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于儿童文学作品《树孩》进行了阐述和评价。该书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和一棵树之间的故事,通过描述树孩的成长和变化,传达了对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和启示。本文认为,《树孩》是一本充满温情和哲思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值得广大读者阅读和品味。
《树孩》读后感(篇一)
因为一场山火,树孩被善良的雕刻家救下,并被雕刻成一个活灵活现有思想的小孩。
成为树孩之后,经历了雕刻家的病重,转手被卖给了木雕商人,被商人放在柜子中作为无价之宝展出。而后又被借出给痛失孙子的白发奶奶,不幸发生了洪水,飘飘荡荡,最终来到一片芦苇地。经过一个冬季的蛰伏,在春天也在滩涂上生根发芽变回了黄杨树。坚定的春芽,善良的芊芊,热心的黑黑,终于找到了黄杨树,把黄杨树从不适合他生长的滩涂上拔了出来,带着他去到适合他生长的地方。我希望是将黄杨树带到原来的那片森林,那个曾经的黄杨树的家~
温暖的树孩,善良的树孩,总是把别人放在第一位。虽然路上有黑暗,但是只要想着光,那些黑暗就会害怕的躲起来。
《树孩》读后感(篇二)
一棵经受过山火仍然留有灵智的老黄杨树心被雕刻家雕刻成了孩童的模样,辗转多人开启了树孩漂流记……整本小说主要围绕着生命循环往复的主题展开,死亡是随机且难以改变的,生命的终结从山火开始,山林中的动植物、雕刻家、金毛……无法躲避的死亡积压成太多遗憾,但总能被新生释然,生命像是一场不休止的接力赛。振翅的黄鹂、冬去春来的候鸟、生生不息的芦苇,以及那个重新焕发生机的黄杨都是最好的证明。
相比之下,人性的描写较弱,能感受到作者想凸显医生、木雕商人、盗贼等人的阴暗面,许多笔墨都直白地点出了大人的贪婪与自私,但仅用树孩与孩子们的单纯与善良与之做对比,在叙事层面略显平淡,相比万物有灵的叙述差点火候。并且小说的故事性较差,主线进展都能预料到,故事缺乏新意,因此观感较为一般。
《树孩》读后感(篇三)
一本简单纯真,很适合孩子们阅读的童话故事书。通过一个会说人类听不懂,但动物们和有生命力的植物们听得懂的话的树孩的视角,通过它曲折离奇的冒险经历。来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存在的各种生命,来思考各种情感,来阐述各种道理。 简单来说,故事是这样的:树孩经历山火,从一颗黄杨树变成一座几乎全部被烧焦的树桩;然后被雕刻家和他的儿子春芽儿发现,带回家雕刻成笑着的春芽儿的树孩模样;有一天雕刻家病重了,只好把树孩卖给木雕店老板来换取抓药的钱;于是树孩离开了雕刻家的家,来到了木雕店,成为了镇店之宝被展出,认识了木雕店老板的女儿芊芊;后来,一个富商和他的母亲看上了长得像自己儿子的树孩,于是把它带回了家;然而,突如其来的洪水让树孩与老奶奶失散了,它在洪水的激流中,随波逐流地流浪着;冬去春来,过了很久,有一天树孩惊讶地发现自己重新又长出了新芽,重新变成了一颗黄杨树。 树孩用它的经历,谱写了一曲“万物有灵,生生不息”的乐章,“野火烧不尽”,哪怕变成了木雕而不断辗转流浪,生命也能始终顽强坚韧,这是它对生的热爱。 书中对人物神态的描写,对景物特征的描写,都非常具有画面感;故事虽然简单但也足够有趣动人;简单平实的语言风格,为读者揭示了许多深刻的道理。综上,这是一本让孩童能够读懂,并且觉得十分有趣,又能够学到东西的书;而在成人的视角下,也是一本不乏趣味和童真的书。
《树孩》读后感(篇四)
一棵百年的黄杨木,一场毁天灭地的山火,一件孩童模样的树雕,一个生生不息的寓言……在赵丽宏先生流淌着诗意的儿童文学新作——《树孩》中,层叠呼应的动与不动,搭建精巧结构,推动情节发展,传递动态辩证思想。
树孩的原身是一棵默立百年不动的黄杨树,他的身边围绕着许许多多灵动跳跃的动物:松鼠、梅花鹿、大青蛇、黄鹂……与不能挪动、没有表情的黄杨相比,这些生动活泼的动物无疑是幸运儿。在呼啸而来的山火面前,自由移动的幸运程度达到顶峰——动物们能够拼尽一切,努力奔逃,而黄杨则只能直面山火,与整座山上的花草树木一起化为灰烬。
