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观后感,讲述了《来日皆方长》这部电影的感受和体验。文章中提到,电影以一件古董毛笔为线索,讲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父子情。电影情节跌宕起伏,既有悲伤的离别,也有感人的重逢,最终让人感慨人生苦短,珍惜眼前人。
《来日皆方长》影评(一)
“生命有时尽,爱不会结束,
爱会一直在,来日方长”
据说这是一部半纪录片半虚构的电影
《来日皆方长》影评(二)
不仅迟到了还忘记买票(以为买了实际没买)的杭州路演场。
属于临终题材 安宁疗护 音乐治疗,比较多访谈 独白式的叙述感受。其实蛮小众的,现场还有相关从业者,挺科普的。
《来日皆方长》影评(三)
我覺得最美的畫面。五年後,媽媽五十歲生日時,播放生日短影片前,給了一個10s+投影儀射出光芒的鏡頭,有許多微小的塵埃漂浮在空氣中。當時覺得這個鏡頭很像是通過投影儀的光束讓時間倒流——現在回想起來這個畫面,突然又多了一層理解,光線下的微小塵埃,好像就是那些日常點滴,光線則是攝影機/影像媒介的暗喻——通過影像(攝影是有關光的藝術)我們可以重新發現那些我們曾以為不重要的moments。 2.影像對抗時間/延長生命。電影中影像最
《来日皆方长》影评(四)
我们国家几乎没有对死亡的教育,在如今这样的社会氛围里,选择了临终关怀这样一个题材非常难得。
整个影片节奏平缓,在一种非常安宁和寂静的氛围感里,引发观众对当下自身环境的关注和对终极问题的思考。很多场景都是演员临场发挥,没有安排剧本和台词,反而突显了作为纪录片的真实,也像是导演没有刻意安排的安排。
国内国外两条线索关联性不太强,叙事内容再丰富一点就好了。
《来日皆方长》影评(五)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里的观影氛围真的好。
无论是观影的人,观影的环境,还是影片的质量。
影片结束后主创团队和贾科长做了观影后的交流。
聊回影片本身,本片导演是拍过《二十二》和《三十二》的记录片郭柯导演。
主题很好,关注老年人和养老问题,家庭问题,关于生死,关于如何更有意义的活?如何能更体面的走?本片是是纪实性很强的剧情片,反复使用的长镜头,叙事节奏很慢,客观记录,真实还原。视角还放到了国外,一位中国音乐治疗师,在关怀一位位已经到暮年或者弥留之际的美国老人。在中国四川的某一户普通家庭中,外公影响了他们一家人,但外公却在整个影片中从未露面。
作者好像在告诉我们,外公虽然已不在,但外公却时时刻刻都在。
《来日皆方长》影评(六)
因为《二十二》盲看的,本来以为是一部讲临终关怀的纪录片,没想到是剧情片和纪录片的虚实结合,但两个故事之间的联系过于牵强,并行起来反而让每个部分都达不到优秀标准,尤其是国内部分,真的可以用画蛇添足来形容。过缓的叙事节奏和完全没有起伏的故事进展,都显示这确实不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电影,可能对于部分有过类似经历的观众而言,电影创造出一种回忆的空间,但故事平也就意味着对于没有相关经历的观众而言,完全无法融入电影本身的故事,可以说是如坐针毡。
映后交流时,郭导回应了国内部分为什么没有选择拍摄成熟的临终关怀机构,而是聚焦于一个家庭。我国大部分的临终关怀,终究都还是由亲人承担,这也导致最避讳谈及死亡的我们反而人人都要接触这门必修课。如何应对亲人临终前的痛苦?如何平衡尊严和苟延残喘、解脱和渺茫希望?如何不自我感动式的完成亲人临终的愿望?如何排遣自己的痛苦?我期待能从电影里寻求到这些答案,但很显然没有,可能是出于克制可能是出于素材限制,电影里只提到了时间。真的很可惜,郭导还是回归纪录片舒适区吧,期待下一部纪录片大作。
《来日皆方长》影评(七)
7年前的我怎么都不会想到,因为我的一个小小举动,会被人铭记这么久。收到观影邀请的时候,先是吃惊,然后一股暖意在胸腔蔓延开来,真的超级感动。我是4月6日观看的电影,对于外公外婆养大的哭包,我缓了一周才来写这篇影评,对我来说这片后劲挺大。以下主观影评可能会涉及剧透。
