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自己的房间》是一篇讲述作者对自己房间的情感故事。作者通过描述房间的布置、氛围和自己在其中的体验,表达了对这个私密空间的独特情感。文章温馨感人,让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安全感,同时也引发了对家庭、亲情和成长的思考。整篇文章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家的眷恋。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篇一
有的人说看不懂、但我觉得这正是因为伍尔夫开创潜意识写作的先河,她的种种语言的揉杂不仅反映的是她真实情感的气度,也只是一种独特的语言魅力。本人说话跟她一样有自己奇特的逻辑,正好还是同一种奇特,读上去真的是行云流水,不知道有没有同感的。有种在看自己日记的感觉,世另我,没看过的可以期待一下到底是乱还是心灵上的贴合
1/15页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篇二
小红书推荐,然后来豆瓣看了下评分,就放心入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这变成了我的标配动作),但对我而言,这本真是名过其实的一本。
怎么说呢,这个译本个人觉得很混乱,长句子多,标注靠后,而且,全书表达的东西,女性与小说的复杂关系,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我个人是感觉不到了。
算是投资失败的一本吧。
2/15页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篇三
2022最后一周,就是抱着书,淹没在N度灰中。
读一本完全一无所知的书的体验特别有意思。看着意识流先锋女作家,如何在100年前努力地思考女性地位问题,还蛮感动的。她充满感情地回顾距离她另一个100年前的Brontë 姐妹,Jane Austen, George Elliot, 如何打破千百年的枷锁,创造女性写作的先河。作为已在牛津剑桥获得肯定的女性,她依然感叹自己当下受到的歧视与束缚,努力在思绪中和自己的心境和解。
一间自己的房间,因为门上的锁意味着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象征了可以摆脱男权社会支配的力量,Woolf说这是女性写作必备的因素。第一次读一本把性别意识提高到唯一主题的书。没有前人的挣扎和努力,就没有现在的看似平庸无奇的幸福。
3/15页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篇四
朋友在看一间自己的房间,突然和我说到,作者的语气太像我了。她特别标注出来,伍尔夫在图书馆前破口大骂的景象。我想着我要是真能成为伍尔夫就好了,想到这里就深刻感受到伍尔夫说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和每年五百英镑的收入是多么地重要。我也深知,我能有这样的脾气,是因为历史有这些女性她们的声音依旧能被今天听见。 生为女性我个人的经验对于家庭有一种被抛弃和割裂拉丝感觉。于是乎你意识到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时,你走出在这个社会生存,而对于社会,一种不安全感以及被排斥,各种话语权和女性的地位等等,正如伍尔夫之感“跳脱到这个文明之外,与之格格不入,百般挑剔。”此刻我才深刻,爱女性,才是生为女性,唯一能够在其中找到归宿感。 需要做的就是,在家,爱奶奶,爱妈妈,原谅她们身上哪些历史留给她们的思想,理解她们在家庭社会中所承担的包袱。爱姐姐,爱妹妹,我有两个妹妹,我会永远爱她们,给予我所能够释放的爱意。教育家里的弟弟,尊重女性。 在外,找到志同道合的女性朋友,她们是我人生阶段中不可或缺的陪伴。 于社会,我将为优秀的她们祝贺,我将为苦难的她们发声,我将为成长的她们帮助。 【去写各式各类的书,不论题材有多琐碎、多广博,请勿踌躇不前。偷拐抢骗在所不惜,只希望各位使出浑身解数弄到钱去旅行、去闲晃,去思索世界的未来或是世界的过去,去捧着书发呆,去街角逛一逛,任由脑中的思绪细线沉落到长川深处。】
4/15页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篇五