成为树孩后,不可动依旧是他的遗憾:看着窗外清新的雨,“树孩突然很想走到下雨的世界中去,但是,他动不了。”只好在屋里看着雕刻家的儿子春芽痛快地淋成了“落汤鸡”。木雕店的一个夜晚,明知小偷在外面撬锁,树孩也只能待在展台上,眼睁睁等待自己落入猥琐贪婪的小偷手中,最后还是小老鼠拉亮灯惊走了小偷。最无助的一次,是被嫉妒的金绒毛丢到草丛里,听着白发奶奶焦急的呼唤,树孩渴望出现在她面前而不能,而在树孩的身旁,一群小蚂蚁自顾奔走。树孩多么希望自己哪怕像蚂蚁那样一点点地挪也好,只要从草叶下露出来一点,白发奶奶便能发现自己。越是不能动,越是有一种动的愿望在内心深处涌动。从男孩春芽,到老鼠,再到蚂蚁,与树孩的不动形成对照的动物体型越来越小;从走出屋子,到离开商店的展台,直至从几片草叶下探出身体,树孩渴望移动的距离越来越短,但渴望的程度越来越迫切。
然而,动与不动的优劣会因角度和时势发生转换。树孩某种程度上的化身——黄鹂就对树孩说:“我以前一直很羡慕你们,可以把根扎在泥土里,可以一直稳稳地站在大地上,不用到处流浪漂泊。”树孩在洪水中长久地漂泊后,对动也生出了厌烦,想要寻找不动的“归宿”;曾经羡慕稳定的黄鹂在经历了鸟笼的封闭之后,明白自己的宿命就是要翱翔高空……品尝了生命的“动”与“不动”,黄鹂的歌声才有含义,树孩的根才能奇迹般重新萌发,二者都找到相对稳定的自我生命认知。后记里,扎了根的树孩被挪到更适宜的土地中,好似又动了起来,未来他是否还会再动呢?选择了在蓝天中翱翔的黄鹂是否会疲倦,期待停歇?
黄杨树(树孩)的身体不可动,但它的肢体和情感却随着经历从不动变为动。最开始黄杨树对世事几近懵懂,长了百年也只有碗口粗的树身暗示了他精神世界的停滞;山火之后,他选择离开根和春芽回家;被雕刻家一刀刀赋予生命之后,树孩的表情“会因为情绪的波动而产生微妙的变化”;雕刻家一家的痛苦让他流泪,由此能够感受人们“不同的目光中的不同的情绪和期待”。黄绒毛的惆怅让他体味嫉妒的复杂;白发奶奶的悲切呼唤激发他用道理说服黄绒毛。洪水中的漂泊让他与黄鹂思想上走向和而不同;对周围自然的深刻理解让树孩最终明白:“‘我’应该是一棵树”。与此对照,树孩内心的自我认知却相对稳定,这不仅体现在他没有因为进入人类社会,被贴上金钱、小宝驹等的标签而改变对自己“树”的认知,另外树孩最后还是回到了生命的原点——一棵树。树孩被一种力量裹挟着四处漂泊,从不动到动,他看到了世间百态,体验了执着、贪婪、嫉妒、忠诚、勇敢等种种情感,动与不动的界限似乎在树孩的身上慢慢消解。
正如书中所说,“有些事是天生的,不会改变。”四季轮转,但冬去春一定会来;候鸟南来北往,可他们追逐生存的热忱不改。生生不息既意味更替之动,也蕴含不动如山的自然规律。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转化,共同构成了生命的真谛;正是因为作品深谙、把握并呈现此间的辩证规律,使得其在结构、情节与内涵等方面愈加流畅精深,意蕴无穷。生命就在动与不动的流转之间。
《树孩》读后感(篇五)
一棵百年黄杨树在山火中不幸烧毁,残存的一段树根在一位雕刻家手中绝处逢生,在精心雕琢中变成孩子模样的艺术珍品“树孩”。因此,“树孩”不仅保留着黄杨树生前的纯真记忆,还因凝结着雕塑家最后的才华和爱意而具有灵性,成为一个富有感思的生命体,随后它在不同的主人身边辗转,一段段富有传奇色彩的冒险之旅开启了。跟随它的旅程,小读者们会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发现,在大开眼界中领略成长的诸多智慧。
《树孩》这本书既充满纯真温情又不乏残酷色彩,既具有理想主义情怀又考虑到艺术真实。虽然是写给孩子们看的童话书,但也充分尊重了孩子的审美和理解力。同时,作者赵丽宏也是一位诗人,在《树孩》里随处可见富有诗意的优美文笔,在这样文笔的造型下,书中出现的一系列生命都被赋予栩栩如生的活泼形象,在“万物有灵,生生不息”的主题下,一个个跃然纸上,让人阅读后过目不忘。
本书是赵丽宏的第4部长篇儿童小说,可以说是作者儿童文学系列里的一个“变调”。“童心三部曲”《童年河》《渔童》《黑木头》取材于作者自身的童年经历加工而成,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一个个温暖有趣的人间故事,展现人心的真善美。而《树孩》则是作者在儿童文学创作上一次具有转折性的突破,这篇完全靠想象力飞驰虚构而起的佳作,以一个不能同人类说话交流的植物为视角,客观描写了它的一路见闻,呈现出与人类眼中颇不一样的陌生化世界。不仅趣味盎然,构思巧妙,充满想象力,同时也逻辑严谨,情节曲折生动,艺术真实和现实真实得到平衡,甚至富有哲学意味。