影片是纪录片结合剧情片的形式呈现的。因为文化环境和成长经历,我更喜欢虚构的成都一家人。但是无比敬佩纪录片中做临终关怀的诸位,我觉得他们都是善良且内心强大的,不然看着一次次离别。像我这样的,我可能会崩溃。
而成都这家人,会让我无数次回想起我和外公外婆生活的过往。我很庆幸,我陪伴了他们很久很久。面对家人的离去,东西方选择的方式也许会不一样,但其实最重要的都是陪伴,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对于即将离去的他们来说,每一次见面也许都是最后一面。而每一次的相聚也会成为他们离开后,我们最珍贵的回忆。
影片整体都是郭导一贯的风格很平缓,也许有人会觉得平淡,没有刻意的冲突,没有绚烂的色彩。但是这种平缓中,却隐隐有一种温暖的力量。就像是涓涓细流,没有汹涌波涛却能慢慢浸润进心里,每每回想都像是被一双温柔的双手拥着,温柔且坚定的给予我力量。就像《二十二》和《三十二》,也许我不会反复观看《来日皆方长》,毕竟我爱哭,但是每每回想起的时候,都是暖暖的。
但是剧情片和纪录片中小天和瑶瑶的联系有点突兀,衔接上不是很流畅,感觉有点割裂。可是如果单纯是国外部分的纪录片,我应该也不会喜欢。单剧情方面如果延伸到正常影片的时长就会加上很多家长里短的矛盾,这应该不是郭导想拍的东西。最终结果就是这样的呈现方式,但瑕不掩瑜,总体来说,我是喜欢的。
影片中我最喜欢两个地方,一个是神山前那个超长的空镜头,风吹动云朵的影子在山谷中行走,经幡在风中翻动。还有一个就是冥想那段。我觉得这段应该在上映之后会让很多观影人哭出来。因为在闭上眼的那刻,我的外公出现在了我面前。
最后要感谢郭导,能记得我们这么多年,我本以为最好的回应是持续关心奶奶们的生活并告之我们。但居然还能收到新电影的邀请。另外,谢谢郭导的浪漫,把我想对外公说的话,带到神山,放给神山听。来日皆方长,久别会重逢
《来日皆方长》影评(八)
这是一部很真诚的作品,在成都点映场的映后发言里,郭导的真诚从电影里被释放出来,点滴渗透到观众的心里,让大家拥有各种各样的共鸣和感动,以同样的真诚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思考。
小天这条线的纪录片,温暖又真实,关于音乐的刻画也对应了海报上那一句Music speaks when words fail.生命殆尽之时,总有一些旋律会抚慰到灵魂,让其平静地归往死之彼岸,亦或是生之来处。但是小天也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对于即将离世的老人,亲人的陪伴作用也许远大于临终关怀服务。
瑶瑶这条线的故事,克制又平和。外公在整个影片中似乎都没有露脸,而与之密切相关的家人们,他们的生活成了刻画的重心。从外公病重到去世,没有讲妈妈美雪经历怎样的心路历程踏上完成父亲遗愿的旅途,没有讲她的两个哥哥有没有来陪伴和照顾老人(记得其中一个哥哥来做过家宴),没有讲外公去世后外婆如何伤心难过取下了墙上的部分老照片,没有讲瑶瑶经历这些事情过后如何改变。取而代之的是,穿插的镜头里,妈妈背对着拆掉的卫生所讲述自己出生的故事和名字的来源,爸爸在奔波的车内疲劳地睡着,外婆在下雨天小心翼翼用篷布遮盖好外公跟他好友年轻时做好的耐用家具,瑶瑶悄悄与睡梦中的长辈们拍下合影。
在妈妈50岁生日视频放映的时候,那一大段在投影仪光亮里跳动的微粒持续了很长时间,让我想起生命的消逝无非就是另一个轮回,那些逝去的人再次回归宇宙里最微小的粒子,以其他的方式回归这个世界。
电影结尾冥想的段落挺奇妙的,在前面平静叙事结束后,突然拍了拍观众。那时候,我的脑子里穿插了很多碎片,那里既有逝去的亲人,也有仍然陪伴身边的爱人、亲人、朋友,在那一刻,我想到了刚刚看完的怪奇物语第四季,在主角团们被反派侵入大脑进行意识操控的时候,他们从与自己珍视之人们共同经历过的温暖回忆里找到了力量,挣脱了意识操控。我猜想,无论是远在大洋彼岸小天照顾和呵护的老人们,还是在成都的瑶瑶一家人,他们也都从家庭的回忆里、喜爱的音乐里、留存的视频和照片里、亲人之间的拥抱和玩笑里,找到了对生之归处的平静和对必须面对之未来的期望。