女人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源头是女性曾没有读书、工作、外出的权利,女性没有自己财产的支配权。曾经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女性写作的先驱们,她们的作品中只有乡间生活、家长里短、认识一个最有钱的帅气绅士并与其相爱,获得最美满的婚姻。这样另如今的眼光看来非常狭隘、缺乏男女平等思想的作品,是一些生活被杂活充斥,社交圈拘于乡间的女性们写就的。她们把笔和纸藏在熨衣板下,她们的书写要先梳理命运不受自己支配的痛苦,然后才能在文学领域上有所尝试。 因此,每一个女性所做的看来稀松平常的小事,写一个言情故事,账户里有几百元钱,都可能是曾经的女性不敢奢望的难事。 与伍尔夫的时代不同,今天的女性地位已大。但女性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有供自己有小康生活的稳定收入,仍然可能是一个难题。对于女性愚昧无知、没有才华的批评仍然喋喋不休,对女性的审视也还是显得苛刻。
我们拥有了支配财产的权利,拥有选举的权利,大多数女性了解了有一间自己房间的重要性。在莎士比亚时代穷苦困顿,完全没机会读书写字展示是否有才华的女性,一定在我们中间自在的活过,表达过。
但世界上很多角落里,仍有女孩为获得基本的权利而挣扎,仍有千万万女性要梳理过压抑的痛,释放出自由的灵魂,才能自在的表达,莎士比亚时代的女孩没有离开过。
生物学角度上,女性才是生命基因的传递者。在世界史中,女性是命运的共享者。我也不必喊出冠冕堂皇的号召,去说我们对于女性命运的使命是什么。但获得自己的房间吧,去看世界吧,去用火把烧光压抑痛苦吧
5/15页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篇六
她活在我们每个女人身上。
这是一场精神漫游!!!
100年前的伍尔夫胆大妄为、离经叛道,写起文章信马由缰。
她幽默,跳脱,随性,自由,她略带小脾气的语言下呈现出的是冷静理性的哲学思辨。
“伟大的灵hun是雌雄同体的”伍尔夫就拥有这样的灵hun。(
6/15页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篇七
《一间自己的房间》一书被公认为女性主义文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提出“每个女人都应该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和每年五百英镑的收入”,这个观点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震撼了学界,也被誉为女性解放的宣言。
今日所见,豆瓣读书评分高达9.2确实有迹可循,也更让我坚定读书是将自己的眼界开阔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我一直以为“大男子主义”和“封建思想”导致女性地位在生活和社会如此低下是我国传统社会留下令人发指的糟粕,没想到世界历史也在此糟粕中困顿前行。
书中写道“任何一位天赋过人的十六世纪才女都注定会发疯,会饮弹自尽,或在某个远离村庄的荒舍离群索居,孤独终老,半是女巫,半是术士,被人取笑,也让人畏惧”
这种悲剧不仅在十六世纪会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是存在。那些被蔑视,被轻看,被压迫,被束缚,被统治,被百般阻挠的女性,可悲可泣。如果身为女性群体不多读书,不看世界,那么她们便会像笼子里的鹌鹑一样,相信着作为女性就应该成为弱势群体,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就应该伺候身边躺着这一位“一家之主”的谬论。这样做,只是向约定俗成的惯例低下了头,就算惯例不尽然是由男人们树立的,却无疑是他们大力鼓吹的。
但现在的家庭教育更为可笑。鼓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欲此凤为笼中凤。也不知道谁给他们的脑子里剪下了那根筋。世界文化走向至今,已经不会有许多女性愿意低此头了,她们与之对抗的本能会折磨她、撕扯她,无需动用心理学的大道理就能断定,她的健康和精神必然大受其害,身心俱残。这是历史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
历史是踏血而来的。
“我还是相信,只要我们为她努力,有朝一日她会重返人间,也因此,即使一贫如洗、默默无闻,努力也绝对不会白费。”
7/15页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篇八
六月的书单是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在泛滥的推荐中终于还是决定去读一读它,第一章真的读了很久很久,小说看的多了,散文就很难看进去,不断的在继续和放弃中挣扎,继续是因为他的主题,他如潮的好评,放弃是因为他的文体,他生涩的翻译,真的,这一版的翻译真的有点影响我阅读了,太过于书面难懂,甚至于有些翻译在看过注释后还要百度,所以作者原本行云流水的思路会被我的无知打断,尤其是里面大量引用的19世纪的书籍,作家,故事,也让我没办法流畅的阅读,总之就是,我的文化水平读这本书真的有点难度。
