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篇雪》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雪中的一系列感悟和思考,雪花的轻盈、坚韧和细腻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之美。作者通过雪的形态和特性,深刻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以及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文章充满了哲理和意境,给人以启迪和感动。
九篇雪读后感(一)
马桩子不仅起到了停车位的作用,还起到引流的作用,更方便了牧民前来购物,山野里的吃穿住行,卖酒满足刚需,读有关酒鬼的没有意义的记叙,过程中我实在没控制不住,敬了自己三杯。补鞋能补出的幸福,火爆的场面是阿姨的生意,有乐趣,有希望。魂断姑娘崖,空手心,九篇雪……有淡淡的优伤,有朦胧的爱情。
九篇雪读后感(二)
看完《遥远的向日葵地》《我的阿勒泰》《羊道三部曲》到出道作《九篇雪》,淡淡的回忆,时而无言静立,时而忙碌劳累,时而新奇时而怀旧,读着舒服,渐入佳境,还是我很喜欢的散文类型。「我们这样在群山中四处游荡,却永远不能走遍它的所有角落」,读了三四本李娟的书籍,却了解不完关于新疆的那些事,那些日子,那些生活,一边漫步一边迷茫。
九篇雪读后感(三)
因为是李娟写的,都很喜欢。虽然她在前言一再强调自己看自己以前写的书有点看不下去。从书中可以看出那时的文笔和感情表达比现在青涩,但已经具备超出一般作者的天然灵性,毕竟少女情怀总是诗,那时情感更丰沛,表达方式更直接不加隐藏,而现在的确是更成熟,将思想一点一点的呈现,而不是以前那种呐喊式的表达。读李娟的书有一种神器的感觉,仿佛自己置身于阿勒泰的蓝天白云青草之下,仿佛做了一个清新脱俗的梦,醒来内心很平静。
九篇雪读后感(四)
1你1看,这山野看起来寂静偏僻,但却并不荒凉。只不过人类生活的印迹被自然的浓密遮蔽住了而已。其实,它的每一个角落都被人熟悉。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九篇雪读后感(五)
李娟出版的第一本书,写于二十岁出头的年纪。和她后来的作品一样,仍旧是写新疆的山水风光,以及生活的困苦。一如既往地苦中作乐,只是多了一些迷茫和自怜。有时候对着大自然总结出自以为高深的道理,写在景物描写后面,像是面团上粘了芝麻,格格不入,也说不上是添色还是减色。早期的李娟还尝试过其它写作手法,读下来,只能说放弃掉是明智之举。
看一个作家的第一本作品,除了感叹灵气与天赋,更会猜想她们是经历了怎样的磨合与修炼,甚至是什么程度的自我拉扯,才形成自己的风格,才写出后来的佳作。总是不易的。
九篇雪读后感(六)
这是李娟最初的文字世界,她的荒野花园,最初的阿勒泰,最初的动荡艰辛的生活,最初的无可言喻的孤独……世界安静透彻,历历在目;万物水落石出,静而恒久。山野是—— 即使在艰难绝望之处,也会结出鲜艳的果实;生活亦是—— 她和家人在离开那里的时候,心里想的却是如何更好的回来。后来,她确实更好地回到了阿勒泰,写下更多、更轻灵、更深入心间的文字,有时想起从前的生活、从前的文字、从前的自己,仍然会有羞愧,却已经很坦然了。—— 每个步履蹒跚摸索前行的人都会如此了然吧—— 生命一直陷落在那些岁月里,世上竟会有那么多的悲伤。不过没关系,“我”最终还是成为了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群山浩荡,大地辽远;我们身体轻盈,心灵洞阔。感谢时间的神秘,感谢所有时刻的自己。
九篇雪读后感(七)
