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陵阙》描绘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历史画卷,展现了汉代帝陵的壮丽景观和浓厚历史底蕴。文章通过描写陵墓的规模和设计,表达了对汉代文化的敬仰和对历史的追忆。读后感叹历史的辉煌,感慨岁月的沧桑,让人深刻领略到古代帝王的伟大与辉煌。
《汉家陵阙》读后感(篇一)
说说阅读感受,秦汉时期的地上建筑待到今日几乎绝迹,仅剩零星石阙仅供参考,想一窥秦汉楼台的原貌,只能靠墓葬中的石像、石砖回溯,这就是为什么本书名为——汉家陵阙,陵阙已经成为现在研究秦汉建筑的主要,甚至唯一渠道。本书类似于现有研究的整理,以骊山、茂陵、满城汉墓等几个案例为出发点,尽力还原了秦汉时期的建筑文化,完成度当然还需考古工作的积累,不过“高台榭、美宫室、大苑囿”、神话元素的流露、略显粗狂的宏伟等特征读者还是可以透过文本明晰可见。虽说是与唐宋的精巧、明清的精致完全不同的风格。可在城市布局、建筑构造上的贡献,秦汉的确真真正正的为后世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家陵阙》读后感(篇二)
买了放了有一年没看,因为最近想去四川看看汉阙,就打开来看。发现里面讲汉阙的内容比较少。如果在以前,会给这本书打4星,现在最多3星。总体来说,语言流畅,占有资料也比较丰富。西汉帝陵的形制大体都有涉及。作者自己也说建筑是包含了绘画,雕塑,科技工艺等等的综合艺术。这个系列叫做建筑史诗,作者的本行是建筑,所以,关于建筑的内容是相对来说比较专业和清楚的,关于明器,丧葬仪制,美术等等非建筑的部分读起来就不过瘾了,还需要自己再去找更专业的书籍阅读。汉代墓葬中非常有特色的画像砖画像石,涉及很少,随葬品也是。下一步,可以去现场看看,咸阳西汉帝陵的外部形胜,阳陵博物馆;在北京,淮安,扬州,徐州,保定(藏品在河北博物院),南昌看看王侯墓,另外,长沙,南阳的相关主题也各有特色。
《汉家陵阙》读后感(篇三)
李白發思古幽情詩作開篇,漢帝陵手繪作結,不錯的入門書。
1、長安渭河北九帝陵於一望無際之關中平原一字排開(P1、172)蔚為壯觀。 2、河南白沙宋墓“半啟門”意味悠長頗值玩味(P157)。 3、頤和園昆明湖效仿武帝上林苑中昆明池“立牽牛織女於池之東西以象天河”(P19)。 4、馬王堆墓T字帛畫解讀較粗淺(P137),始皇帝陵“上具天文下具地理”(P56)的聯想不當。 5、霍去病墓“為冢象祁連山” 及昆侖仙山(P103、122)比較有意思,動物雕塑解讀稍過(P105)。6、成都畫像磚上子母門闕(P39),想起金閣寺閣頂鍍金鳳凰張翅于時間中翱翔的精彩描寫(《金》P20)。 7、隨團去清西陵,大巴停龍鳳門前,清泰陵建築群被攔腰截斷,失卻了完整性,“石像生”(P53)也沒看成。 8、頂門器:P144
《汉家陵阙》读后感(篇四)
《汉家陵阙》,“建筑史诗”系列第二本。
汉朝,中国古建筑的第一个成熟与高峰期,但因为木制结构加上人为破坏,导致地上建筑无存,而唯有汉家陵阙可以弥补遗憾(汉代厚葬,事死如事生),这也是本书开启汉朝建筑的讨论角度和方向。
概览汉长安,有着十倍于故宫的长乐宫,以及极为壮丽的未央宫。萧何一句「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今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从此奠定了中华2000年帝王宫殿营建的指导思想,最卓越的建筑技术和艺术被用于建造宫殿。
武帝时期建上林苑和建章宫,以及求仙的一池三山模式。
前面说到汉朝地上建筑无存,因而汉朝墓葬便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并以此为依据复原汉朝建筑。
汉墓画像砖石重现汉长安建筑和街市景象。
汉宫殿建筑大略: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
汉陵墓:厚葬以明孝。
千古一陵秦始皇陵,及武帝诸侯各墓逐一审视,结合已有出土资料,通过建筑形制和艺术造诣想象和拼凑汉武地下世界。
霍去病墓的神兽雕刻之法,以及看似随意摆放的位置,其实大有深意。
《汉家陵阙》读后感(篇五)
没想到读此书竟勾起我几年前一次旅行的回忆,彼时最大的遗憾现在竟成了惊喜。
19年机缘巧合之下去了扬州汉广陵王墓博物馆,本来是去瘦西湖游览但因天气太热,一下车就像是鱿鱼来到了铁板上,人都要熟了。于是径直去了旁边的博物馆乘凉,馆内超级凉爽,整个下午外面都酷热难消于是在馆中滞留了一整个下午,因此错过了原定的瘦西湖游览…在扬州停留了四天都没去瘦西湖,深觉遗憾。
而天生对墓葬有些胆怯的我,战战兢兢地参观了博物馆,完全没看懂,只感觉到害怕。
回忆:下了出租车一路拾级而上,进入博物馆(现在发觉台阶最高处是一对子母阙),先去到广陵王刘胥的陵墓地宫,一进前厅陈列的便是金缕玉衣复制品,再往地宫走就见到了“黄肠题凑”的墓葬形制,地图上显示中间的棺还是略微倾斜的。根据指示牌上对“黄肠题凑”的描述,当时非常纳闷明明木头纵横排列方式都有,而且有的上方木头和下方摆放的方向都不一致,怎么称木头皆内向。(现在想来应该是只有中间那一圈,其他的木梁是箱室或者是不同部分。)
随后去到王后寝宫,最深的印象是一辆驷马安车,以及展厅中的投壶、弓箭…其余的都已记不清了。
时隔三年,昨日看完了《汉家陵阙》,记忆碎片不断被书中的知识拼凑起来,原先囫囵吞枣似的游览竟然也回忆起了好多的细节,仿佛又回到当时因酷暑难当再次躲进广陵苑乘凉的时候。后知后觉错过了什么,如果现在再去一次,应该更多的是怀着对古人“事死如事生”庄重肃穆墓葬形制的敬畏之心,而不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既不敢抬头看又不敢高声语的胆怯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