郭导擅长的纪录片领域,他仍然游刃有余,然而这部电影的两条线存在些许无法避免的割裂感:
1. 小天这条线的故事,有很强大的能量。小天本人也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人物,在两个故事线穿插过程中,关于她的篇幅较少,看的过程中有期待看到小天讲述自己做临终关怀服务的动机和故事。
2. 瑶瑶这条线稍显冗长,跟小天的链接稍微薄弱,两个人关于在面对亲人逝去和满足遗愿等话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没怎么深入。
映后也跟郭导短暂交流了几句,我说从《二十二》这样反映历史和民族回忆的纪录片,到《来日皆方长》这样虚实结合、以亲情和生活来体现生死这样的宏大主题的电影,这7年里,您一定过得很幸福,才能从电影中关于平淡生活的点滴里传达出亲情给人带来的能量吧。郭导说,那当然,你看得很细呢。
回想起这部电影的英文名,The Coming Days,这样的来日,既是我们知晓自己到达生命终点之前的来日,也是我们失去挚爱之人仍要面对的来日,在这样的来日里,我们要活出怎样的生活?生命随着时间消逝,这无可避免。我尚且无法对其保持一个足够冷静和平和的心态,那就祝愿所有人都能从自己拥有的美好里找到能量,在来日里过好自己的生活吧。
《来日皆方长》影评(九)
在映后,导演说他在乎票房,也在乎影片的社会价值。
如今的环境,想要认真探讨某些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似乎是件难事。我们的新闻会铺天盖地去关注一个作业本、窥视明星或民众的私生活、关心其他国家的丑闻,却少了点切实的声音。在黄色新闻的侵占下,媒介素养不断下降。所以,对于一部以“临终关怀”为主题的电影来说,想要卖钱也许是太难了。可我相信,影片的社会价值会不断体现。
在纪录片中,小天温柔地跟老人们交谈着,随口就能列举出美国二三十年代的流行歌手。谱子一翻,和弦一按,歌就唱出来了。她尝试走进老人的世界中,成为他们的朋友或子女。这背后一定有极刻苦的专业训练以及整个“临终关怀”团队的大量工作。“老人的皮肤干,洗手时不要太用力,最好带着湿巾”、“尽量不要剪指甲,可以擦拭指甲里的污垢”、“她以为窗外一片浓雾,哀叹自己的丈夫(已去世)为什么还不回来”团队成员们各自发言,把重点分享给同事,期望老人能够更有尊严地走完最后的路。当然,过程中也会有困难的点。比如怎样与情绪低落的老人沟通,面对与自己亲近的老人的去世,如何从悲伤中走出来。“有时候开着车听到某首歌,我可能会停下来哭一会。”小天说。影片很善良,只给了我们温馨与乐观的场面。印象最深的,小天拿着一位老人孩童时期的照片闲聊,床上的老人笑着说,这是我两年前(拍的)。还有护工和小天一起为老人唱《You are my sunshine》,在小天要走时,她握着小天的手,又哼起旋律来。在这些场景之后,我们不难推测出小天以及跟小天一样的音乐治疗师付出了多大的情感投入和努力。小天也试过用理智与机械的方式去对待老人,可这走不进他们的内心,也不是这份工作的初衷。能从影片里看到如此优秀的小天,真的让我不断思考,我该如何做,以及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
从《二十二》到《来日皆方长》,郭导一直在关注社会问题。此次的临终关怀,在国内老一辈的群体中其实仍有顾虑。这似乎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使然,可站在人的视角下,每个人都会走向死亡,每个人都有权力体面且尊严地离开。国内的医疗团队也在不断推进着这项工作,坦白说,在这部电影前,我对此真的没有了解。如何传递相关理念,解释费用,甚至有关死亡问题等等,其实都等待着社会的积极讨论。我并不愿过多分析创作上的问题,影片也确实有很多不足,但在我看来《来日皆方长》把现状呈现,也足以算得上成功。有良知的导演仍在创作,这便是幸事。映后,郭导耐心地听着观众们的分享,不断剖析自己的问题,将心比心地谈自己的创作感受,十分真诚。“不要害怕那一刻,多创造当下美好的回忆,好好对待家人。”我赞成他的拍摄观点,把摄影机的距离拉远,尽量以客观视角去拍摄。我觉得这才是一种对被拍摄者的尊重,让他们能够展示自然的自己。郭导还说自己想慢工出细活,几年拍一部。希望他的下一部影片可以保持风格,达到所有预期!
