异多端。
《十八岁出门远行》:“我”在十八岁时怀着热情和梦想第一次出门远行,现实世界却给“我”当头一棒。余华的《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显示出一种卡夫卡式的荒诞与诡异,小说主人公在一个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步步退让,以致最后被人强行拖去为一个素不相识“朋友”守灵,并去充当死者母亲的孝子。荒诞不经的行为道出了一种心理体验的真实,即人生在世的不由自主和无可奈何的尴尬境遇。《死亡叙述》以一种阴沉的语调描写了小女孩的死亡。《爱情故事》“她此刻坐在窗前的姿势已经重复了五年,因此我看着她的目光怎么还会有激情?多年来,她总是在我眼前晃来晃去,这种晃来晃去使我沮丧无比。我的最大错误就是在结婚的前一夜,没有及时意识到她一生都将在我眼前晃来晃去。所以我的生活才会变得越来越陈旧。”这描写了爱情的悲剧性和女性的爱情悲哀。《命中注定》表现暴力对人精神、思想、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对暴力深感厌恶。《两个人的历史》青梅竹马却因为命运的定数而阴差阳错“,她在欲说梦中的情景时,丝毫没有含情脉脉的意思,仿佛在叙说一只碗放在厨房的地上,语气十分平常。”《难逃劫数》作品中的人物对阴谋、暴力、杀戮与死亡之种种的无动于衷。《世事如烟》更是用一种冷漠的角度描写了各色人物在命运安排下的悲惨结局。
余华塑造了一种阴暗的世界,描绘了冷漠与暴力的可怕,描写着命运的安排。这也我觉得人间要多些温情才好,少些斗争,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将会多么温暖,这也将会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至于命运,我则觉得有时或许我们会感到无能为力,但我们也要为了我们的明天去争取一下。至于平时的生活,做人一辈子或长或短,开心最重要,乘着还有大把时光,在玩乐的同时也要有所追求,这才不枉一生。
给人以温暖,胸怀善意善心。
越努力越幸运。
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12/15页世事如烟读后感(十三)
这是一本彻头彻尾的先锋派小说集,它的所有内容都充斥着冷漠与荒谬,同样显得十分讽刺的是,其中有不少是我随着ai毫无感情的声音听完的,这就更加让我对这本感到某种疏离感。余华淡然地处理着这九个故事里的一切矛盾与冲突,漠然地看着他们身陷自己注定要陷入的结果——它们或是死亡、或是令人不忍卒读的悲惨经历,但我总觉得透过这些文字去望向背后的作者,他的表情肯定是毫无波动地一脸平静,这让人感到有些可怖。或者说,我们不应该将之怪罪于建构作品的作者,而应当怪罪于使他脑海中出现这些画面情景的现实——我们所称之为“现代”的社会中的荒谬现实。
时间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是小说中的这些事似乎从未离我们远去,在这偌大的国度中,总有一个地方的少年男女仍旧重复着《爱情故事》中男孩与女孩的故事,总有一个地方的居民仍在重复着《世事如烟》中无比迷幻的做法,只是,这些故事的发生地点不再是二三十年前的东部小城,而是那些正在进入类似于那个时期的中西部小地方,当然我只是在猜测,但是如此庞大的基数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的是,一切被披露出来的事实是不是只是无数未能见到天日事实中凤毛麟角的一小部分,仅仅是这份猜测本身就足以让我们沉默,或说,在震惊中思索。
像所有现代主义作品一样,余华只为我们展示出这一切现象,随即便转过身去一言不发。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余华理解和要表达的现实充满了令人不寒而栗的罪恶、暴力和血腥,作家的独特认识和大众的生活经验之间的“紧张关系”构成了余华非常态书写的主要目的。”在这样的目的下,余华所构建的现实是一种叙述上的虚构真实,在这种真实里,他融进了自己对孤独、恐惧、宿命与逃离、悖谬与荒诞等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的思考,通过现代化的技法将他自己的这种感受最大程度地反馈给读者,所以他抛却了一切花里胡哨的东西,只是讲述一个又一个没头没尾的离奇故事,只有故事本身是他所要推出的,这是一种抽象且概括化了的真实。任何试图对这些作品的内在含义做出细致解读的人都得承认解读本身在很大层面上是徒劳的,因为无论如何我们也无法回归作者在写作时的想法,亦无法确认诸多可能中的哪一个是更加合适的,因而我们只能列举出一系列的可能性来对它们进行模糊的概述,不过,很可能的是,余华本来也就是抱着这样的目的写作的,他是一个自觉的现代主义者,唯有这一点是我们可以确认的。
13/15页世事如烟读后感(十四)
1.晚霞则像蒸气似的在升腾。
2.旅店就这样重又来到了我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一会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