但是所幸,我坚持下来了,当我习惯了这种表述和文体,我开始进入了伍尔夫向我们着力展示德他如同风中飘荡的丝带一般的思路,时而飞到草坪上方,时而穿过拥挤人潮,但是他的方向,一直朝着一个小小的散发着微弱的光亮的地方。
她的思想,就像一把亮剑,一点一点劈开了那时候艰难的世道,有的时候会被她超先进的思维和那时候封建落后的思想之间的落差吓到,她就像从现在穿越而去的现代女性,诉说着女性的感情与希冀,面对着女性艰难的处境,不要说创造,连自由都没有的封建社会下,她悲悯的感叹:她的才华若没有荒废在遥望远方的孤独视野里,她若有幸多多体验生活,与人交游旅行,不知能产生多大助益。女性的处境在这百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因为像伍尔夫一样的前辈先行,一个又一个,一个又一个,一个又一个。
可是,在本质上,在根源上,女性的处境依然艰难,或许不用再听凭父母之命戴上婚戒,但是组建家庭依然是全社会对女性的希望,或许不再是夫家的奴隶,但是依然被困在妻子和母亲的身份里,或许可以拥有自己的梦想,但是自身的价值仍然在被掠夺,女性是多么璀璨美好的存在啊,但是这份璀璨美好是那么易碎,我们还在路上,不是我们一个个小小的生命,而是女性大我的生命,真正的生命,还在路上。
最后,无论如何,我想告诉伍尔夫,若你再活一百年,你会感到欣慰,因为这时候的女性,已经可以每年拥有500磅,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这是所有人努力的结果,而我们也会继续努力。
8/15页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篇九
用较快速度读完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的文笔细腻,思路跳跃性比较强。不是通俗易懂那类,需要认真地思考才能理解。若是一次性读太多甚至会有点儿烧脑。同时从中我感觉出伍尔夫的文学功底非常深厚。
这本书是分为六部分的,大体是小说的形式。毕竟是二十世纪的背景,所以读起来还要结合一下背景。
伍尔夫按照时间顺序,论述了从十六世纪一直到二十世纪(她所处的年代),女性的处境以及在写作路上的各种困难。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法:女性要写作,要有每年五百英镑的收入和一间自己的房间,附锁。
个人非常赞同伍尔夫的观点,无论男性应该是女性,想要写作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按照伍尔夫的说法就是房间和收入。只是从古至今男性得到这种权利的几率比女性要大的多。甚至可以说很多男性很轻易就可以得到,但是对女性来说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这就限制了女性的写作。伍尔夫引用某位著名学者的研究指出,过去近百年来,英国诗坛享有盛名的拜伦,雪莱,济慈,丁尼生等人起码都读完了大学,大部分都有一定资产。而女性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读大学的权利!也不可以有自己的资产!当然,这些问题,在伍尔夫写作此书时就已经在慢慢解决,到现代(二十一世纪)基本已经完全解决了。
写到这里就很庆幸自己生在二十一世纪,而不是再往前。这个时代,虽说离男女完全平等还很远,但是男性和女性已经较为平等了。女性可以凭借努力有自己的资产,可以获得教育的机会,也可以有自己的追求。不用被限制在房间里。这个年代也出现了伍尔夫书中写她的年代(二十世纪)还未出现的事情:女性已经走向了各行各业,并做出杰出的贡献。她们可以从政,可以从事科学研究,可以成为公司的老板,当然也可以写作。
但伍尔夫关于房间的观点在这个时代仍然重要。只有足够的经济基础,人才能够专注于写作,才能写好。甚至可以扩展一下: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在任何时代,想要写作,都需要一间自己的房间和每年足够的收入。
书中伍尔夫论述了很多观点,我也没有一一去思考,但感觉几个观点特别有趣。
伍尔夫认为好的作家在心灵上都是雌雄同体,即既有男性思维,又有女性思维。单单只有一种性别的思维是没办法写出好的作品的。这个观点有些道理,只从某一性别的视角去看世界自然会有偏颇,写出的东西也会有偏颇。
伍尔夫也指出作家写作如果自身的情绪太过浓厚,难免会使其作品扭曲。所以作家理应保持一种平和的状态来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而伍尔夫也没有推崇女性而贬低男性,她并不认为两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她认为两性之间应该和谐共存。