这是李娟早年的作品,比之我之前看过的几本,多了几分青涩稚嫩。但字里行间里还是能品出李娟文字的灵气和态度。
我相信每个人年轻时总会有各种奇思幻想,对天空白云大海都有无穷无尽的想象,也会有对当下的迷惘对未来的憧憬,脑子里有千奇百怪的故事,自己只是一个旁白配角却历经人生。我也曾幻想很多故事,也曾把天空比喻,记忆中的童年慢慢淡去,只剩下我想记住的似真非假的片段无处考证。
文中的李娟给了我更多的真实感,虽然她天马行空地走在她的记忆中,但我感觉我离她更近了一步,不再是那个隔了一整个中国的新疆的她。她也曾像我们一样在情感中时而迷惘时而激进,她用最原始最简单的方式在向我们述说她的故事。这份生活的乐趣来自于她自身的有趣和灵气,才会让文字这般鲜活吸引人。
如果你想了解李娟,你应该读一读九篇雪。
九篇雪读后感(八)
“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正深深地爱着一个人,对他的爱意和渴望浸透字里行间。可能这本书的魅力之一正在于此——因为暗藏爱情而流露“天知地知”的神秘美感。”
我承认我的贪心,匆匆翻阅目录,想要找些关于爱意关于渴望……的蛛丝马迹。好像还是一如既往地写牛羊、山野、寒冷、酒鬼、风雪、星空……诸如此类。
或许爱一个人时心里眼里都是满溢的温柔,便分给了这世界星河草木一些。也或许爱一个不在身边不能靠近的人,便只能把无用的爱意说给雨雪风霜听了。他是绝口不提的爱人,是我字里行间的渴望,是这世界经过的万物。
翻开本书同名文章《九篇雪》就可感觉到,文字不似其他的作品那般直白,我想起几年前说过的一句话,“请原谅我作为文科生的语无伦次”,她是一个将单纯真诚的爱意隐晦表达的少女,像是此刻的我。我很想你,我就告诉你“我这里下雪了,你那里天气怎么样?”“你没有回我信息,我便在本子上写下昨夜关于你的梦。”我爱你,每时每刻都是,所以我写雪,它一年四季都下。
九篇雪读后感(九)
一个清华同事推荐的李娟的作品,他说李娟是一个不自知的天才。我在网上看了一些书评和介绍,这倒是个很普遍的说法。 那李娟到底是不是天才呢? 我想这一说法,一方面源于她真挚清澈、淳朴可爱,带有天然野性、不加雕琢的文风,另一方面缘于她高中辍学,未接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培训的学习经历。至于是不是天才,每个人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九篇雪》是她第一部作品集,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文字还是稚嫩的、少女的,也真是一个纯净的、少女的大脑可以捕捉到生活中的这些小细节、小瞬间,再引发出少女的小心思,小努尔楠的比划、毡房里的羊角图案、外婆被吹飞的帽子,在一个偏远、贫瘠、未收到外界和现代社会精神污染的少女的大脑中,足以衍生出很多情感和想象。 她的文字让人感到乐观,可爱,富有生命力,纵观她的成长经历,一母一女、一个九旬的外婆,三代女性,背井离乡,在遥远的阿勒泰地区迁徙、谋生,长大以后,在不同的小店打工,经历了很多苦痛和挣扎,在“这样的生活”章节中,她记录了这些细节,《房子破了》《落叶的街道》,对于一个敏感的少女,一个景象就足以带出她内心的伤感,或者说是“胡思乱想”,每个人都少年时代都会经历,但不一定会记录下来。 《九篇雪》也毕竟是一个不成熟的少女的作品,有些轻飘,重在展现自己的感情,轻于阿勒泰的风土和更深层次的人情,是不够醇厚的,希望继续按照时间线读下去,能收获更多的惊喜。
九篇雪读后感(十)