庄子所说的“齐生死”,很早就参透了生死观。生死如同昼夜更替,是自然界的常态,不必过分执着于生死之别。生死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死即是生,生即是死,这种辩证的观点在今天仍有其意义。生命其实就是一场内在的轮回。出生时的我们在父母的歌声中入睡,吃饭、停止哭泣。到生命的最后关头,我们又通过音乐找寻儿时的记忆,在某个音符下回到家人身旁。而电影作为记录,把这些瞬间展示给我们,由我们再带给更多的人。感谢电影的主创们愿意为自己或是为观众拍出这部电影。
《来日皆方长》影评(十)
刚录完给亲人想说的话,赶来写评论。
导演确实是除了我朋友之外少数能把我说哭的人,真的很让人感慨。
不知道从何讲起,就想分享一些自己的故事。
16年左右的时候,我第一次正式接触到了临终关怀这个话题,由一个肿瘤医院的姐姐提起,当时聊了挺多。
那时候我听她讲那些夜班故事,听那些深夜里一闪而逝的生命,大概眼神里还透着那种未经人事的清澈。
那时我们的相识来自于雅思的考试,她跟我说,她了解的太少了,她想去国外看看,学一学他们的理念,看看能用什么帮到我们的老人。
8年过去了,现在她在澳洲做一些社工相关的工作,也算是在进行着自己的研究了。
17年的我因为换了专业又感到不甘心,选修时选到了隔壁电影学的first person film课程,那时候导师跟我说,这项关于纪录片领域的研究才刚开始,一切都是新的,你们想到的什么都可以作为研究方向。
于是做课题的时候我鬼使神差选了家庭影像的研究方向,1v1的时候导师问我,为什么你会对这个有兴趣,我说因为我觉得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也可以作为一种情绪上的疗愈的方式。
东亚人或者说中国人的“寻根”思想可能是刻在骨子里的,置换到欧洲人思想里可能就会变成一种抽象的“生从何来”。
所以从影片开始,婆婆给妈妈说,爷爷要进山也是想给你拍生日祝福,我已经预感到那种“带你回到出生地”的想法,这种同一语境下生活的人的默契让我过早就开始进入眼泪失禁。
“生从何来”其实也是“死往何去”,生死不是可以拆分讨论的话题,所以国人的高语境含蓄表达也并不代表着没有进行过死亡教育。
就像当年的我在给导师的邮件里执拗的表达,做本国的相关影片的研究是想给你看看,我们有这样的表达。
研究课题的盲区是研究者的一叶障目,并不代表创作者没有在积极表达。
这些中文文艺作品里的隐喻,其实都是独属于中文语境的浪漫特权。
其实真正在直面亲人的离世大概是去年。
去年间离开了两位亲人,其中最近的一位是平时联系不太多的奶奶。
死亡来临的时候真的很平淡且普通,那就是最普通的一天下午,去之前我甚至没有想到那就是最后一面。
往往文学作品中所能呈现给我们的死亡只有一瞬,但现实里需要面对的东西实在太多。
真实情况大概就是来不及反应和难过,需要先理清思路把该办的后事进行完毕。
死亡大多是悄无声息的,并没有夸张抓马的轰轰烈烈。
直白地说,哪怕看着奶奶的仪器数据报零,哪怕下葬时放在我兜里的那一把米还在我的衣柜里,我对于她的离世还没有实感。
太快了,生命的开始和结束都太快了。
海外那一部分里小天说,你已经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你真的很棒的时候,我又有点泪失禁。
能安排好自己的后事,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在延长和铺垫这种既定的突然,也是对未亡人的宽慰和安抚。
奶奶去世后也和家里人聊起过这个话题,母亲说希望如果那一天到来,我可以平静接受这个现实,不要用外力拓宽这个瞬间,让它发生,让它结束。
