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不安(生活智慧书系)》通过讲述人们常常感到不安的原因,引导读者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作者分享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这本书不仅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还教会他们如何摆脱不安,过上更加自信和幸福的生活。
《告别不安(生活智慧书系)》读后感(一)
感觉完全不符合科学逻辑的,倒像是作者杜撰的。这种滥竽充数的书质量很差,根本就是在欺骗读者。学习心理学还是应该选择,专业的教材,这种用题目和目录骗大家买的,读起来根本没有治学严谨的味道,即便不贵,也是在浪费钱,劝大家都不要选择了
不可否认,一定是迎合了一部分人,但读者一定是囫囵吞枣了,只是不假思索的看了下去,并没有停下来仔细的想一想,分析一下,判断一下,或者说怀疑一下,再论证一下
《告别不安(生活智慧书系)》读后感(二)
这本书用大量篇幅讨论了撒娇欲这一议题,但是最初对我的触动并没有那么深,直到后来讨论到人生意义,以及缺失的爱的部分忽然让我觉得这正是我不安的来源。尤其是当你还是害怕别人不爱自己的时候,那就是还没有下定决心真正地爱自己。是的,我自从2018/19年起就有了爱自己的意识,以及知道大概做些什么事情是爱自己的,也就是practical implication;但是从来没有下定决心真正地爱自己,或者说没有100%的决心。我也不知道100%下定决心爱自己的状态是怎样的,或许这个游戏规则只能由我自己来定义,这个部分需要我自己的theoretical implication。目前我觉得,比起过去知道一些“爱自己的behavior list“,然后在自己down的时候去做这些事情来让自己energy up之外,更需要在被批评/pua(只是个说法)的时候,能够真实地接纳自己,产生自己真实的情感。先爱自己,才能慢慢理解他人。
懂得爱自己,与大家成熟的交往,而不是用共生关系来交往,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练习爱自己的心态,认知,以及行动。
《告别不安(生活智慧书系)》读后感(三)
这本书用大量篇幅讨论了撒娇欲这一议题,但是最初对我的触动并没有那么深,直到后来讨论到人生意义,以及缺失的爱的部分忽然让我觉得这正是我不安的来源。尤其是当你还是害怕别人不爱自己的时候,那就是还没有下定决心真正地爱自己。是的,我自从2018/19年起就有了爱自己的意识,以及知道大概做些什么事情是爱自己的,也就是practical implication;但是从来没有下定决心真正地爱自己,或者说没有100%的决心。我也不知道100%下定决心爱自己的状态是怎样的,或许这个游戏规则只能由我自己来定义,这个部分需要我自己的theoretical implication。目前我觉得,比起过去知道一些“爱自己的behavior list“,然后在自己down的时候去做这些事情来让自己energy up之外,更需要在被批评/pua(只是个说法)的时候,能够真实地接纳自己,产生自己真实的情感。先爱自己,才能慢慢理解他人。
懂得爱自己,与大家成熟的交往,而不是用共生关系来交往,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练习爱自己的心态,认知,以及行动。
《告别不安(生活智慧书系)》读后感(四)
这本书用大量篇幅讨论了撒娇欲这一议题,但是最初对我的触动并没有那么深,直到后来讨论到人生意义,以及缺失的爱的部分忽然让我觉得这正是我不安的来源。尤其是当你还是害怕别人不爱自己的时候,那就是还没有下定决心真正地爱自己。是的,我自从2018/19年起就有了爱自己的意识,以及知道大概做些什么事情是爱自己的,也就是practical implication;但是从来没有下定决心真正地爱自己,或者说没有100%的决心。我也不知道100%下定决心爱自己的状态是怎样的,或许这个游戏规则只能由我自己来定义,这个部分需要我自己的theoretical implication。目前我觉得,比起过去知道一些“爱自己的behavior list“,然后在自己down的时候去做这些事情来让自己energy up之外,更需要在被批评/pua(只是个说法)的时候,能够真实地接纳自己,产生自己真实的情感。先爱自己,才能慢慢理解他人。
懂得爱自己,与大家成熟的交往,而不是用共生关系来交往,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练习爱自己的心态,认知,以及行动。
《告别不安(生活智慧书系)》读后感(五)