我的城市生病了,小城的一切都被按下了暂停键。 因为疫情,我已经在家里被关了一个礼拜了,从最开始的焦躁不安到现在的平心静气,阅读真的可以治愈一切。 . 第一次种草李娟是在小红书上,大家都说她是一位很有灵气的作者,爱写散文。我很喜欢读散文,觉得散文的格式比较洒脱、随性,于是在网上买了几本李娟的书回来,可惜平时工作太忙,买回来后一直都没机会拆封,疫情居家期间,在家整理房间,随手拆开一本读了起来,这一读就完全欲罢不能了。 . 书名:《九篇雪》 类型:随笔 概要:全书写的是李娟少女时代跟随家人在新疆阿勒泰草原生活的故事。这是李娟早期的第一部作品,我作为一名三十多岁的老阿姨读起来还是能感受到作者年轻时对生活的热爱、幻想和激情。写作手法上也许有些稚嫩,但丝毫不印象我对她的喜爱。 . 李娟出生于新疆,一提到新疆我们总会想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但现实中呢,你会经历《赶牛》、如何合理安排吃喝《吃在山野》、衣服穿的不能太暴露《穿在山野》、极寒天气《什么叫零下四十二度》以及一个爱而不得的人。爱情是这本书的秘密,李娟在自序中说:“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正深爱着一个人,对他的爱意和渴望浸透字里行间。”对此我也深有感触,记得年轻时我也有过跟她相似的经历,我也曾为一个人奋不顾身,曾将那一段经历用文字记录了下来,时隔多年,那本笔记本一直藏在我书柜的最深处,我跟李娟一样早已放下,但那是我的青春,一段不老的回忆,曾经“滋养着我也消耗着我”。爱来如山倒,爱去如抽丝。我们终将与自己和解。
九篇雪读后感(十一)
看李娟老师的散文,有一种“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怎样看待生活,生活便是什么样”的感觉。 看着她的文字,我总是会笑,会忍不住一遍又一遍说“好可爱”,在她笔下,自己/妈妈/外婆,我觉得都是可爱/俏皮/童心未泯的人儿(只有妈妈知道的麻雀窝,女儿的糗事会被妈妈反复提起,小孩子气可以对着阿勒泰随意撒......)。也许,她们本身就是这样的人,又或许,是阿勒泰的山啊水啊草地啊人啊让她们成为了这样的人。 在祖国的西北边境地区,原来有一个地方叫“阿勒泰”,是一个出入要办理边防证的地方。 我想吃抓肉,想吃地地道道的酸奶,想尝尝西红柿干是什么味道的,想感受那淳朴的民风,想认识那些热情的人儿。
九篇雪读后感(十二)
一个清华同事推荐的李娟的作品,他说李娟是一个不自知的天才。我在网上看了一些书评和介绍,这倒是个很普遍的说法。
那李娟到底是不是天才呢?
我想这一说法,一方面源于她真挚清澈、淳朴可爱,带有天然野性、不加雕琢的文风,另一方面缘于她高中辍学,未接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培训的学习经历。至于是不是天才,每个人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九篇雪》是她第一部作品集,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文字还是稚嫩的、少女的,也真是一个纯净的、少女的大脑可以捕捉到生活中的这些小细节、小瞬间,再引发出少女的小心思,小努尔楠的比划、毡房里的羊角图案、外婆被吹飞的帽子,在一个偏远、贫瘠、未收到外界和现在社会精神污染的少女的大脑中,足以衍生出很多情感和想象。
她的文字让人感到乐观,可爱,富有生命力,纵观她的成长经历,一母一女、一个九旬的外婆,三代女性,背井离乡,在遥远的阿勒泰地区迁徙、谋生,长大以后,在不同的小店打工,经历了很多苦痛和挣扎,在“这样的生活”章节中,她记录了这些细节,《房子破了》《落叶的街道》,对于一个敏感的少女,一个景象就足以带出她内心的伤感,或者说是“胡思乱想”,每个人都少年时代都会经历,但不一定会记录下来。
