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01 06:05:41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5-04-01 06:05:41   小编:

《浮生六记》是清代作家沈复的自传体散文,记录了他一生的奋斗历程和心路历程。书中描绘了他的家庭、友情、爱情以及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对人生沉浮的描摹,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感悟。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更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情体验和感悟。

《浮生六记》读后感(一)

青云白鹤观,斗蛐蛐,形象,具体,口语交界力都值得学习,最重要的是那个姓沈的想象力,我编的六记如下。1.去游乐园记乐2.偷菜记趣3.玩电脑记挨打4.上课搞小动作记暴K5.睡觉记闹钟6."种菜”记辛苦。待更新......

1/15页

《浮生六记》读后感(二)

沈复行文清丽细腻论点却也独道。于人生几记,不论苦乐记来皆令人读之畅然。

这个版本将后两记做赝品处理,而将后来发现的记事珠部分海国记收录其中,再记后两记确实让人能感觉出行文风格不同。且有大不同。

沈三白,芸娘之情谊读之令人婉叹,只怨天妒良缘,情深不寿。而世间男子若得如芸娘者其皆为人生之大幸。

2/15页

《浮生六记》读后感(三)

家庭之内,或暗室相逢,窄途邂逅,必握手问曰:“何处去?”私心忒忒,如恐旁人见之者。

萧爽楼有四忌:谈官宦升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色,有犯必罚酒五斤。有四取:慷慨豪爽、风流蕴藉、落拓不羁、澄静缄默。

是日,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

3/15页

《浮生六记》读后感(四)

第二遍了,篇幅虽小,回味无穷。陈芸大概是每个男文青知识分子都梦寐以求的伴侣吧。生活的情调不输曹公笔下大观园里的人,让人叹为观止。也许俞平伯先生的评论最能表达我的感受:沈复习幕经商,文学非其专业。今读其文,无端悲喜能移我情,家常言语,反若有胜于宏文巨制者,此无他、真与自然而已。其闺房燕妮之情、触忤庭闱之由、生活艰虞之状、与夫旅逸朋游之乐,即各见于书,而个性自由与封建礼法之冲突,往往如是反映,跃然纸上,有似弦外微言,实题中之正义也。

4/15页

《浮生六记》读后感(五)

兄弟去苏州前带走了我桌上那本《浮生六记》。一个炎热的午后,他跑到沧浪亭,寻一片清凉地,翻开书,独自静读。漫卷情缘如轻烟,一缕缕弥之不散,袅袅绕人。那是个很奇特的下午,他说,他可以不理会周围一对祖孙俩的喧闹,任由纸端的情感涌上心头,带着他或喜或悲,直到“兽云吞日,弯月弹星”。小时候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沈复的《幼时记趣》,那天我逛书店看见时就淘了一本。他带走书的原因我依稀可以感觉到:一段感情最终结束,就让情绪在最开始的地方挥发掉吧。

往者已矣,遗留的笔墨让来者与之共悲戚。沈复和陈芸,那是怎样的一段生命温情?就像一切一切的开始——那碗暖粥,平凡却坚韧。

5/15页

《浮生六记》读后感(六)

这几天看完《浮生六记》,除了《闲情记趣》中种花焚香这类文人雅事我没有产生共鸣之外,另外三篇都是十分之动人的。沈复写自己,写妻子芸娘,写家人写朋友,写开心的事情和不开心的事情,写少年快意和中年坎坷,虽不欲传世却流传数百年,虽写给自己却打动千万人。

高中之后,我逐渐明白,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唯有感情是最关键。有感情的文字,才有生命力。

沈复就是这么一个有感情的人。他和芸娘的感情,真是有情饮水饱的经典写照。所谓精神得一伴侣足矣,正是如此。可惜情深不寿,终究是令人扼腕了。

6/15页

《浮生六记》读后感(七)

沈复这个人

有才气,有情调,有趣味,有深情

但特么就是没钱

陈芸到他家以后,终日为生活奔走

成天只知道吃喝嫖赌的王八蛋

公婆对媳妇有意见,碍于清代封建礼教,我懂,可以理解

但是,老婆病重,没钱治病

把女儿嫁去做童养媳

儿子夭亡

所以说,找对象还是找能挣钱的,天天陪你开心的那是男朋友

男朋友是消耗品,老公是耐用品

虽然夫妻感情不好,虽然他找小三,但只要有钱就行了

你说是不是啊

老婆活着的时候我就敢嫖,老婆死了我当然要续妾啦,有什么问题吗?