就说到这里。这本书目前打了四星,只能说浅浅读了个皮毛,有时间会重刷,看看会不会有新的理解和启发。
9/15页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篇十
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20万字的书,我整整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月了,今天才终于把它读完,不是不忍卒读,是真的我自己读起来觉得挺痛苦的,其实我平时读书还是挺快的。
说一说内容吧。当初这本书吸引我的是,简介中讲到,每个女孩子都要有自己的收入,自己的房间(我理解的是自己的空间)才能够安心的在自己的房间内写文(我理解的是有自己的空间来做自己的事业。)读完本书也确实是在说这么个事情,但是也仅仅到此为止了,没有深刻的批判或者内因的解读,仅仅是围绕这一个观点,翻来覆去,“颠三倒四”(原谅我用这个词语)的阐述,并且说的也是不够清晰,思维非常的跳跃,论证的观点时常有所跳跃,也因为是文学作品的原因,我认为其论述,甚至根本就谈不上论述,没有任何的逻辑可言。总之我读起来觉得很痛苦,但是我还是坚持读完了,不得不说作者有一些观点还是比较毒辣,比如说莎士比亚如果有个妹妹这种假设,还有作者本身的出发点就比较独特,单单是从从事写作的女性来说明,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房间。综上我觉得本书,至少是我读的这个版本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可读性不怎么强。
可读性不强的原因可能有一下几个方面:首先不得不说的就是作者的行文逻辑和写作手法,其实作者自己的思维就挺跳跃的,很难说是一本完整的书更像是关于一个观点,多个时间点上迸发出的火花的汇集。其次我认为是作为外国文学吗,其文化部分的背景对我来说实在是太多了,其注释部分都要赶得上正文部分的内容了,每一章节后面的注释都是非常大的部分,字又小又多,读起来痛苦,这些背景知识以及典故是很重要的原因。最后,外国文学的记叙方式和表达手法,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读起来真的好难受,或许作者暗含深意的地方,这样读起来就根本很难让人理解与领悟。
写在最后,我认为这本书的可读性并不强,至少我读的这个版本对我而言是这样的,但是里面有一些短句还是读起来让人觉得振聋发聩,建议大家直接看精华摘录就好,不然没有西方文学背景的话真的超级难读懂,反正我是不想再读第二遍了。
10/15页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篇十一
“女性一定要有钱,要有自己的房间,这样才有办法写小说。”这句著名的话就出自伍尔夫的这本《一间自己的房间》。
看完这本书后,我一时五感交集。很难想象一个女性,在近一个世纪前,不仅萌发了这样的意识,还要用她的笔做武器,和那个世界去抗争。
虽然这本书有大量的外国人名、典故,我需要时刻看着注释,才能些微理解一点伍尔夫的意思。哪怕一小时只能看20多页,但是我看的时候,却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这本书起源于伍尔夫在剑桥做的2场演讲。线索就是伍尔夫自己的思绪,她从现实的伦敦看到的一切出发,用一种自我拷问的方式,去探究性别的差异,去探究在过去和现在女性如果要创作需要突破什么样的障碍。
“只要一牵扯性别,注定是非不断——就很难再奢望说出什么真正的道理。”
“有朝一日,当女人家不再需要由人保护,那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了。”
“讲得粗浅一点,像足球和运动就算“重要”的;崇尚时髦、置装打扮则是“浅薄”的。这样的价值观当然一定会从现实转移到小说里去。”
“心智自由,有赖物资供应。诗歌创作,有赖心智自由。”
那个年代的女性很穷,依附于丈夫,没工作,没收入,没有自己的起居室,没有创作的环境。所以伍尔夫会发出这样的呐喊,女性如果想要写作,一定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和一年500英镑的收入。
我非常认同伍尔夫的观点:
1)只有性别差异不被提起了,这个世界上才是没有性别偏见的。
2)每个女生都需要有自己的收入来源。
很多时候,生活的没有底气主要都来自于,自己经济的不独立。
