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大地》是一部描写西藏高原自然风光和藏族人民生活的作品,作者用独特的视角展现了雪山、草原和湖泊等壮丽景色,描绘了藏族人民的朴实善良和顽强奋斗的精神。读后让人深感自然的壮丽和人文的温暖,让人对西藏的神秘与美好产生了更深的向往。
《雪山大地》读后感(篇一)
作者杨志军作为从青海走出来的作家,这一次的长篇小说,以自己的视角深情回望了父亲母亲与几代草原建设者的艰辛探索足迹,通过写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全景式的展现了高海拔地区牧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变迁。就像书中的内容主题所写的,雪山始终以母性的伟大力量滋养着大地上的生灵。推荐。
1/15页《雪山大地》读后感(篇二)
一部献媚的,描写乌托邦的拙劣小说!里面充斥着校长、院长、州长、这个长,那个长。一个人可以随随便便就当州长,一个人可以不进过医学学习就成为整容医生,等等等等。仓促应景,不负责任的结尾,我估计作者自己都很难为情!这样的小说能获奖是对文学的蔑视与侮辱!与《尘埃落定》一个天上,一个地上!
2/15页《雪山大地》读后感(篇三)
六天看完了,读了十几个小时,60多万字。
让我想起《繁花》,上海风味的小说。
这个是草原风味的小说,哈哈。
了解到另外一种语言。
草原牧民是有信仰的,有信仰的有畏惧,更有诚信,真诚,心性纯良。因为他们担心雪山大地的惩罚,尽管迷信,但是却是有好处的。多少人肆无忌惮的做着坏事?
就因为他们没有信仰和恐惧。
3/15页《雪山大地》读后感(篇四)
通过雪山大地,我认识了杨志军,以前没读过他的书,这次有幸读了,当时是朋友推荐给我的,我放置案头好久,读下来后,感觉全书关注人、自然、情感诸多问题,让人读有所思、所想、所感,在当今这浮躁的社会里,此书让人心有静,情有依。
他将目光投注回生于斯长于斯的青藏高原,深情回望父亲母亲与几代草原建设者的艰辛探索足迹,书写高海拔地区的时代巨变与草原牧人的精神天路
4/15页《雪山大地》读后感(篇五)
这本书中让我可以读到杨志军对这片草原的热爱,对藏族同胞的热爱。也可以读到真实的藏民生活,读到这个民族的朴素单纯、坦诚率真、爱憎分明。现代的我们,其实更需要懂得大爱,懂得悲悯,懂得日常中的美好,以此来祛除心灵的油垢。而且作者笔下的自然场景,多次重复出现,但每一次出现,都是独特的,都是为着托衬角色的内心。书中对藏歌的运用,洋溢着美好、感动、激情、快乐,那是笔力所不能及之处,自然生发出的一种精神性的凝练。”
5/15页《雪山大地》读后感(篇六)
读完杨志军老师获得茅奖的作品《雪山大地》,仿佛跟随笔者置身到藏地。感受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品悟藏地人民的坚韧性情。描绘的如诗意般凄美委婉,又如青稞酒般绵柔香甜。对于藏地或许比较陌生,读这本书好似观看个人偏爱的导演万玛才旦拍的西藏电影,一幕幕藏地风情洒入脑海,跟随这年代的推移不断收获与流逝,书里故事环环相扣,记录了西藏建设者们的艰辛历程。结尾一扣,又仿佛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圣洁中有杂念,情怀里还带着野心。好书!
6/15页《雪山大地》读后感(篇七)
讲述了藏区发展 以及那一代人为藏区作出的贡献
有了他们 才有了藏区第一所学校 第一所医院 第一个商店 第一家公司 等许许多多的第一个
就像作者说的 藏区很多牧民没经历过 bp机 固定电话 老式手机 直接接触了 只智能手机 没有亲身经历写不出这样的小说
唯一不足就是没必要最后把那几个主角都写死
角巴 父亲 才让 都没必要死
见收就收就行 有点用力过头了
7/15页《雪山大地》读后感(篇八)
讲述了藏区发展 以及那一代人为藏区作出的贡献
有了他们 才有了藏区第一所学校 第一所医院 第一个商店 第一家公司 等许许多多的第一个
就像作者说的 藏区很多牧民没经历过 bp机 固定电话 老式手机 直接接触了 只智能手机 没有亲身经历写不出这样的小说
唯一不足就是没必要最后把那几个主角都写死
角巴 父亲 才让 都没必要死
见收就收就行 有点用力过头了
8/15页《雪山大地》读后感(篇九)
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字里行间里有着牧民的大爱大山以及对雪山大地的信仰。很有力量的文字,建议人手一本。
至少读过一遍再发表意见,至少读过一遍再发表意见,至少读过一遍再发表意见,至少读过一遍再发表意见,至少读过一遍再发表意见,至少读过一遍再发表意见,至少读过一遍再发表意见,至少读过一遍再发表意见,至少读过一遍再发表意见,至少读过一遍再发表意见,至少读过一遍再发表意见,至少读过一遍再发表意见。
9/15页《雪山大地》读后感(篇十)
作为屯垦戍边的“疆三代”,对作者写的援藏几代人的故事很有共鸣,与我的长辈们的经历非常相似。那一代人的理想和经历,是现在城市里长大的年轻一代无法想象和理解的,但那就是历史,需要有人记载和回忆的历史。
在这个充满快餐文化的时代,父辈们打拼的时代已经符号化了,缺少细节,信仰也被供上了神台。我们只能用现在的眼光品评当年的人和事,理解不了的斥为虚假,对照自身做不到的斥为虚伪。可是我们究竟想要怎样呢?