不要用今人的价值观去衡量古人好不好

7/15页

《浮生六记》读后感(八)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曾去过苏州沧浪亭。

而现在我努力回忆它的样子,想象着一百几十年前的一个夜晚,面水轩的窗外一池春水正绿,波光如白练,池边一树的石楠花开的正浓,花香在夜中安静的弥漫着。一对夫妇共坐窗前,轻罗小扇,抬头看天上的云,水中的星,心里的爱人。男人幸福,女人是他的爱人,知己,支持者和劝诫者。他意识到在自己所能看到的所有日子里,都会如此的幸福,幸福便会成倍的袭来。这一刻他一切都有,一切都空,生死无间。

读此书,方知伉俪情深,世事坎坷。

一个地方,一个事物,总会因为附着在它们身上的感情或故事而变得迷人起来吧。

8/15页

《浮生六记》读后感(九)

就像一首绝妙好词,它让人欢愉肠断的地方,并不在它表面絮絮的记事中。所有的一切,全在“苏州沈梅逸”这五个字。

爱情有很多种,像沈梅逸和陈芸娘便是其中一种。两个人的爱情像他们庭前的水榭一样,优雅从容,不疾不徐。谈着书画文学,腐乳豆瓜,相伴着走过每一分每一刻。人的一生,可能只有这么多真情,一次倾泻而出便再没有了,不如一点一滴渗漏下来,就像斑驳窗前慢慢移动的阳光。

卷二中,沈复写了自己在平常生活中发现的趣味,名为“闲情记趣”。从他小时候在帐中看蚊香的烟雾,到后来他养花种草、在房内设屏风,一一巨细靡遗。卷三名“坎坷记愁”,写芸娘和他父亲的死,到最后,连芸娘生的唯一一个小儿子也夭折了。好物易碎,生命无常,让人读之不免惘然。卷四名“浪游记快”,写他平生漫游中原,所到之地,所见之景。

他的一生很平常,就像多数人的生活,有很多悲苦,也有很多欢乐。他的情深让这一生变成缓缓的春梦一场,最后仍是烟霞尽散,幻影成空。

9/15页

《浮生六记》读后感(十)

众多读者都在称赞芸娘的聪慧美丽贤德手巧等一众优点,然而读完全书,呈现给我的,只有一副中落的纨绔子弟对年轻时风流韵事,游玩畅快和奇技珍玩的回忆,甚至有时给我一种民国初年落魄的八旗子弟蹲在墙角和其他人晒着太阳回忆过往时,对着旁人不住述说:“我祖上也阔过”的感觉……只不过由于沈复情感充沛,下笔前言,所以不甚明显罢了。

沈复书中详细记载了多年前的种种经历,然而读完全书,却明显感觉到沈复后来的落魄遭遇,很大程度上和他个人的所作所为有关:他先是替人担保失败,导致了钱财困顿,而芸娘在处理家庭关系时所虑不周,又致使沈复和父亲失和,夫妻两人被迫走出家门后,沈复无法自立门户,甚至不能养活自己,只能靠不时卖画度日,还多次从亲戚处借债度日(即文中所述“将伯”),从书中看,芸娘的死,甚至和他们这一段“坎坷记愁”有着必然的联系。

全书里我比较喜欢第二记《闲情记趣》,显然作者见识过太多人间的充满谐趣的惊喜,何况作者本身也是一个大玩家,配上如椽妙笔,似乎种种乐事,都在我们眼前活了起来,甚至忍不住想跟着学一番。此时的作者还无甚忧虑之事,因此才有了夏日之中,拟蚊成鹤这样一种苦中取乐的心态,趣味盎然,很讨人喜。