3.我的鲜血往四周爬去
4.她的美丽微笑还未成长便被他摧残了
5.有关我们的传闻将像街上的灰尘一样经久不息。
6.我看着那条破烂不堪的公路怎样捉弄着我们的汽车。我感到自己像是被装在瓶子里,然后被人不停地摇晃。
7.那个楼梯总有人下来,可是她一直没有下来。
8.男孩像一棵树一样半晌没有动弹。
9.她脸上的皱纹是在我的目光下成长起来的,我熟悉它们犹如熟悉自己的手掌。
10.即将进入黎明的天空在窗户上一片灰暗。
11.在窗户的白色开始明显起来时
12.在一个像口腔一样敞开的窗口
13.这动作二十年前他就掌握了,二十年的操练已经具有了炉火纯青的结果,那就是这窗帘的一角已经微微翘起。
14.她的两条手臂像是狂风里瑟瑟摇晃的枯树枝。
15.沙子在听到她的声音时,恍若看到一片秋天里的枯叶从半空里凄凉地飘落下来。
16.当彩蝶将身体转过来时,所有人都吃惊地看到那张像白纸一样没有生命的脸。
17.彩蝶的眼睛开始叙述起凄凉
18.那时候呈现在沙子眼中的东山这张脸,如同一张被揉皱后又马虎拉开的纸,他看到昏暗的灯光在东山脸上起伏。
19.她笨重的身体扑过去时竟然像一只麻雀一样灵巧
20.他并不感到自己敲门的动作强烈,但门框上的灰尘纷纷扬扬弥漫开来。
21.窗外滴着春天最初的眼泪
22.一条湿漉漉的街道出现在7虚幻的目光里,恍若五岁的儿子留在袖管上一道亮晶晶的鼻涕痕迹。
23.6来到户外时,天色依旧漆黑一片,街上只有几只昏暗的路灯,蒙蒙细雨从浅青色的灯光里潇潇飘落,仿佛是很多萤火虫在倾泻下来。
24.江水的破裂声
25.笑声持续了很久,然后才像一场雨一样小了下去。
26.从天窗玻璃上倾泻下来的光线沐浴了她的全身
27.这种笑不是鲜花盛开般的笑,而是鲜花凋谢似的笑。
28.他看到街两旁几乎所有的窗口都有脑袋挂在那里,有一家窗口挂着好几个脑袋。
27.一群火像是一群马一样奔腾而起,一片黑烟在红色的火中缭绕不绝。顷刻之后,火势便跌落下来,于是失去了保护的黑烟也立刻四散而去。
28.一股微风吹到她稚嫩的皮肤上,仿佛要吹皱她的皮肤了。
29.冰冷的江水从她脚踝慢慢升起,一直掩盖到她的脖子,使她感到正在穿上一件新衣服。
14/15页世事如烟读后感(十五)
《十八岁出远门》,绝对够经典,完完全全余华式的小说,绝对不掺杂杂七杂八的东西。十八岁第一次出远门被社会上的第一堂课,不要随便乘坐陌生人的汽车。荒诞又离奇幽默的故事。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余华式的幽默,余华式的对话,余华式的文章,这很余华。
《死亡叙述》,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爱情故事》,我不怀疑男孩与女孩之间相爱时的样子。女孩对男孩的爱仿佛从未改变,直到看见男孩失魂落魄的模样,男孩对女孩的爱从知道她怀孕之后就发生了改变。在女孩眼里,男孩只有一次失魂落魄。可在男孩眼里,日子仿佛从那一次之后就开始平淡无奇。婚姻也确如爱情的坟墓,至少对文章中的男孩是这样的。也可能一开始,男孩对女孩的就不是爱而是好奇,而女孩却误以为是男孩对她的爱。
《命中注定》,没读懂。又读了一遍片尾,又想到了文章的题目“命中注定。”“话音刚落,那个下午和陈雷完全一样的嗓音在那座昏暗的宅院里又喊道“救命”。”答案或许就在这句话里,还有题目里,命中注定,命中注定要死在汪家旧宅。
《两个人的历史》,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的,可人们的命运与历史却各不相同。兰花与少爷,少年相识,彼此谈论各自的梦境作为交谈。可随时光流逝两人能谈及的梦境也越来越少。同一个世界,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确实无奇异之处,很平常随见。也可以这样理解少爷活在理想中的世界,兰花活在现实中的世界。少爷用理想改造现实并最终取得了成功,兰花在现实的世界中过着属于自己的日子,晚年儿女自立,儿孙满堂,身体依旧硬朗,也获得了属于自己人生的幸福与成功。
《难逃劫数》,仿佛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一场婚礼引发的各种他杀,自杀的事件,婚礼只是个媒介,没这场婚礼,一切该发生的还是会继续发生。新婚妻子害怕被丈夫抛弃,所以亲手将丈夫的面部毁容。丈夫被毁容之后害怕被妻子抛弃索性就把妻子给杀害了。两个心理变态的人,森林和沙子,觉得自己置身于这场闹剧之外,一个先进了局子,出来后,后一个又进了局子。男孩的可怜虐杀,广佛的枪杀,彩蝶的自杀,一场荒诞又离奇的故事,在余华的笔下显得是那么真实,每个细节都是那么的逼真。P81,余华描写刀刺,不是第一刀,第二刀……,而是第一声,第二声……,十分奇特的角度,犹如但丁在《神曲》中描绘的那样,“箭中了目标,离了弦。”
《世事如烟》,以数字命名,十分有趣。以前都是从名字中找故事的发展进程,现在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确定数字的名字。往事都会如烟飘过,人的最后都离不开死亡二字。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