这本书用大量篇幅讨论了撒娇欲这一议题,但是最初对我的触动并没有那么深,直到后来讨论到人生意义,以及缺失的爱的部分忽然让我觉得这正是我不安的来源。尤其是当你还是害怕别人不爱自己的时候,那就是还没有下定决心真正地爱自己。是的,我自从2018/19年起就有了爱自己的意识,以及知道大概做些什么事情是爱自己的,也就是practical implication;但是从来没有下定决心真正地爱自己,或者说没有100%的决心。我也不知道100%下定决心爱自己的状态是怎样的,或许这个游戏规则只能由我自己来定义,这个部分需要我自己的theoretical implication。目前我觉得,比起过去知道一些“爱自己的behavior list“,然后在自己down的时候去做这些事情来让自己energy up之外,更需要在被批评/pua(只是个说法)的时候,能够真实地接纳自己,产生自己真实的情感。先爱自己,才能慢慢理解他人。
懂得爱自己,与大家成熟的交往,而不是用共生关系来交往,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练习爱自己的心态,认知,以及行动。
《告别不安(生活智慧书系)》读后感(六)
《告别不安》是一本写给普通人看的心理枕边书,作者加藤谛三先生用极朴素的语言把复杂的心理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
包括各种神经症外显行为的内在复杂的心理成因;童年未被满足“撒娇欲”的人是如何在人际交往、亲密关系、性关系等等中拧巴自己的;又该如何自救,走出人生泥淖。
书中指出:没有安全感的人无法撒娇,满足“撒娇欲”的必要条件是能够感受到自己有资格被喜欢。 童年时期没有足够安全感的人,无法感受到自己有资格被喜欢,造成了压抑“撒娇欲”。
但是,压抑了“撒娇欲”并不等于没有撒娇欲,这些人不敢正视这种欲望,认为撒娇是丢脸的、下作的,必须压抑的。为了得到他人的好感,他们大多数成长为处处遵守规则,过分认真负责的人,因为他们认为唯有这样,他人才可能喜欢自己。
长大以后,他们往往在人际关系中对自己的价值没有自信,自我评价过低,有不配得感。
例如,有些事业有成的女性,小时候家里贫穷,长辈重男轻女,她们从一生下来就面临着被抛弃的生存危机。被要求的童年,有条件的爱,让她们始终处于没有安全感的,需要“讨好”保护者的生存境地。她们早早的懂事,不敢给家里添麻烦,更不知“撒娇”为何物。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长辈满意。在成长过程中被不断鞭策:你跟别的女孩是不一样的。你要努力、争气。
然后,这个“完美”人设的紧箍咒,给了她们“鸡血”的人生。
恐惧和焦虑驱使着她们一路向前。她们发奋图强,从小成绩名列前茅,上了名校,学了众人都说好的专业,去了人人羡慕的行业工作,然后结婚生子,买房安家……外人看起来无比光鲜亮丽的履历,但是内里却是千疮百孔的身体和干涸的心灵。
她们以极强的责任感扛起了整个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孩子、老公、父母……就唯独没有她自己。她们在高压的工作环境下,也许不能照顾孩子和父母,她们还会时常责怪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好女儿。
她们时时刻刻顶着一个“完美”人设紧箍咒。然而,“完美”的面具下面是极度自卑和不安全感。因为他们需要别人来确认自己的存在价值,他们无法觉知到自己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存在。
心理学上说,未满足“撒娇欲”的人会压抑无意识中不认可的自己,使显意识认可的自己和无意识中不认可的自己分裂开,从而丧失了“自我同一性”。
简单来说,这样的人活得很拧巴,表面上呈现的是一面,内在的感受是另一面:表面是强大的,内心是脆弱的;表面是优秀的,内心是弱小的……更可悲的是,他们往往很难觉察到无意识中自己被压抑的部分。所以,总是莫名其妙的焦虑、不安、发脾气、疲倦不已……
然而,一旦压抑真实的自己,被压抑的内容就会投射出来,比如被压抑“撒娇欲”的父母会投射到孩子身上,严厉指责孩子的撒娇欲望。而孩子被指责会将“撒娇欲”完全排除在意识之外。这真是个可悲的恶性循环。
幼儿期未满足的“撒娇欲”还会造成对“外人”迎合,让对方喜欢自己,对亲近的人有很多这样那样的“要求”。因为这种“要求”本身就是成年人的“撒娇”,这是以自我为中心,要求他人溺爱自己。想想那些总是对外人很好,而对家人很苛责的人,多半有一个不幸的,未被满足“撒娇欲”的童年。
另外,因为对自己的价值没有自信,为了维持关系,他们经常采取的方式是“以恩人自居”。即,强调自己为对方做的牺牲和奉献。只会用奉献维持关系,其实是“撒娇欲”被压抑的反作用,他们强烈地渴望别人能够为自己奉献。
这在中国家庭父母身上非常常见。一个操劳半生,奉献所有,承包所有家务琐事的妻子和母亲,一边操持家务一边抱怨老公和孩子不知道感恩。老公和孩子说:你不需要做这么多家务,我们可以请家政阿姨。但是她们大多数不同意请家政阿姨,说是浪费钱。
其实,钱只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她们害怕失去这个奉献自己,显示自己价值的方式,家人就会不喜欢自己。