10/15页

《浮生六记》读后感(十一)

对于喜欢看故事的我来说,《浮生六记》显然不是我的菜。除了第一卷《闺房记乐》让我感觉有些情趣外,其余部分没觉得哪里有多好,草草翻过,算是看完。

曾经以为《浮生六记》应该有更多的风花雪月、离奇沉浮,看了后才知道是这么平淡又平淡的内容。书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伉俪情深,然又历经苦难,最后天人永隔,只可悲叹“恩爱夫妻不到头”……

其实我不喜欢看这本书,还有很大部分原因,是我真的不喜欢像作者这样生活在梦中的人。最后作者之妻芸的死,哪是因为太恩爱,明明就是太穷、太苦、太悲哀!虽然芸的梦想就是布衣饭菜、尽可终生,但是你也不能让人家颠沛流离、有病没钱治、连口饭都要人家施舍啊!我认为夫妻之间,最大的恩爱,就是责任。虽然我们的满足点可以是有饭吃、有衣穿即可,但是我们也要有足够的力量去保证能够吃好这口饭、穿好这件衣!患难夫妻情笃可贵,但是能不能尽量不要患难、能不能尽量让幸福在静好的岁月中绵长?

不过,我这种现代的观点估计是不能穿越到作者所在的时代的。那个时代的人可能患过悲伤,才能诗上心头、文涌笔尖,才能写下那么些漂亮的文藻。现代人,像我这样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的人多,只怕也不会去琢磨“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感伤吧!

11/15页

《浮生六记》读后感(十二)

事如春梦了无痕,谁与记浮生! 掩卷一声长叹,春节这两日读此书,原意是取浮生若梦之意,以慰时光之逝。岂不知太白所云八字其意重在后!伉俪情深,恬淡自适,偏又情深不寿,造化弄人,又怎无一句为欢几何之慨! 我所读这本是沈复所著之原文再版,并无译文可览,幸得清文简约,可堪一读。六记者,是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及养生之道。据考,末两篇为后人补作,原作己失,就我这阅读感受而言,此书精华在于前三篇,乐趣忧愁,简而述之,即为他与陈芸这对夫妻美好而又波折的一生。 沈复笔下的陈芸形象,真实而美好,不见半点过誉之词,但字里行间,每每于细节处可见其温柔婉约,聪慧贤淑之形象。犹记她那句“曩之藏粥待君,传为话柄。今非畏嘲,恐堂上道新娘懒惰耳”之语,旧时之温柔,今日之贤淑,已然跃于纸上。 化男妆,赏花照;背翁姑,偷观太湖,结名妓,赠玉钏;万年桥下,赏月射覆,清歌酩酊。也曾寄望鬓斑之时,可游名山。这般闺房之乐,令人向望,及至后来坎坷之际,也曾云“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生。”也难怪林语堂推许她是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之女子。 这般美好的女子,最终却不为翁姑待见,与夫婿被逐家门,颠沛流离,后又遇轻诺寡信之盟,情痴者终难逃情伤,红颜薄命,令人叹息。幸得沈复一生相伴,不离不弃,恩爱知己,更著写为念,以记浮生。只是臆想自芸娘去后,这世间纵有千种风情,于沈复眼中,只怕也是再无颜色。(史考沈复生平,自芸娘逝世后,沈复入蜀作幕僚,从自再无消息) 自此后 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 无人与我捻熄灯,无人共我书半生。

12/15页

《浮生六记》读后感(十三)

封底赫然写着“像《浮生六记》中的芸,虽非西施面目,并且前齿微露,我却觉得是中国第一美人。——鲁迅”

一看这话就急了,这个女人给老公孜孜不倦地寻小妾,也太“贤惠”了!林语堂夸她我一点都不惊讶,但是我决不相信迅哥儿会推这种女人当第一美人,我不相信他就这点境界。关键是这话的语气也不像。若不亲眼看到原文,决不能坐实。若是真的,我从此对他转黑!

