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件陶瓷器穿越世界》是一本展示古代陶瓷文化的书籍,通过80件陶瓷器的介绍,展示了不同国家和时期的文化特色。作者通过对每件陶瓷器的解读,引领读者穿越时空,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让人对陶瓷器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80件陶瓷器穿越世界读后感第一篇
央视曾经播出过一部相当经典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部纪录片由中宣部、国家文物局、中央电视台共同实施,通过每集5分钟的时间讲述一件文物,介绍国宝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审美和中国价值观,同时展示了中华文化。这本由隶属于牛津大学的英国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推出的《80件陶瓷器穿越世界》其实也是同样的路子。虽然罐子的确不会说话,但它们却同样能够讲述一些鲜为人知的世界史——准确地说是制作罐子的那个国家那个地方的历史。
这些陶瓷器,包括了陶器和瓷器两大类,但不是一般所想象的那样,比如元青花那样的精美瓷器。它们有些也很粗糙——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但在制作的那个时代,以及距离现在的时代来看,它显然就是艺术精品,能够毫不费力地讲出许多有趣的故事。这80件陶瓷器是从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10万件陶瓷馆藏中精选出来的,时间跨度超过5000年——书中最早的器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800年,空间范围则涵盖了近20个国家——包括北非、南欧、中东、南亚次大陆、东亚以及西欧,没有来自美洲的陶瓷器——基本上等于是环游世界了。
罐子会不会“说话”呢?当考古学家开始发掘,其实罐子就已经开始讲故事了。发掘的地点、地层以及同时出土的其他器物,会共同“发声”,共同助力罐子来开口说话。它们究竟会讲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呢?本书的“序言”的作者,基思·布里默·琼斯认为,“任何一只罐子传达给我们的都远不只它的文化起源或是其制作者的身份,它同时向我们透露了使其问世所需要表达的技术水平”——这应该就是包括这80件陶瓷器在内的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10万件陶瓷馆藏,甚至保存在其他地方更多的很久之前制作的陶瓷器所能够讲出的共同但一定各有特色的故事。
这些陶瓷器,大部分来看,显然是实用器,即它们之所以被制作出来,就是拿来使用的,或者用于盛放什么东西,或者用于观赏,或者用于记录什么。有些精美无比,既是实用器,又是艺术杰作;有些则质朴无比、浑然天成。甚至有一些,制作的技术已经失传,即使使用今天的技术也难以重现,令人不得不感叹古人的聪明智慧与高超技艺。所以书名上说,80件陶瓷器就能够穿越世界,这是完全有可能的——确实是一本很值得回味和再三赏玩的好书。尤其是在考虑到很多人显然无法身临其境,或者即使有机会到达博物馆也显然不能看尽、看明白这些难得的陶瓷器,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更加无与伦比了。
书中说,有些陶瓷器是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通过募捐的形式公开购入的,但相当一部分显然不会是这样的一种流入途径——有兴趣的读者完全可以探索一下,它们会经历了怎样的一种流转经历,才最终到达了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80件陶瓷器穿越世界读后感第二篇
80件文物里的微观世界史。
这类图文历史读物,适合大众,“方寸”的设计也挺好,图片质量很高。
文字内容随意翻了下,放点实拍的图片供参考。
书籍印刷质量很好的,我这渣摄,请见谅!
80件文物里的微观世界史。
这类图文历史读物,适合大众,“方寸”的设计也挺好,图片质量很高。
文字内容随意翻了下,放点实拍的图片供参考。
书籍印刷质量很好的,我这渣摄,请见谅!