与一般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同,《树孩》的高妙之处在于它所表达出的价值观并不单一。“这万物有灵的世界,这生生不息的大地,让我们一起为生命歌唱。”可以说,“万物有灵”的价值认知是作者创作的灵感来源,在山火来临之前,森林美好得如同仙境,梅花鹿在林中漫步,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它回答黄杨树,“不知道去哪里,在这山林里,去哪里都可以。到处都有树荫和草地”。动物的生活方式是如此与众不同。面对“树孩”的感谢,大槐树这样回答自己对它的救助:“有啥好谢呢,我没有想救你,我只是碰巧挡住了你。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是碰巧,碰到了,以后的一切都会跟着改变。”老槐树还告诉树孩,洪水中很多树木被连根拔起,留在原地的只能靠运气,展现了其他生物在地球上生存的另一种见解和智慧。
“这个世界上,秘密多得很,你用一辈子去寻找,大概也无法都弄明白。”类似这样的表述让童话故事的价值观色彩缤纷起来,带去多维度的更复杂的价值面向,而且丝毫没有一般童话故事里的说教意味。这应该也来自于作家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而形成的智慧。正如作者所言,“千万不要低估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和悟性,真诚地面对他们,把他们当朋友,把我感受到、想到的所有一切都告诉他们,他们一定能理解,会感动,会引起思考。”
此外,《树孩》这部小说有种儿童文学作品里少见的“真实与残酷”,构成了文本里“去价值判断”的零度叙事。在小说中,“树孩”一路漂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小动物和植物,它看见了雕刻家父子的爱与牺牲,发现了老鼠们的可爱与机智,见识了白发老奶奶失去孙子后的孤寂与思念,懂得了大黄狗的嫉妒和忠诚、与萤火虫聊起“光”等等,这些不同寻常的经历、与大自然动植物间的交流让它一路思考一路醒悟,长成更有灵性的内心。它更能感知到万物情感里的悲欢离合,从动植物的角度观察到人类对大自然生物的伤害,还在山火和洪水里看见大自然残酷的一面,比如红蜻蜓吃掉青虫,但作者采用的叙事笔调一直是有距离的,也是有限制性的。他既不直接批判,也不高调煽情,尤其是让万物之间的生存关系和状态表现出去价值判断后的“原始面貌”。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需要想象力,也需要一定的复杂性和真实性,让想象力在虚构世界飞行后也能够在现实逻辑里落地,进而打开更加辽阔而真实的文学世界,让孩子们看见更多,发现更多的智慧,开阔他们的眼界。小说的结尾,给“树孩”灵魂最后一击的是灰天鹅,灰天鹅对它说“有些事情是天生的,不会改变。譬如,我们是候鸟,而你,应该是一棵树”。到此时,“树孩”的内心完全震动了,它的心里久久回荡着灰天鹅留下的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在下一个春天,它复活了,长出了又细又长的根须,它在变成它本来的样子。故事至此,读者会发现,这部小说也是一部儿童成长小说,旅程暂时结束的“树孩”终于内心觉醒找回真正的自己。这样的成长主题很适合儿童阅读,能够给他们的心灵成长带去新的鼓舞力量。
“我对儿童文学一直心怀敬意。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是用童真的目光、生动有趣的故事,不动声色地讲述深邃的哲理,这对写作者是一个极高的要求。”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赵丽宏坦言自己不是在文字里装腔作势取悦小孩,而是在创作中真正变成了一个孩子。正是作者化身儿童,俯下身去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尊重孩子们的审美和智力,才让《树孩》给我们带来这样美丽而多维的童话世界。