结果,这话是林语堂说的。

【林语堂《论读书》

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黄山谷谓人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须知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人很多,不但商界政界如此,学府中亦颇多此种人。然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在官僚商贾则无妨,在读书人是不合理的。所谓面目可憎,不可作面孔不漂亮解,因为并非不能奉承人家,排出笑脸,所以“可憎”;胁肩谄笑,面孔漂亮,便是“可爱”。若欲求美男子小白脸,尽可于跑狗场、跳舞场及政府衙门中求之。有漂亮脸孔、说漂亮话的政客,未必便面目不可憎。读书与面孔漂亮没有关系,因为书籍并不是雪花膏,读了便会增加你的容辉。所以面目可憎不可憎,在你如何看法。有人看美人专看脸蛋,凡有鹅脸柳眉皓齿朱唇都叫做美人。但是识趣的人若李笠翁看美人专看风韵,笠翁所谓三分容貌有姿态等于六七分,六七分容貌乏姿态等于三四分。有人面目平常,然而谈起话来,使你觉得可爱;也有满脸脂粉的摩登伽,洋囡囡,做花瓶,做客厅装饰甚好,但一与交谈,风韵全无,便觉得索然无味。“风韵”二字读书而来。性灵可决定面目,此处也说的这个道理。黄山谷所谓面目可憎不可憎亦只是指读书人之议论风采说法。若《浮生六记》的芸,虽非西施面目,并且前齿微露,我却觉得是中国第一美人。男子也是如是看法。章太炎脸孔虽不漂亮,王国维虽有一条辫子,但是他们是有风韵的,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简直可认为可爱。亦有漂亮政客,做武人的兔子姨太太,说话虽漂亮,听了却令人作呕三日。】

我就说迅哥儿断不会说这样令人作呕三日的话。

但是人文社这样做就太过分了吧,这么无耻无聊的话强加给迅哥儿,这是赤裸裸的诽谤!查找这句话的时候发现有这种疑问的不止我一个,可见这话实在是恶心得让人不能忍受,群众纷纷表示不相信这是鲁迅说的,事实上也确实不是。可见读者心中有数。

P56,正文是“循良”,注释是“徇良”,本校没做好,上下就差两三行。

13/15页

《浮生六记》读后感(十四)

沈复与芸娘是古代婚姻里十分幸运的一对,二人心意相通,既是夫妻更是知己。一个落拓不羁,一个娇憨直率,情深如此,想来也不让人意外。

少年时的沈复一见芸娘便告诉母亲“若为儿泽妇,非淑姊不娶。”可见两人是一见钟情,许定一生。

一、沈复熟读诗书,学识渊博,而芸娘也是生而颖慧,颇有才情。

芸娘在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一日,于书簏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嫁作他人妇时,芸娘曾孜孜不倦地读《西厢记》。也与沈复一起讨论古文,对李白杜甫的诗很有一番见解。而又偏爱李白的诗,也是自身性格洒脱直率,李诗活泼灵动,二者相符合的缘故。芸娘极珍惜破书残画,偶获片纸可观者,如得异宝。种种言语行为都能体现出芸娘和一般古代女子的迥然不同。难怪沈复会说“苟能化女为男,相与访名山,搜胜迹,遨游天下,不亦快哉!”

二、沈复与芸娘琴瑟和鸣,志趣相投,是真性情而不俗之人。

年少时两小无猜,芸娘藏粥拒客,又暗自为沈复多年吃斋,希求其病体痊愈。七夕节,芸娘设香烛瓜果,沈复携“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并坐水窗,共赏月夜。中秋日,两人又到沧浪亭煮茶观景。

夏天时,沈复芸娘到张士诚废宅居住消暑。晚霞夕照,蟹肥菊厚,真有隐士之境。芸娘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更是体现芸娘淡泊名利不慕荣华的不俗情操,女子能有此语,令人刮目相看。