10/15页《雪山大地》读后感(篇十一)
第一章写得真好,感情真挚热烈,勾勒的雪山、大地、草原也让人颇感沉醉,还有牧人的纯朴善良,都很好,很美。不知道是不是用力过猛,第二章开始就陡转直下,感觉像是太着急了,故事虽然很美很感人,但不够真,如主旋律电视剧一般,越看越看不下去,越看越觉得这个写作意图太不纯粹。本是冲着茅奖、雪山大地、辽阔草原而读,读了个寂寞。人性本善或恶先不论,人成其为人的复杂性,除了老才让有些提现,其他就没太有了,人物性格大都太过单薄。整本书完全可以大幅删减成几章散文,或许更美,或许更贴合雪山大地的广袤和包容。有点怀疑,这好些个评委是不是只看了第一章,茅奖不应该是这个水准。
11/15页《雪山大地》读后感(篇十二)
先说风格。
絮絮叨叨流水账。
再说思想。
小饭馆服务员写本书,也比这深刻。
最后说操作。
可能不怪作者,但刷分这行为,太掉价。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说实话,这本书别说茅奖,就是放在豆瓣自己的比赛里,也没有任何出彩之处。题材是老掉牙的题材,故事是过时的故事,用语是小朋友的用语,读完除了浪费了时间,没有任何意义。文学是帮助社会进步的。絮絮叨叨,真是无语。
12/15页《雪山大地》读后感(篇十三)
抱着纪实文学的心态开始读的这本书,本来不怎么会为书中人掉眼泪的,但看前半部分哭了好几次,为书中人的善良,为书中人的命运,更因为以为确有那么一个人,那样的生活过,为那个确实存在过的人难过,落泪。后来发现作者真实的履历和文中对不上,意识到,这些故事里有虚构的成分,而且应该比例不小,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风景的描写和刻画很吸引人,大量的风景描写,文字也并不重复。我没去过草原,却从书中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壮美。自由自在的风,随风舞动的草,零星点缀的花,清澈瓦蓝的天,洁白流动的云。让人很难不爱那片草原的春夏秋冬。
整本书的情节说是藏族牧民的史诗也不为过,从头人时代,到分包到户牧人有了自己的草场和牛羊,到草场退化,到牧人城市化。在草原变迁的过程中,强巴
13/15页《雪山大地》读后感(篇十四)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这本书,那些一星是怎么来的?真的看过吗,还是无脑黑?
但是有一句话可以阐述:谣言止于智者,但是一定始于智障。
非要140个字才能评论,非要140个字才能评论,非要140个字才能评论,非要140个字才能评论,非要140个字才能评论,非要140个字才能评论,非要140个字才能评论,非要140个字才能评论,非要140个字才能评论,非要140个字才能评论,非要140个字才能评论,非要140个字才能评论,非要140个字才能评论,非要140个字才能评论,非要140个字才能评论,非要140个字才能评论,非要140个字才能评论,非要140个字才能评论,非要140个字才能评论,非要140个字才能评论,非要140个字才能评论,非要140个字才能评论,非要140个字才能评论,非要140个字才能评论
14/15页《雪山大地》读后感(篇十五)
前半部分看到赛毛的死真的很难受,瞬间感到了那一代作家文笔看似随意叙事的残酷,后来特意看了看作者的书,发现他居然是写藏獒的那个。那是我很小很小时候看的书,我已经忘了剧情但我记得那本书真的太好了,可是后来我再也没有在书店看过这本书,网上百度消息也不多,没想到十多年后我看雪山大地居然得到了意外收获。但其实看到偏后面的位置隐隐有些失望,时间线的一些逻辑错误很难让人忽略,后面人的去世也格外草率。但是最后结尾一看一想既然是江洋写下的故事,或许就有种交待所有人结尾的那种叙事习惯,但说实话我真的感觉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应该是很有严谨性的,杨志军也不像会把书的时间写的这么不严谨的人,真希望能有个解释啊。 但总之,我始终认为人应该做个好人。如同这本书一样,如同里面描写的牧人一样,我们尊重自然,互相相亲相爱,我们赞叹雪山大地,对死亡尊敬而欣然接受,相信坏有坏报好有好报。 如果如今我踏上藏区,是否还能看到像角巴一样的牧人?是否能互相说一声扎西德勒,将雪山大地的祝福送给每一个人?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