对比她们,我觉得活在这个时代的我,实在是太幸福了。我享受了一代代人替我争取到的权利。作为女性,我拥有受教育的权利,我可以自己出去找工作。我可以出国去见山和大河,我可以看我想看的世界,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我没有写小说,那问题并不在环境,而是在我自己。
除了领先于时代的意识觉醒之外,伍尔夫的文采璀璨也让我印象深刻。她信手拈来的典故,各种给自己辅佐的材料文章,层出不穷的过往积累,我真的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这也是一本非常好的女性成长导读材料,在文本背后的伍尔夫仿佛散发着光芒。
我和朋友说,这本书可能是一本“劝人写作”的书。文字能穿越历史,流传千古。伍尔夫带着我们回顾了女性的过去和现在,她写的作品也穿越了数百年,和今天的我对话。我想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吧。
11/15页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篇十二
“No Retreat:Writing,Renovating,and Resisting at Monk’s House”。
“女性一定要有钱”这个观点是伍尔夫1928年在剑桥大学做的演讲提出的观点,放在21世纪的现在来看,是非常有共鸣的观点。一个女性有钱还有独处的空间,证明这个女性不仅经济独立,精神也独立。这是我们现代女性一直努力的方向。
谁不想要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呢?这是独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是可以让自己放松、卸下所有的伪装和逞强,摘下面具做真实的自己的私密空间。或者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偷偷做刘畊宏女孩(划掉)
伍尔夫思想超前、措辞犀利,文风新颖出奇,很多观点往往都是一针见血,让你透过表象看内在。她在书中探讨了关于女性生存的困境,长久以来的性别偏见、建构女性自己的话语方式,倡导双性同体理论等。
读她的书不是说读一遍就能看透彻的,她注重人物的精神世界。在《论现代小说》一文中她指出“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印象——琐屑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用锋利的钢刀深深地铭刻在心头的印象”,而作家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印象记录下来,从而描绘出“这种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定、解说的内在精神”,来揭示内心活动的本质。
伍尔芙虽然强调独特的女性意识,宣扬女性独特的价值,要求女性“成为自己”,但她并没有试图去营造一种纯粹的,封闭的根植于所谓女性本质的女性主义诗学理论,相反,它呈现出开放的趋势。强调女性要“成为自己”的时候,也是基于现下的社会和背景。
把这本书放在床头,当做睡前读物,时刻提醒自己:
“五百英镑的年薪象征了沉思的力量,门上的锁意味着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要总想着去影响别人,成为自己比任何事都更为重要。”
“不必着急。不必抢着发光。不必强做谁,但求做自己就好。”
“独自前行,我们的关系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与这个男人女人的世界相关。”
12/15页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篇十三
我其实一直没看伍尔夫,也不太好意思说我没看过伍尔夫。一直没看是因为以前学英国文学的时候对意识流深恶痛绝,以至于看见她和乔伊斯我都感觉自己要背过气去了。我这个人对自己要求不高,对自己的读书和文化水平要求更低。我啥都能看,就是不能看深陷于华丽的辞藻和延绵不绝的隐喻而无法拼凑出逻辑的书。因此,我一直没有勇气读伍尔夫的这本经典,同理,我到现在也还在逃避马尔克斯和普鲁斯特。
(我不知道这种心态是不是一种典型的读者心态,反正这个作家越有名、越是所有人都说这个作品必须读了才不算枉为人……我就越不愿意翻开这本书,恨不得离它越远越好,好像那张精装本的封皮有五万八千斤那么重。)
所以这本书我用听的——演讲稿似乎就是应该用听的才更接近本来的样貌。一旦开始听才发现,这个伍尔夫跟我之前害怕的样貌相去十万八千里。她逻辑清晰、幽默风趣、温柔而坚定。更有趣的是,虽然这几篇演讲发表于1928年,读来却完全不感到陈旧或过时。我有时甚至会在恍惚中怀疑我是不是正在听上野千鹤子,因为她说的很多道理和分析时至今日仍旧适用(relevant)、仍旧是对今日女性的当头棒喝和良言善劝。