芸娘或是假扮男装,或是假托归宁,与沈复一同出游,爱自由爱自然,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有男子之气。芸娘机灵聪慧,常有精巧妙方。她提出刺死昆虫,系花草间;她又建议做活花屏,做装小菜的梅花盒等等,都是她的心灵手巧为生活平添了许多乐趣。

沈复种花,芸娘焚香。沈复邀友宴饮,芸娘备食烹调。沈复所衣,皆由芸娘所作。沈复贫寒困顿,芸娘安贫乐道。夫唱妇随,互相挂念。

可惜芸娘后来先是不想失信于姑,独自受屈。再是直言不讳,对公公娶妾不满,被沈复的父亲误会、嫌弃。又因为想为沈复纳妾,结果不成,血疾病发,短寿而亡。

芸娘一生坚毅,幼时丧父,担起家庭的重担,做针线活供给开销。平等对待仆人和妓女憨园,一视同仁。她善良无私,当仆人卷走钱财逃跑时,她反而担心仆人路上遇害,无法向其母交代。胸襟阔达,没有闺阁女子的造作之态,多了男子的慷慨大方。林语堂说“芸娘,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读过这本书后,确实没有说错。

14/15页

《浮生六记》读后感(十五)

也许是作者笔墨中那种宿命的无可奈何,也许是它记述的那种遥远、优雅、纯真质朴的生活方式,《浮生六记》倾倒了现代中国的男男女女,包括我。

沈复开篇即引用苏轼的“事如春梦了无痕”,他担心万一不诉诸笔墨,他和陈芸之间的伉俪情笃随风飘逝后有负苍天厚爱。诉诸笔墨,用文字对抗遗忘,甚至死亡。但就在开篇不久,“似非佳相”“不知夭寿之机,此已伏矣”此两句无疑给全书笼罩上了阴影。以后的篇章中尽有无限的情深意笃,然而由于开篇的暗示反而使得我们心情沉重。好景不常在,红颜多薄命。这里展示了文本的双重张力,一方面是作者想用文字对抗遗忘甚至死亡,但是文字当中却渗透着死亡;另一方面是文字中满满的是恩爱与缠绵,可这一切却很快消逝于必然的死亡中。《浮生六记》可能暗示了人生现实的终极否定。

“芸或与人坐谈,见余至,必起立偏挪其身,余就而并焉”。这样的场景读者必感慨而至于感动,因为这份相敬如宾的恩爱。但有些场景,也许只存在于古典中国,我们只能有恍如隔世的羡慕。炎夏,居“我取轩”中,陈芸和沈复谈论“各种古文宗何为是”,谈论“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潇洒落拓”,谈论楚辞和相如赋……七夕时设香烛瓜果拜织女,绘月老像拜祷,女扮男装夜游庙宇……这样的生活方式我们会觉得“贵族的,太贵族的”,而事实上沈复却是很底层的士人。一个传统中国底层士人的生活方式,在如今看来显得高不可攀。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今日中国的读者读《浮生六记》,不仅能够感受人生现实的否定,更会强烈地意识到历史层面的否定,或者说断裂。当时处境中的沈复不会想到,有些东西甚至比遗忘和死亡更强有力地抹杀事件的意义,这就是历史的断裂。现代的平凡大众无法再现那种士人的情趣,无法演绎他们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无法了解他们的情感,所以我们会不断追问“陈芸为什么想为沈复纳妾”“沈复既然那么爱陈芸为什么还去妓院”等等这些问题。不是这些问题不能问,也不是传统的那种生活方式必然比当今的高尚,而是我们总是以自身的历史情境以及由此带来的所思所想,来强制传统,框定传统。我们无法真正的设身处地,我们无法恢复传统的情境。

当古老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有人以为是在讲述宏大的历史叙事,其实不然,它预示着非常个体性的当下处境。对照沈复陈芸这对传统的底层士人夫妇的生活,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已经永远失去了那种优雅和那份情趣。浮生也许不能再记。

2010-6-8

15/15页

还剩12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