《九篇雪》也毕竟是一个不成熟的少女的作品,有些轻飘,重在展现自己的感情,轻于阿勒泰的风土和更深层次的人情,是不够醇厚的,希望继续按照时间线读下去,能收获更多的惊喜。
九篇雪读后感(十三)
我们与世界相处的模式,是从我们小生活过的环境里雕塑出来的。
这种雕塑,并不是一层不变。
我们越长大,被外界影响的就越多,雕塑也在慢慢改变。
只有在回到熟悉的地方时,我们那些被外界磨掉的棱角、藏起来的锋芒,才像被泡发的海带一样,又活泛过来。
过年回家,就是这样一次机会。可惜,这样的机会,只有几天。
等欢聚过后,再回到岗位上,棱角、锋芒又不得不缩回去,我们又变成了与世界和平相处的样子。
一来一回,几多失落。
又要开始一年的忙碌了,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焦虑和迷茫时,看看李娟吧。
《九篇雪》这本书,是李娟早期的作品。文笔略显稚嫩,后半部分还有点小小矫情,但不影响整本书的阅读,反倒能从那些稚嫩的文字中,感受到二十岁出头的李娟,敏感而清澈的思考。
少女时代的李娟,跟着家人在新疆阿勒泰草原生活。她和妈妈、外婆搭帐篷、养鸡、赶牛、牧羊、找麻雀、卖杂货、做裁缝、种葵花、剪羊毛、去森林采木耳……
琐碎又鲜活的日常生活,唱响了一曲深藏在山野中的天籁。
我喜欢李娟和她的妈妈,因为她们都是热爱生活的人。
看李娟的描述,她们会为了深林玩而放弃做生意,会唱着歌找蘑菇,会躺在草坪上看天生云卷云舒。
如果不是读到她们生活里那些辛苦、狼狈、颠沛流离和孤独的场景,我会真的以为,她们生活在一片田园牧歌的画卷里。
由此,也就更加佩服这祖孙三代女人,她们面对生活的磨难,总是怀抱乐观、向上的赤子之情,把生活的馈赠当做调味品。
都说李娟用灵性写作,我觉得她是用生活书写生活,也用书写治愈自己。
愿她淳朴、简单又浪漫的文笔,能涤荡我们新年开工后焦虑不安的心。
《九篇雪》,四星推荐吧,扣掉的一星,给后半部分。
九篇雪读后感(十四)
今年一月我决定离开版纳,成绩通过审核后就订了机票开始收行李。
收行李好难,因为不知道接下来会在哪里生活,想邮寄也没有地址。最后我称了又称,把行李箱的重量控制正正好20kg托运。登山包几乎也有20kg,帐篷睡袋冲锋衣和防潮垫等等等等,重得要借助桌子才能背上。
在拉萨还好,一住就一个月,离开拉萨去陕西之后才苦不堪言。那两周我从来没在一个地方住超过两天,几乎每天都带着80斤重的行李前往下一个城市,遇到要上几步台阶的火车,没有电梯的旅社和天桥,或者只有单行电梯的地铁口时,背上40斤手提40斤真的好绝望,想耍赖把包往地上一甩。但我是万万不敢这么做的——背不起来。
那些天我时常在想,这80斤里究竟有多少是我真正需要的呢?一个人在这世上游荡着生存所必须的用品到底只要有多重就够了呢?
在西北的那些天,有一晚我们凌晨在一个小小的县城下了火车,大雪在眼前纷纷扬扬,我们呆立在火车旁一动不动,像是为自己的忽然出现打乱了这场静谧而感到抱歉。
我想等列车重新发动后录个视频,但被工作人员撵走了。走到站外,诺大一个广场空无一人,车也没有,只有我们和我们的行李。我的红色羽绒服外是一层雪花冰晶,每一片都独一无二,那么轻薄那么潇洒。
那晚我们在那里站了好久才找旅馆住下。
我读着这本书,读着李娟写下的那些她在新疆遇到的人,他们一年四季穿着同一身装备,仿佛不会冷也不会热,露宿时解下羊皮外套铺好就可以躺下,他们吃奶疙瘩和馕,饿了就从怀里掏出来。
我想到我80斤的行囊,我大大的登山包,我的羽绒睡袋,我要穿的既暖和又漂亮,我在游荡的生活中寻求舒适感,我执着于美味佳肴。我想要的生活远远重于我能够携带的重量,所以我永远既不够潇洒又不够得体,我真是个贪婪的笨蛋。
三个问题:
你需要携带多重的东西可以在任意地方生活下去?
你需要携带多重的东西可以在任意地方舒适得体的生活下去?
在舒适感以内你可以携带多少东西?