比如伍尔夫强调姐妹要搞钱,并不耻于搞钱。五百英镑一年的收入和一件自己的房间是姐妹创作的底气,哪怕不能完全甩开无偿家务劳动和以爱之名的育儿重任,也可以略微撑起一小块短暂独立的空间放下一张小书桌。
比如伍尔夫正面硬刚阴险狡诈之人扛着“梅花香自苦寒来”式的道德牌坊绑架女性、骗她们安于贫寒,好像只有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痛苦才是伟大作家的试金石,就像黑心资本家到处鼓吹996的福报。
比如伍尔夫强调姐妹情谊,强调女性觉醒与崛起之间的代际传递的重要性。这个呼号我同样在上野千鹤子处反复听到,斗争需要薪火相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砸墙,而不是在同一条壕沟里反复牺牲。
伍尔夫让我钦佩的地方在于,她并未止步于两性的对立,在1928年,她就已经提醒我们看远一点,不要只关注性别的对立,性别只是一种区隔,一种人为的定价模式,男人或女人——或是任何自我定义的性别——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种无视多样性、依据某一种特质把人进行区别化对待的逻辑所隐藏的恶意和狡黠,不管这种逻辑是否戴着“剑桥”这样金灿灿的帽子、把自己装扮成一切权威的模样:
13/15页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篇十四
强推《一间自己的房间》这本书 2022年5月最爱书籍(包书皮为证) 可读性非常强 说几点切实带给我的感受: ①文学性强,里面有很多用的精准的词语和成语,有的需要查一下才能确定读音,有的要去查一下它在句中的意思,有的让你想单独把这几个字划出来单独做批注,留作以后使用。 ②书是一本女性主义题材的书,我读下来感受到的全文贯穿的思想就是女性要独立,要拜托层层束缚。作为2010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本人一定是没参与到近几年关于女性平权问题的讨论中的,但里面的观点既鲜明又深刻,以至于很多人推荐的时候,会戏谑地称男性很少会真正认同。 ③全书分为六章,层层递进,一开始说明了起这个标题的原因,讲了女性作家如何艰难写作,把这个问题的必要性上升到了很高的层面。后来结合很多素材包括其他作家的经典段落,暗含讽刺阐述自己鲜明的观点,为女性的遭遇发声。最后再运用大段笔墨,以流畅的逻辑、锋芒的思想总结自己的观点,强调女性独立的重要性。 ④我看过从零开始和女性嫌恶两本书,比起这两本,伍尔夫的书更中立,这点体现在她本人的一些交友选择以及全书后半部分提到的阴阳学说和雌雄论证。在我已经对这个话题有了一定了解的时候,看这本书能让我更有底气发表观点,也更平和、更理智。 (另 最近发现喜欢的鼓手发微博喜欢用序号 学人精上线)
14/15页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篇十五
最近连续读了两本女作家就女性创作、女性意识及个人生活等写的书,同样是贯穿了许多先期或同期女作家的创作及引语评论,但又实在是太不一样了。一本是大名鼎鼎的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成书于1920年前后的英国),另一本则是背负才华和争议的华裔作家李翊云近期的《Dear friend,from my life to your life》。伍尔夫是凭着500磅和自己房间的支撑在思索个体命运及其外的女性群体出路,而李翊云更多的是哪怕逃到异国他乡仍挥之不去的成长记忆、以及躲在文学里的伸展和出离。所以,前者历经百年后翻开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依然会让书页间不少句子燃起共鸣,我会忍不住在chapter之间来回翻,甚至读完后又忍不住下单了一本作为收藏;虽然伍尔夫提及的很多文学家及其作品并不是都熟悉,但并没有真正影响到字里行间的吸引力。李翊云的书里更是大量直接引用了其他作家作品的原文,但是她的作品读起来更多的属于她自己,并没有那么普世的适应性。
包好书皮再度翻开,《一间自己的房间》算是比较真切能打动我的了。个人命运,虽不需要因缺少500磅和个人空间而去体会那种生存的窘迫,但那也只是一地鸡毛的生活中基础托底,并不能够消减此起彼伏对未知的担忧恐惧,也不能时时带来真正的愉悦。只有告诉自己,现阶段能做的是跟随心之所向而活,房间和房间不一样,人的命运也没有预知的定数,等生命来了、走了自然也就知道了。
附上部分摘抄吧
第五章 导读
第七章 Chapter 1
第八章 Chapter 2
第九章 Chapter 3
第一十章 Chapter 4
第一十二章 Chapter 6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