他们不能明白:所谓喜欢是无条件的,对方会只因为你的存在而感到满足。你只需存在,对方就喜欢你,不需要你刻意为对方做什么。
令人难过的是,“以恩人自居”的父母给不了孩子安全感,他们遏制孩子的“撒娇欲”,甚至批评孩子。这就是一个可悲的恶性循环,仿佛一个跑不出去的老鼠笼子。
她们就是这样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忽略自己的欲求,甚至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欲求。转而投射出对家人,对老公的诸多要求和抱怨,总是控制不住地对家人发脾气,发完脾气又极度内疚。如此再三,把家庭关系折腾得冰火两重天,可能甚至导致离婚。
她们也许会选择逃避家庭关系,因为害怕成为一个“无用”的家庭妇女,所以,一生完孩子就立马投入职场。宁愿做那份自己不喜欢的高薪工作,也不愿多陪一陪那个日思月想的孩子。因为,她需要用提供家庭经济支柱这样方式证明自己的价值。
“撒娇欲”是人的天性,如同吃饭睡觉满足生理欲求,撒娇满足心灵欲求。正如书中所说,当你发现自己的“撒娇欲”,不妨觉察自己:“啊,原来我是像小孩子一样撒娇啊!”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这样,儿时的“撒娇欲”无法得到满足的人。当你不再压抑“撒娇欲”,不再用冠冕堂皇的理由粉饰自己。而是能够坦然地承认、面对自己的真实欲求,并思考如何用合适的方式满足真实欲求。你就走在了改变的道路上。
从现在开始也不晚,丢掉那个“完美自我”的自画像,承认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去倾听内在真实的声音,去感受内在真实的感受。一开始,这会有点难,但你非这么做不可,唯有如此你才能重获新生。
这并不是说你要否定自己的优秀之处,或变成更糟糕的自己,而是,你必须对“完美的、优秀的”自己放手,去正视那个弱小的、无力的、渴望被爱的自己。唯有如此,你才会成为真正强大的、自信的自己。
也许,小时候,你是个爱吃爱玩、喜欢大自然、喜欢文学艺术的孩子。然而,却选择了人人都说好,自己却不喜欢的专业,进了不喜欢的行业,也许只是为了满足家族的期待和逃避内心的恐惧。
也许,你总是以世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以别人的好恶为自己的好恶,久而久之,她就忘了自己的真正喜欢的是什么。甚至对自己曾经喜欢的东西都毫无感受,整日倦怠不已,只能靠给自己打“鸡血”维持工作和生活。
正如书中所说,太过认真的成年人总是容易疲劳,因为他们把大量的能量消耗在伪装自己上。
你不是神,无法让每个人都满意,你的精力是有限的,去做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事。要相信,你的家人都很爱你,他们一直在帮你,只是你一直不这么认为。
请丢掉小时候那种“我是别人的负担”、“没有人会喜欢我”、“我不配”……错误的认知。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情绪成熟的人,他们与你的想法是不一样的,他们是懂得真正的爱,他们不会因为你不优秀而讨厌你,也不会因为你优秀喜欢你。
他们喜欢你,只因为你本身的存在,因为你灵魂的特质。也就是我们俗话常说的“缘分”使然。
加藤谛三先生本人也是由以恩人自居的父亲养大的,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读者意识到内心被压抑的真实自我,去鼓起勇气,去不断地说服自己,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不断校准自己,去认定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是有生存价值的。并且,这并不取决于别人是否喜欢自己。
《告别不安》一书中既有作者身为心理学家的理性,字里行间又饱含着作者深深的理解的爱。每一个字都似乎在说:“请看见你自己”“请善待你自己”“你是可以得救的”。
这是一本自带疗愈频率的书,书中字里行间的情感,需要你细细的体验和感受。趁这样的机会,静下心来,好好回顾自己的人生,向内觉察自己内在的不安与焦躁。
当你意识到内在被压抑的真实自己,就意味着改变的开始。你将有机会亲手终结那个内心拧巴的自己,打破命运的恶性循环,活出真实的自己。
撒娇是想要他人为自己的存在负责的心理,然而心理成年的条件就是为自己的存在负责。“撒娇欲”未满足的成年人往往外在呈现出自己为自己负责,而内在却极度渴望别人为自己负责。
从现在开始,请为自己的人生承担责任。勇敢地面对自己,不带任何评判地接受真实的自己。“爱自己”是自我救赎的开始。
原创首发 公众号:挥之不去的晖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