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来如此》是一本讲述人生与哲学的书籍。作者以自身经历,解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本质。书中充满了智慧和启示,读后让人深思。
源来如此读后感篇一
1929年,四川广汉,月亮湾当地的一个普通农民,在给自家田坝掏沟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一坑玉器。——三星堆遗址
1965年,陕西延安,芦山峁村的村民早起翻地时,意外挖出国宝“七孔大玉刀”。——芦山峁遗址
1972年,江苏吴县,唯亭镇砖瓦厂这天烧砖的土不够了,工人们前往镇东北两公里处的草鞋山取土,意外挖出玉器。——草鞋山遗址
1973年,江苏常州,当地村民在取土的时候,意外发现了玉器。——寺墩遗址
1973年,浙江余姚,雨季将至,村民们计划在此之前修建好排涝站,意外挖出大量陶器碎片。——河姆渡遗址
1974年,青海海东,刘湾村村民觉得水渠需要疏通,意外挖出骨器、陶片、棺木。——柳湾遗址
1983年,湖北沙洋,成河村村民意外发现不知名土岗里的陶片。——城河遗址
1985年,安徽含山,凌家滩村村民挖坟时,意外发现一些奇怪的石头和陶片。——凌家滩遗址
1989年,江西新干,养护赣江大堤的农民在河道采砂时,意外挖出大型青铜器。——大洋洲遗址
2001年,河南灵宝,西坡村村民的苹果园里,很多苹果莫名枯死,为了查明原因,掘地三尺之后,意外发现特大型房子的地基。——铸鼎原遗址
源来如此读后感篇二
正如作者王巍所言,这是一本面向大众的考古科普书籍,旨在激发大众对于考古和历史的兴趣,体会我们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对历史、对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往往抱有一种既好奇又敬畏的态度。《源来如此:跟着考古学家去探源》这本书,正是为了满足这种渴求而诞生的。作者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这本书的撰写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本书不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考古学的最新成果,更是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古代世界。
一、内容概览与结构分析
《源来如此》全书共分为多个章节,每一章都围绕一个或多个重要的考古遗址进行展开。从江西万年仙人洞到河南偃师二里头,作者精心挑选了40多个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遗址,通过详细记录这些遗址的发掘过程、出土文物以及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串联起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
在内容编排上,本书采用了线性叙述与专题介绍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按照时间顺序,从远古时期开始,逐步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考古发现;另一方面,针对某些重要的考古遗址或文化现象,设立了专门的章节进行深入探讨。这种编排方式既保证了故事的连贯性,又突出了重点,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二、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作为一本考古学著作,《源来如此》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首先,本书系统地梳理了中国考古学的最新成果,对于推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考古遗址的详细介绍,本书为我们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最后,本书还涉及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内容,如人类学、民族学、地理学等,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实践意义上,《源来如此》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资料,本书激发了公众对考古学的兴趣,提高了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其次,本书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启示,有助于推动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最后,本书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三、写作风格与语言特点
在写作风格上,《源来如此》采用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资料,将复杂的考古学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同时,作者还注重故事的连贯性和情节的紧凑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语言特点上,《源来如此》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一是准确严谨,作者在介绍考古学知识和历史背景时,力求准确无误;二是生动形象,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来描绘古代社会的场景和人物;三是通俗易懂,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实例和图片资料来辅助说明,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四是富有感染力,作者通过讲述考古学家们的艰辛探索和伟大发现,激发了读者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读者群体与推荐理由
《源来如此》的读者群体非常广泛,包括考古学爱好者、历史爱好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广大公众。对于考古学爱好者来说,本书提供了丰富的考古学知识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本书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本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方法;对于广大公众来说,本书激发了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对祖国的热爱。
源来如此读后感篇三
很多人都知道,之前历史学界对中国的文明的界定只有3300年。这让素以上下五千年文明著称的中国人难以接受,但情感上不能接受是没用的,必须拿出证据来。
21世纪初,国家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集中了20个学科的400多位学者,围绕中华文明的起源展开了探索。非常荣幸读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王巍先生编著的《源来如此:跟着考古学家去探源》一书,作者通过丰富的考古实践经验,以及深厚的学术研究,为我们带来了一部既好读,又有学术价值的考古科普书籍。
全书共分为多个章节,精心挑选了40多个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遗址,通过详细记录这些遗址的发掘过程、出土文物以及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串联起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
在内容编排上,本书采用线性叙述与专题介绍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按照时间顺序,从远古时期开始逐步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考古发现;另一方面针对某些重要的考古遗址或文化现象,设立专门章节进行深入探讨。
这种编排方式既保证了故事的连贯性,又突出了重点,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学术方面,它系统地梳理了中国考古学的最新成果,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涉及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内容,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在实践意义上,它通过生动案例和丰富图片激发了公众对考古学的兴趣,提高了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实践经验和启示,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就拿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石家河古城来说,这是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古城。该遗址群的文化遗存从相当于大溪文化阶段开始,经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形成了一个基本连续的发展序列。其中,部分玉人头像与长江上游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面部特征高度相似,这表明长江上游的三星堆和长江中游的石家河之间存在文化的继承和融合,也打破了许多人认为三星堆是外来文化的猜想。
若想全面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真的不能错过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