除了物质,还有精神需求,我们总是要同时满足自己的肉体和精神。会不会有一天,我的欲望膨胀到我终于没有办法再继续游荡?它像一个大铁锤,一下一下的把我像根木桩一样从此锤进某个城市的土壤,固定在一个地方。
李娟写:我们只知年年岁岁都在落下一些东西。一次幸福、一些年轻、一个孩子、一场车祸,或一块陨石。就像雪从铅灰虚茫的天空落下,这些事物的来处也同样渺茫未知。但我们接受了它们,直到我们因越来越多的接受而变得越来越沉重时,我们自己也不能自拔地落下。
我很喜欢李娟描写的新疆,那么落拓又那么浪漫,新疆是这样的。我看着这本书,脑子里是那些在草原上放肆的跳舞,嗓子都笑哑掉的好时光。我想,还是要去那里生活几年才好,趁我还没有落下的时候。
九篇雪读后感(十五)
李娟的文字,带我透过熟悉的语言领略陌生的世界,那世界纯净、光鲜、清冽,是我心里向往且依恋,但早已失却的精神故土,一个想象与回忆相重叠的梦境之地。透过她的所感、所忆、所述,那风光与山水撩起内心最深层的波澜,往往在不经意间,意识被敲开一个小口,内心有什么东西倾泻而出,感动如同大河奔涌、洪波裹挟……然后转瞬,又是门前锅垒、水中卧石、家里营生、山间时光。只要心智不失于迟钝,谁能经得住这般拉扯而不动心念?! 我相信,打动我的和打动大多数人的一样,都是李娟笔下的粗犷、纯真和自然。但我真切地感到,这些恰恰不是源自某种保留和未被沾染、浸染,而是源自她的生活对她粗砺的打磨;这种纯真不是未曾失去的那种纯真,而是她的际遇和经历加诸于她身心最真切的感受——河底硌脚的石子、山野刺目的绿色、雨雪钻心的湿寒、马背切肤的折磨,以及群山最阳刚的温柔……她只是把大多数感受充满灵性地流淌出来,在都市人尚未麻木退化的感官上刺激出新鲜的(也许是久违的)通感。她的文字的灵性实属宝贵,而那加诸作者身心的雷霆雨露、野旷天低则不啻于大多数人的香格里拉。她的文字的灵性,在于把那诸般的苦,变成我们钦羡的美。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讲述和呈现给我们的,既是真实,又是虚幻——她把真实的苦留在身心,呈现给我们虚幻的粗犷、纯真和自然。
李娟所记述的生活,只属于和她共同经历过的人以及她往昔的时光,不仅存有一份真实而质朴的美感,对我而言更好似黑暗旅途中的盏盏灯火,温暖、诗意、疏远、决绝。这是一种极为特殊而震撼的心灵邂逅,可以言说却无法表达,就像作者对自己文字的看法一样。当然,作者所记述的生活浸透着远离现代的苦楚,这种未被刻意表露的苦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升华为他人(包括我)的“诗与远方”;对于这一点我是心怀敬意和歉意的!
李娟所记述的人,生活在也许与我们永无交叉的时空,在文字承载和传递的意象中他们坦然、奔放、纯良。但我意识到这又是一种充满想象的解读,一种诗化的片面。在我们诗化的想象中,他们的心灵与性情自由舒展,铺满大地,对话星空。这是存在,同时也是被我们渴望观赏的存在,然而或许不是全然自在、自得、自主的生存状态。对前现代那史诗般的壮美、宁静和辽阔一味地赞美和咏叹,即使是全身心由衷的,也可能实在是无知的傲慢与冷酷。因而,李娟笔下记述的人,他们美好,他们值得世间更多的美好。
李娟所记述的母亲和外婆,是人世间最强大和最伟大的温柔,不是属于作者一个人的,而是属于所有感受过那种强大和伟大的人的。有母亲,群山可亲、风雨可受、陋室可居、苦涩可乐……母亲似乎无所畏惧,目光所及皆可变为脚下;母亲的确无所畏惧,生活不过就是一步步向前。这种宽广磅礴,是将大地比作母亲的原因之一吧。
我是从《我的阿勒泰》读到《阿勒泰的角落》继而打开这本《九篇雪》的,受某种难以名说的感召第三次依偎、温存于李娟文字化心抒写的“灵山”;这种依偎,本不必另立文字来吐露和表迹,但她笔下的山静默幽谧却鼓荡人胸膛,她笔下的水安分清润却充盈耳膜,她笔下的路粗砺艰难却饱含世间的意义,她笔下的生灵自由自在是生命应有的模样。这画面与感受令人想奔走和呼号,透过一声内心的长啸,穿破长空回荡在作者的山林,唯此似乎才能宣泄出一些在阅读和徜徉中积累的情感……
因此,这些文字只是情感的表达,是对作者文字的共鸣,是对作者深表的——如蒙不弃的话——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