80件陶瓷器穿越世界读后感第三篇
通过陶瓷看世界
《80件陶瓷器穿越世界》
《80件陶瓷器穿越世界》这本书是关于陶瓷艺术和人类历史的著作。它通过介绍80件来自世界各地的陶瓷器,展现了陶瓷器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魅力。
这本书由英国阿什莫林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编著。英国阿什莫林博物馆全称为“阿什莫林博物馆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之一,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一座大学博物馆。该博物馆位于英国牛津市中心的博蒙特街上,创建于1683年,是世界上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其历史可追溯到1678年。
这本书首先简要介绍了陶瓷器的起源和演变历程,然后按照地域和时间顺序,分章节介绍了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陶瓷器特点和风格。每一件陶瓷器都有详细的介绍和精美的图片,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
此外,这本书还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分析了陶瓷器在人类社会中的影响和意义。它探讨了陶瓷器在宗教、政治、贸易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它如何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时期的文化和审美观念。
从历史角度来看,这本书通过介绍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陶瓷器,展示了陶瓷器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魅力。每一件陶瓷器都有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故事,反映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通过了解这些历史背景和故事,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陶瓷器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本书分析了陶瓷器在人类社会中的影响和意义。它探讨了陶瓷器在宗教、政治、贸易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它如何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时期的文化和审美观念。通过了解这些文化和审美观念,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从艺术角度来看,这本书展示了陶瓷器的艺术价值和美学特征。每一件陶瓷器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艺术家和匠人的创意和技艺。通过欣赏这些陶瓷器的艺术价值和美学特征,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陶瓷器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80件陶瓷器穿越世界》是一本兼具知识性和艺术性的读物,适合对陶瓷艺术和人类历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能够了解陶瓷器的历史和制作工艺,还能够深入探索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80件陶瓷器穿越世界读后感第四篇
中国的英文名称是“China”,如果将首字母换成小写,这个单词的意思就成了“瓷器”。简简单单的一个字母转换,就说明了中国瓷器的密切关系。中国拥有高超的制瓷技术,不仅满足国内需求,也成为远销海外的“奢侈品”。当然,瓷器不仅发端于中国,几乎同时出现在世界其他地方。这些天各一方的陶瓷器被收集在博物馆中,熠熠生辉。
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即是其中之一。本书精选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的80件极具代表性的陶瓷器藏品,勾勒出人类6000年的发展历程。每一件陶瓷器都有一段传奇的经历,讲述着人类文明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史。这些冷冰冰的瓶瓶罐罐是如何反映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呢?也许器型、纹饰、用途就是其中的答案。
陶瓷反映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变迁。早期的陶器以罐、碗、壶、杯为主,以盛放水或物品为主要用途。人们会将自己见到的或喜欢的动物形象绘制于器身,如健硕的牛,脚滑的羊、雄壮的鹿、凶猛的狮。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制造技术不断进步,更多矿物原料被发现使用,施釉工艺稳步提升,更加丰富的色彩和多样的造型出现。陶瓷也逐渐从实用品转化成观赏品。
“打滑山羊”陶罐
陶瓷反映着人类思想文化的演进。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不仅流行于中国,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同样信奉此道,陶瓷器也成为随葬的明器,如唐三彩、纳尔文化彩绘陶器等。随着宗教文化的兴起,陶瓷器也有了新的功用,成为人们通神的媒介,许多制品上写着典籍名言、谚语警句、魔法咒语,绘有神话传说、宗教故事、精灵妖怪等。近现代的陶瓷器则不拘一格,器型和色彩也更加多样,现代主义的自由奔放元素被加入其中。
阿拉米文“魔法碗”
陶瓷反映着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国是制瓷业的领军者,本书收录的9件中国陶瓷器可以梳理出中国陶瓷业的发展历程。新石器时期就有精美绝伦的彩陶和薄如蛋壳的黑陶。唐初,“南青北白”的格局逐渐形成,唐三彩成为重要明器,釉下彩绘新技术也广受欢迎。宋代的五大名窑、元代的青花瓷釉里红更是享誉海外。景德镇也被誉为“瓷都”。海上丝绸之路和新航路的畅通,让更多的瓷器从中国走向世界。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代表,不仅深刻影响着东亚陶瓷业的发展,甚至波及西亚和欧洲。伊朗象形军持参照中国瓷器原型复制而成,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更是下了血本去模仿烧制。
美第奇瓷壶,产自意大利佛罗伦萨
最能体现中国和世界文化交流情况的代表性器物当属本书第65件藏品牛津盘,它绘制了牛津大学植物园的正门和植物学家的形象,这幅版画由英国带到中国,誊画到瓷盘上再入窑烧制而成,一路奔波又运回英国。与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合作方式十分类似。
牛津盘
陶瓷器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从它们身上能够看出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升,能发现制造技艺、生产工艺的日益精进,能发掘人类艺术风格、思想境界的革故鼎新。世界并不是孤立存在,陶瓷器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在贸易中拉近距离,在模仿中不断提升。本书全彩印刷,还原陶瓷器本色之美,部分细节放大展示,更有助于读者欣赏陶瓷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