一向自诩理智的我在那个时候有点说不出话来。
就像整个观影过程中一样,我说不出话来。
不是所有事情都来得及的,所以我也会习惯性提前规划一些不做会遗憾的事情,因为不想在离世前觉得懊悔,所以希望自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不遗余力地完整自己的期待。
其实选择都有很多,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但总归不要放弃交流和沟通,总归不要让自己在想要表达的情感传递不到之后再做无谓的弥补。
对每一位对你来说重要的人都是这样,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
今年我也在给某位朋友的生日信里写过我的想法,我希望一切是有期待地发展的,这应该就是我自己赋予自己生命的意义。
所以我希望我们都能对未来有一些预设,不要急,一步一步走过去。
去感受生命的意义,去延长生命的体验,去拓宽生命的厚度,去完整每一个来日方长。
《来日皆方长》影评(十一)
《来日皆方长》是一部关于临终关怀(安宁疗护)和音乐治疗的电影,展现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结。这部影片很特殊,分为故事片和纪录片两个部分。纪录片部分源于2018年我们在海外的真实记录,拍摄了一位中国音乐治疗师在临终关怀这个领域的工作过程;
第一阶段拍摄完成的记录
故事片部分拍摄于2022年,是经过了我对临终关怀这个领域的了解和思考后,虚构了一个我心目中秉持临终关怀理念的家庭的模样。我们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含蓄、内敛的,中国的传统理念和文化也是以家庭为单位传承的。当亲人、挚爱离开我们的时候,除了提供医疗技术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用爱来解决情感问题、满足心理诉求。
拍到神奇画面后记录
2017年,我的第一部片《二十二》公映后,引发了大家对“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的更多关注。众筹的32099位朋友、我、片方、张歆艺共同捐出1000万票房收益,用于增加对受害幸存者的生活援助,继而助力这项历史研究与人道主义事业的发展。 这让我们认识到,电影只是一种影像的表现形式,而电影观众本身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力量,这才是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真正意义。
人民日报发文
正因为我的第一部关注小众领域人群的片子获得认可,所以才让我有勇气和机会去继续探索。我们并不知道《来日皆方长》公映后能否让大家对“临终关怀(安宁疗护)”“音乐治疗”这些领域的讨论增多,这个问题还要让市场和观众来给出答案。不管如何,作为影视从业者,我们在探索跟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社会议题上尽到了自己的心力。 终有一天,我也将离开这个世界,在我临终的日子里,回忆自己这一生的点滴,不会后悔在2018-2024这些年去完成《来日皆方长》这部影片。
青绕神山(片中最后镜头原址)
我们需要接受每一个人都会离开的事实,所以才更要珍惜当下,珍惜自己爱的人。在此,真心地祝福各位朋友身体健康,平安顺遂,在今后的日子里多多创造美好回忆,无憾我们的人生旅途。 特别感谢支持我们的医护团队、志愿者、音乐治疗师、路桂军、张歆艺、曾嘉、高伟光、苏青、宣传、发行团队、MC法老、燕池、刘小天和未来的每一个你! 电影《来日皆方长》
2024年6月15日,全国艺联,专线上映。 郭柯 2024年6月12日 于上海音乐学院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